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夏諸神-福山堂

華夏諸神

  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們對所有大自然發生的各種現象: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石沙土、花草樹木、雷電水火、陰晴風雨、虹霓雲霞等,不明所以然,於是認為是有某種不明物體在支配著這些事,而產生原始信仰神話,繼而風有風神、火有火神、水有水神……等等,持的是萬物皆有神靈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已成為古代人們生活的一部份,其信仰基礎是對超自然物體的虔敬。

  最初的神靈,是變化無窮、聽之無聲、視之無物、來去無蹤,那時候,原始人崇拜神,並不是覺的神可親,而是覺的神可怕,希望神不要降災禍給他們,所以原始人所崇拜的神,多數是半人半禽獸半爬蟲類等混合體的怪物。

  隨著人類的進化,神,不那麼可怕了,不但希望神不要降災禍給他們,進一步還要求神給予他們福惠,於是,除了瘟神之外,大多數的神更成為人類的保護者。而所崇拜的神,也逐漸轉為人形化的塑像了。

  古代周朝時,民間已流傳神靈崇拜,祭祀祖先的禮儀與思想已開始在民間流傳。儒家興起之後,強調崇功報德,對護國佑民,忠孝節義的古聖先賢,為推崇其對社會的貢獻,慢慢將之神格化,在神靈信仰中產生更多的神明來。

  漢未道教興起,提倡修心養命,長生不老,趨吉避凶,煉丹吐納等法術,使古代的神道思想復興起來,豐富其神話內容,加添其禮儀,及對生命的渴慕和祈盼,對死亡的恐懼及禳除,由泛靈信仰,轉為封神造神。

  同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三世流轉、六道輪迴、天堂和地獄,以及豐富的鬼神觀,也為民間所接受,逐漸匯入民間信仰。

  隨著人的神格化和神的人格化逐步混同,於是世俗的祖先及聖賢得以升格為神明,「聰明慈悲正直」成了神的標誌,這為後世帝王、英雄、行業等民間神的大量湧現提供了信仰基礎。

  在變化莫測的人生旅程中,人的命運難於自宰,唯有冀求神祇保佑,神話傳說表達人內心的渴求、願望或理想,可激發並支配人類的心理力量,這就是「草望春生,人望神扶」的敬神觀。

  大部分宗教的教義都是勸人為善的,民眾對神祇的崇拜,只是祈求賜福,一般對膜拜的意義或神明的來歷大多未加註意,遇到神佛就拜,「拜的神多自得神保佑」。而民間宗教相混雜的現象十分普遍,祭禮亦由各宗教的祭儀混合而成。例如喪禮,孝子精神屬儒家,葬儀屬道教,超渡則屬佛教了,這也是比較典型的三教合一的現象之一。

  崇拜仍屬個人行為,根深柢固,而人們的年齡越大,宗教信仰的百分比率就越高。自古以來,沒有一個權威去規限崇拜信仰,沒有明顯的創教人、宗旨,只是依循傳統的信仰,卻能流傳數千年,歷久不衰,自有他的實際價值、道理和意義的。而一口就咬定是無知、迷信的說法,只是沒深入了解罷了。

  祭祀祖先,歷代相傳,延綿不絕,沒有祖先那有你?所以祖先是人們心目中最重要的尊神。鞠育之恩,昊天罔極,倫理道德,慎終追遠、孝敬長輩、奉祀祖先、延續後代、擴大宗族,雖不屬於宗教更甚於宗教,但祖先崇拜和宗教神靈崇拜早以合二為一,不分彼此了。以前,家中可不供佛、道之神,就是不能沒有神主牌,而祖先的奉祀是超過任何神明的。

  道教神仙譜系是繼承了中國古代宗教、古老神話、長生成仙、民間信奉的眾神以及受佛教傳入深刻影響,逐步構建了道教神仙譜系。

  道教神仙譜系的淵源、構建的歷程告訴人們,其內涵基本上是道教尊神(含教門之尊、昊天三界之尊)、仙真、民俗之神兼而有之結合而成。教門之尊在道教神仙譜系中扮演著主要角色,它始終圍繞著「道」與「氣」的宗教宇宙生成說,和以「化生」傳統觀念,「化」為人格化的神和仙化了人,構建了道教的神與仙,它是道教神仙譜系的教理依據。

  宋代是道教龐雜神仙體系最後形成時期,有的學者概括為十個層次,即

  1 .三清、四御;

  2 .南極長生大帝、東極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

  3 .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

  4 .五帝、三官、四聖;

  5 .歷代傳經著名法師;

  6 .魔王、神王、仙官;

  7 .五嶽及酆都地府諸神;

  8 .扶桑大帝及水府諸神;

  9 .天樞院、驅邪院雷府等主宰及諸神;

  10.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

  11.城隍、土地及所屬神眾。

  這個「源起多頭、兼收並蓄、神系龐雜、層次不清」為特點的道教神仙譜系,是由傳統因素、教派因素,時空因素制約而成的。

  宗教是人類社會普遍的歷史現象,迄今為止,我們還沒發現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在各民族中,大都經歷了自然宗教(即原始宗教)的大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靈物崇拜、偶像崇拜等等。而這些原始崇拜的遺跡,仍然存在於今天各民族(種族)的社會生活中。一切自然宗教向人為宗教的過渡,繼承先人原始神靈崇拜的傳統是不可避免的。道教更有其特殊原因,它不像世界三大宗教都有一個具體的至高無上的創教人,它是在中華廣闊大地的空間,漫長的歲月,逐步孕育、興起、發展成熟的。史稱「雜而多端」,雖有貶意,但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道教成長的真實狀況。

  傳統神學影響,是認識與研究道教神仙譜系的首要因素,中國原始社會的自然宗教逐漸向人為宗教(即神學宗教)的過渡,大致在殷周時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辭,它記錄了殷人向帝求神問事的情況,這裡的「帝」是指其祖先,還有「王賓日」等等記載。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禮.大宗伯》記:「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禮」,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風師,雨師,地靈有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人鬼則祭祖先也。?中國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充實形成了天神、地靈、人鬼的崇拜系統,這是道教神靈崇拜的主要來源。道書認為:「飛天丈人,太一中黃……主天下山川鬼神禽獸,應是自然之神,非人學所得」,「此太清之五帝,亦自然之神。」

 在這裡,所謂「自然之神」,非世學修道可得,是指中國古代宗教所沿習而來的天地,日月星辰,山川等神靈崇拜,事實也正是這樣,五斗米道的天地水三官崇拜,太平道的中黃太乙崇拜等,都是直接從傳統神崇拜移植而來。元始天尊是道教神仙譜系中的第一位尊神,但它的出現從晉人葛洪著《枕中書》中「昔二儀未分,溟鴻,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渾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這一描述完全脫胎於三國吳人徐整《三五曆紀》所記的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之後道教神學家們又推出了元始天尊之說,對元始天王與元始天尊是道教一神異名,還是兩尊神,道書中也有不同記載:如南朝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元始天尊列在第一中位,元始天王列在第四中位之左4位,顯然作為兩尊神看待。但在道書中對元始天尊與盤古真人關係,卻又有新的解釋,如「元始化為盤古真人」,盤古真人僅僅是元始君的一個名號而已。?還出現了「兩個盤古真人」,一是法元始天尊所造經典之盤古真人,一個是「世人相聚,只知有此盤古」的盡人皆知的開天闢地的盤古。?由此可見,土生土長的道教對於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情有獨尊,是不言而喻的了。

  道教神仙譜系受傳統神學的影響,還表現在對聖賢崇拜的承襲。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有「聖人」、「賢人」崇拜。葛洪《枕中書》列有三皇五帝,以及《上清眾仙真記》、《真靈位業圖》、《無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堯舜禹三王,殷湯、周武、齊桓公、漢高祖、劉備等帝王,和諸子聖賢孔丘、顏回、墨翟等。宋代《太上感應篇》稱:「賢聖有三,在佛家言之三乘中人是也,在道家言五種仙是也,在吾儒言孔孟諸君是也」。它反映了當時「三教合一」的神學思潮。也可見中國傳統神學不僅影響制約著道教的神仙譜系,對佛教也有影響。因此,在認識和研究道教神仙譜系時,對中國傳統神學的影響不可低估。

  教派因素對道教神仙譜系的構建也有重要因素。在對待教門尊神上,以「道」為始點衍化,無論是「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或「元始天尊即天地之精,極道之祖氣。本生乎自然,消即為氣,息即為神」。由於它們都以「道」「氣」為本原,始終不變,這是共同的,使它成為名符其實的道教。而作為一種宗教,如怎麼會在至上最高神最關鍵之處出現分歧呢?究其原因是教派不同所致。從早期的五斗米道與太平道開始創教時,前者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供奉「三官」,後者則崇拜黃老,供奉「中黃太乙」,可見,道教從創教之始,在神靈崇拜上就有所分歧。從而魏晉南北朝時,北魏寇謙之的天師道,由於其享「天師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雲中者音誦新科之誡》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為必然的了。東晉中後期,上清派、靈寶派相繼出現,新出現的《上清》《靈寶》經中,不再尊太上老君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為最尊,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顯,有的經書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同時,作為「道」的化身,也從太上老君轉移到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當然天師道一派仍尊太上老君為至上神。這就是道教在至上神上由於教派因素出現分歧的一個梗概。後來在各派協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識,正是在這種師徒關係下,使他們成為三位一體的「三清尊神」,為道教神仙譜系中的最高神。

  在對待「仙真」上,從神仙傳記編撰的過程中也可看出有教派因素,最早的《列仙傳》僅七十二人,葛洪的《神仙傳》九十四人,到元代趙道一編撰的《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後編》增至九百餘人。在這眾多神仙人物面前,《道教征略》稱:「蓋其所失在以仙為名,既以仙為名,則最近之道流,不敢質定為仙矣!」「夫儒家傳記,止雲儒林,不雲聖賢;佛家傳紀,止雲高僧,不雲佛菩薩。」「而道家乃以道士及俗間男女得道者,混為一編,何怪源流接受之不明乎。」這是由於對道教神仙譜系中的「仙真」無公認界定,常處於教派傳承不同,各取所需。因此,各教派都尊奉自己教派的仙真,天師道奉張天師,寇天師等;上清派奉三茅君,許真君等;靈寶派奉葛玄、葛洪等;淨明道奉許遜;全真道奉北五祖,北七真等等。從供奉神仙的名山,宮觀也表現了各派都有自己的本山,如天師道的江西龍虎山,上清茅山派的茅山,全真道的三大祖庭等;有些宮觀也有派別的烙印,如陝西周至樓觀的說經台奉老子,江西萬壽宮奉祀許遜,純陽宮奉祀呂洞賓,白雲觀的邱祖殿奉祀邱處機等。可見教派不同對道教神仙譜系的構建有效大影響。

  時空因素也是認識與研究道教神仙譜系,不可忽視的因素。首先是受道教教理思想變化的影響。道教初創時,其教理教義重點在於提倡長生成仙、白日升天,也反映在神仙譜系的排列及其稱呼,如南朝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第一中位的左、右位排列,基本上均是天帝,而在稱呼上卻稱「道君」、「元君」、「君」、「高真」,稱帝者僅有天皇上帝、高上玉帝,如四極大帝稱東明、西華、北玄、南朱為「高上虛皇道君」。又如北周《無上秘要》卷55的神仙譜系,就是以「得道成仙」的神仙思想為指導來排列的,將十方得道的「大聖、至真、諸君、丈人」排列在三十二天帝之上,它充分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神仙譜系的重「仙真」的神仙思想。為什麼「仙真」的神格如此顯赫?據道書《造像品》稱:「二者(指仙真)造大羅以下太清以上三清無量聖真仙相」?由於這些「聖真仙相」住在三清境,故列在諸天帝之上,由此可以得到合理解釋。

  從宋代以來改變了這一狀況,神仙譜系的排列,在「三清」之後,緊接著是包括「四御」等諸天帝,眾聖仙真居後排列。這種變化從外部環境來看,是宋代以來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制在神仙譜系排列上的反映,從道教內部來看,神仙思想「白日升天」幻想的破滅也密切相關。當「三教合一」神學思想在道教內逐漸形成過程中,如全真道的「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淨明忠孝道融儒家忠孝入道,也在神仙譜系中有所反映。到明代道教神仙譜系有著明顯反映,在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大真人張國祥奉旨校梓的《搜神紀》6卷,其卷1開宗明義就以儒氏源流,釋氏源流,道教源流為始,突出了玉皇上帝,後土皇地;其次列有道教許真君、張天師、三茅真君等,又列有觀音、達摩等佛、菩薩等,還列有西楚霸王、伍子胥等。更多的列有民間、地方民間奉神,如洞庭君、湘君,瓠狗等。這是由於「朱氏政權起自民間,故明代帝王信仰有著民間信仰特點」?這一特點或多或少影響著明代道教神仙譜系。

  至於歷代王朝對道教神仙譜系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唐王朝奉老子為聖祖,宋王朝奉黃帝為聖祖,明王朝由於真武大帝(因避宋真宗諱改玄武為真武)對「太祖平定天下」,「太宗靖難」,「有顯相功」,「兩京歲時朔望而遣官致祭」。?均為歷代王朝依據自己的需要,影響著道教神仙譜系。又如自奉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宋眨毀佛教曾下詔「佛改號為大覺金仙」,雖僅一年就取消了。但「金仙」之稱後來演變成亦仙亦佛,仙佛合宗的十二金仙,至今在成都市青羊宮三清殿兩側仍有十二金仙的畫像,他們是廣成子,赤松子,道行天尊、太乙真人、道德真君、靈寶大法師、懼留孫、雲中子、文殊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這些真人在道教神仙譜系中都富有濃厚的時代色彩。

  就空間因素而談,道教初創時五斗米道源於巴蜀漢中地區,太平道流傳於青、徐、幽、冀、荊、揚、袞、豫八州地區,造成了他們奉神的差異,以後出現的上清派、靈寶派、淨明道、樓觀派等等在奉神上的差異與地域也有很大關係。同時道教齋醮、科儀所請神靈,歷來重視隨世俗心理供奉當境民間信奉的一切神靈。如西蜀道士呂元素集成《道門定製》卷 九載:以上「三狀內皆有蜀中君臣神,其或他郡國各有山川群望,隨所奉事增減。」可見,空間因素對神仙譜系構成也有一定影響。

  道教在構建神仙譜系的歷史長河中,始終圍繞著最高信仰「道」,並未因各教派出現至上神的分歧而解體分裂,它能與固有傳統神學,歷史變遷,教派迭起,廣闊空間相適應、協調,充分表現了道教教義博大精深,有著它極大的包容性,構建了道教神仙譜系的複雜結構。 

  這里所介紹的地方神祇是以華南地區民間信奉神祇為主。


推薦閱讀:

中醫絕招----妙用蠡溝穴 - 針灸推拿 - 華夏中醫論壇 (原岐黃中醫論壇)——傳中醫薪...
來自:華夏「董」氏大全 > 酸枝木
麟劍:《華夏源流史》〖長篇連載〗(49)
華夏戎狄 造詩餘話(13):收藏吾愛之六
華夏流傳的十大名刀,第一名你絕對想不到!

TAG:華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