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

《列女傳》記載:戰國時期,魯國鄒邑人孟軻三歲喪父,母親賢良淑德,一人負起母兼父職的教養重擔。起初,母子倆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與鄰居孩子遊戲玩耍時會模仿下葬哭喪一類的事,喜歡學造墓埋墳。孟母看到後說:「我不能再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於是就帶著孟子離開,遷住到一處集市邊。孟子又開始玩起商人誇口買賣的遊戲。孟母又說:「看來此處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隨即便遷移至一處學堂旁邊。小孟子開始學玩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孟母說:「這才是我孩子應該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把家長久安在此處。

《韓詩外傳》亦記載:東邊的一戶人家在殺豬,小孟子問母親:「母親,那戶人家殺豬做什麼呢?」孟母隨口回答:「想要給你吃呀。」說罷就後悔了,孟母心想:「自從我懷這個孩子以來,席不正不坐,食物割不正我不食,為的是給孩子良好的胎教。現在他初識人事就欺騙他,豈不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孟母就去東邊那戶人家買了豬肉給孟子吃,為的是絕不欺騙孩子。

《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為歷代學童朗朗誦讀,「孟母」仉氏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女性。想必沒有她當日明智的三遷與言傳身教,中國歷史上也不會有後世追慕為「亞聖公」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誕生。倘若如是,那真可謂是人類的一大損失。自古以來,母教為家庭教育的關鍵,是孩子童蒙養正的根本。古德云:「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 其中的「閨閫」,便是指婦女居住的地方。對此,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也有同感,他曾說:「與其說國家的命運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還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 這些話非常明確地指出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關繫到家族的興衰,更關繫到社會、國家的興衰成敗。

母親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其言行品德、知識教養對孩子的人格與氣質的養成具有直接影響。自懷胎起,母親就與孩子血肉相連。如果母親思想、言行邪而不正,在污濁不正的氣氛裏孕育,孩子也會時時受到母親身心邪氣、濁氣的影響,而導致孕育不良。孟子的母親在懷胎時能做到席不正不坐,食物割不正不用,行事恭敬真誠,可見古人是非常注重胎教的。

印祖云:「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 」又云:「蓋以母賢,則兒女皆賢。在胎則稟母之氣,幼時則觀母之行,聞母之言,以熏陶於讀書之前。」孩子出生後,母親是與他接觸最多的人,日夕相伴、耳濡目染,母親的言行舉止會對子女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禮記?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的老祖宗諄諄告誡世人教育的重要,而至要莫若教子。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優秀的孩子不單是在學校裏培養出來的,而是在家庭中由父母培養出來的,母親的角色尤為重要。

將孩子培養成明日社會的棟樑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而一切的根本是德行。德行的教育是實學,好比一棵樹的「根」,至關重要;學科的知識乃「枝末」,所謂的記問之學,有了德行的滋養,它才能茂盛生長。教導孩童,身教更勝於言教。誠如孟母在孟子初識人事時不願意示範「失信」一般,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應身體力行,率先垂範,給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樣。《論語》中夫子反復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許多家長認為《弟子規》只是給孩童學習的行為規範,殊不知大人如果能做出來給孩子看,能更有效的幫助孩子落實。所以,教育者應先受教育,身教重於言教。

除了言傳身教之外,孩童的學習環境也是不容忽視的。古代母親很重視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膾炙人口的「孟母三遷」正說明了這個問題。《顏氏家訓》中說:「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行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幼時所受的環境影響,會自然而然形成一個人後天的品性。《荀子·勸學》中講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蓬昔日長在大麻田裏,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也會跟它一起變黑。《墨子》一書中有個「墨悲絲染」的故事。話說墨子有一次路過染坊,看到雪白的生絲在各色染缸裡被染了顏色。墨子聚精會神地看了半天,然後悲泣地說:「這雪白的絲絹,丟進黑色的水就染成了黑色,丟進黃色的水就染成了黃色,陸續投進五種染料,絲絹也就變成五彩色。所以,染色的時候不可不謹慎啊!」這個故事暗喻人的本性就像生絲一樣潔白,但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上了壞習氣,再想恢復本性的質樸純潔,就很難了。尊敬的凈公老教授教導我們:「《三字經》開篇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是指我們的真如本性,本性是沒有惡的。人與人的真性相同,但習性不同。習性就是染污,是後天養成的,你染污有厚薄不一樣,所以它就不相同了。」所以,為孩子提供一個淨善的生長環境何其重要!

《道德叢書》

《婦女故事·賢母篇》

(點擊底部的閱讀原文可下載電子書)

《道德叢書》之《婦女故事》為全書第二冊,包含六大篇章,分別為「賢母篇」、「賢婦篇」、「孝婦篇」、「節婦篇」、「孝女篇」與「惡婦篇」。此書將各類婦女的教子、孝順、節義、勤儉故事等收錄其中,並錄不孝不義、貪妒作惡之反例,能使讀者兩相參照,更能得其弘揚女德之旨。

《婦女故事》開篇首則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孟母《擇鄰教子》的故事,從此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母教的重視與推崇。近代高僧蓮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曾說過:「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國家能不能和諧安定、世界能不能太平,女眾著實操持了一大半。女子有德,將孩子教導成為聖賢,是為天下造福,為社會所能作出的最大的貢獻。中山先生云:「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家庭的盛衰看母親。」所以母教才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法布施功德無量!

推薦閱讀:

怎麼改掉喜歡開別人玩笑的壞習慣?
人生不過八個字:看清,看透,看開,看淡
腳印里的漫漫人生路
美文鑒賞:人生道路上的十句箴言(句句精闢)
不知上進的父親我該怎麼辦?

TAG:孩子 | 人生 | 母親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