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招科學鑒別教「獸」們

插畫:shing

近日,北航教授陳小武性騷擾事件在微博等社交媒體平台持續發酵,有一個討論引起了橙傘君的注意:教「獸」們看起來都是循序漸進地進行性騷擾,等明確get到性騷擾的時候,為時已晚。那怎麼才能夠一開始就準確識別?今天,我們就來幫大家梳理性騷擾者們的套路,介紹三個工作場合中性騷擾的危險信號。

1. 侵犯者通常有黑暗三角人格:

將騷擾癖好與人格建立聯繫

自戀與自我中心通常與自私行為相關,此類人會低估自身對他人的影響。研究表明,此類行為除了有「黑暗三角人格」的特徵之外,還與性騷擾相關。

齊格拉-希爾等人2016年的研究表明,帶有黑暗三角人格特質(自戀,心理病態與馬基雅維利主義)的人,不論男女,其人格特質都與性騷擾傾向呈正相關。

他們指出,性騷擾可能是黑暗三角人格個體用於操縱交配的策略,其他相關行為還包括如,不忠行為,偷情行為,以及強迫的性行為。

(編者註:馬基雅維利主義,即個體利用他人達成個人目標的一種行為傾向。該術語包含兩層涵義:第一層涵義是指任何適應性的社會行為。根據生物進化論,自然選擇總是偏愛成功操控他人行為的個體,這種不斷進化以適應社會互動的能力不考慮互動是合作性的還是剝削性的;第二層涵義就是特指非合作的剝削性行為,其涵義源自管理和領導力的「黑暗面」。)

儘管他們得到了相關性的結論,但齊格拉-希爾等人還特別指出,他們的研究並未得到直接的因果關係,即擁有黑暗三角人格的個體不代表就會有性騷擾的行為。

2. 侵犯者往往感知錯誤:

高估受害人的容忍度

性騷擾不僅只與性相關,還關乎權力。騷擾行為可能為了性興奮或者性虐待而採用羞辱、支配或恐嚇受害者的方式。

研究表明,權力也會導致對受害者容忍度的錯誤認知。

正如我之前在專欄文章《性騷擾存在於旁觀者眼中》中寫到的一樣,「我們以為性騷擾總是旁觀者清,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相信了施暴者的狡辯。」

信不信由你,一些騷擾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

昆斯德曼與馬諾爾的《性的過度知覺:權力,交配動機,與社會判斷偏差》研究表明,一些當權者會命令下屬做出性行為,因為他們高估了下屬的容忍度。

昆斯德曼與馬諾爾解釋道,高估他人的容忍度,是權力致使性騷擾的一種方式。

知乎上一位疑似遭受北航教授性騷擾的匿名用戶發帖講述被其性侵過程

不幸的是,權力的不平等會對受害者的選擇產生負面影響。

許多受害者會感到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會擔心失業、收到負面業績評估、名譽受損、以及不願在工作場合上演「鬧劇」。他們不會指出不當行為,這樣又會導致不當行為繼續發生。

你會發現有上司反覆稱讚下屬的身材,儘管這些受稱讚對象會有明顯的不適反應,例如變換姿勢、眼神迴避,或有受傷的表情。

而侵犯者如果不能區分痛苦與興趣,也會助長性騷擾行為。

3. 侵犯者往往

物化女性,使其非人化

物化女性,使其非人化,與男性的強姦行為呈正向相關。

拉德曼與埃舍爾的《動物與物體:男性對女性的內隱非人化態度與性侵害的可能性》檢驗了兩種非人化女性:對象化與動物化,與男性性侵害女性的關係。

在第一項研究中,他們發現,認為女性與原始動物結構相關的男性,本能上更易強姦與性侵犯女性,也更傾向對女性強姦受害者有負面看法。

在第二項研究中,他們發現,「自動將女性與動物而非人類建立聯繫的男性」(如動物,爪,口鼻部)表現出更高的強姦傾向。

此外,他們還指出,「通過將女性與物品、工具與事物建立聯繫,讓女性對象化的行為,與男性的強姦傾向呈正向相關。」

同時,他們的研究得到結論,「內隱態度」中,將女性非人化的男性(作為動物或物體)同時也可能存在對女性進行性傷害行為的傾向。

(編者註:內隱態度(Implicit attitudes),是個體對事物所持的積極或消極的認知、情感或反應,由不自覺的以往經驗或不能歸因於以往某一確定經驗所引起。)

對女性非人化的言語與行為,常出現於工作場合的笑話與言論中。

更有可能出現在下班後的休閑時間或其他工作相關的社交場合中,這些行為往往被他人不經意間注意到,可悲的是,與此同時它們的重要性也被忽略。而這些對發現性騷擾者至關重要。

在性騷擾惡化成性侵犯之前制止它

在我之前的一篇專欄文章《制止性騷擾:從會議室到卧室》中,我討論過性騷擾如何惡化成性侵犯。我們討論了「百分之五十」的危險信號,以及行動如何勝於空談,還探討了性騷擾者常用言辭遊走在邊緣。

不幸的是,一些騷擾者仍在試探受害者的忍受力,甚至在這些受害者並不接受的時候,還在繼續挑戰著言辭與身體方面的界限。

趁此類行為還未從粗魯行為惡化到犯罪層面之前,性騷擾的演變應促使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教育與預防上。

註:《工作中甄別性騷擾的三種方式——研究發現某些侵略性行為的危險信號》一文發佈於2017年10月15日,原作者溫蒂·帕特里克JD。本推送為編譯作品,配圖來源網路。

關於作者:

溫蒂·帕特里克JD,博士,職業檢察官,作家與行為分析專家。著有《危險信號:如何發現友敵,破壞者與冷酷份子》(聖馬丁出版社)並與人合著修訂版紐約時報暢銷書《讀者》(蘭登書屋)。她在世界各地舉辦過關於人際關係、性侵預防、網路安全及威脅評估等問題的演講,同時是威脅評估專家協會認證的威脅處理人員。本專欄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註:本文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純手工定製西服怎麼鑒別
瑪瑙的鑒別與作用(瑪瑙知識大全)二
坐骨神經痛的鑒別診斷
如何鑒別普洱茶的好壞
如何鑒別高段位渣男

TAG:科學 | 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