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風俗百圖文(41-60)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文(41-60)
四十一射柳(遼)
端午祈雨置天棚,樂園東南柳色青。分朋賽射柔條斷,贏得神箭譽滿營。
《遼史·禮志》載:契丹族為祈雨,進行射柳活動。先置百柱天棚,後奠先帝。皇帝、親王、宰執依次射柳;敗者向勝者進酒。第二天植柳天棚東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賜賞。後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直到清朝中葉,這項活動才漸漸消失。
四十二 飲菖蒲酒(明)
採得菖蒲屆端陽,釀成美酒送異香。角黍蔗漿祝爾壽,何妨縱飲入醉鄉。
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強身。《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菖蒲又稱『劍水草』,生於水濱。製成菖蒲酒,具有性溫味辛特點。對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壽。古代認為五月是「惡月」,《荊楚歲時記》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的記載。既是「惡月」,便要尋求辟惡祛邪毒的方法。到了宋代,名貴藥材菖蒲被道家視為「辟邪之物」,故明清之際,飲菖蒲酒辟邪的風氣大為盛行。
四十三 掛鐘馗(清)
終南進士舞龍泉,端午時節壁上懸。仗君辟邪殲群醜,免得鬼魅擾人間。
《事物紀原》中說:唐明皇夢小鬼喧擾,有大鬼捉小鬼食之。問為誰,對曰:終南進士鍾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誓除天下虛耗妖孽。明皇乃召吳道子畫鍾馗像供之。後民間亦多供奉。《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
四十四曬書翻經(金)
三伏朝爽曬書篇,庵院翻經結善緣。近事信女樂相助,願修來世福壽全。
魏晉時代在七月七日晒書,後改為六月六日三伏時曬書。《燕京歲時記》:「京師於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
四十五蛛絲乞巧(唐)
七夕織女賜新妝,挑來蛛絲盒中藏。明朝結成玲瓏網,試比阿誰稱巧娘。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即指一種小蜘蛛。宋代《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就是七夕這天,女孩子們拿蜘蛛絲當綵線玩兒。
四十六穿針比巧(宋)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鉤。年年閨閣乞織女,男兒何曾求牽牛。
周處《風土記》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掃庭中,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也)織女。」穿針乞巧者,或穿七孔針,或穿九孔針,用一根綵線連續穿過為巧。《醉翁談錄》:「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而孔大。」有聊勝於無聊吧。
四十七 丟巧針(清)
佳節女兒約諸鄰,迭將水碗丟巧針。日光照得龍梭影,綉出鴛鴦如意君。
《燕京歲時記》:「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或名丟巧針,這多少有些占卜算卦的意思了。
四十八供摩侯羅(宋)
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
唐﹑宋﹑元習俗﹐用土﹑木﹑蠟等製成的嬰孩形玩具。一般在七夕時用,為送子祥物。《東京夢華錄》載:「摩侯羅惟蘇州者極巧,木瀆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蘇州虎丘有玩具市場,被稱為「虎丘耍貨」,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畫鮮妍,製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稱為「湖上土儀」,有泥孩兒、鶯歌、花湖船等。《夢粱錄》載:「內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叫摩睺羅,孩兒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裝襕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
四十九拜魁星(清)
七夕女兒祝織女,男士廟中拜魁星。佑我科舉登榜首,供神豬頭代三牲。
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閩東一帶,「七夕」這晚,天井裡擺上「拜織女」、「拜魁星」兩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羊(公羊,留須帶角)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鬚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五十盂蘭盆道場(元)
道場超度安亡魂,原有盂蘭古意存。慶贊中元貼門首,酒海肉山饗活人。
每年七月十五日。道家稱為「中元節」,佛家為「盂蘭盆節」,在民間又稱「鬼節」。《夢粱錄》:「七月十五日,一應大小僧尼寺院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周圓之日。其日,……宗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僧寺亦於此日建盂蘭盆會,率施主錢米,與之薦亡。」「盂蘭」是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為梵語音譯,意為「解倒懸」。通常在道場還設有孤棚,離地六尺,廣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捨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擺列其上,並插有「普醴陰光」、「甘露門開」等小旗。在放焰口儀式完畢,群眾競搶祭品,謂之「搶孤」。得到之小旗,被視為出海之護身符。一般人都認為,七月十四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因此都極少出夜門。事實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點之前,鬼門是從大開到關上。古籍記載,這個時候,應該是遊盪人間的鬼魂回歸地府的最後限期。鬼門正式大開的日子,應該是農曆的七月初二。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個至陰大穴就會打開,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享受人間為他們而準備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點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後的那天才再有十四天的機會等到鬼門再開一次,讓鬼魂再次遊歷人間。大概這兩次鬼門大開,就是地府的寒暑兩個假期吧。
五十一放湖燈(明)
輕舟蕩漾玉波澄,中元盂蘭放湖燈,梵唄伴得笙管韻,古寺東山月又升。
中元節有放湖燈之習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當時是「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揚州畫舫錄》:「放荷花燈,中夜開船,張燈如元夕,謂之盂蘭盆會。蓋江南中元節,每多婦女買舟作盂蘭放焰口,燃燈水面,以賭勝負。」《燕京歲時記》:「至中元日,例有盂蘭盆會,扮演秧歌、獅子諸雜技。晚間,沿河燃燈,謂之放河燈。」湖燈,即在小板上用彩紙做成荷花狀,中點蠟燭,又稱「水旱燈」。傳說水上放燈是為亡魂引路,與上元在陸上張燈有別。
五十二荷葉燈(清)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兒競擎荷葉燈。成群結伴遊巷陌,銀花萬點似火城。
把一張荷葉連柄摘下,在荷葉中心連著葉柄的地方穿一個小孔,插上一支點燃的蠟燭,也有的把短柄荷葉倒扣在頭上,在葉柄末端的小孔中插上點燃的蠟燭。這樣就可以用空閑的雙手牽著弟弟或妹妹;或者敲鑼打鼓,或者放鞭炮。中秋節的晚上,孩子們帶著荷葉燈周遊大街小巷,往往要玩到深夜才散。《燕京歲時記》:「中元黃昏以後,街巷兒童以荷葉燃燈,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萬點流螢,謂之蒿子燈。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製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日下舊聞考》:「荷葉燈之制,自元明以來即有之,今尚沿其舊也。」
五十三雞冠花供祖(清)
供祖瓶插雞冠花,一時風靡滿京華。只緣物稀價騰貴,移種四郊入農家。
以雞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風行。《東京夢華錄》:「又賣雞冠花,謂之洗手花;十五日供養祖先索食。」《夢粱錄》載:「南宋同,此習迄清代仍存。」《楓窗小牘》:「雞冠花汴中謂之洗手花,中元節前,兒童唱賣以供祖先。」另有祭祖節,在十月初一日。
五十四新婦不跪(唐)
並蒂蓮花兩相偎,紅氈展地迎親回。新婦不拜新郎拜,感謝天公為良媒。
唐代結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風俗。最明顯的形象證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記為四七三窟者)晚唐的《婚禮圖》,「禮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儀。宴席設在對面一大棚之內,長案陳列美食,來賀男女嘉賓分兩側而坐。據《寄園寄所寄》引《渤海國記》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為例。自唐武后尊婦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五十五 展示嫁妝(清)
婚禮前夕顯嫁妝,衣箱鏡奩付杠房。雙抬單頂沿街過,羨煞蓬門綺羅香!
北京婚禮之前,展示嫁妝。較富裕人家,雇杠房由雙人抬箱籠等物,多者可十抬至數十抬,以顯豪富。一般人家送嫁妝,則僱用一人扛之,因低頭承扛箱瓶、鏡奩等物,北京方言稱為「窩脖兒」。袁枚《嫁妝詞》云:「東家嫁女兒,珠翠盈千箱;道路多側目,門閣生輝光。……西家嫁女兒,荊苕與布裙;奴婢嗤其陋,戚里嫌其貧。」
五十六 抓周啐(宋)
時逢滿歲戲抓周,羅列書玩並硯籌。原是大人情願事,今番卻令嬰兒求。
《東京夢華錄》:「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 』。至來歲生日,謂之『周』,羅列盤盞於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籌秤、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夢粱錄》:「生兒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謂之『拈周試啐』,其日諸親饋送,開筵以待親朋。」
五十七 貨郎擔(金)
鞀鼓街頭搖丁東,無須竭力叫賣聲。莫道雙肩難負重,乾坤盡在一擔中。
《貨郎擔圖》在宋人繪畫中有數幅。《清明上河圖》中即有兩架貨郎擔子;金代有《乾坤一擔圖》,明代也有《貨郎擔圖》。《夢粱錄》中所記挑擔賣物者種類甚多:「並挑擔賣油,賣油苕、掃帚……瓜、茄、菜蔬等物。」屬生菜類;「又有鐃子、木梳……與各色麻線、鞋面、領子、腳帶、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屬小百貨類;「又有挑擔抬盤架,買賣江魚、石首……河蟹、河蝦、田雞等物。」屬水產品類;以及賣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販,「並於小街後巷叫賣。」一般稱貨郎擔,主要指賣小百貨之貨郎。
五十八 磨鏡(明)
雲想衣裳花想容,寶鏡綽約映春風。難見廬山真面目,撥霧還賴老磨工。
古代用銅鏡照面,用久則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為使鏡面光潔,也要磨之,《夢粱錄》即載有:「修磨刀剪、磨鏡,時時有盤街者,便可喚之。」與現今磨刀工相似。
五十九 子弟書(清)
太平歌詞子弟書,開篇妙語似連珠。單弦牌曲八角鼓,風送時調滿京都。
清代初期,出征的八旗子弟採用俗曲、巫歌等曲調,填詞演唱。傳說乾隆時凱旋的阿桂部軍士即用八角鼓擊節,演唱這些俗曲以頌武功,又傳說軍士乘騎入京,以鞭擊鐙,邊行邊唱天下太平,謂為太平歌詞,京城為之轟動。後以此八旗子弟軍樂為基礎,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說唱形式「八旗子弟書」。八角鼓為滿族樂器,傳說由八旗的八位首領各獻一塊好木料鑲嵌而成。李鏞在顧琳《書詞緒論》序中說:「辛亥夏(乾隆五十六年)旋都門,得聞所謂子弟書者。」《天咫偶聞》:「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軔於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分。」子弟書在文人參與下,提高其藝術含金量,創作許多曲目。清末,子弟書由盛轉衰,其曲本被北方各種大鼓所採用;部分曲調亦被借鑒和吸收;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單弦唱腔之中。
六十 酒樓唱曲(金)
路歧天涯淪落人,酒樓趕座唱清音。不入勾欄打野呵,瞽女彈詞說陶真。
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色路歧人在此作場。」路歧人指歌唱賣藝者。《武林舊事》云:或有路歧,不入勾欄,只在耍場寬闊之處做場者,謂之「打野呵」。即露天賣藝,或稱「打野火」。
推薦閱讀:
※馬小紅:中國古代社會的法理學
※中國古代-南北朝歷史事件( 公元420~589年)
※守宮砂」:古代女人沉重的精神鐐銬
※古代絕句精纂
※(5)古代詩歌寫景中的襯托手法(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