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胡希恕傷寒論壇講座》摘記
1、溫病不能發汗,又不能吃瀉藥,更不能用火攻,只能用白虎湯。真正的溫病實證(表現為說胡話,大便干,下同時用強壯滋陰解熱葯活不用生地用人蔘也可),可用大量的麥冬30克、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黃。 2、疾病伊始有兩類表症:有發熱惡寒的,是發於太陽病,無熱無寒的是發於少陰病。 3、表症發汗後就是桂枝湯發汗後表不解還用桂枝湯,那麼麻黃湯發汗後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黃湯了,也用桂枝湯。麻黃湯證和桂枝湯證用藥有個定法:發汗後,下之後這個表不解,太陽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黃湯,都要用桂枝湯,可見這個桂枝湯最平穩不過了,就是用了桂枝湯,表還沒有解,也還要用桂枝湯不用麻黃湯,這是定法。 4、里熱大煩渴,這是白虎加人蔘湯證,脈洪大,身熱有汗,口舌乾燥,就可以是白虎湯證,但津液太傷就渴了,渴的時候就必須加人蔘兼養胃。 5、越婢湯(麻黃18 生薑甘草大棗石膏)主治風水,就是全身腫,脈浮,出汗,身上沒大熱,重用麻黃治表有水氣,要發水氣,麻黃非重用不可。 6、感冒者,隨便吃點發汗藥但要是明顯小便不利,身上發熱等,你要不利小便,這個表是不會解的,所以該用解表的還要用,非加利尿葯不可,如桂枝去芍藥加白朮、茯苓方。 7、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各四兩)不僅治腳攣急,也治肚子疼,下肢軟也可以用,古人又稱「去杖湯」;甘草小便數可以用,但如果病人有浮腫,甘草影響小便不利,更使水沒有出路了,所以用甘草要多加小心。 8、凡是小便數,決不能發汗。病人感冒,但又憋不住尿、頻數,說明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先不要治感冒,先治小便頻數,用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9、「甘溫除大熱」不是說遇到大熱就用甘溫,這是錯的,可是有一種需要甘溫來解大熱的,非用甘溫不可。比如桂枝湯,是桂枝湯沒有不發熱的,可有一個條件,脈必須弱,人必須有津液喪失的情況,百試百驗。比如甘草乾薑湯,能治療津液虛衰的厥逆,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乾薑湯。 10、葛根是一個專務解肌的葯,治肌肉痙攣,臨床上無論是感冒或流感,這個人無汗、惡寒厲害,項背強明顯或不顯,就考慮用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沒有麻黃是治療有汗的。 11、葛根甘寒,《神農本草經》講「治身大熱,消渴」,平時用葛根湯時,如病人胃不好,食慾不好,或嘔,要加半夏,半夏能夠祛水,這個胃虛愛停水的,同時它與甘葯一起發揮健胃作用。 12、黃連、黃芩、黃柏、秦皮、白頭翁這類苦寒葯都有收斂作用,所以都能夠治療下利,而梔子、大黃亦是苦寒葯就不能治療下利。 13、由里實造成的喘,如果用麻黃湯發汗,越發越厲害,由表造成的喘,越下越壞。表證吃瀉藥,不但表不解而且引邪入內,就造成壞病了。麻黃湯證的喘是以喘為主,以滿為客,由喘造成胸滿,可不是往下邊去。里實證這個喘,它先滿,由腹滿往上壓迫而後喘。所以辯證時要弄清是太陽病之喘,還是陽明病之喘,太陽病之喘也有喘而滿,但是胸滿;陽明病之喘也有喘而滿,但是腹滿。 14、「胸滿脅痛」就是柴胡湯證。柴胡《神農本草經》講「主心腹腸胃間結氣」。柴胡與黃芩都是苦寒葯,解熱去煩,兩葯既能解熱又能去胸脅滿和痛。小柴胡湯既是解熱劑,同時也是個健胃劑,健胃止嘔。書中講:不嘔就是沒有少陽病,不渴就是沒有陽明病,陽明病准渴,少陽病准嘔。 15、大青龍湯發汗最厲害,麻黃用到18克,再配合桂枝,那是發大汗的,又加杏仁、生薑,都容易發大汗,但有石膏清里熱,石膏阻礙麻黃髮汗,所以麻黃配石膏是不發汗。大青龍湯用治肺炎,腎炎水腫(治腎炎水腫有用越婢加術湯的,也可用大青龍湯),表現為特別的惡寒,沒有汗、煩躁。注意麻黃用量不要輕易用至18克。 16、大青龍湯不但是一個解表解熱重劑,還是一個發水氣的重劑,發水氣的力量最大,比越婢湯力量大,因越婢湯里沒有桂枝。 17、小青龍湯主治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者,常用來治咳治喘,無論小便利不利皆可。小青龍湯以麻黃、桂枝、芍藥、甘草解表,加一些溫中去飲的葯,細辛、半夏、五味子、乾薑也去飲也治咳、飲逆,五味子也去水、治咳,他是一個去祛水鎮咳葯,有收斂作用。裡頭水飲去,麻黃桂枝才能發揮解表作用。真正老人這種痰喘,無黃痰,白痰且沫痰,用小青龍湯的機會多,有熱象者不要用,如煩躁者,可用小青龍湯加石膏。 18、仲景脈法:浮沉侯表裡,關的前後也侯表裡。關以上浮準是表證,關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證了。這個脈沒有至數上的不同,可有形狀的不同,這是肯定的,關以上侯表,關以下侯里。 19、臟無他病,定時發熱自汗,經久不愈,此衛氣不和,先其時發汗,就是在發作前吃桂枝湯准好。 20、表熱里熱,最容易變得莫過於小便,小便一點顏色也不變,說明裡邊沒有熱,就別給病人吃大承氣湯了,說明還在表,應當發汗。 21、桂枝湯是解肌,既能亢進胃氣而生津液,它是這麼一種發汗藥,故用桂枝湯必須以津液喪失為先決條件。麻黃湯治表實證,由於表實,體液排泄不出去,壓迫人身上哪都疼,同時表氣不解必波及肺,他要喘,這是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區別。葛根湯內既有桂枝湯,也有麻黃湯,所以葛根湯證一定惡風,也惡寒特厲害,他是一個清涼性、滋潤性的一種解表、解肌方劑,主要治項背強几几,還能治痙病。臨床凡是表不解,沒有汗,惡風寒的厲害,覺得怕冷的厲害,無論有無項背強几几,都可以用葛根湯。大青龍湯是麻黃湯與越婢湯合湯,主證是不汗出而煩躁,「當汗不汗,其人煩躁」,本來應該出汗,而汗不得出,這個人就煩躁,內用石膏必須煩躁,或口舌干,有內熱。小青龍湯用於外有風邪,內有痰飲,心下有水氣,表不解,就是這個痰飲咳嗽這類方。 22、人蔘苦、甘、偏微寒,所以陰證可用,陽證也可用,真正的虛寒,寒的厲害,真正純陰證,人蔘不能用,用人蔘室友一特殊癥狀,就是心下痞硬,按著心下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種胃虛反應,要用人蔘。 23、麻杏石甘湯就是麻黃湯去桂枝加石膏,因為邪盛加重麻黃,同時有熱,里熱不能用桂枝,故加石膏以解熱,肺炎愛用這個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只能用一次不能連續用,如這個葯吃了,病好一些,但熱沒完全去,這時不要一直用麻黃,換成其他解熱清肺葯,治哮喘也可以用,前提真正是汗出而喘,確實有里熱。 24、桂枝還治氣上沖,同時也起治心悸作用,但可得大量用,用至六、七錢沒問題,不重用效果不好,由發汗過多造成心悸,加上心下這氣往上沖,桂枝加茯苓治心悸更好,這是對心臟病常用治法,甘草也大量用至六錢,它治急迫。 25、感冒患者,小便不利,這是發汗沒用,如果感冒又有泌尿系感染,這是別管感冒,你就給他用豬苓散治療泌尿系感染,感染解感冒也解。 26、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主要是健胃,半夏、人蔘、生薑、甘草都行氣健胃祛水飲,另加厚朴消脹,臨床用於虛脹虛滿,無腹水,但肚子挺大,是氣脹。對於腹脹滿不欲食,欲嘔,用之效好。 27、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臨床上頭暈多用此方,尤其心跳、頭暈、小便稍不利,可加澤瀉,如有貧血情況致頭暈,可用本方加當歸芍藥散,一般頭眩暈沒有其他病變就可以用。 28、茯苓甘草湯用於里有停水失眠,這個方劑加上龍骨、牡蠣治心悸失眠,如遇到頑固性失眠,並有心下悸厲害,本方每每有效(茯苓12-15克桂枝10克生薑9克炙草6克生龍牡各12克),茯苓用於關於神經方面的癥候多。茯苓甘草湯與五苓散區別在於渴與不渴,小便不利,渴著用五苓散,不渴用茯苓甘草湯。 29、消渴、小便不利,有發熱、微熱用五苓散,如此時再延遲,不利小便,這個水喝到相當的程度,再喝就要吐了,這叫做水逆,這個水逆不是五苓散證的繼續,仍用五苓散。 30、臨床上無論吃了其他什麼發汗藥,或吃瀉藥這個表沒有解,雖是不汗出,也不能使用麻黃湯,要用桂枝湯。 31、小柴胡湯病由表傳半表半里,如這病相當厲害,往裡頭傳,但不論在表或在半表半里,如治療得當,病情逐步減輕,但不一定在這時候好,尤其真正傷寒病,還要往裡傳,吃柴胡湯後諸證消,但轉成渴了,渴就是胃有熱了,這就變成陽明病了,臨床這時常常小柴胡湯加石膏證最多,也是渴,同時柴胡證不罷,就用小柴胡湯加石膏就行了。 32、龍骨牡蠣對這個狂、恐懼、精神失常、心腹動悸、神經官能症都好用,就是桂枝甘草湯證其人煩躁不安的,或如狂等,加龍骨、牡蠣。 33、太陽病本來依法當發汗,尤其熱病,古時對這個傷寒皆屬熱病,熱病更不能用溫針治療,所以火攻根本是錯誤的,有的用酒,以火熨其背,以火熏之等,都是造成火攻逆治的情況。 34、吐後胃不和,吐後胃氣上逆的厲害,老溫溫欲吐,用調胃承氣湯就好,可不要多吃,吐下之後全要吃調胃承氣湯才能納食,這也算是個定法了,調胃承氣湯一方面去熱,一方面使胃氣不上逆。 35、小腹硬滿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小便不利,影響到膀胱的蓄水,所以小腹硬滿,如果小便自利,那與水沒有關係,純粹是血瘀的問題,所以下血乃愈。這是淤血結於下,用抵擋湯(水蛭牤蟲大黃桃仁),水蛭、牤蟲這兩味葯作用差不多,都祛瘀之中兼解凝作用,所謂解凝就是解那個結實,就是頑固陳久的淤血,要用水蛭、牤蟲、乾漆、蟄蟲了,比桃核、丹皮力量大,重一點的淤血得用這個。 36、小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黃連一兩半夏半升瓜蔞實大者一枚),黃連瓜蔞實都是苦寒去熱,解凝去熱,半夏去水。小陷胸湯常用治咳喘,寬胸化痰,但要有熱,沒有熱像的不能用,瓜蔞要量大,量小了也沒用。 37、小柴胡湯有疏肝作用,也有緩下的作用,他既是解熱劑,又可以健胃安中(因有人蔘),柴胡要大量用,柴胡有疏泄作用,也能通大便,《本經》上說「推陳致新」,所以胸脅滿,大便不通,與小柴胡湯,這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臨床上治療感冒日久不了了,就是不愛吃東西,發熱,這就是表和里,既有半表半里證,又有柴胡證,遇到這種病,腦袋出汗,惡寒很輕,微惡寒,手足冷,易看成是陽虛,但底下又有大便硬,故要全面看問題,可與小柴胡湯。亦可加大黃,或少量調胃承氣湯,「得屎而解」。 38、半夏瀉心湯中人蔘補虛,在於胃虛,而且限心下痞硬這種情況才能用,這個方劑用人蔘健胃而去心下硬,但也有邪,胃虛客邪之氣都往胃上去,故用黃芩、黃連去熱邪,它也止嘔,肚子滲水聲,腹中雷鳴,大便溏瀉這個方子全治。現常用於胃腸功能紊亂,又有嘔,又有大便唐,肚子呱啦呱啦亂叫喚,心口感覺堵塞,不願吃東西均可用此方。 39、十棗湯(甘遂大戟芫花大棗)治懸飲,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可用治腹水,真正實證的腹水亦可以用,大棗可用至半斤至一斤,先煮,把皮和核挑出來,用甘遂、大戟、芫花2-3錢,用量好像挺重,沒關係,我們用大棗量多,把葯放棗湯里煮,煮差不多了將葯撈出來,喝棗湯,吃棗肉,要少吃,一下子吃多了瀉的凶,一會吃一點,稍稍下了就暫停。 40、三黃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此方用開水泡一下就可以,少用點時間,把大黃取出,下次再用,不只治心下痞,還治衄血、吐血均有效,尤其衄血,百發百中,小兒衄血也用此方。 41、附子回陽治陽虛不免片面,附子是能亢進機能的葯,哪個機能沉衰都好用,所以小便失禁可用,心衰也可用。單說附子回陽不全面,因為機能沉衰都見於陰證。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膚失其收攝既脫汗,虛的厲害,附子可振奮這些機能,故附子瀉心湯是瀉心湯而陷於陰虛的證候。 42、生薑瀉心湯(生薑4兩 炙甘草3兩 乾薑1兩 半夏半升黃連1兩黃芩3兩生曬參3兩大棗12枚)即半夏瀉心湯加生薑,減乾薑用量,此方用於凡是腹中雷鳴,心下痞硬,嘔逆下利或不下利,干噫(噯氣)、食臭(傷食的味道)最重要,有干噫食臭用半夏瀉心湯不行,此方偏於一般胃腸炎的治療,噯逆較明顯。此方易發生冥眩狀態,要注意。 43、凡是胃腸炎類疾病,久而不愈,表現經常大便稀溏,不愛吃東西,噁心肚子叫,心下痞硬都可以用瀉心湯類。偏於下利,干噫食臭用生薑瀉心湯;沒有下利只嘔,心下痞硬,腹中雷鳴,用半夏瀉心湯。 44、旋覆代赭湯(旋復花3兩 人蔘2兩 代赭石1兩生薑5兩半夏半升炙草3兩大棗12枚)用於噯氣不除,便秘,苦於打嗝難受,此方有治噎嗝作用,如胃食道發炎、癌症打嗝等,另胃反酸、胃痛均可用,胃酸過多可加烏賊骨或段瓦楞。 45、急性痢疾,有發熱、惡寒者葛根湯主之;如果痢疾也發熱汗出,惡風或惡寒,但脈緩弱用桂枝湯。痢疾如表,實痢可用葛根湯發汗,虛痢可用桂枝湯解肌。急性痢疾如有熱,或噁心嘔吐,用大柴胡湯(大黃6 柴胡12 枳實9 黃芩9 白芍9 半夏9 生薑15 大棗4枚),要是有口舌干,也可用大柴胡湯加石膏。 46、桂枝湯加附術治關節炎效好。附子這個葯有個反應,大劑量用就有眩冒,不但冒而且暈,還想吐,如醉酒,這是過量了,故此葯開始不要大量用,逐漸加量沒問題,附子中毒用到七兩。疼得厲害桂枝可加量,可給四兩,用於風濕、類風濕、骨刺均好用,尤其骨質增生有壓迫神經,不是整個疼,哪方重哪方就疼得厲害,這時加大黃,大黃不要太多,六克即可最多不超過十克,骨刺就用桂枝湯加附術加大黃。 47、表裡都有病,外面沒好裡面又發病,這種表裡同時有病,如果里實,應該攻,要麼得心下痞,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但還惡寒,表證未已,得先解表而後攻里,就是表裡並病,里實者需攻,得先解外後攻里。如果里虛寒需要溫補,要先救里而後解表,這是定法。 48、陽明病發潮熱,大便微硬,可用大承氣湯,要是大便不硬不能用大承氣湯。不大便六七天,究竟大便硬還是不硬可用小承氣湯試驗,如是大承氣湯證,屎已經硬了,用小承氣湯下不來,但於人也無害,所以湯入腹中只是 放屁而已,可用大承氣湯;如不放屁,大便就下來了,下來是先干後稀用小承氣湯就對了,假若開始就用大承氣湯,就是大便先干後稀這種內在病情,「必脹滿不能食也」,攻伐太過虛其胃氣,發虛脹虛滿,不能食。 49、熱痢有用小柴胡湯的機會,但必須要有柴胡證,即由胸脅滿、嘔、發熱而頭痛,胸脅苦滿最主要。胡老曾治一例噤口痢患者,病人一痢疾就發熱,不能吃東西,一天痢疾無度,喜食冷,肚子軟,無胃家實現象,不敢用大黃,所下之物像紅血湯,屬於赤痢,病情兇險,給予小柴胡湯加石膏,連用七劑痊癒,肚子疼的再加芍藥,尤其用於小兒痢疾效果最好。 50、「喜忘」跟「如狂」都與腦有關係,腦系屬神經狀態的異常,常常是有瘀血證。凡是出血症,有很多是由於淤血的,淤不去則血不止。治失血證,虛證不可用,只要是實證,抵擋湯祛瘀效好(水蛭虻蟲桃仁大黃)。 51、大便五六日不行,繞臍周疼,煩躁(說明有熱),發作有時,這肯定是有燥屎,是大承氣湯證。大下後,六七日又不大便,煩還不解者,且腹又滿痛,為有宿食,這與病人亂吃有關,宜大承氣湯。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一陣難一陣容易,有時有微熱,喘冒不能卧,為有燥屎,宜大承氣湯。 52、胃虛有寒飲,沖逆頭腦,頭痛頭暈都可用這方子,如美尼爾氏綜合症,頭暈嘔吐,可用吳茱萸湯(吳茱萸人蔘生薑大棗),幼兒的偏頭痛,胃痛屬於虛寒有寒飲的也可用吳茱萸湯。 53、濕、熱這兩種東西,濕勝熱,熱隨濕化,寒濕在里為不可下,這叫陰黃,屬於太陰,大便稀,甚至溏,用「以寒濕中求之」方法,如茵陳五苓散;如果熱勝於濕,濕隨熱化就發生陽明病,這叫陽黃,屬陽明病,則大便乾燥,腹滿發黃,要用瀉法,如茵陳蒿湯(茵陳大黃梔子)。 54、傷寒一般的傳變常規:表證四五天、五六天大概都從表傳到半表半里,六七日、七八日都棄表傳里。如臨床上感冒,沒幾天身上就無力,高熱不退,沒有太陽表證,「脈浮細而嗜卧」,這就傳到半表半里了,出現噁心,往來寒熱,不願吃東西等一系列柴胡證,故用小柴胡湯。又過幾天,從半表半里進里了,這時大便也幹了,舌苔也黃了,就是半表半里並與里,出現少陽陽明並病,就要用大柴胡湯,大柴胡湯兩解,即解少陽又解陽明之里實。 55、用大承氣湯不要老守常規,有三個急下證:一個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二是「發熱汗出多」,馬上就津液脫盡,也得急下,此時不管大便硬不硬;三是發汗後當時就腹滿痛,又滿又痛,病勢來得凶。 56、三個承氣湯不同:調胃承氣湯擱個「調胃」,就是胃不和有熱,芒硝是寒性瀉下劑,此方以大便干,以熱為主;小承氣湯也是大便干,但以滿為主,有厚朴、枳實,還有大黃,小承氣湯去熱差得多;大承氣湯既能以芒硝治發潮熱,又有枳實、厚朴去滿,能去大熱,去大滿,同時大瀉下,故此葯峻猛。 57、頭痛屬柴胡證的很多,但必須發熱。如一般病毒性感冒,就像乙腦那種疼,如此時表現柴胡證,用小柴胡湯加石膏極有驗,如果現大柴胡證,舌苔黃,就用大柴胡湯加石膏。 58、太陰病這個自下利,純粹是里虛有寒,否則那不是屬於太陰病,真是里虛有寒,只有溫之一法,故擱個四逆輩,就是讓他臨床有具體分析,應該用理中湯用理中湯,應該用附子湯用附子湯,該用四逆湯用四逆湯,所以這幾個方劑適應證要弄清楚。 59、吳茱萸湯(吳茱萸9 人蔘9 生薑18 大棗4枚)溫中補虛,降逆止嘔,這方子是溫中健胃祛水方劑,吳茱萸專治水氣上沖,故用於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現亦用於美尼爾綜合症。 60、一般咽痛都指一側局部痛,一側紅腫,就是扁桃體炎這一類,清的用甘草湯即可,重一點的,腫的厲害用甘梗湯,桔梗是一個排膿排痰的葯,嗓子痛又覺咽部不利,可用甘梗湯,再重一點,常用小柴胡湯加石膏,加桔梗。如果特別重,扁桃體化膿的,那就要用增液湯之類,如白虎增液湯、玉女煎之類,加馬勃。再重者,咽中生瘡,不能說話,聲不出者,苦酒湯(半夏雞蛋清醋),開三沸,少少含咽之。 61、豬苓湯(豬苓 茯苓 澤瀉滑石阿膠)利尿消炎,利尿祛熱,常加生苡仁,熱的厲害,小便不利也可加大黃,大黃量要小,對尿路就是也有很好下的作用。 62、當歸四逆湯治凍瘡效果好,當歸四逆湯(當歸 桂枝 芍藥 大棗 細辛炙甘草通草)去通草易木通,主要內補氣血,外和營衛,此方加減還可以治療寒疝。 63、熱利下重,用白頭翁湯(白頭翁 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有收斂作用,苦寒消炎,止利止血。如有血便,即赤痢,解得為血湯子,沒有糞便,病情急重,要用白頭翁湯加阿膠,婦人在妊娠時,下利凶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阿膠對赤痢非常好,同時加甘草,只要有里急後重可加大黃,如現柴胡證,就用大柴胡湯加石膏。 64、治霍亂可用白礬煎湯服,白礬酸澀,寒,有毒,對肺、脾、肝、大腸、膀胱經,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服止血止瀉、化痰,有抗菌、收斂作用,霍亂還是體內有熱的多,渴的厲害可用可用白虎加人蔘合五苓散,下利不渴者,臟有寒也,就用理中湯。 65、大病瘥後,覺心煩摸腦袋有點熱,可用梔子豉湯,要有脹滿加枳實,大便干再加點大黃。 66、大病瘥後,腰以下腫要利小便,腰以上腫要發汗。腰以下腫與下焦小便不利有關,故利小便就好,可用五苓散,如果煩渴呢可加瓜蔞、牡蠣;腰以上腫,如嚴重可用越婢湯(麻黃生石膏 生薑 大棗 生甘草),發汗利水,惡風者加附子,風水加白朮。 67、小柴胡湯加石膏需要既有柴胡證(即脈浮細而嗜卧,或噁心嘔吐,胸脅滿),又有石膏證(即口乾舌燥,苔薄白,白苔發燥,不水滑,口鼻如冒火)。小柴胡湯加石膏有特殊作用,如流感、發熱、腮腺炎、耳上下腫,淋巴腺腫、乳腺炎。 68、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可用於腦血管病、心血管病以及腦繫上的一系列瘀血證反應,如果口舌乾燥可加石膏,冠心病、心絞痛都好用,血壓高者就可以加石膏,腦血管意外也可以用。 69、大柴胡湯合大黃牡丹皮湯不但治闌尾炎、膽囊炎、胰腺炎都有效,急性發作時最好使,疼得厲害尤其胸脅部脹氣,都是胸脅滿,胸脅痛、嘔惡,不吃東西,如果慢性,熱象不顯,用四逆散和當歸芍藥散。 70、慢性肝炎常用柴胡桂薑湯和當歸芍藥散(當歸 芍藥 澤瀉 川芎茯苓),慢性腎炎、慢性肝炎、經常低熱都可以用。如果肝功能不好可加丹參、茵陳,丹參量大一點,單身能代替四物湯;脅痛厲害可加王不留行。 71、四逆散加龍骨牡蠣可治痿證,即陽痿,四逆散主要舒暢胸脅,肝主筋,肝氣暢動,再加上治神經藥效好。 72、胃痛明顯,大便稀溏,不愛吃東西,打嗝,可用四逆散和茯苓飲(茯苓 人蔘 陳皮 生薑 蒼朮枳實),茯苓飲消痰氣,令能食,胃裡多少有停水,故大便稀。 |
推薦閱讀:
※張學棟學術視頻系列講座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52/69(第二十九品到三十品)
※幸福人生講座
※硯的構成和形制(端硯系列講座二)
※【公益講座】范詩銀|詩人之眼——從李白七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