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
十八大代表于丹。 |
十八大代表于丹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意義深刻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著名電視策劃人,被譽為中國電視業的「軍師」。同時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公共價值、權利價值、道德價值三個層面形成三足鼎立的框架,意義深刻。在今天,文化的一項使命,就是要建立相對穩定的價值觀系統。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主動交流,而不是灌輸,要有文化自信。——十八大代表于丹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專門用24個字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
于丹說,這個表述把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三個倡導。三個相輔相成的層面,形成三足鼎立的框架。首先,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是全社會的公共價值系統,是我們都希望達到的狀態。第二個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是公民層面的,體現了權利的價值。是一個公民可以享有的權利,是現代文明中公民個人權利價值的主張。第三個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根植於民族土壤中,最具有傳統意義的道德價值。中國人的誠信、仁愛,中國人對於國家的大義,這到現在都是一脈相承的。用現代語言表達出來就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這三個系統,一個是公共價值,一個是權利價值,一個是道德價值。公共價值是社會層面,權利是公民個體層面,道德是中國傳統倫理層面。既有全球化,也有民族化的,既有整個社會層面的,又有個體層面的。三個層面是相對穩定的。可以在三個層面上找到更多關聯度,在強調要著力提升公民素質和道德水準的今天,這個價值系統最意味深長,因為它是關乎個人的,植根於中國的土壤。
要有更多文化惠民成果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專門提出了三個自信,就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于丹說,科學發展觀也是一種態度,是共產黨人走到這個歷史階段,面對國際形勢和國內國情的變化,和執政黨地位的變化的一種科學態度。這種態度能讓我們建立起一種理論自信,也讓我們走在發展的道路上。
她同時表示,在我國的文化推進建設中,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國公民的社會素質和道德的問題,因為在這幾年,我們都在探討倫理道德的堅守,十八大報告沒有迴避這個問題,而是正視現實,並提出了制度安排。
于丹說,在今天的文化格局中,還要做一些事情。第一,建立相對穩定的價值觀系統。今天的中國開放了,但價值觀多元。多元碰撞之後要形成相對穩定的價值系統。不能今天信這個,明天信那個。可信的東西太多,就變成什麼都不行。建立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念系統,在今天是文化的使命。
第二,有更多文化惠民的成果。也就是說,要實現文化權利的平民化,讓普通老百姓能夠通過正常的途徑分享傳統文化。「這些東西應該是零門檻的,甚至不能是低門檻。文化的根脈是屬於大眾的。」
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是灌輸
于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自己在幾十個國家講學過程中,大家在打交道時,西方對於中國的宣傳這個詞是有成見的,認為這是主題預設,為了達到某種效果的灌輸。「交流是雙向互動的,有來有往的。我們的文化走出去,不是為了完成單方向灌輸的,走出去是為了讓中國文化融入世界。」她說,因為今天的世界是多極文化,大家互相制衡,共榮發展。
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于丹也提出幾點建議。首先,文化要在比較中確立自己的坐標。于丹說,文化一定要在比較中呈現它的價值。一個國家現在所呈現的文化面貌,一定包含著它的歷史養成。衣食住行,都是歷史根脈在此刻的表現。要讓別人了解,就得跟人對比。于丹說,中國文明的根系是靠倫理來維繫的,而倫理與農耕文化密切相關,是根據24節氣,西方過的是節慶,是向神致敬,中國傳統節日過的是節氣,比如,清明、中秋、重陽,我們過的是土地的節奏,這其中都有文化的養成所在。
她說,這其中包括很多生活的習慣。比如,中國大鍋煮餃子,而西方人習慣一個人自個兒吃漢堡。「包餃子,是守歲守到第二年的第一個時辰,守餓了,得吃點東西,吃餃子是民俗,是一個中國倫理聚合的儀式。吃餃子是吃的那點結果嗎?它要的是全家人包餃子,其樂融融相會於子時的過程,一年的心愿寄託於此。要是中國人,你讓他啃一個漢堡,肯定不高興,因為不符合那種喜慶的氣氛。」
在比較中建立文化坐標
于丹說,文化是融在衣食住行這些習慣中的,所以,要在比較中建立文化的坐標。「西方人喝咖啡會根據季節嗎?不會。但中國人喝茶有講究。春天夏天,就要喝不發酵的綠茶,冬天則要喝普洱,都是全發酵,暖暖的。中國人的茶是在四時之中用來平衡的。"茶』字是人在草木之間,中國人一杯清茶在手,如坐山林,如歸草木。這就是文化差異。」要在文化坐標的差異中呈現價值。文化之間沒有高下之分,但它一定有差異。「比如說,我們在教西方人認識漢字時,能不能順便把背後的文化也推介給他?」
她建議,在進行文化傳播時要推介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文化要心平氣和地往外走,每個人都去努力。我們要呈現中國人的從容與智慧,傳遞我們的文化價值觀。于丹說,中國人的精神的根一部分是扎在土地里的,不能忘本,守信譽、懂仁愛、會分享,才是傳統倫理教育中的核心價值。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去發展它,去提升它的創新能力,走向國際化,我們要有這份文化自信。
推薦閱讀:
※音色、厚度、力度 -- 民樂團的樂器分類法
※邱興華與黃文義對傳統文化的"攻陷"!!!!!!!!!!!!!!!!!!!!!!!!!!!!!!!!!!!!!!!!!!!!
※【寵物文化】各國養寵文化大觀
※通史筆記之清朝上篇·一
※「名家」法度於外,真趣於中——湖州吳建君書畫藝術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