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焦慮已成現代人心理通病 負面情緒鬱積|焦慮|暴力|情緒
月23日晚,兩名駕車男子因不滿一名推著嬰兒車的女子擋道,下車打人,還將嬰兒車內2歲女童重重摔在地上,致其死亡。7月25日,嫌犯丁金華在河南駐馬店市西平縣、漯河市連續作案殺死5人,起因竟是鄰里之間的一場口角,丁金華被抓獲後抱怨自己「太衝動」。26日凌晨,黑龍江海倫市聯合敬老院一名男子因疑自己被偷200元,縱火報復,致其本人及10名老人死亡。
此類因一時衝動、暴怒導致的惡性案件近日連連發生,因此而導致的吵架、毆打、傷人事例更是普遍。人們不禁會問:這些人都是怎麼啦?為何變得如此暴戾不計後果?
焦慮已成為現代人的心理通病
上海心靈花園首席心理專家季龍妹認為公共場所暴力可能是躁狂症的一種表現:「我看來,他們可能存在中度或重度躁狂和焦慮的病症,情節嚴重的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傾向。這類患者表現為思維奔逸、心境高漲、易激惹、說話粗魯、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季龍妹指出,精神分裂的人群在清醒的時候表現得和周圍人一樣,但是一旦犯病就有可能做出過激舉動。青春期和更年期是兩個比較敏感的時期,情緒波動較大,容易產生焦慮和狂躁,最近天氣熱也可能是觸發暴力的一個原因。
「躁狂症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和周圍的環境有關。家庭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說,容易暴怒的家長很容易將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父母如果有狂躁症,孩子50%的概率都會有。一些人還會在家裡尋找心理平衡,他們在單位克制自己的委屈和憤怒,表現良好;回到家裡後卻將壓抑已久的心情釋放出來,拍桌子、砸物件、甚至實施家庭暴力。目前,大約有3%―5%的人群患有躁狂症。
躁狂症和精神分裂患病人群的比例並不大,但是卻有很多人存在輕度的焦慮現象。季龍妹表示,不用為此過分擔心,焦慮是一種積極應激的本能,少量的焦慮能夠幫助我們克服懶散和惰性,增加工作生活的動力。但是必須學會自我剋制,或者找一個合適的渠道進行發泄,否則鬱結在心裡可能產生疾病,一旦受到刺激爆發出來,容易引發打鬥,造成妨害公共秩序、傷害他人健康等後果。
負面情緒鬱積令矛盾一觸即發
焦慮緣何成為現代人的通病,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系主任崔麗娟認為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物質文明正在急速發展,但是國民修養的提升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現代社會,很多人急功近利地追求物質,得失心變重,在心裡鬱積著一些消極情緒。在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感恩地向下比我得到什麼,而是不斷地向上比我缺少什麼,這種不公正感和不公平感越重,就越容易被激怒。
同時,現代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發生了很大改變,過去是權威的時代,現在是挑戰權威、強調自我的時代。人們自我意識增強甚至膨脹的結果,就是凡事從自己出發,不站在他人的角度,忽視了群體的規範,過去人們對秩序的遵守意識正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想要掙脫群體的約束。
此外,現代人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在「高壓鍋」中生活,難免就跟「火藥桶」一樣一點就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劇,破壞了人們的好心情。因為一個小摩擦就引起內心壓力的爆發,是現在社會人存在的普遍問題。
學會換位思考與自我「制怒」
小摩擦引發大衝突從來不是罕見的事。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于海認為,「中國人好面子,骨子裡就不知道與不認識的人在衝突時如何採用和平的、禮貌的、紳士的、善意的方式進行溝通。」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徐珂也表示:「歷史上,私人領域的暴力現象是很常見的,遇到欺負往往就靠拳頭解決問題,有些朝代甚至鼓勵民間暴力,包括家族的私刑等等。」
如何改善現代人的心理健康,避免小事引發的暴力爭端,崔麗娟認為,要積極提升對外界情緒的敏感度和尋找壓力釋放的出口,不要讓自己成為激怒別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方面,要學會換位思考。現代人自我意識膨脹,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降低,如果通過換位思考,很多摩擦就變得微不足道。學會感受別人的悲傷和憤怒不僅是道德修養提升的表現,更是對自我的一種保護。
另一方面,也要學會自我「制怒」。在高壓狀態下,積極尋找合適的宣洩口,美美地吃一頓,飽飽地睡一覺,參加運動出一身臭汗,或者吼兩嗓子唱唱歌,都是可以選擇的發泄方式。但是要注意在釋放壓力時不要給別人造成精神或肉體的痛苦,否則就是不符合道德甚至是違反法律的。
去暴力化是現代社會文明的標識
7月17日上午,湖南臨武縣城管人員在執法過程中,與一瓜農發生衝突,爭執中瓜農倒地身亡。7月25日晚,北京市民田先生陪9歲女兒在前海練攤,什剎海城管在巡查時與他發生口角,繼而產生肢體衝突。同晚,河南信陽市一官員遇到查酒駕時嚴詞拒絕,並大喊「我是處級領導,誰敢查我!」
于海說,「現在中國人的戾氣很重,表現出兩種極端形式,一種是弱勢群體激烈的對抗,另一種是一部分權勢者的蠻橫作為。一些人被欺負後無處排泄,一點刺激就能讓他們激怒,白刀子進紅刀子出。而身處一定官位的人或某些管理隊伍,由於我國目前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道德、文化或法律體系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因此時常出現權力泛濫,仗勢欺人的情況。」
究其深層次的原因,于海談到,改革開放以來個人主義在哲學上得到承認,中國人的個人權利得到伸張,但是對權利的約束卻沒有同步跟進,造成部分人價值觀的扭曲,助長了全社會的戾氣。因此,要改變這一現狀還應該從領導和精英層面開始改革,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更加平等、溫和的君子文化,首先用文化、道德和紀律約束和鞭策君子的言行,再讓君子去帶動民眾。
徐珂則將私人領域的去暴力化看成是現代文明的一個原則和標準,認為去暴力程度越徹底,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就越成功。他說,暴力行為應當受到各方的譴責和唾棄,這些暴力事件經過媒體放大後,網友對於暴力一邊倒的譴責反應就很值得觀察;而且不僅是陌生人之間,家庭里父子關係也要去暴力,才能實現文明的進步。
【相關鏈接】
心理體檢為情緒「號脈」
很多中國人把看心理醫生當成一件見不得人的事,認為心理問題是個人性格軟弱或意志不足的表現,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去看心理醫生。
然而在西方,特別是美國,人們一旦遇到諸如情緒低落、情感挫折、環境不適等心理問題,首先就會想到找心理諮詢師,很多國家和地區還頒布了《精神衛生法》。在韓國,從去年開始,韓國人一生中將人均至少接受19次心理體檢,為情緒「號脈」。
美國是現代心理諮詢的發源地,也是心理諮詢業最發達的國家,曾有專家認為,美國人把接受心理諮詢看得像吃頓麥當勞那樣自然、簡單。在那裡,幾乎每一個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據統計,每500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名心理諮詢師,30%的美國人定期做心理諮詢,8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
美國的心理諮詢行業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興旺,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系統環境,但是,國內卻只有少數機構具有行業資質。據了解,上海心理諮詢行業協會的62家協會成員中,只有2家有心理諮詢的營業執照,其他都是教育諮詢、企業管理諮詢機構。
(原標題:現代人躁狂焦慮傾向病因何在)
別用「暴」與「惡」疊累戾氣
李泓冰
眼下,危及公共安全的惡性傷害事件有兩類比較突出。 以「摔死女童」為例。這種因故相爭便痛下殺手的,罪無可恕。而反觀社會,近年來相似事件有所增多,有些人的火氣一點就燃,動輒拳腳相加甚至舞刀動槍,主角有升斗小民,也有官員,還曾把「全武行」從地面打上高空、從國內打到境外。上海的機場,香港的機場,都有鬧騰得出格的肇事者被刑拘;甚至親人間也會因小事而互相傷害,如老子和兒子當街鬥氣,豪車互撞;在網上的一些地域之爭、觀念之爭,也極易激出互相辱罵,甚至發展到現實中的約架鬥毆。
這或許是緣於社會矛盾的反覆堆疊積壓,很多人樂於自稱染上所謂「自卑綜合征」。自卑帶來病態的自尊,很容易覺得被冒犯,哪怕「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都會衝冠而怒。辜鴻銘當年曾經評價中國人的性格,說「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中國人擁有「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戾氣疊累,諸多國人的「溫良」何以竟失蹤了呢?
使人脊背生寒的,還有另一類。倘肇事者被認為是身負奇冤,哪怕他傷害無辜,危及公共安全,也往往會收穫一部分鼓掌讚歎。這是相當危險的社會情緒。固然,戾氣之源或與合法合理的表達渠道壅塞有關,也與正常的理性批評和依法維權困難重重有關,導致有些人形成嚴重的社會心理失衡,而扯皮推諉、辦事效率低下,也使一些人的情緒易燃易爆。更有甚者,一些地方還不時發生暴力執法行為,一些無良官員行為失當失范,也給社會起了負面的示範作用。
但,這絕不可以成為「為以暴易暴叫好」的理由。不能希求每個人都成為「以德報怨」的聖人,不過罔顧法制、以暴易暴,最終傷害的是無辜良善,阻滯的是社會安寧。昔日如李逵、石秀們,自謂替天行道,動輒手執板斧鋼刀,濫傷無辜,「殺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殺翻十數個」。而今一些叫好的看客們,恐怕也仍然抱持著李逵式思維,還停滯在「水泊」里泥足不前。
對每一個公民而言,制度的缺陷與官員的失范、自己的冤屈與他人的墮落,都不是將法律尊嚴棄若敝屣的理由和借口。以暴易暴,永遠不會得到真正的公平正義,而叫好者本人也有可能成為戾氣暴力的無辜受害者。
(編輯:SN053)推薦閱讀:
※最薄不過人情,最涼不過人心(句句在理)
※【轉載】男人心女人情
※人心是如何一步步變冷的
※人性之中,隱藏著冰山一樣的冷漠和殘忍?
※5招,讓你「窺探」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