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療三大誤區:按摩並非越疼越好
拔罐、刮痧以及按摩等這些古老的中醫理療術如今已經成為現代人常用的保健方法,並且很多人都從中獲益良多。不過,須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操作過程中倘若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或者忽視了各自的注意事項而盲目地進行,那麼非但不能祛病健身,反而還有害健康。那麼,我們在選擇上述中醫療法保健養生時究竟該注意哪些誤區呢?
拔罐誤區:「火罐」最好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誤認為拔「火罐」最好,其實這是片面的。火罐需要專業的技術,倘若沒有熟練的操作技術,輕者容易燙傷,重者容易燒傷。拔罐之所以能產生治療作用,是因為其產生的負壓具有一種較強的吸拔力,能將體內的病理產物從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臟腑功能得以調整。因此,拔罐時不一定要用「火罐」,在家庭日常保健時最好選用抽吸式的真空罐。
【注意事項】
1、拔罐時應當選擇適當體位,並在肌肉豐滿的部位實施。體位不當、骨胳凸凹不平以及毛髮較多的部位均不適用。
2、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來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只有這樣才能使罐拔得緊,吸附有力量。
3、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拔罐。6歲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腫病、心力衰竭、高熱抽搐、慢性肺病患者以及眼、耳、乳頭、前後陰、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4、用火罐時須注意切勿灼傷或燙傷皮膚。倘若燙傷或因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可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若水泡較大時,則應用消毒針將水泡挑破,塗以碘伏,用消毒紗布包紮,以防感染。
刮痧誤區:出痧越多越好
刮痧是用刮痧板或匙勺等鈍緣面物通過在體表反覆刮動、摩擦,使局部皮膚充血,進而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並消除組織炎症反應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不少人認為,刮痧時出痧越多越好,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血瘀之證出痧多,實證、熱證出痧多,而虛證、寒證則出痧少;服藥過多者,特別是服用激素類藥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與肌肉豐滿者也不易出痧;室溫較低時出痧往往也不明顯。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長刮痧時間,最終只會傷害身體。
【注意事項】
1、一定要先在施術部位塗抹一定量的介質後(如油、酒、藥液)方可進行。
2、刮痧板應與人體皮膚呈60°或者90°角,再以施術部位為中心並盡量向外周擴大其刮拭範圍,操作時還要密切觀察患者局部情況,隨時詢問患者的主觀感受。
3、施術者應根據患者自身和疾病的特點掌握力度和控制時間。一般情況下,「實則重之,虛則輕之」。
4、患有某些血液疾病、傳染性疾病、臟器嚴重受損等特殊情況的病人不應使用刮痧療法,必要時應在醫生的嚴格指導下進行。
按摩誤區:越痛越好
很多人在按摩時,往往以自我感覺作為衡量效果的標準,認為越疼效果越好,這其實是錯誤的。按摩作為一種外力調理身體和治療疾病,最基本的要求有四個,即均勻、柔和、有力、持續,其中柔和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按摩與不柔和、不為人體所適應及接受的「外來暴力」的區別所在。一味強調手法的力度,非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反會加重病情。
【注意事項】
1、嚴禁在空腹、飽食、醉酒時進行按摩。
2、忌在長有癰癤、腫瘤的部位按摩。
3、骨折、關節脫位早期嚴禁按摩。
4、患有皮膚病、傳染病者在疾病的傳染期內不能按摩,以免造成疾病傳播。淋巴管炎、血友病人若接受按摩,易加劇病情或者引發皮下出血。(賀軍成)
相關鏈接
拔「火罐」防燙傷
由於拔火罐簡便易行、副作用小,成為很多市民秋冬季選擇祛除體內寒氣的最佳療法。火罐雖然簡單易行,但如果操作不當,不僅不能減痛,反而可能遭受起泡、燒傷之苦。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人們常說:「只要經常拔罐,就難免不燙傷」。造成火罐燙傷的主要原因一是酒精用的過多,滴在罐內皮膚,燙起一片血泡;二是火焰燒熱罐口,而燒熱的罐口容易烙傷皮膚;三是留罐時間過長,拔起時容易起白水泡。要避免火罐燙傷,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施罐部位塗水 在拔罐地方,事前先塗些水(冬季塗溫水)。塗水可使局部降溫,保護皮膚,不致燙傷。
火焰朝罐底 酒精棉球火焰,一定要朝向罐底,萬不可燒著罐口,罐口也不要沾上酒精。
留罐時間不要過長 縮短留罐時間,一般3-5分鐘即可,最多不要超過10分鐘。
推薦閱讀:
※腫瘤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認識上的誤區,這些早知道為好~
※走出重言教輕身教的誤區
※買房一百個誤區 要加倍注意
※女性戀愛誤區指南
※養生誤區:喝粥養胃?喝錯了當白喝!冬天喝3種粥暖胃又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