心理學書單,專治各種春夏憂鬱症!
薦書人:簡里里
我給所有人推薦這本書。書是獨立的小短篇,寫給心理治療師的。它教你跳出心理諮詢的框架,看見一個人的存在。
它講了很多心理治療中,治療師應與來訪者之間保有的態度和關係準則:比如「承認自己的錯誤」,「治療性的行為,而非治療性的話語」。你可以在其中窺見自己的人際模式,以及真誠和勇敢的樣子。
歐文亞龍在80多歲時候接待的來訪者,這些來訪者都處在他們的暮年,他們回顧他們的生命、面對死亡、衰老、未盡的熱情,究竟還有什麼在困擾他們呢?
一個60歲的老人來見80歲的治療師。講她20多歲時候的愛情,未盡的願望,使她燃燒衝動的慾望。這一切都讓你覺得,生活儘管漫長,仍充滿希望。她臨走時候,問治療師說,我遇到問題,還可以skype你嗎?
治療師說:當然。不過請記得儘早,我已經老了。
這是一本小說。講一些求助者和一個雜貨店的故事。
主人翁不懂心理諮詢,但是他撫慰人心。這裡面有時空交錯的、相互交集的故事,人生有很多無常,但是是那些人心裏面的真誠,使得彼此相互扶持。
每個困難都有結局,即便你遞出一張空白的問詢,那也暗藏著希望。
幾十年前在斯坦福進行了一場「過家家」式的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意外地展示出人內在的複雜性。你認為自己足夠了解自己?你覺得你能掌控自己的行為?
這個實驗顛覆了人們對社會、環境及人的認知。到底好人是如何成為惡魔的?它從科學的角度來解讀人性。
一個經典的,了解自己和了解群體的書。
出版於 1895,作者是法國心理學家 Le Bon。Le Bon 在書中列舉了群體往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衝動、易怒、不能理智思考。他觀察到個體在一個群體中容易進入一個類似被催眠的狀態。本書開啟了「群體心理學」(crowd psychology)這一研究領域。
作者是心理學家,但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裡面有很多研究幫助人了解自己的行為。
書的主題圍繞兩種思維模式而展開:其一是 Kahneman 所說的 「快思考」,特點是基於本能和情感。其二是 「慢思考」,更有邏輯和刻意。書中介紹了兩種思考方式各自的誤區(cognitive bias)。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