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國百年打黑的經驗

王薇:美國百年打黑的經驗

作者:王薇 發布時間:2010-1-13

內容提示:「干涉」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打黑手段之一。由非司法系統內的社會工作者主動走上街頭,與幫派活動頻繁的社區內的青少年和其他民眾接觸,向這些被邊緣化的人提供幫助。

  《教父》中的傳奇,《紐約黑幫》中的殘酷,《人民公敵》中的周旋,雖然都是好萊塢鏡頭下的藝術創作,但美國黑幫現象的歷史長久、變幻莫測和血腥本質並非虛構,而警與匪、黑與白之間較量也延續至今,隨著社會變遷呈現各種形態。美國黑幫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甚至更早,但直至20世紀10年代,隨著大移民開始,這一問題才逐漸引起關注。

  黑霧籠罩

  2009年11月19日,美國司法部打黑戰再次告捷。著名黑幫之一的「拉丁國王」19名成員被送上法庭。起訴書中曆數被告的罪名累累:自製炸彈、刺殺其他黑幫成員、集體搶劫、合謀兇殺……如果罪名成立,他們將面臨死刑,也會對這個主要聚集在紐約和芝加哥、擁有成員數千人的龐大黑幫網路予以一記重擊。

  4年前的芝加哥,警方一次代號為「芝加哥套裝」的掃黑行動已給這座深受黑幫犯罪所累的城市帶來不小的撼動。14名黑幫成員終於接受法律審判,其中包括3名臭名昭著卻逍遙法外多年的「老大」人物,涉嫌與18宗一直未決的謀殺案有關,其中有些發生在30多年前。這次行動被評價為美國幾十年來最嚴厲的一次掃黑鬥爭,而其幕後情節涉及家庭紛爭和卧底警探,精彩程度不亞於美國熱播電視劇《黑道家族》。

  然而,勝利的前方並非一條通天大道,從美國黑幫力量全貌來看,打黑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據聯邦調查局今年出台的《全國黑幫威脅評估報告》,截至2008年9月,共有超過2萬個黑幫組織、約100萬人活動在美國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其中拉丁裔占多數,其次是非洲裔。

  美國執法部門將黑幫組織分為3類,首當其衝便是街頭幫派,分布在全美大部分地方,對社會秩序和百姓安全構成最大威脅,如「18街幫」和「亞洲男孩」。其中,11個街頭幫派屬於全國性組織,其成員網路已經走出國界,以從事跨國犯罪活動,還有5個地區性組織,其他是建立在社區基礎上的地方性幫派。

  第二類是在警方眼皮下活動的監獄黑幫,特別是在一些國家級監獄內,囚犯與獄外黑幫沆瀣一氣,在伏法的同時繼續違法,但這種組織往往活動機密、計劃精密,寄生在執法系統中,難以被察覺,「墨西哥黑手黨」就是這類組織的典型。

  最後一種是俗稱的「機車黨」,組織性極強,擁有高度集中的領導機制,設定一系列活動章程,在多種犯罪領域都非常活躍。據估計,這類組織在美國的數量在280至520之間,成員不少於2萬人。比如,「地獄天使」就屬這類。

  美國《全國黑幫威脅評估報告》說,近20年來,美國出現了幫派成員從城市地區向城郊和農村地區遷移的現象,以增加他們的勢力據點,擴大毒品銷售範圍,牟取更多非法收入,與此同時還可以徵召更多成員,躲避執法人員監控。這給原本相對安全平靜、警力缺乏疏鬆的郊區帶來更大威脅。

  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幫派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販賣毒品收入,通常通過對髮廊、服裝店和音像商店內商業機構和房地產的投資來洗錢,因此也往往難與經濟犯罪脫了干係。調查還發現,幫派成員之間通常使用手機和互聯網相互聯絡。為了便於從事犯罪活動而不落法網,幫派成員會同時擁有幾部、甚至幾十部手機。如今風靡美國的在線聊天和社交網站也成為幫派勾結犯罪的重要通訊手段,甚至還將其用來公布徵收成員的廣告。

  亮劍出鞘

  黑暗之中,自有亮劍出鞘。2005年,聯邦調查局出台一部《全國打黑戰略》,系統提出消除黑幫在地方、地區、全國乃至國際範圍內構成的威脅。從如何鎖定打擊目標到如何調動和協調地方、州和聯邦政府力量,再到如何運用統一的情報收集和案件調查手段,都一一作出規定。

  實施這一戰略的主力軍就是聯邦調查局下屬的一支訓練有素的打黑隊伍——「街頭安全暴力黑幫行動組」。同時,聯邦調查局還成立了全國打黑情報中心,作為信息集散地和分享源,由專業人士在這裡展開分析,然後向全國各地的執法部門發放,便於他們找到黑幫之間的聯繫,鎖定目標人物,確定幫派整體結構和犯罪模式,並研究其移動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與聯邦調查局同是司法部下屬的煙酒火器和炸藥管制局也是美國打黑的重要力量,因為這一部門在調查非法武器走私、職業罪犯和與武器有關的暴力犯罪方面經驗豐富,一直活躍在打黑最前線。此外,該部門還設有社區培訓項目,教導鼓勵年輕人抵制黑社會力量。

  除了執法部門的措施,亞利桑那州大學刑事司法和犯罪學教授斯科特·戴克從學術角度提出應對幫派犯罪的策略。他認為,幫派首先具有地方性,因此必須對地方問題有一個真實、準確和全面的了解,而這一過程可以通過一個SARA模式來完成,即篩選(scanning)、分析(analysis)、應對(response)和評估(assessment)。依據當地情況回答,什麼是幫派、幫派分子和幫派犯罪,歸納幫派犯罪種類、活動範圍和追蹤方式,圈定情報來源。然後,建立一個檢索庫,記錄應對某種特定幫派犯罪的方法及其優劣勢。

  在應對幫派犯罪過程中,戴克指出,預防、干涉和抑制必須放在一個統一的模式中,三者之間形成一種最有可能成功的平衡關係。其中預防環節針對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依靠社區、學校、非政府組織和執法部門的力量,防止他們加入和協助幫派活動,例如美國的「抵制幫派教育和培訓」項目,由警官親臨學校,向青少年講授如何防範和抵制幫派。在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市,一個名為「同意探查」的項目收效甚佳,警方在家長或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進入涉嫌加入幫派活動的未成年房間中搜查,繳獲所能找到的武器或違禁品。

  「干涉」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打黑手段之一。由非司法系統內的社會工作者主動走上街頭,與幫派活動頻繁的社區內的青少年和其他民眾接觸,向這些被邊緣化的人提供幫助。如在很多城市,社會工作者將干涉對象帶入醫院急診室,讓他們見識參與暴力犯罪活動的人受傷甚至致命的後果,以起到警示作用。

  儘管「抑制」是最常見的打黑措施,但執法人員也承認往往不如「預防」和「干涉」有效。首先,美國很多州擁有一支專業司法隊伍,擴大對幫派犯罪分子案件的起訴力度。此外,警方和檢方通力合作,通過對槍支、毒品犯罪的監控抑制幫派犯罪。更普遍的做法是,增加對槍支使用和其他暴力活動熱點地區的警力部署和日常巡邏,歸納出暴力慣犯名單,列出重點監控對象。

  「情」有獨重

  歸根結底,打黑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執法部門獲取情報的能力。

  1932年,美國黑道勢力盛行,阿方斯·卡彭在芝加哥站穩腳跟,打造起他的「犯罪王國」,形成了一張四通八達的有組織犯罪網路,對芝加哥商界掀起一場「保護費」大戰。在當時另一犯罪之都—紐約,另一股黑道勢力在魯西阿諾的帶領下也開始蠢蠢欲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芝加哥的一名打黑特工薩科特撰寫了一篇名為「芝加哥有組織犯罪現狀」的短文,供其同事閱覽。其中,他提到兌付這些幫派犯罪的最有價值武器便是「準確信息」,關於幫派主要人物及其之間關係、他們的犯罪技巧和能力。他還提到,芝加哥執法人員如何通過線人以及大量圖片和背景資料開始構建相關資料庫。儘管他通篇沒有用到「情報」這個辭彙,但已被視為這一概念的「呱呱落地」。

  情報——這一對付黑幫的「尚方寶劍」,已在美國打黑歷史上得到多次證明。電影《人民公敵》的人物原型——上個世紀30年代讓人聞風喪膽的銀行大盜約翰·迪林格最終在影院門前被一槍斃命,全憑警方挖出與迪林格團伙勾結的各級地下幫派成員,勾勒出他活動的範圍和模式,才得以準確追蹤他的動向,鎖定他的位置。

  1946年,聯邦調查局建立了「整體調查情報項目」,也是美國第一個全國犯罪情報計劃,對犯罪現象展開全景式調查,收集主要犯罪分子的具體信息。在接下來幾十年內,這份資料日漸豐富。在1957年,紐約州一名警官發現當地黑幫頭目召開的一次秘密會議。根據這份資料庫,警方立即掌握了60名與會者中53人的詳細信息,發現他們各自代表幫派之間勾結的內幕,及時相應調整應對戰略。

  隨著警方搜集情報的力度加大,風險也上升,而成果也更加顯著。1981年7月26日,紐約黑幫頭目多美尼克·納波利塔諾做夢也想不到,他和幫派成員曾經當作搭檔和朋友的珠寶盜竊犯唐尼·波拉斯克居然是一名聯邦調查局探員,真名為喬·皮斯通。

  在1976年,皮斯通在紐約市「小義大利」社區與這群幫派成員結識,在逐漸交往中取得對方信任,甚至與其同流合污,但實際上一直暗暗收集他們的犯罪證據。這自然不是件簡單任務。皮斯通必須模仿幫派成員的一言一行和思維方式,甚至花了整整兩個星期學習珠寶知識,還要了解幫派規矩,把謊話說成真,拋棄正常生活,融入邪惡和險惡的黑幫世界。這一切,正像《無間道》中的情節一樣。

  當聯邦調查局紐約分支決定實施這次前所有未有的長期卧底任務後,他們沒有料到,成果如此豐厚。在接下來幾十年間,一批又一批智勇雙全的警探深入虎穴,發覺大量打黑行動所需的情報和線索,在與黑道勢力鬥爭過程中屢屢佔據上風,當然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而這場較量仍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環球》

推薦閱讀:

做外匯的經驗
[寫作經驗] 金庸描寫女子之容貌
職場經驗:教你如何輕鬆hold住職場
六爻測彩經驗之一
神煞算命經驗之談

TAG:經驗 | 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