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中信證券危局
觀察者言:?多位高管捲入刑事調查,至今案情細節仍撲朔迷離,中信證券這家國內證券行業龍頭陷入20年歷史中的最大危機。眼下,不僅客戶不斷流失,公司綢繆多年的國際化轉型也難免受到影響。有關部門儘快公布調查結果,消除不確定性,是中信證券減少業務和聲譽損失的希望所冀。
財新記者 岳躍 康淑/文
再過一個月,10月25日,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600030.SH/06030.HK)將迎來成立20周年的日子。
但這個生日不好過。
新華社8月25日晚間發布的一則消息,「中信證券徐某等八人涉嫌違法從事證券交易活動已被公安機關要求協助調查」,讓市場一片嘩然。
五天後,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徐剛、劉威,金融業務部負責人房慶利以及另類投資業務部總監陳榮傑四名高管因涉嫌內幕交易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月15日,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運營管理部負責人於新力、信息技術中心副經理汪錦嶺等人因涉嫌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被公安機關依法要求接受調查。
9月16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張育軍與程博明是同門師兄弟。
截至目前,中信證券內部最高經營管理機構執行委員會的八名成員中,已經有四人被要求協助調查,其中三人被公關機關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或接受調查。有八名業務骨幹被要求協助調查,其中四名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或接受調查。
財新記者獲悉,此前被帶走協助調查的中信證券人士,已有部分回公司上班,其中包括執委會委員葛小波和證券金融業務部執行總裁姚傑。
「『協助調查』還不代表一定有問題。」一位律師對財新記者表示,「但如果被公安機關要求『接受調查』,一般是指其已經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刑事偵查。『刑事強制措施』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的限制其一定程度人身自由的方法,可以是偵查階段,也可以是起訴和審判階段。」
執委會已有半數成員捲入
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成立於2010年,執委會成員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不再設立副總經理職務,原副總經理轉為執行委員會委員。目前八名成員分別為董事長王東明、總經理程博明、負責國際業務的殷可、負責經紀及研究業務的徐剛、負責財務和資金運營工作的葛小波、負責資本中介業務的劉威、負責投資銀行業務的陳軍以及負責國際投行業務的閆建霖。
目前,程博明被公安機關依法要求接受調查,徐剛、劉威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程博明是目前被調查的中信證券最高層人物,今年53歲。程博明於2001年加入中信證券,2005年10月,中信證券原總經理張佑軍調任中信建投證券總經理後,程博明開始擔任中信證券常務副總經理,主持日常工作。此後中信證券總經理職位空缺接近五年,直到2010年2月才由程博明出任。
程博明人高馬大,身高超過180厘米,擅長運動,每天都會健步走10公里以上。業界共知的是其過人的酒量,每次中信證券召開會議或者組織活動,程博明都會主動端著大杯大口喝白酒。雖然其在中信證券內部並非屬於專業人士,但是在程博明擔任中信證券常務副總經理的四年多時間內,中信證券與證監會的關係得以快速改善,同時也拉攏了大批國有企業的項目,極大促進了中信證券的業務發展。
根據2014年中信證券年報,程博明年薪576.66萬元,擁有中信證券股票173.316萬股。
徐剛於1998年加入中信證券,曾在資產管理部、金融產品開發小組、研究部和股票銷售交易部等部門擔任高級經理、副總經理和執行總經理,也曾擔任中信證券研究部、股票銷售交易部行政負責人。他於1991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計劃學專業經濟學學士學位,並於1996年及2000年分別獲得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經濟學碩士及經濟學博士學位。
中信證券於8月18日內部宣布了最新的高管分工安排,原負責中信證券資管業務部的劉軍接手經紀業務,同時負責經紀業務和資管業務。原來負責經紀業務和研究業務的徐剛分管中信證券後台、IT以及清算業務,同時還繼續分管研究業務。
根據中信證券年報,徐剛2014年薪酬為502.42萬元,擁有中信證券股票87萬股。
劉威今年46歲,是中信證券金融市場管理委員會主任,主要負責資本中介業務。8月25日從中信證券位於北京麥子店的辦公樓被帶走,多位中信證券員工目睹,「雙手放在前面,上面搭著一件衣服」。
劉威1992年從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畢業,先在中國遠洋集團總公司工作。他先後擔任過中信證券債券發行承銷部副總經理、債券業務線行政負責人、固定收益部行政負責人、投資銀行管理委員會委員,還分管過投資銀行管理委員會債務資本市場部。
「劉威是中信證券近年業務轉型的領頭人。」一位中信證券內部人士稱,「在債券市場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劉威管理的部門是中信證券利潤最高的部門。
中信證券2014年年報顯示,劉威持有中信證券25.2萬股,2014年的稅前年薪541.12萬元。
四名業務骨幹涉案
中信證券金融業務部負責人房慶利和另類投資業務部總監陳榮傑,因涉嫌內幕交易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運營管理部負責人於新力、信息技術中心副經理汪錦嶺,因涉嫌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被公安機關依法要求接受調查。
上述四人均為中信證券業務骨幹。
房慶利是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證券金融業務線行政負責人,主管融資融券業務。1997年進入中信證券,先後在研究部、總經理辦公室、交易與衍生產品部工作。在踏足金融圈前,房慶利是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的一名記者。
2010年初,房慶利開始帶領團隊建立中信證券的Prime Brokerage(經紀業務),業務覆蓋內地和香港地區。據中信證券2014年年報,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其融資餘額合計721.26億元,佔市場份額7.03%,持續排名市場第一。特別是今年股市開始去槓桿以來,負責中信證券兩融業務的房慶利更成為市場的焦點人物。
陳榮傑生於1980年,1998年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會計專業,2002年免試保送該校會計系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畢業。陳榮傑現為中信證券另類投資業務部總監。
運營管理部負責人於新力,是原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董事總經理徐剛的得力助手,從研究部起就追隨徐剛。於新力IT專業出身,曾任中信證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專註衍生品研究,一直在徐剛主導的互聯網金融小組工作,曾獲2007年新財富最佳衍生品研究行業分析師提名。在徐剛負責經紀業務線管理之後,於新力也進入經紀業務條線,負責後台管理運營,之後成為中信證券運營管理部負責人。於新力在2013年8月-2015年3月任中信期貨(原中證期貨)監事,2015年3月至今任中信期貨董事。
信息技術中心副經理汪錦嶺畢業於中央財經大學信息管理專業,後獲得該校產業經濟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暨冠名獎學金,同年獲得中科院研究生院(軟體研究所)博士學位。2014年3月,汪錦嶺曾經在證監會機構部供職。今年3月11日,證券業協會召開互聯網證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汪錦嶺作為中信證券信息技術中心執行總經理成為委員。
危機四伏
處於風口浪尖的中信證券,其業務已受到嚴重影響。8月底以來,老客戶轉投其他券商、投行部門拜訪客戶遭遇閉門羹、被爭搶IPO和再融資項目??這些都讓夕日「券商一哥」中信證券感受到市場的冷酷。
根據9月7日發布的中信證券財務數據簡報顯示,母公司6月的營業收入為45.5億元,8月降至20.6億元,凈利潤也從6月的23.7億元降為8月的10億元。由於是數據簡報,外界還無法分辨凈利潤的下降是源於經紀業務的正常下滑還是其他業務的損失。
雪上加霜的是,標普公司在9月17日宣布,將中信證券和中信證券國際的評級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並稱「中信證券高層被警方調查、中國券商面臨的行業風險上升以及中信證券對中國股市的風險敞口擴大,可能嚴重削弱其信用狀況。」
其實,早在這場危機開始之前,中信證券的經紀業務和股票基金交易量就已感受到來自同行的壓力。
在股市行情利好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中信證券經紀業務收入112億元,雖超去年全年且同比增長近2倍,但落後於排名居首的國泰君安,後者同比增長3.5倍。中信證券在去年下半年就被國泰君安趕超。
在股票基金交易量上,中信證券也落後於華泰證券。2015年以來,中信證券股票基金交易量合計24.47萬億元,不足華泰證券的八成;中信證券的基金成交額僅1.3萬億元,不足華泰證券的四分之一;同時,華泰證券的經紀業務優勢還在繼續擴大。
自營業務和資管業務也是中信證券目前的「痛點」。在自營業務方面,雖然中信證券今年上半年的收益達135.8億元,同比增長超2倍,但自營業務收益率僅為6.82%,被東海、太平洋、廣大等證券公司遠遠甩在第33名,這可能與其風格偏保守、權益類投資較少有關;在資管業務方面,雖然中信證券今年上半年的資管業務收入以38.36億元穩居業內第一,但其收入增長率和業務增長率均遠低於業內總體水平。
此外,中信證券的融資融券餘額目前已滑落至行業第四。截至2015年7月,中信證券的兩融餘額為760.30億元,落後於廣發證券、銀河證券和海通證券。自去年10月以來,兩融業務尤其是融資業務迅速增長,加速了市場對高槓桿的擔憂,中信證券在信用業務上較早的進行了主動壓縮。
今年1月16日,證監會對包括中信、海通、國泰君安在內的多家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的違規行為進行了處罰。其中對中信證券採取了暫停新開立信用賬戶三個月、強制平倉等措施。中信證券整頓兩融業務,對其兩融餘額有一定的影響。
在股票質押回購規模方面,2015年年初到目前,中信證券的交易量參考市值為1009.34億元,佔據8.82%的市場份額,較去年下降了3.5個百分點,略低于海通證券。目前有更多的競爭者進入這個市場。
截至9月17日,中信證券的市凈率(PB)為1.34,市盈率(PE)僅為8.86,凈資產收益率(ROE)(平均)為10.87,均低於同行業的海通、廣發、國泰君安等證券公司。
成立於1995年的中信證券,最初不是業內呼風喚雨的角色,一直託庇於中信集團的強大背景才得以生存(中信證券第一、第二大股東分別是中信集團和中信國安集團,最初兩者持股比例分別為32.55%和8.06%,後者是前者的全資子公司),根本無法與當年的第一梯隊——國泰君安、申銀萬國、華夏、南方等老牌證券公司抗衡。當時,中信證券與廣發、光大等證券公司一樣,都算第二梯隊,其主要原因就是規模小、網點少。
從2003年下半年起,中信證券確定了擴張戰略。完成了規模擴張的中信證券,每年都從經紀業務上獲得穩定利潤,從2005年起至今,經紀業務對其利潤的貢獻超過三分之一。
20年間,中信證券從業內一家默默無名的公司做起,躲過了市場的暴風雨,抓住了幾次市場的大機會,成長為業內的後起之秀,再崛起為業內實力最為雄厚、盈利最豐厚的中國第一券商。
如今,中信證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接下來會何去何從?
推薦閱讀:
※「一人多戶」衝擊券商業績 中信證券5月凈利環比降五成
※心雖遠步難行 中信證券類REITs產品折射金融創新窘境
※2015.5.8券商四月業績大增 中信凈利逼近一季度|中信證券|證券業|山西證券
※中信證券:部分機構兌現收益 資金緊張預期漸起
※中信固收:全球市場為何再次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