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四合院的居家擺設(專輯)
如果居高臨下瞭望老北京城,除了天潢貴胄的皇家禁地、王府豪宅高聳矗立外,基本上是灰磚瓦脊的瓦房、平房和綠樹冠頂。從這緊閉的街門算起,門墩、門道、影壁和眾多房屋,構成四合院的整體建築模式。一般四合院房屋的正房(亦稱上房)是坐北朝南向的設置,多是一溜兒三間房或為多間。中間多為廳堂,兩側是東西廂房以及耳房,俗稱為一明兩暗(也有一明多暗)。所以老北京流傳著一句「有錢不住東南房」的口頭語。由此可見,這北房在老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被看重的。所以老北京人稱這北房時,要特別加上一個「大」字,如三間大北房。
當踏上大灰磚鋪就的正房台階,一扇木門上明下暗,木窗花棱錯落,屋面合瓦清水脊。高屋頂厚牆壁,這樣才能隔熱保溫,不僅採光充足,而且冬暖夏涼。進得廳堂(其功能是客廳)多為方灰磚墁地,大白粉凈牆,白翎紙糊棚。屋內有磚牆隔斷或隔扇。隔扇樣式繁多,有月洞門、花罩隔、博古架、屏風等。正房內一張八仙桌兩把太師椅,居中而設;其後是張長條案桌,兩旁是花架分立。八仙桌上一個圓茶盤內一隻瓷壺若干瓷碗,是必備之物;長條案桌居中擺放中式座鐘,鋥明瓦亮;兩邊再分立的是大瓷瓶,將軍罐(一種瓷器)或瓷帽筒等擺件。牆壁上多有四扇屏——梅蘭竹菊;國畫軸——花鳥魚蟲;蘇綉湘繡,高懸展示。講究些的廳堂,擺放的中式座鐘同樣有講究,其長方外形,圓形錶盤,其上只有時針分針沒有秒針。錶盤下置一個鐘擺,滴答滴答不停地晃動。最為有趣的是,這座鐘因為是發條式機械傳動,所以要每隔三五天,用類似「鑰匙」的專用工具給發條上勁兒,否則座鐘就要停擺,不走了。如遇停擺,就要不厭其煩每一次撥動一整圈分針,每一次打完整點,每一次的耐心等待。要說到這中式座鐘,那簡直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僅以鐘錶的外形為例,製造大師首先將下部的玻璃塗畫成花色圖案的裝飾畫;上部圓頂凸台,葫蘆形立柱,古樸精緻;木框處鑲嵌著包金的飛龍形、奔馬形裝飾品。大多數座鐘配有紫檀木的鐘座,其外罩一個紫檀木框的玻璃罩。精細的手工製造技藝極為高超,擺設在廳堂桌案上,古樸典雅精緻美觀。至於太師椅、八仙桌、長條案等物件,多為仿明清樣式。現實許多家庭已經沒有這些擺設了。大多是作為古董古物件,納入收藏之列了。就單說這太師椅,多為花梨木、紅酸枝最為講究,最次也是老榆木的材質製作。找遍整張太師椅難尋一顆釘子,製作時主要採用豬皮鰾膠合縫粘接。扶手處精工細作,鑿榫嵌卯,靠背處鏤刻雕花。如此做出的太師椅,人坐在上面寬大舒適,美觀實用。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們,說到這傢具,多是實用夠用為宜。傢具主要是箱子和板櫃。這箱子也主要是普通的木箱。那時更換衣裳,經常是翻箱倒櫃地一陣忙碌。有時翻了一個箱底朝天,也沒有找到要找的東西,白忙活兒了。說到這箱子的材質,讓我十分留戀的是原來家中的一對樟木箱子。這樟木,是生長在南方的一種稀有木材,木質細膩,所以也很重,本身帶有一股獨特的香薰木味兒,不僅本身不會生蟲子,散發的氣味還能防止蟲子對衣裳的嗑咬。樟木箱子的做工同樣是十分的精緻與結實——黃銅包角包邊,黃銅扣銱,黃銅鎖釕,擺在家裡中看亦中用,深受老北京人的喜愛。在我原來居住的北椿樹衚衕八號院內,有一位老街坊張大爺。他的北屋裡還使用過一件老式板櫃。這板櫃的高度就是擺放在瓦房裡也接近於頂棚,寬寬大大的。讓人難以忘記的是兩扇板櫃的對開門,用雕刻的方法凸顯出長條形木框,其內被精雕細刻著纏枝繁花,顏色是深紫色。板櫃中挺方柱上安裝黃銅材質固定件,兩扇櫃門也同樣材質的鑲著半圓盤。如關閉上板櫃門則形成一個圓盤。一根銅質的圓桿,恰到好處地穿過兩個圓盤的凸洞處。還有一串懸垂的銅鏈,一把老式銅鎖鎖在銅桿的另一端。這板櫃的上部隆起雕刻的花幃板,四支立腿是寶蓮柱。仔細想想,這已經十分罕見的板櫃,整體圖案猶如纏枝繁花之中簇擁著一輪圓月,精緻美觀,又古樸大方。說到四合院居家的擺設與傢具,如那時誰家有一台紅燈牌收音機(俗稱話匣子),就已經是稀罕之物了。大人孩子準時準點地收聽評書、小喇叭廣播,十分吸引人。再說廚房裡的鍋碗瓢盆,多有銅盆、銅壺、銅火鍋;燒開水的水汆兒、烙餅的炙子(用砂鍋的材料製作,圓形其上有均部的眼兒)、烘烤衣服的支籠。還有女同志自己燙髮用的「火夾子」,熨燙衣裳的熨斗,是說不清也列數不完的。(2)京味兒四合院—居家擺設四合院是老北京一種最常見的傳統住宅,也是古都風貌中的重要景觀。北京的四合院不僅以嚴謹的布局、精美的建築和幽雅的居住環境受到人們的青睞。
而四合院里古香古色的藝術裝飾及鎮宅的老物件,都是古都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老物件兒不僅體現了老北京古樸而文雅的藝術底蘊,還流露出些許神秘色彩。在社會變遷中,儘管有些裝飾物已經殘缺破舊,有的蹤影皆無,卻難以讓人忘記它當年的輝煌與燦爛。確切地說,老北京的四合院代表著一種文化,標識著一種符號。它蘊含著老北京人追求幸福美滿,渴望吉祥平安的崇高理念,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不凡。當踏上四合院中大灰磚鋪就的正房台階,一扇木門上明下暗,木窗花棱錯落,屋面合瓦清水脊。正房內一張八仙桌兩把太師椅,居中而設。
八仙桌上一個圓茶盤內一隻瓷壺若干瓷碗,是必備之物;長條案桌居中擺放中式座鐘,鋥明瓦亮;兩邊再分立的是大瓷瓶,將軍罐(一種瓷器)或瓷帽筒等擺件。
其後是張長條案桌,兩旁是花架分立。
牆壁上多有四扇屏——梅蘭竹菊;國畫軸——花鳥魚蟲;蘇綉湘繡,高懸展示。
正堂之中擺放的太師椅,多為花梨木、紅酸枝最為講究,最次也是老榆木的材質製作。
整張太師椅在製作時不用一顆釘子,其主要採用豬皮鰾膠合縫粘接。
扶手處精工細作,鑿榫嵌卯,靠背處鏤刻雕花。寬大而舒適,美觀且實用。(3)老北京剪紙藝術作品徐陽剪紙是中國古老而傳統的一門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以質樸、清新、純真而動人,以情真意切和洗鍊而為人稱道,其放任不羈的表現和稚拙原始的趣味更為人推崇。
徐陽,北京一級工藝美術大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北京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背景小知識:剪紙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起源於漢。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唐宋時期,剪紙藝術大發展,從婦女頭戴的裝飾物到服裝綉樣,從印花布樣板到皮影鏤刻,窗花、彩燈、巫術到處有剪紙的使用。後來,在節日期間用彩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貼在窗上的稱為「窗花」,貼在門上的稱為「門簽」,用於喜慶的稱為「喜花」。唐代詩人李商隱《人日即事》詩中,有「縷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之句,也記載了剪紙的歷史。直至今日,剪紙這一古老的藝術品種仍然以它頑強的生命力活躍在民間,廣受喜愛。
徐陽老師最新創作剪紙作品:生肖馬、福娃、十二生肖等是您居家擺設、禮贈之佳品。
北京衚衕中的四合院,別有洞天,石榴樹下的大魚缸承載是北京豁達閑適的性格。鬧中取靜的小院石榴樹沒有了快節奏的都市生活,有的這有優哉游哉的魚兒在隨意的遊動,方寸之間依然讓魚兒滿足而快樂的生活。看著這些小魚扭動著美麗的身段,悠哉快哉的生活,回憶起小時候在衚衕中的生活。魚缸、魚盆是四合院里常年擺放的不可或缺的點綴之物,魚缸多為大口的陶泥缸或瓦盆,缸的大小視庭院大小、養魚多少來配備。魚缸的高度一般要達到人的腰間,不夠高的則底下墊上木頭或者磚塊,這樣方便玩賞和餵養。魚缸里不僅有品種繁多的金魚,還兼種著荷花、水草等植物。
小金魚兒是住在衚衕里的小孩子們最喜歡的玩意兒。「賣大小哎小金魚兒嘞嗨,蛤蟆骨朵兒大田螺螄嘞!」只要一聽到買小金魚兒的吆喝聲,附近的孩子們就會奔出家門,圍住賣金魚兒的老爺爺看個不停。王字虎頭、鵝頭紅、蛋絨球、鼓眼帽子、虎頭、龍睛、丹鳳、翻鰓…用大陶盆養金魚,養久了盆邊會生一層綠苔蘚,再配上小紅金魚兒,甚是好看。老北京從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喜歡在自家院中擺上魚缸養幾尾金魚,天棚、魚缸、石榴樹是四合院里最和諧的景緻,老北京人養魚陶冶情操,修鍊心性。同時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很有說道。金魚是人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吉祥之物,給人以歡樂、祥和的感覺。小金魚兒香插、線香、便簽紙、筷子架…老北京人的玩意如今置於居家、辦公之地都大有用處。寓意美好體現了人們對歡樂、祥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及追求靈動、美妙、雍容、典雅的高品位審美,感受老北京金魚文化,帶回家一份北京禮物也是不錯的紀念,在北京禮物專賣店都可以看到哦!(4)追憶六七十年代人的結婚家居每個時代都有人結婚,都得花費。時代在前進,結婚組曲也在不斷變奏。如果說新時代的結婚是一種對生活情趣要求提高的文化活動,那歷史上的婚禮主要是宣告一種嚴肅的社會衍生方式和新的經濟組合形成。今天我們就來一同回顧六七十年代人的結婚家居。六七十年代人的結婚證上世紀50年代的人結婚很革命,也很簡單,兩個鋪蓋卷到一塊,就算完事了。60年代的人結婚有點講究了,得湊夠36條腿或72條腿,也就是說大床、衣櫃、書桌、椅子這幾大件木頭做的傢具可不能少每個女孩出嫁都會帶上一個樟木箱子方桌五斗櫥那時流行「36隻腳」的說法,一個男孩子要結婚,家裡必須得具備大床、大櫥、五斗櫥、床頭櫃、方桌和4把椅子這樣一套總共36隻腳的傢具。新傢具是憑結婚證明,排隊供應的。也不知那時傢具廠的設計師在想啥,那36隻腳一套的傢具樣子幾乎雷同,好像部隊里供給制發放的一樣,大多上深色油漆,難得有人喜歡買「清水」或奶白色的傢具,也許大家都存著一種傢具傳代的想法,希望耐用度要高,此生再積蓄到「巨款」換傢具幾乎成了一個遙遠的夢想。總結:六十年代的人結婚很簡單的,那時不用買房子,住的是公房,結婚時申請一間婚房,從集體宿舍搬出來;再從單位領取一套雙人床和桌椅,房子、傢具仍是單位的,每月從工資里扣使用費。婚慶不興去飯店,不清吃飯,只是茶話形式的。那時物資也貧乏,一份結婚證限量買5斤糖塊、0.5斤茶葉,發給15尺布票,0.5斤油票。所以也只能那麼辦,不過也聽熱鬧的。這就是六十年代青年結婚的全部。很多經歷過70年代的人都會覺得經歷了一場「浩劫」,文革剛剛褪去的騷動,變革帶來的新生活的未知,改變著這個時代國人的生活。70年代的人結婚要會「轉」,要購齊了「三轉一響」(自行車、電風扇、縫紉機加收音機)。戴著梅花表,騎著永久牌自行車,小年輕們比現在背著LV、開著寶馬都帶勁,升級版的「四大件」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巨大憧憬,是那個年代最樸素的奢華體驗。搪瓷臉盆
痰盂那時候新人結婚,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大多是送物祝賀,送現金的人很少。婚慶禮物最常見的是被面、床單、枕頭、搪瓷盆、開水瓶等等。現金是你5元、我10元湊在一起,然後連同禮金清單用紅紙封好交給新人。總結:幾壺熱水、幾盤瓜子,聊聊天唱唱歌,這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鬧洞房時的典型場景。那個年代的新人結婚大多是把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一遍,有的房屋牆壁太破,就用廢報紙或白紙糊上,再貼上用手工剪成的大紅「囍」字,門上貼上婚慶對聯。那時市場上既沒有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各種家用電器,也沒有成套傢具賣。有的新人買回木料請木匠製作傢具,有的請油漆工把舊傢具油漆一新。條件稍好的在新房裡擺上上海產「蝴蝶」牌縫紉機和「紅燈」牌台式收音機。這就是七十年代青年結婚的全部。
推薦閱讀:
※最美秋天裡北京不可錯過的風景
※如何看待今早北京發生的「因拿錯包子餡,男子怒踩一屜包子。」這一新聞?
※北京出手讓美輸個精光:TPP成一張廢紙
※北京有哪家駕駛陪練公司服務靠譜?
※北京法源寺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