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哲學之柏格森
柏格森
第一章科學與人的可能一、科學的觀念自然里的一切具體你事物都被認為是一個大的機械系統的諸部分,物質客體在空間里按照嚴格的規則或規律運動,每個部分的活動最終都能以數學式的精確加以描述,事物通過嚴格因果序列相互關聯。這導致,人性也將同樣被以這種物質的機械的觀點來看待,人作為嚴密有序的宇宙機械的一部分,不再被認為是「自由」的或自由意志的。
——在我們渴望建立一個有說服力、合理性的秩序,以期世界可以被確定、被預見時,我們付出的代價往往是人的可能性被剝奪。
二、哲學的質疑如果基本的實在是物質並且實在的不同部分構成了一個嚴格的機械系統,那麼自然界里如何能有真正的創新?難道僅僅是時不時的把同樣的東西重新安排一下?
惰性的物質如何能夠克服它的靜止狀態而發生進化?
如何用無生命的東西解釋具體的生活經驗呢?
一個完全機械式的宇宙里如何解釋人的自由?
懷特海:「還沒有很清楚的意識到,他們所引進的一個接一個的觀念,最終會形成一個與支配著他們的思想和表達方式的牛頓式觀念不一致的思想體系。」
第二章繞行和進入另種認識事物的方式以及由此獲得的知識。「兩種有深刻差異的認識事物的方式。」
一、「意味著我們要繞著對象走」,獲得相對的知識這種方法得到的知識依賴於我們觀察對象時的視角。
知識因觀察者而異,所以是相對。
所得知識有符號表示,可以表示特定對象,也可表示一類對象。
二、「我們進入事物內部」,獲得絕對的知識。因為我們進入了對象,克服了任何個別視角的局限,所以知識是絕對的。
以對對象運動的研究為例,一種知識是通過外部觀察獲得的,一系列數據、坐標、圖示、公式等一切符號系統。一種站在運動的本身真實經驗到運動這個事實。
「我經驗到的東西既不依賴於我觀察對象時可能佔據的角度,因為我就在對象之中,也不依賴於我藉以對運動轉換的符號,因為我為了有本源性的東西而拒絕了一切轉換。」
三、兩者的差異
描述和分析都要使用符號,但是,與我們要從某個角度去觀察或用符號試圖要表達的事物相比,符號總是不完美的。把從可以想像的一切角度拍攝下來的巴黎照片甚至電影畫面都加起來,也無法與我們在其中生活、往來的實實在在的巴黎相比。
四、分析與直覺圍繞實為一種特殊的理智活動,即「分析」的活動所要做的事情。
進入則是另外一種活動,即「直覺」,一種理智的同情,一個人藉此而置身於對象之中,以便能與對象所具有的獨特的因而不可表達的東西相一致。
科學與形而上學的區別,就在於分析和直覺。
第三章科學的分析方法科學以分析為基礎,也構成了這種方法固有的、本質的局限。
一、分析的本質分析是「一種把事物化約為已知要素的活動,也就是,化約為它與其他事物共同的要素」。因此,「分析指的是是把一物表示為不同於它的另一物的函數。」
二、導致的結果事物的本質是它的動態的、發展的、生機勃勃的、持續的存在——也就是它的延綿。而分析打斷了這種本質的延綿,使生命和運動停頓下來,把在真實生活中統一的、有機的和能動的實在分離為各個獨立的靜止的部分。
分析機制和要素
我們用語言也即概念來思維,因而會構造一個符號系統。
分析是由理智驅動的,它是感官的延伸,並在科學之前就「已經起著製造工具並指導我們的身體對周圍的物體採取行動的作用了。」
理智和物體之間存在一種「對稱、一致、協調」,我們理智生來就是為了對物進行分析和利用。「它的結構無疑就是以物質為摹本建立起來的。」
最終我們把整體連續的分解為靜態、部分的,並構造起一個個符號系統。不論是對外在自然的研究,還是對內在自我的研究。科學分析的結果是建立一起套套不是那個東西的符號系統。我們獲得了各種各樣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總是相對的,並且失去對事物的體驗。
第四章形而上學的直覺方法「至少有一種實在,我們對之不是通過簡單的分析來把握,而是通過直覺從內部來把握的。它就是我們自己貫穿在時間中的人格——我們的延續的自我。」
——直覺的本源
直覺是一種理智的同情,它使得我們的意識和對象同一起來。直覺「指的是……直接的意識,一種難以與所看到的對象區分開來的眼光,一種觸及對象甚至與之重合的知識。」
——直覺的同一率
「直覺的思維是在延綿(duration)中的思維。」
——直覺的動態性
「直覺從遠動開始,對它加以認定,或者不如說把它作為實體在本身來加以感知,而把不動看成只是運動的一個抽象的瞬間,是由我們的心靈所抓拍的留影。」
分析從靜態的東西開始,儘力用處於並列關係中的不動的東西來重構運動。
——直覺獲得的動態的知識
「直覺,與生長著的綿延息息相關,它把綿延看成是一種不間斷的並有不可預測的新東西產生的連續體;它看到,它也知道、心靈從它自身中引出了比它所擁有的還要多的東西,所謂精神性就在於此,而這種滲透著精神性的實在,就是創造。」
分析性思維是把新的東西理解為對已經存在的東西的重新排列;雖然沒有任何東西丟失,但也沒有任何東西創生。
——直覺的創造性
內在的生命類似不斷纏繞起來的線團,「我們的過去跟隨著我們。它一路不斷的吸收當下的東西膨脹起來;而意識就意味著的記憶。」
另一方面,也可把自我或人格看做一個無限小的彈性體,不斷拉伸,代表著自我的綿延,也就是自我的純粹的變動性。「內在的生命同時包括了下面這一切:多樣性、連續的進展、統一的方向。它無法用形象來表徵。……沒有任何形象能代替對綿延的直覺。」
——從直覺獲得的關於自我的知識,與古印度種子論十分相似。
第五章綿延的過程「綿延」即發生在萬物之中的進程,也就是生成,它構成了我們生活在其中的持續的經驗之流。這樣的思想也給了我們一種比起理智所建立的「空間化了的」時間要更精確的時間概念——真實的、連續的時間。
芝諾悖論所表明的是,不可能從靜止的位置構造出運動,也不能從一個個瞬間構造出真正的時間來。其悖論在於,預設了在空間里有實在的位置和在時間裡有分離的單位。
分析的理智把實際上連續的流的時間人為分割而成靜態時間單位。理智總是從靜態的、分解的視角去理解這個一直流變的世界。甚至空間位置也是有理智所假設的。
而直覺卻能從本質上把握流變的過程,把握到實在。實在不是由事物構成的,而是「由形成著的事物構成的,不是由自我保持的狀態的構成的,而是由變化著的狀態構成的。」靜止僅僅是表面的,因為,「如果我們把趨向理解為一種初露端倪的變化方向的話,那麼一切實在都是趨向。」
第六章進化和生命衝動一、對進化論的批判不能解釋如何能夠跨越不同層次之間的鴻溝而完成從較低到較高層次的過渡。
達爾文提出的個體間變異,及其他生物學則把突變作為變異的條件。但無法解釋有機體內部的功能性的統一性,任何一個部分的變化必然伴隨著整個有機體的變化,而這種觀點沒有說明這是如何能發生。
儘管在形態上依次發生了變化,但如何可能有功能上的連續性?新拉馬克主義的理論把進化的原因歸結為某些有機體所作出的特別「努力」,但是,後天習得的特性能從一代傳到下一代。
二、生命衝動對進化的解釋生命衝動驅使一切有機體不斷的朝著更複雜、更高級的有機結構發展。生命衝動是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的內在本質要素,是在一切事物之中持續運動著的創造力。生命衝動是綿延和運動的本質,而「一切運動、一切變化都是絕對不分割的。」
三、第一性活動和第二性活動第一性活動——生命。
第二性活動——認識。
是直覺和意識,而不是理智,把握住了這種第一性的生命,並發現它是一個連續的、不可分割的過程。
四、在綿延中發現的實在一切事物都是這個過程的表現,而不是它的部分。一切事物都是被這種生命衝動驅動著,這種衝動就是基本的實在。我們首先是通過對於我們自己的連續自我的直接覺知而發現生命衝動的:我們發現我們是持續著的。
五、直覺對理智的挑戰理智把運動看為靜止。直覺發現運動是連續的,運動不能夠被化約為各個部分,由生命衝動所引起的創造過程是不可逆轉的。「為了獲得這種不可化約性的概念,我們必須強行改變我們的心靈,抵制理智的自然傾向。但這也正是哲學的功能。」
六、生命衝動的三個方面
植物存在、類人生命、脊椎動物(包括人類)
「狹義上的理智,是為了保障我們的身體對周圍環境適應無礙,為了表現外部事物之間的關係——簡而言之,是為了思考物質的。」
生命衝動本身必然是類似於意識的,這才有了生命和所有的創造的可能性。
進化是創造性的,正是因為將來是開放的。沒有已經預設好的「最後」目的;綿延不斷的持續著,不斷產生出真正的新事件。
生命衝動的創造努力是「上帝的存在,如果不是上帝本身的話。」
第七章道德和宗教一、道德的兩個來源:1)對社會團結的必要性的純粹感受。為了達成這種團結,一個社會確立了一定的義務規則。——社會必要性的壓力
2)根植於更深層的情感——是由道德的偉人的楷模所激發出的感情,這些道德偉人的情感感召力超越了個別的文化群體。——更高級生命的渴望
道德的兩個來源反應了理智和直覺的不同。
理智用具體化的方式思考,針對具體的人制定具體規則以達到具體的目的。理智傾向於把道德局限在一個封閉的社會裡。
直覺開啟了情感力量更豐富的源泉,既激起人們的渴求,也提供擁抱新生活的創造力。
二、道德進步的源泉
柏格森看來,道德進步只能發生在地位卑微的道德英雄出現的時候。這些神秘主義者和聖徒把人性提升到了一種新境界,「在他們心靈之眼裡看到了一種新的社會氛圍,一個生命在其中更值得活的環境。」
這樣,道德就不斷的走出對我們自己和我們自己社會的考慮,向著更廣闊的人性範圍推進。
——理智和直覺在社會秩序建立過程必然導致衝突,理智往往退變為阻力,而直覺則構成前進的動力。
三、靜態和動態的宗教1、靜態的、社會一致性的宗教來源於理智,因生存需要而形成。宗教試圖滿足生命的某些基本需要,其觀念意在提供安全、自信並防止恐懼。但是,會很快制度化,排斥理性,包圍在儀式和戒律中,並試圖於社會結構中。
2、動態的、神秘主義的宗教神秘主義在柏格森看來就是緊緊遵循他的直覺概念。
「神秘主義的最終目的是建立與生命所顯現的創造性努力的聯繫,並由此與之達到一種部分的同一。」直覺比理智更能完全把握實在,動態宗教更能發現一個活生生的上帝。
我們必須把靜態的宗教看成是「神秘主義注入人的靈魂的白熱化的東西通過科學冷卻過程而凝固成的東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