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引用】古琴之意境

引用 【引用】古琴之意境

2012-05-05 07:21:21|分類: 古琴天地 |字型大小訂閱

本文引用自七彩冷月新版《【引用】古琴之意境》

意境一詞最早出現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他提出了「言外之味,弦外之響」,「意境」包括了兩層意思,一是「意」,即:藝術家主觀情感的流露,二是「境」,即:外在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的反映、再現。這種情境相融的境界蘊涵著無窮之味和不盡之意,使人回味,使人流連忘返,所以稱之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響」,因為「言外」和「弦外」都是不受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因而天地更加廣闊、空靈、無限。意境是中國一個極富民族特色的獨特美學範疇,常見於在古典詩詞、中國畫、中國書法等中,中國古琴當然也不例外。

古琴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是最好不過的意境相通,引起共鳴的證明。中國古琴的境界是「無盡」、「無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的聲音物質來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所以琴聲音淡、聲稀,琴意得之於弦外,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大詩人陶淵明曾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正是將琴樂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窮極的哲學思維。

古琴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融儒、道二家思想的影響,在藝術實踐上影響尤深。無論古琴的曲目、音色、音樂結構、彈奏姿勢等不同層面,均反映出一種含蓄內斂、清和淡雅的風格,當然這是相對而言,琴曲本身也有不同風格,但和其他樂器比較,古琴含蓄內斂的風格是很突出、很鮮明的。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意境強調一種無限和深微的境界。這種境界的至極之處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正是所謂「弦外之音」、「韻外之致」,是一種絕去塵囂、遺世獨立的希夷境界。

琴樂既重意、重意境,其表達手法則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為主。琴曲的藝術表現手法雖然有「擬聲、象形、會意」三類,但會意是統率著擬聲和象形的,琴曲並不重直接的擬聲和間接的象形而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這是中國藝術獨特的虛實對立統一手法的運用,情景相融才能虛實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質表達空靈和幽遠之致,聽之使人悠然意遠。

為了追求和表現高逸、深遠的意境,琴樂強調「音至於遠,境入希夷」的境界。這種境界恰與「俗樂」的繁聲促調對立。相反地,琴樂以清遠古淡為美,因而琴樂的特色往往是「曲淡節稀聲不多」的。這樣的琴樂雖不一定能觸人之耳,但卻能感人之心。

推薦閱讀:

古琴吟
當武當太極 遇上絕美古琴,何其美哉!
著名的古琴曲
「卧龍吟」你會唱嗎?《三國演義》里唱過!
學習古琴的好處

TAG:古琴 | 意境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