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編製雙向細目表?
07-08
所謂「雙向細目表」,實際上就是教材內容和學習結果兩個維度,其中一維反映教學的內容,另一維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目前在「學習水平」這一維,普遍採用布盧姆關於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分類,即把學習結果或認知水平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種水平.為了發揮考題的功能,貫徹命題的原則,體現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命題人員要反覆研究大綱和教材,從而掌握初中階段所學知識速向脈絡,能力要求與層次。在此基礎上,制定《雙向細目表》。《雙向細目表》縱向包括該試卷各大題里每小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什麼,權重分為多少;橫向則是該知識點的目標層次要求,而該知識是要求學生識記、理解、還是要求原理運用,同時還需要預測該知識點對學生考查的難易程度。《雙向細目表》一經確定,整個試卷的雛型便出來了。接著,就是按照《雙向細目表》選取或編製題目了。如何編製雙向細目表?(1) 按知識要點進行縱向設計。(即列出教學內容要點)這個過程包括:①列要點。先要認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識點找出來。然後列出其中重點,通常是把新授的、經過一定訓練的內容,作為測驗重點。②定比例,即確定每一類要點應占的分數比例。(2)按能力水平進行橫向設計。(即列出教學目標清單)按能力水平進行橫向設計這個過程包括:①將能力要求從左到右逐步列出,一般情況下,數學試卷列為四項,即了解、理解、掌握、運用。②參照本次評價目標分配分數。低年級了解、理解分數比例應高一些,隨著年級升高,運用、掌握的分比例逐步提高。(3)將雙向設計合計總分,根據各知識點的內容進行調整。注意事項:1、雙向細目表的製作應該同課程大綱及考試大綱的相關規定具有一致性。考核知識內容的選擇,要依照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的要求,試題範圍應覆蓋課程的全部內容,既要注意覆蓋面,又要選擇重點內容,時間以中等學生120分鐘能答完為限。2、製作雙向細目表時,試卷中擬對學生進行考核的「考核知識點」須按章次進行編排;雙向細目表中考核知識點的個數須與試卷中涉及的知識點個數相一致。3、雙向細目表應按照《考試規範》要求,識記、理解類試題須控制在60%以內,並應盡量避免單純考核記憶水平的題目。4、試題的題目類型應根據考試課程的特點和考試目標合理選擇,例如填空題、選擇題、解答題、證明題、綜合應用問題等。一份試卷中主觀性試題和客觀性試題的搭配應合理,且題型種類數應適中。5、在雙向細目表中不同「能力層次」和不同「題型」下面對應的各列中,應填寫各考核知識點在試卷中所佔的分值。不能簡單的劃「∨」,也不能填寫題號和題目個數。6、 「學時比例」是該章次在教學過程中的授課學時數佔總授課時數的百分比。這個分配的百分比例,既是教學時間、精力分配的比例,也是測驗試題數量、考試時間、分數分配的依據。教師在製作雙向細目表時,須注意學時比例同教學大綱學時分配、各章分值小計應相當。7、命題雙向細目表的製作應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進行。製作完成後,須進行審核。審核應重點對細目表進行如下兩個方面的審核:(1)各級能力層次所佔百分比的分配是否合理;(2)各考核知識點內容及各單元內容所佔百分比是否合理。試卷難度、區分度計算方法一、難度計算1、難度:指題目的難易程度,或說測驗的難易程度,常以試題的通過率作為難度的指標。難度值在0至1之間。P>0.8試題太易;P<0.2時,試題太難。一份試卷應該由不同難度按一定比例組成。一般地說,P>0.8 、P<0.2的試題各佔10%;P=0.2~0.4,和P=0.6~0.8的試題各佔20%;P>0.4、P<0.6的中等難度試題應佔60%。整套試卷平均難度在0.4~0.6之間。2、計算方法(1)客觀性試題難度P(這時也稱通過率)計算公式:P=k/N(k為答對該題的人數,N為參加測驗的總人數)(2)主觀性試題難度P計算公式:P=X/M(X為試題平均得分;M為試題滿分)(3) 適用於主、客觀試題的計算公式:P=(PH+PL)/2(PH、PL分別為試題針對高分組和低分組考生的難度值)在大群體標準化中,此法較為方便。具體步驟為:①將考生的總分由高至低排列;②從最高分開始向下取全部試卷的27%作為高分組;③從最低分開始向上取全部試卷的27%作為低分組;④按上面的公式計算。例1:一次生物測試中,在100名學生中,高低分組各有27人,其中高分組答對第一題有20人,低分組答對第一題的有5分,這道題的難度為:PH=20/27=0.74PL=5/27=0.19P=(0.74+0.19)/2=0.47整個試卷的難度等於所有試題難度之平均值(包括主、客觀試題)。二、區分度的計算1、區分度:指測驗對考生實際水平的區分程度或鑒賞能力。它是題目質量和測驗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要求試題的區分度在0.3以上。區分度D在-1至+1之間。D≥0.4時,說明該題目能起到很好的區分作用;D≤0.2時,說明該題目的區分性很差。D值為負數時,說明試題或答案有問題。2、計算方法(1)客觀性試題區分度D的計算公式D=PH-PL(PH、PL分別為試題高分組和低分組考生的難度值)PH、PL的計算方法同上。例2一次生物測試中,在100名學生中,高低分組各有27人,其中高分組答對第一題有20人,低分組答對第一題的有5分,這道題的區分度為:D=PH-PL=0.74-0.19=0.55(2)主觀試題(非選擇題)區分度D的計算公式D=(XH-XL)/N(H-L)(XH表示接受測驗的高分段學生的總得分數,XL表示接受測驗的低分段學生的總得分數,N表示接受測驗的學生總數,H表示該題的最高得分,L表示該題的最低得分。)整個試卷的區分度,是所有試題區分度的平均值。信度、效度、難度、區分度及其在試卷分析中的使用v信度信度是指考試的可靠性,即考試結果的可信程度。信度高的試題很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對任何學生的多次測定都會產生比較穩定的、前後一致的結果。提高試卷信度的因素大致可包括以下幾種情況:(1)使用ABC卷隨機抽取試題。(2)教師考前沒有劃定考試範圍。(3)試題效度高,質量可靠。(4)考試保密措施可靠。(5)嚴格執行考試紀律。(6)閱卷標準嚴格、規範、統一。(7)集體閱卷且實行流水作業,複核認真。v效度效度指考試的準確性,反映的是考試內容與教學大綱或考試大綱的吻合程度。效度高的試卷,能夠較準確地測試出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的真實度。根據教學大綱或考試大綱進行命題,且各單元試題分數分配與學時數分配基本保持一致,成正比關係,這是保證考試效度的基礎。其它影響效度的因素有:是否在命題的同時制訂了試題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是否集體閱卷且實行流水作業;複核是否認真;分數是否真實等。v難度難度反映試題的難易程度,即考生在一個試題或一份試卷中的失分程度。如滿分100分的試題,考生平均得分76分,平均失分24分,則難度係數為0.24。其計算公式為:L=1—X/W其中,L為難度係數,X為分析組平均得分,W為試卷總分(一般為100分)v區分度區分度反映試題區分不同水平受試者的程度,即考出學生的不同水平,把優秀、一般、差三個層次的學生真正分別開。區分度高的考試,優秀、一般、差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定比例,如果某一分數區間學生相對集中,高分太多或不及格太多的考試,區分度則低。如果把成績從高往低排序,前50%的考生為高分組,後50%為低分組,其計算公式為:D=2(XH—XL)/W其中,D為區分度,XH為高分組平均分,XL為低分組平均分,W為試卷總分(一般為100分)。附:試卷評估等級指標等級評估指標好中差效度>0.800.60-0.80<0.60難度0.20-0.300.15-0.20或0.30-0.35偏易<0.15偏難>0.35區分度>0.250.20-0.25<0.20註: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空前絕後的二戰蘇軍編製(三)
※請給「最美鄉村女教師」郜艷敏一個編製吧(圖)
※坐便套的編製方法
※二戰部分國家軍隊編製
※名詞解釋之機構編製(一)20161110
TAG:編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