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工:聖經和佛經
聖經和佛經
張工
摘要:就經文內容和規模看,聖經很少、很小。但是今天的基督教做的好,全球基督徒人數達到23億。在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中國,龐大的大藏經典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堅定的隊伍,目前大概只剩下凈土宗加上半個禪宗。我們在創造傳統經典的同時也堆積了垃圾。當世界矚目我們經典文化的當口,我們的專家卻成了專假,教授成了叫獸,孩子的書包也開始有了軲轆。宗教徒們念佛往生西方,非宗教徒們眼前就大量遷移到了西方。神、人兩世界,咋有如此相似的一幕?
廣義的聖經包括有一系列的宗教經典,如佛教的《金剛經》、《心經》;道教的《道德經》、《南華經》;儒家聖教十三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等等。本文所議的聖經和佛經,僅指的是基督教的聖經和佛教的大藏經。 基督教聖經只有寸許厚的一本書,包括大約3500年前成書的舊約聖經和1900多年前成書的新約聖經。聖經是全世界最受歡迎、銷售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根據世界聯合聖經公會的統計,聖經自從出版直到今天,發行量累積已超過四十億本。目前全世界的銷售數量,平均每年依然超過兩億本以上。這樣的銷售量,絕對是全世界最暢銷的一本書。 大藏經為佛教開始以來經典的總集,又稱為一切經或三藏(經藏、律藏、論藏)。在中國以乾隆版大藏經最受歡迎,計7167卷,165冊(25開),一套經典要佔用一個大書架,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百科全書。(中華藏達23000餘卷,220冊) 話說聖經和佛經,人們通常以為又是基督教和佛教的一場擂台。不管是基督徒還是佛教徒,相信都有充足的理由證明本教的真理性和優越性。本文不打擂台,作為二部流世數千年,經久不衰的經典而言,都有其非同尋常的價值,受到人們普遍性的鐘愛。如果一定要涉及到評價,作為本教的信眾,應該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發現對方的長處,以為我用,而不是互揭短處。正信的宗教徒必須具備這樣的寬容和胸懷。 以基督教和佛教的共同點來說,她們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助人為善和安撫心靈。基督教與佛教都勸人要以愛和慈悲面對這個世界,並強調人身會死,精神(靈魂)永存,人現世的一切行為,將決定百年後靈魂的歸宿。不過,對現世行為的標準,二者並不完全相同,因此也造成了二者之間的差異。佛教認為通過行善才能給自己積德,即行菩薩道,未來就可步入高層次的生命境界。基督教從不以勸人行善為工作,因為知道人不能盡善,基督教認為人類靈性沉迷已久,不能做好,不能自救,要救贖只能靠信主,惟有信耶穌才能得救。 可是,基督教經手了遍布全世界的許多非營利機構:教會醫院、慈善機構、學校教育,這些善行,愛與慈悲的行為,基督教認為增加不了得救贖的資糧,這使得一些佛教徒百思不得其解,也可能正是這一點,才是基督教最有吸引力的特色。 同是世界主要宗教,為什麼二種經典在文字表達方面會出現這樣大的差距。這可能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結構有關。像中國的古典著作四庫全書(經、史、子、集)總共79337卷,三萬六千餘冊,舉世無雙,可謂極其龐大,現在真正花時間在看的人少之又少,大藏經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常用的經典其實並不是很多。尤其是現時的知識青年,很難想像會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啃這些書本,尤其還包含許多非白話的文字。所以聖經可以年印兩億本,大藏經做不到,原因並非經典的內容孰是孰非,而是在經典的組織能力方面,中國必須走簡約化道路,所謂「大道至簡」,大而全不一定適合於現代的服務對象。 不過,每每在談到佛經時,總有相當多的佛教徒會站出來捍衛聖典的不容質疑性,其實這和佛陀所倡導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佛陀說過:「不要由於尊重我而接受我的教導,要審查它,並且重新發現其真理。」佛教歡迎質疑,鼓勵人們從質疑其經典開始研修佛法,積極提倡辯論、探討,以求深解經義。這是佛教區別於其它宗教的主要特點之一。「大疑之心就是宗教的精髓」(克里希那吉),大疑之心是宗教的探索原則之一,是保持宗教活力最具有意義的手段。西方的基督教在這點上是做的遠遠不夠的,基督教以信仰為基礎,質疑的思想是被否定的,甚至被視為異端。 必須明確這一點:質疑不是為了摧毀,是為生存的活力增添營養。 稍微用腦筋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現在流傳的佛教經典並非都是佛陀親說,著稱佛說是可以的,達到佛境界的修行者,話出有利於佛教事業的精華,都可以被吸收到經典,像《心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樣都是出自「如是我聞」,一個「佛性」就有幾十種的同義詞,如出自一人之口顯然不太可能,類似的還有「本覺」、「空性」、「無我」等。這說明在「如是我聞」和翻譯、本土化過程中,並非是能做到一字不差,一字都不能動的。 筆者曾經在和台灣的原始佛教道友探討佛經時,她們對大乘經典就抱有很大的成見,並認為我所例舉的大乘中的精華,在原始佛教經典中都能找到,所謂「大乘是發展的佛教」完全是某些人的自以為是。 佛教在今天的美國,就和亞洲的佛教有比較大的變化。截止2005年,美國有正式皈依的佛弟子約272萬,加之一批信奉或同情佛教卻沒有皈依的佛教徒,有的估測達到3500萬。美國的佛教有三大特色: 一是世俗佛教,主要是佛教的民主化,突破了亞洲佛教傳統的等級觀念。傳統的出家僧眾很少見,居士、俗人的力量在美國佔據主導地位。大多佛教徒繼承日本佛教的衣缽,有家有室,蓄妻生子。 二是世界佛教,普遍承認各宗教的存在意義,推行「宗教多元主義」,倡導各宗教間的對話,如提出「空性的上帝」,「基督禪」 「佛教—基督教對話:彼此的復興與轉型」等話題,超越了民族的局限性而顯現跨民族、跨文化的普世性。 三是參與佛教,這點類似於中國的「人間佛教」,強調佛教要為現實人生服務,強調佛教徒在家庭與社團里的責任。 有朋友從美國回來,說去了一些寺廟,那邊的佛教徒也搞懺悔,做禮拜,還標榜自己屬於「第四乘」,即在小乘、大乘與金剛乘以後的最新發展。 佛教有修鍊法門八萬四千門,並有浩瀚的文字記載大藏經典,中國文字的大而全首先應該歸功於儒家文化的特色,是否就認為大而全才能顯示其偉大和內含的智慧呢?是否必定要這麼做才能反映出它的完整呢?像《心經》、《道德經》、《聖經》這樣文字簡練、寓意深刻的經典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很是希貴,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愛玩弄文字遊戲、愛自我表現恐怕是中國歷史以來士大夫的特別喜好,我們在創造經典的同時也創造了垃圾。所以我們有了四庫全書,有了繁瑣哲學,發展到今天,專家成了專假,教授成了叫獸,學生的書包也開始有了軲轆。 中國的大而全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智慧,這說起來是一件可笑的事情。「普世價值觀」現在被說成是西方的東西,其實中國文明也是普世價值觀的源頭之一,在中國五千年來的民族思想傳統中,可以找到豐富的自由、公平、民主的元素,可是我們又完全把它送給了西方。 佛法認為人類最大的慾望就是貪圖永恆,總想把得到的東西永久地保存下去,這從根本上違背了世間無常恆變的規律,結果是社會更迭頻繁,永恆之夢總是無情地被打破。只有是認可恆變的規律,用主動的求變去應對恆變,這社會才會在恆變中保持不變,做到千秋恆業。這可能是佛經對專制和民主社會所作的中肯的評價吧。 我們有浩瀚的大藏經,卻稀少出現佛陀這樣的人才,是否先師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才極力推崇凈土宗法門,眾多的法師還堅定地表示這是八萬四千的簡化,這是否能成為佛門的聖經? 佛教一貫強調的是己力救贖,佛者,智慧之「覺」者,是思考與理性的覺悟。佛法說: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苦難,佛不是生而知之者。到凈土法門,已經講他力救贖,開始引進世間外的能量,和基督教走到一起了。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基督教新約本來就源自佛教的凈土。 和所有門宗的法門相比,凈土法門確實算得上最簡化了,就如同把大藏經簡化到了聖經。凈土法師們也再三地宣教這是唯一能救贖我們到達彼岸的法門。 凈土法門和基督教確實存在許多相似的地方,最突出的一點是平等,阿彌陀佛和耶穌基督對所有信眾一視同仁,都歡迎到達她們的天國。而眾多其它法門卻得經過什麼慧根、業力、灌頂、功德、等級漸進等方面的考量。 佛教從一開始就講「眾生平等」,不過佛教所遵循的「因果規律」事實上用業報的原因,對世俗社會的窮富差別是默認為是的。而凈土法門和基督教對此引入的外力(神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改變業報,縮小差別,在這一點上無疑符合現代民主平等的理念。有時想想,大量信眾念佛往生西方極樂,在實際的世俗社會,卻也有源源不斷的人流邁向西方,冥冥之中是否在告訴我們什麼? 我們且不管凈土法門是否能成為佛教萬門歸一的結果,就它體現的平等和簡潔,無疑是符合於人們對現代宗教的要求。 反觀我們稟承儒學道統的傳統文化,雖然有取之不絕的知識財富,卻也沉積了許多先古時期啰嗦的八股和重重複復的抄襲。所謂:「文如其人」,同樣也表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做事的拖泥帶水;飲食的排場和耗時;統治者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充斥了人性中最私利的慾望,連鐵頂的馬列旗手都逃不過如此的誘惑。就像國人鍾愛的系列電視劇「清宮中的秘史」,小姑娘看了只想投入權力、財富的懷抱,以致二奶三奶成了時新的追求。小夥子看了只想到權力的浩蕩,以致這個社會從不缺少做皇成帝、鐵血專制的接班人。父不成,子承接,世世代代的中彩夢永不斷流。大至一個國家王朝也是如此,歷史以來,朝政更換頻繁,哪怕是外族人對中原的統治,只要走入漢化,便生命進入倒記時。漢化就是儒化,偏向於獨尊儒術,必逃脫不了皇權專制的誘惑,百姓從此生靈塗炭,同時也醞釀下一輪的翻盤。兩千五百年的中華民族史,就是在自相殘殺中走過來的,這是歷史事實。 同樣是水,牛喝了變成牛奶,蛇喝了變成毒液。我們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文化,就如同是水,我們應該多用它來製造奶水而不是毒液,國家也一樣,應該真正變成國際社會更文明、更積極的成員,而不是變成國際俱樂部的黑老大。 聖經和佛經。就其經文內容和規模看,聖經很少、很小。但是今天的基督教做的好,全球基督徒人數達23億(2011年)。無論是行善、說法、布施、活動,搞的比佛教好。這裡除了基督徒的努力之外,也藉助了西方現代科技發達的一些優勢。 今天的佛教只是真正佛教的一小部分,因為其他宗派凋謝,可見龐大的經典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堅定的隊伍,大概只剩下凈土宗加上半個禪宗。凈土宗是不講佛理的,本來就是心外求法,方便法門。禪宗是不立文字的,而且現在又少了真正的禪師,「丹霞已無木佛可燒」,所以佛理荒廢。今天的佛弟子應該是認真研究佛理,而不是廣修廟宇、貪圖錢財、貪圖功德,否則等於人行邪道,妄自稱僧。 基督教也切不可採用貶低其它宗教來擴充自己的隊伍,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誇大言詞,宇宙的真理,不生不滅。既然所有的一切都是造物主所賜,就不會有意分出彼此的高低。 佛教講修成正果,基督教講死後進天堂,其實真正的宗教只有一個,只要你超越表面的儀式,直抵背後的靈性寶藏,所有偉大的宗教義理在這一當口完全互相貫通。佛經也好,聖經也好,它們只是教育你行道的一種方法,不管選擇哪種方法,帶給你的必定是快樂的人生,是有益於人類不斷進化的法寶!這也就是聖經和佛經能夠恆久傳世的意義所在。
2012.5.16日
推薦閱讀:
※聖經人物傳——撒母耳:心裡愁苦的婦人
※嘴巴的禍患
※聖經的丈夫觀 (好丈夫必備)
※聖經里的家庭(二)
※聖經.歷史書輔讀---撒母耳記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