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漢簡?(二)
編者按:漢簡,雖然其對後世書風影響很大,但並不被當代書壇所重。不過,尋味高古,漢簡不能迴避。一直有很多書友希望提供漢簡書法的透徹解析。今次尋得此篇,特重新排版、校對、配圖,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二、筆畫分析
(二)點畫
1.點
漢簡中的點畫變化豐富、形態隨意,在結體造型中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起點和末筆,有開門見山和餘韻徐歇之美。
先看起筆點畫。
圖一
圖一中的「守」字首點形狀碩大,重若崩雲,體態較圓,與方正的字形構成強烈對比。「定」字首點行筆方向先為「右」,後為「左」,先重後輕,可見隨意變化之妙。「直」、「軍」二字首點均為豎點。「直」字首點較高,精神顯露;「軍」字首點較短,顯得乾淨利落。如果將「軍」字上部處理成平寶蓋,反倒不如現在顯得生動。
圖二
圖二中,「寓」、「廊」二字首點與下方橫向筆畫呈45°角,順勢將左側筆畫帶出,可謂不拘成法。「音」、「妾」二字的首點則處理成短橫。
通過大量對比,不難發現,漢簡字形中的點畫起筆可以從各個不同方向入紙,隨機應變。
再看末筆點畫。簡書強調一定的點畫走向,末點寫法常旋鋒頓筆或回鋒,或以自右向左行筆的方式出現。有時漢簡點畫走向和楷書恰好相反,自內向外呈逆時針方向行筆,從而顯得筆勢飛動、精神飽滿而別具一格。
圖二
圖三中,「映」字末點呈三角形,精巧利落;「與」字末點鋪毫上提;「冥」字末點輕入重按;「下」字點畫極為粗重,又將豎畫縮短,使二者變成「支架」,托住上部橫畫,可謂別出心裁。
漢簡中的這些點畫極大地豐富了結體變化,是在其他書體中很難見到的。如果將這一點吸收、應用到創作中去,往往能別開生面。
對於字中出現的兩點,我們將其細分為上兩點、下兩點和側兩點。在每一類當中又有不同的細微變化,尤其以第二種情況變化居多。
上圖中,「半」字兩點作「左右」方向行筆,顯得筆勢蕩漾。「平」字兩筆橫畫距離拉大,兩點畫輕盈入筆,一高一低,相映成趣。「火」字將左右兩點拉長,整個字形看起來很扁。此字提醒我們,如果要理解漢簡「因勢生形」的規律,就必須體會字的用筆變化。
上圖中,「景」字下兩點簡化成一筆,處理得極其簡易便利。像這樣的結構,可以借用於具有類似偏旁的字形中。「宗」字兩點左縮右伸,不拘常法。「東」字上緊下松,點畫相距較遠,遙相呼應。
上圖中,「廣」字下部的兩個點畫較為粗大,間距較寬,有異曲同工之妙。「虞」字的兩個點畫一小一大,有平衡字的重心的作用。「棠」字下部點畫對比更是懸殊,極為醒目。
上圖中,「兵」字的兩點畫被處理成撇捺畫,使字勢開張。「次」字左側兩點畫一重一輕、一尖一方,雖然似無意得之,但足以讓我們一見傾心。「於」字右側點畫與上方的「人」形成一個「序列組」,這種因同向筆畫並列分布而造成特殊氣勢的處理方法在漢簡中經常出現,我們在創作中要注意適度把握和發揮。
一字中,有三點或四點尤為精彩。
如上圖中,「嘯」字右部其實是四點,左斷右連,進行了巧妙的變化;「必」字處理成對稱型,利用點畫形狀營造出對稱中有不對稱的變化;「康」字借用篆書體勢,下方點畫沒有按照正常形態來處理,而是右殘左整,較為收斂,從而使整個字韻味無窮。
上圖中,「糠」字「米」部上方兩點右高左低,下方兩點左粗右細,形成趣味變化。「氣」字「米」部點畫大小不一,且筆畫朝不同方向運筆,顯得生機勃勃。四點底變化尤多。如圖二中「羔」字四點為波浪形,呈流線型變化。
上圖中,「寡」字以四點代替下方筆畫,間距較小,字形較渾厚;「熟」字四點形狀各異,自左向右漸高,與上部較細筆畫形成對比;「庶」字四個點畫行筆方向,前兩點筆勢向左,後兩點筆勢向右,呼應撇畫與橫畫的走勢。
上圖中,「蒸」字四點書寫呈拋物線型,增加流動感。「難」和「無」二字較特殊一些。「難」字左側部首中只有三點,中間一點與上部筆畫斷開,兩側點畫與上面一橫相連,可見變化細微。「無」字竟然有六點,形狀近似,大小各異,可見漢簡書寫的自由度很大。
綜合來看,可得出兩點結論。一是漢簡中點畫的個數極隨意,可多可少,甚至可以將字中的某個部首處理成點畫,起「點綴」作用。二是點畫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呼應關係:其排列有左高、右高等變化,其筆勢則有方向上的多種變化。這些都需要臨習者細心體會。
2.橫
漢簡中橫畫的處理不同於後世的楷書,也未完全保留隸書的波磔筆意。可以說,漢簡中的橫畫,數量豐富,種類繁雜,形式多樣。如果我們將僅僅1厘米見方的字跡放大到兩寸見方,就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千差萬別。
當字中有一橫出現時,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露鋒直接入紙,起筆呈尖細狀,如上圖中的「布」字;另一種是方筆入紙,中段略細,收筆漸重,順勢提筆,帶有成熟隸書的波磔,如「發」字。前者取圓勢,後者見方勢。
特殊形態的橫畫又有兩種:一是形態極為細長,如「盡」、「首」二字中的長橫,幾乎改變了整個字的體態取勢;二是收筆重頓,極力誇張,粗細對比強烈,如上圖中的「女」、「安」二字的長橫。當字中有兩橫出現時,一般是上細下粗,如圖中的「雲」、「二」兩字和下圖中的第一個「上」字。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形態,如上圖中的第二個「上」字,上下兩橫皆較粗壯,幾乎只有長短之別。「去」字上下兩橫較細,沒有明顯波磔。「共」字的兩橫畫皆有挑鋒,收筆上翹尤為明顯,極為率意。
上圖中,「手」字的橫畫有兩處近似的波磔,若按照隸書「燕不雙飛」之要求,這是「病筆」,但漢簡中並不需要完全遵從這一定律。當字中有三橫出現時,尤見變化之巧。上圖中,「三」字三橫畫都較短促,重入輕出,但每一橫畫都有自家體態,絕無雷同之弊。「主」字上方的點畫變成了短橫,加上下方的三橫畫,共有四筆橫畫,也各不相同。 「拜」字中橫畫有七筆,率意之中透出不同的意趣。
3.豎
漢簡中豎畫的逸氣更為明顯,透出一種自適不拘的美。尤其是有一類豎畫極為誇張,給人印象深刻。這類豎畫將在後文中單獨分析。這裡所列出的皆不屬此類。
上圖中,「都」字右部豎畫行筆漸粗,駐鋒停筆,筆畫較短,字形既敦厚又別緻。「申」字中的豎畫由上向下漸粗,散漫中透出靈活,而且呈現出木紋痕迹,顯得「逸筆草草」。「阜」、「詳」二字中的豎畫收筆都明顯出鉤。
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漢簡中的一些筆畫形態都是行筆時自然形成的,雖極為率意,但也難免有油滑之氣,因此我們要善於鑒別、合理揚棄。
上圖中,「庄」、「聞」二字較為特殊。「庄」字左下豎畫變成一個大圓弧,使整個字形展現出錯落之變。「聞」字將「門」部左右兩側的邊框縮短,將「耳」部露出來;「耳」部豎畫處理成蠍尾狀的翹彎弧,挺筆向左,超出「門」部的邊框範圍,可見擺動的幅度之大。
「帶」、「端」二字中有多筆豎向筆畫,但是藏露、向背、粗細等均有區別。「帶」字右部的兩個轉折,大者外圓內方,小者內外均方,體現出漢簡書寫「粗中有細」的特點。「端」字右部的兩個轉折處也做了區別,且筆畫收筆的筆勢一個向內、一個向外,似乎在暗示一切處理方式皆有可能。此字巧妙之處還在於右上方「山」部中間的小豎的左移,可謂偏中求正、意趣自生。
4.撇
撇畫是漢簡中較有個性的筆畫。按其形態,可分為短撇、長撇和帶鉤撇三種。下面分而述之。
漢簡中的短撇活潑跳躍,變化出人意表。圖一中的「生」字,按照楷書形體來衡量,起筆應該有一短撇,但簡書中基本上看不到,與橫畫融為一體,只是稍有示意而已。「席」字橫畫較多,長撇作短撇,字取橫勢,令人回味。「弟」字短撇作長撇,且粗壯有力,與右傾的長豎畫粗細對比較大。
長撇可以進一步分成兩類。一是細長者,如上圖中的「受」字,一撇如風箏的長線,讓整個字飄逸俊秀。二是較粗重者,如「群」、「功」二字的長撇。要注意提按的變化:一為「輕起—漸按—緩提」,一為「重起—漸提—重收」,二者異曲同工,均在字中體現了主筆的分量。
撇畫中還有一類帶鉤撇。這類筆畫在漢簡中的數量較多,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漢簡用筆率意放縱所致;二是竹簡較窄,且有豎向的紋路,有時難免留下特殊的筆畫形態。筆者認為,帶鉤撇的形成,後者可能是主要原因。
這有點兒類似於時下一些書畫作品出現筆墨斑駁的情況,其實是將宣紙先揉搓得皺皺巴巴的緣故,而並非「妙筆生花」。有時宣紙存在摺痕,寫出來的筆畫斷斷續續,也是同樣的道理。
上圖中,「功」、「少」、「尹」三字的撇畫,出鉤有的輕盈、有的方銳、有的「曲美」,在臨摹時要注意揣摩這些筆畫的變化。在時下的簡書創作中,像這些大膽隨意的筆畫很少見,代之以整體上的修飾和規範,這就意味著漢簡原初的自由活潑因子的減弱。
當字中有多個撇畫存在時,往往施之以變化。上圖中,「物」字「勿」部首撇伸出很長,像象鼻,左側的「牛」部斜放在上面,何其生動!「傷」字右下的多個撇畫中,首撇誇張,泯滅了左右的界線,也構築了整個字的健美框架。「陽」字右下部撇畫自上而下逐一變粗,因排疊而生成了特殊的韻味。且因右部與左部「阝」形成錯落,故而右部在諸撇畫的作用下,又有了飛動之感。
5.捺
漢簡中有一部分字的捺畫極為誇張,是造成字形莊重醒目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想像出來,當字形不到1厘米見方時,筆畫即使再寬厚也不到半厘米。有時用狼毫書寫這些誇張的捺畫,可能會感覺吃力,於是有人喜歡復筆描摹,這是不可取的。
我們把漢簡中的捺畫分方捺、圓捺、平捺和特殊捺四種。
方捺短促有力,落筆入紙後用力鋪毫,運行後猛收,筆跡常常形成三角形狀,如上圖中的「公」、「吹」、「大」三字。這些字中粗重的捺畫和其他筆畫粗細對比懸殊,書寫中要善於調鋒,避免用筆至根部時造成筆畫枯燥虛浮。
圓捺的收筆不像方捺提筆來得迅疾,而是稍有上提,旋鋒提筆,如此便使得捺畫末端顯現出圓轉的意味,如上圖中的「之」、「是」、「慶」三字。圓捺相對方捺更長一些,對比也更大。
漢簡中的平捺一般不做特別濃重的處理,但形態各異。上圖中,「友」字的捺畫作平捺處理,收筆如刀切;「處」字捺畫末端帶鉤狀,極得隨意之妙,也可見書寫時的迅猛力度;「楚」字捺畫相對較清秀,如柳葉橫陳,楚楚有態。
特殊捺在漢簡中並不多見,這裡列出僅供參考。如上圖中,「史」字捺畫極其瘦長,和「長」字短促的捺畫形成對比。「天」字捺畫與橫畫幾乎平行,顯得天趣飛動、稚拙可愛。漢簡中,撇畫、捺畫對增強字的視覺衝擊力有著特殊的作用。尤其是那些粗壯的筆畫,更是如此。
一般情況下,撇、捺存在互動呼應的情況。這一點,在漢簡中表現得尤其生動。
上圖中,「東」、「束」二字為對稱結構。「東」字撇、捺畫處理幾乎對稱,宛如面具上的「八字須」,俏皮生動。「束」字打破對稱狀態,撇捺一曲一直。需要注意的是,此字撇、捺畫看起來行筆較澀,抖動劇烈,這與竹木簡本身的材質和紋理很有關係,不是刻意描摹出來的。「谷」字左右對稱。有意思的是,將原本四點畫處理成兩組平行對稱的筆畫,使得字形頓時飄逸起來。「林」字左右並列兩部分,左側撇畫伸展,右側捺畫伸長,整體上看起來宛如兩個人手拉手,各自舒展一側手臂示意,造型異常生動。
上圖中,「九」字原本並非撇、捺畫形式,按照楷書標準來衡量的話,右側應該是「鉤」,但漢簡書者將此字作為撇、捺畫的互動形式來看待,漢簡自身所具有的波磔筆意保留其中,撇畫收筆斜向向上,勁健有力,「捺畫」節奏舒緩,顯得剛柔並濟、有張有弛。「枝」字「木」旁撇點伸長,「支」部對稱,橫撇略帶彎弧,托住「木」旁。「去」、「奏」二字撇、捺畫皆較長,使得整個字形寬博端莊、宕逸神飛、不激不厲,可謂端莊中見飄逸,古樸中含瀟洒。
推薦閱讀:
※鞏勝利:什麼東東?國將何國?———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觀點】澳門的正確認識 香港需學習
※向薩托學習腳部的體塊關係
※優秀的人都敢於對自己下狠手!
※學習猜謎語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