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拳經歷及體會-蘇京嬌

2013年8月20日我參加了河南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此次交流大賽上我有幸獲得了傳統楊式太極拳一等獎及傳統楊式太極刀二等獎的榮譽。回顧多年來的練拳經歷,心中有太多的感慨。我因身體原因自年輕時就開始打太極拳,屈指算來也有20多年的歲月了,期間我走過了許多彎路。下面我談談自己練習太極拳的經歷和體會,把我練拳的苦和樂分享給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最初我開始學太極拳是買來DVD盤,按照盤中老師講的動作要領一個一個的動作反覆模仿練習,憑著自己的聰明經過一段時間的自學苦練,自以為也打得像模像樣了。我先後學習了24式太極拳,48式太極拳,32式太極劍等,外人看了都以讚歎的口吻說好,這使我成就感大增,每天痴迷地練習著。更讓我喜悅的是我的身體越來越健康。這樣堅持練習了十多年。2008年我50歲時退休了,我很高興有更多的時間能練習太極拳,每天早晨我背著刀劍到地壇公園去練拳,常常遇到一 些練拳的老師傅,說我腿腳柔韌性不錯,但也指出了我打拳的不足之處,如動作做得挺漂亮卻沒有什麼勁力,是花架子。後來我也發現自己打拳時動作有許多毛病,如聳肩、夾腋、虛實不分、上下肢體不協調等等。這些毛病在我以後的學拳道路中形成了很大的障礙。經過思考我決心要找一個好老師,認認真真去學太極,經人介紹我認識了楊式傳統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崔仲三老師,並成為永年太極拳社的一名成員。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打的太極拳在崔老師眼裡整個一個花架子。老師一眼就看出我打拳的毛病:頸椎僵硬不說還連帶四肢也僵硬,尤其腰部不放鬆,練套路時常常會出現夾腋,上下肢體不協調、動作不舒展,缺少上下相隨、周身相合、連綿不斷的感覺,太極界有句諺語:「學拳容易改拳難。」這句話千真萬確,練習套路時老師花了很長時間糾正我的錯誤動作,當時我會注意到,而回家自己練時又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樣反反覆復糾正了很長時間。崔老師傳授的是傳統楊式太極拳。在這之前我沒有接觸過傳統太極拳,一切都從零開始學起,傳統太極拳與競賽套路有所不同,尤其下盤動作更是有很大的差異:傳統楊式太極拳轉腳是實腳轉動,套路中的「碾腳」有展腳、扣腳、擰腳,崔老師常說:「無論哪種腳法的變化,都是以腳掌的局部為支撐點和受力點,來完成動作的虛實轉換,關鍵是轉動的腳一側的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都要處於放鬆、靈活的狀態,以保證身體重心穩固和立身中正的要求。」一開始我難以習慣這種轉腳方式,再加上我打拳時沒有掌握好基本要領:膝蓋和腳尖應該保持同一個方向,我卻膝蓋偏離腳尖,造成我的膝蓋疼痛,通過學習我才知道膝蓋與腳尖不在同一個方向會引起膝關節損傷。我體會到沒有掌握打太極拳的技術要領是會走很多彎路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練,我終於明白了實腳轉動可以使得身體重心下沉,起到「下盤穩固」的作用。為了較快地掌握太極拳原理和提高太極拳水平。我訂閱了《中華武術》雜誌,從中學到了許多有關太極拳的知識。此外我常常參加比賽,挑戰自我,因為比賽使我有動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拳技也在比賽中逐漸得到提高。幾年來我先後參加區里、市裡比賽,開始成績平平,但我並不氣餒,認真分析失敗原因,不斷總結思索,反覆刻苦練習,通過幾年的堅持練習我收穫了許多,終於在這次「河南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有了收穫:多年來的汗水沒有白流,同時我也明白 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眾所周知,太極拳一是練身, 二是練氣,三是練心,因而太極拳是最好的強身健體、有益健康的運動之一,這麼多年太極生涯我有很深的體會和感受,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第一,學練太極拳一定要找一個「明師」。也就是找個懂得太極拳的好老師,你會進步快,並且不會走彎路。首先要從「拳架」練起,應該跟著老師仔細練習套路中的每一個動作,並記在腦子裡,此外練拳時要注意內、外、上、的協調,「內」是指用意不用力;「外」是指四肢、肩、肘,動作由腳而腿而腰柔和、相連不斷:「上」是指虛靈頂勁;「下」是指氣沉丹田。對於初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牢記以上要點,抓住精髓,正確地、反覆地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每一個基本動作,練太極拳最忌諱的是追求速成和短期效果,要緩慢而又穩步地進步,因為這是一個長久的功夫。第二,練習太極拳必須嚴格遵循太極拳十要素: 虛靈、含拔、松腰、分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太極拳運動是一項全身運動:不僅鍛煉四肢關節及五臟六腑,而且還鍛煉我們的大腦。然而要做到這十點並不是件容易事,太極拳練就的就是全身心的放鬆。以松腰為例,凡打太極者都知道腰是一身的主宰。拳論云:「命意源頭在腰隙」「氣如車輪,腰如車軸」。只有松腰才能氣沉丹田,只有松腰才能靈活穩健。學打太極拳這麼多年,對我來說松腰是個大難題,每次練拳時腰部總是僵硬不靈活,腰放鬆不下來,因而打拳時上下動作總是難以協調,常常影響到下肢的虛實變換不分明。太極拳動作的虛實變化全靠腰的活動來完成,靠腰部轉動的靈活、敏捷和松沉來體現太極拳分清虛實的特點。崔老師常說:「松腰時一定要保持上身中正,收腹斂臀,兩個大腿根微微摺疊,命門向外凸出,同時膝蓋要放鬆。」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很長一段時間我還是不能掌握這一要領。後來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反覆練習仔細揣摩,我明白了松腰的時候,腰脊應該端正豎起,同時不能用力而是用意念引導下垂,集中意識收斂小腹,按此法反覆練習則能達到松腰的目的。經常堅持這種練習方法,腰部就會靈活穩健,腰鬆了動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隨。同時腰鬆氣則自然下沉,能使兩足有力,下盤穩固。第三,打太極拳不可忽視基本功的練習。所謂基本功包括腰腿的柔韌性和下肢的穩定性。太極拳是一項剛柔相濟的運動.在最初幾年裡我只是練習套路,而忽視了基本功的練習,因此在參加比賽中往往因下肢力度不夠而經常失誤。總結後發現我的柔韌性雖好但缺乏剛性,也就是下肢的穩定性差,做「雙擺蓮」這種比較高難度的動作時常常因腿部穩定性差造成掉腿,真對這個弱點我加強了基本功的練習。那麼「站樁」和練「太極步」自然是練習下肢穩定性最好的方法了,於是我每天會抽一些時間練習站樁及走太極步,同時練習耗腿也十分重要,能增加腿部的力量,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練習果然腿力大增,在做蹬腳、分腳、擺蓮及金雞獨立等式子時我的腿不再顫抖了,下肢穩定性大大增強。體會到了「腳下生根,與天地同體」的感覺。第四、打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相連不斷十分重要。太極用意不用力,自始自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拳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貫穿一氣。起初我打太極拳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善於模仿,動作定勢優美,每做一式必有停頓,而且很少用意念指導動作,經常用拙力,四肢關節僵硬。真對這種情況我除了請教老師之外,還翻閱了有關書籍:「太極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又曰:「內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自己經過認真學習和思索,久久練習,終於有了顯著的進步。同時我也體會到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義:它是用意念去指導動作,用意識支配行動;也就是意念在先,用意識放鬆肌肉,不用力是指不用拙力,而是要用自身的重力,打拳時如果用意,意到氣到,氣血自然疏通了;同時我明白了前一個動作的結束是後一個動作的開始,這樣才能有連綿不斷、勢斷意不斷、如行雲流水的感覺。就能體會到周身血液循環加快、經絡通暢,身體自然輕鬆舒適。通過堅持不斷地習拳,使我明白了意念對動作套路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總而言之,打拳時上體要正,腰部要活,下盤要穩,「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去僵求柔,松貫 全身,並且持之以恆,這樣才能達到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目的。多年的習練我深深地體會到,練拳既能身心兼練,又可內外兼修。練拳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和不斷戰勝自己的過程。今天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老師的精心培養和付出的心血,在這裡向崔仲三老師和所有教過我的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最後衷心祝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擁有健康,擁有快樂。
推薦閱讀:

那一次投基經歷改變了他對理財的看法 |富二訪談
YT大師與傑作 它經歷過幾個世紀的繁華與榮耀,所以才會對你愛搭不理 2018-05-15 19:31
佟大為親述雅安地震經歷 平安抵京捐善款20萬
經歷過,此生亦無悔

TAG: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