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的親密度測驗

孩子和父母的親密度測驗 原創 2016-08-01 樊范 繪本作坊繪本作坊

huibenzf

繪本作坊。我們以繪本為原材料加工各種有用好玩的東西。

這裡是繪本作坊,兒童親子閱讀平台,推薦經典繪本+親子閱讀指導,樂意幫孩子們推薦繪本;分享兒童心理學文章,喜歡為家長們解決困惑。歡迎關注,互動,留言你知道嗎?幼兒時期養成的孩子——父母之間的情緒聯繫的心理系統(依戀模式),對往後孩子處理親密關係影響深遠。開篇有點小學術,「依戀」,什麼意思呢?聽起來很熟悉——大部分育兒書籍都會援以「親子依戀關係」來解釋某條育兒大法,哦!這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涉及爸爸、媽媽還有孩子的系統。然後更深一步的了解呢?依戀有幾種依戀模式呢?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何種功能呢?似乎懵懵懂懂不知其所以然。本期,小工基於依戀、親密關係、兒童成長相關的研究給大家細細地講一講「孩子——父母」之間的依戀模式。堅持看下去,本期的內容絕對不失望~「 「嬰兒期的依戀類型,是我們一生親密依戀的起點。」——賴慧臨

發展心理學對於「依戀」的一般解釋認為,依戀(adult attachment)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第一傾向於母親)之間最初的社會性(情緒)連結,被看做是孩子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所以一些文章會習慣性地使用「母子依戀」,但這裡小工特別提示,除了母親,孩子與其他親人的社會化交往也影響著其依戀模式的養成,不可過於親疏有別。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學者是一名英國的精神分析師,John Bowlby。他帶領研究團隊在一項以哺乳動物為實驗對象的「母子分離」實驗中發現,哺乳動物幼仔存活下來與父母互動有密切關聯,被迫與父母分離的幼仔存活率更低,因此,幼仔往往通過哭泣、尖叫、等多種方式來表現對母子分離行徑/事實的拒絕。並將這一現象遷移到人類客體——幼兒往往害怕與父母的分離,為被父母拋棄而感到恐慌。

而後兒童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設計了大名鼎鼎的「安斯沃斯陌生情境」來測量幼兒不同的依戀模式(這個方式爸爸媽媽們也可以用來推測自家寶寶是哪種依戀模式喔):1、實驗者將幼兒和撫養者安排在實驗空間內,離開;2、幼兒開始探索空間,撫養者無所作為;3、陌生人1號進入空間,第一分鐘保持靜默而後開始與撫養者說謊,再過一分鐘,陌生人接近幼兒;4、撫養者小心翼翼離開實驗空間,幼兒和陌生人獨處;5、撫養者返回安撫幼兒,而後再次離開;6、幼兒獨處空間;7、陌生人進入空間,開始和幼兒玩8、撫養者返回,陌生人離開。以上兩個實驗實驗很好地闡釋了「依戀」的核心關注——喜歡依附的人是否:在自己身邊 / 對自己投入關注 / 容易被確認。如果是,孩子在變會天然感受到安全、愛和自信;如果否,孩子便會焦急地使用各種方式尋找自己的父母;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無論如何都找不回,這時候,孩子便很容易陷入抑鬱和絕望的消極負面情緒。

安大媽上述結果還貼心地做了類型分離,也就是後輩學者常樂道的依戀模式/類型。安全型依戀:此類型嬰孩對重要撫養者(以父母為實驗對象)的產生的依戀自帶安全感。當父母離開房間的時候會有片刻的沮喪甚至大哭,但當再次見到父母返回時,能夠迅速被安撫,表現出十分開心的情緒狀態。研究顯示,日常生活中此類型孩子佔60%。迴避型依戀:此類型嬰孩對重要撫養者的離開並沒有太大反應,當父母離開房間時,他們也會表現出不高興或者有壓力的狀態,但當父母二次返回時,他們並不像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那樣,反而傾向於主動迴避與父母的接觸,如專心於地上的小玩意兒等。研究稱此類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佔20%的比重。抗拒(焦慮)型依戀:此類型嬰孩對重要撫養者的離開反應劇烈。當父母離開房間時,他們往往變得極度抓狂、崩潰,而且當父母去而復返時,也不會像安全型依戀的孩子一樣容易被安撫,而是表現出矛盾糾結的心理:既渴望父母的安撫、懷抱又想要懲罰父母的突然離去。研究顯示,日常生活中約20%的孩子屬於抗拒型依戀模式。此外,應用心理學近年來補充安大媽的研究結論,提出第四種依戀模式——混亂型依戀:從名稱的字母理解,我們也能推測此類型嬰孩的模式沒有固定範式,他們往往害怕主要撫養者,並對他們的親密行為感到迷茫和不安,研究顯示,童年時期經受虐待或間接虐待(如目睹家庭內家暴等)的孩子往往呈現出混亂的依戀模式。

小工說:正如開篇寫的一句話「嬰兒期的依戀類型,是我們一生親密依戀的起點。」研究已經證明,嬰孩時期的依戀類型和成人親密關係中的依戀模式具有可信的沿襲特徵。兒時和父母相處而養成的依戀模式很有可能影響長大後的親密關係(友情、愛情、親情等)處理方式,比如擇偶和交友等。因此,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安全型的依戀模式對其成長好處頗深!那麼,有什麼好辦法呢?小工給大家整理了下面一些小建議:1、母親在孕期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2、主要照料者要提高敏感性,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尤其是嬰兒期的生理需求和幼兒期的社會性發展需求(微笑、肢體動作交流等)。3、多增加與孩子的「愛撫性肢體接觸」,如擁抱、輕輕拍打後背、說悄悄話等。4、正確處理孩子哭鬧。詳見文章《孩子哭了,要不要哄》5、如果發現孩子已經形成了消極依戀模式,別沮喪,依戀模式是可以調整的。6、適當多元化重要照料者,不要形成只親母親,疏遠父親的局面。7、正確處理家庭矛盾,爭吵打鬧遠離孩子視野。8、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親子溝通必要且有效。關於依戀,小工就和大家談到這裡啦,依附眷戀,這是牽絆我們一生的情感需求,值得每位爸爸媽媽們細細思量喔~
推薦閱讀:

哈里王子與女友親密度假 打算親赴伊拉克作戰
如果你想成為她的男朋友請大膽的觸碰她!肢體親密度升級詳解

TAG:孩子 | 父母 | 親密度 | 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