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看!這就是詩詞大會評委的水平

晉如按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一位教公文寫作的教師酈波先生,據說是南京大學的博士後,但從下面這篇文章看,其人於中國傳統學術所知殊淺,卻偏偏要大言炎炎,因思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頂著學者的光環,欺騙世人,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因此,我不得不對這篇文章的謬論一一駁斥,以免更多的人上當受騙。【】中的話是我的點評。  「舊體」何如「新生」  作者:酈波 點評:徐晉如  中國向來被稱作「詩的國度」,在很大程度上指的不是現代白話文詩歌,【中國向稱詩國,這一榮譽的取得與現代白話詩歌毫無關係,「在很大程度」上這樣模稜兩可的說法,徒然顯示出原作者並不了解這個問題。另外,白話文是白話文,白話詩是白話詩,從來沒有「白話文詩歌」這樣的說法。】而是自《詩經》以來的古詩,其中隋唐以來的格律詩詞【格律詩從南朝永明體發端,到初唐基本完成,一般認為,是從唐代開始,加了「隋」字,就不合事實。至於詞的格律化更要晚很多。】又被稱為狹義上的「舊體」,【舊體是新文化派加給國詩的惡謚,這個提法不具有合法性。】亦稱「近體」【向酈波博士普及一個文學史常識:近體詩形成於唐代,唐人稱今體,宋人始稱近體,以後一直延續至今。】,更是中國「詩之國度」的典型「代言」。無數名篇佳作,至今口耳相傳,綿延萬代不絕。  然而,悲哀卻是,中國這個「詩之國度」的舊體詩創作如今卻走上了絕路。一方面古代舊體名作於百姓而言耳熟能詳,另一方面舊體詩創作卻成了少數知識分子們「孤家寡人」式的「自留地」創作。【文學只有是非,而無新舊,更不憑其受眾多寡來衡定價值。如果論受眾多寡有用的話,《還珠格格》的價值要遠高於《紅樓夢》了。這段話還表現出酈波博士對當代國詩創作的現狀的無知。當代國詩創作,主體是數量龐大的老幹部(1994年中華詩詞學會統計即不下四百萬人,到今天只多不少。),不是少數孤家寡人,孤芳自賞的知識分子。另外,「少數知識分子」即可,不必加「們」。】原因很簡單,因為舊體詩創作必須嚴格依照延襲千年之久的聲韻系統,否則就會被人視作外行,創作也會被「自留地詩人」們恥笑。【酈波博士大概不知道當代國詩界代表官方意志的中華詩詞學會一直在推進聲韻改革,要求革除入聲,合併韻目,並且形成了非常龐大的寫作群體,可惜,一首佳作也沒有出現過。這道理很簡單,連基本的規則也不肯尊重的人,必然什麼也不會獲得。當代國詩的閱讀受眾當然不能和小說散文的閱讀受眾比,但當代國詩閱讀受眾決不下於新詩的閱讀受眾,一個簡單的例證是同樣代表官方的《中華詩詞》訂數與《詩刊》不相上下。況且,閱讀分主動閱讀與被動閱讀。我想問一下,如果中小學和家長不要求孩子背誦古典詩詞,這些孩子會主動去閱讀酈博士所謂的「於百姓而言耳熟能詳」的古典詩詞嗎?再說了,對老百姓而言,更耳熟能詳的是「毛主席詩詞」吧?當代國詩的創作,已有學者如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大勇先生認為是「學術富礦」,他和安徽社會科學院劉夢芙教授以及北京大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檀作文先生以及我本人,都一直在做這方面的研究,都掌握了大量資料,酈波先生讀過多少當代國詩作品,就敢宣稱當代國詩創作走上了絕路?】  這裡嚴格的聲韻系統指的是《平水韻》與平仄粘對的聲律要求。其實背下《平水韻》的一百多個韻部也並不難,像我這般資質愚鈍之人也不過只需花數月之功,況且若實在背不下來,作詩時依葫蘆畫瓢也未嘗不可。平仄粘對及拗救手法的規律掌握更是學不需幾日,至於「孤平」、「三平」等作詩的禁忌更是一說即明。【這段話說得很好,的確不難。認為難都是懶漢心理作祟。】  但是,為什麼不難學的格律詩創作卻成了少數「自留地詩人」的禁臠?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種死守古代聲韻格律形式的舊體詩創作已經沒有了生活的土壤與時代的土壤!【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我用平水韻寫國詩,我覺得非常好地表達了我的生活。何來沒有生活的土壤?用平水韻寫國詩照樣可以反映時代,何來沒有時代的土壤?】  自南北朝「四聲八病」說提出以來,平仄成了漢語音注系統【平仄與吟誦密不可分。平長仄短,是吟誦節奏的安排,不是什麼音注系統。】最大的規則,「平、上、去、入」四聲的音注方式【平上去入四聲是漢語語音的客觀現象,也不是什麼音注方式。】也成了古人創作乃至生活必不可少的依賴【創作依賴還好理解,怎麼成了生活依賴了?】,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這與酈波博士上文矛盾,既然上文已雲現在還有人用平水韻,寫國詩(原文稱舊體詩),那不是一直到現在還延續著嗎?】;自隋《切韻》、宋《平水韻》刊印以來,作詩嚴守韻部的規定,也成了舊體詩創作的不二法門。因為平仄與韻部的使用皆來自生活的提煉與總結【《切韻》直到《平水韻》,是兼有古今方國之音,主要是從文獻的角度整理提煉出中古時期用韻的最大公約數,不是來自生活。】,所以長達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各地方言乃至各朝官話雖有流變,但與「四聲」、「平水」的總則並不違背。【平水韻是各地方言、各朝官話的最大公約數,至今猶然。】所以,中國人在一千多年豐足乃至封閉的文化系統內使舊體詩詞創作成就了人類文明的奇葩!  但再豐足的系統只要是封閉的,也一定有被打破的那一天。於是我們在經歷百年屈辱的近代史、幾近亡國的戰爭史後走入了「天下大同」的現代。所謂「大同」當然不是儒家「共產主義」式的社會理想,【儒家大同不是共產主義式的,這兩者就像平水韻和新韻的區別那麼大。】而是指不同文化的彼此融通、社會規則的共同理解與遵守,以及不合理之舊制度、舊規則【理是什麼,誰來判斷?賢士還是大眾?還是客觀真理?】的被摒棄與被超越。從舊體詩創作的一隅來看【這是個有歧義的病句】,曾經被嚴格遵守的聲韻內容至少已經真的「舊」了。【對懶漢來說舊,對肯向學問道的人來說,萬古常新。】  如今,在經歷了近百年的「國語普及」與「普通話洗禮」之後,方言雖然還在頑強地生存著,但人們對「平、上、去、入」的四聲概念早已淡漠,新的聲調系統早已「一統江湖」,至於「舊時堂前」之「入聲」,也早已「飛入尋常各聲中」,也就是入聲字讀法在普通話中已經消亡(方言中還有保存)。【從宋元以後,北方話就大部分沒有入聲了,但古人靠吟誦保留了入聲的讀法。南方方言具在,怎麼能說新的聲調系統「一統江湖」了呢?】沒有了入聲字,「仄聲」系統頓失一柱,原汁原味的舊體詩平仄「大廈將傾」。【沒有入聲字,國詩的音樂性也破壞了一半。所以當務之急是在北方言言區推行傳統吟誦,而不是認為故宮不符合今天的審美,要把故宮剷平蓋成人民大會堂。】至於用韻,隨著《辭海》、《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辭典》等現代辭書的普及,39個韻母的使用成為語文學習的入門基礎,而人們對於106個平水韻部則漸漸不知為何物。【不知古典文化,應以為恥,不應以為榮。】  語言,永遠是生活的語言!【藝術的語言從來就不是生活的語言。日常生活中誰會像京劇里的人一樣說韻白?】脫離了生活的語言,雖然可以作為研究的對象,但永遠難再作為生活的憑仗!【生活的惟一憑仗是經濟。】也難再作為「為生活之創作」的憑仗!【創作應「為人生」,而非為「生活」。】  格律是好的,舊體詩創作更是充滿了無限的魅力,但再死抱著已經走向沒落的古代聲韻系統就是泥古不化,這會把舊體詩送上創作的絕路!【不要想當然,當代用新韻的沒一首好詩,寫得好的全是用平水韻。】  那麼,舊體詩創作該如何「救贖」?  愚意以為,平仄粘對、聲律用韻都沒有錯,只是需要舊瓶裝新酒【國詩界舊瓶裝新酒已有固定含義,指的是用國詩的形式寫當代人的精神。這一命題其實也是偽命題。只要你的創作忠實地表達內心,你就必然會有當代人的精神。因為你既然生活在當代,你的精神就必然是當代的。】,貼近現實的生活——陰平、陽平即為平!上聲、去聲即為仄!今人寫詩今人讀,朗朗上口,【南方人不會覺得朗朗上口的。】卻並非要讀給古人聽。【難道納蘭性德、乾隆這些人不是說北京話?但他們怎麼就沒有要求改革呢?道理很簡單,古人有起碼的敬畏之心,知道文化是積累而成的,不能後人說動就動。】  至於用韻,現代字典通行韻母的使用既可依「拿來主義」而用之,也可再作韻部的重新編排與歸納,但依古音而作的《平水韻》,則許它「流水落花春去也」吧……【近幾十年來,由於文化被不遺餘力地破壞著,傳統吟誦之學也幾遭滅頂之災,作為大學教師,應該想著去恢復文化,而不是進一步毀滅文化。君不見中華吟誦學會已經成立並在全國推廣吟誦藝術,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要靠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而不是再上去搞破壞。】  附:  《論詩絕句》  (一友論詩,主張嚴守古之入聲與韻部,余意不然。詩為性情發抒,豈能脫離生活與時代?雖為格律,亦當新聲,莫非寫罷,古人來讀?)  此詩作罷此時讀,八病四聲盡可疏。  天地也隨魂魄老,江山代有才人出。【這麼慘不忍睹就不評了。】


推薦閱讀: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195)期
唐宋詩詞趣話(25)
40則讓人一眼鍾情的詩詞佳句
士女曆 | 唐顥宇詩詞選
古詩詞中帶雲的絕美古詩詞!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TAG:詩詞 | 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