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場千年隱痛:接待文化的滋生

官場亦有文化,在封建統治下滋生的接待文化,即是官場千年的隱痛。在民間人們戲稱大官出行是「四大天地」:出來是驚天動地,到了以後昏天黑地,弄得老百姓哭天喊地,走了以後大家歡天喜地。「官大一級壓死人」,在古代中國,高級官員到地方上執行公務,地方官是需要挖空心思好好侍侯的,稱之為「接待文化」。《小康》雜誌刊文解讀了官場接待文化的種種奧妙,以下為原文:

  公元1839年1月,被朝廷任命為欽差大臣的湖廣總督林則徐啟程離京,前往廣東查禁鴉片。令人奇怪的是,這位欽差大臣所發出的第一道公文卻與鴉片毫無關係:「所有尖宿公館,只用家常飯菜,不必務辦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窩燒烤,以節糜費。此非客氣,切勿故違,至隨身丁弁人夫,不許受分毫站規門包等項。需索者即須扭送,私送者定行特參」。此令一出,各地官員頓時議論紛紛,私下裡對林則徐表示置疑。要知道,幾千年來,官員之間的迎來送往已成為中國古代官場中的一大痼疾,儘管它極大地損害了為官者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但也早成為眾多官員們的生存法則。

  封建統治滋生接待文化

  在古代中國,官場上的接待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有關官員接待方面的制度。不過在當時,這些制度都是比較嚴格的。一些記載表明,漢代官員外出執行公務時,通常由沿途的驛站負責接待,而接待的標準都有詳細規定。比如當縣令派手下到地方上辦事時,辦事員需要持介紹信才能得到接待,而介紹信還必須由縣政府的三位副職聯合署名才能生效。如果一旦發現驛站接待了因私人員,縣令就會派人查處。漢代還規定,接待時,官員的級別不同,吃飯的標準也不同。級別高的可有肉有酒,而級別低的則只有少許肉,不能喝酒。但是自漢代以來,隨著政府機構的不斷擴充,中央與地方以及各地方之間的公務往來也不斷增多,從而滋生出了特殊的官場接待文化。

  中國古代的官員非常重視接待時的排場。而且,為了博得上級領導的歡心以求得升遷,或出於利益關係而互相結交,在接待的背後,又往往會伴隨著形形色色的腐敗現象。據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州郡甚至設置了稱為「送故主簿」的專職官員。宋朝時,政府曾明文規定「凡點檢或商議公事、出郊勸農等,皆準公筵」,意即官員下鄉檢查工作時可以用公款吃喝。所謂的公款吃喝,常常又會攤派到百姓身上。因此在民間,人們常戲稱大官的出行是「四大天地」:出來是驚天動地,到了以後昏天黑地,弄得老百姓哭天喊地,走了以後大家歡天喜地。 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上,流行的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法則,於是當那些高級官員到地方上執行公務時,眾多的地方官員便會挖空心思巴結奉承。據說,明代萬曆年間大臣張居正有一次回家奔喪,為了讓丞相大人旅途舒適,真定知府錢普專門命人為其製作了一座豪華的轎子:轎前有好幾重門,門後有考究的寢室以供休息;兩旁各有一小亭子,裡面分別有一名童子,專門負責打扇焚香。就這樣,三十二名轎夫抬著張居正,浩浩蕩蕩一路南下。由於聽說張居正喜歡美食,每到一地,當地官員都會投其所好,將上百道珍饈美味呈送到飯桌上。可是面對這一切,張居正居然感慨沒有下箸之處。幸好錢普是無錫人,能燒得一手吳地菜肴。當張居正吃到錢普親自烹制的美味後,方才滿意地說:「我一路走到這兒,才算吃了一頓飽飯。」

  海瑞不吃這一套

  明代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官場上的接待之風更是令百姓苦不堪言,甚至一些基層官吏也痛感無力應對。著名的清官海瑞擔任淳安縣令時,就多次遇到這類事情。有一次,海瑞的頂頭上司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兒子帶了一大批隨從經過淳安,住在該縣的官驛里。按照當時的風氣,多數地方官員都會趕緊前去奉承這位要員之子,並不惜勞民傷財做好接待工作。幸運的是,淳安縣的百姓遇到了一位剛正不阿的父母官。海縣令規定,不管來者身份如何,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驕橫的胡公子見小小的淳安縣令竟敢對自己如此怠慢,立即大發雷霆,居然命人把驛吏捆綁起來,倒吊在樑上。海瑞聽到報告後,帶著一大批差役趕到驛館,喝令將那胡公子一行抓起來。他說,胡總督早有吩咐,要各縣招待過往官吏時不得鋪張浪費,所以現在這位胡公子一定是假冒的。說罷便將他們痛打一頓,趕出了縣境。

  有一年,朝廷派出欽差鄢懋卿到浙江視察。鄢懋卿是當時權臣嚴嵩的乾兒子,最喜對地方官員敲詐勒索。如果有哪個官員沒有伺候好他,並孝敬他一大筆銀子,就會遭到報復。據記載,當時鄢懋卿攜帶其妻一同出京,一路上作威作福,沿途官員紛紛竭力逢迎。有位山東歷城縣令薛禮勤,因不肯屈從其淫威,竟被鄢懋卿借故當場斬首。而表面上,鄢懋卿又裝出十分清廉的樣子,宣稱自己喜歡簡單樸素,不愛官場奉迎。當他路過淳安時,堅持原則的海瑞只是隆重而簡單地予以招待。當鄢懋卿流露出不滿時,海瑞當即搬出了太祖皇帝欽定的官員接待標準,使他敢怒而不敢言。

  按照慣例,欽差出行時,當地官員有責任組織人力為其服務。當鄢懋卿乘官船離開淳安時,需要大批民夫拉縴。但是,愛民如子的海瑞考慮到當時正值農忙時節,為了減輕農民負擔,他竟親率縣衙的差役們去為欽差拉縴。見此情景,鄢懋卿趕緊狼狽轉道,從陸路離開了。  清代腐敗積重難返

  或許接受了明代吏治腐敗的教訓,到清代時,朝廷明令,京官到地方去,或上司到下面去,出差費用一律自理,而地方官員或下級則不得宴請和饋贈。但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官場上的接待同樣成為腐敗的根源之一。由於清代京官的俸祿較低,為了滿足私慾,他們往往將放外任或者出京辦差視為撈錢的好機會。而地方官員也樂得投其所好,以謀求仕途的升遷。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地方官和下級不光日常接待要花錢,還得對京官和上級有常年孝敬。這種現象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就連聖明的康熙皇帝也只能默許其繼續存在,否則就會觸動整個官僚體系的利益。

  生活在那樣的官場氛圍中,要想保持自己的節操,無疑需要相當的政治素養和行動魄力,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開篇所描述的那副情景。作為一名彪炳史冊的廉臣,林則徐為了使自己不沾染官場歪風,在上任途中,即事先發出《傳牌》,傳告沿路官員,謝絕一切接待供應。與一些大官上任時動輒前呼後擁不同的是,堂堂的欽差大人林則徐輕車簡從,隨從人員「惟頂馬一弁,跟丁六名,廚丁小夫共三名」,沒有帶一名官員或供事書吏。儘管如此,從北京到廣州,一路上仍有不知多少地方官員想乘機巴結林則徐,但由於後者能夠堅持原則,甚至嚴辦了個別違規者,才使自己沒有被官場的這種不良風氣所污染。身為欽差,林則徐竟不得不動用權力禁絕官場的接待,實在是一種歷史的悲哀。

  如今,封建時代的許多習慣被丟到了歷史的垃圾堆。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歷史的影響並沒有徹底清除。即使在今天,仍有一些人熱衷於官場上的逢迎,甚至以接待之名揮霍公款,藉機送禮行賄,拿百姓的血汗錢為自己鋪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5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一些地方政府全年竟有100至150天在接待各路官員。如此多的官場接待,不但白白耗費了精力,也極大地浪費了資源,更敗壞了政府機關的風氣。
推薦閱讀:

8接待1
賈慶林訪日 誰來接待?
接待工作中的自我介紹--職場口才--口才演講--文本資料--成功學俱樂部-全球最全面的教育...
二戰德軍軍妓罕見照:每名妓女接待一百名士兵[10P]
五月最美的杜鵑花海,一天接待五萬人,錯過這一次,請再等一年!

TAG:文化 | 古代 | 官場 | 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