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物辨證法的醫學略論

道物辨證法的醫學略論2011-3-6 周現強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23266-1-1.html

1、「道物論」的「協同互補、和諧承製、關聯一體」的「有機複合體」上,是辨識自然社會和人體常態與失態的實用方法。——「物以道予通為易為用」;2、事物「有無交易功信與物質『往複循環』的樞機」,是「道物相互正負交易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槓桿】。——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主觀與客觀、有與無、心與物、陰與陽、正能態與負能態、正離子與負離子等都統一為「道物論」的「相互作用的槓桿機制」上來,是無須人為地明確剝離的彼此,成為溝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橋樑。3、宏觀高層次的系統大道,控制和約束著微觀低層次的小道不要越軌,微觀低層次的小道,向宏觀高層次的系統大道的反饋監理【當然宏觀與微觀之間有道】,以致「道物的協同體系」在自我互補、協調承製與自我組織的過程中不斷擇優完備。依此,任何「物質本體」也不能離開系統「大道」這個「功能信息過程」的思維「工具本體」協同做功,這樣「道」與「物」是偶聯互補、和諧承製的共同作用機制,「道物辨證法」則是為「事物相互正負交易生化作用」的根本大法。

【如何得道合物的正源,以古代的「道」在結合現代公允「物」的基礎上予以闡幽,力求同『物』的偶聯互補、協同承製的相互作用效應場中如何獲得較為全面的、一定正確程度的簡略回答。】此處不解。【古代的「道」】即易、醫之道,天道、醫道,亦陰陽之道,經絡也,三陰三陽也。陰陽化生五行,五行各有所主、所生、所司,構成人體生命系統。【現代公允「物」】,人體組織、器官、細胞。二者【偶聯互補、協同承製】行得通嗎?除非現代之「物」,行五行之道。

道與物是對自然上的存在的總概括。人體內都是以道與物的總基本,如呼吸道、血循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神經經絡道等,從宏觀到微觀如細胞膜上的鈉鉀泵通道等,無一個組織細胞不與道有關,而這些道又是用物質組成的關聯、不可分割,否則分割之後人體的陰陽就分崩離析了,其功能和結構也就不存在。而道是與人體內外環境中的「功信與物質」起著非常關鍵的「守度升降出入」的「溝通交流」作用,也是人體「杜故納新」的樞紐與轉運化物的渠道,靠「神氣」(神經、內分泌、介質與遞質)予以調度控制,內外源性的「因素」(因素致病)或關係(交易——相互作用)出現了故障,就造成調控發生故障,人體內的生命閾值就不能維持在「中態公約的守度」規範秩序(既無太過、既無不及)之內,越過了上下左右的臨界位點(太過或不及),人體就表現不適和生命體征的異常(自我感覺、面色、鞏膜、口唇、耳廓、鼻息、舌象、脈象、二便、呼吸、心跳、體溫、血壓等),引發了疾病的發生:如普通感冒、各種皮膚病、寄生蟲病、結石病、出血熱、尿毒症、腫瘤、腰腿痛、心腦血管病、肺心病、肝硬化腹水、糖尿病、高血壓病等,無一不與道的傳導化物密切相關,連外傷的骨折、軟組織損傷、燒燙傷、蛇蟲咬蝥毒傷、皮肌腫毒都在關聯,可以說聯繫世上的所有疾病普,道氣不通、礙物之運則滯與阻,甚則瘀結——實;道氣過泄、礙物自組——則虛、虛又致阻——氣虛血瘀,致以虛實夾雜。以上,離不開「道與物」的「關係」與「要素」,這樣就把複雜轉化為簡單的扼要,並且簡明易懂,是關係病與要素病,只要初學者掌握了國醫和現代醫學的基本常識,年余就是一個高明的醫生,大大的縮短了學醫的時間。西醫就把實用的道沒有利用上,國學與國醫又把道講得不落腳,所以把二者亙補整合後,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與表達易懂的入門語言。

物僅為結構實體,是事物的基本構成要素,物的生成與轉化靠道的功信而生髮,物就有了生命力的存在。人與其它動物的五臟六腑的基本構造相同,只不過是由於用於作功的外在形體與內存的智慧的差異,人到了高級智慧的靈長人類,而一般動物的思維,還是處於人類之下的不同層次的嬰兒覓食時代,每天爭吃爭喝者為一般動物,作為靈長人類應有高尙情操。這是什麼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人的作用過程呢?這是因為人己經比其它動物升級進化到了更為高明的「道」的思想智慧程序系統。

這在拉茲洛的系統論、張穎清的生物全息論、祝世訥的系統中醫學,還有我附註的參考文獻。我是在這些理論內容獲得充分理解的情況下作出的總結與歸類之後,才得到這些形式邏輯,從繁體的邏字解也是這樣:四維一摯在行。

企圖以數理來解決如此【平衡】,是沒法解決的,因為,世界時時刻刻都在高速【運動】著……而真正解決【中庸平衡】的問題,必須是以【一個整體】為目標,然後,以達到這個【整體】為目的所要實施之【道】!除此,一切所謂的【公平公正】其實都是不一定的!鄧老的一句名言:不管白描還是黑貓,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就能夠很好地概括這樣的道理。比如,大同世界,是我們人類的共同目標。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那麼,只要是能夠達到我們共同一致的目標的,無論是誰,就必須服從與遵循這個【大】體制,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必須服從於【天】理(大道之理)!

寫在前面辨真偽———【道物互補論與自然生態哲學和醫學的思考】時間:2010-01-10 13:28來源: 作者:周現強

黃帝別稱歸藏,是我國仰韶時代母系真本「道物學」文化之集大成者,分別著有《黃帝外經》和《黃帝內經》等書,黃帝學說是一個非常系統性的文化起始,有一以貫之的統一的邏輯體系。以《歸藏經》從順【坤】卦起始,以健【乾】為末卦,是以民本國家「天下為公」的公正思想為「道物學」本源。但是,《歸藏經》【易經】已經佚遺成殘篇了,《周易》是《連山》、《歸藏》的翻版,從某些著作中的零星闡述予以歸類能夠發現,許多卦名、卦詞、卦義已被《周易》更改,大多內容遠離了《歸藏》【易經】的本意。 《易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是從伏羲氏的「河出圖,洛出書」時所演變的「象數義理圖」而來。《連山》是神農之際的《易經》,《歸藏》是軒轅黃帝之際的《易經》,而《周易》是周代對《連山》和《歸藏》已強姦了的「易經」,是周文王為了推行愚民卜筮之術,在《臨?彖》不打自招言之:「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有利於其封建的獨裁統治,形成一家天下之言。其間與《歸藏》相隔一千六、七百年,那麼真正的《易經》是何許書也?是「經」與「傳」兩者不分的彼此。例如:「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這裡顯然是既道又物的協同互補。又如:「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有常,剛柔相易,是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內外,使知俱。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恆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已更正標點符號和錯別字——才見其本意】?以其所論述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物,是整體自然觀的核心內容。一句話:是研究和預知自然生態事物周期規律變化的學問。因而提出了「陰陽交易之謂道」【不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對自然的分割法——本然為陰陽的協同承製】的自然規律;「陰陽不測之謂神」的測不準原理,也是宋代周敦頤述及的:「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大順大化,不見其跡,莫知其然之謂神」,又「發之微妙而不可見,充之周遍而不可窮,則聖人之妙用而不可知者」謂之「神」,可見,「神」是難測量度之意與思維認知能力。為「上乘」意識同物質「精品」相互協和、補充合一的「精神」之力,類屬於物質和意識整合為一的高級元體層次,「物質與意識」處於「精神」之下一層次,「精神」統領著「物質與意識」的同體利用。如是,既往言論的「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不是處於同一層次的量效關係,而謹處為特殊情況下層次躍漸的轉化,沒有普適性的意義。因此,量子力學大家玻爾提出的「互補」性理論,曾受到《易經》的啟示也絕非偶然。近百年來,《易經》數理所蘊涵的價值和《老子》的思想底蘊,被「形而下學」或「形而上學」的辯證機械邏輯範式認識框架所遮蔽。 近年許多名家人云亦云地對《易經》釋為「變易、簡易、不易」之說,可是非常惋惜地遺漏了「交易」關鍵之理,這是對《易經》思想支柱的最大缺憾,是在忘本把末,沒有「交易」之源,何有「變易、簡易、不易」之來的理與義。而「交易」用現代表達方法為「相互作用」,是「有無協同互補」的至高原理 ,是古今中西文化架接的橋樑,才是促成事物的生化不息。呈現出如下特徵。 交易——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的機緣性有無協同互補,才促成事物的生化不息的生意; 變易——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的「正負相互交易作用」的變化,產生的子代既有父母的共性、又有其個體擇優的差異,個別情況的變異; 不易——這種事物的「正負相互交易作用的機制」不會因事物的轉化而更改;為事物生成轉化的永恆普適性,才是自然世界抽象理數的普遍規律原理; 簡易——是為「同構異化」或「同化異構」的徵象,「異化則顯示其紛繁、同構則展現其簡單」; 知易——來源於日常生活的踐行覺知的積累結論,服務於生活生產需要的通俗易懂,不是《周易》那樣的臆造生癖的玄妙神秘; 行易——如從「天地定位,風雷相搏,水火相射,山澤通氣」的卦名上看,其「健、順、水、火、風、雷、山、澤」的簡樸直觀而又易行,就比《周易》那樣的「乾、坤、坎、離、巽、震、艮、兌」的生癖附會、強詞奪理的合理得多。 離開了上述六條原則,都是對「自然生態哲學——道物互補論」的異化之詞,不管怎麼狡辯,都將變成垃圾一堆。希望有識之士予以廓清,防治其進一步誤民誤國。 而物運在「太極時空之道的標度」往返,是《易經》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這是學者們於繼往無法把握住的根本,也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動」、返者道之功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法則,即為事物的「功信與物質彼此『有無』在太極時空之道的全體往複循環交易的樞機」,也就是「道物相互正負交易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在《易傳》中提出了一個比較簡略的以天地化生為本原的宇宙系統論:在天地之道和人道的關係上,從《金人銘》說明《老子》道德論並不是老子的首創和獨創,而是「羲黃之道,老子言之」,上古時期有三無私之說:「天無私照,地無私載,人無私立」,「三無私」論的就是「天下為公」,朱熹在周敦頤《通書》釋義言:「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老子》一書事實上是上古時代「道德論」的讀書匯粹,它集中了上古時代「道德論」的精華, 老聃是功不可沒。《金人銘》殘簡不全較多,在此必須以《老子》認為的「人道應以天地之道為準」。 《老子?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道法自然」是道承運萬物。比較《老子》和現行《易傳》就會發現要求人的道物在效法天地「道物」,二者是相同的。但二者之間又有所向的同中有異,說明「易傳」被後人有強姦之跡。《老子》在把握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天地「道物」與人為的超然假意的人道,肯定了前者、但否定了後者;正是在這一點上,現行《易傳》的部份內容有異於《老子》,不否認有超然假意的人為製作的道,把人為製作的人道混同於天地「道物」中的內容。在《老子?七十九章》「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已經非常的明白不過了。 母系寶貴道統的傳承到老子那裡是從強到弱的,逐步衰落。而父系道術的傳承到了孔子那裡是由弱到強,加上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已經到了父系文化所能到達的最高峰。母系道統也就隱歸山林後日漸演化為執迷道術。至於老子的《道德經》是後人所篡之書名,在此僅以《黃帝經》、《易經》、《內經》、《老子》、《莊子》、《論語》的優選內容互為鑒讀。推行自然生態過程中的「有」與「無」協同互補的統一。 「交易」之道就蘊含於《易經》系統的卦象、爻象和爻辭之中,《易傳》中多處描述了《易》之道物的這種特殊關係:《繫辭傳》說:「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在《易經》把這種何為者轉向一種對「盈虧」的關懷,使得「盈虧」於規律之中深深地契入在「先後關懷、憂樂關懷、存亡關懷」之中,令我們看到《易經》「盈虧有道」中的自然規律既是一種「生存本因」,又是一種「利義體因」,關鍵是自發性的自然自我正負交易作用的自動控制;在與《老子》盈虧路徑的比較中,更令我們看到《易經》「盈虧有道」的自然性「中態」的「既無太過、又無不及」的制則生化的理念哲蘊,「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而為和」,保盈虧於「中態」的規律之中,所以可議為:「社會生活本身既不是過禍,也不是極福;既不是過善,也不是極惡。它是禍福與善惡的守中容器,就看人們把其與自己變成什麼」。是傳統盈虧論的基本格調與路向,是揭示天地人道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法則,是「效天地之紀」而發的「公約度」與「原動力」。所以,《易經》觀乎天文還是為了人文。《健卦?文言》【周易改為乾卦】說:《上九》「亢憂有悔」【周易改龍】,是由陰陽六爻【維度功構而成的網路規範效應場——】在時空位移中的展開而顯現,其基本精神無非於此。從而,《老子》規划出的「守中」路向是「以退為進」、「物壯則返」、「福禍所倚」等的往複循環的標量中態秩序;《易經》設《序卦傳》故由此義。「易以道陰陽」、「形與神俱」是道物協同論,不是割裂了自然和社會整體的唯物論與唯道論,請予以嚴格區別,是《黃帝內經》和《易經》的「交易」觀念,使醫道之學走上辨證辨病論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其它門道已名存實亡,易醫之道形神不離,尙在艱難的踐行中,復興醫道文化就是振興中國文化的關健作為。 而《老子》是以《金人銘》和《黃帝經》為版本的基礎上,把「道德」當作哲學的至高範式,用「道與物互補」的方法闡述自然萬物和社會人類「相互作用」【交易】機制的說理工具,簡言稱為陰陽六爻維度功構而成的網路規範效應場、執中守度的「道與物協調」的重要思想,人們把其當成唯物論或唯道論,是在把「黃老」整體思想分裂性的嚴重歪曲。這在《黃帝經》中再也明白不過的立論:「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虛,虛同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靜必熙。故未有以,萬物莫以」。其實這是《黃帝經》主要思想底蘊性的重大意義所在,也是《老子》顯而易見的思想。如此,《黃帝經》中「道與物」協同承製的思想,在人們生活中引起重視是很自然的事。而《黃帝經》和《老子》中的思想之所以能對宋代理學有所滲透,這與先秦以前的「道物論」背景有關。《老子》在明代沒有受到像唐宋時期那樣的尊崇,但明太祖朱元璋卻為《老子》親自作了注,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本《御注道德經》。 「道」的一切顯示都產生於河圖洛書「陰陽象數義理」差異【正負】「中態位移」、屈伸往來的「相互作用」【交易】,是現代自然生態中「無矛盾性」的系統科學所揭示出的「同化異構」或「同構異化」體制,同最近提出的「自相似論」和「生物全息論」是相吻合的,並從這樣的體系中找到人們不易顯見的常在要素:如陰陽、有無、正負、虛實、盈虧、漲落、屈伸、往來、剛柔、善惡、禍福、體用、彼此、上下、左右、前後、宏觀與微觀、意識與物質、過程狀態與功構實體,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道物等的偶聯、協同、互補、和諧、承製關係,其關係的根本實在落腳點是「道物的相互協同、互補交易承製作用」, 這些都是「唯物論」無法完整揭示而出的課題,也是「唯道論」難以理解的癥結所在。所以,「道物論」能為你燃起卓越生命的明燈;架起走向成功的金橋;挖掘出比財富更珍貴的精神生命力之源;願與你一道開拓短暫而卓越的生命。弘揚《黃帝經》、《易經》和《老子》的道物學,這是炎黃子孫面向未來中國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所應負有的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 因此,對「黃、老」的優選整體思想的「道物」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但是,「道」既可指定於個例事物、又不可固定於那個具體事物的那個「道」;也是說可以在具體的事物之中或也可在具體事物之外而變動不居。要常從「無」的過程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物」的端倪,「無」是時空的功信過程流性虛態;「有」是事物的有形實體,簡言之為「無」是「道」 、「有」是「物」的共同體生態圈。是真正的智慧理性、邏輯的一種體驗方式,只有通過得到「道物」的方法,才能認知到「道物」協同互補、和諧承製關係。而儒家在兩千多年來獨尊孔夫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這句話的封殺而固步自封,雖然莊子言過:「六合之內、視而存論而不議;六合之外、視而不見而不論」,這就存在人為無法為之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問為什麼的「似是而非」的恍惚混沌,致使部份國人自為滿足、不求上進。本書「為是」不但要論,並且還要嘗試性的「論而議之辨」的為什麼?謹慎言之為拾遺補缺、扶真抑偽。故此,重點運用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橢圓形軌道等予以探微,這些都是「道物一體」性的協同、互補、承製的相互生化作用的自我調控,這是《老子》和《莊子》其實說了而又未明說的「道物協同」,而黃帝在〈黃帝經〉中早已言過:「故無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載」。由於〈黃帝經〉被封過久或在後被人篡改頗多,為此,只有把其從《黃帝內經》中找出來:道物協同——「法於自然,和於術數」。說明黃帝《素問》也是以「易」相關的本元論,同時也是系統整體——就是整個自然的概念。 「道物」,即理之謂也。曰:「有」。「有心悖理謂之惡,無心失理謂之過」【周敦頤在(通書)愛敬第十五】,亦有所改進於先人之道物,以幸學者。以「易」相關的陰陽五行說,這些觀念為「易象數理」學家們所吸收,用來解釋《易經》陰陽交易過程的變化法則。《易傳》的作者們就是以陰陽交易與變易的觀念來解釋《易經》的原理,《莊子?天下》篇概括為「《易》以道陰陽」。所以,京氏易學以陰陽五行觀念解《易》,特別是以陰陽二氣的交易象數義理法則解釋《易經》的基本原理,對後來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易經》講的卦爻交易與變易,是陽正陰負在多維網路立體時空層次的事物互易【正易負、負易正】「有無」過程的作用,也即是天地陰陽造化萬物的過程,才予顯見自然原理的簡易與永恆的不易。 如此,「哲學是以邏輯學同時又關聯到了辨證法二者協同互補上對自然和社會課題的說理」,我們都可以納入廣義上的「道物辨證法」思想之中,以「理」構成謀事成功的先決性前提為條件,是名之「道與物」的關聯作功。如是,這就產生了相互統一的「規範效應場作用」,是「事物相互正負交易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為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長河滔滔不息的歷史源頭,作為一般系統性的「自然生態哲學」的基礎非常的可靠。在「道和物」於一元化的狀態中,表達複合體可被理解為多種有機生成部分【宏觀與微觀、正陽與負陰等】的關聯。只有在「事物相互作用」的作功過程狀態中才能得到顯見。同樣,宏觀與微觀之間、正陽與負陰之間、結構和功能之間、形態與生理之間的「偶聯協同」是基於有機體的「活態」,可以把生物的自我調控現象,看作是通過對有機體「中態有序」維持的「公約度量」,從而獲得個體獨立性自約自穩與周圍環境連續性適應變化「換能」與「互通有無」的強力保證。表現型是通過隱在基因所攜帶的密碼為主軸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自身所因緣遇到的相關條件,從基因型基礎上機緣整合建立起來的。拉茲洛就說:「生物系統中的等級組織……例如,如果社會學家聲稱他們的模型具有相互依賴和自我維持的特性,那麼他們必定意味著模型解釋的人類關係網路顯示了這些特性」。所以,老子和孔子均尊《易》,都以《易》的理念為根本基礎,反映出道儒「中繼人」對「道物學」的接受。《老子》六十四章:「輔萬物之自然」、「歙」和「張」、「弱」和「強」、「柔」與「剛」、「廢」和「興」、「取」和「與」等既是偶聯的,又是統一的。即《老子》所言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鑰匙,就是事物「有無交易功信與物質『往複循環』的樞機」,也就是「道物相互正負交易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槓桿】。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越來越重視中國古老優選的傳統文化;不斷召開有關《易經》和《老子》等傳統文化的國際學術會議,中國的先哲所著的《黃帝經》、《易經》與《老子》也成為世界上哲學家們研究的熱點。 歸根結底,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主觀與客觀、有與無、心與物、陰與陽、正能態與負能態、正離子與負離子等都統一為「道物論」的「相互作用的槓桿機制」上來,是無須人為地明確剝離的彼此,成為溝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橋樑。莊周十分明確地認識到空間與時間的無限與自限性,「道」的永恆性。《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偶聯」,是「鍋補與補鍋」性的擇優供需應位,即為宇宙本原「有」【正陽「+1n」】和「無」【負陰「-1n」】的互補互通過程中維持在0位常數「升降出入」的中態【-1n—0—+1n】標量規範穩態有序公約度閾值的象數;0道上下左右的馳緩出入升降中態【-1n—0—+1n】標量公約度閾值的象數,是正陽負陰「和諧互補、偶聯承製」不顯性的穩態有序的自然生態常數,正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而為和」的原理,所以自然生態過程無累、無始無終,通過無功耗的「空穴內容」的多維網路正負循環交易轉運的「相互作用」自功槓桿機制形成的程序系統,變廢為寶的自功漲落循環利用,其養壽不寢無限。生物個體主動功耗自累老化,其壽有限。 所以「哲學的真義」就是「外察內審性踐行」的象數義理方法學結論,「哲學的意義」也許不是體現在「過餘思辯」或「可控條件」為前提上的人為立論,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道物論」的「協同互補、和諧承製、關聯一體」的「有機複合體」上,道物辨證辨病是辨識自然社會和人體常態與失態的實用方法。用人為分割為一分為二【如陰陽默契性的正負反饋】或一分為多【如五行默契正負反饋或九九得八十一數理】的太極時空過程維繫方式,是事物間距維繫過程差異「自由」交易度量標準,邊界之維【界限】為擇優避劣逾越「限度」與「自約」的規範秩序,如是,太極時空過程間距維繫之內容可「自由」;太極時空過程間距維繫的屏障【如細胞膜、制度和法律等】為「自約」,是防禦外環境對內環境干擾的屏障,用以維持內環境的「中態守度」秩序和環境內外的功信與物質的擇優避劣性的互補交易,這不是西方人所含糊不清的純「自由」,即為「亢則害、承乃制」性的防突變【病】機制。如是,黃帝和老子對於「道物」具有系統的科學性,並沒有加以虛枉的「神」說。於此,「理」就成了我們謀事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而又名之曰「道與物」。同時也是當代一個農村大隊支書所言的:「其實呵,世界是東西的,東西是動彈【運動】的,動彈是合數【規律】的……」。還有童言無忌:只要是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這是因為自然和人己經升級進化到了更為高明的「大道」的人工智慧程序系統思想。 據上,有人說把握事物的原理是:「去其兩端、執守其中」;我則曰:「執其兩端、允守其中」的系統性。「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劣」【正確與錯誤互鑒】才能把住系統整體;否則都是偏向。因為「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全民築基原理,才能如魚得水,亦是大本,把握個例偏度論點的謹是專家,而不是哲學真義上的公正思想,雖然有人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念,其辯證內涵與形式邏輯把正常自然上「擇優避劣」性的「協同互補法則概念」的「正作用與合作用」,倒置為失態性的「對立矛盾鬥爭與陰陽平衡」的病態行為的「負作用與平作用」,是人為絕對性的對「道與物」的剝離法,脫失了「中態守度」的思想,是難以達到互補協調統一的標的,而不是高明的「大道」的人工智慧全息程序系統。 上論,能夠得出:國人請相信自己, 找准自己,認知自己,學會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再關愛他己,不能正視自己的國家先秦以前思想底蘊的人,才是糊塗【混盹】己。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鬥爭、顛覆、解構、革命、批判,終歸不等於和代替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之間的巨大落差,人民的血汗積累都被這些過程毀於一旦!只有面向未來的建設和創造,才能樹立「以民為本」的自信心,「解民憂、増民利、促民生」才為務民之的,一心一意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自己的算盤怎能讓人家替著撥動呢?這就忘掉了自信,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之間同步了,也不必是「摸著石頭過河」,其實國人是有智的,是被鬥爭、顛覆、解構、革命、批判等精神毒劑麻醉到了極限,令可否認理性,也要保住一己名利,根本不願把老祖宗的「中和之本、共生久安」為核心的人文思想,同現代新物理學和系統性自然生態「無矛盾理論」展開同構,反而用不為主流而當著主流的輿論工具進一步地掩幽了起來,被短期的公私局部利益所驅動,這就大有文章可作了。國人的有智在那裡呢?被所謂的全面性「對立矛盾鬥爭與陰陽平衡」等「原理」埋沒了。可是大部份國人到死也不知,用「唯物論」得到的謹是屍體,因其是把事物進行死後解剖分化所得;用「唯道論」僅能得到的是遊魂,因其是把事物從意識上太理想化了。這就是存在問題所致的癥結:有形的劫難在於時間的結構;無形的劫難在於心靈的桎梏。害成於微,而救之予著,故為無功之治;積微成損、積損成衰,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天下有似是而非者,實為見微知著——道與物的互補承製。只有用「道物」互補承製論的標量規範中態公約度【-1n—0—+1n】的有序調控,才能合理地解決「擇優避劣」的課題。 過往所謂的「牛羊至善」與「對立矛盾鬥爭」的剝離自然生態太極之全息圖景的辯證邏輯形式,都是誘導「相互內耗」或是「善附自萎」的國運衰弱,是拖垮你的誘餌,可是許多國人不覺,不知黃帝等先秦其前祖宗的「天下為公、民本國家」的優選思想是偶聯、協同、互補、和諧、承製的大同原理,完全同 「對立矛盾鬥爭」形式邏輯的格格不入,老祖宗的優選思想,只能同目前最先進的自然生態量子系統性「無矛盾理論」完整地有機綜合同構相一致,在宏觀上比其還要超前,補充微觀上的驗證就更加完美了。 這是今天與未來中國走什麼發展道路的大課題,也是炎黃子孫的共同的不可迴避的道義。書者在於啟知,讓迷途人從睡夢中猛醒!在分辨比較的過程中驗證知真,不要被某些精神毒劑麻醉到底。歌德說得好:「思想家最精美的成就是理解所能理解的東西,同時默默地尊重不能理解的東西」,這是分別用「唯物」或「唯道」等論暫且無法理解的思維整合,但用「道物互補論」在宏微兼能的思維、所函括的是自然生態理念「易知至簡」的大道。這就是:不追求幸福,幸福就來了,不懼怕風險,風險就走了。 思想是被現實的困境與企求所逼迫出來的,是人們生活需要的渴求,所依指導行動而創造,但不是面壁虛構的浮想聯翩。必須與活生生的現實對話,並作用於現實的過程中,影響和改變現實。為此,人類社會只有還要進步,就需要「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的共識,而不是「唯我獨尊」的個人意志。人類靠著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穿過一道道生活的波折與迷霧從歷史走到今天。太陽和雨露天天都有,雲遮霧障僅為短期行為。但今天的波折與迷霧,只有靠文化復興之道產生系統科學的「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予以廓清。因為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思想,都來源於對現存思想指導世界的懷疑,其實質既是肯定性的批判、又是否定而肯定性的創造。所以思想永遠是一種「踐行覺知」的自然與社會理性。 從上可知,思想是現實的渴望與行動的指南。其不謹是充實精神的奢侈品,而且是創造生活品位的必需,是多方位的境界與趨勢量度,其定位度量目標有多高與多廣,能夠達到目的的概率就有多大。所以思想必須同現實的生活接軌,特別是在社會經濟生活日益全球化浪潮的今天與未來,世界在謀求利益共享與大同,「和諧互補、協同共建、兼容共利」目標大於小異性的分歧,本土文明珍貴的呻吟不已的文化復興趨勢在所必然!信奉本土整體文化思想並不是狂妄自大和自以為是,而是因為這些思想在現實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驗證與吻合,是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擇優避劣」,示予「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的明論。是乎!整合系統科學予以繼承、充實、修正、鞏固與創新老祖宗的「自然正確公共的優選思想」,實現超現代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是乎唯物論的「對立矛盾鬥爭」的主要形式邏輯主鋒已經不合時宜【因其把常態自然和社會人體的協同互補原理形式邏輯置換為失態】了;當然也不是唯道論、唯儒論、唯佛論、唯神論、唯上帝論的善性附庸能夠圓滿地主宰世界,也不是這些論繼續把古代國人太極全息圖景的系統思想進一步地遮蔽而埋沒,而是《道物辨證辨病法》的認知方法論的嘗試性揚發和行動。 在編輯這本書時,得到了所有朋友的告誡與共勉,以獨立承擔風險的嘗試性在網上的交流,也獲得了大部分網友共同目標的關心和支持,在此表示熱誠的謝意。本書雖然能喚起思想更富於血肉性的生命感,觸及到現實世界的脈動與靈魂,當一些人被低層次的極端思想的頑劣而封閉時顯然不得其解,這說明其所掌握的思想知識面太窄,很有必要作出全方位的修正。當「物以道予通為用」的過程促使你得到「省悟」時,這本書就達到了指路明燈的作用。於此,作者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這樣在思考和行動中,涉足有了方位,行為把握有度、更為準確和明智,讓「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生根開花結果。

[原創]道物辨證法的醫學略論【再次修正稿】

哲學的二十一世紀,已經到了系統綜合的時代【上古時代的祖宗們(伏羲和黃帝)已有整合,是被商周時代的封建『神道設教』與戰國時代的『學術紛爭』埋沒了,僅是老子、莊子、周敦頤、朱熹等中繼人在承擔著真義的責任】。只有把分別處在宏觀和微觀、唯道或唯物上的哲學予以正確的系統化性整理、進行有機的綜合,才能對自然與社會各門類的科學與技術起到指導作用。如此,醫學也就不能脫離哲學為指導與運用的源頭活水,而醫是以人為對象的實在,人是自然之子,是一個小宇宙,站在宇宙自然的廣深角度對人的研究有著非常完備合理的內涵。因為人有高級的精神意識活動,任何事物不能形同人的綜合性功能完美。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的道法陰陽的自然法則原理。認知人體「常態」與防治「失態」性的疾病,有其不易之道,為「有道而來,有道而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因此對於人的問題必須放在「道」這個過程狀態和「物」的功構實體的偶聯互補、協同承製自然的邏輯方法【從繁體的「羅」字在其上面是四字,四字代表四面八方,具有東西南北中的空間意義;下面是「維」字,即四面八方網路維繫在一起的意義,兩字整合起來是「羅」字時空的整體觀念;羅字加走之,是事物在時空的「四維一摯在行」的「升降出入」交易運動的相互作用過程】的人體效應場上予以探討,在筆者的看來有著全面的規律可尋,不但可以說明人體,也可用到社會與自然上的各個不同領域。

1.闡幽道物哲學體系,促進醫道返樸歸真:1.1、萬物源「道」:

從人類思想史上說,每個時代都必須對每個時代的知識進行綜合,而綜合必須帶有全方位的意義。當科學進入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的時代,更進一步準確地接近了自然與人的機制問題,所以靳特西在幾十年前就說:「我們站在一個新的偉大綜合的開端上,相應的狀態結構不是主題,而許多層次的相互關聯的自組織動力學才是主題。現在,我們有可能把進化看成是物質能量、信息、複雜意識和自我反思一樣的集合體」(1)。以醫學人類的全面考察的方向看待:生命狀態功構的活體,具有高度程序穩態,有機網路層次,不斷擇優目的,自我調控與完備,依靠遺傳與自然生態信息自組織,具備精神思維意識,是機體必需要素同自然環境適應互換功能信息與基本物質的轉化過程,具有偶聯互補、協同承製(約束)的共同構成相互作用的特徵,在不同領域裡所具有的共同規律和原理控制著,這同中國的醫道原理不謀而合。

鑒此,筆者經過幾十年的求索而領悟到,西方人在以當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系統綜合哲學,已把當代的國人大大的拋在了時代的後面。可當代國人僅以品嘗醫道古玩性的重複翻譯與詮釋性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不進則退或因循守舊,甚或站在純粹微觀立場上對待國醫,以純粹的「辯證唯物主義」用來指導研究國醫,所得出的是「陰陽平衡與陰陽的對立與矛盾鬥爭、或否定之否定」等低層低維的指導原則解證國醫的原理,把「肝生於左、肺藏於右」的解剖位置以現代文字直議,不曉古文「右左」為上下之理;把「藏象」和「腑象」分別議成偏頗的功信象、而不存在功構象的一邊倒形為;把「陰陽五行」單獨說為是為了證明事物屬性和運行轉化規律的代名詞、不知道陰陽是以較高層次對事與物的歸類和把低層次相互關係的功能信息整合、五行僅次於陰陽之下層次對事與物補充說理的整合作用;把「氣」分別道之為功信態或是物質態,不予深究《內經》中的「善言氣者、必彰於物」的明論,並且如何在微觀上找到陰陽與經絡的本質實在,或者是國醫的不科學於以廢醫存葯,把國葯的整體功用分解提取其個別有效成份等的「道不明、理還亂」的離經叛道的可悲局面。在此,筆者不揣淺陋,於出發點上為「中華自然生態醫學」如何得道合物的正源,以古代的「道」在結合現代公允「物」的基礎上予以闡幽,力求同『物』的偶聯互補、協同承製的相互作用效應場中如何獲得較為全面的、一定正確程度的簡略回答。此議題至今無人作出系統有機綜合性的討論,僅在文章中穿插些道的義理予以述說。但以筆者冒昧可能的「道物協同」辨證,比『場有』辯證更符合醫學等稱謂的慣性語言(2),真因「場」是功信與物質相互作用才形成的「效應場」,再加「有」有畫蛇添足之感,可能不夠圓說。而道有「社會之道、自然之道、中華醫道、中庸之道、陰陽之道、生命之道、血脈之道、以圖載道、光電之道、信頻之道、取之有道、得沒得道」等習慣稱謂之故,便於廣傳之用。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此論能否獲得同道們的商榷,有待時間的驗證。

對於「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以筆者的道物協同辨證關係進行探討,世界上的任何形上與形下的事物在常態情況下,都是「道物協同」的偶聯互補、協同承製等樞機閾值規範秩序位點在起關鍵性作用,不管是高層次與低層次或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的事物都是「道和物」在太極陰陽時空間距差異守度交易互補作用下的綜合場效應原理,其實《黃帝經》中的『黃道篇』講得非常明白不過了:「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虛,虛同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靜必熙。故未有以,萬物莫以。故無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在陰不腐,在陽不焦」。可見是孔老夫子為了文詞的裝飾,已把相關自然與人體人為地予以分割了的不確之議。程頤在解周敦頤《通書》時糾正孔子的人為裝飾之詞時曰:「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須著如此說。然器,亦道也,道,亦器也。得此意而推之,則庶乎其不偏矣」,這是程子給了孔子的臉面,評價得客套些。是孔子把事物一本互用的完整關係進行人為之見的剝離對待,用這種對待事物的方法是盲人摸象,把自然存在著的有機關聯的整體瑰寶打碎了,至今形成人們思維與語言表達上難以彌合的裂縫,顯然孔子過錯的道器分離,在重於「形」,而不是「道物」的「有色界」的協同體用一源和「形而神俱」【內經原文】,在誘導人們分別走上了「道器分離」的「唯道論」與「唯物論」的歧途,孔子「人言不及」本然機制的切割,從而使「器」獨立存為「形」,從而丟失了道之「功」,致「道」離開了「器」成為了無物所寄的遊魂,致「器」脫失了「道」成為了無道所功的死物,這樣的致以「道與物」各自的單獨分存的不連續,把自然與人體生態最基礎的法理搞得混沌模糊了。在《滴天髓》名之為「人有精神,不可以一偏求也,要在損益之間得其中;地道有燥濕,生成品泯,人道得之,不可偏也;天道有寒暖,發育萬物,人道行之,不可過也;五氣不戾,性情中和;濁亂偏枯,性情乖逆」。即「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道通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就是一切事物成長發展起來的根本。這樣的根本,孔夫子雖然提出了上述的「中庸之道」,而又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極隱性「無為」的不序貫與不協調,出現的是邏輯衝突;唯物論的「對立矛盾」自然與社會為「惡」之極的顯性「有為」;二者都偏離了「常態」自然與社會的太極之道執守中態公約度之全體,而是分別執偏於太極之兩個極端。

張三丰大師有過十分準確的論述:「夫功夫下手,不可執於『有為』,有為都是後天,今之道門,多流此弊,故世間罕全真;亦不可著於『無為』,『無為』便落頑空,今之釋門,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於道之不明也」。「後天」的東西,也就只能認識到「先天」的表像吧! 先天是本,後天是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在這裡就是指先天到後天相聯繫的過程狀態,並且後天之相與先天之道整合為一體了,已經道物同體,因為大家見到的是同一個狀態,表達的則是不同的意思。後天的東西,是萬物生長,百花齊放的有色世界,本然應是道物陰陽的具備。由於人們分別執於先天之無或後天之有的偏識,就是公說有公理、婆說有婆理了的固執己見罷了。

其實自然社會是個大溶鍋,彼此相合承製起來以後就是和!是和合相生、繼往開來的匯溶,求大同、存小異的匯溶一體,所謂的「統一」是「整合、綜合、融合、結合」在一起,「結與綜」字的扭糸傍為多維網路紐帶,「吉與宗」為事物好的主旨「交易」的生意,「合」字意味人們在同一個圈圈中生活著,合是和之用,老子於是指出「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劣」【五十五章】,在《易經》中稱為「生生之謂易」, 否則不能行之有度,容易走向極端。你我「對立」是難以的謀生。而莊子的:「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稷也」(莊子. 知北游)。不是「道」懸之於「器」外【而是老子的道無處不在,「有器必有道,道器不能分」的本根】!人們常言的「整體」,從啇周以來至今也沒有把握好「整體」的根本,其實是道物的同體,而且是功形顯微體用於一源。從道物來議是「以道運物」與「以物組道」的關聯功構,是周敦頤與二程的「物以道予通為用」基本理念,這在宇宙自然和有機人體不證自明,是《青囊經之河洛解義》言的:「中五立極,而四方方可臨制,四方臨制,方有四維界焉,八方立焉,八體布焉,子母【層次】施焉,陰陽八卦之交感會焉,生成五行之化機萌焉。而元空之理以此為根源。化育生機,終始勿極」。是一種「天人同構、身國一理」的學問,其重要的在於「守中致和」,方能體現一個「生」字的本義。以一個「因」字【事由】為起源;以一個「交」字為樞機;以一個「合」字為同化;以一個「變」字為異構;以一個「中」字為原則;以一個「和」字為創生;以一個「果」字為種子或細胞的世界延續,是宇宙自然自發繁衍的一切因素。能見「道物一體、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道德合真的最高人生語言表達藝術境界。否則不是活著的自然與人體,不是用「唯物論」 解剖所得到的屍體,也不是「唯道論」超越精神【『精』為物質的『上乘之品』;『神』是難測量度之意與思維認知能力。精神相互協和、補充合一,類屬於上乘物質精品和思維認知能力整合為一的高級元體層次,則『物質與意識』處於『精神』之母之下的子級層次,『精神』統領著『物質與意識』的同體利用,既往的『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不在同一個層次上,是有違道德的母子關係的亂倫,屬於不普適性的逆變過程】所得到的遊魂。

由是,可以這麼的講:有道無物則無道,有物無道則無物,道與物不可分割,是自然存在的事與物的互補功用。因為道為氣運,氣聚而成形,氣合而有形,形氣相依、形神合體。道是過程狀態,包容功能信息(功信)與精神意識;物為結構實體,是事物的基本組成要素。物的生成與轉化靠道的功信而生髮,物就有了生命力的存在。大自然中的人和事是有機活體的存在,而且是那樣的穩態有序、層次分明、周而復始,由大自然自我設置的程序控制著。如地球圍繞太陽的橢圓形軌道時空規律的運轉及地球自身自主的軸心磁場轉運所表現的日、月、年,春夏的溫熱與秋冬的寒冷、往複周循;人體的生長壯老死等過程狀態,這就是地球與太陽等星球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綜合干支力,這些力是「陰陽不測之謂神」的測不準原理,是自然地球圍繞太陽的橢圓形軌道周而復始的運轉時產生的相互作用所表現出的時空距離差異性盈虧漲落波粒二象性規範秩序【公約度】位移關係造成的,從而出現的晝夜明暗、季節寒暑變化閾度數列對自然的啟動效應和自動制控的場效應法則,同盧瑟福:「原子是縮小了的太陽系」是一致的偶合。這是宇宙大自然的大系統決定的物質功能信息對自然的事物的總制控,以此證明是「道與物」的各個不同層次【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序盈虧漲落樞機在調控著自然中的事和物,是道與物在不同多維層次上互相作用產生的自然與人體的物質功信場,依據自然哲學和物理學的結論,太陽系受著大宇宙二者相互作用下功構而成的「中態公約度」【標度律】的自動控制。從較高層次來論道與物(太陽、太空軌道、地球等)的互補作用產生的時空效應場是事物生髮的原動力。莊子在古代早就有言:「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這個『無所積』就是在恆通;我則曰:「人道靈而無所窮,故諸事生」,這個『無所窮』就是在恆運。是有道的作功運動才產生了萬物的理由,如果道的壅滯不運就無法產生物,同時也就沒有了道,而道除了無始無終存在,而又所寄於事物的通運之中,以此,就站在宏觀大自然上「道法自然」了,而自然又法於自然,這是「鍋補與補鍋」的關聯意思。如果沒有「道」與「物」相互生化回饋作用的控制樞機法則【基本大法】,也就沒有現在地球上的一切。所以「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為此,「道」是所寄萬物和萬物寄託之中,道和物不可分割,是自然存在的事物同主觀看待事物的互補承製效應場作用。因為道是「虛空運物」的【道同太虛】功信過程狀態,道為氣運,氣聚而成形,氣合而有形,形氣相依,形神同體,才能見到事物的生髮與演化,一個無思想和氣息的人體或事物是無生命力的,思想體現於主觀能動性素質的高低程度,為俗語謂之的「心思」,寬其心能容天下之事,虛其心能承天下之真,穩其心能論天下之序,度其心能觀天下之理,定其心能應天下之態。於此,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失德就閑,其道:上必是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而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爾萬物源於「道」。1.2、「道物」本源:

老祖宗們在「道法自然、和於術數」的過程中,獨具「一目了然」的「天眼」或「慧目」,具有「全視」的能力能夠通達虛實、洞察顯微、把握陰陽,提挈天地、正負齊觀、適用就行,不但正視了宇宙偉大的物質存在【精】,同時也深究了宇宙同樣偉大的精神同源【氣、神】,一開始就把握住了宇宙功構的究竟,認知到宇宙的元素是漸演而成的:按《乾鑿度》續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是從「無」到「有」與「有無具在」的過程生態全息圖景了。生命是細胞核中的「基因」【端——端粒酶】與環境中的功信與物質自擇互補「同化異構」而成,是永恆的——精神不朽!是不朽的精神【健—陽】與不滅的物質【順—陰】因緣和合、陰陽大化而創生,並日益豐富著我們的大千世界,宇宙萬物和芸芸眾生。我們的老祖宗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領證到並闡明了宇宙的「道物至理」或「絕對真理」,只不過受到那時生產力條件和適用就行等觀念的限制,於局部沒有現時的精準,短視的人們卻視而不見!他們習慣沿著相對真理的路途,捧著「原子論」為指向,拄著「假說」的拐杖,忽忽忙忙而來,演出了一幕幕「真理」否定「真理」的糊塗鬧劇。昨天的「真理」被今天的「真理」否定。其實氣和素質本也,氣可周流六虛、無處不有,有生髮之元氣、元氣既精又神;有水谷之津氣、濡養五藏六腑;有呼吸之肺氣、通調四肢百骸。可見「氣」既蘊功信又物質。「氣」同「端」一樣是構成萬物的最小單位,把間斷的物質轉化為隱藏的連續狀態,這個隱藏的連續狀態是古人稱謂的「無」,其「無」由於生產力條件的限制無法觀察到「有」的存在,而是「有」的隱匿作用,以現代語言來論再也不能以人云亦云地謂之「無」了,不但起不到順應時代的進步作用,反而對發展產生阻力。《黃帝經》中的:「一者,其名也,虛其舍也;無為,其素也,和其用也」,用現在來說就是:「一」是為道與物的整體名稱,「虛」是道與物的時空場效應,「無」是用肉眼難能發現道與物的至微元素,「和」是為道與物的至微元素髮生相互的結合作用。把「一」、「虛」、「無」、「和」當著道與物的「四個要素的發生過程功形場效應」,是事物的「有無」交易產生變易的普遍原理。「虛其舍也、和其用也」是其內容之素質,不是為了其它的什麼?而是存道運物,在其時空間距中的綜合轉化與通運,是虛道有待容納事物在其道中的傳導化物的整體之功用,人體的各個不同的道【如消化道、血循道等】都如是,人體是個小自然社會,何況自然社會也如是,即「虛體」與「素質」的有機整合轉化與通運作用。內經有云:「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形與氣同時存在和相互轉化,「聚而成形,散而歸於太虛」,「散亦吾體,聚亦吾體」。元氣的聚散造成了萬物的生滅;元氣的生生息息,導致了宇宙的發展演變,是道氣與物質的綜合作用。莊子有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其化均也——功構而成的「中態公約度」【標度律】的自動控制;其治一也——自然的一統法則在管理世界,是大同文化,而不是現在偏專稱謂的各種主義。說明事物於「常態」上是在宏觀與微觀上的運動與交易性變化都是統一有序守恆【公約守度】的規律在調控著。

近世以來,我們的哲學與國醫,我們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被西方的顯性低層次的文化所拷貝,用來證說中國文化是不是真的。我們的哲學搞了這麼多年,第一代是以胡適、馮友蘭他們都是在西方留學的,他們就用西方的顯性低層次文化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全部進行了格義,就象佛學到我們中國,我們要吸收,就出現格義佛學,就是用「老莊或孔孟」的思想來格義佛學,形成我們中國的佛教。我們中國的哲學呢,先被西方,反過來被人家格義,這樣就搞出了「中國哲學史」,我們的醫道同源性的國哲醫學等在周漢時代被儒家文化所格義。建國以來,我們又用唯物論來格義哲學與國醫,把哲學與國醫偏向了唯物主義和現在的中醫,不從淵源上追索「哲」知也【說文】;「哲」智也【爾雅】。而且還否認了中國沒有哲學和邏輯,又把中國中古的「老子」和「孔子」先劃階級成分,從而忘本了遠古的「羲黃」之「道物一體」的學問,簡單並納為代表腐朽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和無文字,還是代表新興的地主階級?又把「道」劃入唯心主義的陣營予以封殺。以致目前到底是唯道的呢還是唯物的呢?那個學術大家也講得不夠明白和切中自然要義,從某些教授等在其網上的「唯道論」言的認為中國沒有哲學,是從日本譯過來的,要有也是唯道論;而任繼愈先生出的書,一會兒說老子是唯物的,一會兒又說是唯心的,後來又說是唯物的來回地變。這近百年,我們凈幹了這些蠢事,讓人非常憤慨,不得不奮起摯筆書之。為此,中國的哲學到底是什麼呢?我看就是「道物協同學」,《內經》就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如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單憑「形與神俱」就點明了是「道物一體」之學,其旁證的道物是「道同太虛、萬物莫以」,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實在,以此證明:功信和物質是不可人為分割的有機綜合作用。道和物是偶聯和諧互補承製存在的要素質,道與物是「黃帝」講的「虛同為一」,存在於一體的互補協同承製性作用關係。我們的國醫實際上、本然上就是個「道物一體, 顯微無間, 體用一源」的醫學。從中可見那些專家在「貌合神離」【唯物論】或「神在形隱」【唯道論】的偏專可笑。關鍵觀點在宏觀上的不夠成立,要成立也是拉茲洛言及的是「其特定專業視角被翳著的觀念」。

概全的哲學只有醫學者才能完成,因為「上醫醫國」,李澤厚說:醫療語言乃高過一切。當然這不是指的現時在用的語言, 現時在用的語言已經被部份地異化了, 許多失去了同自然生態配匹這個真字。

如果我們只是埋頭於研究生命體的物質結構【唯物】,而不去深入的研究其精神生命徵象則形同瞎子,繼續犯著「典型的歐洲痴呆證」【李約瑟語】;反之,只是一味地探索精神現象【唯道】,而不聯繫物質,就等同跛子。瞎子與跛子都系偏見、偏執的下乘之見者,至多可得一點相對真理而沾沾自喜,卻難登「道物一體、顯微無間、體用一源」的生命第一生存的大雅之堂。遠古聖哲們獨具的慧眼與「三眼齊觀」則不同,他們利用其「天眼」的「全視」能力,自己觀察自己,自己剖析自己,不但剖析自我生命體的物質、生理功構,而且體察並悟證其能量流態與活態的精神生命現象。自我既是研究的主體,同時又是被研究的客體,主客一致、天人一理地自己審視自己,無須儀器中介,因而沒有曲解;觀察的活靈靈的生命現象,所以不會遺漏;一切都是「白箱」【不是過往認為的黑箱】過程,無須「假說」來做幫襯;如此所獲結果都是真理、第一義諦!在「天眼」、「慧目」的徹照之下,心物齊觀,顯微畢露,古代生命研究家們不但熟知了組成了生命體的分子之「精」,還了知「精神」中的生命能量之「氣」流注其間,更深知指揮氣行有序的生命信息之「神」的日夜操勞,徹知了「精、氣、神」三者之間互轉化生的深刻關係;高推聖境,並植天地,深入於萬物之中,統籌於萬事之因,顯微於【若隱若現】「象、信、精、物」的「道物協同承製」的哲學綱領!

如是,上古的大同文化是「擇優避劣」的慧而大用,用之隱性的對自然社會不累與無害,不是常人之見。古語云:「平人見見(物),知人見不見(道),智者見之與不見(道物協同承製自然)」,「智者見之與不見」是道物協同承製自然的綜合考證。

中華傳統的「精、氣、神」一體、形與神俱,有無具在,先後天一脈、天地人一統的「三分理一大整體」的生命之學。在未來的哲學和醫學領域將發揮「人們所願意承認的還要大得多的作用」【李約瑟語】。

讓我們順著自然的過程狀態行走,就知道是「道法自然」了,自然又法於自然,自然法於道,道法於社會,社會法於自然之道,人體法於自然社會之道。這就是「道物協同承製自然」的見證:道者「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老子》二十一章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見到的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自然的存在,展開表明為物質功信的相互作用創造的宇宙萬物的本原和發生轉化的樞機與盈虛往來交易自動調控動力之源,是依據「偶聯差異」的互補交易而自發的盈虛漲落,在盈虛漲落往來互補交易的過程中產能作功,其化均也——功構而成的「中態公約度」【標度律】的自動控制;其治一也——自然的一統法則在管理世界。是宇宙穩態秩序【守度】的太極陰陽時空間距【中態公約度——既無太過、也無不及的「升降出入」得度,黃帝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固立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所以守度的「升降出入」,是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無器不有】的法理。是用「對立統一」與「陰陽平衡」等論難以應解的大課題,只有進一步異化與遮蔽老祖宗們「道法自然」的證論。

為此,再一次的邏輯如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橢圓形軌道所產生的時空對稱有序性相互作用,時空對稱性規範有序破缺形成的漲落,以及一連串的信息自回饋,能量自催化,概率自突變,乃至功構【功能結構】或更複雜功構自發生成的基本整合條件,也是古人論及的「天干地支」【大地在太空中靠著宇宙自然的大氣的綜合承製力量以一定的標量規範橢圓形軌道穩態秩序、周而復始的慣性托起運動,是宇宙星球之間的彼此干擾與地球本身產生的綜合支持力量】相互作用過程時空功信狀態波粒二象規律的約束控制,所以生命也是尾隨宇宙自身的目的塑造為自適應的系統。從醫學生物學上的DNA是地球上唯一具有自我複製和自我保存能力的大分子系統,通過其雙螺旋功構的解鏈為RNA基因模板,在並協偶聯有序互補承製、因果反饋、記憶誘導、自我組織與擇優中複製,所複製出的個體既兼父母的共性,又具個體差異的新生命的特徵,從局部與整體、從宏觀到微觀、從高層次到低層次等分別表現為類似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使生命的間斷過程變為連續狀態,所以生命正是在功信物質偶聯互補、協同有序承製的轉化過程中才成為生命。正如李政道教授在《科學與藝術》一書中所論的:「自然在其本身定律中具有自我展示美的設計,也就是物理定律中的對稱性與和諧性,有著樸素簡單性的樸素的美」(3)。

人的生命和世界上的事物是自然力之道的產物:現實上人類的大腦有一個系統整合的物質功信基礎的綜合組織能力,大家從上可以發現自然上的各個不同層次維繫的領域中具有一種共同的規律和原理【地球圍繞太陽的橢圓形軌道效應場】控制著,於筆者的可能是一元一道分出的自然陰陽生命力的作用,能夠時刻證明著世界的一元化的統一性,《老子》在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而為和」,在第二十五章言『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我則曰:「陰陽交易謂之道」、「陰陽二氣合而為道」。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為「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天之道畢矣」。說明系統在各個不同層次維繫上具有陰陽規範守度盈虧往來的秩序樞機調控要素在關聯,道物——陰陽——五行——萬物在諸種盈虧差異往來的關聯中具有同構的特徵。事物的「簡單」歸類統一是陰陽偶聯和諧互補承製的作用,事物的「紛繁」萬象是陰陽之道複製的異化,其同化顯見簡單、以異構展示紛繁。

1.3、「道物」樞機:

從上可以說:用道物陰陽協同承製自然的系統法則,可以整合當前各科原理無法歸類的論述。如果繼續單獨分別用整體或還原、宏觀或微觀、用與體、無與有、唯道與唯物、時間與空間、形上與形下的分割方法不能明斷事物的全部規則,也僅能停留在一定程度上的翻譯與詮釋的重複,或者事物部分的短暫準確,有時反而相當程度上忽略並遺失了古代道物陰陽(五行)協同承製自然學說中能夠在實際操作中的很多有價值的內容,或是自圓其說的分散表述,致使醫學哲學體系到了「道不明、理還亂」的可悲局面。甚至站在低層次一維線性關係上以「唯物辨證法」 為指導,把陰潛陽秘這個功信物質流處於最佳對偶和諧互補擇優自穩閾度有序態說什麼是「陰陽平衡」,不知道天地「授人以虛」的耗散功構遠離守度的非平衡原理,其實活態人體的內外環境的功信與物質、系統與器官、組織與細胞、細胞外與細胞內都存在一定標量規範有序樞機的物質功信梯度差,正因有盈或虛與漲或落的往來交易要素才有物質功信的內外交換原動力,張景岳道:「……由太極生兩儀,而水火俱焉,消長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本」。水往下流:正因水有比重與地球引力落差的要素條件存在;火性升騰:真因火無重量與定勢和太空的虛寒需要為前題條件,太陽的火性光照輻射到地球,把地球之水以溫水化氣的手段搬運到太空成雲化雨。真因太陽陽火的作用把地球的陰水搬到太空,遇到太空太極的寒凝條件的聚合為最原始性行星實體,陰陽水火「消長系焉」【用往來妥貼】的互根招引、升降的會合是為易經的「氣交」,任何事物是陰陽在主沉浮,同當代新物理學的對稱、偶聯、協同、互補、承製自然等邏輯方法基本一致,產生的療法是修復與再生的調控。這不是既往的哲學者用對立、矛盾、鬥爭、平衡、統一等對自然社會人體生態產生的生硬與失態的牽強與異化能解釋得通,產生的也是治標不治本的對抗療法,雖然短期明顯有效,但帶來長遠性的自然社會人體生態損傷。如是:「氣交」才是本人所稱謂的「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自控回饋樞機」,也是事物生成與進化的樞機。真因自然生態中有了太陽和地球陰陽水火的「消息盈虛」、「消長系焉」這個橢圓形運化的「道物樞機」,才有了「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自然先有陰陽水火之後才有土地,有水火才有土地上的木性植物的被覆、才有土地的氤氳,才能夠發酵化醇,從無機到有機、生命也就表現了出來。所以物質的轉化除了固然存在的本性之外,還需藉助自然星球之間運轉的時空與由其產生的漲落梯度功信(消息盈虛、消長系焉)作用從而出現轉化,這是物質存在的自動功助和被動需能化生運動的規則,是由陰陽水火自然存在的盈虛消長與漲幅和落差所產生的原始動力源,是陰陽水火的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本」。正如機體的細胞、組織、器官、與系統之間和環境的物質互補交換非常一致。

而宇宙太極為太虛,是日月星辰需要無限與自限【中態公約度】宇宙大自然的空間大道,人類社會的物質運輸往來是相應雙方的分別過剩與必需。如是,「哲學的意義」也許不是體現在「過餘思辯」或「可控條件」為前提上的人為立論,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道物論」的「協同互補、和諧承製、關聯一體」的「有機複合體」上,道物辨證辨病是辨識自然社會和人體常態與失態的實用方法。用人為分割為一分為二【如陰陽默契性的正負回饋】或一分為多【如五行默契正負反饋或九九得八十一數理】的太極時空過程維繫方式,是事物的太極陰陽時空間距維繫過程差異「自由」交易度量標準,邊界之維【界限】為擇優避劣逾越「限度」與「自約」的規範秩序,如此,太極時空過程間距維繫之內容可「自由」;太極時空過程間距維繫的屏障【如細胞膜、制度和法律等】為「自約」,是防禦外環境對內環境干擾的屏障,用以維持內環境的「中態守度」秩序和環境內外的功信與物質的擇優避劣性的互補交易,這不是西方人所含糊不清的純「自由」,即為「亢則害、承乃制」性的防突變【病】機制。由此產生的多層多維網路穩態秩序就為自然與社會的有機系統。這就是天地陰陽水火自發對稱、自主和諧、互補承製、有序開放破缺產生物質功信往返循環轉運交易的原動力的樞機。這個樞機就是事物有序穩態閾值調控的位點或臨界點,如有機體的免疫位點、自動正負回饋位點、耗散功構守度破缺位點、自組織自我更新位點、自我引導與複製位點、疾病的發生與轉化位點等。所以天地授人以虛,身體的需要是自動有序位點樞機的破缺存在諸多方面的落差與不足:體寒取熱、體熱用寒、虛以補實、實以外泄、飢而擇食、陰多選陽、陽甚陰予是以虛授人,「虛」為機體能量補充代謝作功的樞機和位點,國醫用此原理以自然中的藥性之偏以救人疾病之偏,如何達到「以度為期」,在這裡不是平衡、而是經過糾偏達到常態的生命指證閾值。由此可見,具有多麼易懂的直覺方法論用來從現象看本質。所以《素問. 六微旨大論》云:「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以「平」不虛與不盈則是死體解剖上的靜之期,所以是否能夠這麼說:「虛」或「落差」同「盈」或「漲幅」為機體物質能量內外交換補充代謝的動力源泉。在線性狀態下的「唯物辨證法」 講陰陽是對立統一與陰陽平衡的「西化」關係,雖然在線性局限關係有正確的方面,但不能揭示事物的全部規律,其實人們在不斷的化解著「對立矛盾的失態」轉化為「互補協同的常態」、化挑戰為機遇的道路上而前行,而陰陽實際上是多層多維性時空間距中態公約守度偶聯和諧、互補承製自然的一體兩用、便於對事與物屬性歸納綜合說理的功信性用認知方法論名稱,只存在彼此相應或偶聯互補、協同承製自然的邏輯方法,而絕對沒有對立狀態或是矛與盾的對立鬥爭關係與平衡的關係,而正常自然與人體(社會)是「中態公約守度」的時空間距標量規範穩態有序的法則,正確認知了這個關鍵,才是明智之舉的道法自然。這與時空關係同時存在、整體融合性偶聯互補、不可分割。空間必有時間、時間需要空間的延伸,只不過空間為框架、時間線性組合程序網路框架。

在這裡筆者順便指出五行生髮的序列是:水、火、土、木、金;太陽系中有水火的星球才能滋衍出生命。那麼古代六經的證辨和五行的運化不能相應一致符合自然規律有待商討,在此只論五行的一元單生不單純是牽強附會的問題,更多的是不符合陰陽水火道物偶聯互補承製秩序規範樞機場效應原理,必須予以相適應地創新改造:腎水與脾土以生肝木、脾土與肝木以生心火、心火與肝木以生脾土、脾土與心火以生肺金、肺金與心火以生腎水。如此這樣我們就同現代生理病理學基本理論,稍予理性邏輯就容易獲得優勢互補整合,其實許多臨床醫學大家在其處方上很早有了思路,如徐靈胎《蘭台規範》臌脹篇中的「調榮飲」為例:一是宣發肺金肅降之氣,二是通過軟肝通淤,使水氣等這些功信與物質經過肝臟的通途而自利,這就是道與物相互作用之下的五行轉化中的肝木淤滯通運。如此,這才解決了體內樞機的功信和物質的轉運之道,古人只不過是從理論上沒有上升到道物辨證辨病樞機關係中予以闡明而已。

1.4、道物醫為:

從上,筆者於自然、社會、人體生態的大體廣度上,闡幽了道物陰陽水火在諸多層次對稱偶聯、互補和諧承製的自然原理,隨機簡略地糾正了以西釋醫的明顯誤區,從中看到了道與物結合辨證辨病運用的前景,證明有物必有「道」,如人體的呼吸道、血液循環道、神經經絡道、消化道、泌尿道、免疫體液道等物質功信之道;自然中星球的運行軌道,現代被廣泛運用的信道(聲道、視頻)等所形成的多層多維繫網路軟硬兩件協同承製、彼此兼容共利的程序系統,在高層次上這些道可用而不可視,在低層次上可用也可見,這些道在致病因素作用後所引起的器質和功信調製發生障礙,就造成轉化過程中發生疾病的狀態,同道與物關聯性的疾病譜非常之廣之多:如普通感冒、出血熱、肺心病、心腦血管病、結石病、腸梗阻、肝硬化腹水、尿毒症、腰腿痛、硬皮病、糖尿病、高血壓、前列腺炎與肥大、腫瘤等等無不與道和物相關、不勝枚舉。為醫者只要得道可以見微知著、使醫上工。以審證求因、證病合辨、宜法施方的「道物、陰陽、臟腑(五行)、經脈、表裡、寒熱、虛實、氣血、痰瘀、情志」【二十綱辨證】;「通(吐、下)、散(汗)、清、消、溫、補、和、生、調、防」(治防十法)等扼准了人體生理病理的樞機,因為一道太極生陰陽,陰陽是從太初太始太素產生的「氣、素、形、質」 的共同體與生態圈,疏調道物陰陽經脈氣血動態往來之道是治病必求其本——就是求陰陽之道。

以道物的功信調節的基本原則,則歸納為如下三項:

一曰「以和為貴」:《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孔子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國語.鄭語》講:「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承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楊萬里說:「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 道物以和為貴,和是陰陽雙方的偶聯協調、互補和諧、承製自組、往來轉化、有序穩態,是依靠自我循環回饋調控原理而實現的自和;不和是陰陽離析、失態無序、致生變廢。

二曰「以通為順」:《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王弼說:「物因無而通,因易而順」;熟語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即所謂「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物予道以通為用」的根本道理,「通」是自然社會人體功信物質的「出入升降」的互易有無,才有日新月異的變化,是新陳代謝的樞機,維持大環境與小環境的協調統一。於人體是「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序和,五臟六腑得宜通」;否則是為「通則不痛、不通則痛」。道物以通為順,調之以順,求之以和,知常才能達「變」;致「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令能感邪,邪能戀陽亦或戀陰的不能諧和,導致樞機不利,血氣不運,疏泄失宜;由「機能」疾病繼之演深為「器質」疾病的「滯、郁、阻、瘀」性的「道與物」的運化失常脫規與失職不用;必須採取「以通為用」的方法措施,是以恢復有序健康穩態為主要目標。

三曰「以穩為健」:《素問.上古天真論》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形與神俱,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道物以穩為健,所以「穩」是內外環境的「穩態位移有度」的交易變化,通過陰陽的自我循環回饋調節,對來自環境的干擾加以緩衝或排除,從而達到維持整體「中態公約度」的規範有序,才能適宜萬物的正常孕育。當陰陽循環回饋調控機制不健,就會出現不能「把握陰陽」兩端之內的「中態公約度」規範交易的適宜生化環境,即超越了太極陰陽的兩端之內的「中態公約度」孕育環境,人體與內在的組織器官無法適應這種超出常規的環境,無法繼續交易、孕育、生化等道物自控作用的失調,表現為「太過與不及」性的、超越了「太極陰陽的兩端常態規範『中態公約度』之內」的偏盛或偏衰的病理徵象,這時必須輸入「道沖」的間距功信過程,予以復常性的人為調控機制,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等方法措施,以復體健。

能夠如此這樣我們不但可以還原祖國醫學之道的本源面貌,而且在繼承與創新的道路上,在現存醫學的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結合的目標距離「自然生態醫學」也就不遠了。

2、彰顯古代道物原理、促使中西文化整合:

東西方文化在認識論、方法論、思維學和價值評判標準上的差異性,決定了知識體系的暫時不能夠相融整合,不能以一個西化的標準對中國古代遺存的醫學體系作出恰當的評判,在過去的近百年中,國醫學從整體上已經進入了現在稱謂的中醫學不能生態自然的魔圈,不是廢醫存葯,就是廢除國醫;用西醫的方法研究國醫,造就了目前存世的中醫,把國醫的宏觀上的陰陽經絡枉為微觀實在化,給整體性的四兩撥千斤的觸一發而動全身的國醫藥療效提取個別有效成份,這是離道叛經的悲哀。其實現存醫學雖然各自方向路線的認識方法論所處的大與小、宏觀與微觀、用與體、時與空、道與物的路徑不同,在探索自然終極真理及生命機制方面,東西方兩種文哲體系,彼此之間為著同一個自然機理目標與各自走著分枝性的大小層次、顯微體用不同的道路:西方析物言理的「原子論」,關心實物粒子構成【陰成形】,重在物質的結構【靜】,雖然局部非常明晰,但與多維網路功信與物質【道物】之間的層次關聯不夠;東方觀象【包括隱在的虛像】窮理的整體「元氣論」,重視生命功信與物質的協同承製【陽化氣、陰成形】,重在運化【動】,雖然整體網路功信層次有機關聯,但義理概念模糊不清。

自古至今,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探索認識方法,以個人之見大體有以下三類:一類偏重於對物質性質的探討,一類偏重於對精神性質的探討,還有一類則是物質和精神二者有機結合的探討。前兩種方法的探討主要用人的思智之邏輯思維能力,去對眾多的表面現象認知後再加以綜合分析,以探索各自相對事物之間的某些共性規律,這可稱之為相對認識的方法。而後一種形式的探討則是人將自己的身心都融於事物之中,去形成直覺的感觀,這種形式的認知,可稱為無相的參同法。相對認識者只能認識事物的某些側面或片斷;無相的直覺則能感知事物之全部。而從事這種直覺探索的傑出代表人物則是黃帝和老子,《內經》與《道德經》就是黃帝和老子在不同時代的探討之結晶,也是我們祖先對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理又有法,融理法為一體。

如果二者擇優避劣互補,走上老祖宗的道路與現代系統論的道物陰陽的明晰協同與承製,以全息「道物」互補承製的邏輯形式,在論證著古代中國人的「陰陽交易之為道」、「動靜適宜物之機」的結論的話,於自然生態的意義非常重大。如此奇妙的文哲現象,正如西方大科學家、以太極圖作為族徽的玻爾教授所言:與一種偉大真理相適應的,可能是另一種同樣偉大的真理。

但以道與物的相融結合的辨證關係予以對待,迫切需要兩者方法認識論同時並存的比較之後,才能夠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祛偽存真、擇優改造,把握好符合道物辨證規律的方法原理予以繼承和發揚,把不符合性的牽強附會等的內容予以忍痛改造或刪除,如把五行「以一生一」改為「以二生一」,使其符合事物相互作用的相生承製的規律性:例腎水為先天之本、脾土為後天之本,二本合一才能生肝木。脾肺同為後天之本:水谷之津微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與轉運;自然之精氣靠肺的吸入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二者的配合才能夠滿足機體的物質能量來源的補充代謝的需要。只有獲得深刻的理解,才能達到百利而無害,但是必須尚待研究者的博學和站在怎樣的廣深角度予以思維整合,如以西合中或以中合西的話、各取得的結論是不同的,這是栽什麼樹結什麼果的本質問題,所以不但要結果,同時也要樹榦和樹根,而且還要見到整遍的樹林。這就是說所結的果是為結構實體;那麼果是怎樣生結出來的呢?那就要過程狀態的共同存在「中態得度」作用,也就是道物的辨證適用機制。以前對於「中庸之道」有階段性的貶義,在筆者的看來還只得運用「中庸之道」(中態)這個方法學對現存的哲學與醫學的有機相融性的整合改造。因為微觀醫學的局限與不足正是需要從國醫宏觀為主的知識體系得到補充,以宏觀醫學為主的論證缺陷必需從西醫微觀的認知體系彌全,這決不是中西兩醫水火不容、相背矛盾的怪論現象,其實西方人在早稍後的時期同中華醫道有著非常一致的觀念,是在後的四百多年隨著社會環境和生產力條件的好轉而出現的微觀分析方法學上的分支,為了對事物的詳細了解是非常需要的階段性方法路線,但隨著當代科學哲學的向前推進,在認識方法論上有日漸協同的趨勢,諾貝爾物理學獎者——玻爾的互補思想就是取道中國哲學文明的基石,太極圖就是互補原理的最好標誌與象徵。普利高津說:「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於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和協和,現代科學的發展,近十年物理和數學的研究,如托姆突變理論、重整化群、分支點理論等,都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4)。德國物理學家哈肯(H?Haken)說:「我認為協同學和中國古代思想在整體觀念上有很深的聯繫」,「雖然亞里士多德也說過整體大於部分,但在西方,一到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時,就忘記了這一點,而中醫卻成功地應用了整體思維來研究人、人體和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將中醫比西醫優越得多」(5)。並且把每一個議題運用簡潔直觀易解的詞句於以形義性的概括,如「陰陽、五行、表裡、寒熱、虛實、氣血、痰瘀」;「風、寒、暑、濕、燥、火」;「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有著深刻的自然生態學直觀易懂意義和語言高度歸納的簡潔。所以當前現存醫學僅是語言表達和認知方法論的暫時不夠相容而已,只要把其古樸的語言正確義釋為現代語法,絕大部分的觀念只需適當改造之後可以同現代醫學合體為一和殊途同歸。其實中華古代哲學除了上述已有的討論外,也對微觀事物作過不懈的努力,其道氣理論、墨子的「端」是原始物質最小的人體調控元素單位,就是《物質探源》一書中所肯定的原子(6)。所以就道:「至大無孫,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端,體無厚而最前者也」。天地與我共生,萬物和我為一,是自然存在的一體,加上我的議論就成了二,二加一就成了三,如果這樣往下算,也不可能概全事物本性和得出最後的終數,沒有必要再往前計算了,能夠實用就行了,不如順應事物的本原。這就是技巧合於事,事合於義理,義理合於德,德合於道,道合於天。國醫學有其完整的「理、法、方、葯」體系,同當前的循證醫學可以印證取長補短,雖然國醫的每個證不局限於西醫的病,只需認真重新邏輯疏理,可以達到治療的協同功效之外,還能彌補當代醫學上的許多缺陷,特別是急重和疑難疾病的醫治。如流行性出血熱、乙型腦炎、耐藥性細菌與病毒感染(革蘭氏陰性或陽性菌的舌脈象的辨治用藥);肺心病、肝硬化、尿毒症、腦萎縮、糖尿病、高血壓病等的逆轉纖維化、疏通功信和物質的轉運之道性的「祛瘀生新」作用效果,能夠以「腎藏精」的觀念誘導出人體內源性幹細胞,發揮出修復與再生的作用(7),是內科非手術性原位變相移植方法。可以改變目前無法無葯可以根治的被動劇面,在用費上符合當前國情。

3、道物辨證法的形式邏輯:

總之,筆者的道物辨證法思想,是從古今分散哲學思想里以中庸之道(中態)的認知方法論有機闡幽彰顯整合而成。從以上的邏輯形式具有如下基本成熟的方法學觀念:如此,道物辯證辨病法的形式邏輯嘗試性創建如下: 一、「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劣」。事物的發生有「常態」與「失態」; 二、正負【陰陽】偶聯和諧、互補承製性的盈虧漲落往來互動氣交,為事物正負位勢差異的相互交易生化作用的調控樞機; 三、肯定之否定、否定而肯定; 四、事物正負位勢差異的相互正負交易回饋生化作用,是標量規範穩態「中態公約度」場效應守度秩序性【標度律——量效守度】的不累原理; 五、事物的「虛、象、形、實」的同化異構位勢差異徵象,是在「多維網路層次全息程序系統功構聯繫狀態」的「概率閾值位移循環交易復始轉化」的「功形發生場」。即道與物的一本兩用與共存協調統一;道物的相互作用與偶聯互補、協同承製自然關係,是事物發生與轉化的調控樞機;自然生態中的各種不同層次維繫的事物,都以中態標量規範穩態秩序效應場作用而制控,是肯定存在之否定、否定而肯定,是正常自然和人體的正態之制;而失態自然與人體是對立與平衡,為誘導自然走進異常的靜態之期。運用對立矛盾鬥爭等非常措施予以恢復正常有序的統一的對抗和代替療法,是萬不得已的短期行為,易致機體廢而不用,如同化肥樣的致使土地板結與沙漠化,不能鬆土含水保肥,生態的吐故納新與循環利廢易遭至詰,是治標不治本的自然損害作為;運用偶聯互補、協同承製自然的環境調控修復再生療法,才是長治久安之途,此原理不但用在醫學上,同時可以運用到自然與社會上的各個不同領蜮。

參考文獻1、E.靳特西:《自組織的宇宙》,紐約英文版,1979年第132頁;2、江天驥:《場與有》、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6.1(9);3、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載科技日報,1993.07.18(4);4、中國中醫藥報社:《哲眼看中醫》、中醫,東方智慧之學——王琦: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147(154);5、同4:147(155);6、于光遠:《物質探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43);7、 從淫羊霍激活內源性幹細胞探討腎藏精的科學涵義《中醫雜誌》沈自尹 黃建華 2010年1月第51卷第1期 第8-10頁。

完稿於2006年7月13日{修改於2010年6月25日16時

本文來自:中華中醫藥論壇(http://bbs.zhongyiyao.net/)查看原文,請訪問: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23266-1-1.html

道物辯證法概論 2008-06-04 http://bbs.renlong.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8682

——對自然與社會的重新解讀;——是人生與科學的指路明燈;作者:周現強昵稱:道者若愚

品味此道:一朝鞠飲、終身受用熟諳此道:弱者升華、強者繼奮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之道為而無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物競天擇而選優、適者生存而避劣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為聖賢繼絕學、為繼後開太平森林中只有勤勞與智慧的鳥,才能找到食物和水源。做學問就要鑽牛角尖,國家和人民才得發展。

道物辯證法概論目錄

寫在前面辨真偽【道物互補論與自然生態哲學和醫學的思考】 2目 錄 9第一章、割裂自然全息的唯道與唯物論 15第一節、引 言 15第二節、前 論 21第三節、引 論 30 一〉、道法自然、和於術數 31 二〉、道低一尺,道高一丈 41 三〉、法於層次,知淺道深 53第二章、唯道與唯物之源流與道物協同論 62第四節、雜談唯道與唯物之源流 63 一〉、存在癥結 73 二〉、轉變認知 77 三〉、人也是神 85 四〉、出路解讀 86第三章、雲遮霧障的哲學思維 92第五節、孔孟之道的副作為而「正利用」之弊 94 一〉、文化優勢 96 二〉、儒學副作為 98 三〉、愚民政策 103 四〉、阻礙進步 104 五〉、為國學的分枝 106 六〉、綜合各家之長 108第六節、中國哲學的兩次重大斷流 111第七節、哲思人生百味與指路 116第四章、從遠古生活歷練中探討道物互補論的思路 129第八節、《易經》簡述 130 〈一〉、《易經》的歷史價值 135 〈二〉、科學的易經 137 〈三〉、易經的終極目標都是人生的超前關懷 140第九節、對《易經》的道與物辨證法思想的導讀 141——同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之比較第十節、《歸藏》與《周易》的比較 147 〈一〉、《周易》對《歸藏》的篡改 151 〈二〉、以比較論長短 157第十一節、《易經》的特徵 161 〈一〉、交易方向的確定性 163 〈二〉、交易內容的統一性 166 〈三〉、交易因素的功構性 168 〈四〉、交易趨勢的循環性 170第十二節、《易經》之道與《老子》之道的比較簡論 174〈一〉、《彖傳》、《繫辭傳》、《序卦傳》中的宇宙生成論 175〈二〉、《彖傳》、《象傳》、《文言傳》中對天地之道與人道的論述 176〈三〉、《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中對《易》之道的論述 179第十三節、《易經》論事物盈虧中度往來機制的運用舉偶 184 〈一〉、天地人道的盈虧往來機制 185 〈二〉、不失其正 187 〈三〉、《員》、《謙》、《根》、《節》 188 〈四〉、與《老子》盈虧往來的比較 191 〈五〉、盈虧往來規律的關懷意義 193附:講一個故事 196第十四節、道物協同互補論與自然生態的中醫學 196第十五節、一脈相承的易醫學 207〈一〉、易學與中醫學的有機人體觀 208〈二〉、易學與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模式 211〈三〉、易學與辨證論治 214〈四〉、醫學目的與模式轉換——自然生態醫學 216第五章、從老莊文化領略道物協同的真義 235第十六節、道物一言 238第十七節、對《老子》思想的導讀 239第十八節《老子》主要思想底蘊性重大意義所在 241〈一〉、老子其書 241〈二〉、《老子》主要思想脈絡 242〈三〉、《老子》對諸子百家和現代的影響 242〈四〉、中華文化的思想本源之一 246〈五〉、道學文化的現代性和世界意義 248第十九節、老子道物的系統有序互補體系 251〈一〉、完整的秩序層次體系 251〈二〉、無與有的互補統一體系 255第二十節、莊子的道與物互補論 263第二十一節、「道物」的證論 272〈一〉、道物本有 275〈二〉、道物本源 275〈三〉、道物內涵 277〈四〉、道物樞機 279〈五〉、道物醫為 281附:「道物辨證法概論」的主要內容歸納成詩詞 282第六章、從唐宋理學領會道物協同互補承製的比較與拾粹 282第二十二節、以「易」相關的本體論 283〈一〉、王弼的釋「易」主旨與偏重 283〈二〉、周敦頤的太極圖與思想脈絡 286附:周敦頤的《通書》簡釋 300〈三〉、朱程釋「易」的理學 303〈四〉、王夫之易釋集成與發揮 306第二十三節、以「易」相關的陰陽五行說 309〈一〉、京房和鄭玄的陰陽五行說 309〈二〉、張載的陰陽兼體說 311〈三〉、朱熹的陰陽互存和陰陽對待說評 312〈四〉、方氏易學的陰陽五行觀發微 315〈五〉、王夫之以「易」的陰陽虛實互用說 317〈六〉、嘗試五行的陰陽偶聯相生承製效應場 319第七章、辨證法的過去與現在剖析 324第二十四節、邏輯序貫與辨證辯病方法論校正 325〈一〉、辯證與辯病的整合哲學理念 326〈二〉、西方邏輯推理與歸納論證哲學的歷程 333〈三〉、關於哲學史的癥結和哲學真理觀的探討 338〈四〉、取象思維與類比推理 340〈五〉、參閱俞根強邏輯辯證的校正方法 345 一〉、辨證的本質 345 二〉、數學史上的三次危機 346 三〉、三條基礎 348 四〉、哲學邏輯比較的數理化 349 五〉、尚待解決的問題 350 六〉、弘揚中國文化 352附:一個農民的「合數」辨證法 355第二十五節、道物象數義理同構論 355〈一〉、歷史明鑒、以史道真 355〈二〉、法於正負、和於象數 357〈三〉、法於自然、象數調控 361第二十六節、附著意識形態的唯物辨證法 370附:祈禱上帝無用、虔誠勞動為本 376第八章、功形上下「於中」對「形而上學」一詞的扶正 377第二十七節、形而上學的來龍去脈 377〈一〉、存在論 379〈二〉、功形上學 382〈三〉、本體論 384〈四〉、形而上學的歷史轉變 ——功形上學 387第二十八節、對辨證法的產生與評論 391附:無附著任何意義的辨證法等於放屁的觀點 394第二十九節、人與自然與歷史唯物主義 401第九章、太極之道在象數義理上的無限和自限性偶聯承製的思考 404 第三十節、太極之道物數理 404〈一〉、數與點的學科 406〈二〉、基礎點集理論 408〈三〉、距離與時空 411〈四〉、位置與時空 413〈五〉、時空理論中的太極理念 414〈六〉、幾何太極學原理 416第三十一節、關於理的商榷 424〈一〉、理在時空 424〈二〉、理是創造 425〈三〉、邏輯是理 430引一段智力遊戲喻之 434第三十二節、人類「自我預設」的終極關懷 437附:故事在中國有很多的版本 439第三十三節、中國古代哲學同現代前沿科學之比較 440 〈一〉、不謀而合的太極圖和效應場 440〈二〉、同一而引斥的效應場論 450〈三〉、同一而引斥的「同化異構」作用 452〈四〉、事物的相互作用控制中心 454〈五〉、事物的互補協同承製原理 456第十章、唯物論與唯道論對中國古典哲學的遮蔽與異化 458第三十四節、中國哲引唯物說其論也亂 458附:童言真知——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463第三十五節、唯物論與道物論之比較 464第三十六節、自然生態圖景的全息生成與調控原理 471〈一〉、既往中西方在哲學上差異性 472〈二〉、從系統論中理解中西哲學的意義 476〈三〉、自然常數0的約數生化 479 一〉、質心方法與動量守恆 483 二〉、向心力與離心力 486 三〉、跛足引力 492〈四〉、陰陽正負相互作用的廣泛意義 500 一〉、陰陽反饋調控的「自動化」過程 500 二〉、陰陽的「『有無』依賴協同互補」性 507 三〉、陰陽兩性的存異圖成 510〈五〉、太極思維的自然生態原理——宇宙生成論 512 一》 改變思維的引子 522 二》 用陰陽觀對地球整體生態形勢的認識和理解 522 三》 對曠物生命現象的揭示和認定 524 四》 「物質」與「意識」的由來 526 五》 地球是一個細胞 527 六》 什麼是宇宙? —1 529 七》 什麼是宇宙? —2 532 八》 對「太陽系胞」的認識和發現 533 九》 「太陽系胞」內的空間應變現象 536 十》 太陽是怎樣形成的? 537 十一》 負性存在及其太陰 538 十二》 對「宇宙空白區」的解答 540 十三》 太極的理性連續無限與層次擇優自限性獨立 541 十四》 對黑洞的發現與解迷 542 十五》 太陽中心的「壓力」和質量程度 545 十六》 細胞觀的集成 546附:道律詞 546第十一章,道物辯證法的創立 547第三十七節、從善惡界走向智慧界 548 〈一〉、有利於整體為真 548 〈二〉、天命信仰——天網賞真罰惡 549 〈三〉、鴻蒙文明史 551 〈四〉、陰陽文明史 552 〈五〉、文明大融合 553 〈六〉、天人文明先兆 556第三十八節、道儒同根依存的中華共融文化脈絡 560 〈一〉、道儒兩者同源同根生 560 〈二〉、學說觀點上的相通性 561 〈三〉、道儒兩家均含深刻的辯證思維觀 562 〈四〉、兩說具有相似的美學觀 563第三十九節、全面發掘傳統文化 恢復國學真面目 564 〈一〉、歷史回顧: 565 〈二〉、時空回味: 569 〈三〉、優勢互補: 575第四十節、相互作用是道物論的閃光機制 586——溝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橋樑 〈一〉、直覺神性,妙一樞機: 587 〈二〉、氤氳作用,差異同構: 591 〈三〉、運化守度,在於象數: 597 〈四〉、運易成勢,因勢利導: 601 〈五〉、解惑遮蔽,通見其徵: 604第四十一節、立論道物陰陽和諧一體 605 〈一〉、意念力理論和道物辯證法 609 〈二〉、自然證解之理--唯心與唯物之爭的行將終結 611 〈三〉、主體與客體的偶聯互補承製--理智所在 620 〈四〉、自然社會與人體的「中態」之治 624 〈五〉、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道義 630 〈六〉、混元文化社會的無主義論 631 〈七〉、虛實兩體互補並建的道物場效應哲學邏輯原理 639 〈八〉、易知易簡的自然生態醫哲原理 645

<道物辨證法概論>一書之簡介《周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那麼是何許書也?分為「經」與「傳」兩部分。例如:「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又如:「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有--作者加註)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已改標點符號)?以其所論述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整體自然觀的核心內容之一,一句話,是研究宇宙萬物周期規律變化的學問。因而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自然規律;「陰陽不測之謂神」的測不準原理。量子力學大家玻爾提出的互補性理論曾受到《周易》的啟示也絕非偶然。近百年來,《周易》象數所蘊涵的價值和《老子》的思想底蘊,被形而下學或形而上學的辯證邏輯範式認識框架所遮蔽。而物極必反,是《周易》的思想支柱之一,也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動」、返者道之功,即為事物「有無交易功信與物質往複循環的樞機」,也就是「道物相互生化的控制中心」。在《易傳》中提出了一個比較簡略的以天地化生為本原的宇宙系統論:在天地之道和人道的關係上,《老子》認為人道應以天地之道為準,《老子·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較《老子》和《易傳》就會發現要求人道在效法天道,二者是相同的。但二者之間又有所向的同中有異,《老子》在把握自然有為的天地之道與人為的超然假意的人道,肯定了前者、但否定了後者;正是在這一點上,《易傳》略異於《老子》,不否定有超然假意的人為製作的人道,把人為製作的人道混同於天地之道中的內容。在《老子·七十九章》「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已經非常的明白不過了。至於老子的《道德經》是後人所篡之書名,在此僅以《黃帝》、《周易》、《內經》、《老子》、《論語》、《莊子》的優選內容互為鑒讀。在「無」時想到獲取有道的「有」;在「有」時出有易給他人的「無」。《易》之道就蘊含於《周易》系統的卦、爻象和卦、爻辭之中,《易傳》中多處描述了《易》道的這種特殊性質:《繫辭傳》說:「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在《周易》把這種何為者轉向一種對盈虧的關懷,使得盈虧於規律之中深深地契入在先後關懷、憂樂關懷、存亡關懷之中,令我們看到《周易》「盈虧有道」中的自然規律既是一種生存本因又是一種利義體因,關鍵是自發自動的自然正負作用自我反饋性自動控制;在與《老子》盈虧路徑的比較中,更令我們看到《周易》「盈虧有道」的自然性「中態」的「既無太過又無不及的制則生化」的理念哲蘊,「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而為和」,保盈虧於「中態」的規律之中,是傳統盈虧論的基本格調與路向,是揭示天地人道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法則,是「效天地之紀」而發的公約度與原動力。所以,《周易》觀乎天文還是為了人文。《乾卦·文言》說:《上九》「亢龍有悔」,是由陰陽六爻在時空位移中的展開而顯現,其基本精神無非於此。從而,《老子》規划出的「守中」路向是「以退為進」、「物壯則返」、「福禍所倚」等的往複循環的標量中態秩序;《周易》設《序卦傳》故由此義。「易以道陰陽」,《黃帝》和《易經》的變易觀念是中醫學走上辨證辯病論治道路的根本原因。而《老子》是以〈黃帝經〉為版本的基礎上把「道」以作哲學的至高範式,用「道」與物互補的方法闡述自然萬物和社會人類相互作用機制的說理工具,這在〈黃帝經〉中明白不過的立論:「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虛,虛同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靜必熙。故未有以,萬物莫以」。其實這是《黃帝》主要思想底蘊性的重大意義所在,也是《老子》顯而易見的思想。如此,《黃帝》道與物的思想在政治生活中引起重視是很自然的事。而《老子》中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能對理學有所滲透,這與先秦的道物論背景有關。《老子》在明代沒有受到像唐宋時期那樣的尊崇,但明太祖朱元璋卻為《老子》親自作了注,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本《御注道德經》。「道」的一切顯示都產生於陰陽(正負)消長「中態位移」的相互作用,是現代自然系統所揭示出的「同化異構」或「同構異化」體制,並從這種體制中找到人們不易顯見的常在要素,如陰陽、有無、正負、虛實、盈虧、漲落、消長、剛柔、禍福、體用、宏觀與微觀、精神與物質、過程狀態與結構實體,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等的偶聯互補和諧承製關係,其關係的根本實在落腳點是「道物的相互作用」。所以,「道」能為你燃起卓越生命的明燈;架起走向成功的金橋;「道」能為你挖掘比財富更珍貴的生命之源;「道」願與你一道開拓短暫而卓越的生命。弘揚《黃帝》、《周易》和《老子》的道學,這是炎黃子孫面向未來中國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所應負有的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因此,對「黃、周、老」的優選思想的「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但是,「道」既可指定於個例事物、又不可固定於那個具體事物的那個「道」;也是說可以在具體的事物之中或也可在具體事物之外而變動不居。要常從「無」的過程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是真正的智慧理性、邏輯的一種體驗方式,只有通過得「道」的方法才能悟到「道」。另外還有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橢圓形軌道等,這是《老子》和《莊子》其實說了而又不願明說的「道」,而黃帝在〈黃帝經〉中早已言過:「故無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載」。由於〈黃帝經〉遺失散多,為此,只有把其從《老子》的第一章和二十五章里找出來。所以《老子》開明布眾地就說:道,它無名,是天地的始祖,這就是「道」,故爾萬物源於「道」。說明黃帝《素問》在其前也是以「易」相關的本體論,同時也是系統整體就是整個宇宙的概念。「道」,即理之謂也。曰:「有」。亦有所發明於先人之道,以幸學者。以「易」相關的陰陽五行說,這些觀念為易學家們所吸收,用來解釋《周易》筮法中的變化法則。《易傳》的作者們就是以陰陽變易的觀念來解釋《周易》的原理,《莊子·天下》篇概括為「《易》以道陰陽」。所以,京氏易學以陰陽五行觀念解《易》,特別是以陰陽二氣的變易法則解釋《周易》的基本原理,對後來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周易》講的卦爻變易與交易,是陽正陰負在多維網路立體時空層次的事物互易(正易負、負易正)「有無」過程的作用,也即是天地陰陽造化萬物的過程。如此,邏輯學同時又關聯到了辯證法二者協調互補上的說理,我們都可以納入廣義的「道物辨證法」思想之中,以「理」構成謀事成功的先決性前提為條件,是名之「道與物」的關聯作功。如是,這就產生了相互統一的「效應場作用」,是「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為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長河滔滔不息的歷史源頭,作為一般系統性的「自然生態哲學」的基礎非常的可靠。在「道和物」於一元化的狀態中,表達複合體可被理解為多種有機生成部分的關聯。只有在事物相互作用的作功過程狀態中才能得到顯見。同樣,結構和功能之間、形態與生理之間的「對偶協同」是基於有機體的「活態」,可以把生物的自我調控現象,看作是通過對有機體「中態有序」的維持「公約度量」,從而獲得個體獨立性自穩自約與周圍環境連續性適應變化「換能」與「互通有無」的強力保證。表現型是通過基因所攜帶的密碼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自身所遇到的相關條件從基因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拉茲洛就說:「生物系統中的等級組織……例如,如果社會學家聲稱他們的模型具有相互依賴和自我維持的特性,那麼他們必定意味著模型解釋的人類關係網路顯示了這些特性」。所以,老子和孔子均尊《易》,都以《易》的理念為根本基礎,反映出道儒創始人對道術的接受。《老子》六十四章:「輔萬物之自然」、「歙」和「張」、「弱」和「強」、「柔」與「剛」、「廢」和「興」、「取」和「與」均是偶聯的,又是統一的。即《老子》所言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鑰匙就是事物「有無交易功信與物質往複循環的樞機」,也就是「道物相互生化的控制中心」。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越來越重視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不斷召開有關《周易》和《老子》等傳統文化的國際學術會議,中國的先哲所著的《周易》與《老子》也成為世界上哲學家們研究的熱點。歸根結底,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主觀與客觀、有與無、唯心與唯物、陰與陽、正能態與負能態、正離子與負離子等都統一為「道物論」,是無須人為地明確剝離的彼此。莊周十分明確地認識到空間與時間的無限性,「道」的永恆性。《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偶聯」,即為宇宙本原「有」[正陽「+1n」]和「無」[負陰「-1n」]的互補互通過程中維持在0位上下左右的中態(-1n—0—+1n)標量規範穩態有序公約度閾值的象數;0道上下左右的馳緩出入升降中態(-1n—0—+1n)標量公約度限值的象數,是正陽負陰「和諧互補、對偶承製」不顯性的穩態有序的宇宙自然常數,正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而為和」的原理。所以「哲學的真義」就是「外察內審性踐行」的象數方法學結論,「哲學的意義」也許不是體現在「過餘思辯」或「可控條件」為前提上的人為立論,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道物論」的「協同互補、和諧承製、關聯一體」的「有機複合體」上。如是,老子對於為「道」具有系統的科學性,並沒有加以虛枉的「神」說。於此,「理」成了我們謀事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而又名之曰「道與物」。同時也是當代一個農村支部書記所言的:「其實呵,世界是東西(物質)的,東西是動彈(運動)的,動彈是合數(規律)的……」。還有童言無忌:只要是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這是因為自然和人己經升級進化到了更為高明的「道」的人工智慧程序系統思想。據上,有人說把握事物的原理是:「去其兩端、執守其中」;我則曰:「執其兩端、允守其中」的整體性。知常曰明、失常曰劣才能把住整體;否則是偏向,因為「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全民築基原理,才能如魚得水,亦是大本,把握個例偏度論點的謹是專家,而不是哲學真義上的公正思想,雖然有人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念,其辯證內涵與形式邏輯是人為絕對性的剝離法,是難以達到互補協調統一的標的,而不是高明的「道」的人工智慧程序系統思想。思想是被現實的困境與企求所逼迫出來的,是人們生活需要的渴求所依行動指導而創造,但不是面壁虛構而浮想聯翩。必須與活生生的現實對話並作用於現實的過程中,影響和改變現實。為此,人類社會只有還要進步,就需要「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而不是「唯我獨尊」的個人意志。人類靠著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穿過一道道生活的波折與迷霧從歷史走到今天。太陽和雨露天天都有,雲遮霧障僅為短期行為。但今天的波折與迷霧只有靠系統科學和文化復興之道產生的「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予以廓清。因為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思想都來源於對現存思想指導世界的懷疑,其實質既是肯定性的批判、又是否定而肯定性的創造。所以思想永遠是一種先知先覺的自然與社會理性。從上可知,思想是現實的渴望與行動的指南。其不謹是精神的奢侈品,而且是創造生活品位的必需,是多方位的境界與趨勢量度,其定位度量目標有多高與多廣,能夠達到目的的概率就有多大。所以思想必須同現實的生活接軌,特別是在社會經濟生活日益全球化浪潮的今天與未來,世界在謀求利益共享與大同,「和諧互補、協同共建」目標大於小異性分歧,本土文明的珍貴、在呻吟不已的復興趨勢在所必然!信奉本土文明思想並不是狂妄自大和自以為是,而是因為這些思想在現實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驗證與吻合,是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擇優避劣」,示予「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的明論。是乎!整合系統科學予以充實、修正、創新與鞏固古代國人的「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是我們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是乎唯物論的「對立矛盾鬥爭」的主要形式邏輯主鋒已經不合時宜了;當然也不是唯道論、唯儒論、唯佛論、唯神論、唯上帝論能夠圓滿地主宰世界,也不是這些論繼續把古代國人的系統思想進一步地遮蔽而埋沒,而是《道物辯證法》的認知方法論的嘗試性揚發和行動。在編輯這本書時,得到了所有朋友的告誡與共勉,以嘗試性在網上的交流也獲得了所有網友共同目標的關心和支持,在此表示熱誠的謝意。本書雖然能喚起思想更富於血肉性的生命感,觸及到現實世界的脈動與靈魂,當一些人被某種思想的頑劣而封閉時顯然不得其解,這說明其所掌握的思想知識面太窄,很有必要作出全方位的修正,當「物以道予通為用」的過程促使你得到「開悟」時,這本書就達到了指路明燈的作用。在此,作者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這樣在思考和行動中,涉足有了方位,行為把握有度、更為準確和明智,讓「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生根開花結果。

第一章、割裂自然全息的唯道與唯物論第一節、引言作者出生於人民公社與大躍進的年代裡,迎上兩年的自然災害性的減收,加至基層官僚無道,不合實際、滿產虛報;砸鍋繳鐵、大鍋食堂;過激與過早實行共產主義式的管理,採取了"損不足、奉無餘"等措式的雙重遭遇,以致農民在後期食不裹腹,甚至以樹皮麻根充饑,真如老子所言的:"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我是朴民之子,祖輩老實厚道,無法免遭其飢。但上天有情把我留在了人世,可是哥與妹因在父親無力獲得僅以裹腹的最為唯一企求的食物的情況下而相繼夭折,因母親是地主之女,過慣了衣食無憂的好時日,遇到困境而無情地離去。熬到六零年,准許農民可有一定面積的自留地和家庭副業,還可以自發地開挖些荒山、種些雜糧而彌補不足,生活日漸有所好轉。可是到六六年遇上了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人們又一次無奈地捲入其中,農民在斗資批修、揪出"反革命"、打倒"走資派"、搞先對立之後的統一的兩派爭鬥的翻江倒海的反覆折騰,把農業生產拖累了、把社會秩序打亂了、把文化遺產砸碎了、把子弟的學業耽誤了。筆者從小學三年級起至七年級在讀"老三篇"(簡稱老三屆),大部分時間跟著大人們的屁股後面手舉毛主席語錄幫忙呼喊"打倒"、"擁護"、"忠於"等幼稚和無聊的口號,以致民貧眾疲、國運無昌的逆境。還是在複課鬧革命時,又重複由小學四年級至五年級這兩年正規上了些課。在讀初中時是班級學習成績的頂尖學生,可因外婆家是地主階級成份,被剝奪了繼續上高中的權利。不是本人不願讀書,在那個年代與那時的學校就沒有正規的上幾天課,而是被那個年代所拖累,以致到目前的基礎學歷還是中專。那還是在當赤腳醫生四年以後,時代造就了赤腳醫生為春天的苗子,給了一張紅色的臉譜,貧下中農的貼心人,我被推薦或搭上了社來社去上大學的末班車,接到的錄取通知書上是中醫學院,可是沒過幾天被人移花接木又被安排到了地區衛校,在當時作為一個純樸農民的兒子,沒有多大的社會背景關係,只要有了一個機不可失的繼續深造的機遇,也不在乎學校的條件和將來文憑的高低,能有書可讀也就行了的那麼單純,也鑄就了我當醫生到如今的終身職業,由於學識的不足,只得再赴武漢大學(湖北醫學院)醫學基礎部繼續深造兩年,在中南醫院傳染科桂希恩教授手下進修傳染病的醫治一年,過了幾年後又在武漢協和醫院進修肝病基礎與臨床一年,可能受到老師們的身教目染之故,所以逐漸形成了愛挑毛病和醫病救人的習慣運用於自然和社會。是否自己已經到了"中醫醫人、上醫醫國"的那種境界就不知可否了。人生的愛好各有不同,工作之餘除了下象棋和釣魚之外,還有一個嗜好是購書讀書讀報,從讀書悟書中尋找樂趣、消磨時光,更大的是如何收穫知識、探幽索隱書中潛在的密藏,彌補被那些年代所累及知識的欠缺,從中找到更為確切的醫治人體與人的思維疾病的認知方法,也就從單純的中醫--中西醫自我結合--逐漸步進到了"自然生態醫學"的體系中予以探寶。由於這些年晉級和晉陞需要發表的論文為鋪墊,在醫學論文的發表反而要給編輯部的審稿費和版面費,雖然兒子們相繼在上大學,經濟上有時就捉襟見肘,也只得不斷地向編輯部投送,相應發表了些論文,同時把實際工作中遇到存在而不能獲得很好解釋、過余抽象或牽強附會的問題在理論上予以創新改造,有幾篇文章的內容由於說理的需要,不知不覺地涉足到了哲學這樣高深莫測的學問,涉及到了醫學同物理學與生物生態學的整合。所以社會高層也就發現了我的文章和我這個人的價值,約稿也象雪片一樣飛到了我的身邊。如此,我就把我的要求不是同等為了晉陞那麼樣的單純,只得把一般哲學如何上升為科學哲學大綜合的這樣一條不歸路而不能自拔。為此,總是在吃飯、睡覺、下棋、釣魚、行路、上班時查對書籍和冥思苦想、慮心迪志,總是覺得在近代對自然和社會科學上起先導性作用的哲學理論反而落在其後,另外還打碎了自然生態學上這個價值無法估量的瑰寶,在現代雖然作了些拾遺補缺的工作,總是遺存裂紋疵瑕無法令其完美。為了這事,老婆在人前人後稱我"獃子",我答說我在"悟道",所以昵稱"道者若愚"。想到國人只口頭上在說"道",每提到辨證關係時:把本來為"事物的相互生化作用是道物的控制中心(樞機)"不加以分析地疊加為"對立統一"或"矛盾"與"鬥爭"的關係、事物的多維網路穩態秩序用"陰陽平衡"進行說明,於日常順便習慣了無所謂,可著書立說在教科書上有誤人之偏,可實際上是無此非彼的有序關係。因為物質與功信總是以"有從無來、易從難解、短從長立、下同上比、左從右出、聲與音同、後由前趨",是以一方與另一方為基礎,另一方與以一方為互根依存,是對偶和諧互補承製性的場效應的關聯原理,也就是說如果無上則無所謂的下。一元硬幣的正背兩面是在同時互補證明著這是真正的一元硬幣,如果是假幣的話、在市場上就不能以少易多地"互通有無",成為一潭死水,那正是達到了"陰陽平衡"了,任其繼續下去那是成心偏見。真如莊子所言的"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之教也"。道物陰陽對偶消長互補承製的氣交;其實是事物的開放系統的"漲落有序"關係和"耗散結構"熱力"非平衡態"模式,在述說"自然力的對稱性"與"互補性自動破缺"才化生萬物的機制。可許多的國人還在忘乎所以、繼續搞自我之見和自我封閉性的守舊之言,以堅持唯物論作指導,這是在哲學指導理論實際上在忘了"道"。其實《黃帝》、《內經》、《周易》、《老子》、《論語》等經典中的"許多優選思想智慧"不是純粹性的唯物論、唯道論、唯儒論、唯佛論、上帝論,更不是唯心論,而是"道物辨證法",或目前人們尚未承認與確立的--混元文化。有"唯"字的論是偏向之道,而不是系統概全之道,系統概全之道才能對自然中的事物作出統觀上的闡明。因為"唯物辨證法"與"道物辨證法"的形式邏輯不能同比。唯物辨證法的形式邏輯是:一、矛盾的對立統一;二、否定之否定;三、質量互變。道物辨證法的形式邏輯(作者歸納)是:一、正負(陰陽)對偶和諧互補承製性的盈虧漲落消長互動氣交為"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二、肯定之否定、否定而肯定;三、中態標量(-1n-0-+1n)規範穩態秩序場效應原理的"公約度量"。雖然二者都是為了探求事物的最高準則,但是存在著對事物的認知方法論不一樣(有關章節更詳,待述)。因為道與物是永恆不滅的,這個根基是肯定的存在,只不過人們在當前還沒有完全認識與握住它的脈動,有待進一步獲得論證完善罷了,應為肯定之否定、否定而肯定,而否定必須站在實踐存在為根基依託進行理性比較之後,得出同自然真義配匹的理性的肯定,否認不能同自然配匹的純思辯性的偽論,不能成為理性存在的否定,自然實際上的存在就是肯定的基礎,沒有背景的否定之否定是不能夠成立的否定、沒有肯定的基礎也就沒有肯定之否定,更沒有否定之否定,否則是站在雲端說白話,不能腳踏實地,是戴著唯物論者的面具在行的唯心泛虛性思辨,這不是地球人、而是霧迷人,因為地球是實在,是道理一;事物存在著永恆的"相互作用",這也是存在的肯定,無法懷疑其存在的肯定,難道能否定嗎?這種相互作用是建立在以道一生二、以二合一的事物量、質、功、信等對應偶聯、協同互補、消長承製、互動氣交為基礎的生存轉化機制,是正常自然與人體"既無太過、也無不及",維持中態標量(-1n-0-+1n)規範閾值概率位移和諧承製的穩態有序,是星球之間與社會人體經歷若干年的進化過程自主認知為真的崇高智慧的"公約度"與"公約量",而不是在矛盾與對立的鬥爭因素表現出的"公約度"與"公約量",是道理二;許多自然社會與人體表現規律,實質上是一元一體的道物互補協調承製上的偶聯關係,這同我國古代道儒哲學的優選思想相耦合,用人為分割為一分為二(如陰陽默契)或一分為多(如五行默契正負反饋或九九得八十一數理)的方法,是道物的次級層次"唯二"的立論,不是系統最高境界的"分二歸一"的方法學,所以產生的認知觀點有其局限性。其最低基準是兩個以上已知的契約形式因素用來探究自然與社會能夠預知的生成要素,其兩個基準契約形式因素幅度變化則所求得的預知生成要素質也相應表徵出標量規範有序地公約有度變化,這種公約有度變化為真是其相應的契約形式因素參予的前提條件為真,則產生的結論為真,如同勾股定理的規律原理,這樣才能正確"以二得三歸一"地表徵自然的整體背景。是為了更好地把事物在關聯性功表達上的到位,這種用於語言到位的表達是偶聯互補協同承製,在常態情況下也是一脈相承、親真的彼此血肉相連與關聯的"自我擇優避劣",由於唯物論參予的基準契約形式因素為其前提條件不是同自然配匹應位性的自我擇優避劣,所以產生的形式邏輯同辯證結論不能應位與配匹。為此,"對立統一"才表徵不確。如是,絕對不是對立矛盾鬥爭的統一,這種矛盾是以己之矛斗己之盾,或是以己之盾抗己之矛,都是不可取的對立矛盾鬥爭,是道理三。而矛盾和對立的鬥爭,是自然及社會與人群之間表現的異常、出現了問題後進行糾治性方面的哲學辨證方法措施。因為自然有常態與失態,常態則用道物效應場性的以正治邦、失態則用矛盾與對立的鬥爭予以統一;失序爭之以得之常,常安用之以正之治。馬克思雖有整體論的某些觀點,但不是完整有序的整體論,從他的對事物的"一分為二的對立統一"方法釋義為矛盾鬥爭的絕對性,謹是二維的。其實事物是多層多維網路狀的以"相互作用為控制中心",也是國人稱為的"樞機"作用,是人們從生活經歷中總結而成的思維認識關係,這是思想上的隱形本體,如同"陰陽"的概念一樣也是用於表徵事物性功的工具本體,思想本體依據人們的需求不斷地在創造發明著工具本體,不是機械性的套路一層不變,而是需求漸進上的隨機不居。如此,自然過程中的事物不是純粹性的唯物,而且有事。即兩個以上的對象相互作用是偶聯互補協調承製的場效應形式,在自然中是自生化、自組織、自控制、自約束的機制,即國之古人曰的"擇優避劣",是相對性的功信與物質的"有無"交易偶聯互補自約運動,從系統整體常態過程中是自由又約束、不是絕對自由,自由是相對的度量,約束也是相對的度量,有其標量規範閾值有序"中態公約度",即古人的進與退、出與入、剛與柔、陰與陽、怒與喜、動與靜、大與小、強與弱、正與負、引與斥、信與物等的"既無太過、也無不及"的中態,即"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道通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就是一切事物成長發展起來的根本。這樣的根本,彼此相合起來以後,會有什麼結果?就是和!什麼是和?同也。什麼是同?一也。什麼是一?合而為一。什麼是合而為一?再生之本也。為什麼會合而為一而成就再生之本?陰陽合而為一叫做大,大與小相合,再大;再大與小再相合,更大;……更大的結果是怎樣?在自然當中,更大的結果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太陽、宇宙的空間,有空間就有事物生成發展、有無交易運化的餘步。依據事物性用維度的不同,總是處於一定的閾值標量規範有序度的常態,是偶聯互補自約。過度的自由或約束都是失態,所以對立矛盾鬥爭是針對失態自然社會為"惡"槓桿推動的劣性作為,常態應以正邦之制。如此對照比較就有鑒別,馬克思的思想僅為失態糾正的編向,經過仔細序貫地分析,而且在辯證內質上承認肯定,又在形式上立論否定之否定,這是不對位的不配匹,也是不為矛盾的矛盾,事物存在的差異尚沒有升級到矛盾的層次為什麼用矛盾表述呢?按中國文辭的規範度量層級定性為措詞不到位、不明確、不嚴密、無層次,缺乏首尾序貫一致的嚴謹程度。這是鬍子眉毛一把抓。謹稱為是專家,專家對"唯"的偏向才專,不能冠為大哲學家,稱其為哲學大家者也是專家。自然是肯定存在著,在形式上是肯定的,只不過是人們沒有完整認知,那是認知的層次課題,就是沒有達到具有序貫性的系統整體上"道"的層次。在純唯物性的立論遇到不能完全解決所有問題,或是東西方兩種文化相互作用關聯、及宏觀與微觀、主體與客體分別不能有機相融整合的時候,也沒有選用道這個至本至高的原理同物的系統綜合辨證,擔憂再過一些年之後這個不易之道會在人們的心目中丟失。人無前慮、必有後憂,回味起來太可悲了!眼前的物質利益太誘惑人心,想著法子去鑽營;長遠的寶"道"以認知不到位的認為太虛空,於短期內無法獲利,從而束之高閣。當然翻譯和闡釋他人(古人)的現成文章也非常必要,但比建立一個文化體系要容易得多(從網上下載後稍加編篡是一部書),更不用冒很大的風險,取得的名和利來得更快。從上能知,唯物論的知識主體辯證思想雖然有許多精華部份,但存在著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不夠配匹,出現了形式邏輯不能與自然同源的謬誤,產生出自然存在同形式立論不能到位配匹的表達,沒有"以二得三歸一"地表徵自然的整體大背景,而且層次秩序度量不明確。作者很有必要在"道"與"物"分別存在的不足提出來,便於本書正文的議論。如果確定整合創建"道物辨證法"的科學哲學方法論,那麼只得分別把當前已存的道哲學和唯物論屈就為其中的分支,否則的話,無法體現出自然世界的一元本體的特徵,那就很有必要把那些華而不實、前後不應、人為之見、站角立論、內容泛虛等問題展開重新整理,形成以一元本體為主的多維時空層次網路規範穩態有序性的效應場框架,用來還原事物存在著的原貌,那麼必須杜絕人為之見與角度立論等零散支離、牽強附會的觀點,在二者已有精華的基礎上作出校正性改造與不斷完善,由獨立性個體語言轉化為公約性公共立言的正確到位表達。很有必要入門這樣的一本書(註:作者的主要思想,已經入編到《中國當代思想經典一書》中),也要把那些觀點予以選擇性的提出,用現代科學的理性方法闡明其不確定的方面,在這種勢單力薄的大環境中如何獲得公認,除了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之外,還會遇到艱難險阻與意想不到的驚濤駭浪的衝擊,目前己經在馬背上了,任其顛沛流離、衝撞甩打。為了拯救人們在失道之時如何重新得道也只得擔起道義上的責任。是為序。

第二節、前論見面時就問你現在幹什麼門道,意思是說你在做什麼行業,可世上的行業門路有千萬種,每種職業門路都各有休養生息之道。如自然之道、社會之道、中華之道、中庸之道、管理之道、治國之道、陰陽之道、生命之道、血脈之道、養生之道、易醫之道、國學之道、農事之道、做人之道、人之孝道、光電之道、信頻之道、以圖載道、星光大道、運輸之道、籌策之道、兵家之道、禮樂之道、取之有道、持家有道、怨聲載道、離道失得、背道而馳、得沒得道、人間正道等等。這些道如果局限在某個方面的話,那是處於一維微觀低層次關係的小道,如果是多種多層的小道圍繞一個中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運轉作用的話,說明是互相和諧依存互補承製性的多維立體網路狀、宏觀高層次上時空關係的大道,這種關係是以"相互作用"在圍繞著自然、社會、人體的至高生化目標中心任務控制著。真如王清陽論及的:"為生是人類發展的動力,也是宇宙演化發展的主序。人類出現以前,宇宙的演化是為人類出現的服務作準備;天道自然,因緣和合,因"時"而發,隨機而生"。具體主要表現於下述三真。真見:有利於天下蒼生為真,或言之有利於整體為真。最大真:使世界人類從善惡界走向智慧界。其次: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有利於人類搬去三座大山:消除貧窮走向富裕、消除殘殺走向和諧、消除愚昧走向智慧,營建人間天堂,進一步由搖籃時代走向太空時代。大真:對炎黃子孫而言,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物質上的繁榮富強、精神家園的重建)、實現統一祖國大業為大真。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天之所助者順也,是順其真道而助之;人之所助者信也,自信信人,自助人助。從老子的"為道日損"的損字拆字證解是:提手邊是個"員"字,員字上是個"囗"字,在古代囗字是個"橢圓形",動植物的種子也如是;那麼其下是個"貝"字,示意是個"圓寶",什麼是元寶----雞蛋是其中之一,這個"寶"人們不要隨便丟棄了,要時刻握在手心中,掂量掂量、觀察審視而悟道得道,是寶中之寶啊!這些至寶是永蘊著很深奧的妙理隱幽其中,在作功時你是不容易知道的,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作為,知道了這個看不到摸不著的行為,你才知道五穀雜糧(萬物)是何來的,--這就是橢圓形軌道在不斷的作功,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創造了光溫位移循環復始的必備條件。有了這個橢圓形軌道,地球上才有了時空光溫距離的差異消長,才有了四季寒暑變化,也就有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活動。如果你認為這不是科學性的東西,請你把一個大燈泡放在圓心試一試,如果是純圓的,每一圓周的每一位點(設365個)同圓心是等時空的關係,可見每一位點的光溫相同;如果是橢圓形,燈泡又不在圓的中心,予以稍偏一點,這樣圓周同圓心則不是等時空的關係;看圓周每一位點的光溫度數有什麼不同,各取其上限與下限值,用圓周同燈泡最近距離與最遠距離作比較,驗證其平均值和每一位點的實測數值各是多少度,是否能夠適應於人類的生存溫差。這同古人所言的類似於"中態"標量規範穩態有序的"公約度量"。當然地球---太陽---太空之間不是這個數值,這是舉例證明橢圓形軌道深藏著的規律原理。再從《老子》的"象帝之先"來進一步論證,為了《黃帝》與《老子》的思想不被繼續誤讀,不被表面化,防止貽誤後人,如果被外國人解了,還恥笑國無能人,本人祖傳而得,從來也不示人,而是遇上了當今的人文好時代,為了國運昌盛、民族富強而奉獻社會。但在許多釋老書中(到目前有5000餘部),許多的作者朋友講到唇邊也不說清,還在保守著"象帝之先"的秘而不宣,在不得已時筆者只好露一手:又用拆字法,帝字上"立"下"中",冖貫其中,古人把地球作為是宇宙的中心,人身立命於此審察,好象地球未產生之前就有道存,帝字是指地球。後來人們也把人王稱著皇帝,皇帝同地球一樣是人們存家立命的中心--主心骨,希望皇帝當個"明白之王,辦事公道,不要偏頗,允立執中"。可是在歷史上只有幾個皇帝多少做到了些(如果個個皇帝能夠按照<黃帝>的思想辦事就好了,華夏民族早已是富庶樂園的文明之邦了)。再把老子這一章整體相互解讀則為:地球是道的子孫,是道這個祖宗把太空(太極)已存的光芒(功能信息)和塵土按照宇宙任務的需要而化合(道沖)來的,從中又清化了宇宙中雜亂的環境,何樂而不為呢。預計這樣一個塵土(地球)必將產生人類,將來可以為太空的凈化和人類自己互為利用性服務。如果繼續把這粒塵土的真元掏空,變為氣體歸宗給宇宙,或人類不從善惡界如何走向智慧界的明真認知,繼續以對立、矛盾、鬥爭與否定之否定的觀念指導管理世界,這粒塵土當未壽終正寢之數時,也要被人類自己欲將自毀,或生存環境的破壞,再也不適宜人類的安居樂業,為了人類宗族的繁衍昌盛,只得在宇宙中找尋適於人類安居的新生態星球。這樣才能證明老子的思想是一以貫之,有其系統化的科學性,大家認為確實如此,請不要再泛化了。人類正在走著這一步始棋,在下為證:2007年10月24日我國常娥一號奔月了,是全體國人又一大幸喜,欣奮之餘,有詞舒發:常娥突領奔月笑,白兔揚蹄奮步超;黃帝西天攜來道,子孫追星進有年。總是達道為正果,合國同歡樂曉天;遠見后羿終正是,亮劍有備書同感。如上,那就把道用現代語言歸納一下:宏觀高層次的大道控制和約束著微觀低層次的小道不要越軌,微觀低層次的小道向宏觀高層次的大道的反饋監理(當然宏觀與微觀之間有道),以致"道的體系"在自我互補協調承製與自我組織的過程中不斷擇優完善。依此,任何"物質本體"也不能離開"道"這個"功能信息過程"的"工具本體"協同做功,這樣"道"與"物"是對偶互補和諧承製的共同作用機制,"道物辯證法"則是為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根本大法。話可以這樣的說,可是沒有達到"道"的境界的人,認為道一錢不值,所以把道只掛在嘴邊、說在囗頭上、寫在紙面上,或把中華幾千年遺存下來的道的精華遺忘了,或不作深究,人云亦云地說道是一種教會組織,是講經說法的邪教,上不了大雅之堂,在近百年的過程中,社會就把道逐漸拒之門外,生怕擾上了邪氣,不是有唯物主義嗎?唯物辨證法可以公斷一切?想當然的就把道當成了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予以批判後,被打入冷宮還算是好的,非要入地獄不可。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的這近幾年,人們遇上了一個開明的人文環境,能夠謹小慎微地認道和論道,讓人們為真理而探幽道的淵源。可是道同先秦以後的人文環境一樣,掌握在少數名人權貴的手中操控著,這些名人權貴又沒有古代"黃帝"那樣的閱歷,盡講些虛無漂渺與不實際的"道",雖然多少作了些事情,也不過是以古人文章基礎上的表意重複翻版,不進則退性的實際上在倒退於"秦漢唐宋"的那個時代背景,還在把"道"當非常道、"易"象是日月那樣的釋義。其實《黃帝經》中的"黃道篇"講得非常明白不過了:"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虛,虛同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靜必熙。故未有以,萬物莫以。故無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在陰不腐,在陽不焦"。"一度不變,能適跂蟯:鳥得而飛,魚得而游,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形。一者,其名也,虛其舍也;無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測也,深而不可測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形,獨立不偶,萬物莫能之令。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雲氣,跂行蟯動,帶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為少;皆反焉,道弗為益多。堅強而不潰,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極之所不能過"。這是專講道學原理的一篇文字,其意思是說:道--事物生成轉化的存在規律,原本是無形狀、無名稱、無處不在、而又從來不改變的。但是,日、月、星辰等天體,是依這種規律而生成、運行,雲氣依其形成而在天空飄浮,飛禽、走獸、植物等所有自然萬物,都是按著道的規律原理而因緣相互作用在翻譯、轉錄和複製。如同生命體的遺傳密碼DNA一樣的微觀,所以"無為"是人們在那時看不到道的本原性在作為而無所不為。老子抄襲《道原經》將此表述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也沒有什麼很大的錯處,可以說基本上算是準確的。只是,不應使用"道常無為"來表述,而應用"道之是為而見不到其在作為"。因為,"道"是"功能信息有無交易互補運動"的一種體現形式,它是物質之"性"複製動機的決定因素。單純的唯物質不可以構成生命,但物質本身也不是生命體,更非高級生命體,只有在道與物有機化合生成為具有精神意識智慧的程序系統才是具有活力的生命。而《周易》是人們對自然和社會其前實踐了的閱歷總結,其"道物"的運程位移態勢用普通的語言不易捕獲表達,只有借用"昃性的符號語言"開展表述就顯得容"易"多了,用以描繪自然與社會運程鏈中的每一階段性態勢,每卦六爻彼此聯繫、成卦順延、"周"而復始,這樣就形成了"周易"的"道物"特徵。如此合理的闡釋從未見過,可憤的是那些名貴就是占著茅坑不拉屎,久蹲那裡也不覺得臭,反而對處於實踐底層人們的真智灼見說什麼是"草根"文化,真因草根文化沒有離開實踐的沃土,五穀雜糧生長於土,名貴們不知民間煙火,所以談不到實質之處。總是以唯物性的言論把先秦國人的崇高思想智慧給予掩蔽了起來,反而又要說,總也說不到正點上。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行的不同道上說什麼話、做么樣的事,即是"道不同不與相謀也"。自然和人是有思想和意志的,任何事物都隨著思想和意志在運轉,如聯合國、每個國家、國家系統、各個部門、每個組織與個人都是思想和意志在操控著運轉,這種運轉機制是以個體與組織、組織與組織的協調集約關聯的智慧作用,難道是唯心的嗎?從道來論這就是軟體程序,物是硬體,必須道物整合或心物整合,才能獲得對事物全面認知的方法論。科學發展到當今時代,許多以物有道的高科技產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使用,如人們常用的電腦:其硬體是物質製造而成,如果沒有軟體性的程序系統,可見這台電腦就根本沒法使用。把相應的程序系統裝入電腦中運行,能運行這個程序的既要電腦的硬體,其軟體靠電腦存在的道才能正常運行,點擊桌面圖標後,用於某方面功能的程序系統被激活而打開,你就能看到和使用這個程序系統,這個程序系統就是道。由此看來事物的源動力是道的功信(能量和信息)作用,道和物是一體分論與一體互補和諧依存的法則原理。雖然人們在現實上已經做到了,可是在高層次的道物辯證整合理論上許多人在避規,在這方面還不如西方人具有遠見的卓識,西方人在物質方面找到最小的"夸克"時停滯不前的情況下,認識到單純性的唯物論不能概全事物的普遍規律和原理,只得在世界範圍內尋找事物存在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從中國古代的"黃經"、"易經"、"內經"、"老子"、"論語"、"莊子"等經典優選中得到了回答:所以李約瑟就說:"中國人的思想和傳統哲學在許多方面都比基督教徒的世界觀更和現代科學合拍"。早在1930年科爾沃講演《東方和西方》中,薩頓就明確斷言,"新的啟示可能會,並且一定會來自東方"。但是在長期的科學人文環境的探索中,人們卻很少論及東方的先秦文化,而許多國人大家還是跟著人家的屁股後面,總是證論著既往過時的或糾纏不清的西方文化。當代新文化觀的人們在重新解讀著古代先秦的哲學思想,並由現代科學重新揭示出來的世界觀。黎凱旋與科學家經十多年的討論總結出《易經》所蘊涵的若干"宇宙最高原理":對稱原理、協同原理、層次原理、互補原理、循環原理、穩態原理、秩序原理、承製原理等等,這些用現代語言表述的原理在歷史上先秦道家的著作中,曾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闡發過。而在當代學者的著作中又通過重新評價,使這些古人的睿智煥發出新的光輝。本人之見:我國古代道學的觀點來得更直接,"黃帝"在《道原經》中言:"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虛,虛同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靜必熙。故未有以,萬物莫以"。《老子》二十一章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以見到的道是"道同太虛、萬物莫以",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實在,道和物是偶聯和諧互補承製存在的要素質,道與物是"黃帝"講的"虛同為一"存在於一體的互補協同承製性作用關係。如莊子言:"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而"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稷也",是有道的作功運動才產生了萬物的理由,如果道的壅滯不運就無法產生物,同時也就沒有了道,而道除了無始無終存在,而又寄存在事物之中。以此就站在宏觀大自然上"道法自然"了,而自然又法於自然,這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如果沒有"道"與"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法則(基本大法),也就沒有現在地球上的一切。所以"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為此,"道"是寄託萬物和萬物寄託之中,道和物不可分割,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同主觀看待事物的互補承製效應場作用。因為道是功信的過程狀態,道為氣運,氣聚而成形,氣合而有形,形氣相依,形神同體,才能見到事物的生髮與演化,一個無思想和氣息的人體或事物是無生命力的。物僅為結構實體,是事物的基本構成要素,物的生成與轉化靠道的功信而生髮,物就有了生命力的存在。人與其它動物的五臟六腑的基本構造相同,只不過是由於用於作功的外在形體與內存的智慧的差異,人到了高級智慧的靈長人類,而一般動物的思維還是處於人類之下的不同層次的嬰兒覓食時代,這是什麼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人的作用過程呢?這是因為人己經比其它動物升級進化到了更為高明的"道"的思想智慧程序系統。美國名將巴頓說過:"取得戰爭勝負的不是刀槍,而在於思想"。毛澤東也說:"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在這裡也是人的思想智慧,如果作戰雙方的基本條件懸殊差處不大,那麼決定勝負的是指揮者的思想智慧和官兵思想素質的協調統一,指揮者"天、地、法、人、將"等的綜合性帷握運籌,歷史上以小搏大而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不是少見。許多的病人不經過醫生的綜合性察審,過信於醫學儀器的檢查,不知道有了器質性疾病才能夠發現,其結果把錢怨妄化了還只得找醫生,還有甚者生病後自己到藥店購葯服用,能夠對上證好了的那是機遇,可大部份人造成的藥害不說,而病情反而被耽誤了。可見道這個所幽隱著的思想功信智慧多麼的重要。自然本來就道中有物,物中載道;有物無道則無物,有道無物則無道。道和物是和諧互補依存承製性的場效應關係,是宇宙自然自發形成的自我控制與調控中心,是道與物相互作用效應場的自動盈虧消長、陰與陽正負反饋性的"既無太過、也無不及"的"中態"標量規範穩態秩序的自我擇優性調控"公約度量"。天下無道則失德就閑;人體無道則氣血不運、精失神離;事物無道則廢而無化;社會無道則民無聊生、動亂輩出。所以道與物、陽與陰在正常自然和人體不是對立和平衡的;也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是對偶和諧承製正負消長氣交互動的,有"正陽負陰"消長氣交的事物才有轉運代謝的不斷作功,是一個中態標量規範穩態、對偶互補、和諧承製、盈虧漲落、自動破缺、開放耗散、互通有無、換能易物、既具有個體獨立自穩、又與環境連續關聯有序的多維網路層次效應場體系,從適用層面上看待,其至高層次的效應場是地球與太陽形成的橢圓形運轉軌道產生的時空距離差異對地球光溫梯度的作用,這種作用是古人稱謂的無極至太極之道。而道在古代人看來是個恍兮惚兮的問題,為用而看不見、摸不著,到目前人們還是那樣對待和誤認道,以致沒有完全得道,所以總是跟著"老子"的文字表意或從句子中抽出"無為"附和著"道之無為無不為",以三國時期王弼為首謬釋影響至宋以後的道佛偏重唯心學派對生產力的阻礙作用,甚惑於現代人們,把超前的科學智慧轉向為占星撲噬的運用。而古人僅以"法於自然、和於術數","法於陰陽、和於數理","有諸內必形於諸外"性的陰陽五行徵象予以對比認知,用來概括和認知事物生成轉化的原理和規律,把其論之為"道"。由於近代磁場感應運動和記憶傳輸系統等的發現與利用,道這個功能與信息成為了人們日常不可或缺的非常手段,使用起來具有非常的價值,極大地給予了快捷與先進的方便,真如電和信等事件,甚至是無窮智遠的宇宙智慧軟體操作處理系統,作為現代人來說,那麼對於老子所論及的要光明磊落地改一字,免得人們繼續用"無為"(常人無法觀察得到的作為)作出泛無邊際和摸不著頭腦的不實在的文章,有礙著生產力的向前發展,會給人們產生思想意識上的誤區,因為起著社會活動的基礎是正確健康悟道的思想,大家如果同意則可以改為:"道之是為無不為",是用以攔阻王弼類唯心性的哲學家們的入場卷,也是為了在本書內更好的繼續探討無為的問題。其實道的事物時刻在你的上下、東西、南北中存在著:我們的腳下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橢圓形軌道的萬物生成轉化樞機大道在環遊太空;人體有納新排故的多種轉運生化之道的生命樞機;地球有功信物質運輸互補交換之道的交通規則;人類社會有不同層次秩序的管理之道的體制。這些道是自然和人體以標量規範穩態秩序的"中態公約度量"在自發自我調控著,是以場效應(物質功信)的是為方式方法作功,是"陰陽不測之謂神"的道理,只有運用時空的座標(昃)才能獲得驗證。那麼,人類社會的管理體製法則是否順應著自然與人體的生命之道呢?這也是在"求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怎麼能是是而非呢?從上可知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之否定;是"偶聯和諧互補"的而不是對立統一,是"協同承製"的而不是矛盾鬥爭;是"中態公約度量"的秩序穩態,而不是陰陽平衡。對立與鬥爭存在著使自然社會和有機人體失序的動因,是人為需要和附炎趨勢的出發點和時代背景,因為有對立和鬥爭背景其對耗隨時而至,歷史上的對立與鬥爭是在自然社會與人體表現出失態的時期而運用,處於常態的自然社會環境與人體就不合時宜了,應該以常制邦。時至當代你不得不引起你的深思熟慮。在此,順便告誡新新人類在讀書看報時不要走馬觀花、看過化了,要仔細品賞、玩出味道。為此,可以這樣的說,世界上的任何管理系統也沒有宇宙自然和自然人體的大系統至全至臻。子系統只有完善了宇宙自然和健康人體大系統的自然管理法道,人類世界就變得更加完美。希冀人們共同向這方面加油努力吧。由上可知,道的存在無所不有,有物必有道、有道而有物。自然上的各個不同層次的子系統由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高層次橢圓形軌道控制著,人的生命過程和世界上的事物是這個橢圓形產生的自然力之道的產物。以現代的認知方法論看來確實存在著,宇宙自然有道才有四季寒暑規律性的周而復始,有了寒署才有了萬物漲落梯度盛衰互動氣交的原動力。用遠矚序貫的眼光系統整體觀察宇宙自然和有機人體,其實道物相互作用關聯承製著事物的漲落盛衰,以其共同的法則在管理自然和世界,以"亢則害、承乃制";"損有餘、補不足",予以自生化、自適應、自擇優、自承製的自動化自我管理,人類社會有道才能有了生活生產的規範秩序,就有了方與圓、規與矩,讓自然與世界具有了對稱性的多彩多姿、繁榮美麗。所以道物陰陽同時存在於各個不同層次的事物之中,形成多維繫網路狀的時空結構效應場體系。此種體系既簡又繁:以其高層次上的道物陰陽相互作用機制的"同化而顯見簡單",是老子稱謂的"一";以其道物陰陽相互作用複製的"異構而展示紛繁",是老子稱謂的有物有信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本書是在以現代得到認可的物,結合我國古代的道而有機整合而成,可能是被那些空泛說教、離道叛經、實用不高類的哲學家們逼出來的,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還不知其所以然,總把道和物講不明、理還亂,耽誤了求學者的美好春光,浪費了多少機會和人才。在此,振臂一呼!因為自然生態系統科學哲學的方向和人們的日常需要,必須以實際意義作為指導,指導與解決困惑著人們的當前和預知人們所需的方向及未來存在的不測,而得到合理的迴音。為此,決定事情成功的關鍵是人們的指導思想和意志。所以必需重建人們的思想源泉,把當前存在的偏見引向正確的軌道,所以思想和意志也是道。如此,因為黃金有價,思想無限,華廈民族沒有自己哲學的脊樑在世界民族之林無法揚眉。一個家庭或國家的盛衰,取決於家庭和國家人員的素質,而人的素質又取決於正確的得道的思想意志,看是走的正道還是邪道。如果是正確的思想意志之道,不但可以改造人生歷程,也可以改變世界向前發展的方向,是領航的掌舵者。只有得道,能使你站在至高的起點上,具有居高臨下的目光,而一攬眾山小,遠矚又概全。使你的視野開拓得更加寬廣和深遠,可以帶來思想的啟迪和靈感,使你的事業逐步走向成熟與成功。正是"一朝鞠飲、終身受用"。可見思想意志之道是每個家庭和國家最為寶貴的生產力要素,因為對立、矛盾、鬥爭是不常之態的自然社會人類產生的復常方法措施之後的統一,雖然在一定的條件下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這方面的發展的大部分道物作用是進一步用來對立、矛盾與鬥爭,其實在對立、矛盾與鬥爭對耗的過程中,無形和有形地耗損生產力的要素質代價高昂得多,如果運用《黃帝》和《周易》的原理把預見的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應該有多好,也就是中醫最講究防治的兼用,早在《內經》中所強調了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你看,道是多麼的重要啊!希望每個人都得道,因為得道者昌呀,失道者衰。看來道是事物生存轉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和樞機,必須道物有機整合後形成哲學上的辨證方法論體系,才能起到正確地指導人們的生活生產實踐。為此,筆者不揣淺陋地很有必要出本這樣的書。可以達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效果。關於道與物的哲學問題涉及的範圍非常之廣,無法作出全面的闡述,僅能重點在道物辨證法原理上予以概說,順便使用實例補充證明之,從中使你真正認識到"道物辨證法"的價值,從而轉變正確的觀念,獲得更多的精神啟示,成就充實而豐富的人生。筆者認為,無論未來中國哲學文化怎樣進步與發展,必定是以中國的先秦哲學思想為根基,把那些雜亂無章、泛虛不實、無法得道的內容予以有機性整理。當然,單靠本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只能作為一個嘗試性的先行者,還需在這方面有志向的同道們更進一步的完善。

第三節、引論道與物整合辨證的方法論,在前論中已經給你帶來了一些啟示,促使你如何更深入地了解道物起到相互生化控制中心的作用,使你時刻如何在這方面的多加關注和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或者著重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最為基礎的必修先導課題學予以研習,從今往後有必要非常的重視不可了,只要掌握了其中的運化奧妙與規律,有著無可倫比的人生適用價值,會使你鍥而不捨地品賞和把玩。這是因為一切科學理論的發展方向是以哲學的航道為標向在指引,歷史上大部份取得成就的著名人物的啟蒙是以哲學為必修,所以國學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非常的熱門。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的課程學費每人就交幾萬元,一個課程的學費竟然捨得去花幾萬元,為了什麼呢?通過取得更多、更廣、更深的學識,為的是在社會上如何取得比以前更大的價值取向,繼之在社會實踐中逐漸悟道完善,再用之予實踐的檢驗,才能獲得更加輝煌的人生價位。孔子已說過:"位高人尊、位低人卑"。如果你已經有了學士、碩士、博士或更高等的學位,原本地位很高了,或是行政管理上的高位,那是位高權重了,人家自然而然的尊重你了(缺德無道者例外),如是得了道的人呢,那就更不用說的尊重。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為了使你的人生更加取得輝煌,用以下幾個最為簡單的自然現象為引子,以作指路明燈,開發你潛在的智慧與潛能,能夠讀完讀懂這本書的慾望,促使你取得更高的學位,更大範圍地為人類服務,以愛民若水的姿態服務於社會。

一〉、道法自然、和於術數: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能夠產生光和熱的星球,真如張景岳所說的:"天之大寶、唯此一輪紅日;地之大寶、是乎一枚附子;人之大寶、命門一息真陽",從不自私、不用購買、彌足珍貴。從不間斷地把其光與熱無私的奉獻給了太空和地球,而地球總是以橢圓形的軌道規範穩態秩序、周而復始地圍繞著太陽在運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多一點的時空以橢圓形軌道繞著太陽在運轉一周,年年規範穩態秩序的如此。可是地球本身也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自我以南北極磁場軸心的方式,很有規律性的運轉一周,天天如此。寫到這裡也許好多人會說:這麼簡單的問題還拿來著書立說,道理已經簡單不過了,連小學生或從未讀過書的人都知道呢,真是吃了飯沒事做!真無聊。可寫書人真的無聊嗎?根本不會是在浪費自然和社會上的有限資源和你寶貴的大好光陰。他見到的是簡單中隱藏著紛繁;簡單中隱匿著奧密;簡單里隱幽著規律;簡單隱深著控制事物的樞機。這是因為你一直認為簡單而不加以深究,古人說過了的也沒引起注意和重視,不是嗎?莊子就說過:"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稷也"。因為這些話太簡單了,那些經典與古文闡釋家也沒有引起注意和重視,更何況是一般的普通人群呢?隨便地、無情地放任自流了、成了過眼煙雲。那就更談不上作出深入的研討,許多闡釋莊子的人就是這麼樣的隨便放過了,或者說得太深奧了,只論結果、沒言非常重要的過程。如:"自本自根"、"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太過隱晦了,令人難以領悟和得道了。那麼現代的科學研究者呢?是以純唯物論在作指導,認為不是實質性的問題,不需要作出延伸性的探討,以為只有把物體分割得越來越小後才能獲得解釋,所以從分子--原子--質子--夸克--量子糾纏(光子的相互作用)的方法論上開展演進,這麼簡單或形而上學的事情就不去深究了,不如窮究形而下學,不知道形而下學和形而上學可以優勢互補,其實人類社會都非常的需要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和包括功形於中的事情,因為事物需要整合零碎和過渡的連接,才不至於被人為無故地中斷的表面獨立性的不連續狀態,形成有背景性大環境的適用性。功形於上同功形於下還要功形於中的樞機性的許可證的准入與准出,因而許多貪官因為國門准出管理上有漏洞,才攜款逃到別國逍遙法外去了。可是功形而下的學問就紛繁了,尚需功形而上和功形於中的學問歸納整合為簡單的概念,能夠執簡就繁、提綱擎領。盧約瑟和他的學生們就說過:"原子是縮小了的太陽系,電子不停地圍繞著那個很小很重的核心在運轉,最小的原子竟然同龐然大物太陽系的構造原理一致"。功形於下的事情人們基本上做得差不多了,可功形於中(道的階段性過程狀態)的相關聯性問題在方法論上存在漏洞的缺口,在短時期內如不解決道物辨證的哲學為指導的事情是難以跨越的,功形於上的問題古人做了許多,現代人繼承有遺漏、又不能與時代同步、用現代語言表達不到位,其非常有價值性的思想智慧被唯物論過餘思辯性的不確語言所遮蔽埋沒了,不知道古人的思想是歷經血與淚的踐行積累的結論。並且經常押到台上批判,以致功形於上同功形於下欠缺功形於中的方法學難以有機歸納性的整合。E-靳特西說:"我們站在一個新的偉大綜合的開端上,相應的狀態結構不是主題,而許多層次的相互關聯的自組織動力學才是主題。現在,我們有可能把進化看成是物質能量、信息、複雜意識和自我反思一樣的集合體"。而科學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拋棄了整體論的觀念,採用了還原論的觀點,科學是進步了,卻給予人們一個不夠全面、完善、真實的自然圖景,於局部是明晰到了一定需要的程度,但在整體上是散亂無彰的。從當前的自然和人為前兆告訴我們,人為行為有離道失德、利弊參半、利慾熏蒸、違害自然,人們稍有不遜對自然有滅頂災害的趨勢;生態危機、環境污染、災疫流行、貧窮愚昧、黨意各識、政教紛爭、戰爭危險等威脅著人類"擇優避劣"的適應生存難題,已經成為人們面向現在和未來必須面對的現實。地球是人們的"暫時"存生地,可是人們為了短期利益而不夠珍惜它的本質存在,在其臟腑內無限制、無計劃地取油、取氣、取煤等人們需要的原料,以其人為地狠掘狠剖,把本體變成了"氣"體嘗還給了太空。遭受摧殘的地球內的五臟六腑功能結構逐漸衰微--質量功信減弱,用量子動力學(QGD)的觀點來看待:星球在圍繞太陽周圍的時--空連續區發生彎曲的軌道同星球的質量和體積非常相關,否則容易造成時--空連續區彎曲軌跡的改變(物質探源--物質間的相互作用--于光遠、第253頁),以致運行軌道的偏移,導致氣候不常性變化,雖然地球暫不毀滅!也日亦不適宜人類的安居樂業,是其一害;如果人們繼續以對立、矛盾、鬥爭為意識獨尊性辨證法(自然本是:天之道為而不爭、人之道為而無害),對於自然、社會、人類為"惡"性的指導思想,不以世界"擇優避劣"性的存異求同,和諧並肩統一為目標,人類社會以當前複雜動蕩的局勢發展,稍有不遜會提速出現人類自殺性的毀滅,是其二害;既然預測到有了這些悲局性的趨勢,人類繼續以對立、矛盾、鬥爭為意識獨尊性辨證法等就無法適宜於建立大同和諧的世界,必須用《周易》和《老子》道法原理提前作出預防措施,或是逐漸跨出地球的搖藍,這不謹是地球上人口暴漲性三害的唯一需要遷徙的事情,必須尋找新的生存落腳點,而是若干年之後還要尋找另一個新生代的宇宙中適合人類安居樂業的離太陽稍遠而質態稍大的"新地球",這種方式可以提高人類的整體素質和養壽,按開普勒第三定律:行星運動的周期與軌道半經長軸的立方體積成正比(物質探源--物質間的相互作用--于光遠、第249頁),因為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圍繞太陽一圈大約88天,那麼距離太陽的時--空連續區發生彎曲軌道相距較遠的星球圍繞太陽一圈的周期按其比例相應增加,如果適合人類安居的新地球與現在地球距離太陽的時--空連續區遠至十倍動量數級和質體增加一倍,那麼人類的壽命在現有平均70歲的40*4倍為11200歲,就真正實現了古代國人的傳說:在天一日如同在地一年的神話,如何明智地珍惜這個預設和來之不易的安居自然環境。這是為了人類這個宗族的延續生存的遠景性的目標任務,要能順利地完成這個偉大的任務,只有凝聚世界人類同宇宙自然萬法歸宗的力量才有可能實現--這才是"道法自然"的原則性規律。為了迎解上述預設人為可以達到的課題,必須事先從人們指導思想和生存智慧上如何取得高度協調與統一做起!主動調控世界從"政黨宗教紛爭"中的"善惡界"走向"本元和諧協同"的"智慧界";啟動"認知、信息、納米、生物"四大前沿科學技術的匯聚,提升人類的協同和諧智慧能力和手段,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有利於人類搬去三座大山:消除貧窮走向富裕、消除殘殺走向和諧、消除愚昧走向智慧,改變東方文化思想"慧而不用"的主張,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普眾以厚德載物"的遠大胸懷,既有剛健父性文化的生生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又有柔順母性文化道德為先、永恆和諧的內涵,促進健順互補、剛柔既濟、道物承製性"道德文化"和"科學文化"有機融為一體。營建人間公正公平、愛人和諧、民主進步、自主自約的天堂,具備"人道合一"文明的世界。人類走向富裕、智慧、和諧。展現出人間的"太平盛世",呈現出繁榮、和平、健康、愉悅的遠景,進一步由搖籃時代圖騰太空、超越現有局限地球的劃時代。為了保護自然,健順穩態的發展,首先必須認知自然之道:為了達到上述人為預設目標,既然公認"原子與太陽系構造原理一致",那麼是"一元本體"的法則無疑了,總的政策方針已經有了,在困難的"功形於中"面前就存在著容易,容易的方面是"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的構造原理一致,人們應該在有機整合"功形於中"方面多做文章,把整合做到位。是物得沒得道的問題,有道的物就動了,有道的文章也受用,一塊原礦不經煅煉就制不成有道的物,火箭飛船有道才起到騰空萬里的作用。能夠是這樣,表現簡單的事物也就存在著不簡單了,那時的人也就是"神"了。從簡單方面來看問題是"法於自然、和於術數;法於陰陽、和於數理"的法則原理。以太陽的光和熱(引斥力)為例,同地球南北極產生的磁性電場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自動調控著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橢圓形軌道,以及地球自轉運動的規律。這種作用是當前適用於人們任意事物的最高層次的"控制中心"(太陽系同整個宇宙相北為次級層次),有了這個"控制中心"才有了地球現在的一切,是地球和太陽(其餘星球)存在的物質功信力的相互作用產生的"中態公約度量"的作功,如地球的南北兩極磁性的差異表現的同性相斥和異性相吸的相互作用產生的電場運動、電場感應運動產生了光電和電波等統一場效應。如此,科學的發現和利用就產生了現在一切自然原理上的仿生與複製。從中也證實了莊子所言的:"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存";在社會人類上筆者補充的是"人道靈而無於窮,故諸事生"。可見"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稷也"的無比正確。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智慧在那個時代就非常的超前而偉大了,那麼大的道理就隱幽在古人的那樣簡單的幾句話里,如果不闡其幽也無法探密至寶。您千萬不要覺得:大道高高在上,高懸在宇宙之中,與我們遙之又遙,毫無實在的聯繫。因為呀--道物一體!我們就像在道之海里的魚兒游戈,都在道其中,同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以及人們的生命生存息息相關。其外延是宇宙,晗接地球自然;內涵是人道社會和人體,內連五臟六腑。再也不是"誰"也不知,但唯獨不是鬼神和上帝!--這個表述能確定道的具體位置:道除了載功信於整個的宇宙空間外,還載功信於各個不同的多維網路層次的事物本體之中,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可東可西、可南可北也可居中,互應關聯著呢!以量子力學中的四種相互作用比較的話,強相互作用是粒子間的作用之冠,電磁相互作用是其的1/100;弱相互作用是其的10-13;引力相互作用是其的10-39,如強相互作用的核子僅能穿進地球表面30CM而被吸收;電磁相互作用的u粒子僅穿地球表面300M被阻止;弱相互作用的中微子完全可以穿透300個地球的厚度,各種相互作用都以"中間規範粒子"(如介子、光子r、膠子G、引力子、中間玻色子等)作為傳遞的媒介統一到效應場中,是為自然世界棋高一籌所掩幽著的共同本源,從而構成有限度的無矛盾的理論(物質探源--物質間的相互作用--于光遠、第269--286頁)。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這正是老子言的:"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事物相互作用與相互生存轉化的永遠恆在的功能信息過程狀態機制,是道物相互作用產生的功信流,此流除了自然空間的存在外,同時也相應存在於自然上的各個不同層次的物質之中,形成多維網路穩態秩序體系(但不是模型)。這樣就促使人們對道有個明確的座標定位與成熟的概念,從中同時也領悟到了關於"陰陽"課題的不是問題了。不再玄乎其詞地無向遠說。很可惜啊!在宏觀指導思想理論上沒有跟上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這麼多年就停在了老子的那一步,不予繼承與發展不說,反而說這是形而上學或是唯心的中庸之道,就把主要精力去研究形而下學,當然形而下學也是科學的一條不可或缺的分枝的必走之路,但最終也有殊途同歸的一天。真是認者見仁、知者見智。為此,愛因斯坦如是說:"不能在邏輯上進一步簡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組成理論的根本部份,它們不是理性所觸動的,一切理論的崇高目標,就在於使這些不能簡化的元素儘可能的簡單……"。大家看到了沒有,盧約瑟、懷海特、拉茲洛、李政道、E-靳特西和愛因斯坦就得了道,得到了我們中國人用於有機整合事物法則的這個"道",所以西方人就依據此原理髮明了發電機和電動機,讓世界動了起來;近代發現了音視頻道,讓世界步入到了信息化社會。因為道是過程狀態與功信流啊,這是獲得公認了的。可是我們國人還在繼續不斷地欣嘗純粹的唯物辨證法的唯一指導思想,把老子的道用在嘴上講的道,繼續在玩嘴巴和文字遊戲。世界到了這樣的生產力和發達的日新月異的時代,不但能見到道、使用道,而且把道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還有那麼多的學術權威還是抱著老子的"道之無為無不為"、"道之恍兮惚兮"而不放,竟然一字也不敢動,真是可悲矣!很可悲的是國人在莊子之後和宋代之前、以及在近現代這麼多年代遺失了"道"這個非常重要的原理和法則。英國哲學家懷海特在看到中國文化衰落的二十世紀初時評價說:"就文明的歷史之悠久和影響之深遠來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文明"。看來從二十世紀初指導文明的思想,是在那時開始逐步已經衰落,這樣如何得到進步和發展呢?按理而論道是"道法自然"、而"自然又法道於自然"這樣的簡單,可人們在這段時期中僅講在口頭禪上,在理論源頭上不作深入的理解和運用不說,同時也引進了一些不符實際的"過餘思辯文化"的衝擊,致以"血淚踐行產生的國學"日見頹廢。李政道教授在《科學與藝術》一書中說過:"自然在其本身定律中具有自我展示美的設計,也就是物理定律的對稱性與和諧性,有著樸素簡單的樸素美"。地球以橢圓形的軌道圍繞著太陽規範穩態秩序的轉運,這就是對偶和諧,互相承製性的、樸素簡單性的、規律秩序性的、統一效應場的美。這就是在道法自然和自然法道的法則美。用一個總的橢圓形在複製著許多的類橢圓形:鳥的蛋、植物的種子等才能有了其隱藏著的盈虧消長生長動機的潛能量。老子說:"天地無言、人言不及",自然天地和鳥的蛋與植物的種子在無聲無息地孕育,可小雞和人出生後就嘰嘰喳喳,不能夠以自然生態哲學真義的立言證解自然社會與人體了。以此,人死後進入了"太平間"之後,什麼囗舌是非也隨之回歸於自然的"安樂與太平",就是這層意思。以上講過,地球規範穩態秩序的橢圓形軌道周而復始地繞著太陽在運轉,是地球與太陽的相互作用下的橢圓形轉運軌道和地球的電磁自轉之道,這個橢圓形運轉和地球自轉之道隱匿著很大的奧妙,是這些道在自動調控著事物的生存轉化,所以被稱為"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為什麼呢?本人又是從自然中表現出來的非常簡單的徵象作回答:就是這個橢圓形的運轉軌道和地球本身的磁場周轉,才存在著無窮的奧妙。其奧妙既簡單又紛繁,簡單來論:大地在太空中靠著宇宙自然的大氣(聲、光、波、電、磁、引、斥等功信流)的綜合承製力量(標量規範時空穩態秩序效應場)而托起運動,是在宇宙星球之間的彼此干擾(天干)與地球本身產生的支持力量(地支)周而復始地以一定的"中態"標量規範"公約度"橢圓形軌道穩態秩序的運行。天干地支的概念我問了許多人和看了很多書,可沒有人按自然之道理進行總結歸納,總是以"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實際應用的簡單符號作出回答,其實是宇宙自然星球之間在多層多維時空並協偶聯互補承製產生的"中態"標量規範"公約度"穩態秩序效應場(宇宙大氣)的綜合能量(功信)而起到的重要作用。這同古人所說的天氣的不斷下降,地氣的不斷上升:一上一下、互相招引;一動一靜、相互為承;一升一降、相互為制;一左一右、相互為用。升降動靜左右道物陰陽的互根招引的會合是為"易經"的氣交。以天甲地子為例,甲與子的氣交以生甲子年月日時,按橢圓形軌道序列順布氣交生成六十化甲規律,再以年、月、日、時四密碼有機配對,這同生物界中的四種不同的組織有機組成器官,上代RNA與下代RNA有機擇優配對形成DNA的雙螺旋結構密碼子為模板,在並協偶聯的互補承製、因果反饋、記億誘導、自我組織中複製,是天地道物陰陽相摩離合交感複製的"同化異構"特徵,你看,古人是多麼的偉大呵,同當代科學合拍無遺。地球以橢圓形軌道在一年之中圍繞太陽一周的運轉,其產生的光照作用於地球,才產生了時空距離的溫度差異,這種差異程度年復一年地有著上限與下限"有度"的規律性的位移波動,每年就有了波動不變的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周期位移,人們也就有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產生活生命規律。地球由西向東時空規律性自轉位移,在位移的過程中才就了太陽的照面與背面,照面是白天屬陽,背面是黑夜屬陰,人們見日光明而白作、夜黑暗而息等宇宙自然鍾和人體生物鐘生命活動的"天人相應"原理,陰陽的概念也就同時空產生了。地球在與太陽的相互有規律的時空距離差異中,地球方位也相應產生了溫度光線的差異:東溫、南熱、西涼、北寒;所以"天度者:制地月之行也;氣數者:紀生化之用也"(維持在中態公約度)。這就是"道功"與"道用"的"協同共利"的方式。太空同太陽的距離更遠,地球以上的高空沒有地面質地的反射作用,所以存在"高處不勝寒"之境,才有山高長年積雪的緣故,高山處西北或是南北極,距離太陽光照較遠,幅射時間較短的因由。楊上善明曰:"真人身之肌體,與太極同質:真人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身肌宗一"。說明了太空為高度寒冷之象,氣遇寒則凝而聚而成形,形甚而為質,因為太易為太虛,虛之極為太空,太易未見氣而生初陰初陽,太初為氣之始,氣之始有了成陰成陽,太始形之始,太素質之始,成陰成陽相互交感,才有了形質的始生。"氣形質"在太空寒凝條件下的聚合為萬物,宇宙中的小行星就是由冰所凝集初生的實體,氣形質俱才萌生。這是最高層次和最為原始性的物質形成的作用機制,但物要有化,那就需要太陽的溫煦作用的參與,太陽系如果沒有太陽的溫煦作用,生命所寄託的溫度、空氣和水這三大要素無從談起。太陽是宇宙自然賦予地球上物質存在生命力活動的福希,"陽氣若天如日、陰者藏而起亟也"。空氣和水在太陽照射溫度的作用下進行液氣轉化,"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而氣么樣出地、雲么樣出天,內經中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沒有說出液氣互轉的過程和環節,在這裡則是太陽的溫度作用把地球中的水,蒸發為氣體搬運到太空,氣體在高空中遇到寒冷凝集的作用後成為雲,雲的集合成形下降到地面的過程為雨。為此"水"是"氣與冰"的要素,也是物質存生的至關因素。水屬陰、陰成形,是在太陽和太空的"陰陽互根協調和諧承製的統一"作用下產生的信息能量把"水與氣"製造成為有了生命力的活態。是"陽施正氣萬物乃生、陰為主持群形乃立"的法則作用。這既是自然易理中道物陰陽水火寒熱的正泰氣交,也是人體內心腎水火"陰昇陽降與陽升陰降"往複運動、周而復始的既濟機制。也就是經典所說的"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始也"。陰陽是由一道太極而產生的二,二曰陰陽,陰陽是統括自然屬性的水火等表徵機制。那麼這個天地的物質轉化是至高層次的相互作用,是道物水火陰陽產生的宇宙大氣,宇宙自然大氣(道--功信)作用是至高層次性的統領其下所有事物的機制,是最為原始的原動力機制。真因為有了太陽:"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按理說自然應該是先有道存、再有陰陽水火,再有土地、繼而木性植物植被的先決條件後(五行排序與一元相生必須改造之理),才有土地的氤氳,植物的落葉和種子的落地發酵才能化醇,從無機到有機,自然賦予天干地支(RNA與DNA)的遺傳信息,有機給予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類等的化合後不斷的成形,於天地道物陰陽的"氣交"之中(有此機制的星球才有生命,否則是枉然)的周而復始循環地"有無互易轉運化生",所以人就是自然之子,人體也就是一個小宇宙。人類從出生及到整個生命過程、無不刻錄著"天地道物陰陽程序系統"的遺傳基因的密碼,同時也受到"天干"與"地支"時空網路周期時空距離差異"統一場效應"的制控作用,才從原生質--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以物組道、用道(呼吸道、消化道、血循道、神經經絡道、泌尿道等)組物性的有機生物與人體。於上,對於"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表述,你就知道這是不夠完全確切的了,是把事物一本互用的完整關係進行人為之見的剝離對待,用這種對待事物的方法是盲人摸象,把自然存在著的有機關聯的整體瑰寶打碎了,至今形成人們思維與語言表達上的劣跡,在短期內很難改過自新,要把禍根追到孔夫子那裡去,因為是孔夫子沒有領悟到《周易》道一陰陽的內蘊,在作的表面文字,這裡不是全盤否認老孔夫子,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和貢獻還是很大,許多經典議論是有許多不易的真理。以本人的識道水平在當前謹不只僅發現此點有誤而已。以筆者的道物辨證關係進行探討,再一次證明著自然世界中的任何形上與形下的事物都是"道物陰陽水火"的"對偶和諧互補承製"下產生的"樞機閾值中態規範公約度性概率位點"(-1n-0--+1)在起關鍵性作用,不管是高層次與低層次或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的事物都是"道和物"在時空互補"中態公約度"作用下的綜合場效應原理。所以西方人也在深入探討我國古代經典存在的奧密,並且已經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步,得到了經典的啟迪和指導,採取了宏觀和微觀互補的辦法在研究自然法則,否則不可能有"更和現代科學合拍"和"萬有概念寶庫"結論的見天與見地。E-靳特西在《自組織的宇宙》一書中談到事物的因果關係時,以"開放系統的漲落有序關係"和"耗散結構熱力非平衡態模式"述說自然力的對稱性與互補性"自動破缺"時的道物互通"有無"轉運化生,對宇宙的發展與演變、宏觀同微觀的相互作用機制時認為:"宏觀結構成了微觀結構的環境,並以決定性方式,或使它成為可能的方式影響它們的進化。反之,微觀結構的進化(原子核、原子和分子的綜合作用)成為宏觀結構形成和進化的決定因素,這種相互依賴性構成了協同進化"。從論中我們看到了"宏觀與微觀的互補結合運用",從中可以發現對稱、協同、依賴、偶聯、互補、承製、消長、循環、和諧、非加和、非平衡等的相互關係,從關係中看到的是一個"開放系統的漲落有序"和"耗散結構熱力非平衡態"模式的"自動破缺"性互通"有無",有原子核和原子包括分子的綜合性相互作用。其實,這就是我國古代經典中的"道物陰陽水火正泰消長的氣交"在宏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功形於中)、"無"與有、過程狀態與結構實體等"並協偶聯互補和諧承製原理形成的效應場作用",可是他就是不說"道物陰陽"、"陰陽水火"、"水火消長"、"水火氣交既濟",不說"道物陰陽"是一個"開放系統和耗散結構體系在熱力學"上"正負熵互動的消長增減作用",以及自然力"道物陰陽"的"對稱性與互補性自動破缺"性互通"有無"。其實熵的增減也是我們常說的正為陽、負為陰,這種互相作用關係在始終證明道物陰陽因果機制,在維護著宇宙自然的"一元本體系統整體規範秩序穩態",是道物陰陽的相互氣交轉化自主展開目標任務的"同化異構"機制。由上可見,由於國人講的文詞修飾作用,說明道物陰陽不是"對立的矛與盾的鬥爭",不是"陰陽平衡"的關係。處於單一唯物論的一層一維的"對立再統一"沒有更好的實際意義,雖然多少有些意義,那是經過自然資源對耗了的統一,如果沒有對耗的長遠穩定的協調互補統一,你說世界已經發展到了怎樣的程度。如此,唯物論的形式邏輯辨證法僅適用於自然社會與有機人體在"失態之治",也就是正治與反治的運用問題。因為事物是處在多層次、網路狀的"時空統一效應場",一個有機體是許多因素在交互著相互作用,"陰陽平衡"等是事物處在一維一層的平面上,不能夠表達和解決事物在"多層多維性的網路狀"相互作用的時空關係,也就沒有"漲幅與落差消長的因素"存在,那是在靜態情況下所觀察到的自然和人體,不是正常性的"規範有序穩態"特徵。這是因為"天、地、人"受著地球圍繞太陽的橢圓形軌道在轉運,正因有了這個橢圓形的轉運軌道,天地就授天地為"虛"(空)了;天地授人以"虛"(飢而擇食)了;高處授低處以"虛"(有盈虧落差)了;濃度高的授濃度低的為"虛"(互補交易)了;熱的就授寒的為"虛"了;寒的又授過熱的為"虛"(有了空氣對流)了;動的授靜的為"虛"(差異轉化)了;多的授少的為"虛"(消長漲落)了;剛與柔互依傳遞互授為"虛"了,總而言之:陰授陽與陽受陰互爾為"虛"了,以"虛"的"無有"對偶協同和諧承製,以"虛"授人和物為機了,所有這些都是"物以道於通為用"的自然自我自功這樣"有形"與"無形"互補性根本大法在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虛"在(-1n-0--+1n)"中態標量穩態有序公約度"規範閾值徘徊概率位移過程中互補交易與變易的轉運"有無",才有了梯度差異的出現化生循環運動,就有了事物的運動性協同互補承製性的交易與交換,所以古人把天地男女道物陰陽功信和受精的交換和交易形象地稱為"雲雨"。蓄水產生落差動能發電就是此理;飢而擇食可以為證,人才能同周圍環境周而復始地換能,這是從簡單中見到複雜的妙理。需要補充的也不是事物的"簡單加和關係的堆積體",這是因為自然與社會人類是"有機體"、而不是無機物,無機物相似"可加和",有機體為"非加和"(有待本書在相關章節中論詳)。其前可沒有人比這說得更明白,同胞們覺醒吧!再也不要抱著古玩賞心、自我陶醉了,國之瑰寶有脫祖離籍的危險呢!筆者雖然把議題講得再也明白不過了(開玩笑說是祖傳的,是遇上了現時的人文好環境才於奉獻社會),因為還是有些國子總不悟道得道,始終以"陰陽是對立統一的關係"、"陰陽平衡"、"矛盾鬥爭"、"唯物辨證法"牽扯在教科書中,總在避規於"道",在說教和貽誤子弟,到了頑固不化、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地步,無法取得世界已經得"道"人們的認同,也無法把現時的怪論推廣到世界,世界僅承認我們的"古代文明"對世界的貢獻,你看到了"近代的哲學"對世界的貢獻有多少,我看貢獻思想智慧比無償貢獻金錢的友誼更密切和長遠,用金錢濟貧不成功還不於濟智慧。

二〉、道低一尺,道高一丈:話又說回來,從上可見到的是"道器同體、如影隨形、不可分離"。如果還人為地把道與器分割為形上和形下,反而說不明、理還亂的亂道行為,還不如歸納為:"器之有道、物才以轉運;道之有器、物才有化生"。現代只要是人為所制的器物都存有或載有道:簡單的壺盅,複雜的機械等。只不過是你沒有具體地觀察比較罷了。在此,形而上與形而下是純唯物論和唯心論的人為分割法,已經把自然有機本體在理論表達語言上分割得支離破碎了,到目前已經形成了固有"專利"性的用語,破碎的東西雖然粘合上也存在裂縫,那麼就沒有了自然原樣的完整無缺。為此,作者只得冒天下之大不違、忍痛割愛改正為功形(功信形體)而上和功形而下,還須創建"功形而中"的新概念,這是因為事物之間還需一種功信傳遞與關聯承製作用的載體,在化學和藥物互相作用過程中還要中和性的媒介與載體,否則你就無法完成這一作用的過程,這個載體也是"道"。是對偶和諧互補承製性的規範穩態秩序場效應規則,自然和人體本來是"器中有道、道中有器"所形成的多層次多維繫網路狀自然生態有機"擇優避劣"系統,所以自然和人體存在著如此不易之"道"。黃道啟道、周易有道、老子論道、莊子指道,孔子講道、內經概道。各有其優勢特徵與不足的缺陷性,只有把他們的內容取精除偽、取長補短、互補整合、才能見道得道。《黃道》啟道明道義真精簡、為先秦公共公正大道(可惜失傳了);《周易》是以象立卦、喻卦藏道;《老子》悟道得道、論道較全、議道晰透;《莊子》指道、樞機為道、運理則道;《易傳》釋易、闡幽易道、重在人道;《內經》道物互補、得道用道概全;宋代理學家們以理述道,建立"自然擇優避劣"為重點,以道與物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多方位的延伸;"景岳"補道、拓道、為道開了方便之道(為醫道的精髓)。他們的內容總括了"天、地、人、時"無所不有的法道,是為真道。可是,往後的人們以上述的為經典,重複不斷地闡釋與發揮,總也以經典中的內容為根基,開展了百折不撓的探索,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是因為其在"精華"中夾雜存在著抽象、牽強、模糊等方面的邏輯結構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近代於高層人物的運用不暢,同時也是受到西方過余分析和思辨哲學引入的衝擊,把人們的一而貫之的公共公正黃道哲學(黃道經)指導思想與思維方法打亂了道。逐漸轉到了唯物論方向的過余分析性還原與思辯性的唯心,致以中西參雜、非中非西、完全西化或不能融匯並蓄與優勢互補,以唯物論方向的過余分析性還原與思辯性的唯心的方法學把古代國人的"精華"認知遮蔽而埋沒了,到了道不明、理還亂的局面。如"對立統一"、"陰陽平衡"、矛與盾的鬥爭、否定之否定等,本應用於失態糾治,反而用在常態正邦,至今形成了抹不掉的習慣,掛在口中、寫在書中,成了因循守舊、頑固不化的思維方法與觀念。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哲學家M.懷特認為在哲學上最強有力的趨向莫過於分析了,他與哲學史上所追求的綜合恰恰相背,正當他胸懷滿志得意時,在科學界卻興起了一場綜合性的思想回復運動,逐步進入到了控制論、系統論、資訊理論的時代,一股哲學的潛流以頑強不屈和不知疲倦的綜合精神不斷的復甦,即系統綜合的哲學思維脫穎而出。雖然出現了綜合的邊緣理念,但整合哲學的方法學路徑不對,不但起不到對科學的指導作用,反而滯遲到了科學發展的後面,不知不覺地拖延了整合哲學向前推進的後腿,步入到了意不明理還亂的低道怪圈。科學家們因而不得不轉向重視"功形而上"的問題,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我國古代道物辨證整合的指導思想智慧。概全的綜合實際上是物理學始終追求的目標,許多的世紀以來同樣是自然科學的模式,新物理學試圖找到一個有利的出發點,以此把450多種基本粒子和宇宙自然物質的"四種普遍存在的力"構成"自然一體"的結構組份。然而在"大一統"思想中,自然起初僅有一種合力在起作用,那就是"超統一"力。按拉茲洛的說法是"只有一種實體的實在,那就是潛能量"。在太陽系的實在,以作者的認知就是地球繞著太陽運動的橢圓形軌道,從物質上看是地球與太陽等的相互作用,由於相互作用之後而產生的橢圓形軌道,才產生了時空距離的差異,有了差異就有了漲幅與落差的消長因素,也就有了地球上的萬物,這是統一力的"同構",消長交互作用的異化向上是"同構",向下為"異化",概括起來是橢圓形軌道的盈虧消長的"同化"才表現自然上的"異構"的特徵,其用同化的原理所開展的複製是異構、所以"異構則展示紛繁";其異構的向高層次上的有機整合是同化,為此"同化則顯見簡單"。這種特徵具有明顯的既簡單而又複雜的一致有序性,是一種因果關係。由於因果關係的逐級出現,當前處於統領地位的人們僅見其複雜性的層面,而忽視了其一致有序性和簡單性的關鍵作為,也是因為其簡單性不予深究,一直把其當成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課題"對待,而去窮研形而下學的唯物論,遇到了缺乏背景性的碰壁,只得抬頭遼觀背景的為實奇妙,沒想到真因為其筒單而隱幽著妙不可言的潛機。也就人為地從背景為起始把其分解為不同層次的結構,此結構是次序排列著,那就把其定為系統的層級結構或是等級結構更為確切,這個結構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類社會的,無所不有。明白了以上所論的道物問題,道物辯證法的整合原理也是自然和社會的廣泛運用。那就是到了道高一丈的問題。因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包括了所有領域,但決不是學院派那瑣粹的機械的範式理論,而是有目共睹的:一是對真理的興趣而去探索純粹的知識;二是以務實的目標而達人類公平的需求。在此,哲學是運用可靠的知識手段用來解證"自然擇優避劣"性的機制、予以迎刃解決"困惑社會"出現的那些"不利於民眾生存"的課題。這就是具有了更強的實用性。在這裡就不必去追求那些泛虛的理論,而是要實用的道物整合,其分枝末節就由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如何去努力辦到,是整合的協作與細節的分工,不是爭吵不休的你對他錯。作者以前讀過一些哲學的書籍,哲學家們所羅列的素材雖然豐富多彩、答案極其精美、信息非常的富有,可是在我的內心還是沒有完全得到實在完整的答案,因為多數的哲學家們的迴音缺乏事實的可比依據,更多的是在任憑自見複習先秦以後的教會門戶課程,出現窄視就不言而喻了。而科學各個分枝的回答又局限於或偏向於他們專業實際化方面的優越,或者是把這一門類的觀點上升為普遍存在的規則,可想而知的是怎麼能統觀全局?因為研究方向的分枝和層次有異,不能縱攬全局的概全。自然在設計和加工物質,是自然系統程序意識的存在,存在也決定了意識的程序,這是人們如何以縱攬全局的視野解決存在的問題,由於當代科學的發展,大多數的物質按其道的原理可以人為的加工完善,簡單的例子是房子是按照人們的需求任務目的而建造的,首先是由需要才由思想意識的判斷為出發點決定而產生的意識,由思想本體與工具本體的相輔相成的有無互補才解決的需求。我是一個當醫生的,遇到許多疑難疾病得不到解釋不說,也沒有很好的醫治手段,許多人自我表現確有異常,但憑物理和生物化學性的檢查結果是正常的--沒有病!患者不愉快地離你而去,或回敬一句:你這個醫院與醫生的水平不高!因為沒有滿意達到患者的企求,更不能夠滿足患者醫療的願望,也非常理解患家的心情,這是問題的存在,總不能還是這樣得不到解決,那還是人的萬物之靈嗎?看來西醫那套純唯物性的方法論存在著某些方面的缺陷的誤區,除了手術和抗菌素等是治本之外,其餘的是治標,如糖尿病予以降糖、高血壓病予以降壓性的被動治標療法,這些方法僅能解決一時之機,而無法予以根治,反而延貽了病情的纏綿難愈,在治標性藥物作用下,不知不覺地導致人體器官和生命遞質在外源性藥物的作用下產生的依賴--耐受--退化等藥害,表現為不用則廢性的萎縮與生命主動自控能力的喪失,因為其特別的偏重於唯物論上的物質方面了,對於人體存在"道"的功能信息性過程狀態可能就沒有中醫的完美,但是中醫的許多疾病概念也不夠確切,存在模稜兩可,沒有現代語言表達的準確,特別是在新新人類面前難以讓其誠服,這是因為其所接受的基礎教育方法方式同國人的傳統文化有了脫節,受到教育方面某些存在問題誘導灌輸上的失誤,所以難以弄懂中醫的"之乎者也"。為此,這就是意識到需要兩種文化的優勢互補、相融整合了,這是因為單純的唯物論和道法自然、形而上與形而下等問題出現了不連續性過程的斷層所致,需要"功形而中"的方法方施有機整合新的哲學語言非常的迫在眉睫。對於醫學模式,有的人認為用"社會、人體、心理"的模式能夠縱攬醫學的全局,我看也不夠確切,本來人是自然人,社會是自然的社會,社會是由人有機結合而成,是由自然所規範的管理模式,人又生活於社會和自然之中,古人在道法自然,哲學離不開古人的哲學思想根基,還不如稱之為"自然生態醫學"合適與簡潔得多。當然醫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但人體是自然之子、法於自然。用有機人體探索整合概全哲學的問題應該沒有異議,也存在著實在,是無道與低道無所企及的。是否能夠經過外察內省有機人體之後了解自然世界的真諦。筆者仍然可以說:開啟一個意義深遠與既新又古的哲學理念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件,這樣做是相當的冒險,有許多高貴與權威的學院派的範式理論在阻攔著你的思維方向,可觀的哲學家在繼續提供違心與守舊的精緻或實際意義不大的理論。其所涉足的正如拉茲洛所說的"而科學家在越來越多地涉足一般哲學問題的同時,又仍然被他們特定專業的視角翳蔽著"。下面讓我講個寓言故事吧:一天,麻雀在糞坑裡上躥下跳,很得意。看到鵬鳥從天空飛過,麻雀說:"鵬鳥哥,你幹什麼在天空飛來飛去的呢"?鵬鳥說:"我到天空探求宇宙自然的奧密呀"!麻雀說:"天空這麼大,你能探個究竟嗎?我以前摸過大象,始終沒摸到它的全體。雖然如此,大象跑到森林去了,究竟還在陸地上,可以繼續找尋。天空這麼大,怎麼找呀"!鵬鳥見麻雀思想這樣頑固不化,考慮要引導他跳出糞坑,到外邊來看一看究競,可是麻雀怎麼也不答應,說"事物之間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是道物辨證法的認識論,不是那麼的簡單。更不是我們這些小鳥能夠弄得懂的問題,本鳥無必要去傷腦筋。"於是麻雀就用"屠夫式"的方式掏糞坑。可是糞坑只有幾米大,觀察得一目了然。而且每塊糞便都可用尖咀啄開分析;每條坑蟲也可用尖咀啄開剖解。最後,它一清二楚了,世界的本質原來只是如此。從今後,任何事物都可以此為框架找答案,找到了就是定理了。哲學家黑格爾就說過:"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裡。"這個問題不難明白,這是尋求道低與道高或是道不同不與相謀也的事情。道高:1人=1萬人(的公式)當這一萬人擠進一個旋轉的軌道時,一旋轉是一個點(座標)的旋轉軌跡;而另一個人擠進了一個只有他一個人的旋轉軌道時,一旋轉也是一個點的旋轉軌跡。這時,1人=1萬人。這個特殊的公式在競爭、擇業、研究等處,有用!是一種上意識的開發。在太陽系社會裡,天下往往是那一個人的,而不是那一萬個人的。例如:漢劉邦在第一次同呂后聯姻時,所有人都寫一千以下的禮金,只有他一人寫一萬;所有人都把銀子拿上,只有他一人沒拿;到時所有人都是下賓,只有他一人是上賓!這是得道了的高智慧在閃現一點。--這個公式可教給孩子,再加"我即宇宙,己即"神"!"培養"王者風範",可謂一個小小的經典教育。比那"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成就多啦!U貝塔朗菲就認為:"系統"概念在現代科學、社會和生活中已經逐步獲得了中心地位;人們在其努力的許多領域強調了"系統方法"和"系統思維"的重要性;那些被稱作"系統工程"、"系統分析"以及諸如此類新的學科應運而生。無疑,這個概念標誌著科學和世界觀方面的一種真正的、不可避免的、合乎邏輯的發展。拉茲洛認為,我們所需要的是一種"綜合的哲學",這種哲學從現代科學形形色色的發展中接受新事物,並且試圖遵循哲學中的其它方式:努力把專門知識中寶貴的片斷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儘管這項事業也許是要冒風險的。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呈現為"一種相互聯繫的自然系統",而不是專門學科所詳盡描述的各個組件之和。忽視這種基本事實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正如DDT導致的對技術--商業社會的不滿等等,同一些的著名例子所證明的那樣。專家的假定是:宇宙是"多元的",它的組成部分可以充分地分離開來讓各種傳統學科進行獨立的研究。然而,作為一種補充,還需要用普遍的觀點看待系統秩序和相互依存。後面這個假定既不是空洞的也不只是推測;因為各種系統科學已經證明,存在著揭示某種一般秩序的概念、模型和不變性,它們或多或少地超越了傳統科學的種種特定秩序。我們意識到,這種觀點也是一種對實在的"透視",它由人類的局限性所決定並受其制約;然而,常規和傳統的學科終究也是如此。因此,在當代科學中,從物理學到社會學,新的概念、範疇、結構不斷產生,而其中心則為諸如整體、系統及其各種具有普遍性的不變性。它們展現出一種綜合哲學的觀點,他們的"資料來源於經驗科學,問題來源於哲學史,而概念則來源於現代系統研究"。而且,如果我們當前的大部分麻煩來源於把現代人包裝在各種各樣的密封艙里--把人作為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的單位,而忘記人是具有活力的並正在體驗世界的整體--那麼,這種新概念(以其共有的術語綜合了不同的方面和透視)也許會大大有助於對當代問題的解決,而墨守成規的分析哲學正因為把這些問題"排除在外"而變成了不結果實的花朵。可見,貝塔朗菲和拉茲洛見識到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真面目,是得到了高道,由於他有哲學和生物學家的英名,迎刃而解了哲學整合的阻力,其意義非常的遠大,給綜合哲學帶來無限光明的發展前景,給"道物辨證法"的建立開啟了方便之門。

三〉、法於層次,知淺道深:《老子》在第五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所說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不如守中",其實談到的也類似於道儒兩學的"四時行焉"、"允執其中",但有所長,意義高深而且合理,是你褲兜中的鑰匙,能夠開啟事物生成轉化法則的方便之門。根據<老子>的主旨和整個的研究方向,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虛"產生的落差才啟動了"動";而"動"的不致於太過或不及才出現了"中"的自約,是一系列自動控制過程中的標量(-1--0--+1)規範有序的中態公約度,天地的法制是公正,社會制度不離其中,人民就是天地之基,是賦予服務於民的政府,而不是魚肉百姓的政閥,執行太過(行政太重)或不及(行政不作為)人民會以自然規律罷免以恢復人民的權利,這不是政見不同,而是自然一理同道的自我擇優調控。但"中"並不是表示"不易"性的靶心位置,而是事物所處在"升降出入"性的"向心"和"離心"偶聯"互補力"產生的不斷運動所標量規範有序的"中態公約度量",或事物的中介與媒介的化合性"功形於中"的循環運動,為《老子》稱謂的既"妙"又"玄"。儒家雖然已經確定是"中庸"一詞外,更有可能的是如下的大同小異的內涵:《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而為和"。道生一、一為一本;道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而三則生萬物?這前三個因素真的能生萬物嗎?那麼這第三物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它就是"中"的真正內涵,這第三者,正是"道沖",郭齊俑在其《物質運動圈》中論:"而我們藉助於一些科學理論(如氣體分子運動論)的幫助,可以對這種方向性做更精準的描述。原來,物質主體在演變初期,具有較強的能量(彌散)態;在演變中期,具有能量態和質量態的中間態;而在演變末期,具有較強的質量(集中)態。"愛因斯坦在《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中言:"在相對論之前,物理學中承認兩條極重要的守恆定律,一條是能量守恆定律,一條是質量守恆定律,兩條基本定律似乎彼此獨立,但通過相對論它們便可結合成一條定律,質量和能量可以變成互換(應為互補,本人補充)的項目"。但是隨著科學的進步,這個"守恆"無法進行事物內外的功信和物質的"互通有無",才發現了"守恆性與不守恆性、對稱性與不對稱性、左手旋與右手旋、向心力與離心力"等的對稱偶聯運動產生的中態公約度量,以事物自主性自動擇優避劣的"正負熵中態標量有序穩態公約度"的"對偶性自動破缺換能易物"的收納與排泄功能,是維持事物的生我生髮和約束互補和諧協調有序穩態正常機制,怎麼是用"對立矛盾"掛得上鉤的言論能否講得清的呢?拉茲洛說:"牛頓體系曾被歡呼為偉大成就,但到本世紀初,當愛因斯坦的理論在被人接受而奮鬥,它卻成了討厭的絆腳石;......"--系統原理其至大與至小的自發性的表徵為獨立性的自約之外,在內在潛質機制上都是相互連續一致性的關聯性;功信與物質具有"同化異構與同構異化"的立體多維層次網路的連續。這種連續性的相互作用也是"功形於中"的事情。而"道沖"這第三因素就是用來處理"陽正陰負"之間的對偶互補、和諧依存、兩異引斥、協調承製的媒介(如介子等)關係,最後真正需要第三者來做的事情就是讓陰負陽正的"向心力"與"離心力"所產生的動態引斥作用與承製性場效應的"既無太過、也無不及"的"中態公約度量"的維持,因為它處於陰負陽正之間,起著媒介與牽制的作用。在此,世界是周而復始地循環弧形軌道運動,是道物相互作用產生的"向心力與離心力"產生的"引斥力效應場"在維持和調控這樣的運動。而單純性的"引斥力場"在無"向心力與離心力"協同作用下、是在事物靜態環境中觀察中產生的概念,所見到的是直線運動,不能解釋橢圓形軌道產生的機制,所以引斥力場僅能詮釋一般性的部份、而不能證解自然整體。在此,"中"代表了功信與形體(功形)或道與物處在中態公約度之間關聯的特徵,因為老祖宗已經給它起了名,我不妨來借用,這就是"道沖",其實也是為了能夠達到"道物一體"的有機關聯:《老子》二十一章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以見到的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實在,道和物是對應和諧互補承製存在的要素質,道與物是老子講的存在於一體的互補協同承製性作用關係。例如:人體如是,電腦如是,火箭如是。即道是同物質關聯性的功能信息過程連續狀態,物質無道則無功信生命力的存在。如此,道是事物生髮與轉化的原動力。如果道與物又被人為地分割為形上或形下,也就是對有機自然或人體的功能信息過程同物質或人的精神思維同肉體的分離,即星球的規律有序運動終止與或人的生命活動息矣。正常的自然中根本無獨立性的形上或形下的事物存在,而是各種紛繁複雜的事物都是處於網路層次秩序的狀態,為了把這些所處在各種事物分布層次予以更好地用語表達,又不至於繼續把道與物、功能與形態人為地進行剝離。在此,必須建立功形於上,功形於中,功形於下的新概念。這樣,從事物的表義上來看待似有其獨立性的方面,其本質也就有了有機連續性的關聯作功。由此,三生萬物,這也是"逢三化吉、遇三則立"的佐證,就有了足夠的理由!所以,儒家所解釋的"中庸"也有折中求理之意,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允執其中",防止事物在生髮與轉化的過程中的"過猶不及",在這方面的觀念取得非常一致,同時也糾正了人們的僵化思維!但其"庸"有附屬幫辦之感的不可取。按《老子》:第四十二章說的,本人可以把其歸納為是一種事物"同化異構與同構異化"的等級秩序原理。是以太陽系與地球的相互作用之時由橢圓形軌道而產生和表徵的道物陰陽,此道物陰陽為宇宙次級層次性的對其以下層次的陰陽起著"中態公約度量"的自動控制,所以陰陽同道和物一樣以多層多維的等級秩序形式存在於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功形於中的任何事物之中,為了關聯與調和兩者之間的關係而引入道沖。道沖是道物陰陽關聯與調和產生的"向心力與離心力"產生的"引斥力效應場"的主要機制,處於信息和過程狀態的調控--是"道的本體的中和承製作用"。老子雖然預示了陰負陽正"向心力與離心力"產生的"引斥力效應場"活動所產生的果,同樣包括調和的過程信息--同樣的是系統程序。"三生萬物"提供的不只是一種思想,更為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說起來慚愧,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我們卻只能以全新的概念來命名),對於人類來說,他提供了足夠開放的思維空間。這也是一門非常嚴謹和血與淚的踐行學問,現在我們用物理學和自然生態上的原理來證明它的存在:如果我們把陰負陽正作為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那麼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會發生運動,同時會使物體本身的內力(慣性)發生變動,而參與力的向前移動,這是力的一個特點,但是內力和內力之間,外力和外力之間、內力和外力之間如何轉化、如何抵消、如何協作,我們就必須引入第三個因素來協調,這個第三因素就是道沖--功信--功形於中--程序系統;如果要讓物體保持一定規範穩定秩序狀態,我們應該考慮內力和外力間、內力和內力間、外力和內力之間的關聯承製,這種有序穩態就是制約,而且還說明物體前方的阻力小於推力、前方是虛空的能夠容納物體的向前的繼續移動過去,這是道的時空存在因素。所以人體有呼吸、血循、消化、泌尿、神經、免疫、生殖等功信和物質轉化之道,自然中有星球的運轉軌道、地球上有河道與道路以及人為開發的航道與信頻之道等,這些道是"實有"與"虛無"性的升降出入的互補互運互通的連續的關聯,在物理微觀上是"實體粒子"與"虛體量子"的偶聯協同作功。如同人體無道信物不運不化、道之不運氣血水液不通,生命息矣!自然無道、無以生長化收藏;天地無道、則信物無以消長互交,萬物無以生。這裡不單純是提供一種思考方法,實際上物體的本體中是包含有內力的,因為內力決定了物體的形態和本質,嚴復在比較牛頓與《周易》的說理上認為:剛性物質靜止不動,其動受引力作用而動;柔性物質能自由運動,其動受斥力作用而動;引力能起到事物的凝集;斥力能起到事物的散發,事物的運動依其內在質量和體積同外在作用力的大小成比例,火箭以弧形軌道升空是斥力大於引力的簡單之理,它本身就是構成道物陰陽屬性的一部分。內力在外力的變動下才會發生運轉,外力在內力的反饋互動中發生變化,這就是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向心力--[無]的引力"作用;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離心力--[有]的斥力"作用,運動物體產生的"向心力--[無]的引力同產生的離心力--[有]的斥力相互作用"而達到偶聯協同互補承製性的中態公約度場效應,以事物"有無梯度漲落自動消長"互補位移自功運動而產能;而"有"存在正能功信態、"無"存在負能功信態,"有"與"無"的功信態在多維立體網路層次中依據漲落梯度轉運交易互補怍功;其自功運動產能是以事物"有無梯度漲落信息"產生消長互補位移,是互動因果的聯繫。其實,內力的形成同樣可能是外力變動導致的結果。而實際上,任何物體之間都存在力的作用,只是對於物體本身"質"和"量"的因素影響而言,往往只會是部分物體所形成的外力才具有直觀性,有的處於不顯性,導致物體本身質量上的變化。同樣,目前科學上所研究的質子和反質子與中子相遇就會湮滅,產生巨大能量外,並轉化為其它的信息化能量或物質,正負電荷以其自存的多維網路產生的漲落而出現互補自功,信息漲落相互作用轉化作功產能後使物體電性不顯,電子和光子形成的屏蔽層,強-弱-電等"向心力與離心力"產生的"引斥力效應場"協調承製統一力所顯見的"中性流"。如量子糾纏相遇就會形成兩個光子,潘建偉博士的量子糾纏是粒子間的神秘聯繫的一個整體,量子糾纏是光子間的神秘的聯繫,奇妙在其中的一個光子經過測量就可以了解另外一個光子的狀態,一個粒子的變化都會影響另一個粒子,即兩個粒子之間不論相距多遠,它們是相互聯繫的,如同一顆石頭拋入水塘所形成的漣漪,其見潤物無言、已蘊華瑞,這個相互聯繫的過程可見,還有"介子"作為必然條件,起著媒介傳導的作用。是以信息相聯繫所組成的大家庭,家庭成員以代生親情和諧相依關懷,也能對整個宇宙自然萬物生成機制予以闡明。由此就可以作以下的推論:在上述說理中證明了老子已經預言到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依據上述力的直觀性和不顯性的特徵,那麼"沖氣"除了把"牛頓"的引力包括其中外,也同時在理論上合數度量了引斥力、弱力與強力,而電磁力是引力與斥力的統合機制;弱力與強力、引力與斥力統一于波粒二象性;"向心力與離心力"產生的"引斥力效應場"又統一了上述各種力。於此,事物普遍存在的各種力統一於"向心力與離心力"產生的"引斥力效應場"原理。因為蘋果落地的過程中除了地球引力外、還有空氣的阻力也對蘋果起到了作用,不獨是一個單純性的引力問題,只不過是引力大於阻力罷了,那就是存在著的強作用力和弱作用力(老子的剛與柔)處在作用時空主動位置的不同。設引力與阻力(斥力)以一定的穩態秩序範圍內波動呢?物體"居中"處於左右上下搖擺不定(功信基態--中態)的慣性力狀態,如同鬧鐘的擺子有限度的擺動,此種狀態在擺脫了地球部分引力的情況下獲得了證實,也就顯露出了物體慣性的內力,在完全擺脫了地球的引力而處於太空中的"中態公約度"的時空中,則物體在無重量的過程狀態中游移,由此可以證明該事物是運動著的,是活的物體,可以這麼說地球與活著的機體就是"中態標量規範有序公約度量"的機制。把人或地球定為一大環境,才表現出其環境下的事物不斷地交易運動。設引力同斥力是相等的(如拔河運動雙方力量相等時--其座標居中不移;雙方力量懸殊不大時而維持在一定範圍內有限度地動態波動、其座標在這個有限度的範圍內不斷移動;雙方力量懸殊則帶來一方的亢盛、另一方的衰弱而崩潰垮塌,則表現出太過與不及--拔河運動廢止),則事物是固定靜止不動、其座標不移,那才是引力與斥力處於平衡了,平衡了的事物是靜止不動了,見不到事物的交易運動,如果是地球或人體的話就談不上有生命力,表徵天地不在其位、萬物無以孕育,在這時必須要引進其另外的一種力才能恢復其活力,這種關係自然與社會隨處隨時都有,不勝枚舉。例如,人體在休克後至心臟停跳、左右心血管內的壓力幾乎無法產生漲落梯度差的出現,而是幾乎的相等,極時予以心外有規律地擠壓與注入恢復心跳的藥物,恢復其動靜兩端的漲落梯度差,也是這一原理,這一原理明白地講是恢復其非平衡態的作用,難道你能夠把活著的人體說是正負陰陽平衡了嗎?這是說除了引力外、同時還有一個斥力,也蘊含了物體的內力和強作用力與弱作用力,有引力和斥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以及內力是事物相互作用的特徵。古人有意識地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在一起就有了質量的變化,這個混合的過程就是沖和或媒介性(多維漲落信息介子等)的化合作用,同現代人發現了水是氫和氧的化合物,其化合前後的形態和性質與功用都不同於其前是一樣的道理,也就是非加和性的作用關係。才有可能對"沖氣"作出比較滿意的回答。那麼"功形於上和功形於下"尚需"功形於中"的參與等不一一列舉,這是以中國古代哲學主體理論為根基的發揮,把其朴古的言論闡幽為一門科學的現代語言予以表述罷了!按牛頓單純的引力就存在著很大的欠缺,事物的"向心力與離心力"產生的"引斥力效應場"所保持的"中態標量規範有序公約度量"又如何呢?"道沖"以及由此產生的我們所說的相互關聯性的"道"的系統程序,實用於哲學、醫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等的任何領域。說一個例子,人類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爭取自己的自由,對於個人而言,如果滿足個人的所有自由,那就肯定會影響到他人的權利。這時候,我們需要第三種措施來協調制約以保持社會成員的規範穩態性的生產生活秩序。為此,用於自我調控的第三種方法也就出現了,是事物相互作用時產生的第三種"力"甚至是四種力的互助協調作用。但是隨著等級秩序的不斷增加,其三生萬物的多層網路圍度也在自我擇優、自我組織中不斷完善。對於事物的"自我擇優避劣"性調控,不但人類社會存在,自然與有機人體先於人類社會的存在。以人類社會的組成形式的確可以反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互補承製程度。大而言之,可以反映社會的和諧互補承製程度;但它是在一定的文化和時代背景下自發組織而成(自組織),也是人類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自我意識上的"自我擇優",而不是"自我擇惡與擇劣"而喪失了優勢性的選擇。當然,可能是多數人的選擇,也可能是少數人的選擇,關鍵在於這些人組成的群體的文化共性和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時代特色,決定了自我調控的組織管理模式(社會制度);並且反過來,自我調控會約束人的個人慾望(物質和精神的)或低層次人群的行為,從而影響人的思想和作為,一旦出現失去了原有的穩態秩序,就會出現人因為人的失控,這就是"人道靈而無於窮、故諸事生"了。從而就會不得不增加原有的控制力量,如何重新以一定量級的控制達到新的有序,否則是物極必返,則是"反其道之動"!自然上是地球自轉與圍繞太陽的周轉互動而產生的橢圓形軌道時空距離光溫漲落對太陽系中的事物調控作用,在地球上才表現為晝夜與四季的周而復始。可是古代道學沒有這樣的明白,已經含有這方面的認知,但古人沒有現今的生產力條件,不能於以過余的求責,那麼現代人明知古人沒有完全論說到位、文章前後邏輯不對、把事物過分升華為難以到達的精神虛無性的寄託等,還是跟著古雲我亦云,這太墨守成規了,或是用唯物論的範式予以遮蔽而掩沒了,反而道不明、理還亂的弊端。在近幾年出版有關道的書籍有這麼回事,書名吸人眼球、內容有礙後生。同時我們再來看看計算機的相關原理,我們知道它最重要的二元式0、1二進位;而二進位的實現包括運算規則和載體,就構成了第三因素的關聯,如果把計算機的程序系統升級為[-1n-0--+1n]三進位"中態標量規範有序公約度"性的自然系統,其人工自動化智能定能更為高級:實現了我們計算機人工智慧的一切穩態抗擾功能,規則是可以更新的,電腦的換代和速度的提升就是計算機運算規則更新的必然結果。守中是"道"的特徵和根本,其最大的目的就是最後趨向於自然與社會的和諧承製性的規範"中態公約度量"(功信基態)秩序。在這裡我還有另一方面的作用,其作用也是本書一個非常重要的出發點,則是讓東方和西方的古今哲學文化表達語言獲得同步、綜融一體,同時為"權責對等"的社會規則如何提供一個穩定的理論平台。食肉動物以弱肉強食形成的層次秩序食物鏈,有其兇惡殘忍的特性,其資源非常有限,存在於地球上的物種越來越少,許多種群逐漸趨向於滅絕的邊緣,那是它們的矛與盾的對立鬥爭的辨證法為指導性的相互殘殺運動所導致的結果;食草動物以速長再生資源形成的層次秩序食物鏈,有其和諧溫馴的特性,其資源滋養再生不斷,能夠求同存異,如果沒有食肉動物的獵殺,其種群有繁衍不息的趨向,那是效法自然的正確選擇;人類具備了它們的共性,既食肉又食五穀雜糧,即如何權衡其利弊關係,由人類自己的行為掌控著。由於人體類似於小自然,如何把食肉與食草動物調控至一定範圍內的有序態(不為平衡),才能有益於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需要。但在這裡必須指明的是:偏於五谷雜糧者壽高、偏多於肉食者壽折。現今的許多疾病由過食肥膩所導致。於是在此引用一個具備哲理性的《七發》中的四句:"出輿入輦,命曰蹶痿之機;洞房清宮,命曰寒熱之媒;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濃,命曰腐腸之葯"。這四句話的大意是說:出入都乘坐車子,就是麻痹癱瘓的兆頭;常住幽深的住宅、清涼的宮室,就是傷寒和燥熱的媒介;貪戀女色、沉溺情慾,就是摧殘性命的利斧;甜食脆物、肥肉烈酒,就是腐爛腸子的毒藥。毛澤東於1959年8月16日,在八屆八中全會閉幕時,寫了題為《關於枚乘〈七發〉》的千字文,印發全黨。毛澤東說:"此篇早已印發,可以一讀。附有民主色彩的,屬於浪漫主義流派。……這些話一萬年還將是真理。現在我國在共產黨領導下,無論是知識分子,黨政軍工作人員,一定要做些勞動,走路、爬山、廣播體操……"。從上,己經體現了利與弊,低道與高道、主體與客體相互轉化的辨證關係。告誡人們要有所適宜、運籌有度、不要過分、禁止過分為妙。在此為了進一步完善作者的引證出發點,很有必要從網上博客關於道和物議題的回帖下載如下:問何言:天上的天堂和地下的十八層地獄在許多書里都有詳細的描述,也有很多畫面。然而,古往今來誰曾親眼見過?天上地下根本就沒有這兩樣東西;其實,天堂地獄就在人間!例如:《金順加油》里,名牌大學畢業又是名牌醫院醫生的在熙愛上了寡婦並帶有一個兒子的金順,兩人美得真是進入了天堂,可千辛萬苦守寡把在熙拉扯大的院長媽媽卻痛不欲生,一下掉入了十八層地獄!其實,她的生活很美好,為何成這個樣子了?就因她認為:金順配不上他那名牌帥氣的兒子,這讓她丟臉沒法活。造成這痛苦地獄的難受就是因為她腦子裡長期慾望積累形成的一個傳統概念--人間的天堂與地獄!因此,大道科學,先進文明的人呵,疏通概念是通往天堂的通道,砸爛概念是封閉地獄的門鎖。人,不受庸俗不堪的概念所壓迫--真是輕鬆;人,不被傳統過時的概念所纏繞--真是幸福!(--道者,不是進入捆綁,而是獲得解脫。)說到人類世界,我們要多講兩句:人類是接近理本身的最後一個合理者層次,但從人類目前的經驗來看,人類是一切合理者中最高的合理者。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有了思維,由合理者所組成的感性世界,就被分成了兩個世界:主體和客體。人類屬於主體,而人之外的一切合理者就屬於客體。一部分人認為,理原本存在於客體所組成的世界中,概念所包涵的理是從客體世界中抽象出來的,他們被稱這是唯物主義者;而另外一部分人認為理在主體自身之中,所謂理,就是人類加在客體世界之中的主觀形式,他們組成唯心主義者。無論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他們都認為自己把握了理,是理的代言人,甚或自認為他們是理的化身。人類的這種極度自信充分說明,人是一切合理者中最高的合理者,他們有了最自覺的求理意識。但在事實上,主體和客體這種對立的劃分是人類的自大狂妄的結果。從理的觀點看,無論是主體還是客體,都不過是合理者。客體中含有理,主體中也含有理,二者都分別沒有權力作為理的化身,只有開展優勢互補、取長補短的整合才是它們都應該追求真理的過程。不過,人有了思維,就能夠從一切合理的成份中體會得到的"理"(道),並且能以內涵的形式將同類合理者概括成為一個共相,合而稱之為"真理"的道和物。以此為引子,以食讀者。

第二章、唯道與唯物之源流與道物協同論

中國傳統哲學體系化的研究,是如何創建中華民族哲學的重要的任務之一。一個沒有自主哲學體系的民族,是一個昏噩無脊樑的民族,也就僅能「摸著石頭過河」了,雖然國家屹立於世界,也就僅能幹當外來文化的「殖民地」,終究也是無根之木,就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揚眉吐氣、昂首闊步,這不是明智的選擇,只要放眼過去有多遠,我們就可以找到選擇正確的未來有多長,並且並不需要怨枉花出高昂的買路錢,這就是「民本國家的中態公約度」,也非常適合各種宗教黨派的基本綱領,宗與黨示意是公正為民的領路人,主政不公正為民,什麼說詞也站不住腳跟。由於早些年過分地崇洋眉外,認為國人的寶貝不是東西,把得不到普遍承認的少數外國人所建立的「善與惡推動事物發展為槓桿的哲學」方法捧為至寶。當然正常的文化交流往來是可以的,那是要量體裁衣性的適體得度,否則是不切合國情的。認為化大錢的東西才貴重,常守家中的遺產與感情覺得淺薄,也不需要花很多的錢即能獲得,不知曉不需花許多錢的才是至寶,有錢也買不到真學問與真感情。雖然把西方唯物性而不能概全的哲學已經引進了,免強可以湊合地寫在一起,也形成不了一個有機體,其實是在古人哲學史上那一步的倒退,是在沒有完全認知古人概全哲學體系前提下的幼稚無知。本來乾粉加水很容易揉和成麵糰,卻出現的是乾粉加水的不易相容,許多的內容已表現出純唯物性的誤導,雖然歷經了百年之久,不但沒有達到逐步的完善,反而越來越陷入到了純唯物性哲學概念範疇的不能自拔。在當代用唯物論解證傳統哲學,偏離了傳統哲學的「道物一體、顯微無間、體用一源」的本論,是對中國傳統哲學存在著的誤釋誤讀之謬,更進一步地加劇了傳統哲學思想的不能一脈相承與一以貫之。從而不能夠以「道物協同互補」為本體論上,開展認識論、方法論從始到終的真言解讀,不能以高度序貫一致性的思想體系,正確理解傳統哲學上的思想源泉,而是更進一步地掩埋與遮蔽。這是由於人們首先從內心上沒有「道」這個「功信上的虛空」,總是帶著「某種主義的審判觀點」與「定向服務座標」的偏向而不容。對以哲學這門學問,本來是追求真理性的指導思想智慧中性工具,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用以政治意識形態的角度進行造勢,凡是不利於統治集團地位的思想意識,必須於以清理剔除,阿諛奉承才有載刊出書的權利,成為中國歷史上統治者的輿論服務工具,形成思想文章的關閉自守的文字獄,反而造成了更不利於統治集團、為社會長治久安的穩固地位的實現,也是現代意義上的封建體制的再版。

在這裡述及田繞回答魯哀公一段話,是否可以明智?「大王,您難道沒有見過雄雞嗎?它頭頂紅冠,是文的表現;腳有利爪,是武的特徵;敢於同強敵爭鬥,是勇的作為;所覓食物與同伴共賞,是義的突顯;每到黎明報曉,是守信的使者。這是雄雞的「文、武、勇、義、信」五種品德,可這五種品德時刻在你的身邊存在作用,反而發現不了。從而去愛好老鷹捉小雞的不良小技」。

在三國時期以王弼為主的正統主流派對《老子》的注釋就有了偏向:認為「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的思辨玄學色彩,將道的宇宙生成論,抽象為「無」的萬物本源。漢代孝文帝劉恆為了避諱,把「恆道」改為「常道」後,在理解《老子》道的真正思想意義上,以致後學者出現了歧途。還是於帛書【老子】和黃帝的《歸藏》殘簡出土之後,才予以證明了其以前的是為「恆道」,黃帝在《歸藏》中說:「一者,其名也,虛其舍也;無為,其素也和,其用也」,即虛態與素質的有機整合作用,正如佛家所言的:「其無生有有化無、無有互生還常有」,有無之間循環交易無端罷了。目前市面上的讀本大多數還沒有改其原貌,雖然此過不算很大。可是以「無為之本」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誤認為「生也無、死也無、不如總是無所作為」的看待自然和對待社會人生的消極態度,就越發百思難解老子到底講了些什麼?為什麼這樣講?已經混淆視聽了。為此,很有必要把古人的哲學重新整理羅列出來,開展去偽存精的比較,以「允執其中」的邏輯方式演繹,力求還位於中國哲學與醫學的「形與神俱」之本義,不是單純的唯物論,請予以嚴格區別,是道物協同論的源流。 從第一章中我們見到的是,唯道與唯物之論是對自然生態全息圖景的分別剝離法。而自然生態的全息圖景是道物協同互補的如影隨形,不可人為地予以分割,否則是難以見到自然的有機活態,只有從源流上來尋找數理真義。

第四節、雜談唯道與唯物之源流

今人不知「道」的出處,從先秦之後就把「道」當著神秘「玄學」色彩,沒有領會到「玄」是事物的周而復始地、「功信與物質互補的『有無』交易循環生成轉化」的科學性,而是另立教會門戶把其迷信化,離道的真義越遠越亂,不失位高權重的學者,至今也不解道的「玄妙」與科學定位,其實「陰陽五行」 的象數義理是處於多維網路層次的系統「全息論」;有著自組織、自生化、自約束、自擇優的「自動控制論」;對於事物在內外環境的盈虧漲落性的「升降出入」的「守度」往來,「有無」虛實寒熱的協同承製「交易」轉運,是非常明顯的「耗散結構理論」,並且比其還要概全;其「太極之道」是「允執其中」的「中態公約度」的概率閾值位移「標度律」。比西方文化的「新三論」還早地大約認知了四千餘年,而且非常的明晰不混沌,可是近現代國人在不知其理的而言其混沌,有誤中國人文的進步與發展。出於義務責任,以一個基層草根文人把其予以闡幽。宋代朱熹在闡幽《周登頤太極圖——朱熹解附》與【通書附註】中,以道物的一氣之說,認為是陰陽的推動位移利用,乃為道物的一氣所處「中態」的往來交易,道物的陰陽「循環交易」之謂「玄」,「形而上稱道,形而下謂器。須立如此說,然器中有道,道中有器;不能人為強剝之,否則無有道器也。 一物之中,形影相隨,天理完具,不相假錯,不相陵奪。此統之所以有宗,會之所以有元也;天道回還,命之曰玄」——朱熹。這樣的解證早就解決了「道法自然」的「道物一體、顯微無間」的理性不為「玄乎其詞」了,可是人們在打倒孔家店時,除了把儒學中的「中庸」與「和諧」等精華葬送之外,也不問青紅皂白地把周敦頤和朱熹等理學人等羅列到儒家而遭到誅連不休,還在把中國哲學文化剖析為唯物論與唯道論或唯心論。 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說的「道」,指的就是自然生態的動機規矩和原理;所謂「自然生態的動機規矩的原理」,指的就是哲學理論所真義表達的「道理」,「天道」所指的就是宇宙中的日、月、星辰等太空中天體運行的轉化規則,以及地球上的晝夜之分、潮汐之變、四季更替、風雷雨雪等複雜的氣候變化,以陰陽成象,天地人道之所以「健示」也;「人道」所指的就是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社會組成與管理的諸多同自然生態如何相適應的原理,以此應知其生老病死、善惡榮辱、治亂興邦、悲歡離合等諸多方面變化和因果關係,以道義成德,人道之所以「演生」也;「地道」是指地球物理變化及地球上的晝夜之分、潮汐之變、四季更替、風雷雨雪等複雜的氣候變化;以及動物、植物、環境條件等滄海桑田之變的諸多演化徵象規矩【道理】,以剛柔互轉成質,地道依天道之所以「為順」也。將此三者合一用以時空性的方法審察這些「有序循環運化過程」中的「健順是為演化」法則,是金岳霖所言的「本然世界」在邏輯上可以有具體的表現,意為如果這些「空」的概念存在,在邏輯上是沒有矛盾的。在古人謂之為「陰陽不測之謂神」,是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所言的:「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大順大化,不見其跡,莫知其然之謂神」,能夠弄清這些「循環運通」的道理,也就不「玄妙」了。就是以這三個方面認知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系統標量規範有序的整體,存在著互為感應、互為影響、互為制約的「天人相感」關係之道。 《黃帝經?第四章:六分?第七節: 三才之道》曰:「主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參用之,國家而有天下矣。為人主,南面而立。臣肅敬,不敢敝其主。下比順,不敢敝其上。萬民和輯而樂為其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敵」。用短短的幾句話,就隱含有以日、月、星辰的天體運行與地球的相互作用的樞機,決定了地球上之所以有晝夜、朔望、四季、寒暑變化規律,以及萬物生長變化無不以「健順不殆」而響應,把這樣的道理進行了明白表達之外,以其三才自然之理,號參社會人道與其相應為順,民眾樂意其受,主政號令能行,則民富國強。所以莊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黃帝」。此中的「天道」指的就是宇宙天體運行規律,絲毫沒有神鬼之類的含義,因為《黃帝經》中大為吉修之論,人們尊其為慣於「黃道吉日」之取,用「君子修之吉、邪人悖之凶」以辭哲理。 只要地球自轉軸與「黃道」傾斜交角不變,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不變,地球上具體地方的長年溫度和季節也就不會有多大改變;「天不變,道亦不變」或「道不變,天亦不變」的相輔相成的關聯性的恆與常【並非是《易傳》中「變化無常」的錯論】,當著哲學至高的命題是具有其科學性與邏輯性,同當前的任何邏輯形式相比較具有非常的序貫嚴密性。如不同的農作物成熟期,一般情況下也是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的,它必須在適合生長的條件之下,才能很好地栽種並得到較好的收穫。我們在大的「天不變其常」的情況下,在小範圍之內,人工營造一種符合農作物生長規律的具體條件,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如果不按自然規律的正常秩序辦事,而憑著自己的主觀意志,硬是要提倡什麼「與天斗,其樂無窮」恐怕是行不通的,這是有逆「天地人時」之道。即在黃帝經第三章第七節七法中有言:「物有不合於道者,謂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謂之逆」。 這便是「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知地宜,順時而樹,節民力以使,則財生」等類宏觀性綜合研究問題的思想方法。由此而言,對於中國古典哲學,不僅可以稱之以博大精深、道物互辨為證的科學理論,而且也只有這樣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宇宙觀」,任何既不分事物正負陰陽之性,又不講正負陰陽同性相斥、異性相引,更不將宇宙天體變化、地球物理及萬物變化、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看成是一貫有序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整體,而以時間變化過程研究和解決問題的線性思維方法,不作中態公約標量規範守度、多維有機整合常態有序轉化與病態失序變異的、都是不配稱為系統全息性的「宇宙觀」、「世界觀」的。 這些本是歷經先秦其前老祖宗的學究們、多人多次的反覆論證,所形成的「公共立言」,被其後在商末周初的「門戶教會」之見的第一次從中古歷史文化之斷流、予以肢解分化後,反而表達出言不達意或「玄乎」 不測、引入歧途,以致人民處在「神道設教筮術」的「善惡界」封建禮教統治過程中,近三千六百年之久,在近百年來又以「對立矛盾鬥爭」的哲學文化思想「殖民」於社會和自然科學,進一步地把「黃老」的「道物互補論」埋入坑中而遭禁囚,是近代歷史文化進程中表現出第二次的斷流。雖然孫中山先生予以開拓挖掘而出,終究人們的認知是非太多不一致等、人為因素的干擾而無法貫徹實施,致使人民生活與科學進展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否定之否定國文的「偶聯、協同、互補、和諧、承製」和「中態公約度」等的根本傳統,致以華廈民族成為萬劫難脫的「善惡界」又一近百年。直到現代,國家人民雖已名義上屹立於世界、有了國家主權,可是某些現代人類仍以「門戶教會」與「黨派紛爭」局限自見,分別推行文化性唯物論的「殖民」和唯儒論的附庸性「豢養」的方式,致使國之文化復興處在關鍵瓶頸難以洞見,不能廣開言路,進一步地誤人誤己而不知。 正確地分析、總結、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精神,優勢互補、揚長避短,使之發揚光大,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研究、分析、認知歷史遺留給我們這個民族的一些錯誤思想,並堅決地批判、清除其影響,也是更加重要的一環。因為,只有不諱疾,不忌醫,坦誠地認識到由於歷史的原因,在我們這個民族的思想中存在著錯誤、甚至是很荒唐的思想影響,才能夠自覺地進行克服荒唐的思想影響,解除其思想的束縛,求得「太極之全體思維」的不羈舒展,才能取得更大的發展與進步。 中國古代的文明,歷史雖然悠久,不同的歷史階段也有過不同的歷史特點,但是就其社會制度的本質而言,卻只有過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這就是:五帝時期是一個執政者為天下百姓的利益而掌權的歷史時期,那個時期基本上是一個德法協同的民權社會制度,只是這種社會制度受到當時一些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發展到一種更加完善的程度。老子對這一個歷史時期的評價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也就是所稱的「黃帝之道」,其核心就是「以民為本」。故,黃帝說:「吾畏天,愛地,親民」,「若發號令,必究上下,一道同心,上下共赴……號令合於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即為現時而講的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同心同德的秩序觀念。帝嚳言:「德莫高於博愛人,而政莫高於博利人」。這個評價說到了社會制度的本質,是很準確的。只是近代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將這一歷史時期錯誤地說成是什麼「原始社會」或為神話傳說;自商周以來直到清末,都屬於「封建社會」;從清末到民國時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它的本質性特點是:執政者不是為天下的百姓謀利益,而是為了自己一家的私利統治和奴役人民。所以在這種社會制度之下,無法證見為民作主的「民權」可言,但在每一個早起的當政者中,為了博得民眾的擁護,於初期都扛著「為民」的愰子喚起民眾為其打下江山,能夠真正達到「為民」的也是少數或短期行為,隨著時間的後移也是轉變為「君主立憲」的封建統治。如是,在封建社會的朝代毎是三至五百年左右進行更迭,甚者統治更短,這是不能依照自然生態的橢圓形軌道原理一樣,沒有把握好太極時空間距「中態公約度」的多維網路層次秩序規律,出現了不能「守中」【太極時空間距中態之道】的過富與極貧、過有與極無、過陰與極陽、過盈與極虧、過善與極惡等的二律背反運動的兩極分化。所以,始終達不到「長治久安」的民眾擇優心愿。雖然在這個漫長的歷史上,統治措施有過一些不同的具體作法,但是,那不是本質,而是一種從封建制度的初建、發展、成熟、衰落不同階段的表現過程。還有一個指導思想與社會制度在因果關係上的明確反映:凡是執政為公,治國為民者,都是建立在「為民作主執政」的基礎上,古人將此稱之為「以民為本」。凡是為了實行民權的大同社會,就提倡「道物協同互補」的太極全體的哲學思想,主張明民以治;凡是執政為私、治國為己的一家私利,就都搞君主封建性獨裁統治,按著商周時期的說法,叫做「惟皇作極」的一極的不為太極之全體,主張愚民而治。正因為如此,中國古典哲學在五帝時期不僅被定為指導國家一切大政方針的指導思想,以其立法,以其建立社會、家庭倫理道德規範,以其指導人們的一切社會言行,乃至將治國者直稱作「執道者」。在此期間,每一位執政者都將學道、用道、播道作為一項治國要務,學道而賞之。而商周以後,就竭力鼓吹尊神論,千方百計抵制「太極全體」之哲學思想的傳播和影響,而只顧及「皇極」的這一極的江山如何鞏固、「一家之言」的封閉人文思想的高壓手段。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此後不斷產生嬗變的深刻社會政治原因。只不過,夏商周三代都沒有搞出甚麼像點樣子的、為他們的君主獨裁統治服務的哲學理論,他們的作法都是「神道設教」,也就是故意曲解、神化原本科學的「太極全體」之哲學理論,將其歪曲到了能夠進行愚民的程度。正因為終其三代都未能搞出一個為其君主獨裁政治服務的思想理論體系,所以三代進行愚民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倡神鬼、宿命之說,掀起一股占卜之風,在列國時期又被孔夫子對周禮的進一步宣揚得到深化。直到漢代的漢武帝獨尊儒術、廢黜百家,又經由董仲舒勉強地拼湊出了一套封建神學理論,形成牢不可破的儒家「一家之言」為主流文化的獨霸,由於合囗味於統治者一極的利益,致百姓於愚昧,所以儒家道術經久不衰,個別情況下檢起道統文化,也是打江山者的寵絡人心為其服務的工具。一直延續到文化大革命的期間,從近年來的重檢周易、讀經尊孔、把馬克思主義【僅是「唯物」一極,而沒顧及「大道」,不是完整的「太極全體」之哲學理論】如何中國化,是「一家之言」人文思想的回潮。 還有些「社會精英」們在書藉或網上不惜社會資源地言論「大家不得不承認的是:宗教來源於巫術,但是大家可能無法接受的是:科學、哲學同樣來源於巫術」。宗教來源於巫術還有可能,而科學、哲學同樣來源於巫術就有失大雅了,名醫扁鵲早有警言「信巫不信醫者,不予治也」,這話已經再也明白不過了。說「科學、哲學同樣來源於巫術」這樣的人就根本性的無知了:在現今世界上,那個國家的人們也不會說他們的人文思想的哲學和自然科學是從巫術演變而來的,這種不同生活踐行的詫詞,是站在「神道設教」的愚民工具的基礎上,是在否認民族特色的正統文化淵源,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那一個民族是願意做沒有正統文化的民族。 因為祖宗的自然生態哲學思想,在每個字裡行間中「凝練著生命」的智慧,一字之差、其義相隔萬里,從中一兩句話拿到現在寫一本大部頭的書,也未必能夠完整地講得明白,為了珍惜「洛陽紙貴」,僅能用傳統上「大寫意」的手法:稱為筆未到而意到,聰明人舉一而悟三。 那麼從追索文化的淵源,自然歷史是承前繼後的。前面的「哲學與科學出於巫術」的說法都是不確的意會:不管他們如何引證據典,沒有引用「伏羲之始」和「黃老之典」都是變相與變質的偽論。以歷史上的生活習慣來對待,這些都要關聯起來比較才能搞明白,由於學人分別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引證據點,那些引據也是「神道設教」的虛偽說詞,不足為證,都是附庸當政者「神道設教」歷史之後的不實之詞,許多的真學問有被掩隱遺失傳於到今,能夠延伸之今的也有附庸篡編之跡,真原版本已微其微乎。僅能依椐歷史上的生活習性、風俗場境、文字發明的延伸過程的綜合參量比較為準。 因為從有巢氏【山樹杈上與山洞做窩】起——伏羲氏【把野生動物順養等】——神農氏【引野生植物家種等】——軒轅黃帝統一華夏——五帝【顓項、帝嚳、堯、舜、禹——都是延續黃帝的「天下為公」思想管理國家】——相繼一千年六百餘年的較「文明社會」,主要發明創造也是集中在這個近似於「智慧界」的大好時期【文字、曆法、術數、農牧、醫藥、鑄造、火藥等基礎性科技】。可見《連山》比《歸藏》還早,在伏羲氏至三皇其前還早那個時期,人們都以山地為生活環境,離不開山洞和樹上為巢,山巒起伏綿延相接,用圖象與結繩為記,伏羲氏以河圖、洛書的「數法陰陽」和「數法日月星辰」為象、數、形等學術觀念為起始,認為「象數之法、出於圓規、規出於方、方出於矩、矩三維角、分撐至穩」,為最佳承力體系,也是最佳流通【圓、角、分為錢幣單位】的復始。用360周公度方法運算天地人的時空運動循環規律,從這根本未見「巫術」端倪,怎麼人們不以真講,而單予邪說? 從中神農氏【有待考證——著《神農本草經》】以《連山》為圖象與結繩號譯為經之名,附古經三萬言,那時山林為人們生存之根本,所以用「根」字為起卦,黃帝在初時延用,自周文王后篡改《易經》中的「根」卦去木傍才用了「艮」,才產生出歧義;從中黃帝為母系文化的繼始,拜師風后等人學伏羲氏和神農氏的大道,用「母之行、父之備、行天地之德」,從現存的《黃帝經》能夠知道:【黃帝經第三章第九節父行母德】「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毋苛事,節賦斂;勿奪民時,治之安。無父之行,不得子之用;無母之德,不能盡民之力。父母之行備,則天地之德也。四者備,則事得矣。能收天下豪傑驃雄,則守禁之備具矣。審於行文武之道,則天下賓矣;號令合於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觀國者觀主,觀家觀父」。廣受民言、不恥下問、集思廣益、民主理政、愛民若子等風尚,收炎帝、滅蚩尤統一華廈,令史官倉頡用象、數、義、形互補整合的辦法創造了古代文字,啟用歧伯為醫哲顧問、在《神農本草經》的繼承中編成《黃帝內、外經》等書,肇造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用《黃帝經》的「天下為公、公私既濟、民本國家」【上以下為基、官以民為本】的制度之後,從而開創了醫學與哲學一脈同源承製不分家的公共文化之源。繼之指導而建立了「以民為本」、「選賢任能」、「愛地親民」、「以道立法」、「德法兼治」的真正近文明的民主社會。順延繼承到五帝末期,由於《尚書》只存《堯典》、《舜典》,五典而缺其三。所以,今人只知堯、舜在帝位傳承上「選賢禪讓」的故事,殊不知整個三皇【黃、炎、蚩尤】至五帝時期都是如此,這只是眾多政治民主制度中的一項。 由於政策適宜、民心同籌、社會向榮,至後人煙日盛,山地人滿,從山漸川,因勢擇優避劣,取別名歸藏,其所去粗取精為《歸藏》——《易經》,從「川」字為順【地勢順、濟民以厚德載物——周易把順改坤、濟民改君子】為起卦,到「健」字【天行健、天地以自強不息——周易至今還是用「健」、 因礙於改「乾」而致不通順,僅把天地改為君子】為末卦,注文四千三百言,今觀《歸藏》殘存爻辭,文義易知,語言簡潔,全為韻文,毫無「吉凶禍福」之類的占卜用語;從卦名上看,其「健、順、水、火、風、雷、山、澤」比「乾、坤、坎、離、巽、震、艮、兌」簡樸又直觀,不是《周易》所設的異化不貼自然的不懂難解,欲證之也是牽強附會、文理不通,可見《歸藏》才是真正的《易經》,既有以畜牧漁獵經濟生活而命的卦名,又有反映女權制向男權制過渡協同互補的卦名,更有著反映中國古代天文學研究、農時節令、以及預防畜牧業、農業自然災害的相關卦名,其天文、地理、自然科學等內容極為豐富。後經五帝等歷一千六、七百年至商末周始,周文王篡卦名、改卦義、重編序等強姦手段後,予以再定名為《周易》【另文詳談】,從《封神榜》一書經過側面仔細的推敲就知道,都是為了愚民性的「神道設教」統治之術,以此就把《黃帝經》這個至寶埋入地下不見天日的原由。 這也是中華民族從此步入「善惡界」的黑暗時期「不文明社會」的愈演愈甚、封建割據、封神林立,宗教派別才逐漸演出,其前根本無宗教之謬。並且演到近現代的黨派紛爭、團體設限的對立矛盾鬥爭,人民的血汗積累被這些紛爭的過程毀於一旦,處於紛爭之中到現在也無意覺醒之兆,目前由於認知上差異,特別是「主文主政精英們」還未完全覺醒,絕大部份人還在睡夢中,真理僅存於「位低草根」中的少數也無法推廣實施,到如今還要費許多的囗舌文化等波折後是否才能完整脫身進入「文明的智慧界」。 父母同根文化的民主大道,在中國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傳承線索是「黃帝【歸藏】—顓頊—彭祖—伊尹—老子」, 斷斷續續地傳承到春秋戰國的民主道統。而父母同根文化的傳承線索是「黃帝【易經】—顓頊—堯—舜—禹—到了文王周公【周易】那裡已經完全變性的父系道術—孔子」 。父母同根道統傳承線索和父系道術傳承線索的一種強烈對比是,父母同根道統的傳承線索是從強到弱的,逐步衰落的,以至到了老子與莊子之後,已經出現了根本性的退化。而父系道術的傳承線索是由弱到強的,到了孔子那裡,已經到了父系文化所能達到的最高峰。雖然父母同根道統在漢初還能保持一定的影響力,以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父母同根道統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父系道術取得了全面的勝利。一直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父系道術也無法沒落,雖無父系道術之說,但一直延伸到蔣介石和毛澤東時代,在許多的作法上至今留有無法否認的余櫱,近幾年某些人由於把國學本末倒置,誤認文化之源在【周易】和孔孟那裡,勢有復舊孔孟道術之勢。其實是德國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認為的:中國的正統文化到漢代已死。按理說其時間還要提前到商周時期,只不過是時明時暗,雲遮霧障罷了。 軒轅黃帝所處的仰韶文化時代,正是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時代。《金人銘》曰:「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執雌持下,莫能與之爭者。人皆趨彼,我獨守此。眾人惑惑,我獨不從。內藏我知,不與人論技。我雖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長百穀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黃帝別稱歸藏,是我國父母同根真本道統文化之集大成者,分別著有《黃帝四經》和《黃帝內經》、《金人銘》等書,黃帝學說是一個非常系統性的文化始祖,它有一以貫之的統一的邏輯體系。以《歸藏經》從順卦起始,是以民本國家「天下為公」的公正思想為道學本源。但是,《歸藏經》已經佚遺了,但是《黃帝內經》和《黃帝經》與《金人銘》等書尚存於世,雖然有被人為篡改之跡,只要認真閱讀比較分析,不難找到塞入其中的真偽之辨,歷史文化之源總有獲得澄清的一天。《周易》是《歸藏經》的翻版,人們才誤導認為我國古代的人文思想性的哲學和自然科學是從「巫術」演變而來,那「巫術」 是什麼呢?就是《周易》的愚民性的「神道設教」統治之術,後來又以占筮性的封建迷信之述,而真正的「巫法象數之道」被「筮術」遮蔽了,這是一字之差,就相隔十萬八千里。

我國古人為了能夠間接了解和測定天地之道的運行規律,在地上垂直豎立一個有刻度的木杆,這稱為昃性的標杆,用來觀察太陽與地球的相互運動作用規則時,利用光線照在標杆上的影子投到地表面上的長短和影子移動的劃分刻度,就能夠判斷出天地之道運行的距離、速度等時空規律。如是,「春、夏、秋、冬」就能按照標杆投影到地表上,所劃分出的刻度定位為一年二十四節氣、360個刻分周公度日、月、年紀,這就是具有了「標量規範」的定位與定性——陰陽表裡寒熱;定量——時空溫差虛實;定質——運行軌道的「循環復始」穩態有序的「度量變化」的規律,在醫學上定氣血津液等道與物的運通程度,在社會管理上審察德法並建之紀的公正合理性的「規範標量守度秩序」原則。所以古人把看到光線照在標杆上投到地表面上「影子」的「循環復始」軌跡稱之為「玄」,在這裡也即是「道」的運行法則,也能夠理解為探索事物規律原理的「象與數」,所以是心中有數與歷史記載的玄。是老子所言的:「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帛書】,在這非恆道和非恆名是依其事物的環境因素的常數改變,而相應地有度數的位移轉換其道與其名。但,絕對不是人們在玄乎其詞、不能理解為那個神秘的「玄」。如勾股定理: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斜邊邊長的平方等於兩條直角邊邊長平方之和。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麼:

C&sup2=A&sup2+B&sup2=(32+42)=25;

據考證,我國古人對這條定理的認識,少說也超過4000餘年!中國最早的一部數學著作——《周髀算經》的第一章,就有這條定理的相關內容:周公問:「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氏立周天曆度。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商高答:「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由生也」。就是說,矩形以其對角相折所稱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勾【短直角邊】為3,股【長直角邊】為4,那麼弦【斜邊】必定是5。從上面所引的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古代的人民早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發現並應用勾股定理這一重要的數學原理了。 從上能知,天地之道的運行軌道規律,是有與無的偶聯協同、互補承製的有序交易之變化原理,人們是能夠看到光線照在標杆上的投到地表面的影子的循環復始軌跡這個「玄」、這個「道」、這個獲得的「象數」法門,予以定性——陰陽表裡寒熱、定量——時空溫差虛實、定質——運行軌道的循環復始穩態有序度量變化的義理性,在醫學上定氣血津液等道與物的運通程度,在社會管理上審察德法並建之紀的公正合理性的「規範標量守度持序」原則。人們常說的「國粹」就是存在這裡的根本的「道與物」的象數義理法門之過程。如是,道不可見,參物之通運而得其道規,即道物同在、體用一源、化而為一。 如此,陰陽五行也是象數的協同互補承製的相互生化作用的場效應控制中心。即定位——表裡出入;定性——寒熱虛實;定質——功形溫差;定量——運行軌道穩態「時空有度」的循環復始等四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之道、之象數;如是自然、社會、人體等三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之道、之象數。如此, 《易經》和《中醫》等思想源泉具是道和物的象數理念, 是用象數整合的方式在「理法方葯」,其開出的藥方不光是在「開時間」、而是在開「天、地、人」三才之道。 如是老子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法於自然,和於術數」【《黃帝內經》】,這些術數都隱藏在陰陽五行的相互生化作用概念的網路層次原理之中,古稱遇三則立,三為什麼能立呢? 因三組成的三角形形成的支撐才能承受重力,這就是矩,八卦的基礎卦象、卦數、卦性分別是由三陰三陽與二陽一陰和二陰一陽的因緣順序有機相應組合;所以方出於矩,由矩構成了方,而圓出於方之規,則圓為規,由三點三線三維有機整合則形成了九的商高所言的「積矩」,「——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而九為河圖洛書的九種性象數理相吻合,從天地性象圓的循環復始來論有重一居中統八之態,為此,從九居一得八才不重複,由是予八卦預設天、地、人三才的有序循環轉運之象數;單用河圖洛書之全九又整合歸一的道物圓桶受力場效應,古人把這種積九之矩又整合歸一的道物圓桶多維受力場效應演算簡化為象數理念。由於知識面太窄的、理解不通的人,至如今還在認為這些都是不科學的邪說?把古人的「真知灼見」,也要想著法子以「不科學」的輿論涼起來,其本人永遠也不夠古人的那種認知程度,還敢於在貶低古人,其實是在貶祖宗的同時在貶自己。不知道是由古代伏羲和黃帝等的系統整體性「序貫」思想產生的哲醫同源,在近百年內用「殖民文化」的「支離破碎思想」為檢驗標準,予以闡釋祖宗的有機統觀的原理,難道能夠得出完整正確的結論嗎?回答是只能取些「破碎支離」的「殘肉渣骨」罷了! 連一個完整的「屍體」都不見了! 國之有機文化的「活體」還能興否?!在這點上主管哲醫兩學同源的某些高層人物在著書時、也是很無知和很隨便地能夠這麼說嗎? 從上可見:這就不是那些假精英們言之的:「大家不得不承認的是:宗教來源於巫術,但是大家可能無法接受的是:科學、哲學同樣來源於巫術」。大凡著書立說不是發表個人見解的層面,大有代表國文表達的平台,必須努力給於讀者相對正確和穩固的知識,我們必須努力去追求真實,如何距離真實越來越近,那就近身連接到真理的地步。 這些都是人為的不解的漏洞了,被不甚了解的人鑽了空子,說中醫不科學,應當廢除。而中醫同國學根連著筋,中醫的復興是國學血肉同源的復興,這些是誰在把中醫和國學推到坑中去了呢?除了社會政策的大環境外,也不乏搞中醫和國學內部性的主要根本原因,打鐵要靠本身硬,自己的普濟民生的理論基礎在繼承上都把握不牢,並且予以宗派性地支解了,分崩離析了,各說各的好,扯不到一起來,形不成共識,縱擁道教的用唯道論,縱擁儒教的用唯儒論,縱擁佛教的用唯佛論,縱擁基督教的用唯上帝論,縱擁物質論者的用唯物論,自扎籬笆,不可能再有創新與發展了,本來你是「內行」對內行講不到位也一下難懂,可是「內行」與外行就更加無法能夠理解,不是「雞同鴨講」了嗎?而處在高位的鴨子用它那「竊剽嘴」幾鏟子,會弄得你防不勝防。 你說國文性的哲學與中醫不是來源於「巫術」, 而是來源於「巫法」,那又是怎麼發現的呢?問得好! 不問悶在肚子里大家還朦在心裡, 按愚人的說法是來源於生活與生產的踐行性過程方法, 可能這句話太籠統了, 乾脆直白: 吃出來的、喝出來的、打出來的、傷出來的、發酵造酒出來的、審視自然中的動物自救本能仿效出來的,綜合這些過程原理產生的。不是有神農嘗百草嗎?首先是為了生存下去,想辦法填飽肚子,在嘗試「百穀」的過程中,找到食物來源的同時,也嘗到了「百草」的藥性,在無意中「吃撞」好了身體的不適,是軒轅黃帝在第一章第五節道法條言及的:「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這個「神」不是「筮術之神」,而是認知方法上的思維智慧,即「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大順大化,不見其跡,莫知其然之謂神」【見周敦頤「通書」】。然後同自然上的原理作出比較後,才升華為醫哲同源的人文思想的初級基本理論,通過不斷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修正,才形成了系統的較為完整的哲學和醫學同源性的人文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是以人的心身歷驗或心同身受的思維感知所取得,即人身之「道物」同自然天地之萬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的自然生態哲學思想。從「巫」字的拆字來講:其上一橫代表天,其下一橫代表地,一丨兩旁的兩人或眾人用「昃標光影」、「如影隨形」的方法在觀察著天地之道的原理,是人在頂天立地之間的生產與生活的踐行中得知,從這說明「道與物」是「如影隨形」的不可人為地予以分割,即道物存在於一體,有道也有物,物離不開道,道離不開物,有物無道則無物;有道無物則無道。這些原理都不是分別用唯心或唯物、宏觀或微觀等絕對人為地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是同現代的量子系統論「無矛盾」論的偶聯、協同、互補、承製等功信與物質的運通交易有無的法則原理。在此,古人為了生怕「巫」字被別有用心的人予以邪說, 故從其頭頂戴上一個用竹子編織的帽子,成為「筮」字,示意著天空雲遮霧障、天在下雨、昃性的象數法道無法測得准了;人們再用昃性的象數語言無法求證天地之道的正確規律了;有人將其神秘化了;用到神道設教的迷信的邪路上去了,秦越人在公元前337年就提出了六不治,其中就有一條言之:「信巫術、而不信醫者,不予治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用測不準的「筮」字【巫術】、同象數科學原理的「巫」法加以嚴格的區別。 可是天地在默默無言的作功,而人言居功、人言可畏性的是非不分,在雲遮霧障中進行猜測,又無法堵住這些人的言論與行為,只有又把「筮」字的左面【古義於下】加個口字是為「噬」字, 讓他到處無原則地講經說法的卜噬下去吧, 只要不干擾這個「巫法」【 探索自然原理、不是巫術神道設教】的自然探索就行了。其實這也是幼稚之想,自商末周初時期,周文王把黃帝《易經——歸藏》改卦字、易卦名、篡卦義,予以用《周易》的書名之後,真正的《易經》已經讓其埋入坑中。從此,絕大多數的人就用《周易》予以卜筮之術, 「研易而不筮者」僅為極少數, 這才是被《周易》的神道設教的「占筮邪術」思想,蒙蔽了三千多年的是絕大多數, 可是這些人也不從黃帝《易經——歸藏》那裡去找尋國學真義源頭的「象數義理之道」,還在低層次的亂彈琴。 但是,隨著追索國學源流文化「象數義理之道」優勢的光天化日, 有待一日有識之士的崛起, 凡附庸著《周易》的著書立說都會成為垃圾一堆。 總之,中醫的理論是哲醫不分家的,好的中醫就比現時的哲學家還勝一籌,概全的哲學只有醫學者才能完成,因為「上醫醫國」, 李澤厚說: 醫療語言乃高過一切。當然這不是指的現時在用的語言, 現時在用的語言已經被徹底地異化了, 失去了同自然生態配匹這個真字。這是因為人體是個自然小社會,用唯物主義理論得到的是自然社會的屍體,用唯道論得到的超越有形的遊魂,四千餘年前的軒轅黃帝的醫哲原旨本是「道物互補論」,即無形太虛與有形實體的協同互補承製方法論,剛好同現代量子系統論不謀而合,能夠把中醫升級為現代語言而又不失其真,並且能夠把醫哲原旨超越時代,即為自然生態哲學與醫學。將來什麼醫學也無法同其相論,因為人體疾病是功信和物質在人體「道」的轉運調控的通運過程中的不同程度中的失控,如普通感冒、炎症、寄生蟲、外傷、結石、梗阻、壓迫、麻痺、濾過、腫瘤、臟腑與血管的纖維化——硬化等導致氣血郁滯、不運不通的樞機失度,都與道和物在人體道的守度「升降出入」運轉性「納新吐故」過程相關聯,穀物於庫中存久了也要糜變生蟲;水於堰塘渠道不流也能腐敗;人體氣血精微不運而致器官出入樞機失度性不同程度的受阻,組織器官修復與代謝廢物不易更新排故,何病不生與不有呢? 如此這樣,能夠普遍涵蓋著有機常態與失態疾病之譜。為此,這個「道物互補論」能概全自然上的全部癥結。

人類文化社會體制既要自由,又要自約,這是太極之全體的原理,而太極為組織單位關係,否則就是純自由的無組織,而不是自組織與自調控,王夫之說:「陰陽之體,綱組相得,和同而化,充塞於兩間,此所謂太極也」。純自由是偏離了太極之全體的原理,「無為」與「無不為」是偶聯在一起的統一,請不要同「無不為」相剝離,黃老之學是「以民為本」,這個民是公民,即「天下為公」,是既「存私又立公」的「兼容共利」的關係,同馬克思主義的風牛馬不相及,黃老之學倡議的是「太極守中」【充塞於兩間】度量規範之法的道合【交易——相互作用】生物,即是馬克思主義的「對立」不生,在形式邏輯大體上牛頭不對馬咀,馬克思連「太極守中」【充塞於兩間】度量規範之法都不知道是什麼,怎能道合【交易】生物,其建立的「對立」性衝突性辨證法人們是難以在久安中得到生存的,其反對的什麼「形而上學」,那他的學說是「形而下學」的了,事物都以「功用」決定「形態」,人兩腳直立行走,狗四腳卧著行走,都以「功能」為主向決定著「形體」的功用,由於「太極之全體」所處的時空位置差異不同,不論處在什麼時空位置上的是「功形同構」現象,那用「形而上學」只有走進偏門,僅為一個專家,不為全科學者,正確解證哲學上的課題要有全科的常識,黃老之學比馬克思概全多了,黃老之學是「道物一體、顯微無間、體用一源」的精神,而馬克思是唯物論,這明顯偏離了太極之道,難道還牽強附會地湊合在一起嗎?顯然證論的層次是不一致的,這是亂道行為。

一〉、存在癥結

有關道的源流,必須從《黃帝內經》、《易經》、《老子》、《莊子》和宋代理學等典籍中開展朔源。取其精華,析其不足,在根基繼承上予以闡幽與創新,其前無據可查、其後除了有許多解讀正確與存誤外,有的偏離了「道」的原意與分枝為封建禮教的迷信傾向,無必要列入本書的內容。至於老子的《道德經》是後人所篡之書名,在此也只能以《黃帝經》、《易經》、《老子》、《莊子》、《通書》等內容互考對照為準。 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卻是把自己當成了『死角』。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事。只有用『思維』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自己反省自己,『同自然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而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應當是自然與自己促膝交談,應當是『解惑思維以對自己進行告誡』。 目前市面上和網上的大部份文章和書籍,都是以唯物論為檢驗標準的詮釋性評價,其實都是在複習功課性的在歪曲國文之源流真知,失去了自信做人的本性,成為毫無主見的豢養之徒,作些議論也不怕洛陽紙貴,產出廢話一堆。真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還無法擺脫周易、王弼的極右與唯物主義的極左思辯範疇、孔子的「善仁」被人利用之附庸,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歪曲了原作者的思想,還埋沒了原作者許多有價值的思想精華,這種狀況必須得到迅速的糾正。 一切不自然的事物,都在返回自然常態的途中。按照自然的本然進行因勢利導,而不是岸行推舟,因為道物學認為:自然於本質處無從改良,即使篡改,也如一石入水,當時波瀾壯闊,事後了無痕迹。人們總在最基本的常識面前栽跟頭,並非他們不知道常識的存在,而不能認識常識的尊嚴。而究其原因在於【以人滅天】,將自己看做了在人間的「上帝」【或是老天爺們】,然後去代大匠玩斧頭,先秦老子說:代大匠玩斧頭的傢伙們,很少沒有不砍傷自己的手。為什麼?最基本的常識就是自然趨勢,有自己的兼容共利的意志,讓你改,隨你改,但是我會即時歸零,塗抹人為修改的痕迹。自然比人更有耐心,也更有恆心。俗話說:皮球無法一直被按在水裡,你一鬆懈它就跳起來。人們也常說:自然無負擔而不累。一切不自然的事物都在身心自累,雖然有短期突出,但都會被即時歸零律所限格。一切不自然的事物,都在返回自然常態的途中。注意這個途中的用詞,不正是道物學的本意嗎【黃帝門生——李劍虹和作者改編之言】? 魏伯陽言:邪道險阻,傾危國家。對於裝睡裝醉的人是喚不醒的,閉著眼睛說瞎話的人,是不會睜開眼睛的,只有一個迴音的辦法,走自己的路,讓他們的視力有限去吧! 難能可貴的是,中國人自黃帝之後的那一千七百餘年中,從來也不缺乏正確的思想,但好心的外國人以系統論的方式,挖掘出了中國老祖宗的思想,所以中國人缺乏的就是如何把老祖宗的思想,準確地實現現代化,把「黃帝」的優選思想,當著現代最前沿的自然生態系統哲學和科學家,因在那時實行的是「德法之道」既濟管理的近文明的「近智慧界」,可是目前的世界,在總體上還處於假文明的「善惡界」, 用階級、對立、矛盾、鬥爭、否定、顛覆、革命、批判、制禮、偽善、仁義等形式,對於生態自然社會與人體本是存在的不同層次的差異,人為地予以解構,脫失了自然生態社會的全息圖景。從這一點來看,在常態自然與社會的作用機制方法學中,根本不需要西方爭鬥不息的環境中,馴化出來的狼性兇殘對立鬥爭的思想。我們所需引進的是系統論的同老祖宗非常偶合的一脈相承的思維精神。因為分析與思辨必須以大背景的踐行為基礎,人為設限條件下的過余分析和思辯就無法同自然原理協調一致,但沒有過緻密的分析比較論證也無從談起,那麼思辨更無法從何談起,分析和思辨是同胞胎,無分彼此,有分析的論證才夠上了思辨,踐行是分析和思辨的祖宗,但不是那種「對立矛盾鬥爭」的分析與思辨。如此,就在於已經獲得了驗證的基礎上的多因素參量有機整合。 不客氣地講,不以在於已經獲得了驗證的基礎上的多因素參量有機整合,否則又是人為分割之論,這還是無法擺脫一些執偏的觀點。人是主與客的綜合體,兩者不能絕對割裂,用物性論得到的是屍體,用思維論得到的是遊魂,物體沒有宇宙自然和人的思想仿生那永遠也是物體,人們按照生活所需在不斷解決所需,創造出新的可活的物體。如此,人的思想能動性,是很重要的不可否認的重要一環【重建中國精神文化,還是要對中國學界學人發起一場攻堅】——這樣的攻堅就是《道物辯證法》。黑格爾的精神世界,馬恩主義的客觀世界,從本質方向有區別,雖然內在邏輯互相借用,說理內質可不一致,前後邏輯不能系統相承貫通,以恩克斯在批判分析哲學時,本來是「功形下學」,也把其無端地納入「形而上學」來評判【見反杜林論】,謹指出這一點就足夠說清和再也明白不過了。中國文化重視的與自然一樣的「擇優避劣」;當代早期的西方文化講究「擇劣」的鬥爭,唯物論就是這種文化。現代西方科學和哲學大部分人是量子系統論的,同中國古文化有許多相同的絡合處,認為大自然的設計「既無多餘,也無不足」,我們中國的文化復興應該吸收與整合「量子系統論」才能復興。可是西方的主政者和中國的主政者還抱著唯物論不肯放手,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是唯物論把正常的自然法則原理性形式邏輯概念「顛倒為失態」的自然也不明白,唯物論的形式邏輯以「惡」在推動社會發展為槓桿,不是傳統文化的以「差異」在推動社會發展為槓桿,把常態自然概念倒置為失態社會與人體,又出現了「和諧與對立的不和諧」性的自相矛盾,任意你如何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主要的三大邏輯體系總也不能改吧,同當前倡議的「和諧社會」不能格入,那是怎樣地如何中國化呢? 這從概念上又出現了邏輯序貫上處於「牛頭不對馬嘴」了的不協調,本來一個很好的理論是用來指導社會發展的,可有「對立鬥爭」的因素存在就有「對耗」的存在,不能協調一致地發展,不能同自然一樣「自我擇優」地發展,這樣的文化就不能序貫復興。 所以說做學問要認真的踐行,經過序貫地認真分析比較論證後才有思辯,葉齊茂說:我們所處的時代也許是最多分化又最少集合的知識大擴散的時代,因此,知識領蜮中產生出許多混沌並不奇怪。十分明顯,除非我們對整個知識進行綜合,否則這種混沌定將擴大。而不能人云我亦云。中國爬不起來的原因,正如潘啟明先生所言的:大部分不在於客觀,在客觀方面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文化遺產豐潤,人口眾多,人才輩出,有歷史上的和諧協調底蘊,明代以前的發明都在國人,而不是在西方,西方把國人的科舉方法都學去了;把許多的發明都學去了,變為他們的知識產權【如勾股定理等】;變成了殘忍的銳思與銳器。 國人又把這些變了味道的銳思與銳器移植國內,雖然建立了新中國,科技發展了,人民揚眉吐氣了,國家逐漸強盛了的徵象,而我們的文化被「殖民」著,「軟實力」落後於「硬實力」很遠的一段路程要走,在束縛著「硬實力」的向前發展,可是人家也在同步的發展與強盛,並且比我們來得更快和更精。按人囗綜合實力比較我們進展不大,而且水份很多,浪費和公款腐敗觸目驚心,憑公款招待吃喝一項據粗略統計一年幾千個億,這些錢用於投資發展又要創造多少利潤,解決多少大學生的就業等課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沒有走向自然性「公約度量」上的德法兼制的正常軌道,沒有適時地把古代國人的宇宙星球之間與社會人體經歷若干年的進化過程、自主認知為真的崇高智慧的「公約度」與「公約量」引用於社會管理,把權威玩術型政府轉化為服務可信型政府,從真義上達到人民的民生權利與自由同自約互補協調的義務,那外國總統自掏腰包吃喝為什麼不學呢?再也不是通過引進的「矛盾與對立的鬥爭」和「否定之否定」為「惡」性的偏理,繼續地把祖宗的「偶聯承製」理念予以掩幽埋沒的權利與義務,中國再也受不了這麼樣的折騰了。《黃帝經》於第四章:六分——第四節:勿損本根中言過:「外戎內戎,天將降殃」。 顯然,我們缺乏的是被某種引進的「殖民」思想,「被埋沒著的祖宗優勢互補的公立公正思想【但孔孟之道的封建愚民政策必須剔除】」的運用與實施。由此,這個時代不僅僅是邪惡者載譽,神聖者蒙羞的問題,而是人們不會關心更不需要去追究載譽者背後的黑幕,人們也不會去關注蒙羞者的災難。表像是惟一被關注的焦點。我們只呼喚成功和成功者,而不去計較成功背後是否以人性和自然喪失為代價,我們只簇擁「進步」和「進步」的表象,而不去關注「進步」背後是否以人性和自然的退化和畸變為階梯。這是非常清晰的思路,再也明白不過了的告白於天下。還需要怎麼樣的對接呢?一句話:「老祖宗的優選思想」統領天下而不為過,在宏觀上曲成萬物而不遺,補充微觀和系統論的現代語言非常的夠用。這些話也非常的明白不過了。否則又是造出一部不能開的車。老祖宗的優選思想同現代最先進的量子系統論有機整合後,還能解決現代最先進的量子系統論目前無法解決的難題,而且還能糾正「宇宙大爆炸」等謬論的錯誤,超前預知的超現代化的自然生態學哲論,到時不是我們跟著人家的屁股在後追趕,而是把他顛過頭來跟著我們追。不信由您?我在這裡舉一例:我們中國人不是有「在天一日,在地一年」的神話嗎【前章已論】? 佛睿恩特認為:許多嚴重的公共問題,從都市的日益惡化到全球生態的威脅,都肇因於原先立意甚佳的政策與認知方法。《黃帝經》第二章:國次——第五節:亡身五逆中明確告誡:「陽竊者天奪其光,陰竊者土地於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勢者流失之四方,黨別者外內相攻。陽竊者疾,陰竊者飢。土敝者亡地,人勢者失民,黨別者內亂,此謂五逆。五逆皆成,絕天之維,失地之綱。變故亂常,擅制更常;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謂過極失當」。這些問題其實是處在一種複合的系統之中;這類系統會誘使政策的制訂者在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時,誤將重點放在系統之下層次的癥狀治療的一維平面問題,而非系統多維網路整體的根本病因。這樣雖然能夠產生短期的明顯效益,但就長期而言,病因惡化,葯也不得不愈下愈重,造成更加嚴重的長遠後果。 所謂系統思考方法,也就是哲學的方法。區別只在於哲學所思考的「系統」包含著自然、社會、人生的一切系統而已。而它們的一致之處就在於統觀,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自然、社會、人生的每一層次都是相互借鑒運用的學習系統,通過學習之後如何達到協調為真為美的大環境的「中態公約度量」,把預設產生的因素如何提前處置於萌芽狀態。

二〉、轉變認知

雖然思想工具是新的,系統思考的基本觀念卻是非常的淺顯。我們的實驗顯示,小孩子學習系統思考時非常的迅速。 在過去數百年來的西方文化中,有兩個字很少被使用,但卻可表達學習型社會的精神,這個字是metanoia,意思是「認知」的轉變。我們私底下原先是用來形容學習型社會的。希臘文這兩個字的意思是認知意念的根本改變,一種「超覺」的經驗。在早期基督徒的傳統中,這兩個字特指「醒悟」而直接覺知到至高無上的事物,是「體悟生命的真義」。

罪莫大於為欲,禍莫大於不足,咎莫大於欲得:

人類做為自然界的生物,其生存和發展無一刻不能離開自然資源,這一點是和其他生物相同的,其不同於其它生物的是:他仍然延續到目前,是自然界大家庭中不斷製造爭鬥的唯一不和諧者。人類一旦發現某種東西能為己所用,那麼,這種東西就離滅絕不遠了——人類是自然界當之無愧的無情殺手。 大自然何等偉大!人類不過是其間萬千物種之一。人類不遵生存之道,恣意破壞自然,自然要自衛,就用自然災害來懲戒人類的破壞活動。於是天氣災害增多了,到處是令人類恐懼的氣候異常;地質災害也增多了,海嘯頻發就是一例。海升陸沉,資源枯竭——人類也成了人類自身當之無愧的無情殺手,再如此不歸:人類這種「東西」離滅絕也不遠了!按捺下自己的浮躁之心,冷靜地思考一下,這話不是危言聳聽吧! 古訓有:「惜財」既「惜福」,——才是人類自救的唯一良方。「財」和「福」是不能分開的,也都是有限的。「財」說到底就是自然資源,那些貪得無厭地佔有和揮霍自然資源以求「福」的人,就是將使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的人。不惜「財」,焉得「福」?要珍惜幸福,惜財,不浪費,應該是人類每一個成員遵循的規則。以「衣食住行用」來說,凡是超出個體活動和從事基本需要的都是浪費。看看你塞得滿滿的衣櫃和鞋櫃【菲律賓一位前總統夫人的鞋子有數千雙之多】,你可知道你已經浪費了?看看飯店餐桌的饕餮大餐,你可知道你浪費了?摸摸你的便便大腹,你可知道你更是浪費了【你還要減肥或治病呀】?看看你住房中多餘的空間,你可知道你浪費了?當你可以安步當車卻以車代步時,你可知道你浪費了?當你夏天開空調蓋被子時,當你吸煙時,當你用紙未盡其用時,當你任水嘩嘩空流時,你就是在浪費著呀!也許有人會說:這些都是我自己花錢買的,誰也管不著!錯!錢,權且可以說是你的,但是資源是大家的、公共的、全社會的、全人類的、全生物界的,佔有超出你需要的,就是你浪費和侵佔、剝奪大家的、公共的、全社會的、全人類的和全生物界的!又何況權是民托應為民所用,如此來理解毛澤東說過的「……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將更加深刻。 何以出現上述那些隨處可見的浪費呢?可能與不知道人類是自然界的殺手【即無知】有關,但主要是人類在虛榮、浮躁心理的支配下,相互爭鬥、攀比的結果。人類這個世界唯一的萬物之靈,已經在虛榮、浮躁、爭鬥和攀比中淹沒了自身最本質的需求,也失去了最應該珍惜和久違了的「福」。 「黃、老」之道的繼承與發揚是我們的任務沒錯,但不知此務能否達到一定的程度還是未知數,但中國人不是缺乏思想,中國人的思想是吃素和諧的真義智慧,是自然美的真義【剔除偽善邪惡】。而少部分西方人是吃肉的惡行,馴化出來的哲學所以是建立人類討伐戰爭上,弱肉強食的,每好吃一次就否定一次,根本不承認自己也是動物祖宗出課的,而把祖宗否定之,以戰爭臨時催生經濟的啟動與增長,國家機器的運轉精力,放在「對立矛盾鬥爭」方面,現代其它國家如近代哲學的發源地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後,已經省悟了。現代美國佬的惡習不改,到處發動侵略戰爭,從朝鮮和越南打虧了也不收其行惡的霸相,本性難改,堅持其食肉獸性,這十幾年來打南斯拉夫,打阿富汗,打伊拉克,又要打……打。食肉動物,狼子野心,霸道成性,亡我之心不忘,成天算計著華廈民族的顛覆活動。拉我們的尾巴不動,用西藏、台灣、技術、資金、市場等牽著我們的鼻子跟著他娘的被動順從著走。孫子兵法出處於我們,反而被這些食肉動物用到位了,目前它是在伊拉克等地方難以脫身,才同我們找友善,是在引誘著拖時機和搞騙局,每次都不見其有「守信」二字,當偵探摸我們的底氣。如果順利地擺脫了的那一天,又要現原形,再次把西藏、台灣、技術、資金、市場等這些事情用來穿著我們的鼻子,讓我們被動地順從,如果不能迅速由被動變為主動的話,就永遠受著它娘希匹的牽制著咱們。咱們為什麼也不得道出擊呢?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在它的國內培植鬧分裂的勢立,讓它也被動起來呢!看它難受還是不難受? 恩克斯在反杜林論時在批判分析哲學時,可不懂得分析哲學是功形下學,錯誤認為是形而上學,可見那些理論是閉門造車的,他們的三個主要形式邏輯跑不了吧,依其邏輯能實現世界大同嗎?不能見他們表面文章上的語言講得漂亮順當,其實質是無驗證性的唯心思辨,所以部份國人把其引入當著主流統治文化,在建國前有些適用的方面,那是因為要有善惡醫治特惡的需求,這不是長治久安之道的自擇優的「長遠本源」。但也是從過左走向過右或從過右走向過左的「極端」,用自己之矛斗己之盾,用己之盾抗己之矛,敵對力量無法消滅的有生力量被自己人為的錯誤思想消滅於無形之中,這一損失與教訓的嚴重性不值得深思熟慮了嗎?在否定「守中」的過程中又意欲道中,為此在井崗山時否認毛澤東幾次就失敗幾次,還是毛澤東尚存中國古代思想的根基,才逐步走向了一條民本為旨與大有作為的——挽救大多數民眾的道路,挽救民族生死存亡的道路,這難道是「正確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嗎?難道這不就是「黃、老」等道的繼承與發揚嗎?難道這不就是繼承與發揚「孫子兵法」才取得的成就嗎?為什麼要把這個光環強硬地帶在馬克思的頭上,而不帶在「黃、老、孫」的頭上,或直接戴在「毛澤東」的頭上,本人的感覺更為直接了當和為妙。但在建國後在許多方面和主要大方向上沒有擺正這條路,還是以「主義」和「階級」對立矛盾鬥爭的「革命運動」為主用:用階級鬥爭的「革命運動」促生產,用自己之矛斗己之盾,用己之盾抗己之矛;這麼樣了還不能了之,還發明出一個人民內部矛盾,不知道矛盾是在差異的升級之後才產生的矛盾。所以有人說:毀損文化遺產,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起了一個開頭,可是國人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聽認正確」的幾句話,在幾天中就毀損殆盡,「八國聯軍」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被中國人自己做到了,「階級敵人」沒有完成的事被自己人做到了;又一次地用「敵對力量」無法消滅的有生救民治國精英力量,被自己「人為錯誤」的思想消滅於無形之中。 由此,不得不令人發聵深思了,古代國人的思想精華分別是在商末周初的「神道設教」與近百年來的「文化殖民」的兩次斷流所累,不是站在以民族優選思想文化骨架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先進文化的血肉與精神的充實,而是單獨引進的偏思「惡」性的當著主流思想「殖民」於民族優選思想文化,把民族特色的優選思想文化進行掩幽埋沒著, 或是不繼續尋找國學源頭的三無私的「天下為公」的黃老「近文明智慧界」之學,而是攔中分別獨取家天下「神道設教」的周易與孔孟「假文明」和唯物主義「善惡界」之路。雖然國人有所思,有所發,但是不要健忘了,這種偏思由於這些年從幼年一直不加以分析與思索地,在不斷被動地灌輸到老年,已經到了根深蒂固、頑固不化的程度,站在這種偏思的言論上來解證國之古人的文化,勢必又步後塵性的進一步地掩幽,從現代出版的書籍和網上的大部份文章中,都應該是「差異」的、而不是「矛盾」的、而用矛盾表達為矛盾的錯誤;應該是「穩態秩序」的、而不是「平衡」的而用表達為平衡;應該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而表達為否定之否定;應該是「偶聯協同」的、而不是「對立」的、而表達為對立;應該是「自然法則觀」的、而不是人為分割的「主觀與客觀」的、而分別表達為「主觀」或「客觀」。 系統哲學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早就出籠了, 中國的絕大部份人【不缺大家學者】還是把那些已經過時、而且不能夠表徵自然生態真義的言論拿到現代來說事, 已經喪失了國學和系統論整合的大好時機幾十年了,沒有抓住這個大好機會,而是去搞內部對立鬥爭的內耗,你說國家與個人能進步嗎? 不倒退才怪呢!已經落伍半個世紀有餘了知道不知道! 這麼樣的思考認知水平拿什麼理由來複興中國文化。可就是已經說慣了嘴,寫慣了字,成了抹不掉的嗜好與習慣,把國文搞亂了還認為不覺得亂。但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並不影響它的聳立雲端;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地不解釋自己的厚度,但沒有誰能取代她承載萬物的地位……。人們總有覺醒的一天。 人生在世,我們常常產生想解釋與糾正點什麼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釋起來,卻發現許多的人的解釋都是那樣的蒼白無力,甚至還會越抹越黑。這是許多語言闡釋家的弊病。目前,我國許多思想學術方面的評介書籍都是以唯物辯證法為標準用來檢驗國文,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歪曲了原作者的思想,還埋沒了原作者許多有價值的思想精華,這種狀況必須得到迅速的糾正。 還要這麼說:中國人從來也不乏真正的思想智慧,缺乏的是如何把古代國人的思想智慧,用現代語言正確達意的繼承地領會的論述明白,缺乏的是如何把古代國人的思想智慧正確用到位的現代國人, 同現代系統科學接軌並實現現代化,用到主流社會管理上的實施的能人。中國人不需要架接那些食肉動物的偏思, 我國很早就有了比馬克思主義還要概全序貫的不矛盾性的自然生態原理,只是分散於古集中,沒有得到公正地予以理列提精整合罷了,在此基礎上,只要引進現代系統論的思維方法論,把古代國人的思想,升華為現代或超越時代的科學哲學家,擔當起複興中華文化的脊樑,昂首於世界民族之林,發揚光大,擔起真正走向大同世界的重任。為什麼還要把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自身存在悖論、而不能自圓證解的思想予以中國化呢?為此,光揚大道的旗幟,發展中國特色的系統文化社會,請再也不要把《黃帝》等的既簡單又複雜的智慧同唯物論的邏輯學無機地拼接了,已經完全性的不合時宜了,早已應該予以終結。國人的智慧是明顯的「道物論」,可見這麼多吃皇糧的哲學家都在為了保飯碗性的附庸,繼續在違心的單議唯道或唯物對自然生態的人為分割。那麼有人就會說: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治黨理國的指導方針了,我的看法非常多,而不是沒有,單憑「以人為本」,立黨「以民為基」就是「民本國家」和巨大作為的綱領,也是黨建旨宗。完全符合古代國人的哲學原旨,直至往後任何人也無法加以否定。 有人說:世上沒有什麼比「家庭穩定」和「世界和平」更重要的事了。「膽怯」是謀殺智慧的「兇手」,那麼,文字囚也是謀殺智慧的「兇手」。……確實如此。另外還偏見地「抱著巨人」的大腿不放,順著往下勒腳骨毛, 正否不加思考的阿諛奉迎:「沒有建立起既符合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基本精神、又適合作為其研究對象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之本質特徵的哲學研究框架、基本立場和方法論視角」。僅憑實踐哲學的基本精神這一句話,請問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實踐過了嗎?常態社會繼續用對立矛盾鬥爭嗎?一切思想發明的基礎成果不予肯定而用否定之否定嗎?不出亂子才怪呢!這樣也永遠也跳不出這個框,用其標準檢驗古代國人的思想智慧只有進一步的禁錮與倒退,永遠也講不明白,離題越來越遠,不走入死胡同算是好的,難道還找得著什麼出路來,不仔細推敲說話,人們的思路被一棍子打死了,封閉了出路,也就無法找到出路這個門,以高層言論囚禁諫言,同樣是謀殺智慧的「兇手」, 在黃帝開明時代還廣開言路、傾聽諫言哩。因為這個門早已被人為地繼續保留的已有觀念的封閉,人們無法異想天開了。 還有人認為「沒有片面性就沒有科學」。這句話在一定意義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更大的意義上是成問題的。從科學研究發展史的廣度看,當然不可能一開始就創造出全面正確的科學理論,而只能是逐步創造和完善之,但是科學發展不能永遠總是處於片面、不完善的地步,而必須經過片面、不完善而逐步達到全面和完善。那麼,到這時科學發展就終止了嗎?理論科學【即哲學】研究可以逐步達到終點?而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實證科學研究則永遠不會終結,因為無論是實際情況還是進行實證科學研究的手段,都必然永無止境的發展變化,因此其研究成果也必然無限增加。也可以說,理論科學研究可以達到沒有任何片面性,而實證科學研究永遠不能完全消除其片面性、不完善性,但卻是在正確的知識積累越來越多的情況之下,出現新的片面性和不完善性,但終有取得完善的認知那麼一天的到來。 許多觀點學說的可取之處、正確之處、大體上是相似的、甚至可能相同的,這是十分正常的。例如:各種宗教學說幾乎都主張行善、反對各種惡行,而許多非宗教性的觀點學說【道德學說】也持類似的甚至相同的觀點主張,這當然毫不奇怪,說明人類有許多想法、思想其實是相同的和相通的。但是沒有涉足與規範「太極時空守度」之內的常態與之外的失態性「過善」與「過惡」課題,這些都是混沌不明的。而不應該人為地把它們絕對區分開,或者說把這種區分絕對化,不要被那些人為區分開的各種「主義」所迷惑,以為不同的「主義」一定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完全勢不兩立。 有人認為自己讀了幾十年甚至一輩子某著名學者的著作或某個學派的著作,因此對此最有發言權、已經完全讀懂讀通、體會到家了。這其實就是單方面的鑽了牛角尖,而不是多方位的鑽了牛角尖,只知某一家、某一派,不知其他各個流派、各種觀點學說中各自的可取和不可取。因為迄今各種理論學說或多或少都有其各自的可取和不可取之處,以為某個學說完全正確或完全錯誤其實都是缺乏必要的比較研究,更談不上在繼承中大膽創新,只是去解讀或評論某人的觀點學說,而沒有什麼自己的新觀點,尤其是比較全面、深刻的新觀點。如果一輩子只熟悉一種或少數幾種理論學說而不了解、不熟悉其他許多有關的觀點學說,一輩子只熟悉某一個學科的理論觀點,而不熟悉其他眾多學科的重要觀點【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之間聯繫密切,不能截然分開】,一輩子只熟悉一個國家的情況【即自己國家】而不熟悉其他國家、尤其是當前發達國家的大量情況【因為發達國家在多數領域目前都走在世界前列】,即是所獲得的知識結構存在很大缺陷,眼界和思路都很不開闊,沒有跳出舊有的框框,那麼就不可能做出什麼理論創新,尤其是不可能做出有比較大義的理論創新。 在這裡無法逃避現實了,不得不提出這一非常敏感的話題予以比較論證:唯物辯證法則總結了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都必須遵循的「總規律」。只要遵循這一規律,什麼事物都可以作出普適性的答案。既然如此,只要證明有一事或一物不符合這一規律,是否就站不住腳根了。那麼就以「量變到質變」為例驗證一下看如何?例如人體內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全是左旋的,而葡萄糖是右旋的,參加生化反應的酶必須在結構上與之吻合,才能起作用,這就是為何人體不能變成食草動物,像牛羊一樣光吃草就能活下去——咱們無法消化旋光性不同的葡萄糖組成的多糖。 咱們還應該比較1克碳和1噸碳的性質才是,可凡是住在煤場附近的白痴都知道,你就是把碳的數量從1克增加到1萬噸,它仍然還是碳,並不會變成別的東西。生物繁殖是按幾何級數增加的,這種量變引出了什麼質變?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收穫了的那萬顆子和原來的種子根本沒有什麼性質不同。該如何用「量變引起質變」解釋呢?為此,「量變引起質變」僅能用於某些方面,在我的知識範圍內,物理、化學中唯一可以和「質量互變規律」勉強拉扯上關係的只有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隨著原子量增加,元素的化學性質呈周期性變化,越是位於周期表左下端的元素,其金屬性越強,反之則非金屬性越弱。所以,可以說「原子量的改變導致了元素性質改變」,而不能當著事物的普遍規律,事物的普遍規律是質量同步的量變引起效變。 「道物論」的本元象數義理機制與系統概念的關鍵實用重點是太極時空兩端的「中態公約度」,而中態公約度【-1n—0—+1n】是為道物的「功信虛態」與「物的實體」兩闕的互補自然生態統一體系。至大為宇宙空間和星球,至小為粒子和夸克的「空穴」。是事物兩端間距過程差異自由交易度量標準,兩端之維為常態不可逾越的自約限度規範秩序,如是,太極時空過程兩端之內可「自由」;太極時空過程兩端之維為「自約」,是防禦外環境對內環境干擾的屏障,這些屏障是如地球上的大氣層、自然上的國界、人體的皮膚和細胞膜及血腦屏障等等,也是墨家所言的:「至大太一、至小微一,日折兩端、而至無窮」的太極時空之全體系統過程的局部與整體關聯的原理,用以維持內環境的守度秩序和環境內外的功信與物質擇選性的互補交易,這不是西方人所含糊不清的純「自由」,即為「亢則害、承乃制」性的防突變【病】機制。該種機制又稱為太極陰陽之道,所以,太極是人們如何正確認知事物之間所共存的時空間距自由與自約秩序守度的交易運動機制方法學概念。 自然常數為「0」,五行相互作用的作功過程生成之尾數為「0」,那麼「0」為虛穴,任何事物自然地落入「0」位的虛穴之中,在落入的過程中自發產生動量的作功,這是古稱的盈虧漲落「升降出入」的往來自功。 用「+1n」正能態為陽象陽位、通過「0」位的虛穴的升散過程,是從形實性的實體之「有」轉化為「無的虛象」,「-1n」負能態為陰象陰位、通過「0」位的虛穴的聚合過程,為從虛象性的功信虛體的「無」轉化為「有的實體」, 是以「0」位的「空穴」中軸媒介撮合漲落來調控正負能態的自動化。所以,事物以「虛穴」之道出現「納新吐故」的轉運日新,是存在著的自然「落差」互補自動與自功,即道學中的「虛無」因素的存在為先決條件,因「虛無」才啟動了求「有」,有無的差異是因果關係的自動自功過程,又是「有」與「無」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的「虛、象、形、實」的「功形中態公約標量概率閾值過渡的多維網路位移轉化效應場」,簡稱則為——功形發生場【西方為:形態發生場,我在其前加個功字,思意為功能信息——道與物的協同作功】。在這裡就不是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那麼牽強附會的不確性,是功信與物質的協同作功,不獨為能量或物質,【從密度較高的地方流向密度較低的地方】——從密度較低的地方流向密度較高的地方——從而在運動中產能——這才叫協同互補;否則——【從密度較高的地方流向密度較低的地方】——為差異交易彌補;即為系統的狀態,是對應於「正負寒熱對流力學」的熵閾「差異」幾率最大的限度,當差異幾率到達最大的限度「閾值位點」時、啟動了其周期性歸0的開始轉復的「樞機開關」;當差異幾率轉復為最小的限度「閾值位點」時,隨即啟動了又一個周期增熵過程的標量閾值,是由正負熵之間的「差異幾率閾值」開關在最大限度的啟動而又復始,始終處於一個標量守度規範的「非平衡態離合」的交易過程。在這裡必須強調重要的一點是: 如果正負熵由非平衡態趨於平衡,其熵「差」 的消失,自然與人體就走向了死態,當系統恢復標量閾值差異守度的非平衡態時,熵度達到標量閾值的正負之間的差異,才出現功信與物質交易互補運動的產能作功的消耗,即又一個周期增熵標量閾值的正負之間的差異的循環啟動,是謂老子所言的「玄妙」。 因此,真正高明的研究者一定是兼收並蓄、博採眾長、虛懷若谷、思想敏銳、善於獨立思考和大膽創新。 「發達國家在多數領域目前都走在世界前列」的理論,依本人的看法僅是國之古人在微觀實用上的補充完善延伸性的運用,在宏觀上永遠也不能超越國之古人【包括神話傳說和格言】概全的範疇。在國之古人優選思想範疇的基礎上,同現代科學做出力所能及的挖掘闡幽,以在微觀與實用上有機補充完善和延伸性的運用這一課之後,現存的什麼理論文化也無以倫比,這就是從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否則是空囗說白話,那個也曉得說。但是要把古代文化的有效有用的東西整理提精,再也不要重複的詮釋與翻譯的在複習功課,只能用現代語言演繹表達,關鍵時引用古今可取文化語言確認之,才顯得有血在流,有肉在動,有骨之堅,立穩腳根,打破封閉著我們思維之路,必要時要有縱向與橫向多方位地鑽牛角尖,才有所突破,才有了發揚。 分清來源與主次之別,什麼事情也不能一棍子就打死了。許多事情是後人的正確運用問題,原子原理既可造福人類,又可毀滅人類,看是掌控在什麼人的手中,以天下為真義者則信天下,以獨專己利者則惡天下,以執偏為思者則不能觀天下。人啊!都是人的思維偏見產生的武斷,實際上人生活在現實的自然社會中,不見得那個都十全十美,都有其不同程度上的功過是非,是功好不能見到些過非就全盤否定、予以抹殺,是過非不能見到些功好就全盤肯定、予以無限吹捧。能夠如此對待,對待出現的差異【不是矛盾——不能以己之矛對己之盾】就有一個正確的對待。 大道豈能被「廢」呢?也不能讓其廢。自然同鳥蛋和植物種子無聲無息地運作,可種子和鳥蛋的孕育,以頑強的生命力破土和破殼而出,而人從娘胎里出來就是哭,然後是鸚武學舌:這是因為自從有了人類出現之後,由於人們存在著不同的意識思想上「立言」的而不能獲得完滿到位性差異,也同時存在著各有不同的認識「道」的方法和用「道」的措施,在老子的那個時期【也涵蓋現在】,大部份人不懂得「道」的原理,單講「仁義」的言其是大智慧,單講「孝慈」的言其是大道理,以其「偏言治國」的言其為大忠臣,其實都未完整地「把握好道」,以致六親不和了,國家難以復興了,其實是把自然的原理浪廢了,這些都是因為人為的慾望私利所表現出的虛偽和認知缺限。 瓦托夫斯基在《科學哲學導論》中說:「哲學如果不致力於尋求首尾的一貫性,不尋求把我們在這一領蜮的知識與其他領蜮的知識綜合起來,那他就無存在的必要了」。薛英俊、李桂秋在《變化之道》中講:「人類的目的不單【引用者加】是探討理論體系,而更【引用者加】是通過建立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解決自身身心困擾的問題。不單【引用者加】是為了解讀真理去尋求真理,而且更【引用者加】是為了探索宇宙自在的永恆法則和規律。」 如在文化大革命後期農村的一個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對馬克思的辨證法就說過:「世界是動彈的,動彈是合數的」。一切相互作用之後……「是動彈的合數,是由人撥調,依我說啊!這個辨證法的核心,就是什麼事情都無——所--謂」!沒有那麼多的花言巧語,是多麼的簡潔與準確啊。可是我們的專業哲學家寫了幾個大部頭的書,比不上他的這一段通俗易懂的話來,那是為什麼呢?可以這麼答,是在迴避現實或沒有實踐的底蘊以當支撐。但是脫離了現實的哲學是在泛虛,永遠也不會產生實際意義上的效果。 其效果又是為了什麼?則效果就是張載所言的:「為天地立心,為人生立命,為聖賢繼絕學,為人事開太平」【已改萬世兩字】。後一句還要改兩字,即:為繼後開太平。出發點大概不離此四點,以此擴展細化,涉及各個行業。中國古代哲學是學用的一體, 中醫和哲學同源,系統論也可以這麼說,歸結為《黃帝》是「物各有其本性,謂之理。理之所在,謂之道。物有不合於道者,謂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謂之逆。逆順各有命也,則存亡興壞可知」;《易經》是「一道分陽陰兩健順」,用在「出入以度內外」;《老子》的道是「萬物之母,天地之始」、「有生於無、無生於有」,用在「德」;《孔子》的道是「仁、義、禮、知、信」,用在「仁」,而無法見到『真仁』;《黃帝內經》的道是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既無太過,也無不及」,用在「適度」,即陰陽對偶互補、協同和諧、中態承製——「公約度」; 宋代理學家們是「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物以道予通為用」。亦步亦趨,越講越到位與明白,到了真實的自然生態性原理。古人與今人,東方同西方,只要是正確的方法與思維予以分析比較,有許多的絡合處,雖然用語不同,從大體上相承一脈。

法天道以立人道,以人道印證天道。

在此讓你領略一首詞意:知識讓你厚重,氣質讓你美麗,經歷讓你從容。雖然沒有夏花的熱烈絢麗,卻有著秋菊的幽雅嫻靜。是在經營一個家庭,在征服一個世界,同時還要不斷完善自己,做到讓世人以你為傲,讓後人以你為榮,展現你的十足魅力,活出你的風采來吧!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也可以點燈。「腹有詩書氣自華」,聆聽過古典音樂的耳朵,欣賞著世界名畫的眼睛,吟誦過唐詩宋詞的嘴巴,所表現出來的優雅和高貴,是任何化妝品也修飾不出來的。

三〉、人也是神

如果承認人的未來是「神」,那麼人類的過去有無神性?如果我說人類的過去與人類的未來具有同樣的神性,您可否承認?我們認為什麼是神?神奇,神通廣大,不可思議,不同尋常,同我們的現實和以往不一樣?我們對「神」的理解有點窄。 我們所認識的現實和所知道的以往是多麼地有限,而我們所沒有認識到的現實和不了解的以往,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那又是多麼神奇。神奇之感!主要是來自我們身處局外。我們看電視,玩電腦,坐飛機等這些,在古人眼中已經是地地道道的神仙了,我們沒有了這種感覺性的只是緣身在神奇之中。致所以承認未來人是神,就是因為他們神通廣大,有我們許多所不能。在千里眼,順風耳,萬里駒都不是問題時,我們想要星際旅行,想要卸去身體負擔,想要……。我們嚮往的神奇,在將來都可以達到,達到的那天我們會不覺得神奇,正象魔術的內幕一旦被揭開,神奇如同人在一樣。為此,在這裡我們對「神」能夠下這麼個定義,即:人對自然及自身的本能和創造作功的認知能力。如果不承認原始人是神,是因為我們習慣居高臨下和沒有序貫地看待問題,認為他們卑微,原始,低級,被動,消極。我們認定生物進化的早期是遲緩的,四十六億年過去了,才形成我們現在的人形。而今才是人類加速前進的時代。 對比今天,人類的早期發展之緩慢,理所當然地令人公然稱之為低級階段。低級嘛就是簡單,就是沒什麼可認知的繁雜而高遠,何談神性?我們現在力圖摒棄我們身上殘存的原始本能神性的東西,認為脫離了低級才能進入高級,脫離了原始本能才能成為現在的神。我們自以為通過我們的現存的知識領蜮,就完全可以了解早期的人類?其實不然!現存狀態不過象一個成年人一樣只能說明他發展的現實性,而不能說明在嬰兒時期好問誘學的可能與發現性。我們成年人丟失了嬰兒期多少靈動即顯的發現與發展的可能性?可我們卻高傲地看待孩子的天真與幼稚。 進化進程有什麼必要有快有慢呢?上億年的生物進化是有點讓人不耐煩,可不用說別的,單看看我們的基因吧,看看我們的大腦構造吧,你就知道造物主並沒有偷懶,多大的工程?僅基因一項,不夠我們解讀神奇嗎?大自然是如何建造這個神奇的,不應該從我們所來的進化史去尋找嗎?把人類現有的所謂科學認識稱為小邏輯,把天地運行的憲法稱為大邏輯。這兩者有同一,又有區別的差異。如果沒有同一,我們不可能擁有當代的文明;如果沒有區別我們的科學,我也就不稱之為小邏輯了。這個大邏輯不僅包括五千萬年的生物進化,還要延伸到更遠的過去。而且它與未來的邏輯是統一的,一致的,一體的。對予這個大邏輯,我們的文明史不過六千年,而被稱為科學的認識,也就是西方文明的時間更短。我們有什麼理由對現有短暫科學的成就「頂禮膜拜與至迷至信」呢?僅僅因為在這短暫科學的行程中給我們帶來了的近代繁榮?人類進化史就鑄就在我們的身體里,人本身就含有大邏輯的智慧。所以有時人的下意識,本能反應,自然狀態,情緒表現,生理功能,還有好些我們稱之為低級的東西,比科學比人所談到的大道理更具有真理性,更令人深思,耐人尋味。 有人置身於洪水中,掙扎了兩個小時還無著陸希望?不得不科學地計算人的體能,打算接受葬身江底的現實。這時,看到了一個碩大的暗紅色的球體滾到面前,這是一團螞蟻,一團抱在一起的螞蟻,為了不至於讓著水一面的螞蟻淹死,這個球體在不停地滾動,從下到上地翻騰,順時針地翻騰……。人們驚呆了,螞蟻的個體壽命不長,別說是一代的螞蟻,就是十代、百代的螞蟻也未能必能偶遇一次大洪水。它們是從何得知這一自救方法的呢?如果從這團螞蟻中拎出一隻來問一問它們在幹什麼,它可自知?它的祖輩沒有教它們這麼干,它們也不自知,可它們就這麼幹了,而且完全符合我們還沒有被取得認知的科學,我們的科學對它們來說可是無法領會的大邏輯。讓螞蟻做在百代之內都沒做過也沒聽說過的事的是誰?你可以說這是本能,可這本能不是屬於大智慧?從螞蟻的日常狀態如何怎麼能看出它們在洪水中的狀態?這智慧是如此地超越螞蟻,以至於螞蟻憑著本能把自己交給命運,同這命運履行著的大邏輯,反倒成為螞蟻最明智的「擇優避劣」之選。 所以,有時把自己交給命運並不是一個消極行為,當在洪水中,意識到身後有一個大過個體,大過科學的大邏輯時,頓感力量無窮,這個力量使我得救了。

四〉、出路解讀

解讀人類自己,是與太空研究同等重要的任務,我們對自己了解得這麼少,使我們取得的那些成績僅僅算是一些皮毛的知識積累。人之所以是人,我們不能僅僅到未來去找答案吧?我們必需要將過去與未來重疊起來研究吧。可以說:我們把對過去的研究延伸多遠,我們對未來的獲取就有多長。我們一般總是讓現時與未來檢驗我們的認識產品,這使我們交了不少學費,其實我們何不也用過去來檢驗?它與未來本屬同一邏輯。我不僅相信造物者沒有偷懶,我還相信進化不拖泥帶水。我們所忽略的所謂感性層面的東西,所謂低級的我們力圖屏棄的東西很可能是極其重要的東西。本能反應代替理智做出的擇決有時是更明智的決擇。夢境提供的概括意象,疾病詮釋的心理,愛情的盲目,好些被科學否定,被理性唾棄的所謂低級的東西,往往含有著耐人尋味的大智慧,它們都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們揭示,比我們據有的科學要大得多的自然邏輯,令人稱「神」不已。所以,不用朝向未來,僅僅返觀過去也足可以造就許多「神話」。這就是所謂的神性圓融吧?幾千萬年來的進化所積蘊的「神性」,就是我們人類繼續生存的「買路錢」,我們應該盤點這一庫存,珍惜這一價值,在以後的漫漫長路上用好這些「銀兩」。 如今人們總愛說回歸大自然,現在我們哪裡還有大自然可回歸?真要是把如今的人類個體放回到原始環境,絕大多數人會被自然所淘汰。我們已不能感知地震、海嘯、洪水,要跟和受著老鼠、蟲蛇等動物本能的啟發學用,由它們誘導著人們跟進,人類的許多神志由於生活環境的不斷脫失自然而退化了,我們的鼻子已失去敏感;耳朵聽覺已經退化;口感已經生嬌;腿腳已經不能遠涉;眼睛無法內視;第六感知失靈。人類正走著一條逐步脫離大自然之路,我們會越來越不需要大自然,成為溫室中的花朵,接受不了冰風雪雨、風吹浪打,忘卻了「勞其筋骨、餓其肌膚」的古訓,更無法存身於大自然,離原始成神之路越來越遠,在一步步地失去原有的本能神性,走向另一種創造神性之路。我們承認和嚮往將來的神性,不承認和捨棄了原有的本能神性,這是令人遺憾的傳失,本能神性和創造神性能夠整合為共有的神性不是更加合理與完備嗎。我們關於神的概念真有必要充實一下,其實原始人的生活同樣是有我們今人不具備的神性。對於我們的由來之路的深入探討,將會有助於我們對原來神性的回歸,同我們所建小邏輯與大邏輯的互補取向,有助於我們的有些科學認識妨礙著我們對事物做好事實存在的研究。其實科學的目的不是科學本身,而是用科學了解和把握世界大邏輯的全部。 宇宙中每個星球同地球一樣都有其運行規律,最近據報,太陽也是類橢圓形,所以橢圓形才隱藏著無限的生機,由於諸星球的多層多維網路的多種力升降干支【引斥】相互作用,形成了綜合能量場效應,此即是古人所言的升降動靜的匯合為易經的——氣交。致以每個星球有穩態秩序規範地各行其道,這些道有其橢圓形的星球之間各有其時空標量「中態公約度」運動範圍,才不致於影響與造成交通運輸秩序的紊亂。而是圍繞宇宙中的崇高任務目標力的對偶協同和諧承製性的陰陽層次場效應自適應、自生化、自反饋、自調控、自擇優的穩態秩序,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是否定的肯定,而決不是經過「矛盾對立鬥爭」和「否定之否定」之後而出現的統一,以此觀點對待就根本沒有現在的宇宙秩序,橢圓形軌道會失去其中態性「公約度量」的運行法則,以其地球本身的形狀與本身質量閾值差超其所額定的數值,也同樣造成橢圓形軌道的失序與失態,地球氣候無法形成現在的局面,只有現在的局面才能生化萬物,失態的局面是枉然。星球的多層多維網路的多種力升降干支【引斥】相互作用,形成了綜合能量場效應,此即是古人所言的升降動靜的匯合為易經的——氣交。這些都與耗散結構理論相吻合的:即正熵與負熵的差異對流,虛與實的互補運動,有與無的互通交易,老子的「動而不屈、虛而愈出」,陰與陽的信精交易為雲雨。都是受中國古人的啟發而開悟,換一種方式來說交易【相互作用】之理——即道。這個道的概念與作用機制就清晰了起來,不是同既往那樣的模糊與混沌,把道上升到現代科學的理念的正軌上來了,就把道有了落腳點,不再虛無漂渺了,也不是某些道教徒所言的「不可道」,把道言明了「有危險」。 中華文化被西方几個得了道的系統文化者發現,才知道中華文化的閃光部分---道物學;道物學文化非常需要借力系統科學才能找到實際運用的落腳點,二者的協調和諧互補有機整合才能給予人類一個新的認知平台,才能為人類帶來超前預設的終極關懷,為之於未有,謀之於未兆。自當流淚播種,以期歡呼收割。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方法論,大家為「道物學」的升格、以及「虛實既濟」 生態化作出自己綿薄的貢獻吧。 中華文化是一個完美的仿生體系。而其他民族文化是單極文化。由於中華文化重視系統之間的協調,所以一直處於不顯眼的「慧而穩態潛用」的發展之中。而其他民族的文化由於單極的獨特性,不存在系統之間的限制,顯示了很大的自由性,所以比較顯眼,但終歸象無根之木。 當今在「面對西方文化借科技之強勢衝擊而所向披靡、而給非西方文化所帶來的嚴峻的生存考驗」的大環境下,要弘揚中華文化,我們必須「借彼之道、返施彼身」,借科學的力量,使中華文化根基的「道」和「氣」立足於科學舞台上,還其「黃帝、老子、中醫」等在科學王國中合法的公民地位,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煥發出青春之芒! 思想可以改變人的行為!如果一種文化體系能夠蕩滌人的靈魂,就可以改變人的頑固意識,就能讓人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行為,進而產生自覺的改變。如此,爭鬥之心就消失了,戰爭也將離人類而遠去。 人體的功能和結構是一個活的和諧體系:以人為例,各大器官、組織的細胞結構與功能,於結構形態上各自不同,於蛋白質類的微觀物質組分類同,但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人。表現出來的就是和而不同,所以能和而不同,因為是其有兼容共利的內核。微觀機理:每個細胞的細胞核類同(遺傳基因密碼不同)——獨尊,遺傳基因密碼的形式邏輯相同性獨尊,而鹼基的順序配對與基因組份不同,細胞質千差萬別各有千秋——不同,但能和諧相處——兼容,而且是構成統一體——人的有機組成部分。宏觀來說,「共利」的是人這個統一體,「獨尊」的是人這個生命系統,而「兼容」是在人的整體上兼容共利人體內的各大不同特長的系統與器官,成為一個有機生成與發展的中心目標的整體。 自然複製了人身「既無不足,也無多餘」。但是又賦予了思想,可思想是不可思義的不同,人類最大的缺陷是「認知」差異上這個嚴重問題的存在,向善與向惡的個人在行動時又是人的盲為,這又不能求全責怪,因為「認知」尚需有比較性的認知過程,當人類的思認在不斷自我「擇優避劣」時,「認知真義」是人類普遍的唯一選擇。為此,正確「向真義的認知」是當前必須首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是從現今的「善惡界」脫失了「擇優」的思想意識, 排除一切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思想束縛蠲絆, 昂首闊步邁入智慧界,也就步入到大同真為的世界方向。大家認為意見一致;那麼就推而廣之,言而為之。 中國的發明與發現的悲哀,在於養尊處優與獨家思想。而養尊處優只會產生大鍋飯;僅有的一種意識形態在禁錮著人們的思想。這些都是管理思想和體製造成的。歷史上科學的發明與利用,絕大多數都是獨立研究者得出的成果,真因為他們有專業愛好的熱情和無依無靠的勤奮精神,才解決了專業的課題。其實,事物的集合是簡單的美,而規律原理也是處於在高層次整合的簡單之中,不是處於低層次下的紛繁性不易被發現的地方。把課題看得「多元化」的太複雜, 只有認為是具備高深的知識才能探索,人們往往又被這些紛繁高深的知識纏住了手腳、迷惑了思維,結果就進入了死角。老子言自然「易知易簡」,不複雜才能解決大問題。為此,高高在上者認為複雜,反而阻礙著進步與發展,就不承認我們這些低低在下者的簡單,有人認為初級數學的簡單就不能解決大課題,從而忽略了簡單的適用性,而複雜的結論反而成為不易推廣與不夠廣用的束之高擱。這是不認識「上以下為基礎」的根本。那些稱為學術權威者都在忘了這個本,所以發現不了理在至簡之中。 在當前「陰陽平衡」成為學者們的時髦之詞,可就是不知道「陰陽平衡」 為一維平麵線性關係理論,用在一維平麵線性關係上的穩定還似乎適用,如果用到自然和有機人體的多維網路層次中,有背自然機制的配匹,一杯水放在那裡不見其「出入升降」的標度的落差流動交易,幾天後就發臭,這樣的平衡是死水一潭的要不得,自然上要有流水、雷震、狗吠、雞叫、鳥歡、人動等每個動作都帶來空氣的流動交易。其實,自然與人體是「標量守度非平衡」或表象的似平衡而本質的不平衡的「標度律」,否則功信和物質不能在差異流動中交易孕育,萬物死寂不動、自然生態息矣。所以黃帝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故立危」,古人早已明確地看到了平衡問題的死結,而唯物論繼續在推導這一死結,不能同自然生態的多維網路立體流態守度配匹了。為此,在語言表達上如果愚人的道理為真。那麼必須把套入人體這個小自然的「陰陽平衡」不實之詞予以糾正之。 在事物發生與轉化的過程中,亦即達到成其為這一事物的「度與量」【亦即質態】;「不及」則達不到成其為這一事物的「度與量」,不能做成這一事物;「太過」則超過了成其為這一事物的「度與量」,同樣不是這一事物,只有在事物的中態標量的上限與下限所規範的秩序範圍之內,才能維持著事物的常態中在漲落盈虧中消長,才能夠自主自發自動地產生功能信息與物質的生髮,特別是在多維多層網路過程中的自然社會與人體,是多維性綜合承製功信的網路相互作用過程流,根本不是處於一維性事物兩端度與量的均等平衡,如果事物兩端功信力度與量度的均等平衡的話,則事物沒有了自發自主轉運的漲幅與落差盈虧消長位移自功的過程,這一過程也不准許超越事物之間多維度與多變數承製約束【公約度量】產生的標量規範穩態秩序原則,合符《周易參同契》講的:「大易橢性,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御」的各遵其度,即保持在中態中發生,也是無太過與無不及。愛因斯坦就是因為沒有成見的使他再次獲益,普朗克曾在試驗中發現能量釋放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地釋放,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能量的量子性,這在牛頓力學統治的時代,簡直是無稽之談!因此沒有人相信,也沒有引起人們注意,但是對牛頓抱有懷疑的愛因斯坦看到了,他認定這又是否定牛頓力學的一個證據,不久他又看到一個光電效應的試驗報告說:只有頻率達到一定閾值的光照射金屬時才會發生光電效應,而低於這個閾值的光無論強度再大也不會發生光電效應。愛因斯坦就用能量是一份一份釋放的試驗結論解釋這種現象:頻率達到一定閾值的光所釋放的光量子能量大,當它撞擊金屬時就會把電子撞出來,所以會出現光電效應,而頻率達不到一定閾值的光所釋放的光量子能量小,這樣小能量的光量子不足以把電子撞出來,因為撞不動電子,所以再多也沒有用,不會出現光電效應。就這樣輕而易舉解釋了光電效應,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違反違犯了這一事物之間共同制訂產生的公約原則【自然法律】,就造成自然和社會與人體的失態的動亂,在系統整體之內的各種利益集團的互不相讓、你爭我奪、矛盾激化,星球碰撞、人類戰爭,最後自我毀滅,死氣沉寂,達到真正的平衡靜止之期。而又何況自然人體不是這樣的靜止,可是被人們的思維語言解釋到了同自然不配匹的靜止地步。 何況「平衡」內容在目前按人們的臆會是含三義的絕對、相對、動態等含糊不明的概念。有人單言為動態,那麼也可言之為絕對,在平衡之前沒有定謂之語為絕對,絕對才算為真平衡,而真平衡了是事物運動的停止,則為水不流、血不運、氣不行、食不需了,一切事物的活動休矣,地球不動了,日月不位移了,也就沒有了白天和黑夜,萬物不長不生。好比拔河賽,標點不移、雙方力量勢均而無漲落消長,物信無法有無交換,得不到新的補充與廢的排泄,生命的能量代謝息矣。還能見到活態人體與自然嗎?僅見死態的解剖人體,所以陰陽平衡是在死去人體解剖中取得的錯誤觀點。道學觀察到的是活著的人體。相對與動態實際上為非平衡和不平衡,既然「陰陽平衡」是相對的還是動態的都是非平衡和不平衡,所以概念不清,又何況是處於一維的呢? 還不如稱之為「陰陽標度穩態有序」【簡稱陰陽有序】更為確切性的同自然人體的多維網路多層系統機制的配匹,繼續使用「陰陽平衡」的表達是臆會的與牽強附會。 再論「陰陽對立與矛盾鬥爭」,也是不符合自然社會的常態的形式邏輯,因為有對立就有矛盾,在常態自然是把天下萬物當為一個大家庭,家庭中的成員應以依賴互根和諧共存為主向,才能在系統內達成目標的一致,這樣才能夠圖存與發展,自然中的成員鬧對立與矛盾,就失去了自然中的穩態秩序,勢必帶來動亂的發生,則為失態的社會及人體。那麼正常的是么樣呢?應為自主擇優避劣性的完善自我,也是獨尊兼容的統一體,有對立的因素存在這個統一體怎麼成立?只有分崩離析,人心渙散。國文在於立言為真地同自然規律配匹才是真言的表達,這些都是淺顯的哲理。陰陽二氣在性功上的差異性,是以二氣既有異性的吸引,又能同性的相斥的綜融於一體。於是引而不致過及的碰撞;斥而不致太過的分離,在引斥的過程中產生出一定規範閾值的時空漲落,才能表現功信與物質協調互易有無的自動調控,以此調控機制的目標是保持事物在常態環境中的一致功用的正常運化。如果是一個無度量秩序的時空環境,時刻不能維持其意志的一致性,系統內的個體因為碰撞導致的分離爭鬥不休,同時也就勢帶來基本生存權利都喪失了,其化生就無法展開,資源對耗了,能源如人的飲食無法獲取,其生化育養不能延續。所以陰陽二氣的協同互補是保持道物維一的生化,而「氣」是道與物協同互補交易運動的抽象形態。這個定義中的「氣」界定於中醫道學的範疇,「物質」界定於物理學範疇。「抽象」指人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感性認識的高級形式。從抽象層次來研究生命活動,是「氣」這一概念的精華,超越了以分析還原思想為基礎的現代科技理論。當代理論物理學前沿向中國古典哲學的靠攏,有助於說明這一點。 為了能夠更好地表達體用一體一本的課題,古人發現事物之間存在兩方面性功和數理上的差異,用文字語言把其從事物中抽取而出的表達工具形式,方便於文字的表達運用,後人不解其真義,本來是語言運用工具形式,把其當著勢不兩立的分割的錯誤。為此,陰陽只是道物協同維一生化的二氣運用表達形式性語言方法工具。既有實體,但代表著非常廣泛的實體差異性;但又不具體落腳於那個實體,又是語言工具上的虛構,但在事物一體中確實有兩個不同性功和數理上的差異存在,又不許人為地絕對性分割,否則就不可能表達出事物真義的原理。從這個論題上,連學過西方物理的人,如于光遠等名家論的四種力的相互作用,以中性粒子為媒介關聯到楊——米爾斯統一場效應原理中,是一個「無對立與無矛盾」的完整理論。而陰陽可以廣泛接納生物物理學上的正電荷與負電荷、正電子與負電子、正離子與負離子、正反饋與負反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引力與斥力、正熵與負熵、正能態與負能態的相互作用過程流態之中。有人認為沒有「對立矛盾」就不便對存在問題表達,沒有「對立矛盾」還有「差異」一詞的存在,那麼「差異」還沒有升級到矛盾時就不為矛盾,如思想交流的不同觀點僅為「差異」,「差異」升級到了互不相讓的時候稱為口角是非,口角是非又進一步升級表現為對立鬥爭,才是矛盾。所以矛盾不是隨時隨地能用的詞句,表達是有層次級差的區別。就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了,十三等樓梯,以人的能量就不能從第一等縱身一躍就能夠到達第十三等,否則有可能跌斷腿的危險。引伸人類的管理,總不能讓「矛盾」的引導人們每天都予以跌斷腿,這都不是在求得人們的生存與建設的正道。 如是,為了人類轉為自然與本能擇優方向邁進,事先必須扶正有關大局的陰陽有序的重大課題,從上論的灼見能夠得出結論: 社會的發展槓桿不是以「惡」在推動,以「惡」為槓桿推動社會的發展,只有對「常態」自然造成「失態」的不良行為;只有在「差異」漲落性的「有無」協同互補交易的正負反饋性有度自動調控,才是自然社會人類的常態生存與發展。所謂的「對立」是「一分為二」方法的「雙方對立」性,以「失態」自然矛盾「衝突辨證法」門類,是強調矛盾鬥爭性的以一方戰勝另一方的不能「共生圖存」,錯解了「偶聯、協調、互補、和諧、承製」的「常態」自然特徵,所謂的「統一」是「整合、綜合、融合、結合」在一起,「結與綜」字的扭糸傍為多維網路紐帶,「吉與宗」為事物好的主旨「交易」的生意,在《易經》中稱為「生生之謂易」。在理論體系中,參照多維幾何模型表示的邏輯類型中,其實是「偶聯互補、和諧承製與性質差異統一」關係的實際情結,意含自然全息性,可以看到了這個差異性狀的徵結,單說「對立統一」是在異化「常態」有機自然全息性的錯論,但在於「對立」用詞與自然全息的不適配,所產生的模糊概念,這就不符合「嚴謹」的哲學精神。只有陽陰同在,即獨陽不長,獨陰不生,陰陽共存才曰生,陽脫陰失才稱亡。陰陽的機制是一首歌:我擁有你,你擁有我;分而不遠,遠而不離;離而不脫,脫中有連;相摩相盪,無法分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生生不息,循環無端,這也就是道,而且是正道。否則是邪道,邪道是死——陽脫陰失。

第三章、雲遮霧障的哲學思維

從第二章中,我們見到的是道物協同同體、不可分離的端倪,初步領略了道物協同互補、和諧承製所處「中態公約度」的公正性與嚴謹性的哲學精神,可是人們從中古、直到現今,於認知上始終偏離了「中態公約度」的過程狀態,雖然黃老提出了「允執其中」;孔子言為「中庸」;墨家明言「執其兩端、而守其中」等名論與附加少量的說理,但是沒有提出明確的概念和方法,在《三字經》的首言以「人之初、性本善」用於教人,而其實是「童言真、不騙人」性的「人之初、性本真【中】」。社會是個「善」與「惡」的大容器,就看人們把其欲意變成什麼? 從人們「以好愛好」的本然看,是「真、好、美」的追求,而不是善與惡,善與惡是離開了太極之全體的走向了極端。以致於哲學思維處在雲遮霧障的境地,在模糊臆會的情景中而潛行,不能把握太極時空的自然生態全息圖景,是很容易走入「極左」或「極右」、「極下」或「極上」的偏離軌道。

中華的道物協同互補文化,是「以一為統」的高層次的「一元論」,而不是「多元論」,認為自然和社會為「多元論」是用低圍度在看世界,也就謹見到的是紛繁複雜的世界;如果從高圍度在看世界,世界雖然有幾十億人的性格行為與體態面貌或紛繁複雜的物種各有差異,用「二元論」的歸納為「男人和女人」與「動物和植物」,於「一元論」則總括為「人」或「事物」的並協偶聯承製作用,這是「同化異構」的原理,「同化則見其簡單、異化則展示紛繁」,從功構機制上見到的是「形與神俱」的「道物一體、顯微無間、體用一源」的自然高度抽象本義,為古人的「和合生物、同則不繼」,即一而不顯其交易與生化,必須於一元論之下與自然相應的再明確建立個「陰陽離合論」的多維網路系統整體層次的功形狀態,將事物一分為二的基礎上,整合與分析二者【兩個因素】之間「既分工、又協作」的多層網路性的基礎關係,用來揭示事物的本元或運動規律,整合與分析應是辨證與辨病方法的雙向與多向的協同。可是在這些年來人們往分化方面踐行的多,往整合方面踐行的少,雖然有些整合也為純整合性的不顧分析了,在概念上還是停留於老一套的模糊與混沌性的糾纏不清、顧此失彼,這種不願突破舊有的方法觀念必須得到迅速糾正,才能帶來認知上的進步,把思想認知方面搞上去,這就突破了知識的瓶頸,有關這方面的知者說「你給我思想,我就能造出事物」。

可是,唯物論竟然把正負二元辯證的「既分工、又協作」的多層網路性的基礎關係,異化為一維平麵線性「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的辨病,雖然內含「統一」一詞,是為「對立」的衝突辨證文化的殖民化,在製造暴力形式下脅迫的不自覺與不協調的不一致,僅對於上層建築的政權暫時鞏固有利,卻給族群帶來意識與行動上的紛爭不休,給生產力的阻滯性負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損害,已經錯識與窄看了事物、處於多維網路系統整體層次的自覺與自願的「和合生物」的協調有序的全息圖景。這種狀態為天在人上、人在天下的既連續又獨立的關聯原理,是理在的「天人合一」,而不是形在的「天人體一」,即數學上的「集合與離散」。人與天的關係其實是「理合」而「分形」的獨立與連續之理。因「陰陽離合論」還對自然的多維網路系統整體層次的功形狀態,有著牽強附會與不夠完整的說得明了,再又對照自然之理制訂了「五行」生制的補充說理關係,使這種關係在既不擺脫「陰陽離合論」內蘊中的線性平面關係的束縛基礎上【有時必需平面關係】,又更進一步地向著自然的多維網路系統整體層次的「功形狀態」應位配匹的一致性,為此就延伸了以「五行」生制的複雜性、多維性、多元性「補充歸一」的說理關係,是一種整體系統性思維方式。這就是「法於自然、和於術數」既分又合的守度秩序方法學原義。

最早系統論述五行範疇的是《黃帝內經》和《尚書?周書?洪範》,《洪範》是在周武王滅商後,造訪商朝舊臣箕子時,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治國方略,共九個部分,稱之為「洪範九疇」,而「五行」理論居「洪範九疇」之首,是認識其他八個部分的基礎。所謂五行《尚書?周書?洪範》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受當時社會發展和認識水平的限制,人們將日常生產生活中常用和經常接觸的五種質素見到的謹是同層次的「一元相生」。可是「功能形構」成為宇宙自然生態的基本部份,既是物質又是功構的關係,從「火」而論是事物摩盪生電產火的微性功效,以木助燃才見顯性能效。由此可見謹是同層次的「一元相生」,這些均是有違了陰陽偶聯的「二元交易化合而生」的本義,即脫失了陰負陽正的「和合生物、同則不繼」的自然「以二生一見三」的法則,免強為之是低等動植物的同體生殖,同高等動植物的生殖厡理是不能配匹協調。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們逐漸將「五行」由最初指的具體素質進一步聯繫的抽象化,把宇宙自然生態間各種事物根據不同的性狀分別歸屬為「以二生一見三」【 筆者在2006年5月的中醫雜誌已發表相應改造文章】的五行。從而五行學說成為人們認識事物,揭示事物運動規律的方法論。

從自然生態哲學與醫學中【中醫學】能夠很好地證明這樣的世界觀。產生於中國5000餘年以前的「五行學說」【黃帝時期早就有了,卻遭到歷史唯物論者的抹殺】則是為典型的「多元補充歸一辯證與辨病法」,在其產生之後,五行學說對中國醫學及其他思想理論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但是,在中華文化之後的2500年之間,已經不能夠「道物一體、顯微兼用、體用一源」了,而是表現出來的「顯微體用」的分化與分離,即文字說理與實際操作上的不一樣與不協調,也就是說的是一道、做的是另一道,把「潛規則」性的「和諧兼容共利」棄之不顧,演化為「顯規則」性的「對立衝突」,表現出來了的是血和淚、苦與難的歷史「惡」作劇。雖然,中國的道家、醫家、儒家、法家、佛家、藝家等思想流派均將五行學說的思想方法運用到其理論中,提出的以「善」為綱的「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之約,僅是局部與少數的文字遊戲和行為,而不是為社會面上的自始至終的系統整體過程,在歷史記載上總是突顯出「對立衝突」和處於二律背反的始終循環的被動局勢,這是沒有正確運用五行協同承製治理的狀況。而謹在醫道等藝家方面持之以恆的履約著「真、好、美」的「道物一體、顯微兼用、體用一源」的精神,五行學說與理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他使中國人在系統運用一元之統、陰陽二元的「既分工、又協作」思維方式認識事物的同時,再運用五行學說生制的複雜性、多維性、多元性「補充歸一」的整體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簡之為「以一統多」的認知方法。五行學說是中國整體思維方式,產生自然社會及其從屬人體的臟腑、六經、衛氣營血、精氣神等的辯證與辨病達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日臻成熟的理論基礎,這就比西方哲學的一元論還是二元論具備了非常全面而正確的邏輯體系,只有承前啟後與正確為繼的中醫藝家學說,唯一體現得出中華文化復興與運用的真義。

道物之問

有關道物論的源流,必須從《黃帝經》、《青襄經》、《金人銘》、《黃帝內經》、《易經》、《老子》、《莊子》和宋代理學等典籍中開展朔源。取其精華,析其不足,在根基繼承上予以闡幽與創新,其前無據可查、其後除了有許多解讀正確與存誤外,有的偏離了「道物」的原意或分枝為封建禮教的迷信傾向,無必要列入本書的內容。至於老子的《道德經》是後人所篡之書名,在此也只能以《黃帝經》、《易經》、《老子》、《莊子》、《通書》等內容互考對照為準。 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卻是把自己當成了『死角』。從醫道的廣度上解讀人類的本體,就認知了本然,這是因為有了古人言之的「天人形分、而理合一」方法道理之故。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事。只有用『思維』互考對照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自己反省自己,『同自然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需要『序貫、得度』的方法。而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應當是自然與自己促膝交談,應當是『解惑思維以對自己進行告誡』。 可是天地在默默無言的作功,而人言居功、人言可畏性的是非不分,在雲遮霧障中進行猜測,又無法堵住這些人的言論與行為。自商末周初時期,周文王把黃帝《易經——歸藏》改卦字、易卦名、篡卦義,予以用《周易》的書名之後,真正的《易經》已經讓其埋入坑中。從此,絕大多數的人就用《周易》予以卜筮之術, 「研易而不筮者」僅為極少數, 這才是被《周易》的神道設教的「占筮邪術」思想的愚弄人民,蒙蔽了三千多年的是絕大多數, 可是這些人也不從黃帝《易經——歸藏》那裡去找尋國學真義源頭的「象數義理之道」,還在低層次的亂彈琴。 目前市面上和網上的大部份文章和書籍,都是以唯物論或唯道論為檢驗標準的詮釋性評價,其實都是在複習功課性的在歪曲國文之源流真知,失去了自信做人的本性,成為毫無主見的豢養之徒,作些議論也不怕洛陽紙貴,產出廢話一堆。真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還無法擺脫周易、王弼的極右與唯物主義的極左思辯範疇、孔子的「善仁」被人利用之附庸,一篇很好的主題文章,被不與自然配匹的悖論邏輯打亂了秩序,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歪曲了原作者的思想,還埋沒了原作者許多有價值的思想精華,這種狀況必須得到迅速的糾正。 屈原是中古最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第一個專業文學家。他終於沒能被斷流文化所淹沒,但卻被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歪曲、閹割了兩千多年!其「隧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蓂暗,誰能極之?馮冀惟像,何以識之?……」。《離騷》長期以來被公認為屈原的代表作,作為一首充滿自然原由的試問悲憤與激情的抒情詩。直到兩千多年後,聞一多先生通過對《天問》的研究,終於解答了世人的疑惑。然而,聞一多很快被他的同胞用子彈打死了,這個疑惑依舊……。《天問》絕對能夠令人大吃一驚!屈原在這首極富哲理的長詩中,對於宇宙天地的形成、對於中華文化本身,一連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驚世駭俗的根本問題。並以天問的形式,成為比《離騷》更為完整的、有關中國中古文化之集大成者。 就其思想性而言,屈原的《天問》當能與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比肩。而事實上,屈原比歌德早兩千多年、比但丁早一千六百年,和屈原同時代的古羅馬沒有這麼偉大的詩作;古波斯沒有這麼偉大的詩作;古埃及更沒有……。可千百年來,屈原的歷史地位止於中國第一位自覺的文學作家或詩人,這個地位拿到世界文學史上去看,似乎沒有什麼了不起:古希臘的荷馬比屈原早數百年。但是,荷馬沒有寫過《天問》!那麼究竟是誰淹沒了屈原?說到底,還是統治中國數千年、以儒家為核心的封建主統文化,他們不敢於正視《天問》的存在!為什麼? 第一、《天問》大膽質疑宇宙天地形成和中華文化起源,其思想言辭近乎反叛,與封建統治者的愚民文化格格不入。儒家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並不鼓勵讀書人探究宇宙起源這類有啟智性而非實用性的知識,宇宙觀的不夠深入追求細節,歷來是儒家獨具封閉科技發展之所在,也正因為如此,漢代以後,儒家學說成為官場實用主義和愚民文化的代名詞,這種實用主義精神到了當代,則成為一種受世界各國商人追捧的世故境界! 第二、儒家強調禮義,此二字本當「義」字當先,可到了官場上就變成「禮」字當先,禮義二字後來也逐漸被改寫為「禮儀」。古代讀書人一心追捧官場禮儀世故,以「禮」字為核心的官場實用主義走到了極端,而且是阻礙科技進步與默導腐敗的溫床,只要有「禮」,不商道理就能上進高位,要有也是純粹性的那道八股文章,誰還願意坐下來扎紮實實地搞自然科學的學問,探究一百多個「隧古之初」和「上下未形」的高深難題呢?相反,那篇充滿自戀情結的《離騷》以不失士大夫之尊貴,成為古代文人官場失意時的淺吟低唱。揚《離騷》而擬《天問》自然也就在所難免了。 第三、屈原寫《天問》有功高震主之嫌,因為它太超乎於儒家「聖賢」之上了,《天問》的思想成就,足以令孔子本人參與集成並竭力推銷的《詩經》黯然失色,「娥眉曾有人妒」,屈原自己通過《離騷》已經把這個關係說得很清楚了!儒家的繼承者們誰願意讓孔子黯然呢? 第四、中國的讀書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他們更願意接受君王和聖賢們留下的成論,而不願意去讀一部對宇宙萬物皆無結論的《天問》,總之一句話,《天問》只能讓那些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中國讀書人腦袋發暈,而得不到任何來自官方的鼓勵,所以還不如不求甚解、跟著「帝高陽之苗裔兮」發發牢騷還痛快。 第五、古詩強調詩言志,以志為本,而又是以人為本,《離騷》社會主題相對清晰,而習慣於「詩言志」的這種思維的中國文人,摸不著《天問》志之何在。於是,屈原的名字被封建文人幸運地保留下來了,然而中國的但丁被永遠扼殺了……。 佛教在傳入中國的最初幾百年間,成就了六祖惠能、百丈懷海這樣的大成就者,六祖惠能得大成就,受益於他過去只是個樵童【而且很有可能是少數民族】,沒讀過那麼多的孔孟之道,故而才有此覺世之悟。六祖惠能後的一千年,儒家文化日益嚴重地侵蝕了釋迦牟尼的覺世學說,使釋迦牟尼創立的了義覺學,變成了不了義的宗教,甚至迷信。佛教本身不是迷信,道學不是迷信,儒學也不是迷信,但這三者結合,使得許多了義精神變得模糊、乃至迷信化了,而這種迷信化又常常與佛教的因果聯繫在一起,增加修行者的精神壓力――這是障礙大成就者橫空出世的最主要原因! 為此,中國正統的哲學是從炎黃為起始的道物協同之學,在道醫佛儒中有著共性的思想,從前面已述的非常明白不過了,在這裡要強調的是《黃帝內經》已言的「形而神俱」,意思是說主客、心物同體——即「道物一體、顯微無間、體用一源」。 從有與無的關係上來議:「無」為無形網路功信,「有」為有形物質。「有與與」的「交易」才生變化,這是「有與與」的「交易」又叫相互作用,即偶聯協同承製,即是道物的協同辨證,單言「無」是唯道;單言「有」是唯物,則把自然人為地分割為兩闕,都沒有很好的把握住本然要義。 大道其所追思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研究天人之際與「天人之學」的道物「相互作用」【交易】機制的成果,是通過對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過程的觀察和實踐,對自然社會環境的認識和對自我的認識;以追求生態共演的「天人合一」,探索追求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的價值取向是「求生」。認為:「天下莫貴於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稱「生生之謂易」。 指出「生之本,本於陰陽」,故「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陰陽之道安在哉?在乎生物而已」。「陰陽自和」的交易,構成自組織生成演化的「生生之謂道」,得道才有物生、得物才有道成【存】。從這說明「道與物」是「如影隨形」的不可人為地予以分割,即道物存在於一體,有道也有物,物離不開道,道離不開物,有物無道則無物;有道無物則無道。其實,老子在那個時代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和「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可以見到的道是「道同太虛、萬物莫以」,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實在,以此證明:功信和物質是不可人為分割的有機綜合作用。道和物是偶聯和諧互補承製存在的要素質,道與物是「黃帝」講的「虛同為一」,為「虛空載物存運」於一體的互補協同承製性作用關係。這些原理都不是分別用唯心或唯物、宏觀或微觀等絕對人為地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是同現代的量子系統論「無矛盾」論的偶聯、協同、互補、承製等功信與物質的運通交易「有無」的法則原理。

道物辨證法概論]書稿,叢書名為:道物協同論的自然生態哲學與醫學的思考. 編著者:周現強,昵稱:道者若愚;職務職稱:副主任醫師.聯繫地址:湖北省陽新縣第三人民醫院,郵編:435200;電子郵箱:ZSSXHO.HI@163.COM;手機:13886458961.

效益預測:本書託付名家推薦首言,具有非常廣泛的讀者愛好群體。從一百多個方面糾正了既往古今中外哲學中存在的偏向癥結,克服了心物兩極分化、不能協同辯證與辨病的弊端,用現代系統論的全息生態語言,對照比較的方法予以序貫直敘,引經據典、寓言啟發深刻,相應地論述了糾偏方法論,對自然社會的進步與人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導性意義,圍繞中醫的系統生態觀念,旁證自然機制,創建了「中態公約度」的標度律的程序系統, 同時也糾正了阻礙著中醫不同自然配匹的錯誤形式邏輯,也就是說依據人體得到公認的「小自然」,予以真義的領會宇宙大自然的生態全息圖景,中醫為哲學上的原生態理論,而且根連著種子,復興中醫文化也同時帯來國學文化的重大復興,從而建立了「道物一體、顯微無間」的概全哲學理念。這樣都突破了哲學不利於正確指導自然和社會科學中存在偏向的阻力難題。促使每個讀者只要接觸本書,愛不釋手、解除混旽、心明眼亮,起到指路明燈的作用。 本書由於字數較多,可分上下兩冊。只要稍加正確宣傳引導,會帶來可觀的經濟與社會效應,隨著人們休閑文化的注重,在休閑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獲得了豐富的百科基礎知識,是管理者、學者、學生、工商階層、醫學與哲學者都必備的一部書,但不是學院派的輸入式,而是引而入深的啟智式,且尙集合性的吸引性。只要在社會上效行,很有再版而再版的可能性,外國人也有翻譯外傳的可能,因為「道物一體、顯微無間」的協同互補承製論,突破了唯物論的平麵線性死結;校正了唯道論的超越精神的心靈桎梏。在本世紀初旬,最終可以成為指導世界穩態秩序進步的指導理論,是把中囯古人文化以一個草根文化者的負責任與冒險精神的拓荒,在現時世界文化全面復興的巨大貢獻。 有何著作、科研成果:《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04年第18卷第5期411頁);被《中華醫學優秀論文選》收錄轉載,並被評為醫學科技成果一等獎。《證病合辨難治性肝硬化腹水110例的遠期療效報告》發表在《美國中華健康衛生雜誌》(2004年第7卷12期61頁)中。《道物辨證法的醫學略論》和《「五行」的陰陽互補承製穩態秩序效應場》相繼在中醫雜誌發表(2006年12月第47卷46頁和2007年6月第48卷18頁增刊)。道物辨證法的「事物相互正負反饋生化作用為控制中心」的哲學思想原理被《中國當代思想經典》收錄。《中西醫結合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320例的效果觀察》發表在中華現代中醫學雜誌(2006年11月第2卷第9期794頁),並獲得湖北省重大科學技術成果(登記號EK080169)。《系統性免疫位點調控和整合靶向的多效合一療法治乙肝》在中外名醫風采收錄(2008年10月第10期20頁)等百餘篇文章。 中醫學為哲學上的原生態理論,而且根連著種子,復興中醫文化也同時帯來國學文化的重大復興,依據得到公認人體的「小自然」,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哲學家們有言「只要真義的了解有機人體,也就能準確地解證自然法則」,則以真義的領會宇宙大自然的生態全息圖景。可是,現存的唯物論與唯道論都把自然行為予以兩極分化的兩端,已經不能準確地解證自然法則了,存在著不能協同辯證與辨病的弊端,在一個自然理論中存在著邏輯語言的衝突與不序貫和不配匹,顯然在社會秩序中的衝突與和諧攪合在一起的紊亂徵象,這不是常態人體自然與社會,只有正確有序的認知人體自然與社會的常態,才能有的放矢地糾正失態,是不能把常態的人體自然與社會當著失態,這是哲學上嚴重存在著不序貫的紊亂徵象,即是「有心悖理謂之惡,無心失理謂之過」。 上論,能夠得出:國人請相信自己, 找准自己,認知自己,學會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再關愛他己,不能正視自己的國家先秦以前思想底蘊的人,才是糊塗【混沌】己。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鬥爭、顛覆、解構、革命、批判,終歸不等於和代替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之間的巨大落差,人民的血汗積累都被這些過程毀於一旦!只有面向未來的建設和創造,才能樹立正確的自信心。自己的算盤怎能讓人家替著撥動呢?這就忘掉了自信,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之間同步了,也不必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無知,其實國人是有智的,是被鬥爭、顛覆、解構、革命、批判等精神毒劑麻醉到了極限,令可否認理性,也要保住一己名利,根本不願把老祖宗的「中和之本、共生久安」為核心的人文思想、同現代新物理學和系統性自然生態「無矛盾理論」展開同構,反而用主流輿論工具進一步地掩幽了起來,被短期的公私局部利益所驅動,這就大有文章可作了。國人的有智在那裡呢?被所謂的全面性「對立矛盾鬥爭與陰陽平衡」等「原理」埋沒了。雖然有人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念,其辯證內涵與形式邏輯把正常自然上「擇優避劣」性的「協同互補法則概念」的「正作用與合作用」,倒置為失態性的「對立矛盾鬥爭與陰陽平衡」的劣性行為的「負作用與平作用」,是人為絕對性的對「道與物」的剝離法,脫失了全息思想,是難以達到互補協調統一的標的,而不是高明的「道」的人工智慧全息程序系統。 可是大部份國人到死也不知,用「唯物論」得到的謹是屍體,因其是把事物進行死後解剖分化所得;用「唯道論」僅能得到的是遊魂,因其是把事物從精神上太理想化了。這就是存在問題所致的癥結:有形的劫難在於時間的結構;無形的劫難在於心靈的桎梏。害成於微,而救之予著,故有無功之治;積微成損、積損成衰,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天下有似是而非者,實為無限——道與物的互補承製。只有用「道物」互補承製論的標量規範中態公約度【-1n—0—+1n】的有序調控,才能合理地解決「擇優避劣」的課題。 這都要突破哲學不利於正確指導自然和社會科學中存在偏向的阻力難題。因為「道物一體、顯微無間」的協同互補承製論,突破了唯物論的平麵線性死結;校正了唯道論的超越精神的心靈桎梏。有人說把握事物的原理是:「去其兩端、執守其中」; 我則曰:「執其兩端、允守其中」的系統性。「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劣」【正確與錯誤互鑒】才能把住系統整體;否則都是偏向。歸根結底,功形於上與功形於下、主觀與客觀、有與無、唯心與唯物、陰與陽、正能態與負能態、正離子與負離子等都統一為「道物論」的「相互作用的機制」上來,是無須人為地明確剝離的彼此,成為溝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橋樑。 所以「哲學的真義」就是「外察內審性踐行」的象數義理方法學結論,「哲學的意義」也許不是體現在「過餘思辯」或「可控條件」為前提上的人為立論,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道物論」的「協同互補、和諧承製、關聯一體」的「有機複合體」上。用人為分割為一分為二【如陰陽默契性的正負反饋】或一分為多【如五行默契正負反饋或九九得八十一數理】的太極時空過程兩端方法,是事物兩端間距過程差異「自由」交易度量標準,兩端之維為不可逾越的限度「自約」規範秩序,如是,太極時空過程兩端之內可「自由」;太極時空過程兩端之維為「自約」,是防禦外環境對內環境干擾的屏障,用以維持內環境的守度秩序和環境內外的功信與物質的互補交易,這不是西方人所含糊不清的純「自由」,即為「亢則害、承乃制」性的防突變【病】機制。如是,黃帝和老子對於「道」具有系統的科學性,並沒有加以虛枉的「神」說。於此,「理」成了我們謀事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而又名之曰「道與物」。 同時也是當代一個農村大隊支書所言的:「其實呵,世界是東西的,東西是動彈【運動】的,動彈是合數【規律】的……」。還有童言無忌:只要是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這是因為自然和人己經升級進化到了更為高明的「道」的人工智慧程序系統思想。 如此,「哲學是以邏輯學同時又關聯到了辯證法二者協同互補上對自然和社會課題的說理」,我們都可以納入廣義上的「道物辨證法」思想之中,以「理」構成謀事成功的先決性前提為條件,是名之「道與物」的關聯作功。如是,這就產生了相互統一的「效應場作用」,是「事物相互正負反饋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為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長河滔滔不息的歷史源頭,作為一般系統性的「自然生態哲學」的基礎非常的可靠。在「道和物」於一元化的狀態中,表達複合體可被理解為多種有機生成部分【宏觀與微觀、正陽與負陰等】的關聯。只有在「事物相互作用」的作功過程狀態中才能得到顯見。 為此,人類社會只有還要進步,就需要「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的共識,而不是「唯我獨尊」的個人意志。人類靠著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穿過一道道生活的波折與迷霧從歷史走到今天。太陽和雨露天天都有, 雲遮霧障僅為短期行為。但今天的波折與迷霧,只有靠系統科學和文化復興之道產生的「自然正確公共的思想」予以廓清。因為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思想,都來源於對現存思想指導世界的懷疑,其實質既是肯定性的批判、又是否定而肯定性的創造。所以思想永遠是一種「踐行覺知」的自然與社會理性。 招標面議,或按出版發行的數量版權百分15_20%作者. 有意的出版社請按上述地址予聯繫,煩貴壇道友大力推薦,不勝致謝.

道物辨證辨病法------目 錄 2010-3-7 21:16| 發布者: 周現強

目 錄寫在前面辨真偽——【道物互補論與自然生態哲學和醫學的思考】——1第一章、割裂自然全息的「唯道論」與「唯物論」——7第一節、引 言——7第二節、前 論——11第三節、引 論——19一〉、道法自然、和於術數——20二〉、道低不足秤,道高同宇量——28三〉、法於層次,知淺道深——34第二章、從「雲遮霧障」中走出的哲學思維——41第四節、存在癥結——44一〉、兩次重大文化斷流——49二〉、概念榷商與解惑——541、哲學概念——552、道物之問——623、醫道索源與求證——道物互補與醫道整合方法論——664、解惑殖民——76第五節、轉變認知——79第六節、人也是神——84第七節、出路解讀——85第八節、從「善惡界」走向「智慧界」——93一〉、有利於整體為真——93二〉、自然信仰——天網賞真罰惡——94三〉、鴻蒙文明史——95四〉、陰陽文明史——96五〉、文明大融合——97六〉、天人文明先兆——99七〉、效應場——自然生態的重見天日——102第三章、追索上古的「道物互補論」——109第九節、對《易經》的「道與物」辨證法思想的導讀——111 ——同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之比較第十節、《歸藏》與《周易》的比較——116一〉、了解《盤古王表》——118二〉、《周易》對《歸藏》的篡改疪漏——119三〉、論《易經》傳承道物學的長短——124第十一節、《易經》與《七傳》的比較簡論——128一〉、《彖傳》、《繫辭傳》、《序卦傳》中的宇宙生成論——129二〉、《彖傳》、《象傳》、《文言傳》中對天地之道與人道的論述——129三〉、《繫辭傳》、《序卦傳》、等對《易》之道的論述——132第十二節、《易經》論事物盈虧中度往來機制的運用舉偶——135一〉、天地人道的盈虧往來機制——135二〉、不失其正——137三〉、《員》、《謙》、《根》、《節》——138四〉、與《老子》盈虧往來的比較——140五〉、盈虧往來規律的關懷意義——141第四章、從老莊文化領略道物協同的真義——附老子概述——143第十三節、對《老子》思想智慧的導讀——144第十四節、《老子》主要思想底蘊的重大意義所在——147一〉、老子其書——147二〉、《老子》主要思想脈絡——148三〉、《老子》對諸子百家和現代的影響——148四〉、中華文化的思想本源之一——151五〉、大道文化的現代性和世界意義——152第十五節、老子道物的系統有序互補體系——154一〉、完整的層次秩序體系——154二〉、無與有的互補統一體系——156三〉、道與物的互補體系——159第十六節、莊子的道與物互補論——162一>、政治思想:——163二>、哲學思想:——1631、天道觀:——1632、人道觀:——1643、認識論:——1664、美學思想——167第五章、從理學領會「道物協同互補承製」的比較與拾粹——169第十七節、以「易」相關的本體論——169一〉、王弼的釋「易」主旨與偏重——171二〉、周敦頤的太極圖與《通書》思想脈絡——173三〉、朱程釋「易」的理學——175四〉、王夫之易釋集成與發揮——177第十八節、以「易」相關的陰陽五行說——179一〉、京房和鄭玄的陰陽五行說——179二〉、張載的陰陽兼體說——180三〉、朱熹的陰陽互存和陰陽相待說評——181四〉、方氏易學的陰陽五行觀發微——183五〉、王夫之以「易」的陰陽虛實互用說——184第六章、從本然中走出的醫之「道物學」——186第十九節、「道物」的證論——186一〉、道物本有——187二〉、道物本源——188三〉、道物內涵——191四〉、道物樞機——192五〉、道物醫為——196附:「道物辨證辨病法」的主要內容歸納成詩詞——198第二十節、自然與醫道陰陽的廣泛意義——198一〉、陰陽反饋調控的「自動化」過程——202二〉、陰陽的「『有無』依賴協同互補」性——206三〉、陰陽兩性的存異圖成——208第二十一節、道物協同互補論與自然生態的醫學——209第二十二節、一脈相承的易醫學 ——219一〉、易學與中醫學的有機人體觀——220二〉、易學與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模式——221三〉、易醫學與辨證辨病論治——224四〉、醫學目的與模式轉換——「自然生態醫學」——225第二十三節、嘗試五行的陰陽偶聯相生承製效應場——231第七章、太極之道在數理上的無限和自限性偶聯承製的思考——236第二十四節、中國古代哲學同現代前沿科學之比較——238一〉、不謀而合的太極圖和效應場——238二〉、同一而引斥的效應場論——246三〉、同一而引斥的「同化異構」作用——247四〉、事物的相互作用控制中心——249 ——「差異」啟動作用才是推動事物向前發展的「槓桿」五〉、事物「兼容共利」的規範場效應關係——共生現象——251六〉、事物的互補協同承製原理——254第二十五節、時空的「無限」和「自限」性偶聯承製——256一〉、思想實驗與形式化演繹——256二〉、公理本然和理論展開——256三〉、幾何太極學的原理——261第二十六節、自然常數0的約數生化——266第二十七節、太極思維的自然生態原理——宇宙蛋——細胞——271一>、改變思維的引子——271二>、用陰陽觀對地球整體生態形式的認識和理解——271三>、對曠物生命現象的揭示和認定——272四>、「物質」與「意識」的由來——274五>、地球是一個太極細胞——275六>、什麼是宇宙?——275七>、對「太陽太極系胞」的認識和發現——278八>、 「太陽太極系胞」內的空間應變現象——280九>、太陽是怎樣形成的?——281十>、負性存在及其太陰——282十一>、對「宇宙空白區」的解答——283十二>、太極系胞的理性「連續無限」與「擇優自限」性獨立——283十三>、對黑洞的發現與解迷——285十四>、太陽中心的「壓力」和質量程度——286十五>、太極細胞觀的集成——287第二十八節、關於理的商榷——287一〉、理在時空——287二〉、理是創造——288三〉、邏輯是理——294第八章、辨證法的過去與現在剖析——297第二十九節、辯證法的過去與辨證辨病方法比較——298一〉、西方邏輯推理與歸納論證哲學的歷程——298二〉、既往中西方在哲學上的差異性——301三〉、從系統論中理解中西哲學的意義——303四〉、辨證與辨病的整合哲學理念——305第三十節、邏輯序貫與辨證辨病方法論的校正——310一〉、關於哲學史的癥結和哲學真理觀的探討——310二〉、抽象與取象思維和類比推理——311

第七章、太極之道在數理上的無限和自限性偶聯承製的思考2011-6-1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38846-1-1.html

把現代系統論和量子原理結合在生物學理論上,與中國文化傳統理念有機融合在「時空太極原理」之中,通過「時空太極原理」的「擇優」避劣,「有度」的「集合與離散」雙向的「協同控制論」道路,相應於我國已有的「陰陽離合」思想,揭示出該議題的「內稟性」與「同一性」的協調一致的目的意義,是從現代認知方法學上的展開說明。從中體現出「象數與義理」相整合的「道物互補哲學」方法論思想,為公理性前提下的隱含意義,論證當前尙存的唯物論與唯道論不能同自然生態的不一致性,促成哲學走上「道物協同承製論」的軌道上前行,達到社會管理和科學技術雙重任務視野的健順發展目標,提供公理性的思維認知基礎理論嚮導作用。首先對於太極原理之全體的真知理解,是「道物協同承製論」的必由之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太極」是中國哲學自身闡釋的『頂級』概念之一,就是說對太極這一概念意義的理解和解釋,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哲學思想自身闡釋的一種方式。因此,太極和「道物」、「有無」、「陰陽」、「五行」、「虛實」、「善惡」等自限【莊子的有封】與連續【無限】的概念一樣,是中國文化自身的精髓,但沒有自己特定的定義,當你問太極是什麼和企圖解釋太極是什麼時,你實際是在如何進一步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正是造成許多人、特別是西方人對這些概念感到困惑的原因,這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難解之迷。不能正確完整地理解「太極」的含義,也就根本無法理解「道物」、「有無」、「陰陽」、「五行」、「虛實」、「善惡」等關鍵的相互作用的概全機制。當中國文化世界化時,中國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必須得到西方文化能夠表達和理解的程度,這並不但是在重構中國文化,而又是把中國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在世界性的文化整合大潮中有機地參與其中,因此這並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解釋困難,而是當今人類所面臨的把握「自然中態公約守度」的最佳選擇性釋義和機遇。

從現象性地來看,中國文化與既往的西方唯物論文化的差異性是顯著的,這種差異性是一種全面性,無法在某個方面、某種事實、某個領域等進行定義性的區分,在很多地方甚至是無法進行差異性的比較,這裡的主要的困難,就在於既往的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區別在於文化層次上的根本性不同。大體上說來,中國文化是本元的整合;而西方文化是特徵的分析。因此文化比較和融和的困難,就在於能否實現不同層次【其實是層次上的差異】上同時性的全面交流。一方面,西方文化應對中國文化具有實證、分析性的研究;另一方面,中國文化應對西方文化進行整合性的吸收。實際上西方唯物論文化的現代文化性變遷為系統論,已經成為了西方現代性甚或是後現代性的主旨。如果說,文藝復興標誌著西方文化從中世紀宗教神權的希臘式的拋棄,那麼現代西方社會性的文化,就同樣是一個步入系統論上的進程,其文化成了向中國傳統整合方向的回歸。

另一方面,中國的近、現代開始的劇烈社會變革,卻是從文化的老年走向現代知識化的還童,因此民主和科學成為了五四時代摧枯拉朽的旗幟和號角,百年血浴火焚,一代代的骨殖奠基,終於從一個內鬥爭、外抵抗的無我中國,最終開始覺醒走向世界的自我中國。我們中國人在20世紀初幹了兩大蠢事:第一大蠢事就是「全盤接受」西方低層次顯性文化,只要是西方的也不管好壞,全盤接收;第二大蠢事就是「全盤否定」我們自己高層次的傳統本然文化,只要是中國的就不管好壞,全部丟掉。這是我們的歷史悲劇,經過百年來幾代人的被動殖民化灌輸,以進展與長遠來看是弊大於利,所以我們在這種情況下,要來發展傳統文化,確實有很大的難度。這樣說並非是要否定「五四運動」,而是說對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態度不應走向極端,更不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工具用來抹殺遺失記載了的祖宗歷史過程,更不要去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在當前,知識和理性工具已經普遍化、社會化了,但20世紀所盛行的中國主流文化,是既往西方到現今已過時文化的殖民化。中國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並不是與西方現在流行的系統文化對立的成分,中國文化與西方現在流行的系統文化,是互補性的世界文化的有機構成。因此,我們應當看到,一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中國文化的巨大身影,正在一個世界化的溫床中喙殼而出。

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分析是一個「功形而下」的顯性層次,中國文化的精粹不在於如何表達和表達的分析形式,而在於不斷地呈現出整體觀的自身價值,這就是文化意義上的價值性,因為中國的上古歷史已經提供了一個文化化的社會體系,但在現代文化的世界性範圍中,中國文化的理念和精神,應該注入系統化的知識成份,這正與純文化的如藝術的性質一樣,實現形式、內容和文化本然的統一,現代流行的系統文化的知識純粹性與中國整體觀的理性的自身是文化的互補,中國文化充分利用世界系統化文化的資源為自己作系統意義的闡釋,已經刻不容緩了,不是中西兩種文化在一個國度中的並存分離,而是如何達到系統化的綜融一體,這是建立「道物協同承製論」的意義所為,是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化必然之路。

追索到基礎知識的最深層次,就是時間和空間,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以時間和空間作為人類的直觀形式,是一切知識和知識論的基礎。從古希臘最偉大的學者到現代最前沿的科學家,都是在時間和空間這兩個頂級概念前回眸,中國文化中最精粹的「時空間距太極」哲學思想,完全能夠在人類目前公認的前沿的思想領域,是能夠獲得很好的解證,而且比其系統性的更具備了超前的系統。在西方學術思想中,以歐幾里德幾何學為代表的空間理論,是哲學和數學的一個最重要的源頭,幾何學的形式與形式邏輯,一直是古代至現代的一切知識的理論基礎,因此在知識的自身本然性上說,形式和形式化的道路是西方學術乃至西方文化的內在特徵,但是形式化的純粹性卻包含著自身不可逾越的困難,這種困難並不是在現代學術理論中突然產生的,在幾何學的源頭就隱含了這顆「自相矛盾」的悖論種子,空間理論中沒有關於點與點自身從源頭關聯的幾何學,空間總是作為一個認識工具框架出現,因此最終的幾何體——點,並未被理解為時空自身的意義,因為西方文化一直缺少一種關於自身內在本然性的學術思想,即使是知識的精神本質——理性,也脫離不了工具性的尷尬。相比之下,中國文化從大體上是一種自身本然性,自身本然的純粹性就是內稟性,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有一個頂級的自身概念——太極。作為一個中國哲學概念,太極是作為時空整合的理念形式,而被表徵自然生態的「全息功形」圖景,太極沒有一種分析性的自身直接定義,而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南宋朱熹在釋義周敦頤《通書》中說「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總天地萬物之理」也就是對自然世界的至高性的「時空間距內容」的總道理,或說總體性和主持性道理的一種發現和認識,這就是太極。在中國傳統學術理論中,以文化闡釋自己的價值理性,中國傳統哲學的術語——無極而太極,就是指自身本元的表徵自然狀態從無【無極】到有和有無【太極】交易【「道物」、「陰陽」、「五行」等的相互作用】過程的「全息功形」圖景,這與幾何空間的自身純粹性還要概全的完整同一性,但這兩者是不能直接進行概念分析性比較的,在文化比較的意義上,是不同層次上的超越性一致,把形式的自身闡釋為本然的內稟性正是本主題的目的。從文化的觀念看,中西文化在超越層次的意義上是互補的,我們可以看到,得到充分發展的現代數學日益精深,卻面臨著自己的哲學基礎的困擾,而被稱為數學的危機,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在現代數學基礎理論中,所表現的廣深性已經日漸突顯。

本人所建立的道物學的根本信仰是以「道」成物,認為天地萬物皆由「道」而生,是在糾正宇宙爆炸臆論對環境繼續引導破壞的惡作劇,從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最早的宇宙生成論。但是因為老子用的是抽象數字,所以後人對於一、二、三的解釋也不盡相同。所以老子在《常清靜經》又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又成為以道成物的「道物協同論」的最簡短精闢的原生意義上的概括。

文子真人領悟老子奧旨後闡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又說「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渾而為一」的無極與「寂然清澄,重濁為地,精微為天,離而為四時,分而為陰陽,精氣為人,粗氣為蟲,剛柔相成,萬物乃生。……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骨骸者所稟於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太極過程狀態。後世也有以一指天,二指地,三指人為天地人三才兼容共利於一體之中。也有以一為元氣,二為陰陽,三為陰陽相衝而成為「和氣」,這個「和氣」就是「生生之謂易」的衍生萬物之意,也是上中下、左中右、你我他的共生場關係。北宋張紫陽真人總結了各家之學說後,在其著的《悟真篇》中有詩曰:「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相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闡明了丹道奧秘。

大道之學常用「無極」一詞指道,即「無色界」的時代,天地未辟、陰陽未分的無色無界狀態;用「太極」一詞指天地已辟、陰陽具在的有色有界【層次界限】的明晰狀態,即「有色界」時代的形成的「道物同體」的宇宙。是從無極「無色界」至太極「有色界」的過程狀態,也是從「無色界」到「有色界」的形成過程,認為蘊藏著先天與後天世界中「大道成物與道物具在」的互運內涵,是「道物協同承製學」的重要方法。

「無極」即「道中」,是說比「太極」世界更早的起始的狀態。「無極」世界是老子用以指稱「道」的更早的起始的概念,《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這是第一次出現追索無極的「無色界」到太極的「有色界」的概念。所以無極的原義就是指大道,指道是不可窮盡的。後世道教徒,都是在這一意義上闡述「無極」的概念。其實不然,現實世界是太極的「有色界」,他們是在議現在的人說過去的事,在同現在的世界的不一致之論。

後世因道墨法佛儒等學派、傳承、體悟的不同,所以引伸的側重點也稍有不同,本人於該文中著重予以糾正紛亂性的秩序理順,主要在於解決許多的牽強附會與自然不能序貫的問題,以達到課題概念與用語的明晰化和有序化道路。莊子在《逍遙遊》中說「無極之外,復無極也」。意思是宇宙無邊無際,無窮之外,還是無窮,無極便是無窮與無層次界限。漢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認為,復歸無極就是長生久視,所以與「大道」相合。因此將「無極」解釋成「大道」,認為道是無界限的。「大道」在天地開闢之前,它已經存在了無限的時空,而且會永恆地存在下去。在時空上它也是無限的,不會局限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區域,因此用「無極」的範疇稱為「大道」。在宇宙演化的廣度上就使用「無極」一詞時,常與「太極」相照應與相連續。指明了天地未辟、但卻是天地起始的混沌的階段,這一階段就是「大道」。因此,「無極」是「太極」的淵源。丹道修鍊者都追求「與道合一」的人【物】與道合,在具體修鍊的過程中,便是返回到原始至尊的狀態,這就叫做復歸「無極」的化神【功信】境界。但這又同現實的世界存在著不一致,走上了無物所寄的遊魂的道路上。

大道學家認為當天地混沌未開,宇宙未發生之前是無封的無層次界限,一切處於虛無階段,也就是「無極」之意象。而「無極至太極」的觀念,是中國哲學及各宗教最終也是最初探討的「大道」文化。《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參照系列「道物」中悟到,物化俱歸「無極」;道運俱歸「有極」,「有無」因循同化顯「太極」。又從「有無」中參悟到「太極」的寬廣無限與自限【莊子的「有封」】。於是悟出大至宇宙,小至個人皆能在「有無」之間因循,擁有與天地一般「無極與太極」的「無限與自限、自由與自約、無過與不及」的「中態公約度」的自然標量規範管理法則,悟出「有無」是「太極」的境界。所以《道德經》又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以致建立了《道德經》中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協同互補承製之宗旨。

從「無極」到「太極」,在形式上是從時空間距的「虛無」到達時空間距的「虛實絡合同體」的層次界限過程。「無極」是「虛無」的無形無相,「太極」是「無中生有的有無同在」的形象俱存,但此時已是「太極」而不是「無極」。 如此《道德經》就曰:「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關於「無極」至「太極」又是中國哲學的一大課題,明「無極」難的「見之不見」,要了解「太極」就不難的「見之不見與易見」,只有大智者「道物同體」的「顯微俱見」。若要詳盡其義,從《道德經》的「無有」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協同互補承製思想深入參悟方有所得!也是太極議陰陽,無陰陽則無太極。陰陽俱在,則是太極的有色世界,也是「道物一體、形與神俱、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世界,分別再用唯物或唯道等論再也無法知真的表徵清楚。

大道學家又把從「無極至太極」的天地開闢之前後經歷,劃分為五個階段,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極」。它們是從「道到道物同源共體」演化出天地的五個階段,也可以說是前後相繼的五種狀態。

「太易」【太易者,陰陽未變,恢漠太虛,無光無象,無形無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見氣也】是連氣都尚未出現的狀態 。宋代的道法理論中,很重視這一階段。《道法會元》卷六十七、張善淵《萬法通論》說:太易,是指陰陽的分化尚未出現,廣大無垠的原始虛空【太虛無形】,當這一階段,沒有光明沒有形象,沒有形狀,也沒有名稱。寂靜無形,這就叫做太易。「太易」是神【功信】的起始,但氣尚未出現 。

在「太易」之後的階段是「太初」【太初,有名無實,雖變有氣,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氣之始而未見形者也】。《列子》說:「太初」是「氣」剛剛出現的階段 。張善淵則認為:「太初」是陰陽易運出現了氣,但尚未有形象。所以「太初」就是「氣」的開始產生而未出現「形」的階段 。

「太初」之後是「太始」。「太始」指「形」的開始【太始者,陰陽交合,混而為一,自一而生形,雖有形而未有質,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質者也】。不過這兒說的形,並非感官可見的形狀,而只是在開天闢地之先的狀態。《易緯乾鑿度》將之定義為:「太始」形之始。張善淵則說:「太始」是指陰陽交合,混合為一,自有了一,便產生形。但是雖然有了形,卻尚未有質。所以「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質的階段 。

「太始」之後是「太素」【太素者,太始變而成形,形而有質,而未成體,是曰太素。太素,質之始而未成體者也】。《列子》將「太素」定義為質之始。張善淵認為:「太素」是「太始」易化成形,有形然後有質,卻尚未成體。所以「太素」就是物質的起始而尚未成體的階段 。

「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四個階段,使氣、形、素、質的逐步過渡而來的「功形發生場」過程,才已經具備了道物有無的「虛實絡合同體」的有色界——「太極」【太極者,太素備而陽變陰合,五行具焉,萬物生焉。是故太極肇判,輕清為天,重濁為地,大道彰矣】。是道與物協同承製之體,由它的動、靜形成陰陽的變化交合,產生了五行,和萬物的化生。這種便是「太極」。天地的開闢,便是從太極開始的 。五太的概念,是對「道物協同承製」逐步演化出天地以前狀態的精闢的概括,在哲學上都有其重要的道法自然意義。

五太的概念逐步被理解成闡明宇宙從「無極」至「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繫辭》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虛與實等的偶聯。而它們之間卻是協和資生依存的關係,這即是道物協同承製世界的普遍規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子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微等,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五千餘年,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

「太極」一詞至宋代時,被易學家們化生出「太極圖」,「太極圖」的意思是:極有極限之義,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從事物的「四維一摯」立體徵象來看是「太極胞」的體現。

「太極圖」是研究易學原理的一張重要的圖象,它包含了天地萬物的共通規律在內,所以有人說它是宇宙的模式,是「宇宙魔方」。但「太極圖」由於陰陽多維網路方位的漲落移動和交易,而又出現了不同的圖象。故「太極圖」右而用白色表示屬陽,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這些始終在表徵平面的不完整的示意圖,人們把其黑白之間的對稱當著表象不易不動的死態平衡來對待,不見其陰陽多維網路方位的漲落移動和交易的活態自然,這就不知其太極之道的內在原理了,不能同自然全息圖景適宜配匹的說理,只有運用「太極胞」才能展示出其「四維一摯」的立體多維網路層次秩序交易性的本原完整屬性。後天八卦圖而繪製的「太極圖」則恰與先天八卦圖的「太極圖」方向相反。「太極元氣,含三為一」是為了什麼呢?從「太極圖」可以得出結論,太極圖這個圓圈, 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無極」,「太極」是有限之天,「無極」是無限之天。「太極」是有無虛實同體,「無極」是虛無。「太極」是三,「無極」是一。圖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協同,天地兩部。黑白兩方的界限就是劃分天地陰陽界的人部,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方白點表示陰中有陽。

道生一,就是「無極」生「太極」。一生二,就是「太極」生兩儀。二生三,就是陰陽交感化合的太極圈體的所有事物。三生萬物,就是「太極」的立體多維網路層次秩序交易性的宇宙內所有發生的事物。因萬物由陰陽而化生,故萬物各具不同大小的太極的立體多維網路層次秩序交易性的相互嵌套運化作用。也就是說,「太極」不僅包含了陰陽兩個方面,還包含了劃分陰陽的界線和五行的五常的精氣神中態公約規度的統一運作。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這也是含三為一之象。又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之陰陽加上劃界標準,構成了含三為一的「太極」之象。地之陰陽,加劃界中點構成含三為一的「太極」之象。人部之陰陽,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劃界標準。所以萬物也各有各具不同大小的「太極」的立體多維網路層次秩序交易性的相互嵌套運化作用,也都是按照含三為一的規律而存在的。

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無極」。但是宇宙又是無形和有形的「虛實絡合層次界限」體系,故又稱「太極」。按易道學的觀念,有形的東西來自於無形,所以「無極」而「太極」。「太極」這個虛實之體是健順不息的運動。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於無窮。

自然界也是如此,陰陽寒暑,四時的生長化收藏,即萬物的生長規律,無不包含陰陽五行的規範標量效應場關係。就人部陰陽而言「健道成男,順道成女」,陰陽交合,則化生萬物。萬物按此規律生生不已,故變化無窮。這些內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 立人之道三綱領,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謂「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即指此。所以莊子說:「易以道陰陽」。用-1n代表陰,+1n代表陽,0為陰陽的交易極化狀態,也是宇宙常數,太極的數理全息圖景則為【-1n—0—+1n】的「中態公約度」的自我系統程序啟動與調控再生的規範管理模式。

一般地說,數學的基礎和內容大體分為兩個部分:數與時空、數的理論以演算法為基礎,最經典的代表理論就是自然數和數學分析,幾何學以時空為基礎,歐氏幾何就是典範,但這兩者是互補共生的,在數學理論中幾乎不分彼此,數學進步的特徵,就是不斷地提高數理化程度,以得到更廣泛地普遍性和深刻性,數學所追求的純粹性,就是這種本然性特徵的直接表現,現代分析是對經典分析的發展,即以數理時空為基礎,而表現的分析理論,如泛涵分析。本論以形式化的時空理論【點集拓撲學】的觀念和方法,在於重建中國太極學的現代基礎理論,在這個意義上,太極學既是一種現代化的本然性哲學理論,也是現代數理基礎的一個基本思想。

在歐氏幾何學中,點是時空中的位置【周劍銘:「中國哲學——太極幾何論」】,就是說點是由時空定義的,這符合我們的日常直觀,所有我們感覺的對象,都以時空形式確定為表徵,但時空自身並不是真正純粹的實體物質的存在,而是「虛實互補」的絡合於一體。現代物理學發現,不存在一無所有的時空,即所謂「真空不真與不空」;另一方面,人們早就知道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純粹幾何體,比如任何物質平面在微觀上都不是很平整的,即使我們有能力將分子或原子一個個的排列整齊,它們的表面也不是無限緻密的【預留空穴、待而有容】,並不成為一個幾何嚴格上的平面,因此純粹的幾何學與世界事實並不相容。

我們必須倒過來從本然上,追訴點的意義,但我們不可能有點的絕對定義,這是一個哲學上的存在論問題,能夠直接以點為對象的純粹理論就是集合論,通過點集時空的理論,我們可以無須事先對點的精確定義而來討論點與時空的數理表徵,然後,將中國文化的內稟性思想引入點與時空的聯繫,理解點與時空的同構與異化性關係。

第二十四節、中國古代哲學同現代前沿科學之比較一>、不謀而合的太極圖和效應場

陰陽太極圖產生於河圖洛書【於1987年在安徽含山縣凌家灘原始社會遺址挖掘出玉片和龜甲圖案與文字(65個字),據測算距今有五千餘年】,被譽為「宇宙魔方」,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能說明什麼問題和其所揭示的是什麼呢?量子場論的圖示說明就是效應場基態用一條曲線圍繞其中心點,來加以描述的多維網路層次構態,那麼量子就是場的相互作用應答反應激活態,也就是由點與點的連續所有機組合形成的曲線,在圍繞一個中態效應場的多維網路層次構態圖意,顯而易見太極圖【胞】是直接地反映著量子場論的這一基本內容。

物理學對於「無矛盾」性的描述,就是宇宙時空連續性的多維網路層次狀態,出現的運動軌道標量中態公約度的有序規範的穩態,隨機與秩序的相互作用,在維持這個效應場的控制中心而轉運,也非常密緻地的整體逐漸集合與相應的自由分離的總約束的機制,這就是差異引斥力場的協同作功,依據功信和物質自然存在的差異漲落【盈虧】往來互通「有無」交易而自功,具有自組織、自生化、自調控、自擇優的自動化的特徵。它不同於一般不穩態的零亂動點【非整數維吸引子】,是具有「兼容共利」特性的非整數與整數維繫、互補互通的既自由和又約束既濟的時空維數,這種時空類似於「豪思道夫空間」,並且比其更完整的系統性與有機聯繫性,是自然生態「無矛盾」性的自組織原則。

因此,這是一種多層次、多維繫、網路狀的「大的太極」嵌套「小的太極」時空相互作用的整體穩定,單個低層次太極時空局部不穩定產生的「差異」、從而自發啟動交易互補的運動狀態,形成無窮嵌套的自相似功構,實現著「層次自理、關聯承製、系統自洽、全體制穩」。而且各種非整數與整數維繫奇偶所形成的引斥力場,具有多點關聯性的共同特徵與有機守度集合與離散規律,即所謂的標度有序穩態性【標度律】。這就是大旋渦套小旋渦、上旋渦套下旋渦、左旋渦承右旋渦、正作用力制負作用力、引力承斥力、向心力約束離心力等陰陽多維網路層次的相互作用諧振過程的太極時空間距的中態公約度,這不是兩種作用力之間的相互抵消盡了的線性平面平衡,而是多維網路層次太極時空間距【效應場】的公約交易。把標尺作適當地收縮後,形象地說即用放大鏡放大若干倍後,奇偶引斥力場的每個部分與整體具有同構性異化徵象【同構異化律】。這是與內在隨機緣性密切相關的幾何性質【非線性理論中的孤子與混沌——張一方】的湍流被稱之為「經典物理學最後的迷團」,而在新物理學中用系統論整合的不混沌性的多維網路狀態,「因為它涉及到從微觀到宏觀許多時空層次尺度維繫上的運動,它不僅和周圍進行著能量交換,其內部也存在著『差異』漲落【盈虧】往來互通『有無』交易而自功的能量交換」,無矛盾性的協同互補場效應原理。這就有力地證明著湍流狀態是事物的普遍現象,大到無限的宇宙本身以及星雲、星系、星球,小到微觀的粒子,現實的生命更是一個個的湍流狀態。

中國的醫道之學的陰陽五行基礎理論,就是建立在場效應與同構異化的「太極之間時空」理論上的,這就是醫學的生物物理生態的系統科學的理論依據,依陰陽學說的是「清陽入五臟、濁陰歸六腑、清濁各循其道而順」之態。湍流也就是多維繫、網路狀、多層次「太極之間時空」對事物生髮的控制中心,「湍流中的大旋渦【大的太極】套小旋渦【小的太極】的情景,和物理學中的無矛盾性的協同互補場效應,所描述的時相空間中無窮嵌套的自相似功構,有異曲同工之妙,無矛盾性的協同互補效應,一切在其內部的引斥等力場的相互作用運動,而它的內部的運動軌道,又是相互吸引與排斥二種趨勢相互作用的結果」。湍流中的大旋渦套小旋渦的情景,就是大太極套著小太極所處多維繫、網路狀、多層次的太極時空相互嵌套的「虛實位勢差異」產生交易互補之全息圖景,這是為「虛態與實體」同構於一體的太極時空之全體,而這與「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所說的基本一致,也就是因為同一而引斥,太極圖中的點就是湍流子,而太極圖本身就是湍流體。

從上而論,古人對於太極,既無概念、又無解釋,僅稱為「太極陰陽之道」。 後人直到現在大多為跟屁蟲,還沒有達到完整認知,更有甚者把太極異化為北斗之星。而不知太極是個啥東西,也就更加難以領會「中庸」與「守中」的了,王夫之曾說:「陰陽之體,綱組相得,和同而化,充塞於兩間,此所謂太極也」。這些古人都沒有作出很完整與詳細的解答,在西方【唯物論或系統論】到目前都沒有很好的解決這一非常重要的課題。

要理解中庸,先要了解太極,不了解太極,無法理解中庸。也無法完整地理解天地、道物、有無、陰陽、彼此、剛柔、善惡等所處「兩間位置」的基礎構成太極之全體。南宋朱熹在釋義周敦頤《通書》中說「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總天地萬物之理」也就是對自然世界的至高性總道理,或說總體性和主持性道理的一種發現和認識,這就是太極。對自然世界至高性、總體性和主持性道理與法則的發現和認識,這其實還是一個屬於和包含有對自然本原【本質和原理】的認識問題,即對世界觀【或說宇宙觀】和方法論【或說認識論】的認識課題。只不過是站在高維網路關聯層次的位置上對這一課題的總描述。

那麼「太極」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世界觀呢?或說人類大同文化期間究竟是站在一種什麼樣的觀念和立場上對世界加以認識和領會的呢?太極思維又是怎樣幫助我們走進對自然世界以及人類文化的認識和發現呢?什麼又是「總天地萬物之理」,對自然世界的至高性、總體性和主持性道理的描繪和闡述呢?

對於這樣的課題,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到現在已經不能很好地認識和理解太極了,這一中華文化的瑰寶和思想之根,已經在人們的知識層面上變得失形、失色和失傳了。

怎麼辦?別無它法,只有重塑太極,只有用現代的系統思維方法和語言將其重新發掘和表達出來,彰顯太極本義,以利於和增進人們對中國哲學和中華思想文化的基礎性部分及其所特有的基本觀念和立場的認識和了解,以利於和增進人們對整個自然世界以及人類文明和理想的認識和了解,這就是本文的宗旨和目的,所相應達到和進入的一種對太極思想及其內含的發現和認識。但用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對自然生態以及人類等進行總體性發現、認識和闡述的論著在現代社會還沒有先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出更多、更好的中國式新自然和人文思想體系和觀念來,以實現中華思想文化的偉大復興。

首先要了解「極」與「端」和「厥」【邊、沿、屏、膜、障等意】字的關係,很大也極,很小也極,那麼太極是至大與至小在網路層次上的「規範守度網路層次秩序」構態【或不同網路層次的功形發生場】,古人常說太極陰陽,說明太極是陰陽的至大與至小的網路層次上的可塑性,可見天地、道物、有無、陰陽、彼此、剛柔、善惡等都各並協偶聯承製為——太極,只是其處的層次位置不同,如人體為一太極,單個細胞也為一太極,只是其處的「規範守度網路層次秩序」各有不同。陰陽是道的交易運化作用,陰陽分別處於太極時空過程的維繫之中,陰陽的「間距位置」為太極之中態公約度——為「中庸」。因為「中庸」是居中的中間與律用的原理,不要誤認為中點與中心,而是事物太極維繫【為立體,兩端為平面】之間的守度距離,距離實際上也是時空的稱謂,從而說明陰陽等是處於太極時空之間的維繫之中,是間隔有時空距離的存在,這些時空間距就是陰陽等事物交流活動的場所,這個交流活動的場所就是中態守度,也稱為「中庸」或「厥中」【界限之內】,如果走向過左與過右或過上與過下則稱為「狂獗」——不守中態。其中態如人在房間中活動,這個房間的空間【界限之內】就是留待人們在其中活動的場所;人體內的腔道是留待信精升降出入性的交易轉運的場所;血液在血管中流動,血管是留待血液在其中流動的場所;那麼,太極全體之間距【界限之內】為陰陽在其中交易信精的場所;宇宙太空是留待天地在其中交易信精的場所。這些場所是既有時空度量之內的「自由」,又有時空邊界度量的「約束」,人類文化社會體制既要自由,又要自約,這是太極之全體的原理。而太極為組織單位關係,否則就是純自由的無組織,而不是自組織與自調控。國家社會是個大的太極之全體的場所,其體制同自然生態或有機人體那樣配匹,才能保證場所內環境的秩序「守度」穩態,那「道」也是至大與至小的在網路層次的可塑性。楊上善言太極之體為「至寒與至熱」間距守度的關係,熱在太陽;寒在太空【太陰】。證明太極是至大與至小、至熱與至寒的層次上的相互作用過程,這個過程是個「循環往複」的樞機,這就是「道」的事物相互作用生化的調控中心。為無形態的功信抽象元本體的守度虛體與時空,在人體內是腦垂體與腎上腺所分泌的正負能態神經遞質與體液雙向調控介質作用,如腎上腺與5-羥色胺等縮管與擴管等功能遞質的自動化調控,是張景岳論及的命門作用。按全息論來講,人體內每個細胞都是人體全息的功形之系列,並不固定於一事一物,只要有缺失皆可獲得代償,如幹細胞移植術等,可見這個太極的中態樞機好似發動機的曲軸連桿的守度運動,是相互作用的生化的調控中心,這個調控中心是引斥力等效應場的軸心守度運動,是整個太空之下的不同層次上的關聯,並不是北極。這就有力地推翻了北極軸心說的牽強附會的不科學。

可見,太極與中庸是以中間【時空】的規矩才能「物以道予通為用」,是天與地、道與物、有與無、陰與陽、水與火、寒與熱、濕與燥、虛與實、柔與剛、善與惡、禍與福、彼與此、上與下、左與右、盈與虧、出與入、正與負、南與北等兩極【兩維】的守度中間距離有限自由度或樞機【門戶】。不獨孔子的「喜憂哀樂」的精神守中,還要包括以上的內容才是全面。何謂門戶,就是處於兩極【無太過與無不及】中間虛空的中態公約自由度,是事物秩序交易【交流、互換、交配、互補】的空穴場所運動機制,處於道與物、有與無、陰與陽等維繫的太極標量規範的中間虛空距離差異性的屈伸【此詞比消長同自然生態原理更為妥貼】往來交易,是事物相互正負反饋性自動調控的重要機制,為太極之道。所以黃帝名曰「天下化中,治之至也」; 老子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孔子言為「中庸之道」、墨家言「執其兩端、擬守厥中」,為萬物孕育的根本。只有位勢差異的中態公約往來,才是自動控制陰陽、虛實、寒熱、表裡、善惡、有無、剛柔、形神、心物、動靜等於「既無太過、也無不及」的「中態公約度」的槓桿,也是交易性的相互作用才能合成整體。只有自然執守中態機制之治才是公正的,從三皇五帝之後的歷代「聖人」的「惟皇作極」之治,大多數都是為了愚民的家天下的築基與鞏固。只有美國的華盛頓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的三維調控機制,是維持「中態公約度」的管理基礎,但其後來的總統又極霸道了,其三腳鼎力的槓桿與力學牢固承製基礎,僅維護其本國一極的利益作為,而不顧全世界人民的安樂。

在人類社會為大眾有意識性的制訂的契約守度規則,予以維護社會的有序穩態往來交易秩序,自然為「有無」意識的公約才不至於亂道,超越其規範的維繫則為「太過與不及」之道,即為亂道,「升降出入」和「屈伸往來」之道就壅滯不通不運了,「吐故納新」就止息了。其中間為有度秩序的有無「自由」往來交易作用,規範的維繫以防「太過與不及」則需「公約」。如善為不及、惡為太過;陽為太過、陰為不及;這是事物不能處於「既無太過、也無不及」之間聯動性的「守度」穩態有序的「升降出入」和「屈伸往來」的有無交易【愚人稱之為「中態公約度」或「標度律」——這是個創新與突破】之維度。從中態公約度見到的是不為「對立矛盾」的悖論衝突關係,也不是以「惡」在推動自然社會發展的槓桿,從中見到的是以「位勢差異」的「交易」在推動自然社會的事物發展【進化】為槓桿,而是以事物自然存在的太極時空性功和度數之間的「位勢差異」,在啟動著「升降出入和屈伸往來」的「守度概率位移」性的「互補協同交流」功信與物質的「吐故納新」,這是說風在動,利於植物傳播授粉孕育種子;水在流,因有落差才是源頭活水;人在動,是因為生活在找工作、而求得更好的生存;心在動,是由於左右心臟產生的正負壓力差,才能推動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從而維持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信息和營養物質的納新供應,同時把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等等。總之,自然社會與人體的功信和物質在流動中保持了活態。如用予兌換物質中的人民幣也在流動,從而帶動了人為製造的多種物質的廣泛性流動,才把市場搞活了。為什麼能夠把市場搞活的呢? 是因為自然社會上【人體機制】彼此之間存在著多維網路層次的「有與無」位勢差異的偶聯、協同、互補、承製的兼容共利關係。為了不致於市場秩序的紊亂,需要制訂一些相應的大家都能獲得遵守的【契約】公共管理之道,如價格、治安等制度,即在公約守度的規範形式中,維持錢【信】與物的穩態流動秩序,只有在這些守度的規範經營【太極時空】的錢與物的穩態流動,才是常態的社會秩序,否則【逾越其守度的經營規範或公約守度】就為失態,守度的經營規範或公約守度性錢與物的穩態流動,是因為有了錢與物的「有無位勢差異」才啟動了市場上的循環交易流動性繁榮,市場上的某種物質達到了彼此兩端之間的供給平衡,則是「有無差異」的交易消失,不能自我自發啟動市場上的循環交易流動,從而導致市場的死寂。所以「平衡」是要不得的,是事物的一維表像,而不是事物相互作用機制處於多維網路層次的本原內涵。

可是,當前的社會主流還是這麼說「平衡」,已經說慣了嘴、懶慣了腦子,成了改不掉的習慣勢力,義理作他們也沒奈何,就是不講道理的不講理了,或是內涵臆會而表徵不一的心是囗非與貌合神離,已經成為社會的語言表達弊病,禁錮著人們向義理象數的完備,向著完備方向努力的人們,反而成為被挖苦、封閉、諷刺、打擊的對象,可見這些「變態」的現象是嚴重的「精神分裂症」的表現,明顯的在生病,還在說自己沒有病。因為「平衡」是兩端的力量與質量的「絕對相等」,是絕對數,為「死態」解剖所得的靜止理論,其度量衡中的「槓桿」失去了中態守度的「上下左右」擺動,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無「升降出入、屈伸往來」的「平衡」。事物兩端的「平衡」就喪失了「守度」穩態有序的「升降出入和屈伸往來」的「有無交易」。有人用平衡木來比喻「陰陽平衡」是不夠妥當的,因為平衡木是死的,人走在平衡木上面,為了能在上面行走時,必須守度時空左右的鐘擺幅動,以保持穩態向前,否則人就會從平衡木上掉下來。如此,所以人是活的;平衡木是死的,平衡是平衡木本身在平衡;而人是在向前運動的有度時空左右的鐘擺為中態守度的非平衡,或稱為守度的遠離平衡態。平衡木是死的為絕對平衡,如果人體不左右有幅度的適應穩態性的向前運動就掉了下來,這個左右有幅度的適應穩態為適度的非平衡。那麼,我們就從這個徵象觀察到,平衡為靜態;適度的非平衡為動態,才是活著的人體。如是,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動態為守度的非平衡或不平衡。那麼又會有人言之為「動態」或「相對」平衡,其實這種「動態」或「相對」平衡為「守度」穩態有序的「非平衡」與「不平衡」,事物多維網路守度的「非平衡」與「不平衡」,才能見到正負熵的功信與物質的互換交流,是與「耗散功構」理論相一致,是自然、社會、人體的「神機」。「平衡」了事物就喪失了差異互補交流的能動性【能力】,「神機」就息了。如同柸中之水靜止不動了,過幾天就必腐即臭,穀物久庫遠陳則生蟲、人體脂肪積聚不運則壅,正如黃帝歧伯所言的「升降息則氣固立危,出入廢則神機化滅」,這就是國人在四千餘年前早有的耗散守度的功構理論,讓外國人拿去得了諾貝爾獎。順帶說一句:如果把祖宗的文化寶藏正確闡幽之後,國人要得多少的諾貝爾獎。

什麼是事物的維繫呢?雖然在文獻中,僅提出「道之陰陽為太極」或「太極是道、二分陰陽、陰陽合一為道」,而陰陽在現代來說包涵著事物「正負屬性」很廣泛的範疇,基本上能涵蓋著世間事物中「虛實兩態」的功信與物質所處的位置和性狀與度數的協同互補和合狀態,而不是「一分為二」的相對「決裂衝突」性的再統一性的「對立統一」的邏輯,而是「以二生一成三」的「離合偶聯」,所處「中態公約度」狀況的有機連續性與相應「兼容共利」而成的「孕育萬物」全息圖景的形式。例如:陰陽、天地、道物、表裡、寒熱、虛實、上下、左右、水火、無有、禍福、柔剛、善惡、南北、負作用與正作用、負能態與正能態、負熵與正熵、負電子與正電子、負離子與正離子等等的協同作用都是事物的多維繫,從用詞頻率較多的如陰陽、善惡、負熵與正熵等用以對比研究待之,其陰陽、善惡、負熵與正熵分別都是事物所處多極的定性、定量、定位標度的維繫規範用語,為事物所處性狀與度數差異維繫的自約交易動機,其標量規範維繫有度的「最低」與「最高」位點,於時空之間距【空穴】「離合偶聯」概率位移之道,在常態的情況下,世間的任何事物的相互正負反饋的調控作用的過程中,都不應超越其維繫的有序穩態標量規範守度【標度律】的最低與最高概率位點的位移,所起到的「正態分布」性的「相互作用」場地,依據各種事物自我適應生存的層次環境條件的不同,其在大環境中的多維正負偶聯網路反饋調控過程中的自適應的「標度律」,也各有其不同的相互依賴特徵與閾值規範,即系統整體的內外環境於功信和物質的自適應、自擇優、自調控的「自動漲落、規範有序」的性質量化、位置、差異、位移概率度數也各有其不同,這樣的「度數」處於一定程度的上下左右的層次上的位移範圍之內,在這個規度的範圍之內,展開正常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自主、自動、自約性的相互正負反饋的調控作用,也是國文所言的「執其兩端,允執其中;既無太過,也無不及」的「有無」協同互補公正的太極「交易」之道,這個允執其中則不是中心點的中,而是事物定性、定量、規度、定位維繫【如陰(-1n)—0—(+1n)陽】的標度差異閾值位點與位點之間的距離,這些標度差異閾值位點與位點之間的距離,是「既無太過、也無不及」的「中態公約度」的交易生變易,才能夠開展相互作用的概率位移範圍或規範效應場,如同地球圍繞太陽位移運轉的橢圓形軌道,產生的時空距離差異的屈伸、離合的往來交易關係,或人體在常態情況下的呼吸、脈搏、體溫、血壓等生理指標,所約定的數值位移範圍,按現代數理評價為「正態分布」,超過或不足這些範疇均為失態的病象,是國人稱謂的過陽或過陰。人們於當前把這種多維網路狀的「正態分布」,當著事物兩端的「對立與平衡」來講,是模糊混沌之詞,因為「對立與平衡」就沒有內外環境在功信和物質存在的自適應、自擇優、自調控的自動漲落時空規範有序的性狀與度數差異位移度數了,根本不可能產生內外環境有度的「升降出入」的「有無」協同互補公正「交易」, 有違了軒轅黃帝所戒之的「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故立危」的自然生態的動機。

以「有無」為例,「有」為太極之全體的此極【端】、「無」為太極之全體的彼極【端】,有與無是彼此維繫的太極整體,又是用什麼進行彼此之間的聯繫的呢?這要靠時空【太虛】為中介的間距,這個間距就是虛空、或時空、或0位、或空穴、中庸、太極等所處位置為基礎,所生成的太極之全體。什麼事物【物、有無、陰陽、彼此、剛柔、善惡等】都要經過「空穴」這個過程為中介【媒介或媒約】進行交易、化生、變化、轉運。萬物都在這個「時空過程」【時間與空間】發生相互作用。從中見到,單議「道」存的功能信息之規矩還不行,僅為太極中的單極,還要「物」的這個另一極的協同互補作功,才能產生有無、陰陽的彼此「交易」性的相互作用過程,即陰與陽、男與女的交易【雲雨】,才能創造新的生命,否則不能創造新的生命,是在失道,也不是太極之全體之道。何為「道」,太極之道存在於時空之中,也就是時空間距所形成的自由和自約的守度規範網路層次秩序,或稱為「空穴」,當然「空穴的間距」的守度規範層次秩序,如同墨家言及的「至大無外、至小無內;日折一半、以致無窮」的多維層次網路特徵,其至大為宇宙、至小為夸克【整體、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原子、粒子、夸克等網路層次】,任何緻密的物質本體都有其空隙,即實體與虛態的整合,都可在這個「時空場」【空隙——反應鍋】中發生「差異」【引斥力場】聯繫性的自我啟動【自動化】的生化作用,而場或空是有「邊沿」的,換句話來言即有「界限」【邊界或臨界——即端或維繫與有封(莊子稱謂)】,大小不同的「界限」相互隔開【在人體有體表、粘膜、內膜、細胞膜、血腦屏障等;於自然上有山界、國界、海岸線、大氣層等】,靠膜【界限】進行「擇優」性的內外環境的功能信息與物質守度交流互補,為什麼要「擇優」呢?即精微要入、廢物要出,對太極的內環境有害的要屏蔽,否則出現自身中毒如尿毒症等;為什麼要「守度」呢?即進入太極之內外環境的功能信息與物質既不太過、也無不及的適中;太過與不及不處中態的病態——細胞膜滲透壓的改變造成的水腫或缺水等;每個不同層次上的太極之全體的內外環境,都自然存在著壓力差、濃度差、滲透壓差的守度非平衡,便於內外環境的功能信息與物質守度交流互補,所以說「陰陽平衡」是不準確的模糊概念,這種模糊概念不改正為穩態守度有序,就有人說我們國醫「不科學」的心是囗非與貌合神離【理解與表達不一致】,有漏洞人家鑽了。

而相互交易性的「擇優」互通有無,稱為陰陽的協同互補。陰陽相資相濟,諧和一致是協調於「一」,「一」為「太極」之全體,全體時空為「虛實」同體,實體在虛態時空太極邊界【屏膜——端】之內外環境中開展擇優有序守度交易運化,是事物存在和進化的基本規律。形成了多維網路層次關聯的大小不同層次的太極之道【同樹榦分枝】,其邊界為太極之維繫,陽為彼之維、陰為此之維,彼此之間的維繫存在著的性質與度量【壓力差、濃度差、滲透壓差】差異靠時空【功能信息】相聯繫。換句話言之,交易是要場地的,沒有場地就無法開展交易性的互換互補作用,所以這個場地的範圍為太極之全體,在這個範圍內的守度秩序交易性的「互通有無」,也可看待是為中庸或守中之道。在這個規範之內才能自由交易,貨物就能升降出入、屈伸往來的轉運,才稱為太極之道、中正之道、有無之道、陰陽之道、剛柔之道、善惡之道、或公道、或中庸與執中,愚人把這叫個與時俱進的名字,稱為「中態公約度」或「標度律」,用象數表示法則為——【-1n—0—+1n】,不讓其逾越這一範疇,就要訂立制度予以約束為自約,否則為失常之態的「太過」或「不及」的極左或極右的病態,萬物則不能化育。「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亢則害、承乃制」,這便是承製協同互補的關係,過生不行、不生為不及;過制不行、不製為不及,人之生理處於守度性的中態鐘擺效應,是為人的生存而設的公約,有了鐘擺效應機制,才有守度性「升降出入」的「吐故納新」,「水從高處流入海、溫蒸氣化歸太空」的往來中態循環運動,才不致於水淹金山。其運動是因「功形度差」的發生轉換而得到自功,是何能用「陰陽平衡」一詞適配得了的呢?這個有度的鐘擺效應,是為了自然、社會、人體的吐故納新【新陳代謝】作功,提供交易循環轉運的時空場景範疇,有交易循環轉運的時空場景範疇機制就為守度的非平衡,在時空之間距離差異性狀的更好地協調互補交易功信和物質的整體運化,目前許多人在「系統遠離平衡態」為守度的非平衡性的「耗散結構」理論都缺知,主流文化還要硬言之為「陰陽平衡」與自由,純「自由」是偏離了太極之全體的原理,「無為」與「無不為」是偶聯在一起的統一,請不要同「無不為」相剝離,黃老之學是「以民為本」,這個民是公民,即「天下為公」,是既「存私又立公」的「兼容共利」的關係,黃老之學倡議的是「太極守中」【充塞於兩間】度量規範之法的道合【交易——相互作用】生物,真巧印證著唯物論的「對立」不生和在形式邏輯大體上牛頭不對馬咀,唯物論連「太極守中」【充塞於兩間】度量規範之法都不知道是什麼,怎能道合【交易】生物,其建立的「對立」性衝突性辯證法,人們是難以在久安中得到生存的,其反對的什麼「形而上學」,那他的學說是「形而下學」的了,事物都以「功用」決定「形態」,人兩腳直立行走,狗四腳卧著行走,都以「功能」為主向決定著「形體」的功用,由於「太極之全體」所處的時空位置差異不同,不論處在什麼時空位置上的是「功形同構」現象,從「形而上學」一詞僅顧及形態方面從而忘卻了功信,僅為一個跛足的專家,不為全科學者,正確解證哲學上的課題要有全科的常識,黃老之學比馬克思概全多了的不走偏門,黃老之學是「道物一體、顯微無間、體用一源」的精神,而馬克思的唯物論,從這就明顯偏離了太極之道,難道還能牽強附會地湊合在一起嗎?顯然證論的層次是不一致的,這是亂道行為。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明了,從上見到的機制是協作,又何為「對立統一」呢?! 自神道設教所產生的唯道論所議的「無為」僅是執著於太極中的一極,也是跛足的理論,不能構成太極之全體,是不成立的無所為。如同西方單講「自由」一樣,沒有「自約」也就建構不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太極系統,所以任何「自由」都會導致一盤散沙的。

以上可知,事物只能在規定的範圍之內,起到「交易」的作用【許多講易經的大家學者,離開「交易」,單議變易、不易、簡易,這是在本末倒置,沒有「交易」,其變易、不易、簡易從何談起】,事物在「交易」中才生變化,所以交易是變化之源。什麼事物都在集合與離散的過程中生變化,否則是在把末忘本,而變化是規範守度的有常,地球自然一年四季都在變化,但其變化不離常規,周期規律性的守恆得度,以保證動植物的適宜生存的環璄,單講變化而不言守度,那是孔子「變化無常」的不知常的病態自然與人體。為什麼人們總把正常自然以「人言不及」的議之為病態呢?而不證其常態與失態的界定者,反而被稱為名人大家與「聖人」呢?人們不以正解,偏聽歧說,這何能得道與拯救社會!!正是善惡一念之間,無法太極得度守中了。這也是事物的反應鍋,什麼事物都要在這個反應鍋中起到「化合」與「分離」的作用。

為此,此鍋有大小深淺的度量等級差別,把鍋的寬深邊沿的待容運化稱為「太極」,萬物納入「太極」之中發生的「離合」反應,則統稱為「陰陽離合論」,如同現代數理稱謂的「集合論」與「離散論」,都不能離開「空穴理論」這個反應鍋【太極爐——細胞】而獨立存在,但是他們都把自然整體割裂開來認識的,所以見不到整個自然反應鍋【太極爐——細胞——自然社會】的大背景。所謂的「集合」為「引力」作為【所以牛頓的「引力」定理僅有一面性,就得到了愛因斯坦的糾正】,如同國醫的「寒性收引」;所謂的「離散」為「斥力」作為,如同國醫的「熱性升散」的協同承製於一體的共用。如是,有與無,寒與熱、虛與實都是信息度量的存在差異,於道理上不獨熱能也、寒也是能量,人們在對氣候變化時也常言的熱流來了,或寒流到了的意思,它們是動態對流於一體的離合過程,這種對流是協同互補的偶聯。太過時見到的是信息量的過大,而不守其中態;不及時見到的是信息量的過小而不守其中態,而中態為信息量的適度【既無太過、也無不及】,沒有超越其太極全息維繫所標量的規範。所謂的「空穴」即為事物的守度【間距時空義理數列——反應鍋——自由度——中態公約度——標度律——太極之道】「離合」的有機整合之道,所以事物的守度集合與離散都在空穴【太極時空】中發生著,是既無太過、也無不及的「升降出入、屈伸往來」的「交易運動」的「吐故納新」,在這個中道中態公約度【空穴、時空、間距】的「滿則招損、虛則招補;剛則化柔、柔則成剛」的自然「風水雕刻」或人為【把柔制剛——土成磚;把剛制柔——石成灰】的互易通運。如何完善太極之全體,即在義理與象數方法學上的符合自然生態的偶聯、協同、互補與承製,即因素的有度集合與離散,也為陰陽的離合於一體,引力與斥力、正反饋與負反饋、寒與熱、有與無、虛與實、剛與柔等的太極維繫的離合於一體。合為集合、離為離散,宇宙在引力與斥力的協同作用下不但有膨脹、也有凝集,凝集為太極的一極、膨脹為太極的另一極,兩極之力的差異間距【時空—空穴原理】,靠正負反饋性的守度中軸自動化調控【中態公約度——標度律——(-1n—0—+1n)——樞機】,才為太極之全體,維持事物處於中態公約度【差異間距】的既無太過、也無不及【不如守中——老子或中庸——孔子,執其兩端、允守其中——墨家】於一體的交易化育,即為「虛、像、形、實」在0位的相互作用【交易】功形發生場的相變【變易】過程。如同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橢圓形軌道」所存在的遠日與近日圍度距離見到的差異,「正圓形」不存在「寒熱溫涼」的差異轉換,所以為「無太極」,無太極則為「無陰陽」,無陰陽則為「無道」——太極爐——細胞——自然社會,把正圓形嵌入到與正圓形直徑相等的「橢圓形」之中,這時我們會發現,橢圓形的「橢圓部份」同「正圓形」就存在著「距離差異」的太極「空隙——時空」,地球圍繞太陽運轉就有了規律守度的時空距離性質偶聯的參量係數差異,這個「差異」為太極之道,地球就有了四季寒暑的周期往複循環交易的交替「恆動」【功、運、通】變化,是地球在圍繞太陽「升降出入、屈伸往來」的「交易運動」的守度「吐故納新」的運化,這就不為「平衡」的「不在交易運動」,而是有時空距離差異「升降出入、屈伸往來」的「穩態秩序運通」。

如是,「時空」是個空套子,什麼東西也能裝得下,是「兼容共利」的道理。事物在「虛空」的道中發生梯度差的運動自功,是「有與無」交易轉運的時空大道。正好是「因滿則溢、因虛則填」的自然守中表徵,所以虛空才生「慾望」之滿實,滿實又產生「慾望」之虛空,正是《老子》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吐故納新之義。這樣就出現了自主自動交易性的協同互補交流調控運動,「虛與實」是產生梯度差【差異】交易轉運的動力源泉,是自然、社會、人體「擇優避劣」性的進化槓桿。

唯物論承認「時空」,但是沒有認知到「時空」類似於「虛空」,把「虛空」認知為沒有物質存在的空洞,不知物質是要從「時空」屈伸往來的過程中,才能產生「相互作用」在化生萬物。從而否認「虛空」的太極「時空」循環過程流態,產生的主要辯證立論為「對立」性的「物質」統領精神的悖論,顯然其論不能同自然太極「時空」循環過程流態原理相配匹;唯道論把「虛空」論過了頭性的「虛無」,把老子的「無為而無所不為」單純抽出「無為」,顯然其「無為」在沒有「有為」的協同互補作功,既不能夠很好的把握中道的「守中」,也忽視了太極陰陽的太極全體才是道,在執其太極陰陽的全體之道的「無為」一端,是在走極端,從而導致成為了「無所作為」。

於上,我們見到的是自然生態和有機人體的自我發生、自我啟動、自我調控等的自動化過程。如果分別使用當今認為科學的物理、化學、生物、自然、唯物、唯道等分割法,用來解證自然人體機制,是永遠也無法講得明白的。只有從中國古代優選文化繼承的復興中,結合現代的系統論的有機整合改造創新,才能挽救與復活醫道原理和中華文化的原貌。如是點明:凡是取用和執著於歷史上的神道設教性的唯道論與唯物論的對自然人為的分割性斷流文化,只能對羲黃祖宗的本然文化的閹切與埋沒,都不是明智之舉。醫道成就於自然,使用於自然之人體,而人體的本原機製為自然的活體生態,再用於理解自然機制,這就是完整的「自然生態哲學與醫學」,其它的所謂醫學僅為「自然生態哲學與醫學」的分枝與補充。

混沌論剛出現時,就有了這個百年懸案的啟萌,所以有人把混沌理論和協同論、系統論、概率論關聯起來,加以比較審察事物的真象,形成了非常清晰的方法學,作為人類認識自然世界的又一套方法論,筆者則稱為混沌論的轉換而成為明晰論,是依據陰陽學說的「清陽入五臟、濁陰歸六腑、清濁各循其道而順」之態。在近階段,明晰理論在哲學上的意義遠大於它在一些模糊概念所存在的「混沌論」問題上的意義,單講「自由」、「無為」、「對立」、「平衡」是不明晰的混沌,而明晰理論標誌著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認識,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不僅「非此即彼」的明晰狀態,而且對「亦此亦彼」的過渡狀態都能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與隨機性相關的混沌理論以及與可能性相關的模糊數學都在迅速地走向明晰的道路發展著,雖然它們研究的對象不盡相同,但是它們所描述的都是自然事物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或存在的不否定。

現存的太極圖雖是一維現象,而其本然是同一而引斥的多維網路立體層次的有機連續的兼容共利的聯合,而在上述對於明晰徵象的描述與本然的論述,這與現存的太極圖既是一維現象,而其本然就是同一而引斥的多維網路立體層次的有機連續的兼容共利的聯合,是一致的不謀而合,西方自然科學家的系統論者在對自然的了解中,對於中國的古文明也有不謀而合的感嘆:國學被幾個搞系統論的、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獎的人而闡幽,請看一下他們是么樣講的,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查理森.威爾海姆曾講:

知識經濟正在改變著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的這次改進,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易經》中包含的資訊理論思想,不僅啟發我們的科學家創造出計算機,而且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決策指南。

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F.卡普拉在其驚世之作《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一書中說:

東方神秘主義提供了一個協調一致和盡善盡美的哲學框架,它能容納物理學領蜮最先進的理論。

這些概念與東方神秘主義的相應思想之間高度地和諧一致,這對於我認定神秘的傳統哲學(亦稱持久常在的哲學)為我們近代的科學理論提供了最為堅實的哲學基礎。

如果說物理學現在把我們引向一種在本質上是神秘主義的宇宙觀,那麼從某方面來說,就是返回到2500年前的起點上。

看了此述以後,請大家明智吧!請不要總纏在唯物論執偏論點的一棵樹上弔死。從唯物論的「量變引起質變」來看認為是普遍規律,只要他有一項不普適,就不能說是普遍規律,如一克水加量到一萬噸水,還不是水嗎?如果不通過媒介環節的轉化仍然還是水,引起了質變了嗎?所以說事物的轉化還有第三個因素條件的參與作用才能出現質變,為古人稱謂的「遇三則立」,所以說唯物論的哲學是在古人那一步的倒退。按照系統論與道物學觀念,自然與人體是自「擇優」而又「避劣」的原理,而唯物論提倡的「對立矛盾鬥爭統一」的階級鬥爭,是以「惡」在推動社會發展為槓桿,不知道自然是「兼容共利」的和合在生萬物,人民的血汗積累都被這種歷史唯物主義的鬥爭法則毀於一旦,這是能夠倡導的嗎?不要被那些不能系統序貫與自然原理不適配的言詞蔽住了思維的心靈,不要繼續「粉絲」下去了。這是個認知層次的課題,要在本然與高度上尋找突破,其實老祖宗的擇優思想早就有了,分別是被唯道論神教遮蔽與唯物論殖民著不見天日了,是非常悲哀的大事,國人找不到自己了,喪失了本源真理性的哲學脊樑和自信了。而中國的後生們卻沒有這種不謀而合的感嘆,有的也只是怨恨。原因也許是中國的後生們喪失了對存在本然追究的精神,或被純唯物論中的形式邏輯如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等多年性的基礎範式的蒙教,以致忽略或否定存在的本然追究,也只是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對於存在的本然追究不是目的,名利才是追求的目的。

這裡我們只得借用幾個現代科學的認識發現來簡單地說明一下,而事實是其內容包羅萬象的。經過以上簡略的比較性概說,不難看出各種事物的基本自功和自構過程狀態與交易生成運動法則。由此,我們說自然事物只是遵循著一個總體法則所構建而成的,因此,我們只要找到這一法則,就能推演出宇宙的本然動因,就能推演出宇宙是如何自然隨機地演化出事物,就能推演出自然事物的成因與演變,具體如何推演我們在下文中進一步探討。

二>、同一而引斥的效應場論

陰陽太極圖的功構狀態,體現著現實事物的幾何內涵,那麼現實事物所具有的幾何內涵是什麼呢,也就是自然事物似乎只是由一種規律而來的調控。

因此,我們只要找到這一規律,了解這一規律的自然本性,就可以推演揭示出宇宙萬物包括人類及其社會的本然奧秘,規律雖簡單,但其變化確實是萬千而複合的。而複合與萬千的規律卻很簡單而單一,其萬千與複合隱藏在網路維繫的系統程序之中,其簡單為太極陰陽交易之道。正如自然科學家們在系統上所指出的「相互作用」是永遠存在著,是永生不死,是不會隨事物而生死,發展的高低又有什麼改變的呢?答案是穩態有序一貫制,那麼規律也是如此。太極圖是關於統一場論的,也就是那個「偉大的適用於世間萬物的」統領一切的總理論,既是今天物理學家們所苦苦追求的最高目標,而「同化異構」理論就是統一場論的重要內容,而所謂的同化異構理論就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而事實上也是往古來今許多人在勞而不倦所追求的目標。其萬變不離其宗,知一而知萬,萬物一理等等,因此這一幾何圖是統一場論幾何表達的方法方式。

第三十節、數與點的學科http://bbs.renlong.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5037 一般地說,數學的基礎和內容大體分為兩個部分:數與時空、數的理論以演算法為基礎,最經典的代表理論就是自然數和數學分析,幾何學以時空為基礎,歐氏幾何就是典範,但這兩者是互補共生的,在數學理論中幾乎不分彼此,數學進步的特徵就是不斷地提高抽象化程度,以得到更廣泛地普遍性和深刻性,數學所追求的純粹性,就是這種本質性特徵的直接表現,現代分析是對經典分析的發展,即以抽象時空理論為基礎而表現的分析理論,如泛涵分析。本論以形式化的時空理論【點集拓撲學】的觀點和方法,在於重建中國太極學的現代基礎理論,在這個意義上,太極學既是一種現代化的本源性哲學理論,也是現代數學基礎的一個基本理論思想。1.2,點與空間的幾何學1.2.1.在歐氏幾何學中,點是時空中的位置【周劍銘:「中國哲學——太極幾何論」】,就是說點是由時空定義的,這符合我們的日常直觀,所有我們感覺的對象,都以時空形式確定為表象,但時空自身並不是真正純粹的實體物質的存在,而是「虛實互補」的絡合於一體。現代物理學發現,不存在一無所有的時空,即所謂「真空不真」;另一方面,人們早就知道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純粹幾何體,比如任何物質平面在微觀上都不是很平整的,即使我們有能力可能將分子原子一個排列整齊,它們的表面也不是無限緻密的,並不成為一個幾何嚴格上的平面,因此純粹的幾何學與世界事實並不相容。1.2.2.我們必須倒過來從本源上追訴點的意義,但我們不可能有點的絕對定義,這是一個哲學上的存在論問題,能夠直接以點為對象的純粹理論就是集合論,通過點集時空的理論,我們可以無須事先對點的精確定義而來討論點與時空的抽象性質,然後,將中國文化的內稟性思想引入點與時空的關係的理論,理解點與時空的同構與異化性關係。1.3.數學理論中最強大、最基本的工具就是集合論,集合論雖然是非常抽象的理論,但集合論仍具有很大的直覺性,所以理解集合論的一般概念並不太困難,本論一開始就直接將幾何點作為集合的元素,這樣本論的展開也就不太抽象。當然,在形式集合論中,點被抽象為任何對象而純粹形式化,這對於一個非業人士是難以撐握的,但本論並不以純粹的形式演繹為目的,而是直觀時空概念基礎上的形式方法,這對於具有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學人來說,理解這一點也並不太困難,並且正是由於中國思想的直覺理性,才能揭示形式化道路上難以逾越的難解之迷。1.4.思想實驗與形式化演繹1.4.1,經典幾何學以幾何圖形的純粹性,而使包括柏拉圖在內的所有哲學家們折腰,但人們仍有一點不滿意,比如定義兩個三角形全等就使用重合法,這就需要一種移動圖形的物理操作和時空同向性的假定,現代數學思想就是把數學對象之間的關係,看成一種變換或映射【Mapping】的方法,比如,函數就被理解為自變數的概率閾值與因變數的概率閾值的一種互換,我們同樣可以用集合之間的映射代替物理操作,這樣可以擺脫物理實境的困難,實現形式化演繹。1.4.2.直覺方法幾乎是一切科學基本理論的前提,公理方法就是將最少的直覺定義作為公理,然後以不涉及具體性的理論方式予以展開。作為數學方法,集合論要用形式符號來表達,所謂形式符號就是只表達符號關係,形式符號的演繹或演算就成為形式系統。使用符號方法可以避免普通語言描述的歧義性,保證形式系統的嚴格一致性。以下所論涉及的符號只是本論中必要的部份。1.5.本論的公理性質和理論展開1.5.1.本論的研究集中於點與時空的直覺觀念與形式方法的關係上,這種關係還沒有一種前提性的理論,所以提出一個公理:形式演繹的一致性等同於直覺的重合。這個命題是一種基於經驗的直覺,無法證明也無法推翻,因此是一個公理,下稱本論公理。1.5.2.本論實際上是這條公理的展開,在本論中,集合論的屬於關係與時空太極理論的位置概念,具有上述等價關係,本論依靠集合論與時空太極理論的一致性,論證幾何學的點與時空的太極內稟同一性,時空和點都以時空太極位置為內涵,時空太極「位置」與集合,「屬於」這二者最終等價於哲學意義上的內稟性,而內稟性是由太極理念闡釋的,從而使太極理念自身得到現代學理上的展開,故名時空太極學。1.5.3.本文中「一致性」即「無矛盾」,「純粹」與「抽象」意義相同使用。時空太極「維度」一詞的特殊意義就是哲學術語「層次」一詞的幾何解釋。時空太極「維度」的「同一性」、「內稟性」的意義是由本論解釋的。1.5.4.一種理論是作為理論方法或成為理論的內容,往往具有同一性,本論是利用了這種方便而不在論述中作特別說明。 集合論是數學的基礎理論,幾乎每一本數學論著都可以從集合論開始,有關論著非常多而龐雜,這裡不準備重述集合論基礎理論,不涉及集合論中的自然數理論,而只是主要關注集合論與時空太極「維度」與網路「層次」理論基礎,故名為幾何太極學概論或「道物辨證法概論」。這是對於以後論題在基礎上的說明。

第三十一節、基礎點集理論2.1.集合論基礎2.1.1直覺地說,集合就是一些【有限】對象的集合;這是集合論的拓樸學觀點。2.1.2.集合的意義並不在於組成這些事物本身,而在於事物之間的關係,在集合論中則成為集合與集合中的元素的關係,在公理集合論中,集合和元素只有從屬關係,純粹的集合論的意義就是表達這種從屬關係。 按常識理解,從屬是一種內部關係,在集合論中,從屬關係並不單純歸結為集合或元素的性質,而是表達為集合的自身相應性生成功構,本論將集合論的自身內在性功構發展為內稟性理論,從而實現點與時空太極「維度」與網路「層次」的同一,這是本論將中國哲學思想引入集合論和幾何學的立論基礎。2.1.3.由此,本論在純粹關係的意義上給出集合的定義:任何對象如果具有從屬關係的結合,就是集合。 從這個定義中,從屬關係是由直覺理解提供的,但是集合論的展開精確地表現這種關係,這正是形式公理方法的特徵。 從這個定義中,集合與集合的元素是沒有區分,即一個集合是一個元素或是多個元素相應的集合生成,這正是集合論自身的元學性質,也是集合論成為數學最基本理論的原因,當然這也使它隱含了自身難以逾越的困難。 這個定義是最簡單的,但並不是完備的,按拓樸學集合論的觀點,一個元素屬於或不屬於一個集合是正常的,但是根據上述定義,集合自身也可以具有從屬關係,即自身從屬自己的集合是一個集合,或者說,自身為自己的元素的從屬關係,是可以遞歸或自由離散的意義,即「集合」與「離散」是偶聯協同的一致性,這裡只議太極時空的集合,至於「離散」在物理學中的微觀分析上的「實體粒子」與「虛體夸克」是非常的明晰,在此不加以敖述。但是這個定義排除了不包括自身的集合,不包括自身的集合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定義不從屬自身的集合的集合,著名的羅素悖論就是:所有不以自己為元素的集合自成為一個集合,這個命題是因為定義了集合對自身的否定而成為悖論。在現實世界中,任何一件工具不能製造自身,形式方法的抽象性卻能使數學理論成為構造自己的工具,這正是純粹的理論方法能自成的秘密,但也帶來了不能逾越的困難,在哲學史上成為了被稱之為休謨問題的認識論困難,正是這種情況在哲學中的反映,歌德爾定律正是因為完全展示了純粹性與完備性之間的絕對對立,而成為數學的一個異化里程。2.1.4.集合論與集合悖論是無可奈何的,如果要維持集合論的形式性一致,而又避免悖論,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區分集合的層次秩序,一個集合與自己的集合中的元素不是同一級別【類型】的,就是說以自己為元素的集合;與不以自己為元素的集合;必須分別處理,但是這樣一來,所有集合論的展開就變得非常複雜,與形式法道路所追求的簡單性和普遍性背道而馳,與傳統形式邏輯不同的一些所謂現代泛邏輯基本上也是探索這樣的道路,而這些也正說明了純粹的形式方法對層次問題無能為力。當然,我們由此也可以理解,純粹的形式方法,正是對現實世界層次的抽象,而得到不是全體的「普遍性」。通常,集合論只能直接排除導致悖論的特殊情況,對於這種不完備性,本論理解為形式方法的一種本元性,這也正是本論引入中國時空太極「維度」與網路「層次」的同一思想的原因【不是悖論】。2.1.5.本論基於拓樸學集合論,約定元素為直覺意義的點,時空是點的集合【化合場所或中介】,這意味著時空總是有內容物的,是「虛實互補」的絡合體。這種拓樸性與現代物理學理論具有一致性【不是真空】,這也是本論內稟性的直覺性與形式性統一的現實性; 事物的集合也是在時空場的過程之中,因此元素點與時空場的過程之中,在集合論的定義上具有一致性。2.1.6.集合論中的定義、性質與運算是互相解釋的,定義可以由運算表達,一個運算也構成了一個定義或性質,這大體上由理論的展開情況而確定,下面的論述只是本論展開所必要的,並有一些形式上的簡化或省略,並且,在不涉及複雜性的情況下,簡化了符號式的表達。

2.2.基本定義及性質:(1)符號a、b、c、d、……代表元素點。(2)符號S、X、……代表元素點的集合。(3))S由元素構成記為S{a,b,c,d,……};也可以描述性表達:集合S的點為a,b,c,d,……,或點a,b,c,d,……是S的元素;(4)a是S的一個點,或S含有a,表達為:a∈S,符號式表達為:S{a: a∈S}。(5)集合的元素點與時空劃分層次定界,按層次定界之內是自限【有限】的,層次之間的連續交易為無限。(6)X為S的子集,當X的所有元素也是S的元素,即集合X{a,a』,a』』,a』』』,……}屬於S,當S{b,b』,b』』,b』』』……,a,a』,a』』,a』』』,……};稱X為S的子集,記為X∈S。(7)若X∈S, 則X』=S—X,X』稱為X的補集。(8)若則X{ x1,x2,x3……}為S1、S2的所有元素的集合,稱X為S!、S2的並集:X=S1∪S2。(9)若元素X{ x1,x2,x3……}同屬於S1和S2,稱X為S1、S2的交集:X=S1∩S2。(10)有限集的相等:S1=S2,當S1{a,b,c,d,……,z}且 S2{a,b,c,d,……,z}。(11)無限集合的勢(基):若無限集合S1、S2這兩集合之間的元素一一相應,則稱兩集合同勢(基)。這裡應指出,這種一一相應是存在的,比如自然數與所有的正奇數或正偶數同勢,「勢」在這裡的意義就是一種更加抽象的「度數」,我們可以定義全體自然數成為一個集合N={1,2,3,4,……},雖然自然數的個數是不能知道的,但自然數集合的度勢是確定的,存在比自度勢是不可列的。

2.3.映射2.3.1.「關係」是一個簡單、普遍的但很難定義的概念,最直觀的關係就是「相應」的聯繫,這實際上涉及演算法理論的哲學問題,現代數學中通常以一種避免涉及直接物理過程的形式關係——映射,來精確定義這個概念。2.3.2.如果集合S(x1,x2,x3,……)、Y(y1,y2,y3,……)的所有元素之間存在一種「相應」關係,稱S、X之間映射f:f(x)=y。在這種定義下,通常說的函數也就是映射,一個函數就是函數的定義域與閾值之間的「相應」關係,映射有一一「相應」的映射,逆映射和複合映射等,與函數相同。2.3.3.集合的自身映射也是從屬關係,這種內部「相應」關係在純粹的意義上就是內稟性。

第三十二節、距離與時空 歐氏時空是以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弦定理】為標識的,在現代時空理論中,歐氏幾何的直角剛性,由拓撲學的橡膠性所取代,幾何距離的「度量」嚴格性,由位置相應性所取代,幾何學進入到拓撲學,圖形幾何轉化為元素點集幾何,經典分析變成為現代分析,時空與元素點的聯繫同一性關係明顯化了。抽象時空是現代數學思想最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是幾何學與演算法理論高度交流的結果,本論中的時空是基於直覺幾何的,但依靠抽象時空的理論背景,本論雖然有直接目的,但本論實際表明了時空的純粹性與集合論的一致,本論泛稱幾何時空太極學,正是基於這種一致性。3.1.從直覺出發,時空具有內容性的從屬、相應、自洽、連續、偶聯、協同、互補、自限【有限】與無限承製的基本特徵,這幾【度數】者是所有時空理論的出發基點,內容性暗示時空具有從屬的形式本質性,連續是時空拓撲化的前提,自限與無限是時空存在性的哲學問題,前幾【度數】者與時空可以歸納為一個物理概念——距離,距離意味著一種連續、自洽性的間隔,即是兩個目標元素點之間的間距,間隔之間的「兩端」是有「起點」與「終點」的之間間距之外,還有間距之間的「兩端」的間隔標誌,如同陰陽、有無、寒熱、虛實、水火、善惡、剛柔、禍福、貧富、正負、宏微、盈虧、升降、往來、屈伸、出入、消長、主客、上下、左右、前後、內外、彼此等所存在「兩端」間距的標誌性的分辨間隔,所處自然社會生態的「中態公約度」相偶的語言作用和內涵機制,才能完整理解它們是間隔所存在「兩端」的「中態公約度」間距,在其「兩端」的間距之內,為自我自主性的「自由度」;在其「兩端」的間距「間隔之界」,為自我自動性的「自限」;間隔與間隔的層次網路連續,為多維繫列延伸交易的「無限」。即「兩端」標量規範之內為交易【相互作用】活動的自主性的「自由度」;逾越「兩端」標量規範之外的、為交易活動自動避劣性的「升降出入與吐故納新」的「擇優度」, 這些都是自然生態內外環境中,展開功信和物質交流互換的根本原則。如果間距「兩端」的功信和物質「度量」,在多維「自由度」相等性的「平衡」了,則會造成環境內外的功信和物質無法開展交流互換,間距之內表現為相互作用機制停息性的「飢餓」與廢物的堆積性的「自身中毒」征。如果是物理不同質,就需分別「度量」,如陸路和航路;只有在幾何的意義上,才是純粹的時空距離。在中文,時空一詞的字面意義,就是把存在於時空之內的事物抽取而出,成為「虛空」的間距,即距離,預留出時空場境,便於事物在其內外環境中、開展「升降出入」的交易與轉運,如同人們建造的房子所預留出的門戶和空間,便於人們的出入和居住場境,這是俗言的「萬物以氣生成,而氣無孔不入」,「孔」為時空太極與「空穴理論」,地球在宇宙這個空穴中如同一粒粉塵之氣;人體在地球上這個場境中類似一顆氣之粉塵;細菌在人體上也如是,這些不同大小層次的場境是有不同規格的「度量」,有多少的「度量」才能容納相應的事物在其中活動,這同黃老之學「空能容物、物在空動」源於一理。因此定義了距離的「度量」,也就定義了時空「度量」的活動場景,於是這個時空的「度量」【守度】活動場景的差異間距、為事物的升降出入交易轉運場所,為「守度的非平衡」或不平衡,同「耗散結構」理論的「遠離平衡態」相配匹,但「耗散結構」理論缺失了太極時空距離層次環境的「度量」與「功構」方法,也是「耗散結構」理論缺少「守度」與「功構」原理的惋惜之事。所以,距離的精確定義就是「度量」方法,現在我們抽象物理操作,以形式方法定義時空距離的一般性概念。3.2.定義令S為點的集合,點x、y∈S,並令ρ為一實函數,當且僅當;(1)ρ(x,y)≥0;當且僅當x=y時,ρ(x,y)=0【距離為0,兩點重合】;(2)ρ(x,y)=ρ(y,x),【時空對稱性或各向同性】;(3)ρ(x,y)+ρ(y,z)≥ρ(x,z)【兩點間的距離不大於它們分別到第三點距離之和,又稱三角不等式】,則:ρ為S的一個度量,ρ的值就是x、y之間的時空距離。 當我們定義了元素點之間的距離,也就定義了一個距離時空。這樣,一個距離時空就是一個集合S連同其中的一個度量ρ,記作S(x,ρ)。這裡特別指出,度量ρ為一實函數這一條件,是由實數無限性所保證的距離時空的連續性,這種時空連續性,是時空的內向自限和外向無限直覺觀念的基礎,由這牽涉到集合數論問題,也不是本論發展時空內稟性理論的重點,本文不予深入。3.3.歐氏距離時空 距離時空是對歐氏空間的進一步抽象,即放棄了歐氏時空中的坐標相互垂直的唯一性,這樣距離時空就具有了一種拓撲性質。歐氏空間只是距離時空的一個特例。因此,如果S為距離時空的一個子集,其中畢達哥拉斯定理成立:ρ(x,y)=((x1-x2)^2+( y-y2)^2)^1/2【式中^為txt文本表達方法,即冪次】,其中(x1,y1)、(x2,y2)為點x、y在XY平面上的坐標,則ρ(x,y)就是通常的歐氏空間距離。距離時空由度量定義,因此也稱度量時空【Metric Space】,下面,距離時空還將進一步抽象,走向更純粹的抽象時空。我們現在討論的點集時空仍是以歐氏空間直覺為基礎的,即使不依靠我們的元素點的直覺,我們仍然可以定義純粹形式的抽象時空,並且具有更普遍性的意義。比如,我們以函數作為集合的元素,把函數看成為抽象時空中的元素點【或者把點看成為函數】,我們就可以得到現代數的一大分枝:泛函理論。 到此時為止,我們還沒有對元素點的確切定義,但是通過集合論的方法,我們定義了時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集合論的方法雖然抽象,但與我們人類的認識和知識的起源道路是相同的,這正是為什麼曾經有一些數學家努力地想以一種「新數學」的方法【「孩子們的集合論」】改變初級數學教育方法的原因。

第三十三節、位置與時空 層次位置是時空的一個特殊概念,純粹的層次位置就是時空自身,層次位置關係就是時空自身的功構性關係,這種幾何純粹性是由幾何學中的一個基本理論的偶聯原理【principle of duality】表達的。在純粹的幾何學中,元素點的位置只有兩種:重合或不重合,在分析理論中,點與點可以無限接近,即不重合也不不重合,不重合的是一種外向性關係,通常的幾何學主要是在這個形式上展開的,而層次位置的重合的幾何學意義則是由鄰域理論展開的,距離空間將度量的意義時空定義化了,但度量仍是一種操作,我們可以進一步將度量形式化為時空的自身性質,這就是層次位置空間的意義。4.1.點的鄰域4.1.1.距離空間S(x,ρ),即存在集合S和其中的一個度量ρ,其中有點x,並另有點y,如果度量ρ(x, y)總小於一個任意指定小的正數ε,則稱子集X(x, y),為點x的鄰域X(x, ρ)。這個陳述表達為符號式就是: X(x , y,ρ,ε)={x:x∈X;ρ(x,y)≤ε};X∈S,ε>0。4.1.2.鄰域公理:(1)x的鄰域X包含x;(2)鄰域中的每一點至少有一個鄰域;(3)x的鄰域S中的一點y,y必有鄰域Y,Y∈S;(4)x的鄰域X和x的鄰域Y的交集和並集都是x的鄰域。

4.2.開集與閉集4.2.1.對於o點的鄰域集中的所有元素點,有度量ρ(o,x)<ε,即S{o,ρ}={x: x∈S, ρ(o,x)<ε},則成為一個開集。通常考慮為三維空間的情形下,這時開集也稱開球。4.2.2.存在集合S0={x:,ρ(o,x)=ε},稱為鄰域界面(球面)。4.2.3.開集與界面構成閉集。4.2.4.一個空間中的開集與閉集互補。

4.3.拓撲空間4。3.1.上述鄰域是歐氏幾何意義上定義的,由於ε是一個具體的數值,所以一個點的鄰域是一個以這個目標點為中心,ε為半徑的規則球域;如果的ε的值有定義,但不是唯一具體的值,則一個點的領域可以是不規則的,我們可以將這樣的鄰域理解為包含我們的目標點的一個可以任意變形的橡膠球,這樣的鄰域就是拓撲學意義上的鄰域。4.3.2.這樣我們就完全抽象了距離的概念,ε沒有度量值的具體性意義,ρ所定義的只是一種純粹的相應位置——點和它的鄰域的相互空間關係,由此,距離空間成為了純粹的位置時空,即拓撲時空。4.3.3.拓撲時空概念是由元素點的鄰域引伸的,即由純粹位置關係而定義的空間概念,因此空間與元素點在位置的意義上是同一的。4.3.4.歐氏空間只是拓撲時空的特例。不依靠直覺,抽象空間也可以用集合的運算進行定義。以下均為拓撲時空。 第三十四節、時空理論中的太極理念 在集合論中,只要具有屬於關係,集合、子集、元素概念,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實際上,學習集合論的困惑大多源於此】,在形式定義中,一個點與一個空間沒有區別,本論以直覺的點為起點,所以包含了元素點與空間的直覺區別,這時的點是時空內的元素點,元素點是空間中的位置,以上所論距離時空、拓撲時空、位置時空與這種直覺性並不矛盾,現在我們強調在鄰域時空的意義上,位置與時空具有同一性。

5.1.鄰域時空 距離時空所定義的是點與點的關係,點的鄰域所定義的不是這個點與另一個點在時空中的位值關係,鄰域是點的集合,因此這裡是這個點與這個點的鄰域中所有點的關係,也就是一個點與它的鄰域時空的關係。下面,我們進一步將鄰域理論闡幽為至簡法。5.1.1.由鄰域公理,一個點與它的鄰域中的元素點互為鄰里關係。由4.1.2.鄰域公理:X為x0的鄰域,X有點y0,y0有鄰域Y,Y∈S;由於度量ρ(x0,y0)與 ρ(y0,x0)存在,因此x0,y0互為對方鄰里中的點;由此,任意元素點x必有鄰里X,X中的任意點x』與x互為鄰域中元素點,具有這種關係的鄰域定義為鄰域時空。5.1.2.一個點與它的鄰里的關係是可以相互替代的,這可以援引幾何學的對偶性原理支持,因此,一個元素點與它的鄰域時空具有形式同一性,在直覺上,一個點與它的鄰域時空位置重合,由本論公理,元素點與它的鄰域時空在形式和直覺上等同,這被稱之為具有同一性。

5.2.時空太極集合5.2.1.當集合中沒有點時,稱之為空集,記作Φ,符號表達為:Φ={x: x≠x}。空集的定義在集合論中是必要的,因為在理論的演繹中常常要先假定某集合存在,空集就意味著理論自身的正確性,即使反證,反證理論也是正確的,因此空集的定義在形式上合理,符號式中x≠x一項表示,有空集,但其中沒有屬於自己的元素,這個定義與集合的從屬定義自相矛盾。5.2.2.空集Φ是任何集合的總集。5.2.3.空集包含自身。 空集包含自身在集合論中,是空集的一個演算法,相當於自然常數中的0,以中國哲學概念的命名,空集就是元集,本論以這種演算法性質代替上述的空集定義:空集是集合自身,這與空集的上述定義和集合論的運算則又為無矛盾,即空集以自身為元素或以自身為總集,或把周圍環境中的元素引入子集,因為萬物自動流入空穴,所以0為空穴,才容萬物,為自然生態的自動化過程。這樣就避免了通常集合論中的空集,因為所有正負元素都會在空集的0位予以自動智能化集合,如-1n—0—+1n,電腦的人工智慧自動化非常需要這樣的程序,到時永遠也不會帶來死機。過往認為的0位空集沒有自己的元素參與,這是一種定義上的悖論。其實自然上只要有了0位空集的存在,也就不斷地同時也有正負元素的交流集合。5.2.4.一個集合以自身為元素,即一個集合包含自身,或,一個集合屬於自身,記為S{S}。這樣一個集合總是自己的子集,而且可以類遞,比如,不斷地以一個畫面畫出本身的畫面,一般集合論不關注這樣的集合。5.3.5.以「虛實互集」為正負元素的集合,記為S(Φ)。【注意空集Φ與實集的集合S(Φ)不同】5.3.6.虛實互集的集合為自身為元素的集合,記為S{S}= S{ S(Φ)}。5.3.6.我們進一步強調S(Φ)為唯一虛實互集為自身元素的集合【即排除多個空集組成的集合,比如, S{Φ1,Φ2,Φ3,……}】,這個特殊集合S{S}= S{ S(Φ)} 命名為太極時空集合。 這裡的唯一性的強調與集合論無矛盾,這使我們從形式的抽象回到時空直覺。

5.3.太極點與太極時空5.3.1.按照本論的約定,集合是元素點集時空,空集用人工暫時虛擬為無正負元素,依太極集合的定義,空集不是長期在空的空間,暫時空集是空間自身,由此才能功構成正負、虛實元素協同互補的集合論,「陰陽之體,綱組相得,和同而化,充塞於兩間,此所謂太極也」【 王夫之——《周易內傳》卷五】。空集不空,萬物氣合而成,俗語言之為「氣的無孔不入」,即在毎個不同太極時空層次上的集合,如宇宙、太陽系、大氣層、人體、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分子、粒子與夸克等。由本論公理,元素點集空間與直覺時空的同一,為不同太極時空層次上的「中態公約度」的關係【守中】,也是墨家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日折一半、分之無窮;執其兩端【時空】、允守其中」的意義。5.3.2.太極正負虛實元素也就是太極點。是在一維情況下的延伸多維的本性。「點與點的聯繫,具有幾何無限性的內稟本質,點的自身無限性與無限長的立體網路的同一」【中國哲學——太極幾何論,周劍銘1.2.6.】。這樣定義的元素點與點相聯繫的時空界限被稱為太極時空。所以,太極是人們如何正確認知事物之間所共存的時空間距、自由與自約秩序度的交易運動機制方法學概念。是事物兩端間距過程內在層次臨界差異自由與自約交易度量標準,也是事物兩端間距內外差異的跨膜臨界擇優交易互換功信與物質的閾值守度概率位點。兩端之維是選擇性逾越臨界的自約限度規範秩序,如是,太極時空過程兩端之內可「自由」;太極時空過程兩端之維的臨界為「自約」,是防禦外環境對內環境干擾形成的多維網路層次守度秩序擇優的屏障,這些屏障如太陽系的邊界、地球上的大氣層、國境線、人體體表、管腔壁、血腦屏障、細胞膜等,用以維持內環境的守度秩序和環境內外的功信與物質擇選性的互補交易,這不是西方人所含糊不清的純「自由」,即為「亢則害、承乃制」性的防突變【病】機制。

5.3.3.元素點空間的同一性。 在純粹幾何學中,元素點是空間中的位置,由鄰域空間、太極集合、太極點與太極空間的定義,空間的位置是空間內涵定義,空間是空間位置的外延,空間中的位置(點)與位置自身(空間)同一。

第三十五節、幾何太極學原理 公理形式方法不能逾越自己的公理,當前的科學理論對存在問題無能為力,因此我們無法追問數學中有沒有唯一性的數或元素點的存在,也不知道如何證實「實無限」這樣的物理性本質,我們只能進入哲學。「太極幾何論」用太極學的觀點,論述了幾何學中元素點的內稟無限性與空間外向無限性的同一,本論公理與偶聯原理深化了內稟性與外向性的一致性,中國傳統哲學自太極理念顯示了這種一致性的基礎,太極在西方哲學理論中沒的相對應的概念或範疇,但從集合論和空間理論的基本觀點出發,我們已經逾越了形式方法的最前沿,雖然空間理論不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學術範疇,但經過中國哲學思想闡釋的空間理論和隱含有其中的時間,能夠以一種非思辯的方式,表達太極時空學的立體多維、網路層次功構【功能與形態】理論體系。現在,我們綜合性的表述太極學的基礎理論。

6.1.空間與時空理論中的太極同一性 在中國傳統學術思想中,沒有分離純粹的空間概念,由於中國文化的歷史性本質,時間和空間沒有分別立論,把「宇宙」合稱即為世界,「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淮南子?齊俗】,中國古人的樸素意識中,時空現象共同隨形,空間總是隱含有時間性內涵,所以中國古人沒有產生純粹的幾何學,沒有純粹性的空間的觀念,就意味著時空總是具有自身的本質,「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莊子?庚桑楚】,這種令今人驚駭的洞察,在本質上就是時空的物理直覺,這種直覺是所有科學大師創造性的思想泉源,但是物理學是由數學工具方法在支撐,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和學術理論,如果沒有形式表達語言體系義理的支持,就不能實現自身的綻放,中國文化也就不能世界化。另一方面,幾何學在純粹的意義上就是純粹的空間理論,但理論的純粹性總是走向自己的反面,這就需要一種在理論上的純粹性與現實性之間的架接橋樑,這正是中國哲學思想能夠有機地融入現代科學思想的學術保證。時空太極理論正是這樣一種融匯古今中外文化之間的、如同「相互作用」【交易】一樣的架接橋樑。 中國文化是以內向性思維為特徵的,哲學術語就是內稟性,內稟性與外向性不同,如果說外向性以對立性為特徵,內稟性就以同一性為特徵,但內稟性與外向性兩者在外向性的意義上是對立的,而內稟性與外向性在內稟性意義上卻具有同一性,這正是本論在幾何形式的理論展開中所表現的中國哲學的超越理性,而不是既往西方非系統化的、已經過時了的、不同自然生態適配的「對立矛盾」邏輯形式。 同一性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在哲學中,同一性有同構同一性與超越同一性的分別【可參見周劍銘「中國思想和精神哲學」】,本論的展開就闡釋了對這兩種同一性的一致性,這正是在內稟性的意義上實現的,本論公理是內稟性與外向性的同一性,偶聯原理是同一性在幾何理論中的表達。中國哲學思想使我們能夠實現質的純粹與形式純粹的統一,這種統一正是中國理性與西方的系統論理性在文化上互補相容的證明。

6.2.「太極」釋義 如果要以一種純粹的工具方法展示太極理念,就是純粹時空,在中文中,能夠以「太極」表達的直觀世界只有時空,時間不具有直觀性,如南北「兩極」、「電磁兩極」、「登峰造極」、「兩極分化」等等就是時空的極致。而且,只有在純粹意義上的不分化才能是「太極」的集合,才能見到自然生態的全息圖景。任何非純粹的附加都不能稱之為「太極」,比如「極目」,就是已經看不到具體的東西了,所以被稱為「無極」,通常空間的直覺觀念是空間外向性直觀的現象化,因此能與「太極」唯一對應的直覺名詞概念,就是時空自身,但與幾何純粹【幾何單性】的空間不同,中國理性的純粹性不是形式的純粹,而是本原上的純粹:「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這是一種純粹的空間本元觀。 在中文中,「太」從大,大而過,只能是「無限」。因此,自身內稟的「自限性」的正是太極時空的多維網路、立體層次上的既自由又約束的本原性,即為極限的「自限性」的「無太過與無不及」。「太極」一詞的現代闡釋精闢地表達了時空本質的純粹性和形式的統一,「無極而太極」是對「太極」 層次網路「自限性」擇優避劣理念所涵義的內稟性、純粹性和自限性的精微闡釋,也是「太極」與「太極」層次網路「自限性」之間多維偶聯跨膜【間隔】擇優避劣交易的「無限」延續。6.3.內稟性與對偶原理 空間的內稟性是隱含本元的本質性,幾何學是以圖形關係表達空間的純粹性質的,因此不會在幾何學的理論中有內稟性的表達,但是時空的本質仍然是同自然生態適配的表現,這就是幾何學中的對偶性和對偶原理。6.3.1.無論是直覺的空間,還是抽象的時空,迄今為止的空間觀念大體上是以空間的外向性研究為主,科學理論研究客觀對象在空間中的關係即事物的性質,在社會科學中,社會環境大體上也是作為一種空間環境出現的,只有在學術研究的前沿領域,一種明晰的內在性才逐漸顯露,雖然人的內在性一直是各種相關學科的關注中心,但以往的學術研究總是努力地將這種內在性外在化,比如各種心理學就是這樣。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自身的歷史性為根基的,歷史是時間的表象,以心性的研究為特徵的中國道家文化把一種歷史的內在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但這是借中國文化的龐大體系而表達的,中國哲學思想的表現方式就是內稟性的文化化,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這是最好的自身闡釋方式,但如果要直接表達中國哲學思想的自身,就必須有一種純粹的工具方法,在理論的純粹性上,西方思想和學科理論發展了極為豐富的分析理論,但它的自身體系的自相矛盾,表明它缺少一種超越的內稟性思想和理論道路。通常的空間直覺都是基於空間外向性。所以,外向性概念在空間理論和哲學理論中都無須也沒有過特殊的強調,歐氏幾何學就是以空間外向性的基本方式展開的,而科學和哲學理論中的歸納、分析等方法也是基於外部觀察和表象性思維。所以說在西方學術思想中缺乏一種自身內向性的思想。因此,在純粹的形式方法基礎上發展內稟性理論,正是中西哲學思想的互補的必然之路。 純粹幾何的單純性中,不是幾何空間的性質,而是幾何形式的性質。時空的性質如宇稱是由特殊的幾何理論如對偶性、拓撲學等表現的,普通幾何學大體上是基於空間位置不重合的空間外向性關係,時空位置重合的特殊意義在幾何學中沒有得到展開。實際上位置重合的特殊意義,正是時空的內稟性的幾何形式,內稟性概念的特殊性,正是由於相對於與外向性關係所體現的一種文化性觀念,正是由於內稟性概念才能將時空自身的本質性表現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時空外向性的幾何性質。6.3.2.幾何學的基本理論中的對偶性原理,最先是在影射幾何中被提出,並得到很大的應用,這是因為對偶關係是一種很重要和很特殊的相應關係,這不是通常的映射關係所能表現的,迄今為止它的意義尚未得到全面的理解。比如,點與線兩用者就是一種最典型的對偶關係,一個點在指定的線上和一條線通過一個指定點就是對偶關係,在一個對偶關係中的一方的自身結構在別一方對偶性地存在,這稱之為偶聯原理。如:「每兩個不同的點確定著唯一的一條直線」可以偶聯替換成「每兩條不同的直線相關聯在一起,從而確定唯一的一個點」。 偶聯性不是反映體系內的結構,而是指體系自身的整體功構本性,實際上就是指時空外向性與內稟性的偶聯關係,偶聯原理表現的是時空之間的元素的轉運關係,這與本論所分析的集合與元系、時空與點的關係是相同的,也是一致的,就是說,偶聯原理與集合論中的集合與元素的關係和時空之間的元素的關係不過是同一理論概念,在幾何原理與哲學理念上的不同表現。6.3.4.普通幾何學的偶聯原理在拓撲學中的表現就是時空「循環轉運」,時空的循轉不是兩個時空之間的對立或否定,而是時空自身的交易與變易「循環轉運」,是老子稱謂的「玄」,這正是類似於莫比烏斯帶和克萊因瓶所表現的雙面與單面性的同一性的奧妙所在。6.3.5.內稟性本質上是由「自限」與擇優延伸「無限」性表現的,元素點的內在「自限」性【太極幾何論】和由元素點集時空擇優延伸「無限」性、所表現的內稟性在幾何理論中的體現。比如,具有內稟純粹性的幾何體就是一個拓撲體【流形】。6.3.6.時空之間的內稟性和形式自身的內稟性的統一就是本論中的內稟性,這也正是本論公理的哲學意義所在。

6.4.時空理論中的交易與變易 幾何太極學不是把公理形式方法的演繹直接抄寫成中文述說,而是基於中國交易與變易思想的再闡釋。6.4.1.交易與變易的「循環轉運」,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思想,在中國哲學中,交易與變易「循環轉運」,並沒有直接的定義性解釋,易是由八卦演繹進行闡釋的,八卦不是純粹的符號演繹,所以無法直接表達交易與變易「循環轉運」自身的純粹理論功構,這就需要一種能夠表現中國的哲學理念的純粹工具方法,八卦演繹在演算法上的意義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非常難於理解,但時空之間的直觀性和純粹性是易於理解的。比如,純粹幾何單性與拓撲功構之間的對比,就能直觀地反映太極陰陽「循環轉運」的交易變化性,具有的內外面的二維拓撲球能夠形象化,說明幾何單性的純粹性與陰陽拓撲功構之間的關係,這正是中國傳統的陰陽「循環交易轉運」理念,能在拓撲學的時空理論中得到學理性的表達的原因。6.4.2.在拓撲學中,通常只是研究現成的拓撲功構,而不是研究拓撲本身的意義。比如,如何理解時空的內外拓撲的翻轉【時空連通性的拓撲原理】,是拓撲學不能回答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太極幾何論」,由於引入元素點的內稟性,就使時空「循環交易轉運」自身的內在性功構呈現出來。6.4.3.時空的自身意義上純粹功構是數學理論無法解釋的。比如,在元素點集時空中,最大的集合功構就是開集和閉集,開集和閉集的定義是為互補的,但在唯一性情況下,如一維歐氏空間【直線】自身與空集即是開集也是閉集,這種相對的絕對化使形式化的空間理論無法一致性與完備性兼得。6.4.4.在一個元素點集時空中,開集的補集為閉集,也就是開球界面屬於那一個集合,則該集合由界面封閉,為閉集,反之則為開集,開球界面就可理解為單性的幾何面,這種單性是幾何學自身無法進一步解釋的,這種點集時空的開閉關係,就具有拓撲學的時空「循環交易轉運」的意義。時空的自身翻轉是無法由幾何學直接表達的,這正如圖形重合全等是歐氏幾何學自己所不能證明的一樣,這種已經屬於哲學性質的任務,恰恰不是西方哲學能夠擔任的,因為西方哲學具有幾何學同樣的長處和盲點。6.4.5.開球界面與它「左右」的元素點集具有一種時空「內外」的決定性轉化關係,開集與閉集的由鄰域界面屬於誰【左右】決定直覺意義上的時空「內、外」之間的分別,這種區別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對於一個鄰域閉集,它的補集是開放的,這個補集是相應鄰域的外部空間,這個鄰域閉集可以看作是整個時空一個內在結構;第二方面,對於一個鄰域開集,它自身是一個開放空間,它的補集是閉集,這個閉集可以看作是整個時空的一個純粹部份。這種不同層次意義上的轉化正是中國交易與變易「循環轉運」理論的典型例子。6.4.6.開球界面可以形象化地理解為中國太極圖中「循環轉運」的那根S形曲線,即純粹幾何單性面的意象式投影,這正是中國的太極圖所具有「循環轉運」的圖示性神秘的一個方面。幾何語言是很難直譯成哲學語言的,西方哲學所具有的幾何學性質也無法實現對自身內涵的闡釋,但中國哲學與幾何學的融會卻可以全面地討論幾何學自身的性質,並且在哲學意義中上升為更普遍的時空理論,這也正是太極學的魅力所在。

6.5.互補的統一:陰陽 無極而太極是太極的交易與變易「循環轉運」在展開說明著,無極而太極的展開說明著的就是陰陽兩儀「循環轉運」。但陰陽不是既往西方所言的對立性分裂,而是自身的互補相生承製偶聯關係。6.5.1.把陰陽看成為對立的統一是一種偏軌的形式觀點,陰陽所表現的是質純粹性的「循環轉運」,也就是所有事物的一般太極本元,所以不會有單陰單陽的存在意義,幾何單性是質的抽象,因此恰恰失去了質的純粹,中國的陰陽理念既具有圖形幾何相應性表示,更是一種事物的純粹「循環轉運」性質的表達,陰陽不是對立關係,不是絕對化的相互或自身的否定,而是逾越性的「循環轉運」相生承製偶聯關係,正是陰陽兩性的交易與變易「循環轉運」在幾何學的形式理論中注入了統一性。6.5.2.空間的內稟性與外向性的關係是時空的自身性質,這種關係不是分析方法所能勝任的,而且正是由於對內稟性的理解才表現出時空內與外的統一性,這是時空最純粹的「循環轉運」本元。6.5.3.時空的外向性延伸無限與內稟性的自由與約束自限的同一性關係,可以由幾何學的偶聯原理予以表達,但偶聯原理只是對偶性的幾何題例,並不能解釋偶聯性,只有在時空「循環轉運」自身的陰陽關係上才能理解時空的自身統一性,時空的自身「循環轉運」是幾何對偶性的本質。6.5.4.把點與點的集合、點與鄰域、點與時空的關係理解為時空的自身關係,是時空自身的陰陽之「循環轉運」是道物互補的統一。

6.4.抽象時空與太極之維 現代空間幾何理論與高維時空理論直接相關,是現代學術理論的最前沿。6.4.1.幾何元素點是零維的,在幾何學中並沒有特別的意義,但是在幾何太極學中,時空的維數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零維是維的極致,是維的純粹性,任一維在低一維上的投影就是零維的元素點,這正是抽象時空理論中一個基本觀點,因此函數被看成是抽象時空中的一個點【泛函】,如果把「極」理解為「維」的純粹性,這就是「無極而太極」在高維理論中的最深刻、最精湛的理解。6.2.2.由6.3.2.定義的純粹拓撲性,在抽象時空的模態中,就是高維時空的低維投影。莫比烏斯帶,克萊因瓶和太極圖具有「循環轉運」意象的一致性。中國傳統的太極圖,就是這種多維投影的意象性圖示,幾何學在哲學中特殊地位,大體上是由這種特殊性確定的。6.4.3.時空的維與中國哲學中的元,具有相同的地位和價值,這正是中國哲學思想能夠與古今幾何學理論取得融合性交流的根源性基礎。6.5.自限和無限與無極而太極 無限是西方哲學和數學理論中一個焦點,在時空理論中,自限和無限性是時空的一個本元「循環轉運」,即有直覺的解釋,也有形式上的表達,但這兩者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解,直覺的自限和無限隱含著太極時空單層之內分隔的「自限」與太極時空多層分隔之間的擇優避劣交易連續性的「無限」, 在形式上的系統整體上的集合的無限連續是有其確定的定義,但不能否認其太極時空單層之內分隔的「自限」的偶聯互補的「上以下為基、官以民為本」的基礎。但這兩者之間在當前是被完全割裂的不為太極時空之全體,是為無太極之無極的極端、或極左與極右的太極分化。6.5.1.在直覺中,空間的無限是指距離無限延伸,這也就是空間外向所表現的空間連續性,這種無限是無限大,空間的外向性的無限是直覺的極限,稱潛在無限,潛無限是不能把握的,無法理解的,又被稱為「惡」無限。6.5.2.直覺空間的無限性是空間外向性意義上的潛無限,但隱含著空間的連續性,沒有空間的連續性,空間的外向性就是離散的,這樣空間就不能在純粹的意義上被理解,空間的外向性也就沒有空間自身的意義,空間直覺連續性是空間的內稟性質,在數學理論中沒有表達方法,在數學理論中,受元素點與數的同一性支持,空間的連續性是在演算法意義的理論中展開的,數學分析理論中的無限小就是這樣,這種無限是可以定義的,這種無限稱實無限,或真無限;6.5.3.在鄰域理論中,我們看到另一種空間意義上的無限小,通過空間與空間位置的同一化,使空間在位置的意義上內稟化展開,這正是本論所依靠的方法。6.5.4. 「太極幾何論」指出,空間的無限大不能在「自身」【維數】中表現,空間在自身無限遠處發生自身的翻轉【空間連通性的拓撲原理】。即:時空外向連續性是由太極點的內稟性定義的;類似地,在本論中,時空是由鄰域定義的,鄰域時空中,一元素點和它的鄰域具有位置同一性,時空的內稟性與外向性具有數學形式一致性,時空外向性和內向性的交易與變易性「循環轉運」就是拓撲學意義的時空【如同時鐘】轉運,這樣實無限與潛無限取得一致。當然,這種橡膠式的內外轉運在時空自身中是無法實現,拓撲學雖然能表達這種轉運,但不能理解和解釋它的意義,最多只能以低維形式的模型表達,如莫比烏斯帶或克萊因瓶,中國哲學思想提供了這種太極時空單層之內分隔的「自限」與太極時空多層分隔之間的擇優避劣交易連續性的「無限」, 在形式上的系統整體上的集合的無限連續是有其確定的定義,但不能否認其太極時空單層之內分隔的「自限」的偶聯互補的「上以下為基、官以民為本」的統一性的超越時代的理解。6.5.5.元素點集拓撲理論的空間連續性是由實數理論保證的,但實數理論是需要集合論來進行研究的,元素點集空間理論自身不能提供空間無限小的連續性保證。本論中的時空與元素點的同一性統一了無限大與無限小的一致,無限小可以看作是無限大「循環轉運」的相應形式,這個理論最終要由演算法理論支持,本文不再深入。6.5.6.現代天文觀測和天文學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的宇宙沒有一個中心,宇宙不是從一個中心開始發生膨脹,而是處處都在無限性膨脹、也是處處都在自限性集合,同向心力與離心力;引斥力場的偶聯、協同、互補、承製的原理是相一致的。如果把我們的宇宙降低為平面的二維,我們的宇宙就象一個正在吹大的氣球一樣,在這個平面宇宙上不存在一個特殊的中心點開始產生膨脹,球面上的每一個點都在相互均勻離開,在這樣一個球面宇宙上,無限是無法自身理解的,這就象我們對自己所在的三維宇宙的無限性無法理解一樣,這種沒有膨脹中心的宇宙「無限」性,可以稱之為「無太極約束的無限」,按「無極而太極」的解釋方法,宇宙相應就又有了一套同歩制約無限膨脹的偶聯「自限」機制,這就是離散【膨脹】與集合【自限】的偶聯協同承製的宇宙就是太極高維度的現實性。

6.6.超越的中國思想 悖論可以看作是形式理論自身不能自圓其說的有力「證明」,中國哲學理論中不存在悖論,從中國哲學看悖論,悖論有悖論存在的某種方面的合理性。6.6.1.羅素悖論的啟示是一個主體的屬性與自己的結構的同一性,在形式化的道路上是無法最終實現的,這不僅是集合論中的困難,而是西方學術傳統中的最深層次的困難。雖然形式化方法可以將集合的屬性與集合的結構同一化,但最終無法逃脫這種同一化所帶來的無法克服的矛盾,形式系統公理性的前提,只不過是將矛盾隱藏到易予一觸即爆、而難以在未萌糾正的更深層次。6.6.2.羅素悖論所定義的不屬於自己的集合【的集合】中有一個不屬於關係,這是對屬於關係的否定,也就是對集合論的否定,但在樸素集合論上正確,因為不屬於自己的集合在樸素集合論中是普遍情況,公理集合論的純粹化把自身性質包括進來,狼的「對立矛盾」也就和羊的「和諧承製」一同被關進了羊圈,當前的中國主流文化就是如同這樣的既提倡「和諧社會」,又不願放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同羅素悖論實質是形式「對立矛盾」性和自言一致性的自身矛盾的邏輯表現。6.6.3.一個元素或集合具有從屬的關係,在不涉及自身的情況下是正常的,但一涉及到自身,就會出現矛盾,除了羅素悖論外,空集也是涉及自身的,空集的定義是為了能夠表達明白空集的形式,其實自身不斷地在絡集「元素」,所以作為集合的空集就是集合的向心性從屬關係,這就與集合具有從屬關係的不相矛盾。6.6.4.太極集合論中對集合和從屬關係的定義是以前提的方式肯定的,普通集合論無法在自己的理論中推演,因此這裡的問題不是普通集合論的理論,而是邏輯學和認識論意義上的,這隻能由中國太極哲學負責。但西方傳統哲學具有自身的矛盾性解釋困難,恰恰與此不同。普通集合論形成了關於自身對象的不夠協調一致的理論,可以應用在幾乎所有的分析性科學理論中,於理論的整合無能為力,但無論怎樣精緻嚴格,最終仍是漂浮的大陸。6.6.5.所有形式理論的基礎就是形式自身的不純粹性,對錶義的抽象也就意味著對自身性的否定,這是悖論的產生的根源,直覺者以功構過程【能行性】代替人為構造的形式,因此他們排斥自限性與擇無限和排中律,實際上他們引入了時間的本質性而排斥形式方法的純粹性,直覺成了數理邏輯中無法接受也不能拒絕的學科悖論。6.6.6.悖論被稱為數學和所有科學基礎理論的危機,在理論上解決悖論甚至發生多種專門理論,這正象羅素的類型論一樣,理論越支離,世界也就越破碎;另一方面,悖論與實際問題總是兩回事,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的轉述芝諾悖論,說阿喀琉斯永遠也追不上烏龜,芝諾當然知道阿喀琉斯能夠追上海龜,現在我們可以用無窮數列的求和算出這個時間,這裡的真正問題是知識理論與現實的不統一,理性與知識的完備性與一致性之間的對立性反映的正是這種不可逾越的對立,康德說二律背反是「建築在人類理性的本性上,因而是不可避免,是永遠不能終止的」,正是在這個意思上說的,比如:正題:世界在時間與空間上是有起始和界限;反題:世界在時間與空間上是無起始與無界限,正題是現實【潛自限】;反題是知識【實無限】,自限和無限成為了理論與現實之間的中國式隱喻,我們可以把太極理解為西方文化的金毛羊隱喻,理性當然在不斷地克服問題而進步,依靠超越性的中國「循環轉運」思想,中國哲學理論能夠解釋悖論存在的合理性,悖論在悖與不悖之間的不明狀態的過程之中,這正是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合理理解。


推薦閱讀:

如何緩解多動症癥狀?
人體又有新器官被發現!「間質交換網路」,算是新器官么?
從屠呦呦獲獎看整合醫學
15歲范丞丞是誰的兒子,為何會與洪金寶為長得那麼像?
典型預激綜合征 醫學百科

TAG: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