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職業觀
應屆大學生成了嫁不出去的灰姑娘
在談基督徒的職業觀之前,讓我們先看看廣州召開的人才招聘會,人山人海,那位女大學生拚命往裡沖,就是沖不進去,因為人太多了。第二張是鄭州的一次大學生招聘會,本來早上七點鐘開門,但是七點還沒到,整個會場被包圍得水泄不通,七點鐘一開始,人們往死里擠,最後電梯都給擠破了。整個一部這麼長的電梯,東倒西歪地躺在那邊。找工作的大學生太多太多,但是需要招聘應屆生的單位太少太少。據權威部門透露,今年60%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因此大學生的工作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矛盾。隨著中國由自然經濟的農業社會向一個市場經濟的工業社會轉型,職業正在成為每個人最關心的話題,大學生找工作也將越來越難。 然而,很奇怪的是,很多企業都抱怨招不到人。我去過很多企業,他們想招個人力資源總監,大半年過去,一個合適的都找不到,就是招個人事主管,找了三四個月,收到幾大堆簡歷,一個中意的都沒有。很多公司公開宣稱,堅決不招應屆大學畢業生。為什麼?應屆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沒有任何職業觀念和意識,你和他簽了兩年的協議,但是他剛乾幾個月,就跳槽了。還有的大學生到公司不好好乾活,一天到晚專門在QQ、MSN上聊來聊去,有些大學生大事幹不了,小事不想干。所以大多數企業發下毒誓,打死我也不招應屆大學生了!
比什麼都稀缺的職業精神
為什麼這些應屆大學生如此不爭氣?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去了公司一會幹這個,一會兒干那個,叫他去干臟一點累一點的活,就不幹了。有一次,國外一家大公司在人才招聘會上,給應聘者一道測試題:假如你來我們公司,首先叫你干三個月的清潔工,你願不願意干?結果可想而知,非但沒一個人願意,而且還有位女大學生投訴給勞動部門,說這公司歧視中國知識分子,堂堂大學生一進公司還要做三個月的清潔工。可以看出,應屆生缺乏良好的職業觀心態,沒人敢要。
為什麼公司都喜歡招工作了三四年的人?難道就是因為他們具備工作經驗和能力?否也。因為這些人在社會上已經翻滾摸爬了好幾年,已經知道他這一輩子到底要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他們已經明白自己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洪流中,應該有一個怎麼樣的職業觀。並且這些有了幾年工作經驗的人,心態比較沉穩,不再如應屆生心態浮躁,跳來跳去。所以很多公司寧可缺人,也不要應屆生。
當務之急的是,應屆大學生應當培養起正確的職業觀念和職業精神。在國內,職業觀念、職業精神的概念,是伴隨著市場經濟而來的。而我們國家真正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那一年才開始的。在短短十多年裡,雖說我們用慣了職業概念,但對其內在含義、文化和精神卻比較陌生。
在國外,第一批發展市場經濟的國家早在十六七世紀就開始了,比如英國、荷蘭、葡萄牙等國家。不要以為我們已經有多少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有什麼寶馬賓士,就怎麼了不起了。自問一下,我們在這些物質之外,真的具有人家那種市場經濟的企業家精神嗎,真的有那種市場經濟的員工職業精神嗎?這要打一個大問號。
事實上,我們看到很多中國人職業精神狀況非常差。我在北京認識一位經營會計學校的姊妹。她知道我經常給企業員工培訓講課。她就說:「你就不要給員工講課了,應該來幫幫我們這些企業家,我們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天天受員工的氣,一會兒打架啦,一會兒剛招的學生就給部下給挖走,自己在外面搞個學校賺錢。還有內部行賄,相互間利益紛爭,各種亂七八糟的醜聞,以至於招來了公檢法機關。我呢,只得經常忙於打官司,累得寧可死掉算了。」
這樣下去,企業如何經營呢?職業精神的嚴重匱乏,導致員工素質越來越差,讓企業家心力交瘁,難以管理。像武漢這樣一個大城市,在計劃經濟時代,它是一個工業重鎮,對全國影響非常大。如今發展市場經濟了,沿海地方越來越發達,而武漢卻死不爭氣,幾乎在原地打轉。後來我看到一篇報道,才知道深層次的原因。因為武漢以前是國營企業,養成了計劃經濟的官僚主義作風,這種作風,這種懶散的職業狀態根本就不適合在市場經濟當中來運作。該報道舉了個例子,武漢某重型機床廠所有的成品旁邊,放個木榔頭和一口油鍋。幹什麼用?原來大部分產品都是不合格的,尺寸做大了的,就用木榔頭敲小一點,如果做得比標準件小,就放到油鍋裡面炸一下,把它給膨脹起來。科技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地步,標準化精細化工業遍地開花,還需要榔頭敲油鍋炸,這樣的企業不倒閉才怪呢!而這一切,都緣起於員工的現代職業精神缺失。
2006年,有網站做了統計,發現中國的員工每天要花90分鐘在與工作無關的網頁上。而且很多遊戲網站發現,在正常上班時間,來網站玩遊戲的人最多,是高峰期,一到下班時間,顧客驟減,基本上人都沒了。一位白領向記者炫耀——我從來不在下班以後打遊戲。呵呵,這位白領多牛,充分利用公司資源,拿著薪水打遊戲!
在國內,別人覺得你這個白領很牛,但在國外,這被認為是非常不道德的。我有朋友在美國做律師,和他們在網上聊天,聊著聊著他們突然就停了,說上班時間不好聊私事。他們就有這樣一種意識,屬於公司的時間就必須給公司,屬於自己的才歸自己。
而國內卻不是如此,甚至包括一些基督徒在內。上海有位基督徒企業家,他非常善良。他也知道,很多信主的員工幾乎天天在QQ上聊天,發私人郵件,到淘寶上給自己開個小店賣東西,甚至還下載電影來看。後來他就請求員工,你們發發郵件,聊聊天,搞點私人的事我都同意,但是千萬不要下載影片,這樣把網路佔了,整個公司都上不了網。你看,一個老闆,他的最高要求就是員工不要下載影片。
很多人都在埋怨老闆。我們是否該反省一下自己,我們的職業習慣是否對得起自己的薪水,是否對得起老闆,我們的職業精神,到底符不符合市場經濟,符不符合時代潮流?
只要稍微關注點新聞,常常會發現員工頻繁跳槽、泄露公司機密、侵佔公司財產之類的新聞報道。原因何在?就是整個社會沒有正確的職業觀。
來自聖經的職業觀
正確的職業觀從哪裡來呢?產生於中世紀宗教改革之後。那時在市場經濟剛剛萌芽發展的國家,荷蘭、英國、美國、德國,都能找到正確的職業觀。當然他們的職業觀最終也來都自於聖經。
工作——與上帝同在的敬拜方式
我們來看聖經中怎麼說職業的,《創世紀》第2章15節:
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
修理看守的英文是「Till it and keep it」。實際上修理看守就是職業最原始的定義。上帝叫亞當去伊甸園,去修理它,去看守它。有人可能會問,難道伊甸園不完美,還用得著叫人去修理嗎?的確,上帝製造的東西都很完美。那麼上帝為什麼要叫亞當去修理呢?
因為上帝叫亞當與自己同工。所以亞當修理、看守伊甸園,就是與上帝同工,與上帝同在,與上帝交通。這是一種何等喜樂何等歡快的方式。所以工作本意,就是與上帝同在,與上帝同喜樂,是敬拜上帝的一種方式。而我們現在都把工作當作賺錢或是滿足自己興趣的需要,完全違背了初衷。再看《創世紀》第1章28節:
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所以,我們基督徒工作的本意,就是把這世界管理得更好。這是一個神聖的天職,哪怕你有再多的錢,還得努力工作。國外有很多優秀企業家,中國也有基督徒企業家,他們的錢夠自己乃至他們的家族花一輩子,但是他們還在儘力地工作。因為他們知道工作不單單是為了掙錢,而是履行上帝給他的天職,要繼續去治理、管理,為這個世界添磚加瓦,這已經成為他們最根本的一個使命。因此,工作首要的不是金錢物質利益問題,要明白工作是上帝交給我們的使命和職責,是一個神聖的天職。
事實上,像北京、上海很多大城市,人們都不願意工作,除非是迫於生計而勉強找份工作。有錢的人到處吃喝玩樂,找樂子,就是不肯工作。很多人拚命考大學,讀完大學不想工作;然後考研究生,研究生畢業不想工作;努力考博士,博士畢業後不想工作;於是考托福,跑到美國去讀個洋博士,洋博士畢業了也不想工作;回國開始是海歸,不想工作就變成海龜,最後成了海帶,整天待在家裡不工作。這樣的海帶每個大城市都有很多。
既然上帝恩賜給我們管理和治理的能力,就必須把自己的才華、才幹全都給釋放出來,為社會服務。為什麼比爾蓋茨成了世界首富,每天還在不停地工作呢?拿我們的話來說,是不懂得享受生活。他的工作已經跟金錢沒有任何關係,是在單純地履行上帝交給他的天職,是把自己的才華施展出來,奉獻愛心。 工作——神聖的天職
既然工作的本意是敬拜上帝的一種方式,那該是何等的喜樂。但是人們一提到工作,就很痛苦,完全不像我剛才講的多麼神聖,多麼喜樂
我剛從學校出來打工的時候,也是如此,覺得工作就是為了賺錢。我在外企干作,每到周六周日,老闆用公司的大巴拉著我們到北京郊區到處玩,什麼慕田峪,長城啊,雁棲湖啊,全都給玩遍了。但是星期一一去上班,還是打瞌睡,提不起精神。
很多弟兄姊妹在教會裡得到了喜樂,一工作就感覺特別枯燥,特別勞累。為什麼不能像伊甸園那樣快樂?答案就在《創世紀》第3章17-19節:
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
從聖經可以看出,工作非常勞苦,是犯罪後應得的結果,是一種懲罰。傳福音時,就可以這樣告訴別人:你為什麼覺得生活苦,生活累,因為這是我們犯罪後應得的結果,必須臉朝地,背朝天,每天辛苦地幹活。不但如此,《羅馬書》第8章22節說得更悲慘:
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
經文告訴我們,人類就是這樣地嘆息勞苦直到如今的,這是對罪惡的懲罰。不但那些如老牛拉破車一樣幹活的非常痛苦,就是那些開電梯的,管理物業的,都一臉的垂頭喪氣,做老闆的也是心力交瘁。我們信主之前,看上去是高級白領,同樣的難受,有時還恨不得把電腦給砸了。
弟兄姊妹也都喜歡星期天,都去教堂、教會敬拜上帝,特別喜樂。最討厭星期一,又要見那個可恨的老闆,又要見那個討厭的同事,又有那麼多繁重的工作。
沒辦法,勞苦的工作就是上帝對我們罪的懲罰。那麼能不能改變呢?我們來看幾段經文。
《羅馬書》5章1節: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 《羅馬書》8章1節: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里的就不定罪了。
《哥林多後書》5章17-18節: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這幾段經文告訴我們,我們歸信耶穌基督之後,又和上帝恢復了關係,如同又重新回到了伊甸園。而且在耶穌基督里,一切都得到了更新,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這個「都「字含義很廣,和妻子丈夫的關係,和教會的關係,和老闆的關係,和同事的關係,甚至和你家寵物的關係,一切都得到了更新,當然也包括和你工作的關係。
我們信主前,工作是一種懲罰,是一種勞累,現在又恢復到最初的狀態,工作重新成為一種敬拜方式,工作著是何等喜樂,何等完善。
現在,我們就清楚基督徒的職業觀,實際上就是喜樂敬拜,是我們在耶穌基督里得救後,又恢復到最初的一個狀態。基督徒的職業觀實際上是一個圓圈(見圖)。最初在伊甸園裡,工作是享受,是敬拜;犯罪後,工作變成懲罰和詛咒;當我們因信稱義得救後,工作又成了敬拜,成了喜樂和享受。這樣,我們對基督徒的職業觀就有更深刻的了解。
現在有些弟兄姊妹問我,自己已經信主多年了,為什麼還覺得工作還是那麼苦,還是那麼累,一點喜樂都沒有?
最首要的是,他們沒有把自己的信仰,真實地貫徹到自己的工作當中去。他們沒有這樣的意識,更沒有這樣去自我調節,把信仰和工作歸到一個方向上。另外,雖然我們得救了,但罪性還在,肉體的敗壞、誘惑還存在,整個社會的敗壞也在影響著我們。因而,要想達到信仰和工作的完滿一致狀態,需要不斷地調整,生命不斷地更新,這是一個過程。我們從聖經中明白了正確的職業觀,那麼職業的英文單詞什麼,是「Work」,是「Job」,還是其他什麼?我寫的幾本書里,職業的英語單詞都用「Calling」。我原來寫過一本書《天職》,英文名字就叫《CALLING》,「CALLING」就是呼召的意思。以前的BB機叫Call機,就是呼叫的意思。呼叫,呼喚,呼召,工作就是呼叫,就是呼喚,就是呼召。這個呼叫來自誰呢?上帝。這種概念是西方文明在一千多年的基督信仰歷史中,從聖經感悟出來的。
西方基督徒就覺得工作是呼召,是上帝給他安排的任務,工作是實踐他人生信仰的主要方式,工作就是敬拜。當他們的工作和信仰越是和諧一致,也就越能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
這對中國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即使我們信主的,也很難理解工作就是呼召的概念。我有個朋友叫張為東,他信主後把名字改成張尋,就是尋求真理,尋求上帝的意思。他原是學美術設計的,在東北讀完大學後,來北京找工作。可是找了半年還沒找到,反而找了一個北京本地的女朋友。但是他很不好意思去女孩家見未來的岳父母。因為每次去,他們都問,小張,有沒有找到工作?這讓他特別難堪。去的話也是三更半夜的爬進去,滿足後凌晨溜出來。後來他終於找到了工作,給馬路邊的廣告牌做燈箱設計。這個高興勁就甭提了,老闆還給他發了一個BP機。他把這個BB機的聲音調得非常大,每次去女朋友家前,就要老闆給他預備多打傳呼。在未來的岳父母面前,傳呼機「呼!呼!呼!」地鳴叫,讓岳父岳母感受自己有工作了,並且還很忙,很受老闆器重,多開心啦!
信主後,他看了我寫的那本《天職》。他就說,以前我覺得有老闆呼叫就意味著工作,現在才知道,有上帝在天上呼叫我,那才真正地表示我有工作。
所以,真正的工作就是上帝對我們的呼召。這是中世紀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聖經里發現的真理。在馬丁路德那個時代,人們都認為只有牧師的神職才是上帝的呼召。但是馬丁路德根據聖經提出了,基督徒的任何一個職業都是呼召,都是敬拜上帝的一種方式。當這個真理被釋放出來後,極大地促進了西方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從而使西方文明很快就扭轉了落後於東方中華文明的劣勢,成為全球文明的領跑者。
我們的質檢員在天上
我們就從轎車來看職業精神。轎車裡面最優秀的莫過於賓士、寶馬,它們都來自於德國。我們買藥品,買電子產品,買車子,只要有錢,就要買德國的施奈德、西門子、賓士寶馬。其它的機器設備,我們也都青睞德國產品。
為什麼德國的產品這麼卓越?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造不出這麼好的車?不說賓士寶馬,就是本田、三棱我們也造不出來。
人民日報曾發表過一篇報道。在三峽水壩上,一批中國工人和建築師在這邊幹活,另一批德國工人和建築師在旁邊幹活。但是我們中國人乾的工程,半年後就不能使用了,而德國人的工程質量仍然非常好。原來一些基本的操作不規範,比如螺絲,按規定該擰八圈,中國工人要麼沒擰緊,只擰了五六圈,要麼擰得太緊,轉了十圈十一圈的,而真正擰成八圈的極少。
德國工人幹活就特老實,每個螺絲不多不少,都給它擰八圈,並且每個螺絲口從一個方向看去,都擰成一字形,看不出有偏差的。德國人對工作的嚴謹已經達到這樣精細的程度。
我們知道一些優秀的名表,比如浪琴錶,比如勞力士,它們都出自小小的瑞士。這些名表幾十年連一秒鐘都不差,能防150米深的水壓,有極強的防震能力,就是從100多米的高空扔下來,也不會壞。
去年,中國一些基督徒企業家去瑞士訪問,同時拜訪了專門做表的主內企業。錶廠老闆拿出指甲大的一小片紙,叫他們看。他們用肉眼瞪了大半天,什麼都沒有,覺得很驚訝。老闆把紙放到高倍顯微鏡下,他們一看嚇了一跳,上面居然有幾十個小螺絲。由此可知他們的工作,到了何等精細的程度。
按常理,只要是製造型企業,肯定要有質檢員、質檢部門來檢查監督產品質量。可是他們竟意外地發現,這麼有名的錶廠,從開始到最後手錶成型,居然沒一個質檢員。他們就問老闆和生產員工,回答很幽默,也很耐人尋味——我們的質檢員在天上,就是上帝。
難道德國人天生對工作這麼嚴謹?為什麼瑞士能生產這麼優秀的手錶?這麼小的國家,他們那種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又來自於哪裡?而我們中國人天生做不出那麼精密的儀器,只能作為世界加工廠,生產一些衣服鞋子含量很低的商品,原因何在呢?
因為他們都是在為上帝而工作,擁有一種特別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觀,因著對上帝的愛和敬仰,工作上誠誠懇懇,不敢有半點馬虎。
三個人和三種職業觀
中國人長期接受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我們認為只有讀書做官才是光榮的,其它的諸如開公司、做生意、搞技術,都低人一等,尤其體力活、服務員更加被瞧不起,被當作下人乾的活。這種觀念嚴重影響了我們工作時的心態,從而影響我們的職業精神,導致我們的產品也上不了檔次。
正如中國人受孔子影響,產生了儒家思想的職業觀,同樣,德國人受宗教改革巨匠馬丁路德的影響,瑞士人受神學家加爾文思想的影響,這兩個國家都產生了新教職業觀。當然這兩個人的思想都來自於聖經。
馬丁路德說了一句非常的精彩話: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祭司,個人的工作與牧師的神職一樣神聖。這話很厲害,它告訴人們,在流水線上幹活,在電腦前工作,都不是一個普通人在工作,和祭司獻祭,牧師敬拜上帝一樣的神聖。於是人們就徹底地更新了職業觀,知道工作實際上是在敬拜上帝,所以就兢兢業業,精益求精。
加爾文也有句很經典的話:職業這個詞含有呼召的意思,而所謂呼召,乃是上帝用他的手指頭,指向某一個人說『我要你如此如此的生活』。加爾文的話非常具有感召力,什麼是工作?就是上帝用他的手指頭指向某一個人說:我要你以律師的身份來敬拜我,我要你以老師的身份來敬拜我,我要你以企業家的生活方式來敬拜我,我要你以牧師的方式敬拜我。所以工作是一種你怎麼敬拜上帝的方式,工作就是你在這個崗位上如何去侍奉神,去彰顯神的榮耀。
於是,從那時起產生了一種劃時代的,建立在聖經真理之上的嶄新職業,極大地推動了他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整個西方的發展史也因此而被改寫。
西方有個很優秀的經濟學家,也是思想家,叫馬克斯韋伯。他寫了一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專門探討基督教怎麼影響市場經濟,怎麼影響資本主義的發展。在這本書里,馬克斯韋伯說,職業思想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現實世界賦與他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他的天職。
新教脫離舊教後,產生了很多教派,比如什麼長老會啊,衛理公會啊,浸信會啊等等,各個教派都有自己的教義,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不再需要以苦修來超越這個世界,而是強調積極地入世修行,強調你在這個現實里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上帝給你的天職。你是醫生,就通過行醫來榮耀神,敬拜神;你是律師,就用律師崗位來榮耀神,敬拜神;你是企業家,就用經營管理區別企業來榮耀神,敬拜神。不管你是打工仔,還是藍領、白領,只要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就可以敬拜神。這是新教於舊教最大的特徵之一,也是所有新教派別都共同認可的觀念。
從此,我們的修鍊再不需要跑到某某名山大川,也不必到哪個山洞裡打坐多少天,找個沒人的地方苦修、苦練多少年。我們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這本身就是履行上帝給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了。
呼召
我們再來看「Calling」這個詞在聖經中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出埃及記》第3章4節:
耶和華神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里呼叫說:「摩西!摩西!」
英文是「God called to him out of the bush」。上帝從荊棘里呼叫時用的是「Called」,這樣叫他的時候,就賦予了他一個職業,賦予了他一個工作,給他一個使命,讓摩西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迦南美地。
當上帝的呼召臨到你的時候,你就有使命,就有工作,就有職份。《羅馬書》第1章1節中,看到「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這裡的英文單詞也是「Called」,是過去式。「Calling」、「Called」這樣的單詞,在《以弗所書》第4章1節和4節中也反覆出現,已經成為聖經里使用頻率很高的辭彙。
這一方面表示總體的呼召,就是把我們分別為聖,從世界中給呼召出來。就像我們講道時,牧師向聽眾呼召,叫他們歸信主。其實就是把人從罪惡之中,從敗壞的世界中分離出來,讓他真正地歸信耶穌基督。
另一方面,除了大的呼召,也有具體化的呼召,落實成具體的一種行為方式。牧師以講道的方式來敬拜神,但不是每個人都被呼召去講道的。我們剛信主時,都想當傳道人,以為敬拜主的唯一通路就是當傳道人。實際上敬拜神的方式非常多,完全因人而異,在社會上工作也是呼召,是侍奉上帝。
要飯&苦修&工作
可是在西方,整個中世紀宗教改革以前,人們都以為只有專職的神父、主教才是服侍神,才稱得上Calling,其他的都不算Calling。因此就產生了一種雙元職業觀,認為有價值的職業就是那些敬拜的神父,默想禱告的修士修女,而其他所有的人工作,比如賺錢、經商、從政、體力活等等,都沒有信仰的價值,都和得救沒任何關係。
為什麼整個中世紀歐洲會陷入教皇專制腐敗,國家經濟落後,人們愚昧無知,乞丐滿地的悲慘局面?
專制腐敗,是因為神職人員和教皇被無限地抬高,誤以為只有他們的工作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其他人的工作就沒有任何價值。久而久之教皇自稱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擁有超乎一切帝王之上的權利,所以必然產生腐敗。
經濟落後,因為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的工作沒任何價值,只是迫於生存而不得不做的累贅,整個社會都輕視勞動,儘可能地逃避工作,逃避勞動。所以生產力非常落後,那些遍地流浪要飯的乞丐,都是有勞動能力的人,他們寧可用乞討來進行所謂的苦修,也不願意工作。
其實這種光景很普遍地存在於現實生活當中,也存在我們很多教會裡面。到現在教會還有這樣一種觀念,覺得工作就是屬世界的,是滿足你個人生活,滿足你的肉體,和信仰,和敬拜上帝沒關係。
文明社會已經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地步,還有一些民族,還有一大批人抱著這樣一種習慣,認為只有宗教的苦修才有意義,任何現實社會的經商都沒價值。這實際上跟天主教沒什麼區別。
如果我們到青海、西藏去旅遊,會發現很多奇人怪事。到處都有苦修的藏民,他們那種苦修和中世紀西方天主教信徒簡直是一模一樣的。
中世紀馬丁路德那個時代,人們早上一起來就互相用鞭子抽打,抽得血肉模糊。他們把鞭子當成恕罪的方式。我們很難理解他們這種自虐式的苦修,覺得太不可思議——還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嗎?當我們親自去一趟西藏,看到那些滴血跪爬,就知道中世紀的那種苦修是絕對真實可信的。一群群虔誠的佛教信徒從四川、青海老家每走三步就要磕個長頭,一路磕到拉薩。何謂叫磕長頭?就是膝蓋、雙肘、額頭都要按在地上下跪(見圖)。每個信徒都跪得血肉模糊,額頭上是血,雙肘也是血。圖片上(見圖),他們下跪按地時,手上抓著拖鞋,懷裡貼著羊皮,因為無論是瀝青馬路還是碎石山路,他們都得跪爬。他們覺得惟有通過這種苦修,爬那麼多台階,拜那麼多偶像,才能使自己得救,才能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這些悲劇性的圖片告訴我們,由於信仰的不同,會導致多麼巨大的差別。並且其產生的社會經濟結果也存在天壤之別。藏民80%的時間都用來苦修,所以他們的經濟也特別落後,如果沒有國家扶持的話,他們肯定過著幾百年前的游牧民族生活。不但是他們整個民族處於這種狀態,而且很多信仰佛教密宗的漢人也這樣跪爬去拉薩。
我們也不要小看他們,他們那樣苦修時,心裡還特別的高興,特別的喜樂。他們以為這樣爬到拉薩,為成佛打下了根基,以後可以去極樂世界去了。
中世紀的天主教徒通過苦修成聖,現在信佛的藏民通過苦修使自己得救。他們都沒有把信仰和工作、生活聯繫在一起。
改寫西歐歷史的四句口號
因此,馬丁路德在1517年跳出來大吼一聲:任何職業都是Calling,只要是基督徒的工作,它就是一種呼召,你就在這種工作當中來敬拜上帝,任何職業都是Calling。
這樣一句話改變了整個西歐的歷史進程。馬克思雖然是無神論者,但他對這場宗教運動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宗教改革運動使僧侶變成了凡人,使凡人成為僧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把僧侶的權威給摧毀了,僧侶跟普通人一樣,除了耶穌基督之外再沒有中保;同時使凡人成為僧侶,每個人在他自己的崗位上工作就是在敬拜上帝,人們地位得到極大的提高,都和僧侶階層一樣了。馬克思的話一針見血,準確到位。
宗教改革的結果,的確使得僧侶成為凡人,使凡人成為僧侶。其結果不是淡化信仰,而是強化信仰,普及信仰。不是把信仰給改到一邊去,而是規正到了聖經的根基之上。
宗教改革運動還對整個社會的現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時馬丁路德等人喊出了這樣四句口號: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祭司,人人是管家,人人有聖經。
人人有呼召,就是每個人被上帝呼召得救後,還有具體細化的呼召,呼召到工作崗位上敬拜上帝,這種呼召任何人都有,而不只限於神職人員。
人人是祭司,每個人的工作崗位,都像牧師的神職一樣神聖,所以要在每個崗位上來榮耀神,必須把上帝的聖潔慈愛、上帝的公義彰顯在崗位上,使我們的福音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人人是管家,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把自己的才能、潛力、才華全都釋放出來,來管理自己,治理社會和自然。
人人有聖經,以前的人讀不到聖經,聖經都被神父、主教給把住,宗教改革使每個人都能讀聖經。讀聖經今天看來是最基本的權利,但那時候的背景完全兩樣,老百姓看聖經,翻譯聖經,都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比如第一個把聖經翻譯成英文的勇士丁道爾,當翻譯快結束時,教皇派人把他給暗殺了。因為教皇要把持他們的特權,不準老百姓知道真理。於是宗教改革就提出「人人有聖經」的口號,讓每個人了解聖經,直接和上帝交流。
換尿布的榮耀
馬丁路德還說出了另外一句名言:修士的工作,無論如何神聖或艱巨,在上帝的眼裡,都和農田裡的鄉村勞工,和家庭主婦沒有絲毫差別。為什麼說沒區別呢?因為他們都在敬拜上帝。馬丁路德在《婚姻的產業》中寫到,當人在為嬰兒換尿片時,上帝和天使都會微笑。多麼精彩!多麼簡潔!是的,當我們換尿片,做家務勞動,只要把上帝的慈愛,上帝無微不至的關懷滲透到其中,那麼上帝也會悅納我們的勞動。
換塊尿布,做點家務,就在榮耀神,這多麼讓人快樂啊!
這樣一來,我們對工作的態度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工作不再怨恨,不再覺得如何如何的累,而是充滿了熱情和喜樂。因為是在敬拜上帝,是在榮耀上帝,是在做牧師,所以對工作質量非常講究,對待客戶的態度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個翻譯聖經的丁道爾這樣說:如果我們渴望榮耀神,那麼倒水、洗碟子、擦鞋和講道都是同一件事情。這話比較刺激,為什麼倒杯水、洗個碟子、擦只鞋跟講道是同一件事情呢?其實他是在強調普通老百姓日常勞動的神聖和可貴。當時教皇、神父運用至高無上的特權,盜竊了上帝的榮耀。因此那個時代的使命,就是把教皇、神父高高在上的虛偽榮耀、特權給擊垮,把老百姓的地位提上去。
我在東北認識了位朝鮮族姊妹。她開了家具有基督教特色的飯館,裡面掛了很多聖經經文。她早年曾經偷渡去韓國,什麼工作也找不到。她就想,自己洗了一輩子碗,去飯館裡應聘洗碗工應該沒問題。結果去飯館一看,那些服務員洗碗又快又乾淨,唰唰唰,幾秒鐘的功夫,十幾隻碗就洗得光潔發亮。最後這位姊妹連個洗碗工都聘不上。附帶說一下,韓國是福音化國家,絕大多數人都是基督徒。你看,僅僅是個洗碗,以榮耀神的態度和為賺錢的態度,兩者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神學家伯堅斯在《論人的天職和呼召》中這麼說:若牧羊人把看守羊群的行為,像我所說的一樣去執行,那麼在神的眼中,他們就和下達判決的法官,或執行統治的官員,或是講道的傳道人一樣,都是良善的工作。
當然,我並沒有貶低牧師的神職。中國的確需要很多專職傳道人興起,這個國家太需要神的福音,太需要專職的人來服侍,需要復興的教會來帶領。相反,我們是最大程度上來敬重牧師傳道人的。我們最大程度上地把自己的工作,跟牧師的神職等同起來,並不是在爭什麼高低、貴賤,而是強調我們在做經營,做企業,為老闆打工的時候,像傳道人傳福音敬拜上帝一樣,神聖地對待工作,這樣,才能盡到基督徒的本分。
現在教會裡有詞叫「全職侍奉」,就是指完全放下自己原來工作,專門在教會工作、講道、傳福音。我建議把它改為專職侍奉更好,因為按照上面所說的,每個工作著的基督徒都是在全職侍奉,這樣就會產生混淆。以後我們就把專門做牧師、專門講道、專門在教堂里侍奉,叫專職侍奉,不再叫全職侍奉,阿門!
推薦閱讀:
※基督徒如何找配偶?(9個具體原則幫助你!)
※基督徒可以雙手合十祈禱嗎?
※基督徒的婚姻觀
※秋風:儒家、基督教、自由主義:相互寬容或者衝突?
※基督徒要有受苦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