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上風雲之西夏傳奇
漠上風雲之西夏傳奇
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党項羌請求內附,被大唐安置於松州(今四川松潘),後党項羌逐步繁衍成數個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佔據今天的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等地。
唐開元年間,居於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的党項羌非常恐懼四處劫殺的吐蕃軍隊,向唐玄宗求救,被遷至慶州(今甘肅慶陽)。安史之亂起後,郭子儀怕這些異族鬧事,建議唐代宗將當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今陝西榆林)以北和夏州(今陝西橫山)以東地區(相當於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南),這一地區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党項羌就成為平夏部,即日後西夏皇族的先人。
夏州節度使
881年,拓跋思恭平黃巢之亂有功,被封為夏州節度使,至此正式領有銀州(陝西米脂縣)、夏州(陝西橫山縣)、綏州(陝西綏德縣)、宥州(陝西靜邊縣)與靜州(陝西米脂縣西)等五州之地。
884年七月,拓跋思恭進爵夏國公,復賜李姓。夏州地區的党項拓跋氏成為名副其實、稱雄一方的唐朝藩鎮。
895年,李思恭弟李思諫接任定難節度使、封夏國公,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行瑜反,朝廷以李思諫為東北面招討使。
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經過200多年建設,平夏地區非常富饒,以鄂爾多斯南部地斤澤地區為核心的肥美牧場,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為代表的農業區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糧草,同時鄂爾多斯此時還盛產當時可當貨幣使用的上好青鹽,每年產量可達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党項羌可以說是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占,勢力逐步膨脹起來。
908年,李思諫去世,三軍立李彝昌(李思恭之孫,李仁祐之子)為留後,隨後得到了朝廷冊命。
909年二月,李彝昌被定難軍軍將高宗益暗殺。是時,李仁福為蕃部指揮使,戍兵於外,軍中乃迎李仁福立之,不知其於李思諫為親疏也。四月,拜李仁福檢校司空、定難軍節度使。
933年三月,李仁福卒,三軍立其子李彝超為留後。後唐明宗李嗣源擔心定難軍勾結契丹,以李彝超為延州刺史、彰武軍節度使,而彰武軍節度使安從進為夏州定難軍留後,從而撤銷党項在定難軍的世襲割據。並派遣邠州葯彥稠以兵五萬送安從進到夏州。五月,李彝超緊閉城門,拒不辦理交接。
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的辦法兼并夏州,受到党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被迫妥協。夏州党項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935年春,定難節度使李彝超卒,三軍推李彝殷為留後,後唐末帝李從珂授李彝殷為定難軍節度使。
943年秋,李彝殷弟綏州(陝西綏德)刺史李彝敏與其黨作亂,被李彝殷擊敗,奔往延州,李彝殷押送到京城,朝廷送回夏州,由李彝殷斬殺。
944年春,後晉以李彝殷為契丹西南面招討使,防備南下契丹。
948年春,劉知遠加李彝殷兼侍中。這年,李守貞在河中叛亂,暗通李彝殷,李彝殷為之出師,於延州之北境駐紮,既而聽說李守貞被郭威所圍,便收軍而退。
960年春,宋太祖下制加李彝殷守太尉,為避宋宣祖趙弘殷諱,李彝殷改名李彝興。
967年秋,李彝興卒,趙匡胤廢朝三日,贈為太師,追封夏王。子李光睿嗣位,自立為留後。
975年,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李繼遷族叔)愛李繼遷之才,授年僅十二歲的李繼遷(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為管內都知蕃落使。
976年,李光睿率兵攻破北漢吳堡砦,斬首七百級,獲牛羊以千計,俘獲砦主侯遇獻與朝廷,加官檢校太尉。宋太宗趙光義即位,李光睿改名李克睿。
978年,李克睿卒,趙光義廢朝二日,贈侍中。子李繼筠嗣位,自立為留後。
979年,宋太宗征北漢,李繼筠派遣銀州刺史李光遠、綏州刺史李光憲率蕃、漢兵列陣渡黃河,攻略太原境以張宋朝軍勢。
980年,李繼筠卒,弟弟李繼捧嗣位,自立為留後。
李繼遷崛起
982年,李繼捧因自己年輕,眾心不服,主動到東京開封府朝覲,放棄世襲割據。宋太宗大喜,授繼捧彰德軍節度使,並有重賞。其後,宋太宗用趙普之計,重新任命李繼捧為定難節度使,並賜名趙保忠。後來,李繼捧有和李繼遷私自溝通的嫌疑,宋太宗將他免官。封宥罪侯,賜第京師。後遷右金吾衛上將軍,判岳州,移復州。
李彝景—李光儼—李繼遷
李光儼:定難節度使(陝西靖邊北)李光睿同一個高祖父族兄弟。
982年,趙光義削藩鎮兵權,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準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盤踞勢力。李繼捧族弟李繼遷,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無異於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因此借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李繼遷很有政治頭腦,連娶數位當地豪強的女兒作為妻妾,一下子與地方首領成了親戚,勢力漸盛(李繼遷與親信出奔地斤澤(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聯結党項豪族,抗宋自立)。
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沖誘殺宋將曹光實,並佔據銀州,攻破會州(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
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北。宋太宗崩後,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截斷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國防軍力建設。
1003年,李繼遷帶兵越過黃河和賀蘭山攻打西涼(西涼為吐蕃首領潘羅支佔據,並結回鶻為援共同對付党項)。在攻佔西涼後的凱旋路上,李繼遷中了潘羅支致命的一箭。
1004年,宋真宗授李繼捧(賜名趙保忠)為永州別駕,詔監軍監視,李繼捧不久去世,贈威塞軍節度使。
1004年,李繼遷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後傷重而死,時年42歲。
李德明、李元昊父子
1006年,宋夏簽署景德和議。
1016年,李德明「僭帝制」,追謚其父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孝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
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銀川)為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對內則完全是帝王氣派。
1028年五月,李德明派李元昊帶兵去攻打甘州,一戰告捷,攻破甘州,甘州回鶻可汗夜落隔通順王倉猝出逃,留在城中的后妃子女家屬都被元昊擄獲。甘州首戰成功,深得德明歡心,李元昊被立為太子,生母衛慕氏為後。
1029年,李德明又向遼為李元昊請婚,遼興宗封宗室女為興平公主,嫁給元昊。同時宋也封李德明夏王,「車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此來抵銷遼同德明建立的姻戚關係。
1032年,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
1033年,李元昊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並頒布禿髮令。並派大軍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肅州(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甘肅張掖)、涼(甘肅武威)、瓜、沙、肅數州之地,即今日的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1035年,角廝啰內部發生叛亂,論逋(國相)溫逋哥囚禁角廝啰,角廝啰逃出邈川,集兵殺死溫逋哥,並徙居青唐城。
1036年,李元昊擊敗河西回鶻,完全佔領河西走廊。
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宋廷上下極為憤怒,雙方關係正式破裂。此後數年,元昊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
1044年,李元昊在河曲之戰中擊敗攜10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完全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此時,西夏總兵力約50萬人。
沒藏皇后與沒藏訛龐兄妹專權
1047年五月,野利皇后被廢為庶人,沒藏氏(西夏大臣野利遇乞之妻,野利遇乞侄女、皇后野利氏可憐她,將她接進宮,趁機和李元昊打得火熱,並生子李諒祚)成為皇后。
1048年正月初二,廢皇后野利氏所生的太子寧令哥因奪妻之恨,在沒藏訛龐挑唆下將其父李元昊鼻頭全部削掉,李元昊痛極血盡而死,時年46歲;沒藏訛龐隨即以弒逆罪,將太子寧令哥和其母野利氏一併殺死,立妹妹沒藏皇后兒子、年僅1歲的李諒祚即位。沒藏訛龐自任國相,總攬朝政,權傾朝野,出入儀衛侔擬於王者。西夏大權掌握在沒藏氏和其兄沒藏訛龐手裡。
1056年十月,爭風處於下風的沒藏太后情夫李守貴氣急敗壞,將沒藏太后與姘夫保吃多已劫持並殺死(初,沒藏太后又與野利遇乞財務官李守貴和李元昊侍衛官保吃多已私通,兩個情夫彼此爭風吃醋,斗的不可開交)。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沒藏訛龐在當年十一月將女兒嫁給年僅9歲的李諒祚為皇后。至此沒藏訛龐獨攬朝政,手握兵權,不把年幼的李諒祚放在心上。
1059年八月,沒藏訛龐又借故殺害李諒祚乳母之夫高懷正和毛惟昌,並誅其全家,諒祚勸阻不聽。其時諒祚已十三歲,對沒藏訛龐一貫行為已惱怒於心。 這時,沒藏訛龐兒媳梁氏與李諒祚私通,沒藏訛龐得知後與其子密謀於梁氏寢室中設伏刺殺李諒祚。此事被梁氏探得告知李諒祚。李諒祚立刻召沒藏訛龐入宮議事,命漫咩領兵執殺沒藏訛龐及其子,誅殺全家,沒藏皇后一同被處死。李諒祚親政,將梁氏立為皇后(即後來掌握西夏政權18年的梁皇后),結束了沒藏氏專權的局面。
李諒祚以皇后弟梁乙埋為國相,引用漢族士人景詢等任職。他廢行蕃禮,改從漢儀,並曾向宋朝請求恢複姓李,但遭到宋朝的拒絕。他調整監軍司,加強軍備,並控制軍權,使文武互相制約。又增設漢、蕃官職,充實行政機構。
1067年,李諒祚誘殺保安軍(陝西志丹)宋將。又企圖征服河湟吐蕃,乘唃廝羅與遼失和,率兵直攻青唐城(西寧)。先後收降了吐蕃首領禹臧花麻及木征等,鞏固了西夏的南疆。他親附遼朝,向遼進貢回鶻僧、金佛和《梵覺經》。
梁太后與梁乙埋姐弟專權
1067年十二月,夏毅宗突然病死,李秉常繼位,年八歲,是為夏惠宗。李秉常由太后梁氏攝政,梁氏之弟梁乙埋擢為國相。新主年幼,秉性軟弱,成為梁氏姐弟操縱的傀儡。梁太后把朝政大權全部委之於梁乙埋,梁乙埋又安排他的子弟和親信擔任要職。他與其親信、掌握兵權的都羅馬尾、梁太后的侍衛罔萌訛等三人,組成新的母黨集團,牢牢控制最高統治權。同時排斥異己,如李元昊之弟嵬名浪遇在諒祚時曾主持朝政,擔任都統軍,精通兵法,熟諳邊事,因不附梁氏兄妹,被梁乙埋罷官流放。梁氏執政期間,沒有任何治國良策,西夏國勢日衰。梁氏母黨集團為了爭取党項貴族的支持,一改諒祚時期改行的漢禮,恢復蕃禮,以此籠絡。
1069年七月,梁太后假借李秉常名義,向宋朝上表,請求恢復夏的蕃儀,得到宋朝允許。
1070年八月,梁太后親自點集30萬兵馬,傾巢出動「齎百日糧,攻沿邊五路」,大舉進攻宋朝大順城。後軍屯榆林,距宋慶州(甘肅慶陽)40餘里,夏軍游騎直逼慶州城下,造成了宋朝「陝右大震」的局面。後因吐蕃首領董氈,乘虛率兵攻入夏西境,迫使梁乙埋匆忙撤軍。
1071年,宋夏爭奪羅兀城之戰後,夏雖然取勝,也是依靠乞求遼出兵助戰才取得的。其時夏甚感財政拮据,兵力疲睏,政治也不穩定,才與宋朝議和。
1076年正月,李秉常時年16歲,開始親理朝政,但實權仍操在太后與梁乙埋手中。李秉常是一個十分喜好漢族儒家文化的君主。在與宋朝作戰中西夏俘虜了不少漢人文士,秉常向他們請教和學習宋朝禮儀制度,準備在夏「復行漢禮」,廢除「蕃儀」。
1080年正月,李秉常在皇族支持下,正式下令廢除「蕃儀」,復行「漢禮」。梁太后反對無效,母子關係急劇惡化。
1081年,漢人李清建議聯宋,以削弱梁氏勢力。梁太后定計殺李清,因禁惠宗於興慶府西皇陵所在的水砦。擁帝勢力擁兵自衛。西夏統治集團面臨分裂。宋神宗趙頊發兵來攻,五路並進,梁氏家族梁乙埋、梁永能、梁格嵬、梁訖多埋等領兵抵禦,盡皆潰敗,形勢危急。梁太后改行堅壁清野,引敵深入,抄絕餉道,聚兵殲滅的戰略,擊退宋軍(李秉常為了尋求支持和依靠以削弱梁氏母黨集團勢力,秉常接受大將李清的建議,打算將黃河以南之地劃歸宋朝,用結好的辦法,藉助宋朝的勢力對付梁氏母黨勢力;梁太后召集幸臣罔萌訛等密謀,誘來李清飲酒,即捕而殺之,又立即將秉常囚禁在距興慶府宮五里之地的木砦。同時下令命梁乙埋與罔萌訛等聚集兵馬,控制河梁要道,斷絕都城與外界的聯繫)。
1081年,宋朝部署近50萬大軍,兵分五路,以熙河經略使宦官李憲為統帥,從東、南、西南三個方面發起對夏的全面攻擊。宋軍五路攻夏,開始連連得勝,夏軍節節敗退。梁太后束手無策,向群臣問計,一老將向梁太后獻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策略,終於擊退優勢的宋軍,敗宋軍於靈州城下。
1082年,永樂城大捷。七月,宋朝在夏、銀、宥三州界修建永樂城,形成了對夏的威脅。九月,梁太后命令夏統軍葉悖麻、咩訛埋領六監軍司所轄30萬大軍進攻永樂城,宋將徐禧出動7萬大軍迎戰於永樂城下,初戰失利,宋軍敗退入城中,又被夏軍斷絕水源與糧運,城遂被攻破,宋將自徐禧以下將校死亡數百人,士卒役夫傷亡數萬。
1083年閏六月,梁太后與梁乙埋等在眾議紛紛中,梁太后不得不讓李秉常複位,以平息民憤。為了便於操控皇帝,梁太后又讓兒子娶了自己的侄女,並立為皇后。朝政大權仍然緊握在梁太后與梁乙埋手中,他們以李秉常名義遣使到宋朝上表請稱臣納貢,以求重新得到宋朝的「歲賜」。另一方面又以索回夏舊有疆土為理由,繼續對宋朝邊境進行騷擾、攻掠。
1085年二月,國相梁乙埋死,在梁太后一手操縱下,立梁乙埋之子梁乙逋為國相,梁氏姑侄繼續把持朝政,李秉常仍然擺脫不掉梁太后的控制。十月,專橫一世的梁太后壽終正寢,梁乙逋失去了靠山,地位開始動搖。其時分掌左右廂兵的統帥、皇族仁多保忠公開與梁乙逋抗衡,夏統治集團內部皇族與後族的鬥爭更加尖銳激烈起來。軟弱無能的李秉常在這場激烈的爭權奪利鬥爭中,自感無所作為,終日憂憤,難以自拔,於1086年七月十日死去,終年26歲。
小梁太后與梁乞逋專權
1086年七月,梁太后和李秉常先後去世,李乾順即帝位,年僅3歲,是為夏崇宗(1086—1139年)。夏崇宗李乾順由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乞逋共同輔政。梁後與梁乞逋兄妹依仗梁氏家族「一門二後」的威勢,對內擴大母黨勢力,牢固地控制朝政大權;對秉常舊時親信和老臣,都設事陷害,打擊排擠。為了緩和矛盾,效法前朝,仍推行窮兵黷武的戰爭政策,用不斷地對宋朝的用兵,以轉移國內危機。
1087年五月,梁乞逋與吐蕃阿里骨部聯合,侵宋定西城。阿里骨是董氈養子,董氈死,阿里骨繼為部落首領。梁乞逋與阿里骨相約,作戰得勝,以熙、河、岷三州歸吐蕃,蘭州及定西城歸夏國。阿里骨攻破洮州,梁乞逋領兵數萬出河州,大肆焚掠。在定西城擊敗宋軍,殺宋都監吳猛。梁乙逋又令仁多保忠率萬人攻鎮戎軍。仁多保忠與梁乙逋不和,出兵一夜即回軍。九月,梁乞逋又下令仁多保忠率兵十萬入涇、原,圍攻鎮戎軍西寨。宋兵困守,不敢出戰。宋知慶州范純粹派兵來援,仁多保忠解圍而退。
1089年,宋夏議定,宋朝把米脂、葭蘆、安疆、浮圖等四寨地退給夏國,夏國把永樂城俘獲宋朝人口退還宋朝。宋、夏暫時休戰。
1092年正月,夏國得遼朝援助,梁乞逋再次出兵攻綏德城,大掠五十餘日而回。三月,夏兵在韋州聚集大兵攻環慶,戰敗,又遣使向遼求援。
1092年十月,梁太后親自領兵攻打環州,圍攻七日,不下。還軍至洪德寨,被宋兵打得大敗。梁太后棄帷帳,改換衣服逃走。夏兵死傷甚多。梁乞逋在國內專權,貴族間矛盾日益發展。梁太后親自出戰,不讓梁乙逋領兵。梁乞逋對梁太后逐漸不滿,遂更加緊了篡權活動。
1094年十月,梁太后得到梁乞逋陰謀叛亂的報告,在皇族大臣嵬名阿吳、仁多保忠等率領部眾,殺梁乞逋,並殺其全家。梁太后消除異己勢力,親自掌權,挾持年幼的李乾順,繼續對宋朝用兵。
1096年十月,李乾順在其母梁太后聖命下,侍母御駕親征,集兵號稱50萬,進犯宋朝的鄜延路,攻陷金明砦,獻俘給遼國。
1097年,宋朝在好水川北修築城防,號平夏城,以扼制夏國。夏兵破壞修城,不成。宋兵在沿邊地帶相繼築堡。夏人憤怒說:「唱歌作樂地,都被漢家占卻,以後該怎麼辦?」
1098年十月,梁太后領兵四十萬,盡全力攻平夏城,連營百里,造高車運兵填壕而進,又用飛石激火攻城,晝夜不息。攻城十三日,不能破。夏兵糧食漸乏。一天,大風突起,衝車折損。梁太后退兵。梁太后兵敗,十一月再次向遼求援。
1099年,遼道宗看出梁太后擅權專恣,已經不得人心,不能給予支持,遂遣人至夏,鴆殺梁太后,命李乾順親政,時年16歲。
1099年二月,李乾順出兵幫助遼平息拔思母部起義。李乾順希望同宋朝講和,宋哲宗不許。在遼朝出面斡旋的情況下,李乾順又處死曾為梁太后策劃擾宋邊境的嵬保沒、結訛遇二人,並遣使向宋朝上謝罪表,宋朝才答應與夏議和,恢復「歲賜」。
1101年,李乾順借御史中丞薛元禮之口倡導儒學,採納了薛元禮建議,下令在原有的「蕃學」之外,特建「國學」,教授漢學。挑選皇親貴族子弟300人,建立「養賢務」,由官府供給廩食,設置教授,進行培養。
1102年六月和1103年五月,李乾順又兩次遣使向遼請婚,夏使臣李至忠等對天祚帝一再稱頌李乾順:「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遼主才答應了婚事。
1103年九月,李乾順分封皇族以鞏固帝王權力,封勇武多謀的庶弟察哥為晉王,並讓他掌握兵權。
1104年三月,遼主封宗室女耶律南仙為成安公主,嫁給李乾順。
1112年,李乾順正式公布按資格任用官吏的辦法,除「宗族世家議功議親俱加蕃、漢一等」外,對擅長文學的士人「尤以不次擢」,給予特別的優待。
1120年十一月,李乾順封宗室景思子仁忠為濮王,仁禮為舒王。仁忠、仁禮兄弟二人通曉蕃、漢文字,又擅長詩文,乾順愛其才,又授仁忠為禮部郎中,仁禮為河南轉運使。封大臣嵬名安惠為梁國正獻王。
1125年,遼天祚帝延熹被俘,遼朝滅亡。九月,李乾順17歲的太子李仁愛因為遼國憂憤早逝,皇后耶律南仙傷愛子夭亡,憂祖國滅亡,憤李乾順無情,絕食而死。
1127年三月,金朝與夏劃定疆界,金朝把陝西北部約數千里之地劃給夏,以此作為天德、雲內等地的抵償。
1136年七月,李乾順攻佔西寧州。
1137年四月,宋朝知西安州任得敬投降西夏,並將17歲的女兒獻給李乾順為妃。李乾順擢任得敬為靜州防禦使。乾順對任妃非常寵愛,於1138年八月,命御史大夫芭里祖仁持冊立為皇后,同時升任得敬為靜州都統軍。
1137年九月,李乾順遣使攜帶重金到金,請求熙、秦河外諸州地歸夏,金允將樂州(青海樂都)、積石州(青海貴德境)、廓州(青海化隆境)等三州割讓給夏國。至此,乾順取得了湟水流域之地,夏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域。
李仁孝治國與任得敬專權
1139年,李仁孝即位,時年十六歲,是為夏仁宗。在位期間結好金國,以穩定定外部環境;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党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設立各級學校,以推廣教育;實行科舉舉,以選拔人才;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歷朝實錄;重時禮樂,修樂書《新律》;
1140年,夏州統軍蕭合達造反。任得敬為了邀功請賞,圖乘機立功,主動請求擔任討伐判軍的任務,收復夏州,剿滅了蕭合達叛亂。任得敬因其軍功顯著,被皇帝冊封為西平公,任翔慶軍都統軍。
1143年,任得敬率軍鎮壓威州、定州(寧夏平羅)()浪、富兒兩部人民起義。
1144年,李仁孝下令在各州、縣設立學校。同年,仁孝又在皇宮內建立小學(皇家學校)。凡宗室子孫七歲至十五歲都可以入學,夏仁宗和罔氏也常前往調教訓導。
1145年,西夏摹仿中原制度,設立太學,仁孝皇帝臨太學「釋典禮」(向先聖先師舉行隆重的祭祀),對教師學生分別給予賞賜。在建立太學第二年,李仁孝又尊孔子為文宣帝,下令各州郡修建孔廟。孔廟建得宏偉高大,如同皇宮一般。
1147年,李仁孝又設科取士,正式接受了中原的科舉制度,進一步把西夏的儒學教育推向一個空前昌盛的時期。
1147年,任得敬企圖參與國政,上奏請求入朝覲見,被斡道沖等朝中大臣阻止。
1148年三月,西夏建立內學,李仁孝親自選拔名儒主持講授。
1149~1169年,天盛年間,李仁孝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西藏喇嘛教僧人為國師,並刻印佛經多種。
1149年,任得敬以外戚任尚書令、中書令。八年,進為國相,逐步獲取西夏軍政大權。
1150年,任得敬為國相,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府尹,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隨後,任氏勢力不斷膨脹。任得敬進封為楚王,出入儀從與皇帝相仿。
1153年五月,西域回鶻第一次派遣使臣到夏國貢獻方物。此時西夏疆域包括了今寧夏、甘肅大部、陝西北部、內蒙古西南部、青海東北部、新疆一部分和蒙古一部分地區。
1156—1170年,任得敬專權。
1160年,李仁孝封任得敬為楚王。楚王出入儀從,幾乎和李仁孝一樣,任得敬還不滿足。十月,任得敬請李仁孝廢學校企圖廢棄科舉取士,以便任意擢用親信。仁孝此時對任得敬的企圖看的很清楚,沒有採納他的意見。任得敬陰謀進一步篡國,企圖讓李仁孝居住瓜州、沙州,自己霸據靈州、夏州等中心地帶。
1161年正月,李仁孝立翰林學士院,以大學者王僉、焦景顏等學士。翰林學士院設立,表明西夏已經有了儲備高級知識人才的場所。
1162年十月,李仁孝為了使「上無勿知之隱,下無不達之情」,將中書省、樞密院移到內門外,以便隨時查問情況。而且還對勸他不殺修路官的尚食官阿華賞賜大量銀幣,用以鼓勵大臣們直言勸諫。
1165年,任得敬於西平府(寧夏靈武)興建宮殿,企圖將西平府、夏州作為其領地。
1167年,任得敬生病,李仁孝得知後,不念前嫌,十二月還派遣使臣到金朝,請求金主派名醫赴夏,給任得敬治病。任得敬病癒後,不但不謝恩圖報,反而變本加厲,以兵權要脅李仁孝。
1170年五月,任得敬要脅李仁孝將西夏國西南路及靈州給任得敬自為一國。同時還脅迫李仁孝派使臣到金國請求冊封。金世宗拒絕了冊封要求。八月,任得敬遭到金國反對,便與南宋秘密聯絡,謀約合攻金朝,推翻李仁孝。宋四川宣撫使虞允文派人密書回報,被夏兵俘獲。李仁孝得知密報後,認為對任得敬仁至義盡,再姑息養奸,必為大患,於是斷然決定誅殺任得敬。
1170年八月,李仁孝得金國世宗完顏雍支持和幫助下,處死權相任得敬,捕殺任氏兄弟,任得敬分國陰謀失敗,把西夏政權從分裂危機中挽救了過來。可能因為任得敬的專權跋扈,令李仁孝對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數重文輕武,導致軍備開始廢弛,戰鬥力減弱,晚夏戰爭屢遭失敗,國家於仁宗末年開始走下坡路。但總的來說,他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國、南宋的盛世,三國之間戰爭甚少,因此仁孝能專心料理國家內政。各汗國羨慕西夏之強盛,紛紛朝貢。文化臻於鼎盛,為党項文化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1171年五月,李仁孝重用剛介直言的斡道沖為中書令,後又讓他擔任國相。
1193年,李仁孝去世,年七十,謚號聖德皇帝,廟號仁宗。鎮夷郡王李安全立李純佑,是為夏桓宗。夏桓宗基本上還能奉行仁宗時期的政治方針和外交政策,對內安國養民,對外附金和宋。但隨著國家的安定和封建體制的發展,党項族地主階級開始貪圖安逸,日益腐朽墮落,從此西夏政治日益腐敗,國勢衰落。從盛到衰已成為西夏社會不可逆轉的趨勢。同時,桓宗統治時期,正是蒙古崛起並日漸強大的時期,來自蒙古的嚴重威脅加速了西夏由盛而衰的歷史進程。
1205年,夏桓宗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取夏國中興之意,但同年蒙古第一次進政西夏,自此迄無寧日了。
蒙古六攻西夏
1205年,蒙古第一次攻西夏。鐵木真正式入侵西夏,發動第一次征夏戰並洗劫了夏邊疆朝的一些市鎮。
1206年,夏桓宗李純佑(夏仁宗長子)之母羅太后因與夏桓宗堂兄李安全(夏崇宗之孫,李仁友子)通姦,竟然廢掉自己的親生兒子,立李安全為帝,即夏襄宗,李純佑不久被殺掉。
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攻西夏,因西夏軍隊抗擊而以失敗告終,破兀剌海城(內蒙古阿拉善右旗西南)而還。
1209年,蒙古佔領高昌回鶻,這使西夏的河西地區失去蒙夏間的緩衝。
1209年,蒙古第三次攻夏,蒙古由河西地區開始入侵,攻擊斡羅孩。西夏將領兼夏襄宗兒子李承禎戰敗,其大將高逸被俘。蒙古後來拿下斡羅孩城,逼近克夷門——都城中興府的最終防線。西夏大將嵬名令公雖然實行伏擊計劃,但仍然敗給蒙古軍隊。蒙古兵圍西夏都城中興府,夏襄宗求救於金,金坐視不救,遂獻女向蒙古求和,並附蒙攻金。
1211年,齊王李遵頊(李安全堂侄、李彥宗之子、夏崇宗曾孫)發動政變,夏襄宗李安全被廢,並於一個月後不明不白地死去。李遵頊自立為皇帝,改元光定,成為西夏第八任皇帝。李遵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通過科舉應試擢為狀元的皇帝(1203年狀元)
1217年,蒙古第四次攻西夏。正月,蒙古西征花剌子模,再次向西夏徵兵,西夏不堪徵調,拒絕出兵。成吉思汗遂以西夏不應從征為由,率軍四度攻夏(蒙古第四次攻夏)。十二月,蒙古軍渡過黃河進入夏境,直抵夏都中興府,夏神宗倉皇出奔西京,留太子李德任守中興府。旋遣使請降,蒙古軍始退。
1223年,夏神宗李遵頊命太子李德仁攻金國,李德仁認為金國兵勢尚強,應與之結盟,李遵頊拒而不聽,李德仁以削髮為僧相抗,卻被囚禁於靈州城內。御史中丞梁德懿上書好言勸奏,請求詔太子還宮複位。李遵頊勃然大怒,將梁德懿罷官。
1223年十二月,夏神宗李遵頊位於次子李德旺,成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李德旺是為夏獻宗。
1224年,蒙古軍第五次進攻西夏,圍攻沙州(甘肅敦煌)、銀州(陝西榆林南)。五月,成吉思汗從西域回師途中,聞西夏有異圖,遂率兵由河外攻沙州,月余不下。旋令軍乘夜暗挖掘地道,欲穴地而入,被西夏守將籍辣思義發現,夏軍縱火於地道中,蒙古兵多窒息而死。九月,成吉思汗久攻不克,恐銀、夏出兵赴援,遣總管華北諸州的國王孛魯、黑馬等分兵進攻銀州。西夏守將鹽府塔海出戰,兵敗被俘,蒙古軍攻破銀州,擊殺夏兵數萬,擄掠生口、牛羊數十萬。孛魯令都元帥扼守要地,自率軍還。十一月,夏獻宗李德旺聞銀州失守,漠北諸部潰散,遣使至蒙古軍中請降,許以子為人質,蒙古軍退走,沙州圍解。
1226年,蒙古第六次攻西夏。鐵木真率軍10萬殲滅西夏軍主力。蒙古攻佔沙州、肅州、甘州(甘肅張掖)、西涼府(甘肅武威)、靈州(寧夏靈武西南)等地,進圍中興府。
1226年八月,蒙古大軍實行黃河九渡,成功佔領應理、夏州等地,並決定圍攻靈州。西夏將領嵬名令公帶領援軍協助抗敵,但最後仍然失敗抵抗蒙古的入侵,更加戰敗身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腐敗下,終於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儘管獻宗李德旺是治國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權覆滅命運。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抗擊蒙古。不料機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銀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質,才得免滅國。1225年成吉思汗西徵得勝後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
1227年七月,夏末帝李睍(南平王李睍,夏神宗李遵頊孫,夏獻宗侄)投降,歷時22年的蒙滅西夏之戰宣告結束。成吉思汗去世後,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1288年,忽必烈改中興府為寧夏路。
西夏王朝世系
太祖李繼遷 985—1004
太宗李德明 1010.9—1032
西夏國奠基人,其子李元昊為西夏開國皇帝。稱帝前去世,享年51,被追尊為太宗。
景宗李元昊 1032—1048
西夏開國皇帝,父親李德明在稱帝前去世。1032年繼承西夏王位,1038年稱西夏皇帝。生母衛慕氏,1048年被太子寧林格殺害,享年46歲。
李元昊皇儲:
1.長子寧林格——1048
元昊立太子妃沒移氏為新皇后,招致太子寧林格的憤怒,被太子殺害。寧林格後被處死。
2.幼子李諒祚 1048—1067
毅宗李諒祚
李元昊幼子,元昊被太子所殺,太子後被處死。李諒祚以一歲幼齡繼位。其母為沒藏太后。12歲預政,注意修好與遼宋關係,21歲突然去世。
惠宗李秉常1067—1086
七歲繼位,其母梁太后專權,因長期不能親政,憂憤而死,享年26歲。
崇宗李乾順1086—1139
3歲繼位,梁氏專權,16歲時滅梁氏親政。在位54年。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
母為漢人,不知名,16歲繼位。西夏中興之主,在位時國家達到全盛。1193年崩,年70,在位54年。
桓宗李純佑 1193—1206
17歲繼位,國勢從盛轉衰。1206年,李安全發動兵變,被廢。不久暴卒,年僅30。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
党項族,夏仁宗弟越王李仁友之子,1196年,李仁友逝,李安全上書要求襲越王爵位,西夏桓宗不許,安全被降封為鎮夷郡王,他極為不滿,於是萌生了篡奪皇位之心。1206年,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1211年堂侄齊王李遵頊發動政變,被廢,一個月後死去。年42歲。
神宗李遵頊 1211—1226
党項族,夏崇宗之曾孫,李安全堂兄弟李彥宗之子也,雖輩份比桓宗、襄宗低,但年齡卻比他們高。後,與蒙古,宋戰爭屢敗,1223年,神宗退位,死於1226年,時年65歲。1224年,傳位於子李德旺,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1226年病卒,年64,謚英文皇帝,廟號神宗。
獻宗李德旺1223—1226
夏神宗次子,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連失去數座城池,於1226年驚憂而死,年46歲,在位4年。
李睍末帝1226—1227
夏神宗孫,獻宗侄子,李德旺病危時被推舉為皇帝。在位時西夏已經快滅亡了。後投降蒙古,被殺害,西夏滅亡。
推薦閱讀:
※(1)一代梟雄李自成原來是西夏王的後裔
※西夏文化(2006.11.19)
※曆數西夏的皇帝們(2)
※西夏神兵利器:神臂弓
※西夏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