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印度空軍為何按兵不動
(此文由印度退役空軍中將貝蒂撰寫,文中援引了部分新近解密的尼赫魯信件內容)
1963年1月19日的《POST》雜誌以尼赫魯作為封面,其中刊載了對其專訪,題目叫做《他與中國的危機》,此時中印衝突已經結束。 1962年11月19日,印度總理尼赫魯接連給美國總統肯尼迪發出了兩封信。印度與中國的戰事進行得很不順利,印軍處於崩潰的邊緣,中國軍隊已經抵達印度「東北邊境特區」山麓(即今天所謂的「阿魯納恰邦」),並攻佔了邦迪拉(Bomdila),從色拉山口(Sela,即中國稱西山口)撤退的印軍則被阻滯在兩個山口之間。對中國軍隊可能沿山谷揮師直下,進而佔領東部地區的恐慌開始蔓延開來,印軍中充斥著驚惶與無助的情緒。印度已經開始準備執行撤離阿薩姆邦(Assam)主要城市的計劃。這就是尼赫魯寫信時的凄涼景象。
在信中,尼赫魯要求美國給予印度一攬子援助,包括立即出動美國空軍幫助東部地區防空。尼赫魯請美國空軍協助防禦東部地區,以防解放軍空軍攻擊該地區的印度城市、油田和工業設施作為報復。信中尼赫魯還向英國首相提出給予援助。但就在信件發出後不久,中國宣布單方面停火和分步驟撤軍。顯然,中國方面實現了戰爭之初設定的有限作戰目標。此外,中國方面可能考慮到後勤補給線在未來的日子裡將被積雪覆蓋,寸步難行,前方作戰部隊難以長期維持。這些信件最近才被公開,信件內容表明了尼赫魯當時的恐懼,以及印度方面感到的無助,信中尼赫魯用語謙卑,對美國總統格外「尊敬」,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援助。
由於這些信件的公開,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當年戰爭中一個看似矛盾的事實:儘管印度陸軍在中國軍隊面前遭遇慘敗,但印度卻始終沒有動用印度空軍的作戰部隊。印度陸軍對那場戰爭的回憶只有委屈,即使陸軍身陷絕境,空軍也沒有真正實施救援。如果不是尼赫魯受到了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萊斯和印度情報局局長穆里克的強烈影響,恐怕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都會發生變化。加爾布萊斯在向尼赫魯做出建議時,顯然糅雜了美國的冷戰憂慮,而穆里克缺乏真實情報支撐的言論,則導致了對中國威脅程度誇大的誤判。
由於缺少真實可靠的情報,加上對過高估計了中國軍隊的實力,導致了對中國可能採取的懲戒行動的畏懼,印度政府和印度軍隊最終做出了非常糟糕的決定。由於對未知情況的莫名恐懼,導致了印度政府高層一片驚惶,整個政府的決策過程陷入混亂。
美國給印度政府的建議是,動用印度空軍作戰部隊參加中印戰爭是不明智的,這在印度政府的決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按照美國人的建議,印度東部城市,以及提斯普爾(Tezpur)和古瓦哈蒂(Guwahati)空軍基地,加爾各答工業區和油井設施等可能成為中國轟炸的目標,這使得印度政府失去了動用本國空軍的勇氣。而根據印度獲得的情報,中國在羅多克(Rudok)、噶達克(Gartok)和塔什貢(Tashigong)擁有隨時可用的空軍基地,這更讓印度政府的決策變得混亂——事實上,即使到2010年中國也沒有建立這樣的基地。結果,印度政府作出了除了對陸軍的補給行動進行有限支援外,不使用空軍加入作戰的決定,以防止釀成某種災難性的後果。至於尼赫魯向肯尼迪提出的援助12個全天候超音速戰鬥機中隊的要求,看起來也過於「天真」和不夠成熟和理性。這不是個小數目的援助,任何盟友都不會輕易給予印度。印軍帕里特少將在他《高高喜馬拉雅山上的戰爭》一書中寫道,當時他擔任國防部軍事辦公室空軍主任,看到尼赫魯要求美軍派出戰鬥機中隊支援的信件草稿時,他只能在沮喪的環境中歡迎這些來自外界的援助,無論它們來自何方。印度政府是否徵求過空軍高層的意見,至今尚不知曉。
根據當時的信息,中國空軍的裝備中,只有米格-15、米格-17戰鬥機,以及伊爾-28(轟5)轟炸機,此外還有少量米格-19戰鬥機。位於西藏的機場由於地處高原且基礎設施較差,戰鬥機難以利用這些機場實施進攻作戰。伊爾-28轟炸機是當時中國唯一能對印度東部地區構成威脅的飛機。事實上,1962年的中國空軍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衰弱的時期:蘇聯在1960年8月停止了對華軍事援助,中國的航空工業瀕臨崩潰邊緣。由於無法獲得足夠的備件,中國空軍實際出勤率很低,其作戰士氣可能也不會很高。根據來自中國的情報,西方估計,由於蘇聯中斷了備件等器材的供應,中國空軍幾乎難以升空作戰。此外,大陸與台灣方面的對峙局面,使中國政府把很大精力放在東部沿海地區,在那裡派駐了大量陸軍和空軍部隊,並沒有太多的空中力量能用於中印戰場。
應該指出的是,事後看來,從1962年對印作戰到1979年對越作戰,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表現出非常顯著的國土防空傾向,而不是偏重於空中進攻作戰。中國當時已經開始仿製性能較好的蘇製圖-16/轟6轟炸機,但總的來說,對於國土防空的偏好,對中國空軍作戰思想產生的影響,要遠大於那些「短腿」的戰鬥機。如果做一下事後諸葛亮,那麼也許更為正確的判斷應該是,中國空軍根本不可能對印度城市發動進攻?這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假設。
相比之下,印度擁有技術更為先進的戰機,其中包括法制「颶風」、「神秘」、英制「蚊蚋」、「獵人」和「堪培拉」。雖然空中防禦系統的建設還很薄弱,但其中一些飛機已經駐紮在東部地區。憑藉空軍固有的高度靈活性,印度空軍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就能在該地區補充必要的裝備,強化空中防禦力量。
不幸的是,印度空軍對形勢的認識也非常不足,這同樣是因為缺少必要的情報和信息。在中印戰爭爆發之前,印度空軍並沒有對中國在西藏地區的軍事能力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對中國軍事實力及其作戰意圖了解的匱乏,顯然限制了印度的戰備水平,完全難以應對即將出現的戰況。對中國方面可能採取的報復行動的恐懼被放大化了,影響到了印度方面所有的決策。
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萊斯花費了很多時間給尼赫魯施壓,讓其放棄使用飛機加入對華作戰的念頭,因為那樣可能擴大戰爭的範圍。美國不能支持,也不能派出戰鬥機部隊擔負防禦任務。加爾布萊斯如此建議尼赫魯不大可能是完全出於自己的意願,他的背後顯然有美國政府的支持——很可能來自美國軍方和中情局。美國正承擔著冷戰的巨大壓力,此外美國並不清楚中蘇關係的裂隙究竟有多大。而且,尼赫魯非常相信加爾布萊斯的話,幾乎是毫無顧忌地加以採納。
當時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萊斯的建議嚴重影響了尼赫魯
後來在出版的《大使記事》一書中,1962年11月19日,尼赫魯匆忙致信肯尼迪的那天,加爾布萊斯寫道:「印度人從上到下陷入無比震動,他們希望美國派出空軍援助他們(保衛東部地區),這樣他們就能動用空軍參與戰術作戰,而不會使東部城市防禦空虛……我認為印度發動任何空中作戰行動都是不明智的。」後來他又寫道,「接下來幾天,我以最強烈的姿態反對印度人的這一動議。」在1962年11月21日的記事中,加爾布萊斯繼續解釋自己敦促行為的思想邏輯,「(中國飛機)從位於西藏的機場起飛,可以很容易到達印度位於恆河平原的城市。而印度人則絕對沒有機會報復中國,因為西藏幾乎沒有任何重要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這一天當日上午10時,加爾布萊斯會見了尼赫魯總理。
美國人如此考慮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可能是,當時冷戰正值高峰期,而古巴導彈危機也就發生在這個歷史時刻。任何明確表明支持印度立場的做法都可能會刺激蘇聯。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不願意與戰爭中的印度瓜葛太深的原因。一旦這種印象形成,可能促使原本沒有徹底決裂的蘇聯和中國重新接近。由於冷戰的壓力,美國不希望另一個重要地區捲入一場重大戰爭,因此建議尼赫魯不要動用空軍參戰,以免擴大中印戰爭的範圍。究竟美國是否有意誇大了來自中國的空中威脅現在仍有爭論。而蘇聯在1962年10月也還無法支持印度,因為蘇聯正和美國在古巴導彈危機問題上不可開交。
從冷戰環境考慮,美國對中蘇關係裂隙程度判斷不清,加上當時爆發的古巴導彈危機,肯尼迪不想在中印衝突問題上介入過多。
這些因素深深影響了印度政府決策精英們,而不久後印度軍方也開始相信,使用印度空軍發動進攻作戰會導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報復——他們會阻斷印度陸軍對空軍的保障和支援行動,而這些對空軍十分重要。前線與中國軍隊作戰的印軍部隊曾多次要求空軍提供近距空中支援,但這些要求一律遭到拒絕,其緣由就在於此。
曾有資料提到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出現在印度洋,並向孟加拉灣方向運動,但實際上儘管尼赫魯幾近乞求,直到戰爭結束美國也沒有提供實質性的援助。作為對印度政府要求援助的回應,美國政府提出,應由英聯邦國家來對印度給予幫助。在英國首相麥克米蘭協助下,肯尼迪總統制定出了總額1.2億美元的聯合軍事援助計劃。其他英聯邦國家也被要求在援助中承擔相應的義務,理由是「與美國武器裝備相比,印度更加熟悉英國和英聯邦國家的武器裝備。」美國的援助僅限於非作戰裝備。這樣,對印度的援助可以來自西方國家,不必要非得是美國,美國擔心蘇聯的反應。
當時印度空軍裝備的法制「颶風」戰鬥機
當時印度空軍裝備的英制「堪培拉」轟炸機
當時印度空軍裝備的法制「神秘」戰鬥機
印度空軍英制「蚊蚋」戰鬥機
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空軍計劃在印度聯合舉行「什克沙演習」,以檢驗德里和東部地區的防空能力,演習最終於中印結束衝突後的1963年進行。根據援助計劃,西方各國向印度援助了飛機和其他裝備。此外,美國同意在美國本土為印度訓練一定數目的飛行員。美國還向印度提供了急需的冬裝、一些運輸機,後來又提供了一批防空雷達,這些雷達後來全部沿喜馬拉雅山脈從西到東部署。加拿大派出了一個中隊的「野牛」運輸機,英國也為印度海軍軍官提供了了潛艇訓練。這些援助,有些是免費的,有些是低價提供的,有些則是全額收費的。
有趣的是,後來印度和美蘇的關係都發生了進一步變化,到1965年印巴戰爭爆發時,印度已經能夠從美國和蘇聯獲得重要軍事裝備了。毫無疑問,印度的不結盟政策現在已經成了「雙結盟政策」,外界特別西方世界,關於印度外交政策的質疑不斷。即使在印度國內,人們也在懷疑印度不結盟政策的制定者是在尋求美國的軍事干預。當然,對於印度,國家利益必然至上,政策和原則只能讓位。
印度的錯誤,在於錯誤估計了中國的意圖——印度認為面對挑釁中國不會訴諸戰爭,這種錯誤估計讓印度放鬆了警惕。由於此前中印關係名義上仍處於緊密時期,印度的情報工作甚至來不及充分調整。更糟糕的是,尼赫魯自二戰以來存在的忽視武裝力量建設的傾向,最終造成中國軍事行動對印度軍政當局的強烈震動,印度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回顧那場戰爭,尼赫魯顯然沒有得到正確和專業化的建議。中國軍隊出乎意料的猛烈進攻,以及印度軍隊的迅速潰敗,使得尼赫魯和他的決策人士錯誤判斷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目標。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人均最終消費如此之低?消費佔gdp只有30%?美國70% 印度都有50%?
※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自助游攻略(三)
※如何看待庫克在其印度之行時表示:蘋果考慮將全部生產線搬至印度?
※「彆扭」的印度
※印度占星學 (VedicAstrology) 專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