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做一枚恬淡的知識分子

我對政治不甚了解,也毫無興趣,對錢鍾書的了解也只限於《圍城》和日常聊起的隻言片語。起初有讀《我們仨》的慾望,完全是因為這個溫暖而飽含深意的名字。整本書讀完,覺得書的內容和它的名字別無二致。這本書激起了我對人生的一種認識,讓我更進一步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一種怎樣的人生。「我們仨」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他們在國外留學時承受了生活上的種種不適和沉重的課業負擔,回國後與大家庭的相處也多有磕絆,文革時期更是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故,最終,還遭遇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酸。這些疼痛和奚落甚至是我們此生都未必會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讀了他們的人生之後,我感受到的仍舊是他們生活中的溫暖和愛,如此恬靜的、不亂分寸的流淌在艱難生活的每一天當中。這份溫暖和愛,就是他們對人生的態度,早已與他們經歷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毫無關係。我也想做一枚這樣恬淡的知識分子。有一個所愛的人,一個想要保護的家庭,和一兩件怎樣也割捨不下、願意終生去做的事,這便是一個再好也沒有的人生。有野心不知到底是不是好事,但是我不喜歡,我也沒有。「我們仨」都是出類拔萃的人,但是他們都沒有野心,他們畢生所努力的,不過是做好本職工作。他們從來都不爭取什麼,即使被安排在了並不喜歡也不適合的崗位上,也選擇默默接受,並不反駁或做格外的要求。對於名利,他們唯恐避之不及,他們甚至視名利為禍害,為累贅。錢鍾書因《圍城》而出名,楊絳在本書的末尾處寫到「他並不求名,卻躲不了名人的煩擾和煩惱。假如他沒有名,我們該多麼清凈」。知識是有重量的,它能夠拉著人的心往下沉。書讀多了,心便沉靜下來,對於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們仨」能夠過得這樣溫和,處變不驚,與世無爭,與他們嗜書如命有著極為直接的關係。讀書對於他們來講是終極幸福,是生活的動力,這是真正喜歡讀書的人。楊絳在書中談到「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那些將讀書視為升官發財的途徑和手段的人,並非真的喜歡讀書。直到錢媛年近六十歲患病不能起床的時候,她寫給父母的書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溫暖的昵稱,這是一種超然的生活態度。他們從年輕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樂中:出門「探險」,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對著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們感到知足。楊絳在書中好幾處都談到,錢鍾書給人的印象是驕傲的,有時也是呆板木訥的。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楊絳的話語中明確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賞他,也許這就是所謂的「靈魂伴侶」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難找到能夠理解自己的人,而錢鍾書和楊絳無疑都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找到了一個能夠「看」到自己的人。多麼想也這樣過一生。
推薦閱讀:

[原創]自由理性精神與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 【原創評論】
當代知識分子的先驅
中國知識分子為什麼越來越猥瑣?——從知識分子的道德過錯說起
讓一部分人先站起來 - 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基因修飾動物:恩澤世界的幕後英雄

TAG:知識 | 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