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 生 之 道》
十:《人生之道》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
這種感慨在《論語》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在河邊,說道:「奔流而去的是這樣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著多少滄桑之感?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會、流不住的光陰。
杜甫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哀江頭》
劉俞錫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西塞山懷古》
人生有限,自然永恆,這種強烈的反差,足以帶給人們強烈的心靈震撼,讓愴然泣下。
難怪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發出那種無端之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孔父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四十不惑:就是淡定而從容。
五十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應對外界。
六十耳順:就是悲天憫人,就是理解和包容。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孔子的人生軌跡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仍有許多的啟迪意義。
在這天底幽幽,物序流轉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渺小的、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需要有一種什麼樣的人生規劃呢?當然,這種規劃是艱難的,因為規花……………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國際上有一種通行的說法,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
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最大的苦惱是信息太多,我們最大的難題是選擇的難題,因此就更需要有選擇、有規矩地進行學習。
「 過猶不及」,這是孔子的觀點。再好的東西都有它的度,與其貪多嚼不爛,把自己的腦子複製成一個電腦的內存,還不如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一定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孔子提倡的是這樣一種從容地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以自己恆定的的標準堅守在某一個適合的高度。
當所有的規矩大道已經變為你的生命的習慣時,你就能夠做到從心所欲,這可以說是每一個生命個體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這樣的一個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經歷千垂百練。
在當今社會動蕩的競爭和壓力下,我們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嗎?「只爭朝夕」這句話用在今天是再合適不過了,一萬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儘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聖賢的意義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後代的子孫或蒙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
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圓潤地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遙,人有雄心是好事,要有野心就不大好了,人有理想沒有錯,但僅只停留在空想的話,那也就是一場空夢而已。
怎麼樣能夠想到一個理想的可行之境,那是要學的。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當下善良的我們一起加油吧!
期待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推薦閱讀:
※《論語 學而第一》講要(六)
※《論語講義》——八佾第三(1)
※《論語解悟》為政 第三章
※【共讀】《論語》學而第八章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