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武帝(劉徹)——開天闢地明智帝王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景帝劉啟第三子。是漢代最重要的皇帝之一,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就成就而言,超過了漢高祖劉邦。西漢第七位皇帝。

劉徹出身離奇。他的母親王氏進宮前已婚,曾嫁作金家婦,生有一女。她的母親亦即是未來皇帝的外祖母,強將她從金家奪回,進與皇太子,是為景帝。

公元前152年,4歲的劉徹被封為膠東王。

公元前149年,劉徹因受景帝姐姐劉嫖的喜愛,7歲時被立為皇太子。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後三年),15歲的劉徹登上皇帝位。第二年,首創年號為「建元」。從此,我國歷史開始用年號紀年。

漢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封建統治思想尚待確立。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分封子弟為侯,王國封地被分割;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再設置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在經濟方面,整頓財政,頒布「算緡」、「告緡」令,將冶鐵、煮鹽收歸宮營,禁止郡國鑄錢,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了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漢初對邊疆民族問題主要採取安撫和親政策。漢武帝改變過去的方針,通過戰爭開拓疆域。他先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連續發動了多次反擊匈奴的戰爭,解除了來自匈奴的威脅,保障了黃河流城廣大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消滅了南越割據政權,統一了今天的兩廣地區,又在今雲南、貴州等省設置郡縣,加強了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繫。

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與大月氏、烏孫、安息等國聯繫,開通了內地與西域之間的交往。他的這一系列文治武功,使西漢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

漢武帝統治時期,人才輩出,這和他興辦官學、廣開仕途、注重獎懲、因材授職的人才政策是分不開的。他在位期間,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個人才盛世,群星燦爛,各盡其能。他們輔佐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造就了不朽的歷史功業。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衛青的侄子,都以外戚創立不世軍功。霍光與霍去病為異母兄弟,茲後更成為漢朝宮廷里的中樞人物。只有李夫人之兄李廣利被任為貳師將軍,作戰不利降於匈奴才算是武帝任人的最大失策。武帝對待臣屬,也視人而定。他可以在廁所里見大將軍衛青,也可以平常燕居的服裝接見大臣,只有右內史(助理機要秘書)汲暗老是據事直言,皇帝偏偏怕他,非戴冠整容,否則寧退避帳中,不去見他。後來因淮陽地方難治,召拜汲暗為太守,汲暗辭不肯就,皇帝就說:「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他也就知道僅以此直言忠臣的名氣,就不須特別振作,也可以把這地方處理得很好。後來汲暗在淮陽10年,死在任所。

漢武帝未曾在戰場里實際指揮作戰,但是每有重要戰事的部署,今人所謂「戰鬥序列」的安排都是由他自己作主。而且他也知人善用。

可是漢武帝也有一般專制魔王的毛病。他一巡視各地區,當地太守或因供應不周,或因境內配置不如法,紛紛避罪自殺。到他在位後期,朝中也為恐怖政治所籠罩。親信的大臣如丞相及御史大夫也因小事互相傾軋,失敗的只能以身死解脫。皇帝自身即相信神仙,亟求長生不死。他偶一卧病,就相信有人以巫蠱害他。「蠱」音古,以三個蟲字擺在一個「皿」字之上,乃是根據民間傳說,巫者將毒蟲毒蛇,放在一個器皿之中,讓它們互相吞併淘汰,最後一個碩果僅存的怪物,是為蠱。巫者即操縱著這精靈,用咒詛符錄削制木人埋蠱地下諸等方式謀害敵對。公元前91年,漢武帝生病,左右傳說宮中有巫蠱牽涉皇后及太子劉據。原來武帝嚴刑峻法,太子仁慈,常有平反。執法大臣深怕劉據一日嗣位,對他們不利。而水衡都尉(管宮殿附近林園)江充,又是「直指繡衣使者」(特務頭目)更加離間。漢武帝在別宮養病,即皇后皇太子請問皇帝,也不得達。皇太子忿怒之餘擒住江充將他處死,於是長安紛稱太子謀反。因之兩方都召集軍隊,保皇黨與皇太子黨在京城大戰五日,「死者數萬」。結果皇太子兵敗自殺,皇后衛子夫也自殺,衛青則已前死。漢武帝後來悔悟,建「思子宮」,又作「歸來望思之台」。

漢武帝統治晚期,由於連年征戰,徭役加重。他又大興土木,耗費巨大。為了增加收入,他重用酷吏,增加捐稅,使大批農民破產流亡。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齊、楚、燕、趙等地都有農民起義爆發。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他下「罪己詔」,表示對過失的追悔。

從各種資料看來,漢武帝的膽子大,也富有想像力,如他常化裝微行,幾遇不測。他打算進攻西南夷,就在長安附近鑿地作「昆明池」,以便習練水軍。在其它範圍之內他也不拘形跡。例如他母親曾再婚,又有金氏女,人家都隱匿不敢提及,他聽到此事,就公然親自尋訪他的半姊,並賜她名號田宅。他的皇后衛子夫曾為歌伎,他寵愛的李夫人,曾為娼女。漢武帝也不是一介蠻夫,沒有文華辭藻的雅緻。他的宮廷里,既有正派的儒生如董仲舒,也有恢諧人物如東方朔,更有名士如司馬相如。我們再看他悼李夫人的賦(班固稱武帝自作),「秋氣潛以凄淚兮,桂枝落而銷亡」。而且他又似乎看見李夫人的形影,作詩:「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則又可以想像他不是沒有情感的人物。

公元前87年(後元二年)春,漢武帝臨危,才立一個8歲孩子劉弗陵為太子,是為昭帝。漢武帝也將太子的親母弋夫人賜死,其原因是「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而霍光等即被托「行周公之事」。為什麼一個如此精明強幹萬機獨斷的君主,到處置立嗣繼統的時候,如此愚暗而沒有主張?甚至父子以兵戈相見,貽禍軍民?這斷不是劉徹和劉據兩從間單獨的問題,而與漢武帝所一手布置的西漢帝國有關。四天後,漢武帝病逝,廟號為世宗,謚武帝。他登基時實足年齡不到15歲,茲後在位54年,在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來是享國最長的君主。這紀錄直到18世紀才為清朝的康熙打破。

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而且一提到漢武帝,又離不開「好大喜功」的評價。今天我們看他的紀錄,不能否定他是一個特殊的人物;但他的功業,仍要在長期的歷史上評判。最重要的一點,則是他所開創的局面,後人無法繼續。所以我們讀他的傳記,一定要上與「文景之治」相陪聯袂,而下面「從霍光到王莽」,更與他一生有不可分離的關係。

漢武帝如此糟糕的一個皇帝,竟被稱為千古一帝?

漢武帝窮兵黷武,把上兩代好不容易攢下的家底耗光,然後就搞國家資本主義,鐵鹽官營,對商人加稅。害得國富民窮。自己卻大興土木,四處巡遊,屢次封禪,比秦始皇還過之。而他唯一的「功績」就是向匈奴宣戰,結果自己傷亡的人數是匈奴的數百倍,並且也只是暫時減少了邊患,而之後繼續給匈奴和親上貢,匈奴之患依然存在。

漢匈戰爭後,匈奴尚有相當勢力,並且仍足以威脅西漢王朝。在這種情況下,西漢統治者不得不調整其對匈奴的政策。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匈奴繼續侵犯漢朝本部邊塞,並屠殺朔方、五原等郡都尉、吏民,一直到公元前71年,由於匈奴內部的天災和內亂才停止。

公元前89年,漢武帝又向匈奴上貢米酒1萬石、糧食5千斛、絲綢1萬匹和歲幣,並以漢女為和親公主。此外,漢武帝晚年對匈奴用兵不利,趙破奴、李廣利和李陵先後戰敗被匈奴俘虜。

而所謂「漢朝打敗了匈奴」也是近來在國人中間很流行的一個可笑的意淫話題。首先,中國打敗了匈奴,是對歷史一知半解的認識,事實上,中國古代與匈奴的交戰都是敗多勝少,從來就沒能做到消滅匈奴,最多也就只能做到將匈奴驅逐得遠一點,或者採取和親懷柔政策,或者修長城消極防禦,也就是衛青霍去病和漢代中期陳湯竇憲取得了一些零星的階段性勝利。

而另一個更重要的歷史常識是,不是中國滅了匈奴,反倒是匈奴滅了中國王朝西晉。「五胡亂華」時,五胡裡面還有匈奴,滅亡西晉王朝的前趙政權。

匈奴從戰國時起,到漢初圍困平城險些俘虜漢高祖劉邦,其間不斷掠雲中,雁門,代郡,後又殲滅降服趙破奴、李陵、李廣利,再到五胡亂華,滅西晉,一直到南北朝,不斷侵入中原,近千年的時間裡面,中國都活在匈奴的陰影之下。

北匈奴遭遇自然災害、內亂,之後被四周的敵人鮮卑、烏孫、丁零、烏桓輪翻毆打,擊敗匈奴的主力是鮮卑和烏桓。匈奴天災人禍,倒霉的匈奴屋漏偏逢連天雨:一場百年罕見的暴風雪席捲了匈奴的心臟地區,使人口與畜產都蒙受了巨大損失,令頹勢雪上加霜,霜外冰雹砸頭。連遭沉重打擊的匈奴愈益衰弱,屬國幾乎全部脫幅自立。受盡匈奴欺辱的種族熱火朝天地進行反攻清算,精明的鮮卑在其身上發現了無盡的商機,他們以匈奴首級向漢朝換取銀兩,後來因為首級太重又容易腐敗發臭,遂改用兩隻耳朵代替。後來有些鮮卑人連放牧都不願意了,專門攻殺匈奴向漢朝換銀兩為業。鮮卑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殺死了匈奴單于並「取其皮而還」,賣了個好價錢。鮮卑成為攻擊匈奴的主力軍。而擊敗北匈奴的所謂4萬漢匈聯軍,南匈奴出了3萬多騎兵,漢朝騎兵不過1萬。

公元46年,由於鮮卑和其他民族長年地進逼,加上內亂不斷災荒不絕,曾經雄踞朔原的北匈奴被迫敗退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和阿爾泰山地帶。其後北匈奴又屢屢慘敗,窮惶失措向西逃竄。

「強漢」向鮮卑上貢歲幣2億7千萬,向南匈奴上貢歲幣1億多,向西域歲幣,總和加起來,每年歲幣高達7億,佔全年40億收入的17.5%以上。大大的超越了北宋歲幣的數字。相比之下,宋朝向契丹歲幣區區30萬貫(也就3億),後期增加到5億,加上西夏,看商業也近7億,但是宋朝每年財政收入4000-6000萬貫。合400-600億,歲幣7億,只佔財政的不到2%。而漢朝的歲幣卻高達財政的17.5%。


推薦閱讀:

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 原來是聽了他的
漢武帝「建元改制」的風波
此人背叛秦始皇,叫板呂后,撐到了漢武帝,兒子死絕只能傳位孫子
史上的一代雄主漢武帝為何堅決不給李廣封侯?
董卓挖開漢武帝陵墓 只因此物立馬退出 下過墓的人全被處死

TAG:漢武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