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 國貨缺席政府採購盛宴
財政部和國家環保總局日前公布了《環境標誌產品政府採購清單》,規定二○○七年一月一日起在中央和省級預算單位實行,二○○八年在全國全面實行。在清單中,尤其是高附加值的採購品中,推薦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洋品牌。
這在業界和學界都引發了不小震動。在此間的「中國民族產業論壇」上,知名評論員、人民日報評論部副主任林治波指出,全國性的政府採購數額巨大,足以影響企業乃至行業的興衰;同時,政府的採購行為是一個巨大導向,勢必引導全社會的採購傾向。民族產業是民族復興的物質基礎,再不保護扶持,民族產業甚至將面臨邊緣化。
對於這份《清單》,林治波的評論是:一份如此重要的政策文件,通篇未見一句關於「國家利益」、「自主創新」、「民族產業」之類的表述。
國貨邊緣化堪憂
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梅詠紅指出,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初提出了「市場換技術」的方針,這在一段時期有其合理性,使中國告別了短缺經濟。但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經濟形態早已發生巨變,跨國公司不再僅僅把中國作為加工基地,而是制定了長遠戰略,開始兼并中國企業,控制市場。
尤其是,被列入《清單》中的九個汽車品牌沒有一個自主品牌,這令本來市場份額就不大的國產企業處境更加尷尬。儘管有官員後來解釋,國產汽車未入選是因為沒有主動參加環保認證。但梅詠紅質疑,這個《清單》出台之前是否與企業做了足夠的溝通。
奇瑞汽車公司的一位主管對記者苦笑,如果知道這個「認證」與政府採購有關,國產汽車絕不會坐視不理。據悉,在二○○四年河北省採購了七千四百五十輛公車,奇瑞僅佔一輛。在雲南省的三千多輛公車採購中,奇瑞也僅佔三輛。國貨的邊緣化境地可見一斑。
支持國貨利經濟自主
林治波指出,政府採購機制不透明等體制漏洞也導致了暗箱操作。特別是,許多外資企業在華經營多年,早已摸透了中國官場的一些「潛規則」,其公關手段比國人還老到。
就國際上的做法來看,發達國家在政府採購中都態度鮮明地傾向於本國民族產業,如美國九成以上的政府採購都購買本國產品,日、韓、印等國家更是如此。相反,一些拉美國家在改革轉型過程中,忽視民族產業,導致無法保持自己的經濟自主地位,經濟發展後勁不足,甚至引發了社會動蕩。這的確值得中國深思。
林治波指出,政府採購當然不能排斥外資或合資企業的產品,不過許多「洋品牌」雖然在中國生產,但品牌是人家的,其利潤絕大部分流向國外,真正能夠支撐國家振興、提高稅收、擴大就業的,還是民族產業和自主品牌。當然民族產業自身也需要諸多改進,以生產出讓國人信任的產品。
推薦閱讀:
※政府採購如何告別高價
※VR時代:本周VR項目中標榜(02.05-02.09)
※違反程序異議引發的重新評標案
※環保驗收調查/監測開啟政府採購模式
※遂寧嚴查招投標腐敗 查實違法所得2.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