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主日證道|十字架上的耶穌

《受難主日證道:十字架上的耶穌(路23:33-43)》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是受難節主日(Sunday of the Passion);證道經文是路加福音23:33-43,

A 33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

B 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34當下耶穌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C 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35百姓站在那裡觀看』。官府也嗤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36兵丁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

D 37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

D』38在耶穌以上有一個牌子,有古卷在此有用希利尼羅馬希伯來的文字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

C』39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B』40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41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作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過一件不好的事。42就說,耶穌阿,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A』43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這段經文可以交叉結構如上。A與A』首尾呼應,這是耶穌進入髑髏地和帶人歸入天國或樂園的對照。B與B』呼應,耶穌來要赦免人的罪以及人對赦罪的呼求。C與C』呼應,掃描四種人或五種人所代表的人類對基督之死的態度。D和D』呼應,所有信息見證耶穌是「猶太人的王」。

我們是基督徒,我們所信的上帝是釘了十字架的上帝。耶穌如此不同,「那聖者說,你們將誰比我,叫他與我相等呢?」(以賽亞書40:25)。首先,沒有宗教領袖自稱為神,只有耶穌。其次,只有自稱為神的耶穌慘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默罕默德62歲;孔子72歲;老子和釋迦牟尼約80歲,摩西120歲……耶穌僅僅33歲,而且「一事無成」地死在十字架上。祂卻宣告「成了」。最後,耶穌和所有人不同:十字上的上帝是什麼意思呢?人都是釘別人十字架或旁觀人釘人十字架的人,因此,那位為別人釘十字架的是上帝。阿門。

一、髑髏地與十字架(33a)

33a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受難發生在耶路撒冷,時間大約在「公元30年」。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耶穌自己多次預言了這場受難:「31正當那時,有幾個法利賽人來對耶穌說,離開這裡去吧。因為希律想要殺你。32耶穌說,你們去告訴那個狐狸說,今天明天我趕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33雖然這樣,今天明天後天我必須前行。因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喪命是不能的。34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35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路加福音13:31-35)。十字架上的基督卻有母雞的形象。這一點至關重要——十字架是上帝對死亡的主動進入和勝利:「17我父愛我,因我將命捨去,好再取回來。18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權柄舍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約翰福音10:17-18)。

受難時空可以進一步聚焦。注意33節與43節中「時間」和「空間」的一一對應。原文首先強調的是時間概念:κα? ?τε ?π?λθον ?π? τ?ν τ?πον,And when they were come to the place;當他們來到這個叫髑髏地地方。這個他們指的是「眾人」,包括祭司長,和官府,並百姓,以及兵丁(路加福音23:13)。耶穌受難的具體時間是:當地球中心的人類走到絕地或死地的時候。其次是地點:髑髏地。有傳統認為亞當也葬於此處。上帝的兒子進入人間,人間縮影在耶路撒冷的髑髏地。κραν?ον,a skull,骷髏。髑髏地可以指「死地」或「宰殺之地」(詩篇22:15;以賽亞書53:7,耶利米書11:19,51:40,使徒行傳8:32;哥林多後書4:11)。四福音書都提到了這個地名。馬太福音27:33,「到了一個地方,名叫各各他(???????????,「各人」,出埃及記16:16等),意思就是髑髏地」。馬可福音15:22,「他們帶耶穌到了各各他地方,(各各他翻出來,就是髑髏地)」。約翰福音19:17,「他們就把耶穌帶了去。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更準確地說,髑髏地就是人殺人的地方,是人像神一樣審判別人、羞辱別人的地方。在路加福音中,髑髏地也與馬槽形成呼應關係,馬槽和髑髏地讓我們認識這世界是什麼,人是什麼,基督要來做什麼——耶穌來要把髑髏地更新為伊甸園。這就是道成肉身和十字架的工作。道成肉身也等於說耶穌成了我們的肉食(民數記11:4-6),直到被人類用十字架徹底「消化」。

髑髏地一個普遍現象是:不義的人對義人進行審判和處決。釘耶穌十字架,表明世界沒有公義,沒有盼望。上帝「只能」用被吃被殺的方式終結髑髏悲劇。

十字架是神的智慧。十字架聚焦了上帝與人類的絕對衝突和徹底和解。耶穌釘十字架這場悲劇,只用三個希臘字表示:?κε? ?στα?ρωσαν α?τ?ν,here they crucified him;在那裡他們釘祂十字架。福音書作者如此簡潔地記述基督釘十字架的過程,就是為了避免人過度關注這個行刑過程,而是讓我們去思想其神學含義。σταυρ?ω是這個句子的主動詞,to crucify。這個動詞在新約聖經中出現了46次。而名詞σταυρ??則出現了28次。這個字的字根應該是?στημι,意思是起來、站起來、豎起來、舉起來等等(馬太福音2:9,4:5等)。這是耶穌自己的「十字架神學」:「14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15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或作叫一切信的人在他裡面得永生)16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17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曠野銅蛇事件的背景是:百姓因食物發怨言,很多火蛇進入以色列人中間殺死很多人,摩西製造銅蛇,百姓一望就得痊癒(民數記21:4-9)。那地首先是眾火蛇吃人的髑髏地,但耶穌高舉終止了人吃人的盛宴,即世人要定世人的罪所形成的人類文明。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耶穌被定罪就成了野獸和妖精唯一的拯救:「17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十字架是救贖,是代贖——不僅代替了所有被吃的肉體,也代替了所有吃人的肉體。這是全面的替代和解放。從今以後,你想吃人,你就去教會吃耶穌。你被人吃,你就去教會,吃耶穌而勝過所有的刀叉和石頭。現在讓我們重新思想聖餐神學。哥林多前書11:23-26幾乎三次強調「每逢吃喝的……」的時候;這也等於說:你要吃人和被吃的時候,你要思想耶穌已經被吃並正在賜給我們吃……聖經說我們要和基督同釘十字架,這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絕斷。一方面,與罪絕斷,特別是與吃人自義的罪絕斷。這是通過洗禮開始的新生活:「3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4所以,我們借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借著父的榮耀從死里復活一樣。5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6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7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8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羅馬書6:3-8)。另一方面,與世界和世界之王及其差役的控告絕斷;或者說,與吃人者絕斷,讓它們的牙齒挫骨揚灰:「14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17從今以後,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18弟兄們,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在你們心裡。阿們」。

二、犯人與赦免(33b-34a)

33b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34a當下耶穌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現在鏡頭轉到十字架上面。同時釘十字架的還有另外兩個犯人。原文中沒有「兩個」這個概念,只說κακο?ργο?。a malefactor,罪犯、犯人,壞人。這是一個合成詞,由κακ??和?ργον組成,意思是做壞事的人。這個合成詞出現4次,在路加福音23章中出現3次;另外一次是提摩太後書2:9,也譯作犯人。這個字告訴我們,這既是一場冤案和不是一場冤案。一方面,他們和其他罪人比起來,不過是失敗的罪人和成功的罪人之區別。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在神面前確實是罪犯或壞人。這一幕也應驗了先知的預言:「所以我要使他與位大的同分,與強盛的均分擄物。因為他將命傾倒,以致於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他卻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以賽亞書53:12)。「他卻擔當多人的罪」,意味著不僅僅這兩個犯人是罪人,所有人都是罪人。兩個犯人是人的代表,按摩西律法,兩三個人的見證才是有效的。而世界掌權者在刻意用兩個犯人以羞辱耶穌——上帝的兒子是第三個犯人,而且是位於中間的犯人。

然而,兩個犯人是耶穌要代求和救贖的對象;那些刻意設局妖魔化耶穌的人,也是耶穌代禱和救贖的對象。路加福音23:33-43中有兩句十字架上的話,告訴我們人是什麼(釘別人十字架的罪人)和人應該如何(求神紀念),耶穌是誰(代求者或中保),他要作什麼(赦罪並將國和樂園賜給人)。

路加福音23:34節十字架上這句呼喊,不僅指明人的存在狀態,更顯明了耶穌的神性。第一、耶穌是神——沒有人在十字架上會為正在釘死他的人祈求赦免。耶穌不是與人爭辯,而是向父呼求赦罪;因為耶穌不把人當「平等的仇敵」。人不需要咬狗,神不需要釘人。第二、神的良善與愛。主說,除了神沒有人是良善的。罪人是不能饒恕罪人的;而那些自以為比別人聖潔的罪人,若不揭露、控告、審判、棄絕、代禱你,你就不知道馬王爺根本沒長眼。主太善良了,祂完全沒有罪,卻擔當了我一切的罪。第三、救贖工作。耶穌受難的目的就是為了做上帝和人的中保,祈求上帝赦免人類的罪,重建神與人的和平。第四、人的絕境及其解決:「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保羅說律法寫在人的心裡,讓人無可推諉;因此這裡的不知道應該指三個事實:士兵不知道是在傷害神的兒子;不知道罪的工價就是死,死後且有審判;不知道耶穌的代贖真理。這也意味著,人類不可能自救,人中間也不可能有救主。因此人需要教會所傳的真理。

三、人類與基督(34b-36)

34b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35百姓站在那裡觀看。官府也嗤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36兵丁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

人是什麼,釘死耶穌的人,或耶穌要赦免和拯救的人類是什麼樣的罪人?我們再一次來認識十字架下的人類。人有五大偶像:自我、人民、領袖、門徒和假神。這五大偶像都在十字架下面紛紛破碎了,從此無法收拾。

1、士兵

??人間第一偶像就是「我」或「自我」。我就是兵丁。這裡原文沒有說兵丁,只說「他們」;但是根據約翰福音19:23,瓜分衣服的人的確是士兵。而路加福音23:36重新提到兵丁:ο? στρατι?ται,the soldiers。士兵這個字可能出於動詞στρωνν?ω;這個字含有入侵房間或帳幕、並且直奔床頭榻上的意思。我們在講「彼拉多」這個希臘文和甲骨文的「我」和「義」字的時候,已經強調,「我」就是一個士兵或一種冷兵器。我不僅是食物採集者或生存鬥士,更是面對上帝和鄰舍的兇手。該隱和拉麥是最早的士兵;而寧錄身上定型了戰士的形象:「他在耶和華面前是個英勇的獵戶,所以俗語說,像寧錄在耶和華面前是個英勇的獵戶」(創世紀10:9)。獵戶就是佩戴兵器、追殺肉身並以肚腹為上帝的罪人。大洪水前的人類都是這種戰士:「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創世紀6:11)。當然,迦南的父親含,是最矚目的戰士,所謂魔鬼的差役,就是入侵挪亞帳篷的人。依此我們來看兵丁殘害耶穌的方式及其本質。

第一、釘人十字架的基本預工:「拈鬮分他的衣服」(詩篇22:18)。剝衣扒皮。這個事業首先是含對挪亞的事業,揭露肉身,一絲不掛;「揭露」同時也有經濟目的或現實利益。現在我們可以給人,或十字架下的人下一個定義:罪人是通過揭露他人、並藉此將那人釘在十字架上、追逐某種利益的道德流氓。請注意「衣服」這個概念,我們在箴言31章中反覆強調了其神學含義:耶穌的遮蓋,這個「基督教要義」從創世紀3:7、3:21穿越耶穌的比喻(馬太福音22:11)和十字架,一直到啟示錄重複7次的「白衣」。神的恩典就是讓罪人披戴基督;但魔鬼反其道而行,目的是露出人的下體(利未記18,20)。披衣事件也生動表現撒加利亞書3:1-5,「1天使(原文作他)又指給我看,大祭司約書亞,站在耶和華的使者面前,撒但也站在約書亞的右邊,與他作對。2耶和華向撒但說,撒但哪,耶和華責備你,就是揀選耶路撒冷的耶和華責備你。這不是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嗎?3約書亞穿著污穢的衣服,站在使者面前。4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說,你們要脫去他污穢的衣服。又對約書亞說,我使你脫離罪孽,要給你穿上華美的衣服。5我說,要將潔凈的冠冕戴在他頭上。他們就把潔凈的冠冕戴在他頭上,給他穿上華美的衣服,耶和華的使者在旁邊站立。」兵丁是複數,參與揭露的人不會是一個人,而是來自四面八方。揭露的目的藉著「抓鬮」被揭露,任何妄稱主名的高調都反被揭露得體無完膚。抓鬮表明揭露黨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神、教會、真理和公義。但「抓鬮」是一種賭博行為,揭露黨未必一定能得到揭露所帶來的利益,而且最終誰是事件的真正的最後的受益者,都在未定之間。這是一場忍無可忍的豪賭,大部分人可能都一無所獲。事實上所有的新聞或醜聞事件的過程和結局都是如此,一地雞毛之後,所有人都一無所獲,只是被神定罪。

第二、釘人十字架的基本動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詩篇69:21)。釘人十字架的動機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無緣無故地作惡,以戲弄人為樂。這充分顯示了人存在的百無聊賴,和人對人的基本敵意。值得強調的是,這裡明明說是戲弄,就讓包括麥克亞瑟、唐崇榮等加爾文主義者的「好心」、「同情心」的解讀毫無根據。?μπα?ζω(mocked;馬太福音2:16;路加福音14:29,18:32,22:63,23:11)用作imperfect;不斷地戲弄。這不是一篇博文或一篇調查報告就能解決的,要沒完沒了。戲弄這個概念也說明,你與戲弄者爭辯毫無意思:他們就是要醜化你,就是要看你笑話。你無法用事實說服他們,實際上他們比你還清楚他們在冤枉你。其次,出於嫉妒,無論是追逐利益,還是嫉妒名聲。他們要用最為窮酸辛辣的手段羞辱你。醋(?ξο?,vinegar)確實是一種特別的酒,但醋也許更能代表那種「山西精神」——他們之所以這樣殘害耶穌,乃是因為醋興大發。人間放著一個巨大的醋罈子,於是每一個人都是嫉妒徒;而嫉妒比陰間還殘忍。釘十字架和揭露下體就是出於嫉妒,這是清清楚楚的事實:「巡撫原知道,他們是因為嫉妒才把他解了來」(馬太福音27:18)。罪人釘耶穌的十字架是嫉妒祂的義;罪人釘罪人的十字架不僅嫉妒罪人被稱義,甚至嫉妒罪人的罪。??

2、百姓

人間第二偶像就是群體、社會、民族、人民等等大義名分。嘩眾取寵並且諂媚人民的謊言是「人民萬歲」。人民是什麼呢?「35百姓站在那裡觀看」。? λα??,the people。聖靈用兵丁破碎了人本主義和自我的偶像;又用百姓破碎了人民的偶像。從此讓「多數正義」這個魔鬼的謊言,至少在真正的教會那裡掃地出門。我們今天可以給「人民」下一個定義。所謂人民,就是「站在那裡觀看的百姓」。人民就是加權的罪人。這裡的兩個動詞分別顯明的人民的兩大本質。第一、站著,人民的名字叫冷血。他們麻木不仁,袖手旁觀。基督的死和他們沒有關係,別人的苦難他們無動於衷。今天這種情況同樣如此,人類仍然站著觀望耶穌之死,已經2000年了。同時,人類互相站著觀望人類的死難和鄰居的悲劇。第二、看著,人民的名字叫邪惡。θεωρ?ω,to be a spectator, look at, behold;窺探,注視,詳加考察。我相信含一定是這樣網羅閃和雅弗的:ladies and Gentlemen, pay attention please。他們不僅看著,而且看得津津有味、全神貫注,甚至幸災樂禍。人民是看熱鬧、並以別人的悲劇為娛樂項目的看客。個人的悲劇和不幸,會成為人民的消遣和幸福。當個人權利被踐踏,所有人或者隨眾作惡;或者,沒有一個人會起來站在真理、公義和愛那一邊。這種情況在教會也是如此,當魔鬼一旦起來散布過去的醜聞,幾乎沒有人再真的相信因信稱義;越是自以為義的人越是成為「百姓」的一部分。

3、官府

人間的第三大偶像也轟然倒地。這座偶像就是巨人、偉人;各種領袖。所謂官府,就是權力,不僅是政治權力,也包括宗教權力、文化權力和精神權力。這包括羅馬政府方面的官員,希律衙門中的官僚,還有猶太教中的宗教領袖,意見領袖,如祭司長、文士,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甚至還包括來來往往的希臘羅馬世界中有名望的人。ο? ?ρχοντε?,the rulers,這些領導,這些頭面人物。官府的表情比百姓更豐富:「官府也嗤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嗤笑,?κμυκτηρ?ζω,當然也要imperfect。這個表情比兵丁的戲笑還要誇張:to deride by turning up the nose, to sneer at, to scoff at。或者前仰後合,或者怒髮衝冠。路加福音16:14用的就是這個字:「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嗤笑耶穌」。這一點很重要——貪財的無神論者總能一針見血的嗤笑教會是為了錢財,這叫察己知人的偽深刻。他們越是自以為是地嗤笑,越是顯明他們的上帝就是瑪門。嗤笑是偶像崇拜者在偶像的黃昏,對真神的精神勝利。

不過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官府重點提到了「拯救」(σ?ζω……σ?ζω)和「基督」(? Χριστ?? ? το? θεο? ?κλεκτ??,Christ, the chosen of God.)這個概念;也請注意交叉結構中相關概念的呼應關係。是「拯救」和「基督」這些概念讓官府們怒不可遏、不共戴天、惱羞成怒。他們必須殺死基督,因為官府的嫉妒比一般人更猛烈。他們一直認為他們才是「神所揀選的基督」。全世界的官府們一直靠演基督和演拯救在世界上統治和謀利的。如果耶穌是基督,如果惟獨基督是拯救,這世界所有的巴別塔都突然塌陷了。所有領袖尤其是不能容忍耶穌活著:「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詩篇2:2);所以「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裡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馬太福音2:3);所以「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反求著釋放一個兇手給你們」(使徒行傳3:14)……「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儘管基督和祂的僕人「不知腐鼠成滋味」。也正因為如此,這世界不會放棄任何機會醜化基督教,他們更對任何教會醜聞都見獵心喜。不僅如此,百姓和官府會形成一個長久的「非基同盟」,全世界嫉妒徒聯合起來。這首先是狡猾邪惡的人民對嫉妒成性的官府的利用:把教會及其醜聞舉報給官府或精神領袖,後者一定起來「替天行道」。

告密和報官以及官府的報復,兩下合作釘人十字架,這是一場連續劇。所以請注意主耶穌是怎樣囑咐門徒的:一方面,「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馬太福音10:22)。但另一方面,「16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17你們要防備人。因為他們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也要在會堂里鞭打你們。18並且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面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見證」(馬太福音10:16-18)。是「人」把你們「舉報」給官府和公共媒體的;因為「人」非常精明地知道,「公會」和「會堂」那裡早就「饑渴慕義」了,那裡就是吃人的筵席,只是熱鍋上的螞蟻、動物園下午四點半的餓狼,終日終夜在等候人的肉身。吃人的筵席一直到那個夜晚才開始結束:這是我的身體……最後,關於「官府」,也應該參考這些經文:「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哥林多前書15:24;另參以弗所書1:21)。領袖都藉著抓捕耶穌被上帝抓到了髑髏地,自以為大顯神通,實際上紛紛現出原形。原形畢露。?match?

4、門徒

學生、朋友、親人,家人,是人的第四大偶像。這首先表現為門徒。門徒不在現場。最親近的人是出賣者(猶大)、否認者(彼得)、離棄者(其他門徒)和觀望者(約翰)。三卷符類福音沒有記載任何一個門徒在十字架下。只有約翰福音記載了使徒約翰的在場。這是符合邏輯的,因為其他門徒不在場,所以他們無法作出約翰在場的見證。但約翰在場也是無言。約翰也是逃跑者之一:「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當下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馬太福音26:56)。耶穌被捕的時候他們都逃跑了,然後彼得偷偷跑回大祭司的院子,約翰偷偷跑回十字架現場。兩位「聖徒」最「屬靈生命」也就如此了。當局已經定了罪案,現在約翰是相對安全的。過度表揚「約翰的生命」是沒有聖經根據的。耶穌被門徒、即被自己的學生棄絕更能顯明十字架的殘忍,這是對拉比極端的羞辱——你所教導的人都背叛你了,你的教義和人格都會被質疑、否定。用世界的話說:「耶穌在人格上徹底破產了」。另外,母親馬利亞的在場,進一步強化了髑髏地的絕對悲劇性質。也許約瑟已經去世了,耶穌的家人只有馬利亞在場。耶穌的兄弟在哪裡呢?只能把母親交託給約翰的耶穌,祂的弟兄在哪裡?(創世紀4:9)「耶穌的人格再一次破產」。耶穌之死是「眾叛親離」再加上「母親在場」的雙重悲劇。「仁人義士」不具備其中任何一種悲劇特徵,更不可能二者得兼。馬利亞在十字架現場沒有一句話,母親的失語將人類的苦難充分揭示出來。這個世界或髑髏地所有的悲劇是什麼呢?人將人殺在他母親或雙親面前。所有死亡事件在本質上都是如此:「哈蘭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在他父親他拉之先」(創世紀11:28)。

不僅如此,上帝在「遠處」靜靜看著這一幕發生,任憑惡人殘害義人,用最殘酷的方式羞辱和消滅祂的兒子。這是十字架最高的恐怖窒息之境,也徹底毀掉了巴力假神信仰——真正的上帝並不按人的善惡標準行動。於是「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46)耶穌之死因此超越一切殉道者之死,一切義人之死。所有義人之死都是、至少自以為是向著神死的;他們有著「屬靈」的盼望。但耶穌之死乃是向無限黑暗孤獨地沉陷和縱身一躍。不僅人類棄絕了祂,上帝也棄絕了祂。這是一個完全無罪的人,在絕對的、全面的、徹底的死亡。只有這種死亡可以被稱為耶穌之死。

四、猶太人的王(37-38)

37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38在耶穌以上有一個牌子,用希利尼羅馬希伯來的文字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

人本如此,那麼耶穌是誰?核心地帶這兩節經文告訴我們,耶穌是王。在箴言課程中,我們反覆提到「王」這個概念,「王」主要就是預表基督。在約翰福音課程中,我們會進一步強化這個概念。在十字架現場,「王」這個概念至少有兩重含義。一方面,羅馬方面用以嘲笑猶太人,更是為這場冤案定性為嚴重的政治叛亂罪。請注意,猶太人(官府和犯人)定罪耶穌是因為祂自稱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三、五);而羅馬人或外邦人定罪耶穌是因為祂自稱是王(四)。另一方面,基督的確是王,而且是萬王之王。所謂猶太人的王就是彌賽亞,就是人類的救主。? βασιλε?? τ?ν ?ουδα?ων,the king of the Jews。然後這裡第三次使用了「拯救」(σ?ζω)這個概念,王即救主。這一幕確實顯示,這場駭人聽聞的悲劇後面,有一個「神聖的喜劇」——人類嘲笑耶穌是王,而上帝使用這個嘲笑,證明了祂的兒子確實就是王,而且是萬王之王。嘲笑者被神嘲笑(詩篇2:1-12)。在這段經文的首尾兩部分信息裡面,耶穌的「十架兩言」分別將救恩指向外邦人(士兵)和猶太人(犯人)。即指向了所有人。這就是我們相信的「普世救恩論」。不僅如此,祂將帶領我們進入祂的王國,祂的國度。因此從這裡開始,將引入國度這個概念(42)。

37節的主語是士兵,聖靈藉著他們的口宣告耶穌是猶太人的王。38節中提到的牌子是彼拉多執意要釘上的——世界的王藉著耶穌之死仍然在彰顯他們的權力意志,「殺雞儆猴」,於是狐狸得勝,母雞被殺。在十字架之上,聖靈藉著當時世界上通行的三種文字,宣告耶穌是猶太人的王。?λληνικο??, κα? ?ωμαικο?? κα? ?βραικο??, Greek, and Latin, and Hebrew;希臘文、拉丁文和希伯來文。一方面,這三種文字所代表地理上的三大文明,共同形成西方文明。西方文明不僅是兩希文化的後裔,更是「希拉希」文化的後裔。總而言之,人的言語和文字都見證耶穌是猶太人的王,耶穌之死與全人類相關,祂是全人類的救主。另一方面,這三種文字分別指向人類文化上的三個基本方面:科學哲學(希臘文)、政治經濟(拉丁文)、宗教信仰(希伯來文)。基督終結了這三種文化成果,將人類帶到一個全新的方向。此外,希臘語是新約語言,希伯來文是舊約語言;而拉丁語是國際語言——舊約和新約指向基督,生活亦然。值得一提的是,英語中有50%到80%的單詞來自拉丁語。福音是藉著拉丁語和英語進入全球的。

五、犯人與基督(39)

39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在交叉結構中,上述三種人類化身為一個死不悔改的犯人。或者可以這樣說,這三種人再加上這個犯人讓我們想起約伯的四個朋友。犯人甲再一次將我們帶向「基督」和「拯救」這兩個核心概念。死刑犯仍然沒有放棄最後一口譏誚耶穌。這是表示嘲笑的第三個動詞,βλασφημ?ω不會忘記imperfect;這個字的基本含義包括:to speak reproachfully, rail at, revile, calumniate, blaspheme;to be evil spoken of, reviled, railed at,等等。這一幕真的醜惡極了。首先,死刑犯的責罵,顯明人的死不悔改。其次,死刑犯責罵死刑犯,顯明人對人難以置信的仇恨,即使臨終也要拉一個墊背的。再次,即使臨死也要為魔鬼作見證,他不忘記吃人自義,像神一樣分別善惡。最後,他最後譏誚和咒罵的竟然是上帝的兒子。這一幕更令人絕望:世界上最噁心最敗壞的人也認為他有資格審判耶穌或別人,和耶穌比起來他也是個義人。全世界所有的人和耶穌比起來都覺得自己更聖潔;至少這個犯人認為他比耶穌多一個美德:耶穌撒謊了,而他很誠實。這個犯人充分顯示了蛇的兒女的臨終見證——在別人身上演上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類都是如此,異教都是如此。

另外請注意,路加福音12:10用的就是這個字,「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的,總不得赦免」。這個犯人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何為「褻瀆聖靈的罪」。我們要明白,這是在耶穌宣告赦罪之後發生的醜聞,這是福音之後的譏誚,特別是對教會、牧者和他們侍奉的主的譏誚(羅馬書3:8,14:16;哥林多前書4:13,10:30;提摩太前書6:1;提多書2:5;雅各書2:7;彼得前書4:4;彼得後書2:2,2:10-12;猶大書1:8-10)。這是災難中對神的譏誚(啟示錄13:6,16:9-11,16:21)。這是末世的譏誚,這是最後的譏誚(猶大書1:16-19;彼得後書3:1-9)。這是教會面對譏誚的態度:「他們既抗拒,毀謗,保羅就抖著衣裳說,你們的罪歸到你們自己頭上,(罪原文作血)與我無干,(原文作我卻乾淨)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使徒行傳18:6);「19常存信心,和無虧的良心。有人丟棄良心,就在真道上如同船破壞了一般。20其中有許米乃和亞力山大。我已經把他們交給撒但,使他們受責罰,就不再謗瀆了」(提摩太前書1:19-20)。而基督徒的本分是:「不要毀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提多書3:2)。

六、犯人與拯救(40-42)

40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41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作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過一件不好的事。42就說,耶穌阿,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但是,主的羊認得主的聲音。救恩是給全人類的,但只有認主的人得救。在人山人海的髑髏地,只有這一個死刑犯認耶穌是主。犯人乙的得救充分顯示了罪人得救、因信稱義的真理,或重生的基本邏輯。他不是士兵,不是官府,也被開除出人民的行列。他是人見人厭的罪犯,他得救不可能出於自己,只能出於恩典。

首先,他開始敬畏神,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當他責備另外那個犯人「不怕神」的時候,顯示了他自己的敬畏之心。

重生的第二步是在髑髏地或十字架下面認識人。髑髏地終於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責備,?πιτιμ?ω,路加福音4:35是這樣使用這個字的:「耶穌責備他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來吧。鬼把那人摔倒在眾人中間,就出來了,卻也沒有害他」。因此另外那個犯人是撒旦的使者。受刑,κρ?μα,這個名字指審判和咒詛。這人是被咒詛的;而耶穌為我們承擔了咒詛。更重要的是,這個字就是「你不要論斷人」的那個字。犯人甲是一個論斷人的罪人(馬太福音7:2)。那人可能是奮銳黨人,革命者,監督別人、控告別人的人。那人的的確確是魔鬼的兒子。不僅如此,犯人乙藉著十字架深刻看見了人性的醜惡,那一天他完全認識了士兵、人民、領袖和門徒的真相。這是真正的啟蒙時刻。髑髏地是一所神學院,只有經過的人才能在人間靈魂蘇醒。換言之,沒有經過髑髏地的人,包括「基督徒」,只是徒具人形,甚至是撒旦的差役——無限恭維人,無限控告人。

第三,認識自己——這位蒙恩的罪人開始認罪:「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作的相稱」。所謂應該的,δικα?ω?,just, agreeably to right;properly, as is right;即公義的。只有一個罪人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懲罰是公義的,他才可能與神和好。怨婦永遠不可能得救。

第四,認耶穌是主。一方面,他承認耶穌是無罪的,這也等於承認耶穌是神。這個邏輯一點兒也不牽強,完全可以以經解經:路加福音5:21,「文士和法利賽人就議論說,這說僭妄話的是誰?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路加福音18:19,「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耶穌是神,只有神是無罪的,只有神才能赦免人的罪。另一方面,他開口稱呼耶穌是主,並祈求進入基督的國。他甚至沒有開口祈求赦免,因為在他認罪的時候,他的罪就赦免了。他呼喊耶穌是主。遺憾的是和合本不僅沒有將κ?ριο?(Lord)翻出來;反而可能造成嚴重的神學誤導:呼喊耶穌的人也能得救。不是的,承認和呼告耶穌是主的人才能得救。不僅如此,這是一個大有信心的人,在如此黑暗的時刻,他相信基督的國即將降臨。所以他祈求進入基督的國度:「耶穌阿,你得國(βασιλε?α)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我們提到,「王」會帶進一個「王國」。需要說明的是,神國是從教會開始的。教會是在耶穌復活升天之後誕生的,所以請注意使徒行傳1:3,「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並參考使徒行傳8:12,「及至他們信了腓利所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連男帶女就受了洗」;使徒行傳19:8,「保羅進會堂,放膽講道,一連三個月,辯論神國的事,勸化眾人」。使徒行傳20:25,「我素常在你們中間來往,傳講神國的道,如今我曉得你們以後都不得再見我的面了」;使徒行傳28:23,「他們和保羅約定了日子,就有許多人到他的寓處來,保羅從早到晚,對他們講論這事,證明神國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書,以耶穌的事,勸勉他們」;使徒行傳28:31,「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

七、今日與樂園(43)

43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耶穌說,神說。起初神說創造天地,今天神說重造天地,重開樂園。這是通過基督釘十字架完成的;而整卷聖經(神說)都在講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哥林多前書2:2)。正如使徒行傳2:23所說,「他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借著無法之人的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另外,馬太福音26:24,「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約翰福音20:9,「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里復活」;路加福音24:44-46,「44耶穌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45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46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里復活」。哥林多前書15:3-4,「3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4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從各各他啟程,一個新的宇宙開始了。請注意時間(今日)和空間(樂園)在交叉結構中的呼應關係。不寐之夜討論過「今日」(σ?μερον,this very day;馬太福音6:11等)這個難題,因為實際上,「今日」之後的兩天,耶穌都在墳墓和陰間。因此這個句子這樣翻譯也許更合適:我今日實在告訴你們,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不過路加福音關於「今日」的說法常與「信道」這個主題相關——你有信心,你相信基督的話,你今天就在樂園中了(希伯來書11:1)。相關經文可以參考路加福音2:11,3:22,4:21,13:31-33,19:5,19:9等。信仰、自由、平安是當下事件,不是未來事件;樂園或天國是從你信那一刻開始的,哪怕前面還有死蔭的幽谷(希伯來書11:8;約翰福音8:58)。另外需要記住,「今日」是逾越節這一天,這夜是耶和華的夜,這一天以色列人得自由。逾越節要吃無酵餅:「他們用埃及帶出來的生面烤成無酵餅。這生面原沒有發起,因為他們被催逼離開埃及,不能耽延,也沒有為自己預備什麼食物」(出埃及記12:39)。快,快,你今日就自由了;你今天就當受洗:「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什麼妨礙呢?」

「樂園」(παρ?δεισο?,paradise,heaven)這個概念也等於在進一步解釋何為神的國,神的國就是樂園,就是伊甸園的重建或恢復。從此天開了。最後我們需要重新讀這段經文:「21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22耶和華神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23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24於是把他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創世紀3:21-24)。首先請注意,罪人得救始於基督的遮蓋。其次,罪人離開樂園始於他們演上帝,即吃人自義。最後,重開樂園取決於上帝自己的行動。耶穌裂開祂的身體為我們重開了樂園的大門。上帝派祂兒子來釘十字架,是為了把髑髏地變成伊甸園。樂園大門是這樣開啟的:「44那時約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45日頭變黑了。殿里的幔子從當中裂為兩半」(路加福音23:44-45)。樂園從教會開始。值得強調的是,創世紀(亞伯拉罕獻以撒)、出埃及記(逾越節的羔羊)、利未記(聖殿中的代罪羔羊)、民數記(曠野中的銅蛇)都有清楚的十字架預表;而到申命記,「應許之地」不斷被強調,這轉向了樂園的異象。

應用:三重苦難與兩種教會

上帝的拯救計劃不僅在基督的十字架,也在十字架之後的教會:「47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48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49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加福音24:47-49)。以弗所書3:9-10更清楚地講教會的使命,「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里的奧秘,是如何安排的。10為要借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為要借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但是教會是一場殉道,更是一場聖潔。

1、三個十架

髑髏地豎立著三個十字架,或者三重苦難。各各他讓我們明白這個難題:這世界為什麼會有苦難。主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根據今天的證道經文,根據這三個十字架,世上有三種苦難。第一是犯人甲所經歷的十字架或苦難,這種苦難是為罪受苦,他的罪包括驕傲、害人和瀆神。第二是犯人乙的苦難。他的苦難包括前者,但具備了不同的意義。這是一場產難,苦難是回家或進入樂園的必經之路,苦難是通往樂園的橋樑。不經過這場苦難他不會認識自己,不會認罪;也不會認識世界和周邊形形色色的人——再沒有釘別人十字架這種群眾運動和國家行為更能暴露人的邪惡了;他更不會認識主,與基督相遇在髑髏地,並移民天國。第三種苦難就是基督的十字架。耶穌受難具有雙重性質:救贖和殉道。所有人都受苦,上帝的兒子在苦難中心;但只有耶穌的受苦和死對別人具有救贖性質,只有祂的無罪受苦,代人受苦,首先復活。耶穌也是為真理受苦,在這方面,基督徒要分享主的苦難,信仰就是殉道之旅,因為主說,世界恨我們;主又說,祂的杯我們也要喝。而使徒不斷見證:「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哥林多後書4:10)。基督徒為福音受苦是必然的,也是我們的冠冕。不過基督徒受苦比較複雜,可以說,這三個十字架同時都在我們身上,除了救贖之苦,其他所有苦難我們都要經歷。而我們只有在教會中才能勝過苦難,不斷得勝,恩上加恩,力上加力。

2、兩個犯人

但有兩種教會,我們必須靠著施恩之具分別為聖。十字架上的兩個犯人令人印象深刻。實際上,從始至終,路加福音貫穿著兩姐妹、兩弟兄、兩信徒和兩犯人的故事。這是兩種人或兩種教會的對立,甚至是魔鬼的兒女和基督的信徒之間的對立:也是苦境和樂園的對立——因關心和論斷別人的罪而受苦,或因聽信基督而蒙福。首先是兩姐妹:馬大與馬利亞(10:38-42);其次是兩弟兄:大兒子與小兒子(15:11-32);再次是兩信徒:法利賽人和稅吏(18:9-14)。大姐大哥大牧大犯都要釘別人的十字架;而且愈演愈烈,直到最後將冷兵器熱武器都指向神的兒子。今天的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淪為該隱、以實瑪利、以掃的教會了。求神憐憫,願我們這小小的教會,永遠是馬利亞、浪子和稅吏組成的教會。我們聽道,我們回家,我們仰望主的十字架——我們不是要榮耀神,我們需要仰望神的榮耀。我們堅持教會生活,傳揚神國的道。這道首先聚焦這髑髏地的三個十字架,然後呼喊那兩個十字架上的犯人,歸向基督的十字架和復活。大約2008年,我在美國西海岸參加一個神學會議,我說耶穌釘在世界的地理中心,兩個犯人分別是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從台北和廣州來的兩位所謂學者惱羞成怒:你怎麼可以侮辱中國文明。前者是一位神學院的院長,後者是廣州官女。千年犯人甲絕不認罪,立刻自我指認。兩個犯人也可以同時指向活人世界和死人世界(馬太福音27:52),十字架之前的人類和十字架之後的人類(希伯來書9:15)。十字架震動天地,穿越宇宙:「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阿門。

本文內容來自不寐之夜

任不寐,2016年3月20日


推薦閱讀:

耶穌同在的國度
【深度思考】怎樣信耶穌進入天堂(上)(下)
主耶穌教導新婦如何傳福音(摘自(耶穌給新婦的情書第4卷)
賣耶穌的猶大,也得過權柄趕過鬼
訪問上帝的寶座室 譚彼得 (保加利亞)

TAG:耶穌 | 十字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