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起來讓我們努力卓越

行動起來讓我們努力卓越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都知道當今的教育之形勢,可謂是一日千里,不容等待,作為育人之人,更應努力成為人中之人,方可成為真正的育人之人。

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開明之師,睿智之師,明理之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那麼教師的開明,教師的睿智,教師的容與大,來自哪裡?來自教師的廣、博、深,來自教師的不斷的學習與思考;來自教師的堅守理想、擔當責任和持之以恆。作為教師不管是從職業的角度,還是從自身素養的要求,都應該是一個朝思暮省,善於叩問自己的人。

一、做一個持之以恆的讀書人。

《莊子》說:水不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陶繼新說,作為為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文化人,而要想擁有文化,就必須讀書。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與教師的生命成長有著一種內在的聯繫。所以說教師首先是一個讀書人。

曾有這樣一個竹籃打水的故事:

一位爺爺和他的孫子生活在一個山區莊園里。

每天清晨,爺爺都坐在廚房的桌子邊閱讀書籍。孫子受爺爺的影響,也盡自己最大的能力,閱讀那些書籍。

一天,孫子問:「爺爺,我一直試圖像你一樣閱讀這些好書,但我不能真正理解它。花費這麼多時間讀這些書,有什麼用呢?」

爺爺平靜地拿出一個用竹子編成的放枚煤的竹籃,對孫子說:「拿著這個竹籃,取一籃子水來。」

孫子提著籃子走了。等他回到家中,竹籃里的水一滴不剩。爺爺笑著對孫子說:「下次打水的時候,你必須跑得更快點。」孫子再次來打水,這次他跑得比上次快了許多。但是,結果依然不變。孫子告訴爺爺:「用竹籃打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說著孫子換了一個桶過來。爺爺說:「我不需要一桶水,我要一籃子水。你能夠做到,只是你嘗試得還不夠充分。」爺爺走出來,親眼看孫子去打水。

孫子清楚地知道,竹籃打水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他希望給爺爺演示一遍,讓爺爺知道,即使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籃子里的水也會漏光。孫子盛滿一筐水,飛快地向爺爺跑來,籃子中空空如也。孫子氣喘吁吁地對爺爺說:「爺爺,你看,根本沒有一點用。」

「你真的認為這樣做沒有一點用處嗎?」爺爺說,「好好看看這個竹籃。」孫子仔細地打量了一下竹籃,竹籃確實和以前不同了,那個臟稀稀、黑乎乎的籃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潔凈如新的竹籃。

「孩子,看到發生的事情了吧,閱讀好書也是如此。你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它,也記不住多少內容,但只要你用心閱讀它,它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凈化了你的心靈。」

是的,讀書是一種精神的默契,思想的默化,不是一次兩次的心血來潮,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讀出品位,它需要不斷地堅持,就象竹籃打水一樣,也許我們一下子看不到現實的水,但經過長期的堅持卻能蕩滌我們的靈魂,凈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品位。

教師更應該做一持之以恆的讀書人。

二、做一個善於思考的知性人。

知識只有消化了以後才是營養,不然會成為智商的脂肪。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只滿足於陀螺似地不停地工作,機械般的「奉獻」,而不進行思考,那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他的教育教學水平就不會得到提升,他的教育就是蒼白的。

台灣大學有口鐘叫「傅鍾」,傅鍾每天響21下,這源自台大老校長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的3小時是用來深思的。」傅老的話道出了思考的重要性。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思考就顯得尤為重要。

李鎮西老師當年在四川樂山工作時,教研室的唐建新老師曾對他說:「不要只是不停地奔跑,還應該適當地停下來沉思——通過寫作、整理、反思,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李鎮西老師從中受到啟發,於是在工作之餘,及時記錄自己的教育軌跡,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使得「他對自己的教育得失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對教育的本質以及教育科學規律,有了相對正確的理解與把握,對每一天的工作有了一種持續不斷的動力與激情。」通過對自身教育實踐的理性思考,使他的教育教學逐漸達到了一種較高的境界。

對教師來說,「教而不思則滯」,因此教師要學會教學反思。思後方知教之法。教師從事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有著鮮活生機與思想的學生,教師工作不是把知識從個人或書本中複製給學生,而是讓學生主動的消化與吸收,因此,教師不但要「思考」教材如何教,還要「思考」學生如何學,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方法,用不同的鑰匙開不同的鎖。

思後方知教不足,思後方知教之變,思後方有教之魂。教師只有善於思考,才會發現實踐中的不合理、不科學之處,才會不滿足於現狀,激起教育的詩情,不斷開拓創新;教師只有不斷思考,才會理清教學的靈魂,形成獨有的教育思想,和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師只有為斷地思考,才能探求教育的規律,尋找教育的真諦,才能有廣度、有深度,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三、做一個有自己思想的人

不記得誰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思想是名師之魂「思想決定方向。特極教師於漪也曾說過:我們的教師往往沒有方向感。多麼有哲理的一句話。方向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沒有方向怎達目標?

正因為我們是教育者,所以說我們更應該是一個思想者,因為教育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尋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發現(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發現),而沒有發現就談不上教育工作的創造性。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必定會培養出一群有個性的孩子。高素質教師應該是一個思想觸覺十分靈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獨立思考,保持個性,應該是每一個教育者堅定的人生信念。如果我們成天忙於應付補課、編資料而使自己成為思想視野愈來愈狹窄的「教書匠」,除了積累一肚子的考試經驗外,什麼也不會留下,總是讓人覺得有種強烈的悲劇色彩,默默無聞工作到死的老黃牛,艱難困頓中頑強支撐的個人英雄,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教育獻身者,這樣成功讓人感動,讓人流淚,讓人惋惜,也促人警醒和思考。要知道,人云亦云,亦步亦趨,邯鄲學步,跟著潮流,毫無主見,只知道埋頭苦幹,不知道抬頭看路,是根本無法勝任「素質教育」重任的。

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哪一個教育家不是從有思想的教育者成長起來的?像孔子、葉聖陶、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杜威以及當今的斯霞、於漪、魏書生等,正因為他們的思考與實踐,才成就了那高山仰止的教育思想,一直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或許,我們現在甚至永遠也無法達到他們那種光芒四射的境界,不會與日月同光,但我們應該堅信,有一定的思想才能為自己的人生抹上一絲亮點:不能做「太陽」,就做個「月亮」;不能做「月亮」,就做顆個「星星」;不「星能做「星星」,那怕做個「螢火蟲」,也要閃耀自己的光。

思想從哪裡來?思想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思想是在學習中不斷豐富,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在反思中不斷升華。只有勤於學習的人,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只有不斷地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的積累、檢驗,同時又能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實踐的人,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

雨果說過「思考就是勞動,思考就是行動。」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做一個持之以恆的讀書人,做一個善於思考的知性人,做一個有自己獨特思想的人。

行動起來讓我們努力卓越。


推薦閱讀:

可怕的是,底子比你好的人比你還努力
真正努力的人,其實都很低調
如何看待自己努力仍比不過別人?
講章:感恩、努力、交託
情感丨努力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然後遇到那個不必取悅的人

TAG:努力 | 行動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