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
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龐明 著智能氣功大專教材之四《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龐明 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1994年8月第一版字數:168千字ISBN 7-80105-163-7/Z.21原文:《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NLC掃描版本,2004年09月25日發佈於靈通站(www.hylt.org)OCR錄入、整理、校對:easecloud完成於2006年11月自 序i自 序十幾年來,我國氣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創了氣功史上空前的大好局面。這表現在:1. 形成了一支數以千萬計的氣功鍛煉大軍,變傳統的「聖賢氣功」為大眾氣功。2. 現代科學技術對神奇的氣功現象的研究成果,為氣的客觀實在性提供了雄辯的佐證。3. 氣功不同層次的練功效應(祛病延年、健美身心、開發潛能等)得到了初步的但是全面的展示。4. 氣功由內氣(練功強健自己身體)階段發展到了外氣階段,從過去的「獨善其身」發展到了「兼濟天下」的層次。5. 各門派大都對傳統的功理功法作了相應的改革以適應時代的需要。智能氣功是在改革傳統氣功的熱潮中誕生的。它的出現,進一步促成了氣功大好形勢的發展。它繼承了傳統氣功——儒、釋、道、醫、武、民間氣功等多種氣功的精華,吸收了中華古文明「天人合一」整體觀的合理髓核,汲取了當代科學、醫學、哲學的成果,建立了完整而嚴密的理論體系,編創了易學易練而層次井然的功法,創造了組場教功這一大型、快速授功的嶄新方法。而且,把氣功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起來,把氣功納入共產主義思想體系,使氣功面目煥然一新,使傳統氣功走上了智能氣功科學的康庄大道。目前,智能氣功在全國範圍內正如火如荼地發展著,然而這僅僅是揭開了智能氣功科學這出威武雄壯活劇的序幕。為了迎接氣功科學高潮的到來,開展更加深入、廣泛的群眾性練功活動是必要的,因為氣功科學是典型的實踐性科學; 但是,僅此還是不夠的,因為氣功科學又是有著高度理性的科學,它不僅有自己特殊的方法學、方法論,而且有獨特的方法論基礎——這是氣功科學異於現代其他科學的根本所在。 有鑒於此,要使氣功沿著氣功科學的道路前進,要使群眾性的氣功鍛煉活動擺脫一法一術的窠臼而進入氣功科學的境地,氣功界必須提高氣功的理論水平,提高氣功科學的修養。為了滿足智能氣功同道不同層次的練功需要,我們在出版了《智能動功功法普及教材》與《簡明智能氣功學》(中級教材)後,又編撰了這部智能氣功系列教材。這部教材包括智能氣功科學的基礎部分、技術部分與應用部分,共九冊:《智能氣功科學概論》、 《智能氣功科學基礎——混元整體理論》、《智能氣功科學精義》、《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智能氣功科學技術——超常智能》、《傳統氣功知識綜述》、《氣功與人類文化》、《中國氣功發展簡史》、《氣功的現代科學研究》(與中國科學院陶祖萊教授合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ii著)。本系列教材的內容,是按照智能氣功的大專生的教學需要撰著的。《智能氣功科學概論》主要講述了氣功、氣功科學、智能氣功科學的內涵、外延,闡述了氣功科學的方法學、 方法論、方法論基礎的特殊性及其與當代科學的關係,探討了氣功科學在人類文化(尤其是在認識論方面)的地位和意義。這是一篇綱領性文字,是每個從事智能氣功科學的人都應認真領悟的。《智能氣功科學精義》是智能氣功的精義所在。它從意識、修養、調息、形體等不同側面剖析了智能氣功和傳統氣功的奧秘,對傳統氣功有繼承、有發揚。文中不僅闡述了我國各有千秋的諸多功門的共性,而且披露了很多功門秘而不宣的訣竅。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書「運用意識」章內,全面而深刻地闡述了意識運動的形成、規律及其對人體生命活動的影響。這是全新的氣功科學的內容。它揚棄了古典氣功的唯心、唯神的意識觀,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觀,使過去難以言表的、只有靠悟性來領會的意識變化躍然紙上,讓學者有文可味,有跡可循,有法可依。它不僅對現階段的練功、發放外氣、意識感知、意識致動有指導意義,即使對以後的高層次練功也是有指導意義的。在該冊中,依據經典,征諸實踐,詳細地闡述了練功過程中出現幻覺與真妄相攻的實質,不僅破除了氣功中的迷信,而且指明了向更高層次進取的途徑。這是深究智能氣功者必須認真研讀的透關文字。《智能氣功科學概論》與《智能氣功科學精義》兩書,實際上屬於智能氣功科學總論的範疇(亦可視為氣功科學的總論),它是從總體上論述氣功這門科學規律的,是各派氣功的共同規律和內容,是氣功這門學問的精髓所在,是貫穿各功法的生命線。若能於此瞭然於心,再看爭奇鬥豔的各家功法,始知本無軒輊,原是一家;以之指導練功,則有如高屋建瓴,勢如破竹矣。《智能氣功科學基礎——混元整體理論》主要闡述混元整體觀理論,包括混元論、整體論、人的混元氣、意識論、道德論、優化生命論與混元醫療觀等部分。它是智能氣功科學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是超常智能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它是古典整體生命觀和時代結合的產物,是大眾氣功實踐的結晶。它雖然還有很多環節尚需進一步充實、完善,但它已是自洽性很強的理論體系。《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把智能氣功的一、 二、三步功法都作了功理、功法上的詳細介紹,書中圖文並茂,是習練智能氣功的良師益友。《智能氣功科學技術——超常智能》詳細介紹了智能氣功科學的超常智能技術的理論與習練方法,對於氣功查病(包括氣功透視、意識感知、遙診等)、氣功治病(外氣治病、遙控治病、組場治病等),不僅從理論高度作了詳盡的闡述,而且把快速獲得超常智能的鍛煉方法和盤托出,把實際運用的訣竅都毫無保留地介紹出來。即使無師自學,只要按照方法認真練習,也能很快掌握。《傳統氣功知識綜述》中,對多種傳統大乘功法作了扼要的介紹, 所述內容多是筆者受師所傳。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不僅可以對傳統氣功的精要有所了解,而且可自 序iii使學者明了智能氣功科學琢精多家功法奧秘的底蘊。《中國氣功發展簡史》著重闡述我國氣功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又由複雜到簡單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至於《氣功與人類文化》和《氣功的現代科學研究》兩書,則是從整個人類古文明與現代文明背景中,全面考察氣功在人類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文明中所處的地位與所起的鮮為人知的巨大作用。需要說明的是,本教材雖然對很多深奧的理論問題都力求用淺顯的語言,或藉助生活中的事實,或藉助已有的科學術語進行表述,但仍有不少名詞、術語、理論,不易為大眾所理解。這是因為氣功科學是一門嶄新的科學的緣故(因為在人們的常識中,既沒有氣功科學的理性知識,也沒有氣功的實踐經驗——感性認識)。其實,任何一門劃時代的新的科學理論,在開始時都不易被常識所理解。不是嗎?本世紀初,愛因斯坦講述相對論時,有多少人理解呢?曾幾何時,相對論已成了高等物理學的重要內容。又如當代物理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普利戈京,於1946年在布魯塞爾作闡述不可逆現象熱力學的學術報告時,人們不但不理解,而且極力反對,一位著名的熱力學專家竟以質問的口氣諷剌他,認為研究這種「轉瞬即逝」的東西,完全是浪費時間。幾十年後的今天,不可逆性、非線性、不穩定性的觀點,不僅成了人們感興趣的大課題,而且已經或正在滲透到多學科領域。氣功這門科學,對中國人來說,雖然不象對上述理論那麼陌生,但對現代科學來說,畢竟是個嶄新的領域。因而給人們以格格不入的感覺是可以想見的。但是我們相信,隨著氣功事業的發展,人們會在習練氣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它的理論觀點的正確性。最後,還有一點必須向讀者說明的是,智能氣功的全部理論和練功方法,都是新編創的。它雖然經受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的實踐的檢驗,但它畢竟是個新生事物,尚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因此,這套智能氣功科學系列教材,也一定有欠完備的地方,深望氣功界同道予以誠摯的批評、指正,使之更好地為提高廣大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發揮作用,為人類的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作者1992年5月
目 錄i目 錄自 序...............................................................................................................................................i第一章 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綜述............................................................................................... 1Ⅰ、功法概況................................................................................................................... 1一、智能動功........................................................................................................... 1二、智能靜功........................................................................................................... 2三、智能靜動功(俗稱自發功)........................................................................... 2Ⅱ、練智能氣功的三個階段........................................................................................... 2一、外混元階段....................................................................................................... 2二、內混元階段....................................................................................................... 3三、中混元階段....................................................................................................... 4Ⅲ、練智能氣功的形、氣、神(意)的不同練法....................................................... 4一、神氣並重練法................................................................................................... 4二、神形並重練法................................................................................................... 5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 9第一節 捧氣貫頂法綜述....................................................................................................... 9Ⅰ、捧氣貫頂法簡述....................................................................................................... 9Ⅱ、捧氣貫頂法練外混元............................................................................................. 10Ⅲ、捧氣貫頂法的練功特點......................................................................................... 11Ⅳ、功效......................................................................................................................... 11第二節 捧氣貫頂法功法..................................................................................................... 12Ⅰ、起式......................................................................................................................... 12Ⅱ、前起側捧氣............................................................................................................. 13Ⅲ、側起前捧氣............................................................................................................. 16Ⅳ、側前起捧氣............................................................................................................. 19Ⅴ、收式......................................................................................................................... 21第三節 怎樣練好捧氣貫頂法............................................................................................. 21Ⅰ、正確運用意識......................................................................................................... 21一、提高對捧氣貫頂功法的重視程度................................................................. 21二、加深對外混元練功方法的認識..................................................................... 23三、練功時的運用意識......................................................................................... 23Ⅱ、做好練功動作......................................................................................................... 24一、預備式與八句口訣......................................................................................... 24二、動作................................................................................................................. 28附:捧氣貫頂法的活用................................................................................................. 34一、開智法............................................................................................................. 35二、明目法............................................................................................................. 35三、貫氣治病法..................................................................................................... 36第四節 本章小結................................................................................................................. 36第三章 形神庄............................................................................................................................. 39第一節 形神庄綜述............................................................................................................. 39Ⅰ、形神庄簡介............................................................................................................. 39一、形神庄的含義................................................................................................. 39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ii二、形神庄練內混元的形神混元......................................................................... 39Ⅱ、形神庄的功法特點................................................................................................. 41一、動作難度大..................................................................................................... 41二、形體動作從上到下,非常全面..................................................................... 41三、調動氣機的方法重在以形引氣..................................................................... 41四、充分調動發揮經絡的作用............................................................................. 42Ⅲ、形神庄的練功特點................................................................................................. 43一、神與形合,鬆緊並用..................................................................................... 43二、外方內圓,直曲並用..................................................................................... 44三、大小兼顧,自然靈通..................................................................................... 44四、周身一家,動中求靜..................................................................................... 45第二節 形神庄功法............................................................................................................. 45Ⅰ、預備式..................................................................................................................... 45Ⅱ、鶴首龍頭氣衝天(第一節)................................................................................. 47Ⅲ、寒肩縮項通臂肩(第二節)................................................................................. 50Ⅳ、立掌分指暢經脈(第三節)................................................................................. 52Ⅴ、氣意鼓盪臂肋堅(第四節)................................................................................. 54Ⅵ、俯身拱腰松督脈(第五節)................................................................................. 55Ⅶ、轉腰涮胯氣歸田(第六節)................................................................................. 57Ⅷ、平足開胯分前後(第七節)................................................................................. 58Ⅸ、膝跪足面三節連(第八節)................................................................................. 62Ⅹ、彈腿翹足描太極(第九節)................................................................................. 63ⅩⅠ、回氣歸一轉混元(第十節)............................................................................. 64ⅩⅡ、收式..................................................................................................................... 67第三節 形神庄動功要領詳解............................................................................................. 69一、預備姿勢................................................................................................................. 69二、鶴首龍頭氣衝天..................................................................................................... 71三、寒肩縮項通臂肩..................................................................................................... 74四、立掌分指暢經脈..................................................................................................... 75五、氣意鼓盪臂肋堅..................................................................................................... 77六、俯身拱腰松督脈..................................................................................................... 78七、轉腰涮胯氣歸田..................................................................................................... 79八、平足開胯分前後..................................................................................................... 80九、膝跪足面三節連..................................................................................................... 82十、彈腿翹足描太極..................................................................................................... 83十一、回氣歸一轉混元................................................................................................. 84第四節 循經導引法............................................................................................................. 85第五節 本章小結................................................................................................................. 91第四章 五元庄............................................................................................................................. 93第一節 五元庄綜述............................................................................................................. 93Ⅰ、五元庄簡介............................................................................................................. 93一、功法簡介......................................................................................................... 93Ⅱ、五元庄基礎知識簡介............................................................................................. 94一、五元庄中的五臟及與之有關的內容............................................................. 94目 錄iii二、與五元庄相關的混元氣理論......................................................................... 95三、混元位介紹..................................................................................................... 96Ⅲ、五元庄功法特點簡介............................................................................................. 97一、手印法............................................................................................................. 98二、發音法............................................................................................................. 99三、意想............................................................................................................... 101Ⅳ、怎樣練好五元庄................................................................................................... 102一、要掌握五元庄的關竅................................................................................... 102二、要加深對混元氣理論的理解和運用........................................................... 103三、要掌握練功層次,循序漸進....................................................................... 104四、注意自覺修養............................................................................................... 104第二節 五元庄功法........................................................................................................... 105Ⅰ、頂天立地 合化混元(第一式)....................................................................... 105Ⅱ、暢通毛竅 開啟三關(第二式)....................................................................... 108Ⅲ、鶴企四顧 神守中寰(第三式)....................................................................... 112Ⅳ、展翅翱翔 揉抻彈顫(第四式)......................................................................... 114Ⅴ、喜笑助心神 中峰立山根(第五式)............................................................... 118Ⅵ、凸腰強腎志 命門連耳門(第六式)............................................................... 119Ⅶ、纏綿中宮意 混元四臟真(第七式)............................................................... 121Ⅷ、展臂護日月 轉目煉肝魂(第八式)............................................................... 124Ⅸ、伸縮開肺氣 悲心益魄身(第九式)............................................................... 126Ⅹ、悠悠鶴步運形軀(第十式)............................................................................... 129ⅩⅠ、抖翎心寧四末齊(第十一式)....................................................................... 131ⅩⅡ、逍遙起落神貫頂(第十二式)....................................................................... 132ⅩⅢ、混元一氣連天地(第十三式)....................................................................... 134第三節 臟真歸元法........................................................................................................... 136第四節 本章小結............................................................................................................... 143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 145第一節 站功(三心並站庄)........................................................................................... 145Ⅰ、功法....................................................................................................................... 145Ⅱ、怎樣練好三心並站庄........................................................................................... 149附:站庄松尾閭四步功............................................................................................... 152第二節 坐功與卧功........................................................................................................... 153Ⅰ、坐功....................................................................................................................... 153一、自然坐功....................................................................................................... 153二、混元坐功....................................................................................................... 154Ⅱ、卧功....................................................................................................................... 156第三節 簡易功法介紹....................................................................................................... 157Ⅰ、抵穴坐功............................................................................................................... 158Ⅱ、揉腹卧功............................................................................................................... 159Ⅲ、蹲牆功................................................................................................................... 160Ⅳ、貫氣健身法........................................................................................................... 160一、預備式........................................................................................................... 161二、「頂天立地」暢氣門(第一節)............................................................... 161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iv三、「臂攬乾坤」氣歸身(第二節)............................................................... 162四、「人天混元」健身心(第三節)............................................................... 165本書引用書目............................................................................................................................... 169第一章 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綜述1第一章 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綜述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是介紹智能氣功的練功方法的學問,從廣意來說,它包括智能氣功的四大要旨(運用意識、自我修養、調整呼吸、形體要求)、系統功法以及超常智能的鍛煉方法等。鑒於我們已經把「四大要旨」列為《智能氣功科學精義》、把超常智能的鍛煉方法列為《智能氣功科學技術——超常智能》兩個專門課程,所以這裡講的《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主要將智能氣功的系列功法及其練法。在沒講具體功法以前,先把智能氣功功法的概況及練功的全部歷程作一簡要介紹。Ⅰ、功法概況智能氣功是作者在多年練功基礎琢精了儒、釋、道、醫、武、民間氣功多家的練功訣竅,結合現代科學、醫學、哲學編創的適合大眾修鍊,收效快而成功易的完整的系列功法。包括動功、靜功、靜動功(自發功)三部分。這三種練法乍看起來似乎有很大差別,但在實際上都是一致的:不僅著眼點(立論於混元氣)相同,而且練功的全部歷程都需歷經外混元階段,內混元階段,中混元階段三個階段。一、智能動功主要是通過特定的動作與意念的結合,優化人的生命功能態。包括六步功法:(一)捧氣貫頂法是第一步功,屬外混元階段,通過練內氣外放,外氣內收,不僅可以增強人的正常功能態、克服疾病功能態,而且可以引發一定程度的超常功能。(二)形神庄與循經導引法是第二步功,練形神混元。是在第一步功基礎上,把氣引入皮肉筋脈骨……使人的生命功能進一步強化,從而超出正常人的水平。(三)五元庄與臟真歸元法屬第三步功,練臟真混元。著重練五臟之氣,練與五臟相關的精神活動,從而全面增強對自身生命活動的自我控制能力。第二、三步功同屬於內混元階段。(四)中脈混元功,主要是練通中脈及其和全身之氣的聯繫,使之混化為一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2整體。(五)中線混元功,把中脈之氣凝鍊成通天徹地之「中線」。(六)渾化歸元功,把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第四、五、六步功同屬於中混元階段。二、智能靜功所謂靜功不是一點也不動,只是不像動功那樣有繁多的動作罷了。它包括坐功、卧功與站功三種。練功的全部歷程雖然也有外、內、中混元不同階段,但不像動功那麼具體。靜功主要是通過開關、展竅、叩齒、手印與特定的意識活動來引發人的生命功能態的變化。三、智能靜動功(俗稱自發功)靜動功是一種特殊練功法,此法自古有之,只是未形諸文字記載罷了。在民間氣功與武術氣功中多有諳此術者。自發功之「自動」,有小動與大動之分。它有一整套理論,得真傳者,往往可在百日之內進入不動境地。若逾百日仍動而不止,不僅功夫難以上進,而且有散氣、耗氣之虞。耗氣過多,神不得養,可導致神經失常(亦有於大動時,氣沖中宮而神失常者,稱「中宮闖黃」,兩者產生機理不同)。正因為靜動功有此弊病,所以現在我們不予傳授。Ⅱ、練智能氣功的三個階段練智能氣功可促成人的生命功能態從常態向超常態轉化。我們根據人的生命運動規律,把這一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並安排了與之相適應的功法。三個階段是:一、外混元階段這是初練功增強人體常態功能的階段。(一)何謂外混元?外混元是一特有名詞,指人的意識與外在大自然界的混元氣混化,使之便於被人體吸收應用。由於這一混化過程主要是在人體外進行的,故稱為外混元。包含三層意思:1、意念與虛空相合(亦即和最原始混元氣相合),使原始混元氣獲得人的信息,使之與人的混元氣具有了同一性,從而更好地為人所利用;2、意念和彌散在人體周圍的自身的混元氣結合,使之得到強化,這樣第一章 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綜述3一方面可擴大自身外在的混元氣的範圍,另一方面可以裹脅更多的外界的混元氣,並將其引入自身中來;3、意念和人體皮表的通透性相結合,從而強化皮膚內氣外放、外氣內收的功能。(二)外混元階段的練功效應1、強化人體與外界大自然的聯繫;2、吸收外界混元氣以充足自身的混元氣;3、促進人體功能態從常態向超常態進展,比如可以體察外氣的存在等。或問曰:練外混元何以能收到如此效果呢?現代科學認為,任何生命體——無論是微小的細胞,還是複雜的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的進行,都需要保持生物體內環境中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參數的平衡,這一平衡條件是靠生命體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信息來維繫的。氣功科學認為,新陳代謝過程是通過生命體的內氣外放、外氣內收,內外二氣混化來完成的,而且這一變化過程主要是在生命體周邊的膜上進行的(在細胞是細胞膜,在人體則是各種粘膜與皮膚)。生物膜上的氣機變化關係著生命活動的強弱與常變。其變化超出一定限度則形成了病態,生命體可以依靠自己的調節功能使之恢復正常。這一功能一旦喪失,即會引起該生命體的死亡,這一切在生命體中都是按自身規律自然進行的。氣功科學揭示了這一生命過程,認識到人的意識對此過程可以起到主導作用,於是針對這一生命過程安排一定功法,強化內氣外放、外氣內收及內氣外氣的混化過程,從而提高人的生命力,這是把自為的生命運動變為自覺的生命運動的過程。二、內混元階段這是把自覺的生命運動,引向更深層次的階段。(一)何謂內混元?內混元是相對於外混元而言,指人的意識和人體內的混元氣相合,使之能廣泛地「滲入」人體各部組織(軀體與內臟)中,使人體的皮肉筋脈骨、經絡、臟腑融為一體。它是在練外混元有了一定效果——人體混元氣比較充足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靠把人的精神高度集中於體內來完成的,是把氣引向更深層組織去的過程。(二)內混元階段的練功效應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41、提高意識主宰、指揮氣的能力,可把氣引到身體各部;2、精神的自主性、自控能力得到強化,情緒穩定;3、意元體的體察功能得到一定程度開發,能體察到內外氣的變化;4、使人進入初步的精神與形體的完美、健康狀態;5、增強軀體混元氣與臟真混元氣混化過程。三、中混元階段這是練至混元竅開啟以後的練功內容。(一)何謂中混元?有兩層含義:一是把意念集中到中脈,使氣在中脈中形成一個直通人體上下的「氣柱」,使人體之氣與此中氣相混化;二是把意念集中到人的中點。這個中點是一無所著的無分別的勻態物的特殊稱謂,它與意元體的體性是一致的,因而把意念集中到這個中點,實際是意念返還到意元體自身。(二)中混元階段的練功效應。使人進入超常智能狀態。Ⅲ、練智能氣功的形、氣、神(意)的不同練法對智能氣功的形、氣、神的不同練法,不能理解為單純的形、氣、神的鍛煉方法。說形練法是說側重於形,是神、氣服從於形(雖然神在其中也要起主宰作用),從而強化形的功能(神氣之功能也相應的加強),如武術氣功;說氣練法是說著重於氣,是神、形服從於氣(雖然神在其中也要起主宰作用),如丹道氣功;說神(意)練法是說側重於神意,形、氣要服從於神,從而使神意功能得到強化(形、氣也會相應得到強化),如佛家禪宗功夫。智能氣功練功時是神形、神氣並重的。下分述之:一、神氣並重練法這一練法的根本特點是,要求神與氣相需為用,或者說是神與氣為伍。分如下步驟:(一)神念氣。要求意念要想著氣。眾所周知,氣是無形無相的,但不是空無所有,因而要求意識和這種特殊的無形無相的特殊物態相合。鑒於意念的強化能力,久久行之,則可感覺到氣的實在性。神念氣有念人體內氣與人體外氣之別。智能氣功開始時主要是念人體外氣,第一章 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綜述5而且以人體外之最原始混元氣為主。如練外混元時的想虛空,目的就是神念原始混元氣。必須注意的是,想虛空時不要空得空空蕩蕩,而是虛空中有種非常均勻的無形、無相、無色的特殊物質。一般來說,這一物像是難以感受到的。我們練功時感覺到的氣,是自身的氣彌散在自身周圍的那部分。(二)神觀氣。觀是體察、察照之意。神觀氣就是用神意來體察、察照氣。可以是看到氣,也可以是對氣的一種特殊感覺,有觀內氣與觀外氣之別,如拉氣、看氣是觀外氣,當能感覺到氣的實在性以後,把精神按練功需要與氣緊密結合,可使精神高度集中,而收到強化氣的作用。觀內氣往往需要在觀外氣有感覺的基礎上進行,因為觀內氣難度更大一些。這是因為人的有形之體都是氣的凝聚表現,因而對人體中的氣有交互干擾作用。人體中的氣,有局部的氣,有整體的氣,這些氣不僅受形的變化的影響,也受意念變化的影響。所以古人強調靜觀,又稱「寂照」。隨著「寂照」程度的深入,神意照到周身後,可能會感覺到一個模模糊糊的氣態人。有兩種表現:一是籠罩在自身的實體外面較大的氣態人——這是感受到了自身氣彌散到自身周圍的景象;一是在體內恍惚的氣態人——這是充斥在人體膜上的氣的形態。(三)神入氣中。在神觀氣階段,神是主動觀察者,氣是被觀察的對象,神與氣似乎是互不相干的兩個東西。神入氣中階段,則要求神進入氣中,形成「神在氣中」、「氣包神外」的景象。如何達到這一境界呢?當能明確地觀察到氣後,把全身上下的氣認真地反覆觀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氣包神外」的景象了。關鍵是神意高度集中,連續不斷地觀察周身。(四)神氣合一。在神入氣中階段仍未消除神與氣的區別,神與氣還是兩個東西。神氣合一階段則要求神與氣了無分別,這就要求,氣必須不斷升華,使人體混元氣向意元體轉化。它是如何實現的呢?神意觀察周圍的氣(混元氣),當意元體充斥、籠罩了全部的氣之後,神(意)就與氣合一了。神氣合一後還有功夫,這裡就不介紹了。二、神形並重練法這一練法的根本特點是,要求神(意)與形相需為用,或者說是神與形為伍,分以下幾步驟: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6(一)神念形階段。這裡的「神」指神意,「形」指形體。這一階段主要是把練功者的意念活動和形體活動結合在一起,按照功法要求發出意念,指揮形體運動,每一個動作都要受到意念的指揮。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很容易的,練功時稍不集中就違背了「神念形」的要求,真能做到「神念形」後,雜念就自然消除了。(二)神觀形階段。這一階段是用神意觀察形體活動,又可分為兩步:1、神觀外形。練功時閉眼「看著」自己形體動作,似乎是看別人練功。可以是從對面看,也可以看自己體內,放在丹田或是其他什麼地方均可,有一個小的自我形象練功。需說明的是這一階段的練功若無第一階段的基礎是難以收到應有效果的。我們過去對這種練法講得不細緻,致使一些人盲目地一開始就應用這種練功方法而練出了毛病,這是必須提醒智能氣功愛好者注意的。當神意能觀察形體練全套功時,則意念具有了高度自控能力。2、神觀內形。當神觀外形有了一定基礎後,一是內氣的增強,一是神意的體察與滲透能力的提高,可以透視人體內部了。譬如,肢體運動時,神意能觀察肢體內的傳輸指令以及肢體內部輸布混元氣。隨著觀內形的進步,觀察能力一步步完善,逐步達到觀察內景的程度,如人體內部氣血運行,人體與大自然之間的氣交換等。需要注意的是觀察時,只能是靜觀其變,不能有進行分辨等主觀意念。這在傳統功法中稱為「寂照」之功,「寂」指意識處於寂靜狀態,「照」指體察體內各種變化。意識越是寧靜,察照的能力越強,察照得越深入、細緻,越能導致意識的更專一於靜。此即古人所謂「寂而照」、「照而寂」、「寂照圓融」之意。能做到神照內形時,功夫已經到了中等水平了。練外混元的捧氣貫頂法可以用「照」,照其內外氣機交通情景;練形神庄也可以用「照」,照其皮肉筋脈骨經絡與氣的充斥、流行的狀態;練五元庄也須用「照」,照其五臟之形、氣變化及其與混元竅的混融的景象……(三)神入形階段。這一階段是把神意進入到形。上述的神觀形——即使是神觀內形,也是神形各異的,即神是對立於形之外的觀察者。而神入形則要求神進入形體之中,這是較神入氣中還難達到的,因為形體由各微小的組元——如細胞組成,而細胞中又有更細微的組織,因此要達到深入微小的形體中是非常困難第一章 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綜述7的,進入一個小的局部則可,要深入到廣泛範圍的微細組織則是難以達到的。這裡所說的神入形是指宏觀而言。它是在觀內形的基礎上進行的。當能觀察到內形時,先把神意「固定」到被觀察的形中某一「點」上,然後以這一點為中心,向周圍觀察,當能同時觀察到周圍的景象時,則神入形中了。我們現在連中脈混元尚未練,所以對神入形是難以想像的。(四)神形合與神形妙,這是高層次練法,難以一語道盡,故從略。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神形並重練法,還是神氣並重練法中的各階段,都是為了講述方便而劃分的,實踐上,往往是各階段——尤其是第一、二兩階段——相互交織在一起的,而且神形、神氣的練法,也往往是交相輝映的。不僅如此,如果我們把智能動功的六步功法,練功的三階段(外、內、中混元),神形並重與神氣並重的練法聯繫來看,則可發現,它們都是從初級到高級的練功序列。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六步功法與三個混元階段是一個內容,它們都屬於功法序列的範疇,講的是按此功法序列練功,能使人從常態智能進入到超常態智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縱的序列,每一步功法間都有承接關係。然而智能氣功是開放性功法,我們雖然把練功歷程分了六個層次,但是每個層次之間是可以自動過渡的。人們的身心素質基礎不同,練功後呈現的效益也有很大差別。有的人練第一步功後,就通了皮肉筋骨,有的通到內臟或中脈,使之內外融通。但有的人練到五元庄,外混元通的也還不徹底……於是使練功效果呈現犬牙交錯局面。神氣並重與神形並重的練法,則可看成是橫的練功序列。它可以從上述的六步功中任何一步入手,僅練一步功按此序列練功,最後也可達到高層次的超常智能。不過,我們教練智能氣功,是把各序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9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捧氣貫頂法是智能動功的第一步功,是治病健身的基本功。其特點是:1、意與氣合,以意引氣。通過姿勢的開合和意念導引的配合,引動內氣外放、外氣內收,從而暢通人與大自然的混元氣的聯繫。可以敏銳人體感觸機能,屬智能動功的外混元階段。2、本功法是行之有效的採氣、聚氣之法。通過本功法的鍛煉,可以迅速地學會與運用發放外氣治病的技能。第一節 捧氣貫頂法綜述Ⅰ、捧氣貫頂法簡述以捧氣貫頂來命名智能動功的第一步功法,是抓住了第一步功法的根本。所謂捧氣,就是把大自然界混元氣用手捧起來。所謂貫頂,就是把捧起的氣,貫入頭頂並由此而進入全身。為何用「貫」字而不用「灌」字呢?因為兩字的含義有微小的區別。「灌」字指實物往虛的空間里灌注;而「貫」字多指進入實物之中,有貫通、貫穿之意。捧氣貫頂就是用手把氣捧起來,往頭頂部貫,以求把頭部、把全身貫通。這不僅是對捧氣貫頂的字意解釋,而且是練第一步功的最根本的要領。捧氣貫頂法由起式、前起側捧氣、側起前捧氣、側前起捧氣(包括回氣)與收式五節功組成。其動作,起式與收式的動作路線是反正相因的。前起側捧氣與側起前捧氣也是反正相因的。動作雖然不少,但實質是拉氣與貫氣兩部分,其中拉氣是為捧氣作準備,它屬於傳統功法中的採氣的範疇(採氣方法多是手與意念結合,把外面的氣采歸自身,詳細內容見《智能氣功科學技術——超常智能》)。捧氣貫頂法中的諸多拉氣,蘊含著傳統功法的三才採氣、六合採氣、五行採氣等精華。貫氣包括向頂貫氣與向周身貫氣兩部分內容,它是從傳統功法中的「灌頂」與「喂氣」衍化而來。灌頂也叫「開頂」或「摩頂」,是師傅給徒弟向頭頂(道家稱天門穴,佛家密宗稱梵穴)發氣,多配合念咒與觀想,往往可使徒弟有一定的內在感受,而增強練功信心與練功意識。喂氣多是氣功老師幫助弟子長功的手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0段:即向關鍵穴道發氣、補氣,從而改變練功者的氣機。捧氣貫頂是自己給自己貫氣、喂氣,不僅收到了傳統功法中灌頂、喂氣的效果,而且使練功者很快掌握髮放外氣治病的技能。Ⅱ、捧氣貫頂法練外混元如第一章所述,外混元指意識與外界混元氣混化,然而混化不是目的,混化是為了人體更好地吸取外界混元氣為己所用。捧氣貫頂法正是為此而設的。其機理如下:混元氣理論指出,人體的周圍有一層彌散的人體混元氣,這層混元氣與人體內的混元氣是一致的,它受著人體的整體活動(包括人的各部組織活動)的影響。人體內的氣通過皮膚的毛孔、腠理、穴道、關竅等散發到體外,形成混元氣層。這一混元氣層與人體生命活動息息相關,當人體生命活動處在外開(如呼氣或向外發力)狀態時,人體內的混元氣隨著開而外出,使體外的混元氣層的範圍擴大;當人的生命活動處於內收(如吸氣或向內收力)狀態時,人體內的混元氣向內集中,體外的混元氣則隨之入內,使體外之混元氣層的範圍縮小。混元氣的這種一出一入的運動不是簡單的內氣外出與外氣內入,而是人的混元氣與大自然的混元氣的混化過程。在此過程中,人體內的混元氣散發到周圍的量越大,質量越高,對大自然的混元氣影響越大,裹脅的外界混元氣越多,當內收時,進入人體的外界混元氣也就越多,從而增強人的生命力。鑒於意識對氣與人的生命活動有統帥、主導作用,捧氣貫頂法巧妙地運用意識與生命活動的開合來引動混元氣的出入,暢通人與大自然的聯繫通道,強化人體內外的混化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中的內氣外放與外氣內收是自然呈現的,不是用以意領氣的強迫方式完成的。當意念外開與虛空(或天地交合處)相合時,一方面,意識活動是向外開散之勢,必然引動人體生命活動向外開張,使體內混元氣趨向於外。雖不著意於氣,而氣自動。此時氣之外出、向外擴展是整體全方位的,是體外混元氣層的擴大。另一方面,意識與虛空相合,實際是和最原始的混元氣相合,這本身就是與大自然界的混元氣的人為的混化。當意念想體內時,意念向內集中,引動生命活動向內聚合,體外之氣也隨之內斂而入。或問曰:如此運用意識——意識指向外在的虛空,與氣功的固有特徵——內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11向性運用意識豈不矛盾嗎?否。1、內向性運用意識內容之一是要求精神活動走向單一化,意識與虛空相合符合這一要求。2、內向性運用意識的目的是使人進入氣功態,而意識與虛空相合的狀態,就是氣功態——而且是高級氣功態的表現。清朝的氣功家黃元吉曾指出:「唯能存心於虛無一氣,此心此神即與太和元氣相往還,所謂神氣合一,烹煉而丹者也。」(《樂育堂語錄》)Ⅲ、捧氣貫頂法的練功特點一、練捧氣貫頂法的根本原則是神(意)與氣合,以意引氣,神氣並重。這裡所說的氣,一是大自然中的混元氣,一是彌散在自身周圍的自己的氣,同時也包括自己身體內的氣。不過是以體外的氣為主。其引動方法與原則如前所述。二、藉助形體運動的開合來強化意識活動的開合,這一練法似乎又像神形並重,其實不然,因為它的主旨不是要強化形,而是藉此引動內氣外放與外氣內收。三、為了達到上述練功要求與目的,需要:(一)神態悠嫻,恬靜安舒,怡然自得,即美在心中,樂在心中,且堅定自若。(二)姿態要舒展大方,瀟洒自如,不拘謹、不做作,要放得開,收得往。(三)動作要柔軟、圓潤、連綿不斷,快而不停、慢而不斷,靈活自在。(四)意識的開合是練好本功的關鍵,外開時意念要遠開至天邊,內合時合於體內——越深越好。Ⅳ、功效一、通過人體與大自然混元氣的暢通,可疏通全身膜絡,打通人體關竅、穴道,使人體氣脈和暢,從而旺盛人體生命機能。二、本功法得氣快、氣感強,治病健身效果好。三、通過本功法的鍛煉,可激發出一定的潛在功能,可敏銳人體的感觸機能,如對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山河湖海、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感知。四、本功法是行之有效的採氣、聚氣之法。通過本功法的鍛煉可迅速地學會與運用發放外氣治病的技能,如信息組場治病、信息組場帶功等。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2第二節 捧氣貫頂法功法預備式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如立正姿勢。目視前方天地交界處,兩眼輕輕閉合,目光收回(圖2-1)。念口訣:頂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內靜,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體,周身融融。Ⅰ、起式一、小指帶動,指掌慢慢上翹,成手心向下,指尖向前,與臂成直角。意想手心與地氣相接,以肩為軸,兩手做前後拉氣三次。向前推,手臂與身體的夾角約15°;向後拉至體側(圖2-2)。二、以小指帶動,松腕,轉掌心相對。虎口向上,臂放鬆,與肩等寬從體前向上捧氣,至手與臍平,掌心微含,回照肚臍。(圖2-3)繼而轉掌心向下,意想兩臂延伸到無限遠,在無限遠處,兩臂(兩手與肚臍同高)向兩側外展至背後。小臂微收,轉掌心向內,掌心微含,回照腰部命門穴(對臍處)。(圖2-4)而後小臂上提,順勢內收掌腕到兩肋旁,掌心向上,用中指端向大包穴(屬脾經,在第六、七肋間)貫氣。(圖2-5)三、隨後兩臂向前伸出與肩平,掌臂微收,掌心微含,中指回照兩眉間印堂穴。(圖2-6)隨之兩腕微微轉動,帶動十指斜相對,而後轉肘外撐,力點在肘,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13帶動兩臂向兩側展開。(圖2-7)至左右成一字與肩平,小指帶動,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意想掌臂延伸至天邊,沿天邊向上劃弧,至頭頂上方兩掌相合。(圖2-8)而後沿頭正前方下降至胸前呈合十手(大臂與身體呈45°,兩小臂成一平線,中指尖向上,拇指根對著膻中穴)。(圖2-9)Ⅱ、前起側捧氣一、合十手轉指端向前並推出,至兩臂伸直,高與肩平。(圖2-10)逐漸分掌,轉掌心向下,立掌外撐(掌指上翹,掌心外突,掌與臂成直角),意想掌臂延伸至天邊,在天邊推揉三次。推揉要肩、肘、腕一體,兩肩沿上、後、下、前順序劃立圈。推時,以掌根帶動掌臂前推,掌心外突,回收時以肩帶動,肘微下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4垂,掌心內含,意想從天邊收回體內。(圖2-11)而後立掌外撐,意想掌臂延伸至天邊,以掌帶臂沿天邊左右水平拉氣三次。左右拉開約15°, 再合攏至兩臂平行。(圖2-12)二、立掌外撐,兩臂向兩側展開至左右平肩。立掌外撐,意想掌臂延伸至天邊,在天邊推揉三次。推時,以掌根帶動掌臂前推,掌心外突;回收時以肩帶動,肘微下垂,掌心內含,意念從天邊收回體內。(圖2-13)而後立掌外撐,意想掌臂延伸至天邊,沿天邊作上下拉氣三次。向上拉約15°,向下拉至平肩。(圖2-14)三、松腕轉掌心向上,意想兩手延伸至天邊,沿天邊捧氣至頭頂上方,兩臂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15微曲,腕與肩等寬,掌心微含照向頭頂,停留一個呼吸的時間。(圖2-15)向頭頂貫氣,兩手沿體正前方下降至肚臍。兩中指相接,點按肚臍。(圖2-16)四、兩手中指平臍向兩側扒開轉向身後,至命門穴,兩中指點按命門穴,而後沿膀朧經下至兩足。(圖2-17)兩手沿足外側撫至趾端並敷於足面(手指、腳趾同方向),向下按揉三次。下按時,膝向前跪,身體重心向前移至兩手,意想手心通過足心入地;抬起時提膝,臀部向上抬,身體重心移向兩足,兩手不動,把放出去的意念收回體內。(圖2-18)而後,兩手稍起,轉手心相對,如捧氣球,意想把地氣從地里拔出,捧在手中。而後,兩手分開,轉掌心對向兩腿內側沿足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6三陰經向上導引至肚臍,(圖2-19)中指點按,而後兩手分開還原至體側,自然下垂。Ⅲ、側起前捧氣一、兩臂從體側陰掌(手心向下)上提,成一字形。(圖2-20)立掌外撐,意想手臂延伸至天邊,沿天邊向兩側揉推三次。(同圖2-13)推時,以掌根帶動掌臂前推,掌心外突;回收時以肩帶動,肘微下垂,掌心內含,意念從天邊收回體內。立掌外撐,意想手臂延伸至天邊,沿天邊作水平拉氣三次。向前拉約15°角,向後兩臂成一字。(圖2-21、圖2-22)二、立掌外撐,意想手臂延伸至天邊,兩臂沿天邊向體正前方合攏,與肩等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17寬,兩掌在天邊進行揉推三次。推時,以掌根帶動掌臂前推,掌心外突;回收時以肩帶動,肘微下垂,掌心內含,意念從天邊收回體內。立掌外撐,意想手臂延伸至天邊,在天邊進行上下拉氣三次,向上拉約15°角,向下拉至平肩。(圖2-23)三、松腕轉掌,意想沿天邊捧氣至頭頂上方,手心微含照向頭頂,停留一個呼吸的時間,向頭頂貫氣,兩手繼續下降至印堂穴,轉掌心向內,兩中指點按。(圖2-24)沿眉向兩側分開,向後至玉枕骨下,兩中指點按。而後,兩手沿項下至背,兩中指點按第三胸椎處。(圖2-25)再轉回體前,從腋下向後,兩手至背後,盡量向上。(圖2-26)掌心緊貼身體,兩手沿膽經、膀胱經下至命門穴,兩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8中指點按。(圖2-27)而後兩中指沿帶脈分開,回歸肚臍,兩中指點按。四、兩手沿足三陰經(腿內側)下至兩足,兩手沿足內側撫至趾端。(圖2-28)兩手敷於足面,按揉三次。下按時,膝向前跪,身體重心向前移兩手,意想手心通過足心入地;抬起時,提膝,臀部向上抬,身體重心移向兩足,兩手不動,把放出去的意念收回體內。而後,兩手稍起,轉手心相對,如捧氣球,意想把地氣從地里拔出,捧在手中。而後,兩手分別沿足外側至足跟,轉手心向內,沿膀胱經上至命門穴,兩中指相接點按。(圖2-29)沿帶脈分開,回歸肚臍,兩中指點按,兩手分開還原至體側,自然下垂。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19Ⅳ、側前起捧氣一、捧氣兩手如捧物,虎口向上,兩臂與正前方成45°角上舉,(圖2-30)意想沿天邊捧氣至頭頂上方,手心微含,照向頭頂,停留一個呼吸的時間,向頭頂貫氣。(見圖2-15)兩手沿耳下至兩肩前,小臂直立胸前,掌心朝前。(圖2-31、2-32)二、回氣(一)右掌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小指帶動,將掌心翻轉向左,微含。(圖2-33)並向左劃弧攏氣,約90°角時,拇指掐於中指中節正中(中魁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20穴)。(圖2-34)其餘四指輕輕併攏,繼續向左攏氣至身後,約180°。由身後回歸左胸前,中指點在左側鎖骨下緣中點之氣戶穴(乳頭直上方),向氣戶穴貫氣。(圖2-35)(二)左掌坐腕向前推出,向右攏氣約180°至身後,重複右手動作,方向相反。(三)攏氣後,兩小臂在胸前呈十字交叉狀,大臂與身體呈45°角。(圖2-36)自然呼吸三次,吸氣時中指點按氣戶穴,呼氣時微放鬆。鬆開掐訣雙手,兩臂前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21推,兩腕轉動(轉蓮花掌),兩掌胸前合十。(圖2-37)Ⅴ、收式合十手舉至頭頂上方,上拔,意想舉向天頂。(圖2-38)兩手分開,轉掌心向前,兩臂由兩側下落與肩平,逐漸轉掌心向上,沿天邊向體前合攏,與肩等寬。(圖2-39)掌臂微微內收,中指回照印堂穴。而後,兩肘回抽,兩掌指端指向第六、七肋間,用中指端向大包穴貫氣,再向後伸出,向兩側外展。兩臂轉至兩側時,轉掌腕使掌心相對,向體前合攏。(圖2-40)兩手重疊放在肚臍上(男左手貼肚臍,女相反),靜養片刻。(圖2-41)兩手分開還原至體側,慢慢睜開雙眼。第三節 怎樣練好捧氣貫頂法捧氣貫頂法看起來很簡單,但其中蘊含著傳統功法中的很多奇妙功法與訣竅,練之得法,可以直接進入高級層次,即使按照常規習練,也可以很快取得第二節中所述的諸功效,下面我們從運用意識與練功動作兩方面闡述練好捧氣貫頂法的竅要。Ⅰ、正確運用意識要想充分發揮運用意識的效果,一是提高對捧氣貫頂功法的重視程度,二是加深對外混元練法的認識,三是結合練功正確運用意識。一、提高對捧氣貫頂功法的重視程度(一)功法中蘊含著高層次內容。如前所述,捧氣貫頂法不僅是集傳統功法中採氣、貫氣之特長而編創的,而且功法細膩、周到全面,動作是正反相需,充分利用人體氣血流注規律。本功法著眼於十二皮部(是經絡學說的一部分),因為無論正氣還是病氣,從外界進入人體都從皮部開始,而後進入孫絡→絡脈→經脈→臟腑,本功法的全身導引、貫氣是把正氣貫入體內。另外,本功法中還寓有九宮十三門的秘密功法(關於九宮十三門,在傳統功法中是一種特殊練法。筆者了解三種九宮十三門:有頭部九宮十三門——也有十六門的練法,有周身的九宮十三門,以及本功法的軀體九宮十三門)九宮十三門的位置,天門(頭頂)、地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22戶(會陰),身後有玉枕、身柱穴(第三胸椎下);命門(第二腰椎下)。身前有印堂(兩眉間)、膻中穴上玉堂穴下、肚臍,兩側有大包(腋下中線第六、七肋間)與京門(第十二肋骨端),另外有一中宮點,此點是一活點,可上下移動,上點在印堂與玉枕的中央,下點在肚臍與命門的中央,通常可固定在混元竅的位置。本功法中雖然去掉了傳統九宮十三門功法中的繁雜內容,但貫氣時卻保留了這些穴道的位置。練功時集中精神對這些穴道貫氣,不僅可加速練功的進程,而且可能會出現難以預想的效果。(二)練法中蘊含著高層次練法。練本功法時多強調與虛空相合。它雖然是智能氣功開放性的根本內容,但它是從傳統功法中的「以虛空為爐」「以太極為鼎」的上上乘功法脫胎而來的。我們暫且對傳統之上上乘功法置之勿論,單就意念和虛空相合這一點來說,若真能體會到它,就很容易進入練功的高級層次,因為虛空是一無所著的,如果意識與之相結合,可誘導意識進入一無所著的空靈狀態,在此狀態中,意念微微一動,即可引動混元氣的明顯變化。古人所說的「一吸則天地與之皆吸,一呼則天地與之皆呼」的「天地一橐籥」的景象,就是於此中體驗的,如果於此景象中返照自身,則可直接體察意元體自身,即古人所謂「直指本源」。當然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不過,若能於此反覆琢磨,認真領會,對功夫的提高將大有裨益。(三)本功法中蘊含著高妙的採氣之法。本功法中有各種拉氣、推揉動作,如能使兩掌掌心的吞吐與意念的開合緊密配合,則是聚氣、採氣、養氣的高妙功法。尤其是意念和虛空混元氣結合,則屬採氣功法中的最高法門。對此,有成就的古氣功家多有論述。青城丈人曾指出:「採補之道,非房中采陰補陽之事,而系采天地之氣以補我之氣,采天地之精以補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補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續我之命。天地之氣不息,則我之氣亦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則我之化亦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壞,而我之命亦不壞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則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命亦常新矣。(轉引自《道家養生概要》)黃元吉亦曾指出:「太凡修道,必以虛靈之元神養虛無之元氣,此個元氣,非精非氣非神,然亦即精即氣即神,是言精氣神為一者也。然要修大道,非得此真虛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23元氣不能也。」又說:「此氣乃空中虛無元氣,生天生地生人者,此也。唯能存心於虛無一氣,此心此神即與太和元氣相往還,所謂神氣合一,烹煉而丹者也。」(《樂育堂語錄》)由此可看出,意合虛空(實是與虛空混元氣相合),采虛空之氣,實是採氣之無上妙法。二、加深對外混元練功方法的認識(一)外混元練法是建立在人的正常的生命活動基礎上的,它只是把人固有的自為進行的外混元過程的規律加以自覺運用罷了(如本章第一節所述),因而它易於顯現出對生命運動的強化、優化效用。(二)外混元練法尤其強調外氣內收,對此要有明確的認識。於練功時,要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要想像虛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一種質地均勻、無形無象、透明無礙的混元氣。經常注意把這種外氣收歸體內為己所用。(三)練外混元要注意加強自身的通透度,加深周身的開合能力,要發揮意識的主導作用,使外氣直入深層直至中線上去(不僅是意念把氣從外向里引,而且意念要在裡面主動地牽拉)。這樣練,有的人可通到中脈而入高層次。即使不能直接進入高層次,也可增強周身的通透與感知能力。(四)要充分認識練外混元時對神氣並重練功方法的應用。對於神氣並重的練功方法,前已述,這裡不復贅。三、練功時的運用意識這裡主要講述練功前的八句口訣的意識活動,具體功法中的運用意識將結合練功動作講述。練功前要念八句口訣。念口訣時要邊念邊體會,而且要認真體會它的意景。它是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使之符合練功要求的重要措施,它不是可有可無的。對八句口訣的解釋詳見下面的Ⅱ之一。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24Ⅱ、做好練功動作練動功必須按照動作的規範要求去做,而在練功的不同階段的要求又不盡相同。初期按書本上的規範動作去做,練一遍在17分鐘左右,當動作熟悉後,做動作時要注意與意念活動配合好,要把前述的各項意識活動與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當動作與意念活動能熟練結合後,又需把動作向更細微方面發展。譬如做開合、推揉動作時,在往來過程中要加上掌心的含與凸(也叫吞吐),肢體在運行過程中,可加入蛇形蛹動的內容等。下面把練每一個動作的具體注意事項作一簡要的介紹,其中每一式的動作過程在這裡敘述較少,應與功法部分合併起來研讀。一、預備式與八句口訣(一)預備式的身形預備式要求兩腳併攏,是智能動功異於一般動功處。因為兩腳尖和兩腳跟併攏使腿也靠在一起,可以使腎經和陰蹺脈緊密地結合,對培補腎氣有特殊的作用。另外下肢併攏連為一個整體,周身氣機就整了。周身中正,首先是頭部,要按《各部身形要求》去做,要頂頭懸,從頭到腳放鬆,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腳掌,用頭頂百會帶動身體微微前後晃動,這樣可以放鬆、平衡,又可以把練功者周圍的氣場調動起來,對練功極有好處。目視前方天地交合處,上下眼瞼慢慢勻速閉合,目光回收,是收神的過程。意念合著目光收到和百會穴垂直處,重合一起,這裡是傳統功法的祖竅,意念和目光引虛空混元氣到這個部位,統一了心和氣,進入練功狀態。當上下眼瞼相閉合時,使面部呈似笑非笑狀,面部肌肉得以放鬆。以上是形體要求。(二)八句口訣精神準備,在練捧氣貫頂法前,有八句口訣:「頂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內靜,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體,周身融融。」這八句話,主要強調運用意識。從整體上講,是要練功者和大自然界虛空連為一體,形體放鬆、精神安靜地體會其中意境,從而進一步調整形體狀態、精神境界及周身氣機進入練功狀態。頂天:頭頂的百會往上頂,頭頂上方就是藍天,一頂就頂到藍天上的虛空。不必細辨天有多高,當練功者意想藍天虛空時,由於蔚藍色帶有萬物生髮的氣機,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25會促進練功者生機盎然。立地:腳往下一踩,就踩到地球那面的虛空,不能想腳站在土地、地板、洋灰地上,那樣穩穩噹噹,實實著著地就會把練功者的意念局限住,人體的氣就會滯留在地上。人生活在世,是站在地球這個實體物上,而地球是被大氣包托著。唐朝王冰所著七篇大論中說,地球為什麼能在虛空呆住,是大氣舉之也,地是被大氣托舉著,乃虛空一細物。練功者必須是站在地球的立場上去想像,那樣周圍就都是大氣虛空,就可以通過意念把人體的氣和虛空的氣聯成一個整體。只有這樣,我們練「人天渾化」才有基礎。打個比喻,雞蛋裡邊有蛋黃、蛋清,人好比在蛋黃里呆著,蛋黃的上下左右都有蛋清,人在地球里,地球被大氣層虛空包著。如果練功者把自己當成蛋黃就自然地和蛋清混化一體了。會這樣想像——運用意識之後,頭頂天,腳踩地,也就不局限於天、地,而自然和天地的虛空結合為一個整體了。這樣一想,身體晃晃蕩盪地氣感就強了(也可以想像自己的頭在雲的上面,腳踩入地之中)。練智能功,雖然不講陰陽、天地之氣,但人是生活在地球上,與地球這個物體相聯繫。我們練功,對外採取最原始的混元氣,地球里也具有這個層次的混元氣,地球上很多物質都是從這個層次的混元氣演化來的,因此,我們練功前與天地結合一體,也就和整體最現實的東西結合了,所以一開始就要「頂天立地」。形松意充,形松是形體放鬆,意充是意念向周圍充斥之意。形松意充的內涵在《智能氣功科學精義》中有全面論述,這裡僅結合功法簡單談談。形松:要求皮肉筋脈骨內臟等都要放鬆,它是以神松為前提、為引導的,可以藉助意念想像把皮膚的毛孔鬆開張大,把肌肉的紋理放鬆等,這樣便於氣的內外出入。意充:有兩層含義。1、意念充斥於形體,隨著形松意念充實到形松的部位(往往是意念為先導,引導其放鬆),意充則氣也隨之充實(這是意為氣帥,意到氣到之故)。2、意念向自身以外的空間充斥,這裡要求把意念充斥到天地六合之內(即上下左右前後)。此之意充往往需藉助想像力,如想像成為頂天立地的巨人,而自己的身體膨脹充塞於整體空間;也可以想像自己的意念充滿天地之間。這實際是把自己的心念擴大,使之能包容天地,這樣就便於使白己的意念和虛空混元氣相結合。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26形松與意充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意念充斥在自身之中與形松的關係更加明顯:有形松而無意充則鬆鬆垮垮,有意充而無形松則緊張而僵,唯兩者同時並舉,才能達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和柔、靈活狀態。做好形松意充是練好捧氣貫頂法的關鍵性的一步,它不僅可使心安神靜,氣機和暢,而且可增強練功者的通透度。其過程是松、透、充。在形體放鬆的基礎上,意念可主動滲入放鬆部位,與此同時,氣也就隨著充實,當神氣充實於形時,對形的感知能力也就隨之增加,就可體察到人體內部的狀態(內景)。外敬內靜:敬字有敬肅,不怠慢或戒慎之意,是對人對事崇尚恪守於內的心理狀態。靜字指精神的專一、集中。練氣功者大多知道「靜」是練功的重要內容,對「敬」多有所忽略。實際上敬的心理狀態,有助於靜的狀態的實現。試想一下,當你見到自己非常崇敬的人的那一會兒,心中還有雜念嗎?那種難以言喻的心情,那種熱血沸騰的激動變化,不就是在敬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嗎?用氣功的理論來分析之,敬可以導致精神集中(也即靜),而對生命活動的激發,在《管子》中對此多有描述,如「敬除其舍,精將自來」、「嚴容畏敬,精將自定」、「外敬而內靜者,必反其性」 。宋朝之程伊川也說:「入道莫若敬,敬以直內」。這都說明練氣功需要有一肅敬的心境。古氣功師,要求弟子敬師,其實弟子在敬師的過程中,強化了自己的修鍊。智能功反對搞個人迷信,不要求象古人那樣形式的敬師,但我們每個練功者,應該敬重氣功科學,敬重自己的練功,只有敬重、不敢怠慢,才能做到一絲不苟,才能使自己更快進入氣功態。心澄貌恭:澄字是清徹透明之意,恭字是對他人的敬重之貌,恭與敬稍有不同,敬字主要是自身內在情感,恭字則主要是這種心境在體態、外貌的表現。這句話是對「外敬內靜」的進一步延展。澄是靜的延展,是心靜如止水,清徹透明,表明腦子裡不僅沒有活動,而且如水之清,如鏡之明。這樣就會增強意識的靈明度。恭是敬的延展,敬之心理狀態從內而達外,使人的身心內外都處於敬的心理狀態中,從而加深了氣功態的程度。一念不起,神注太空:這兩句是一個意思,是在前面敬、靜的基礎上,要求練功者心念專一,不要起任何雜念,但不是什麼也不想、也不管。鑒於常人難以做到一念不起,於是要練功者把意念與虛空(太空)相結合,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一無所著的虛空中,這麼做不僅不違背練氣功的根本觀點(內向性運用意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27識),而且是高層次練功方法(如本節Ⅰ中所述)。為了使大家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故再詳細講述之。智能氣功是開放性功法,要求把自己的身心和周圍環境有機地聯繫起來。這兩句口訣就是通過意識把人和大自然聯繫成一整體的有效方法。傳統氣功認為,最上乘的練功方法是以天地虛空為爐,以自己的身為鼎,以自己的精神為藥材(一般功法或以身為爐、心為鼎;或以腹為爐、頭為鼎;或以下丹田為爐,中丹田為鼎等等)。所謂以虛空為爐,以身心為鼎就是用虛空的混元氣來冶煉自己的身心,把精神活動(藥材)煉得純而又純。這種練法的關鍵,就是不能把意念放在自己的身體上,要放到自身以外,這樣就能很好地吸取外界混元氣為己所用,逐漸使自身和大自然融合,即古人所謂「外其身而身存」。這是古人練功直接走上人天渾化的途徑。這種練功方法屬「忘精神而超生」的範疇(丹道功多屬見精神而長生)。當然智能功的這種「一念不起,神注太空」以及神與虛空相結合的外混元練法,與古人所說的上上乘功法並不等同(實際上,古人能以天地虛空為爐鼎者,並不常見)。我們的神注太空,是把精神和蔚藍的天空、空空悠悠的無滯無礙的空明景象結合到一起,就能使心中無染無著而虛靈明靜。神意照體,周身融融:在神注太空的基礎上,把意識從虛空收回來,觀照自己周身上下,由於意識與太空相結合時,和虛空混元氣緊密連成了一體,所以當收回神意觀照身體時,虛空中的混元氣就自然而然進入自己身體。致使自身的混元氣更加充實、和暢,從而出現周身融融的感覺。為了能更好地把意念從虛空收回,並能帶回更多的混元氣,可以念「空、青、來、里」的口訣(念唵藍來里也可),此口訣一是利用音符振動起作用,一是借字意來引發作用,其字意內容是使虛空中的青虛之氣(實際是無色無味)來到自己的軀體里。念到這一口訣,有助於意識從專註虛空而回照自己的軀體。綜觀這八句口訣,它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功法,認真體會它的內容,就是一個完整的練功過程。它是從不練功狀態,通過調身調心使之進入練功狀態,進入精神專一境界,進入人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這在傳統功法中已是很好的境界了,然而智能功是要更加積極完善自己的身心,所以不滿足這種近乎消極地等待方式,而是積極主動地利用已創造的人和大自然的和諧條件,進一步主動練功,所以主動地收神意來照身體,神形相合而繼續練動功,這樣可使自己在練功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28時保持「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人天渾化」狀態。二、動作(一)起式:翹掌下按拉氣。動作要求是手心從體側,由小指帶動轉向後再以腕為定點,把掌指向前翹起來,轉掌時,要連著胳膊和肩,整體地轉,手與臂轉了一個四分之一的圓。下按拉氣時一推一拉,開始學練可以前推15°,後拉還原到體側,這樣直來直去。熟練後,這個推、拉的動作就可以劃弧形的長圓圈,並帶有微小的起伏,使掌心一凸一含,一緊一松,往前推的進程中掌心下按外凸,推到極點,掌心內含回收;往回拉的進程中掌心下按外凸,到體側掌心內含回收,形成有節律的按收按收(即呈)。加上意念,往下一按就到了地下的虛空,把自身的氣引出來和地下虛空之氣接上,身體放鬆。往回收時手微微一擰,通過這個小小的圓把地下混元氣兜回體內。單從動作看是推、拉,實際上是通過小小的收按起到了一開一合的作用。隨著開合,身體外漲、內收。三個推拉後,松腕轉掌這個動作不能輕意一帶而過。動作的要求是用小指帶著從翹掌再轉四分之一的圓,使手從掌心向下,還原至掌心對腿側。要連著胳膊和膀子還原回來,這樣全身的氣就整了,當手往下一松,意念要直插到地下的虛空,把氣捧起來,手裡珍重地捧起個模糊的氣球,還拖個大氣「尾巴」。當手微內扣,回照肚臍,意念中要把手中的氣球送到臍內,藉此把地下混元氣源源不斷地往肚臍里貫,要往裡想到命門。這樣地下的混元氣就穿透丹田,丹田的氣就足了。然後還是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下,臂隨著轉,手沿肚臍的高度,從外向後展。轉掌展臂的動作要柔和連綿不斷,不要有稜角,這是走的地盤。手按著地,手捋著天地交接處展,把人放到天地之中,整個天地、虛空之混元氣隨時往身體裡邊收。兩手展至背後要往回微收,配合兩肘稍外彎曲,手就可與命門等高,回照命門時,要從命門往裡想。接下去是兩手到腋下,中指點大包穴(位於腋中線直下第六、七肋間隙處)。這是個關鍵部位。人體有十五個大的絡穴,每條絡脈有一個絡穴,大包穴是脾之大絡。我們練混元氣就必須把全身的絡脈打開,點此穴,有助周身絡脈張開。因此點大包穴時,要精神專註地用手中指往裡按,似乎中指尖在體內碰上了,就容易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29把絡脈衝開。屆時全身有酥酥的感覺,直通內臟,有時從里往外沖,有時從外往裡沖,絡脈之氣和暢。點大包穴,也可以指尖從後向前劃個小圈再點按。兩臂前伸時,兩手如托物,以此承受天之氣,兩臂之間要用意念把它連接起來(似乎兩臂間有物連在一起)。回照印堂的動作初學者可以掌微內扣,熟練後可用中指末端向印堂一翹,把手中之混元氣球收至印堂,動作越小越好,兩中指尖如兩條線匯合於印堂,印堂內就會有脹、緊的跳動感,甚至耳根部會有動感。氣進頭裡把上丹田打開,敏感頭內關竅,利於開天目,導引意識感知。肘臂外撐的動作力點是用肩帶肘撐拉開,由掌心向上微微一轉,斜著往外撐。初學者按此拉開即可,熟練後可體會三種力量:一是用背膀往外擠,會感到擠不動;二是肩帶肘拉,感到兩臂內有吸力,拉不開;三是兩臂之間像有個大氣球似的脹開,臂內充滿了氣。手捋撐掌著天邊走,就把內外之氣連通一起,氣就整了。兩臂將至體側成一字時,用小指帶著向下轉四分之一圓,掌心將向下,繼續轉掌心向上,這個動作是掌臂從兩側劃弧上升的同時連續轉掌。只有動作圓活連綿不斷,氣才不會斷。轉掌時,意念放在天邊,隨手轉動把氣攪起來,手臂在虛空中沿天穹向上捧氣。胳膊要直而放鬆,兩手如托物,會覺得沉而費力,這是承受了天地之氣,兩臂之氣充足的表現,往上捧至頭頂的過程中,兩臂掌帶動虛空之氣向天中聚攏,意念要引導此氣沿天穹至天頂端最高處的中央(也叫天心)處相合。隨著兩手在天的中心相合,空中聚攏之氣,將從天中直對頭頂下落,意念要引氣入體。隨著掌臂下落,當掌根將至頭頂,再移到面前下落,肩放鬆,肘放平,肩胛骨圓撐、腋窩不能擠實,而要空虛,落到胸前呈合十手。掌根小臂不低於心口,拇指約在膻中至紫宮穴的位置,大臂前斜45°,肘臂內像有個氣球撐著,這就叫合十手當胸。此定式不僅可使雙手之氣如環無端的流通,而且可收到收攝心神之奇效,故宗教特崇尚此作揖之動作。這個起式,看來簡單,實際上是走了地盤、人盤、天盤,天地人三才,也叫「三才式」。從翹掌拉氣,回照肚臍貫下丹田,為地盤。點按大包穴是向中丹田貫氣,轉掌照印堂是貫上丹田走天盤。頭頂兩手相合是向百會、天門貫氣,胸前合十落到中丹田,落到人盤,把上下統管起來。我們智能功收混元氣,雖不講天陽、地陰之氣,但可以從不同層次去理解體會。(二)捧氣貫頂法第一節,前起側捧氣。接起式合十手,先將掌指轉向前,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30平推出去,不是斜著推出。立掌時,從小指、四指、三指依次分開,拇指與食指仍連在一起,形成一個三角(練功長久可眯縫眼,從三角內看氣或其它景象)。然後食指、拇指依次分開。分拇指時,兩指間似有吸力與撕拉感,拉開時要慢,拉至與肩寬,進行推揉。在做推揉動作時,要用意念的出入帶動氣的出入,只管意念不管氣。推時意念放在天邊,不要想氣怎樣流到天邊,氣隨意念就出去了。收時意念想身體內,氣隨意念收入體內。意念一動氣就動,這就是以意引氣。通過推揉拉氣和意念導引,引動內氣外放與大自然界混元氣結合,使練功者周圍形成人體混元氣的濃厚氣場,當意念配合動作一收,想體內,引外氣內收,引歸大自然界混元氣入體,使人體內的混元氣增多,充實起來。做推揉動作時,要先放後收,不是胳膊伸平了就收,而是意念帶著氣放出去與外界混元氣連上再收。往回收時,用膀子帶著,如火車槓桿似的往回收,肘放鬆微微彎曲。手腕放鬆不能聾拉著低於肩的水平線。掌內含意想拇指與小指在前10厘米左右相合,但不合住,好像拿東西的態勢。回收時,肩在放鬆的基礎上向上、向後轉了半個圈,推時就向下向前完成下面這半圈,正好用膀子和肩划了一個整圈。推時用肩膀直推到腕,要坐腕(把位於豌豆骨與尺骨關節部的神門穴撐開),立掌用神門穴帶動推出去,掌心外腆,指尖回翹。推揉動作不宜過大,像在天邊推揉一個有彈性的球。動作大會使球掉落,動作要小而慢,柔和有波浪形,這樣可使內外氣粘合度大,不會形成兩張皮不好調動。前、側的推揉都應掌握這一要領,漸漸手臂會有氣感與阻力。平拉氣,開始練時,要求開合不超過15°,動作不要大。掌心外突,指尖往回翹,可使外放之氣又環流回來,熟練之後,開與合也不是直來直去的,應該有個掌心含、突、含的過程,一個開合有四個小動作:開到中是掌心外腆,開到尾是掌心內含,這一腆一含要劃一個帶有橫∞字的小圓弧,手上的氣感強,身體也跟著開合的突含而一放一收,使全身內氣外放,外氣內收,每做一個動作都有這樣的意念,收的氣就多了,身體就更加健康了。平拉氣之後,立掌外撐外展,氣就跟著脹大了。意念隨手捋天地交合處外展,就把人與虛空之氣摻和一起,當一字平肩兩掌兩側推揉時,意念與動作要領同向前推揉,唯小有區別,要特別注意收氣。上下豎拉氣的要求與平拉氣一樣,開始要求起15°,落與肩平。熟練,有了氣感後,也要有「收按收」的小圓弧,用掌心的含突引導氣機的收放。開始練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31功不要著意追求,勉強做反而沒有氣了,逐步深入,手和身體能夠放鬆蛹動了,這是練功的層次問題。松腕轉掌,是掌指往下放,意念應想著五個手指如立在天邊的五個柱子一樣倒落下去,將落平時轉掌,像水舀子擓水似的,轉半個圓圈一擰,從地底下擓起來。松腕轉掌的一沉、一轉、一擓,就在天地交合處抬起一個整的氣。要求肌肉要放鬆,以大椎作力點往起抬,胳膊會覺得像被幾十斤的大氣壓得酸痛。手沿天穹向上捧氣,意念和起式中這一動作相同,氣將不斷往身體里進(不是到了頭頂後才貫氣)。手到頭頂上方,掌微內扣,約與肩等寬,氣就像從天上降下的大氣柱子一樣,從整個頭頂貫入體內,要想會陰和湧泉,不必想氣走的路線。停留貫氣一個自然呼吸長的時間,身體隨著一呼一吸放鬆,氣機下降,意念導引幫助氣貫入體內。隨著呼氣手往下導引,手經面前時,應想像五個大鉤子似的,從身體裡面撓下來,增加身體的通透度。手到胸前轉掌心向內,但不要碰到皮膚,離身體一厘米左右向下導引,意念引著氣從裡面走,手從外面往裡通透到皮膚、肌肉、骨頭。中指點按肚臍時,和從頭貫入體內那股氣碰上,敏感的人會有「嗵」地一聲特殊感覺,這是智能功的底層的中心,在這裡奠定根基,此乃關鍵之處,過去叫它為「立命之基」。有了這個「點」就能逐步體會到裡邊的虛無,是在當中的空點上,這個地方也叫玄關、中點。在練功中,可用意念導引氣慢慢體會,不可著意迫求,否則即使出現這個交接點的動,氣也不純正。氣到了這裡就托住不往下走了。中指點按肚臍之後,沿腰帶的部位,連著裡邊的動點向後導引,手的迴環動作要自然,要連續,不能抖擻,否則易把帶脈之氣抖擻斷了(往迴環轉也應如此)。點命門時要放鬆,把氣送到肚臍。從臀至腿後往下導引時,拇指與其它四指要分開,虎口張開,四個手指在腿後,拇指在腿側,把腿的經脈全管上。屈膝下蹲時要自然,不要僵硬地叫著勁兒,頭不要抬起來,用手感應著腿里,一層層地往裡透氣,滲進去越深越好,最好是滲到正中線,一摁似乎摁到骨頭裡去。能通透進去,慢慢就可以感覺到肉什麼樣,骨頭什麼樣,血管什麼樣。手一導引似乎就可以摸到、看到它了。同樣也可以感到什麼地方有毛病不正常,正常組織與不正常組織的區別,就不用開天目去診病了。兩手敷於足面下按時,兩膝要併攏,腳跟不能離地。腳跟離地頭後部不舒服,氣也不穩。向下揉按掌心外突,腳心放鬆,身體的重心前移,上身貼在大腿上;上提時重心後移,掌心微收,腳心也往回一縮。下按時意念要透過地層到下面的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32虛空,上提時想身體里。通過下按上提的推揉,意念與地下的混元氣結合而引歸入體。拔地氣的動作是兩手分開到腳側,意念從地深處像拔蘿蔔似的一摳一拔,動作和意念都要慢而勻,這樣氣就不會斷。這股氣從腳心貫上來順著腿骨的中線往上走,敏感者會有感覺,兩手沿腿內側向上導引(意念活動與下降相同)到肚臍。練功時間短的人可能還感覺不到從腳心上來的這股氣,就先用手導引氣向上也行,從裡面走的氣也是藉助手的運動配合意念活動帶著氣走,因此當拔地氣時,手有拔的動作,腳心一收縮,隨著意念就把氣引上來了。中指點按肚臍,天地混元氣在肚臍匯合,人體與大自然界的混元氣在肚臍溝通,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三)捧氣貫頂法第二節側起前捧氣與第一節前起側捧氣的動作一樣。比如推揉、拉氣、外展、合攏,只是行走路線是相反的,第一節是從前邊開始,到體側把左右虛空之氣捧起來貫頂,第二節是從體側開始,到前面捧氣貫頂,故不重複講解。當兩臂從體側起的時候,動作要求是以肩帶肘、腕、掌、指放鬆地拉起來,好像手是被肩肘拖起來的一樣,靠軀體離心臟近的先動,不要像做體操一樣直著起。意念想手在地下虛空帶著氣起來。兩臂起平放鬆,用小臂的輕重衡量兩臂是否抬平。再以中指帶動立掌,這樣就會端正而不偏斜。推揉拉氣後,掌心外突沿天邊向體前合攏,意念要讓手與天邊之氣粘合住,用肩往裡一合把周圍一圈的氣都收進體內。當手從前面捧氣時,意想背後面也有兩隻手臂和前面一樣向上捧氣,把前後之氣相合後而貫入頭頂。隨著貫氣兩手下落,至頭前,用中指點按印堂(兩眉間稍下的坡面處)氣從這裡進,意念引氣深入,兩股氣在百會垂直處相碰,敏感者會有「嘩」一動的感覺。這是智能功的上層中點,是頭裡面的一個重要關竅,傳統功法中叫元神祖竅。捧氣貫頂法第一節是兩股氣在肚臍玄關竅相碰,第二節在頭裡面元神祖竅相碰(傳統功法認為上面這一點是「性」,下面一點是「命」。上下兩點通了,練功的性命雙修就有基礎了,實際上先天性命本是一體,性命分開屬於後天了。智能功不講這些,往身體里貫氣自然就起作用,找不到這個「本」就按外混元一步步地練)。然後用中指引著,沿眉弓向後至玉枕骨下,點按時要透到裡面想印堂處。有人可能在點玉枕骨時氣從裡面走差路而出現幻覺,不必理會,繼續練功。兩手沿項部向下導引時,手像鉤子似的連肉帶骨頭往下撓,就是要通透到身體裡面去,兩中指集中點按第三胸椎棘突下的身柱穴,這裡也是個竅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33位,意念把氣往下送最好超過肩胛骨。夠不著不勉強。兩手繞肩至體後,拇指張開,虎口對體側,掌心朝背,不要向外,意念把氣接住引至命門點按。其它與第一節要求相同。(四)捧氣貫頂法第三節側前起捧氣,它是繼第一、二節的前起側捧氣和側起前捧氣之後,兩側和前後的氣(即古說的四正之氣)都捧貫入頂了,這第三節就比較簡單了,目的是把四隅(即四個斜角)之氣捧起來貫頂。開始時是指尖向下,像帶著五個氣柱子似的從地下深處兩手上舉,虎口向上,斜對著,如捧氣盆子拖著大氣尾巴,延伸至天邊。往上捧,是用肩往起抬,腋窩撐開,手掌微往裡扣,如捧盆狀,當手臂將抬平時,以陽掌為主沿天穹漸漸向里收到頭頂。意念想著身背後也長出手來收攏四隅之氣。停留貫氣時,自然呼吸要深細勻長。貫氣後經耳側下落,轉掌向前,立在肩前,掌要正,肘放鬆,盡量往回收。回氣:坐腕(神門穴撐開)向前推出,臂尚未伸直就松腕,這幾個動作要自然連貫。松腕還是要求指掌下落如五個氣柱子落在天邊,用腰帶動轉上體,手半陰半陽撈氣。轉身是以腰為主宰,胯基本固定不動,肩放鬆,手由前撈氣至體側90°,拇指掐中魁,繞肩撈氣。這個動作是上身以腰為軸轉至體側,掐中魁的手繼續向後,腰轉正時手肩順勢繞肩摸回,中指點氣戶穴,不能做成機械分解動作。應像甩鞭桿,帶鞭梢那樣,鞭桿回來了鞭梢繼續完成被甩出和收回的尾動。主要動點在腰,肩要放鬆,才能使腰、肩、肘、腕成為一體。這一節動作簡單,主要是配合意念想像背後相對應的部位也有手,甚至想著有一圈手,從四面八方在天頂交合,向頭頂貫氣。因為這一套功法意念向外,在練功者的周圍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氣場,回氣就是把練功時意念向外布起來的氣場收歸體內。回氣中有拇指掐中魁,中指中節過去叫玉清訣。手有24節,中魁屬手的正中央,拇指掐住中央就把手上的穴道都打開了,拇指往這個中心一掐,掌內含,氣就進入體內。從經絡上講,拇指為肺經,中指為心包經,肺主氣、心主血,掐訣可使氣血相合。從內臟講拇指指腹屬脾,中指中節為心包,脾主意,心包主神,掐訣可使神意相合穩定心神,幫助回氣,使氣機升發。當中指點氣戶(氣之門戶),引氣入體(氣戶位於鎖骨下緣,乳頭直上的交點),要點準確。點按氣戶停留三個自然呼吸長的時間,吸氣時掐中魁的中指輕輕地往體內點按,呼氣時放鬆,隨著呼吸一張一合的運動,把肺和胸腔的氣機擴展開,因此要求點氣戶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34時大臂不要壓貼在身上,應向外圓撐。下一個動作是手腕向前推,指尖向外展開,使手心向上轉蓮花掌,意念隨著動作,十指尖沿天邊轉一圈,從掌根開始合攏,指尖帶著天邊的氣兩手胸前合十。到此為止,三節功的三個貫氣法貫了三個丹田。第一個貫氣法前起側捧氣貫下丹田;第二個貫氣法側起前捧氣貫上丹田,也照顧了下丹田;第三個貫氣法側前起捧氣貫中丹田。兩手點氣戶後在胸前交叉,兩手是收著氣的,在胸前交叉處氣最多,正好集中在膻中穴中丹田處。這三個捧氣貫頂法收了天氣、地氣,再加上人的混元氣,把三氣就合上了,三個丹田也貫滿了氣。在貫氣時要有氣貫丹田的概念,經常這樣練,功力就出來了。智能功的三田貫氣與丹道功煉精化氣的「三田反覆」不同,但由於人的生命活動有這幾個重點,我們是用大自然界的混元氣直貫上、中、下三田,使之內外合一。(五)最後是收式,把大自然界之混元氣和練功中身體周圍形成的氣場再一次收歸體內。不要認為收功式就可以馬虎,它有整頓全身的作用。由於智能功著重練上、中二丹田,因此收式的合十手是從中丹田沿體中線升到上丹田再至頭頂向上,要盡量上拔,兩側的少陽、清陽之氣就容易上升。把氣往上一領,手似乎觸到天頂,像把天分開一樣。兩手沿天穹下落,尚未落平就轉掌,沿天邊體前合攏,收氣入上丹田,回照進印堂。松肩墜肘往後抽,點大包,初學者中指一點即可,熟練後,在此用中指由前向後、下、向前劃個小圈,再一點把氣送入中丹田。手向後伸別低於命門,沿天邊外展收氣貫下丹田。這個收式又是一個「三田貫氣」。然後,靜養片刻,兩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捧氣貫頂法,可以把動作分開單獨做,體會意念活動,如推揉、貫氣、導引,動作可以慢些,以便運用意念。千萬不要想氣是怎麼進出,有什麼反應,這樣後天意識干擾容易分神出毛病。正式練功則按正常速度,集中精神貫氣就可以了。附:捧氣貫頂法的活用練了捧氣貫頂法以後,不僅身體里的混元氣能增多,而且質量也能提高。有病的可以得到治療,沒病的生命力會旺盛起來,還可以聰穎智慧。泛泛地按捧氣貫頂法去練,可對身體的整體均衡起作用。如果想更好地、更快地對身體的某個部位起作用,還可以採取對局部進行貫氣的方法。哪個地方需要,就往哪個地方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35貫,有病的地方可以貫,要加強某個部位的功能也可以往那個部位貫。為了便於大家學用,舉幾種用法做為示範介紹,目的在於啟迪大家的思路。一、開智法坐、站、卧式均可,雙手捧氣至頭頂上方,從上往下向頭頂貫氣,意念把氣從天上貫入頭頂,兩手隨著往下降,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兩手掌心慢慢重合到一起,覆蓋在頭頂,但不要接觸頭皮和頭髮。然後兩手先由前、左、後、右,前的轉圈,轉三圈後回到頭頂正上方。轉圈時,要慢、要均勻,意念要集中,想一個大氣柱子在頭腦里轉動。轉完三圈以後,往下按三次,意念要深入到頭的深處,往頭頂裡邊貫氣,壓通腦子。然後再向上提三次。提的時候,意念要把頭部振動一下,往頭裡邊提拉,這樣頭部的氣血就發生改變,氣在腦子裡邊流通程度就會加強。接著向反方向再轉三圈,即前、右、後、左轉三圈,以後再按三次,然後再提三次。這個動作做完以後,兩手平拉開,中指尖相接,向上慢慢提拉三次。爾後兩手從頭側兩耳向下(意念將頭頂慢慢扒開),中指尖下落到耳尖上方,而後上升(兩中指尖在頭頂上方相接),反覆三次。雙手接觸以後,再向前到額部,兩手掌重合,離皮膚1—2厘米,最多不超過5 厘米距離,在這個地方再做兩手先由下、左、上、右,下的轉圈,轉三圈後回到額正前方,往額裡面按三次,提三次。接著向反方向(下、右、上、左)轉三圈,然後再按三次,提三次。兩掌慢慢下落到印堂前,做兩手先由下、左、上、右,下的轉圈,轉三圈後回到印堂正前方,往印堂裡面按三次,提三次。按著做反方向(下、右、上、左)轉三圈,然後再按三次,提三次。這樣練可以聰慧腦子。二、明目法坐、站、卧均可,雙手掌心相對,距 5 厘米,於臍前捧氣上升至目前方,大拇指根與眼平,兩手左右開合拉氣,有氣感後,轉掌心對向目,距目3—5厘米處做按提動作7—10次,按時意念深入目中,提時與外氣相連。爾後揉轉沿內、下、外、上方向轉7—10圈,然後再做提按7—10次,再做揉轉沿內、上、外、下方向轉圈轉7—10圈,做完後為一度,做三度即可。每日一次。各種眼疾皆可用。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36三、貫氣治病法智能功治病不搞辨證論治,各種病都是向病所貫氣。方法是兩手先拉氣,待有氣感後則向病位貫氣,意念是:疾病消除、功能恢復正常。反覆拉氣、反覆貫氣,病皆可治療。亦可仿照對眼貫氣的方法。第四節 本章小結捧氣貫頂法是智能氣功的基礎功法,練外混元。認真習練可以祛病強身,乃至開發潛在智能。一般來說,初練功者,練一遍在20分鐘以內,熟練後,欲加速長功,練一遍在30—40分鐘左右即可。練此功時可藉助想像,但要注意防止把練功完全藝術化。學練捧氣貫頂法必須掌握以下要點:一、本功法練的外混元,與傳統功法中的「人天渾化」「伐毛」練功方法不等同傳統功法中的「人天渾化」練法是練功至內在的精氣神合而為一以後,進一步破除意識中的微細偏執,使之不僅達到「無人相、我相、壽者相」,而且要達到「人境兩空」了無分別與虛空等同的境界,若用智能氣功的理論予以解說,即是破除了意元體的偏執,達到意元體與原始混元氣完全吻合的地步。而且這吻合是實在的吻合,它與練外混元的「人天渾化」不可同日語。因為外混元的神與虛空混元氣相合,只是主動用意想像,它只能牽動混元氣,遠未達到意識與虛空混元氣的完全結合的程度,而且人的形氣神還遠未達到合一水平。對此練智能功者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切不可由於練外混元屬於「人天渾化」的範疇就盲目地認為自己達到了高功夫的境界。傳統功法中的「伐毛」練法,主要是指把「真陽之氣聚於皮表以攻伐皮毛下之虛邪」而言,它似乎與外混元的強化膜絡之氣相彷彿,但傳統功法之伐毛是純用人體內的真陽之氣,而捧功之外混元則是人體內外二氣並用的;故兩者亦不可同日語。二、先練外混元的優點智能氣功強調先練外混元,不僅因為它符合人體生命活動是開放的系統這一根本原則,更重要的是,易於取得練功成果。第二章 捧氣貫頂法37(一)練外混元強調內氣外放、外氣內收,不僅可以暢通人與大自然的混元氣的聯繫通道,而且便於采外氣入內,從而達到內外二氣同時並練以加速內氣的變化過程。(二)練外混元意與虛空相合,易臻松靜之境界,虛空本空,意與之合,是主動地驅使意識不知不覺地進入虛靜狀態。虛空無形則無滯,意合虛空易導致形體放鬆,從而達到氣血周流,神氣合一的目的。(三)練外混元意念與無限的虛空相合,無論如何想虛空,意念活動的指向都是外散而不雜不亂的,意識活動指向的一致易於導致內氣的分布、動勢的有序化,形成神氣相合的開合出入的模式。即使是意念不能集中想虛空,而想真的具體事物時,也沒有改變意識活動的向外的指向,對此模式無干擾。相對來說,初練功意守局限的特定對象,則需要隨意識活動的特定的指向形成特殊的氣的分布、動勢模式,當意念不能集中於意守對象時——亦即當意念注意與練功對象無關的其他事物時,練功所建立的新模式就遭到了干擾或破壞。(四)練外混元,是即淺即深的練法,它雖然是智能功的第一步功,但可以直指本元,直入高層次。黃元吉說:「還有上品丹法,以神入於虛無中,不著色,不著空,空色兩忘,久之渾然融化,連虛無二字亦用不著,此即莊子所謂上神秉光者也。」(《樂育堂語錄》)當然這不是每人都可以做到的。三、練外混元的功程次第練功時先神意合於虛空,練功者還要想像虛空中有混元氣,而且那種無形無象的混元氣,想像得越濃越好。當練得有氣感後,則應把神意和自身的膜(先從皮膚開始)相合,一方面體會膜中氣的出入。應該明確:這同樣也是神與虛空相合,因為膜外就是虛空,而膜中的氣的通道也是虛空。另一方面,要想像虛空中的混元氣與人體的形體是兼容的,它是可以隨隨便便出入有形的人體的。若能感覺到體內也可以存在虛空景象則功夫上進了。四、練外混元簡易方法把捧氣貫頂法的拉氣變通練習即可,如走路時兩手隨時拉地氣。也可以兩手心相對,慢慢拉氣,拉氣時注意體會外氣作用於手的感覺,並時時內收即可。
第三章 形神庄39第三章 形神庄形神庄是智能動功的第二步功,屬內混元階段,練形神混元,使體內混元氣充斥,通達於皮、肉、筋、脈、骨各層次中,而融為一體。其特點是:①式子單純,難度較大,其中多數式子均可做為庄法單獨練習;②著重運動韌帶、小關節和平時很少運動的關節,發動內氣較快,可運氣於發、膚、指端,是本功法的難點所在;③要求神與形合,以形引氣,形松意充,勻緩和柔,外方內圓,蛇形蛹動,周身一家,動中求靜。本功法的功效是:①抻筋拔骨,強身壯力,健美身形;②放鬆形體,和暢經脈,啟動真氣,以利於開關通竅;③更易形神,增益智慧,是深究氣功之階梯。形神庄全套功法除預備式、收式(與捧氣貫頂法基本相同)外,共分十節,歌訣是:鶴首龍頭氣衝天、寒肩縮項通臂肩、立掌分指暢經脈、氣意鼓盪臂肋堅、俯身拱腰松督脈、轉腰涮胯氣歸田、平足開胯分前後、膝跪足面三節連、彈腿翹足描太極、回氣歸一轉混元。第一節 形神庄綜述Ⅰ、形神庄簡介一、形神庄的含義形神庄是一特有名詞,是指智能動功的第二步功。它的含義是什麼呢?首先從字義上講,形指形體;神指神意(即意識);庄字在這裡當姿勢講。三字連起來就可以理解是關於練形、氣、神的姿勢。形神庄的特有含義是:神合形、形受命於神的鍛鍊形神合一的功夫。它是在練第一步功後暢通了人與大自然的混元氣交換通道的基礎上,在人的混元氣比較充足、人的生命功能比較健康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鍛煉的功夫。二、形神庄練內混元的形神混元智能動功練內混元的功法有形神庄與五元庄。形神庄練內混元的形神混元,五元庄練內混元的臟真混元。五元庄將在第四章介紹,這裡只講形神混元。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40(一)何謂形神混元:把神意活動與形體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即在練功時充分發揮感覺運動思維(沉伏邏輯思維而呈現)的作用,就初步達到了形神混元。常人的形體運動雖然也是受神的支配,但神的注意力並未集中於運動的形體上,而是集中於運動的目標上,屬於外向性運用意識。練形神庄要求神意完全集中於運動著的形體及與之相關部位,使神意逐漸透到形體的皮肉筋脈骨各部組織中去。鑒於神意對氣的統帥作用,神意透入的部位,氣也就隨之而入,從而改變了各部組織中的氣的分布狀態。在常人的各部組織中,氣的分布多集中於該組織的膜上。隨著神意的集中與透入,一方面氣量增多,一方面氣隨神意向組織深部透入,逐漸形成各部組織的內氣充足,內外無別的混元狀態,即稱內混元的形神混元。(二)以神形並重的練法來練形神混元「神注庄中,氣隨庄動」是練傳統動功的基本原則,形神庄採取神形並重的練法就是這一原則的活用。練功時要求神意集中於相應的練功的形體,開始多屬於「神念形」的層次。如果練外混元有了相當基礎,譬如對氣已經有了體察能力,在神念形的同時也可能會感覺到練功部位的氣,進而體察到練功部位的狀態,從而進入「神觀形」的層次。征諸實際,很多人在練形神庄時,是「神念形」與「神觀形」相輔為用。在練功中,神與形合是需用大功夫的,首先必須把每一動作做到合乎標準要求,做到熟練、松靜、自然,然後,閉著眼練完全套功(其中有幾節功閉眼不易掌握平衡),這標誌放鬆、平衡有了基礎。然後根據不同的練功內容加練全身的不同竅點,這是從局部練全身的捷徑。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神與形合也是傳統氣功中的一種上乘練法。李清庵說:「身心合一,神氣混融,性情成片,謂之丹成。」(《中和集》)陸彥孚真人也指出:「神者生之本,形者神之舍,道以全神,術以固形,神全而形固,則去留得以自如矣。」當然,我們初練功的神合於形,與上述傳統氣功中的身心合一不是同一層次內容。列舉古人論述,只是藉以表明以神形並重的方式練功是不違背傳統功法中的上乘練法的要求的。如謂不然,試看《修仙辨惑論》所述:「夫天仙之道……以身為鉛,以心為汞,以定為水,以慧為火。」傳統氣功煉丹需是「汞投鉛」,依此所述的上品丹法就是心身相合了。當然這裡還須有一系列練功要求,不屬本篇內容,故略而不述了。第三章 形神庄41Ⅱ、形神庄的功法特點一、動作難度大本功法中的諸多動作,多是從武術氣功與傳統氣功的動功中的訣竅化裁、變通而成的。全套功雖然才十節功,但每節功中彼此連續性不強,而且動作比較單調,動勢直多而圓少,表面看來,似乎不如捧氣貫頂法優美、舒展、大方,不那麼吸引人;加上本功鍛煉的著眼點在於補救常人運動造成的形、氣之偏,故其動作多有背拗日常運動之習慣者,其中有很多動作是牽動日常很少運動的小關節。故初練功者,只要把姿勢做正確,就一定會覺得非常彆扭,以致酸疼難忍;有些動作,初練時需要用力,否則難以達到規範要求,所以練起來往往有疲倦不堪的感覺。需知這是抻筋拔骨、矯正身形使之完滿、開關通竅、強壯身體的必由之路。二、形體動作從上到下,非常全面由於形神庄非常強調形體運動,所以對練功部位的安排非常周到細微,可以說基本上照顧到了全身各個部分。從軀幹來說,有頭、頸、胸、背、脅肋、腹、骨盆、尾閭、會陰一個完整系列;從上肢來說,有肩、肘、腕、掌、指的系列;從下肢來說,有胯、膝、踝、足、趾系列。不僅如此,從動作的配合來說,又是左右對稱、前後平衡、上下相關的有機組合,注意了肌肉、肌腱頡頏運動的牽張與收縮的協調,擴大了關節的屈伸扭轉的幅度。總之,使全身的絕大部分運動組織得到在神意支配下的鍛煉,因而練此功可以使氣機平衡,並朝著完美健康的方向發展。這對於健美身形,有難以估量的效用。三、調動氣機的方法重在以形引氣捧氣貫頂法講的「以意引氣」所引動的氣是人體內外的混元氣,但難以引動經脈之氣。經脈之氣有它自己的運動規律,但受形體的運動與內臟活動的影響。常人的形體運動實際上是兩種引氣的有機結合,試詳述之:當人發出運動的指令後,意識運動就指向了參與運動的部位,與此同時,混元氣也向運動部位集聚,此即常說的「意到氣到」。這是一個向運動部位聚氣的快過程——它是瞬間完成的。當運動部位產生了運動之後,形體隨運動發生各種變化,這些變化牽動經脈之氣,促進其敷布與傳輸,使運動部位的經脈之氣增多,這是一個慢調節過程。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42它和以意引氣相輔為用,共同保證形體運動等生命活動。練形神庄講以形引氣,而所引的氣是經脈之氣,這與智能氣功練混元氣不相矛盾嗎?否。因為經脈之氣與混元氣不是互相對立的兩種氣,而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經脈之氣是可以轉化為混元氣的。另外,練形神庄以形引氣雖然有強化經脈與經脈之氣的作用,但與練經脈周天所起的強化經脈與經脈之氣的機理與結果都是不同的。形神庄是通過運動形體,提高需要量,使之加強,並強化其轉化為混元氣的效率。經脈周天是通過呼吸與意守經脈來強化其功能,但不重視向混元氣方面的轉化。練形神庄的引動氣機的過程,完整來說,是「意引氣,氣引形,形引氣,氣動意」。意思是由意念引動氣向運動部位集聚,神氣結合產生了形體運動,形體運動又牽動了經脈之氣,使局部的氣充斥,血亦隨之相應增多,局部產生充漲與流動感,這種感覺又反饋回來使意念集中於運動部位,而集中的意念又導致混元氣的集聚。這就是練形神庄的氣感異常明顯的道理所在。或問曰:若依此理,一切動功都可依此模式解釋,為何把它說成是練形神庄的特點呢?同是智能功的捧氣貫頂法為何就不具備這一特點呢?這是因為形神庄從運動部位與運動形式都注意了牽動經脈與經脈之氣的緣故。詳見四。四、充分調動發揮經絡的作用儘管智能氣功對於中醫的經絡理論有革新性的認識( 詳見《智能氣功科學——混元整體觀理論》),然而在傳統的經絡理論仍為中醫、氣功廣泛的接受與運用的今天,我們還是採用傳統的中醫、氣功的理論來闡述形神庄功法的特徵。經絡論認為,經絡內連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這就是說每一條經都是裡面連著內臟,外面分布到四肢,每條經中的氣,都有其流動特徵。身上的經脈是互相連通的,手與手指是手的陰經與手的陽經交接之處,頭是手的陽經與足的陽經交接之處,足是足的陽經與足的陰經交接之處,胸腹是足的陰經與手的陰經交接之處。另外,人的真氣與外界之氣是要進行交換的,而外氣進入身體多是從手足之端進入人體內。一向被中醫所重視的「井滎俞(陽經中還有原穴)經合」——五俞穴,就是外氣(當然也有體內的經外之氣)直入經脈的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經絡論中把四肢末視為經絡的根本,而頭與軀幹的內臟部位,是它結束的標位。《黃帝內經·靈樞·根結篇》中說: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舌本)。第三章 形神庄43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目)。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鉗耳一頑顙也)。少陽根於竅陰,結於蔥籠(耳中)。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子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容光明也。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沖陽,注於下陵(解溪),入於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谷,注於少海,入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沖,溜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溪,入於扶突偏歷也。正是由於各條經脈的交換部位、氣的內外出入的交換部位、經絡的本、根多在肢端,所以形神庄就根據這些經絡、氣血循環的道理進行安排,著重活動肢端末節。如第二、三節都是上肢的肢端,七、八、九節都是下肢的肢端。第一節是頭部的端頭,這是因為根結的結在頭上,根在肢端,頭一動就會帶動四肢,而四肢一動就把全身的經絡、氣血牽動起來了。這就是形神庄氣功以形引氣的機制,也是形神庄功法的理論根據和身體氣化表現。正是由於形神庄能牽動經絡,所以它可以內連臟腑之氣,外通膜絡之氣,使周身成一整體。練此功作用較廣泛,它是智能動功中的核心內容,練之需特別下苦功。Ⅲ、形神庄的練功特點總的來說,練形神庄的要求是「身形合度,姿勢合法,神注庄中,氣隨庄動。」具體來說,可分為以下幾點。一、神與形合,鬆緊並用由於形神庄的動作難度較大,開始練時,若不用力是難以做到姿勢的規範要求的,如若用力又容易偏於僵硬而難於符合松、柔的要求。因此要處理好這一矛盾,就必須鬆緊並用。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開始練時不怕用力,首要任務是達到規範要求,只有在形成了新的運動習慣後,才能達到鬆柔自如的境界。 當然在驅動肌肉伸、縮時,也即在局部緊張時,從精神中應放出盡量使它放鬆的指令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44——在保持正確姿勢的前提下,這叫形緊神松。二是局部緊全身松。要求做動作時,局部為保證動作的規範需維持相對的緊,而全身不做動作的部位要保持身形合度前提下的放鬆。應該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緊,一方面不是完全用拙力,另一方面,是鍛煉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環。只有通過用力練,待真正有了運動的能力,會自然而然地過渡到輕鬆自如地做動作,初練者切不可操之過急。本來形神庄就有一種用力、發力的練法,只是我們強調練功以養生,不提倡那種練法罷了。二、外方內圓,直曲並用形神庄的很多動作都是直來直去,角度明確,而且招式轉換之間缺乏圓潤的緩衝。這種動作(如肢體伸直運動肢端)固然便於牽動經脈,但與練功動態的總要求「圓活」相抵觸,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一是要外方內圓:如做肘臂的彎曲動作時,肘的外側彎曲呈現了明顯的角度,要求在做彎曲動作的同時,於肘的內側要加一圓撐的意和力,這個意和力就是成為使肘圓撐的內力,從而形成外方內圓的態勢。二是要直曲並用:(一)肢體做直的動作時,盡量要求似直非直,不做成伸到極限,即使是必須伸直者,也要保持關節的松馳,從而緩解過直之程度。(二)在做形體(主要是肢體)運動時,哪怕是直線運行,都可伴隨蛇形蛹動,這隻有在練功有了基礎後才有可能。三、大小兼顧,自然靈通形神庄照顧了全身各部位練功,這裡既有大的動作,也有小的動作(如俯身拱腰、混元歸一等大動作,與立掌分指、轉腰測胯等小動作),在一節中,也有大小之分(如對於肩肘、胯膝關節的運動為大,對腕、掌、指、踝、足、趾尖節的運動為小,腰的運動為大,脊椎骨運動為小等)。在任何的形體運動中,形體動作明顯可見為大,內在的氣的運動隱伏難見為小;在內在的氣機變化中也有整體與局部的不同,這一切,在形神庄的練功中,都有機地配合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不僅如此,在練形神庄時的大指和小指要互相照應,使兩指的氣在掌外相連接,方法是大小二指如合作取物,但不接觸只是用意念在掌外15—20厘米處相合,這是含氣內收的重要手式(練其他功也可以採用)。形神庄為何要大小兼顧呢?因一是糾正常人運動只注重大而忽略小的片面性,二是小的動作屬於靈活型,要求第三章 形神庄45神意的指揮更加確切,因而注意於小的動作,更容易使精神集中而收到入靜效果;三是便於牽動經脈,促進氣血的流通。傳統氣功中的很多手訣式、武術氣功中的擒拿、點穴法的鍛煉,其目的首先是強化自己內在的功能。四、周身一家,動中求靜練形神庄自然是從上到下一部分、一部分地練。但是做每一動作的時候,都要把意念放到全身,而且練得比較熟了以後,其中每個動作,都牽涉著全身。比如做鶴首龍頭,開始以大椎做固定點來做鶴首,以後脊柱也可以跟著仰俯開合,再以後,連腿到腕子一直到湧泉,都要跟著前後俯仰,都在運動。所以說每個動作,都要做到周身一家。所謂「動中求靜」,就是說在練動功的過程中,保持精神安靜(集中)。方法是:或寄神於動作,或寄神於關竅,或體會氣脈的流注……逐步使神(精神)形(形體)合一。《拳經》中說的:「拳(形)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就是動中求靜、動靜一如的境界。我們在練形神庄時,每一個姿勢,每一招,每一式,都貫注意念,要全神貫注,意照內外全身,才能慢慢地體會它裡邊起什麼作用。在形神庄功法中,只講了每節動作的作用、要求、要領、功用,而對每節動作在身體裡邊經穴、氣脈發生的變化沒有表述。因為每個人的變化並不完全相同,而內在變化出現的早晚也不同,如果寫出練功的變化,同志們看了以後可能練功時要想,這一招、那一式,我這脈怎麼沒動?這個穴位怎麼沒開呀?這樣,就容易攀緣雜念,有時會出現由意識活動而產生的假的經脈現象。怎麼辦呢?就是不寫,什麼也不讓你知道。待你練到穴開、脈動時就能體會到這個動作是什麼樣子。每個人的認識不完全一樣,不能強求一致。在練形神庄時,有時精神非常集中,會自然停練。有的人不知道練什麼了,有的人又練站庄了,這是一種好現象,這不是「動中求靜」,而是由動入靜了。如果練功時出現這個現象,往往氣機非常和暢,且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超常智能。第二節 形神庄功法Ⅰ、預備式1、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如立正姿勢,目視前方天地交界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46處,兩眼輕輕閉合,目光回收。(圖3-1)小指帶動,指掌慢慢上翹,成手心向下,指尖向前,與臂成直角。以肩為軸,兩手做前後拉氣三次。向前手臂與身體的夾角約15°,向後拉至體側。(圖3-2)2、以小指帶動,松腕,轉掌心相對,虎口向上,臂放鬆,與肩等寬從體前向上捧氣,至手與肚臍平,掌心微含,回照肚臍。(圖3-3)同時轉掌心向下,兩臂(與肚臍同高)向兩側外展至背後,小臂微收,轉掌心向內,掌心微含,回照腰部命門穴(對臍處)。(圖3-4)而後小臂上提,順勢內收掌腕至兩肋旁,掌心向上,用中指端向大包穴(屬脾經,在第六、七肋間)貫氣。(圖3-5)3、隨後兩臂向前伸出與肩平,掌臂微收,掌心微含,中指回照兩眉間印堂穴。(圖3-6)同時兩腕微微轉動,帶動十指斜相對,而後轉肘外撐,帶動兩臂第三章 形神庄47向兩側展開。(圖3-7)至左右與肩平成一字,小指帶動,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向上劃弧,至頭頂上方兩掌相合。(圖3-8)而後沿頭正前方下降至胸前呈合十手。(大臂與身體呈45°角,兩小臂成一線,中指尖向上,拇指根對著膻中穴)(圖3-9)Ⅱ、鶴首龍頭氣衝天(第一節)鶴首、龍頭取意於鶴首之前後運動和龍頭的左右搖動。它是這套動功的第一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48節,體現了整套功法的神韻。鶴稟陰陽中和之性(居於陸地而喜涉水),意態嫻靜,又善高空飛翔。練本功法要體現鶴的這些特性,故應做到神恬意靜,動作優柔自在,沉穩深厚,不事張狂。又古人認為龍主神意。練本功法神要恬靜,氣要靈動,一舉一動在沉穩自在之中,又寓有矯健。一、姿勢要求(一)鶴首1、接上式,兩手分開下落叉腰,拇指按在背部「京門」穴(第十二軟肋端),其餘四指按於胯上。(圖3-10、圖3-11)2、下頦回收,頸項後突,上拔。(圖3-12)第三章 形神庄493、頭後仰,(圖3-13)下頦上翹。4、頸項放鬆,下頰由上向前、向下、向內,沿胸向上劃圓弧,(圖3-14)恢復至圖3-12姿勢。爾後重複如前九次。5、按上述動作之反方向,即下頦沿胸向下、前伸,由下而上劃弧至下頦上翹、頭後仰,隨即頸項後突、上拔、下頦回收,重複九次。(二)龍頭1、以左側頭角(舊稱青龍角,位於左側頂骨結節,耳上約二寸處)向左下方傾斜,(圖3-15)隨即向斜上方劃圓至恢復原位。2、同樣以右側頭角向右傾斜,(圖3-16)隨即向斜上方劃圓至恢復原位,每側各做十八次。二、動作要領鶴首動作不要做成頭的簡單的前後運動,而是由後向前劃一圓圈。初練功時,以項後大椎穴(第七頸椎下)為固定點,以頸的伸曲配合頭做好這一動作。待熟練後,可將大椎放鬆,以兩肩的開合,配合胸背的吞(含胸)、吐(挺胸),引動整個脊柱做前後的蛇形運動。龍頭不是頭的簡單左右搖擺,而是略呈∞形。並在意念里要呈S形上升。做此動作時,著眼在兩側青龍角,但不要劃成平面∞, 同時要注意肩與肋部的放鬆以配合。待熟練後,就要全身放鬆,在頭的帶動下,脊柱及至下肢作左右的蛇形運動。三、功用本式以兩手叉腰開始,這一動作是本功的特點。由於拇指按於京門穴(屬膽經,是腎之募穴),其餘四指與手掌按著章門穴(屬肝經,是脾之募穴)、帶脈穴(帶脈經之所生),故可起到四重作用:1、點按京門穴、章門穴,可啟動脾(後天)、腎(先天)之氣。2、按著肝膽兩經,可使肝膽(同屬少陽)之氣交合,使少陽升發之氣加強。3、按帶脈穴可增強帶脈功能,使之約束諸經之功能改善。4、由於按住脾之募穴章門,可引膽氣入脾,起甲己(膽屬甲木,脾屬己土)合而化土之效,收「土得木而達」之功,脾之升運功能得以加強。正因為這樣,此套動功多以兩手叉腰為基本姿勢。鶴首、龍頭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氣機上行。初練功時,即可運動頸椎,對大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50椎穴氣機流通有直接促進作用。大椎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的會穴,故可導引清陽上升。練此功不僅對頸椎病、腦部疾病(尤其腦血管病)療效顯著,而且可引氣上衝天門(頭頂)。練此式還可使脊柱靈活,暢通督脈,又是練輕功的基礎。另外注意預備動作不可忽視,起式動作調動全身少陽之清氣,繼而轉臂掏肋,從少陽之氣轉而發動五臟之氣,上舉合掌、下落胸前不僅起到收攝心神之功,而且兩大指對膻中又可使氣血互濟,其中內景變化,熟練後自知其妙。Ⅲ、寒肩縮項通臂肩(第二節)此式取意於仙鶴由靜止到飛翔的姿勢。一、姿勢要求(一)接上式,鬆開叉腰兩手,轉成手心向上,手指向前,兩肘向後,小臂前伸,兩肘下垂,貼兩肋旁,小臂與大臂成90°角。而後兩大臂前舉與肩平(保持大、小臂的原角度)小臂向上,兩手指天。(圖3-17)(二)兩大臂外展成一字,轉掌心向外,大臂不動,小臂向外下落與臂平。爾後,以肘部為圓心,中指帶動小臂向上劃弧,待小臂與大臂成直角時再向下落成一字,重複三次。此式為展臂。(圖3-18)(三)接上式,兩臂左右平伸成一字,手心向下,手指伸直,以腕為定點,中指帶動,指掌劃圓,正反各三次。(圖3-19)(四)寒肩縮項:接上式,軀幹不動,頭向後仰,收下頰為縮項,同時兩肩第三章 形神庄51胛骨向脊柱合攏為寒肩,同時尾閭向後、上微微翹起,四點同時向第四胸椎處集中。(此動作取意於鶴止而欲飛之勢,人受寒後,亦可現此狀)(圖3-20a、b)(五)頭恢復原姿勢,同時兩手外伸,將兩肩胛拽開。爾後再做動作(四)。反覆三——五次。(六)左右通臂:兩臂作左縮右伸、左伸右縮的蛇形運動。反覆七——九次。(圖3-21)二、動作要領此式之寒肩縮項與拽開肩胛時都要連貫一致,不得趕前錯後,否則不易起到按摩背部之效。在做通臂動作時,兩個鄰近關節作相反的屈伸運動,即可出現蛇形動作。比如右肩胛骨向脊柱移動時,左肩胛骨向左外方移動,同時右肱骨自肩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52關節向內拽動,肘微下沉,腕亦自然彎曲,指關節也隨之運動。這個動作一開始不易做好,要慢慢細心體會。練久了自背、肩、臂、肘、腕、各節手指都會像一個整體那樣自然蛹動。三、功用兩肩胛骨中間的部位,平時最不易得到運動。此式之寒肩縮項與拽開肩胛配合,正好運動這一部分,不僅可以使之放鬆,還可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這裡有風門、肺俞、心俞、膏肓等重要穴位,這一動作可加強這些穴位的功能,從而加強心肺的功能。左右通臂可以使肩、肘、腕、掌、指及關節放鬆,使肌肉、肌腱得以相對的放鬆運動,從而保證上肢的氣機靈活。這在武功中是很重要的鍛煉內容。在醫療上,對上肢肩胛部以及心肺虛弱者,都有良好效果。展臂對防治心血管疾患效果顯著。Ⅳ、立掌分指暢經脈(第三節)一、姿勢要求(一)兩臂平開成一字,身體中正,在中指帶動下,將掌立起,掌心用力外推,手背與指根部用力回收,使掌與臂成一直角。(圖3-22)姿勢合度後,以肩胛帶動,臂回縮,肘不要彎曲,兩臂保持平伸,掌臂保持原角度,而後外撐。反覆做三——五次。(二)掌與臂成一直角,五指分開,先分大指、小指,次分二指、四指。(圖第三章 形神庄533-23)而後五指併攏,併合時,先合二指、四指,而後合大指、小指。反覆做五——七次(多多益善)。(三)將立掌放鬆,爾後指掌逐節下抓,內收,五指捲曲如鉤,大指捏於其餘四指端,五指呈梅花狀,(圖3-24)向掌心上提,(圖3-25)整手呈半握式。(圖3-26)隨後指掌上翻,立掌後,將指逐節伸直,反覆數次。(四)在中指帶動下,將掌放平與臂成一直線,爾後做通臂三——五次。二、動作要領練此式時,兩臂必須平伸,但又不許用眼去看。兩臂平與不平的品查方法是肩臂放鬆。若手覺沉,肩覺松,是手偏低;若手覺輕,肩覺沉,是手偏高。如此調整,自能維持平伸。本式之分指、合指動作,要有次序、有節律,不可同時分合。又曲腕、曲指、伸腕、伸指,主要是手指的中節與梢節。注意每個小關節的運動。練熟後,逐步要求做蛹動式的動作。三、功用手指端有手三陰經、手三陽經六條經脈的「井穴」。「井穴」是經絡之氣與經絡之外的氣內外出入的重要穴道。本式鍛煉的著眼點在指,故能加強「井穴」的功能,從而促進經脈氣血的暢通。其中分節動作(二)主要運動手三陰經,故氣機在臂的下面(該處有酸脹感)。分節動作(三)的曲腕、曲指動作,主要運動手三陽經,故氣機在臂上面(該處有酸脹感)。動作(二)、(三)交換練習可起到陰陽相濟的作用。同時練此式可運氣達於指端,故得氣迅速。認真練習對點穴、按摩大有裨益,可用於上肢疾病的治療。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54Ⅴ、氣意鼓盪臂肋堅(第四節)一、姿勢要求(一)兩臂向體側下落,兩手胸前合十。(圖3-27)而後,十指胸前交叉,兩臂上舉至額前,逐漸向上翻轉手心,同時兩臂向前額斜上方圓撐,使兩臂呈長圓形。兩手背對向前額。(圖3-28)(二)上半身向左轉,面向左方,與前方成90°角,兩手在額前,兩臂圍成圓弧,左大臂與左肩平,右大臂與右耳平。手背距前額約一拳。兩手、兩臂間要保持一定的圓撐力。(圖3-29)第三章 形神庄55(三)右肋鼓盪,同時上半身向右轉,用右肋帶動右肩、右肘,將交叉的雙手拉向正前方(發動力在右側)。兩臂呈長圓形,兩手呈右高左低的斜面,拇指高與眼相平,身體呈正面站立。(圖3-30)(四)上半身向右轉,交叉之雙手向右劃弧到右側,面向右方,與正前方成90°角。(圖3-31)(五)左肋鼓盪,同時上半身向左轉,用左肋帶動左肩、左肘,將交叉之雙手拉向正前方。兩手至正前方,兩臂呈長圓形,兩手呈左高右低的斜面。保持拇指高與眼相平,上半身復原,面向前方。(圖3-32)左右反覆十八次。二、動作要領此式動作均用弧形運動,故練時要避免直線動作。且軀幹的轉動不是硬性規定,而是靈活運用。初練時,注意兩臂圈成的圓弧拉長與回縮,主要是依形而動。熟練後,要以意帶氣,以氣帶形。注意從丹田前面鼓盪至脅肋,連及肘臂,此時是臂隨身動。三、功用身體兩側為少陽經脈經過之處,其氣弱,故脅肋部的抗禦力量較身體別處為弱,此式專練意氣鼓盪,使之充實兩肋,進而達於兩臂,故可使脅肋、兩臂堅實。其功用與鐵鞭捶肋相彷彿。此式又可用於肝膽、胸肋等疾病的治療。Ⅵ、俯身拱腰松督脈(第五節)一、姿勢要求(一)兩手手指在頭上交叉,手心向上,兩臂伸直。而後肩臂放鬆,交叉之雙手如向上托物,作輕輕揉動。兩腕交互劃前→上→後→下的立圈。肩、臂、肘配合作相應的晃動,脊柱由頸椎、胸椎、腰椎依次隨之晃動。反覆三——五次。(圖3-33、圖3-34)(二)兩手分開,掌心向前,兩臂貼於兩耳。(圖3-35)隨後頭向前傾,臂向前伸,腰背放鬆,胸、腰部的脊椎骨向後拱突,頭、手向前下劃弧,使腰前俯,脊椎骨逐節捲曲而下,面貼腿前,腰部呈拱型。(圖3-36)(三)兩手掌心向地面,分別在腳前方、左側、右側下按三次。(圖3-37)隨後身體轉正,兩手向後攏氣,再捏腳腕後面大筋三下,同時收腹、拱腰、頭面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56貼膝前三次。(圖3-38)兩手攏氣回到體前。(四)以拱腰形式,逐漸把腰伸直復原,同時,臂貼近兩耳,隨頭部上升復原,恢復圖3-35姿勢的要求。可反覆五——七次。二、動作要領此式之俯身拱腰與一般練腰腿似同實異。練此式時,脊柱各關節都要放鬆,爭取逐段、逐節前曲,以蜷曲之勢,順序由上而下,而不是一俯而下。直腰時,要使腰向上挺,逐節逐段伸直,慢慢恢復原狀,順序是由下而上,不是一挺而起。三、功用此式著眼點在督脈,兼練太陽膀胱經。俯身拱腰可鬆動脊柱各椎骨。伸腰時,可加強背部肌肉、筋膜、脊柱韌帶……的收縮功能。不僅督脈功能因之加強,膀第三章 形神庄57胱經之功能亦因之加強。足太陽膀胱經是五臟六腑經氣之傳輸處(各臟腑的俞穴皆在背部)。督脈又能統領一身之陽氣,故此式又是武術中練氣入骨的重要方法(《太平經》中說:「骨之一脊也」)、封閉周身穴道的基本鍛煉內容。其於臨床,可用於背肌、脊柱、腎病等的治療。Ⅶ、轉腰涮胯氣歸田(第六節)一、姿勢要求(一)接上式,轉掌心相對,向下導引。(圖3-39)兩手下落,沿肋弓變叉腰,兩腳踩氣分開,平行站立,略寬於肩,適度下蹲,軀幹與大腿成一鈍角,膝蓋不過腳尖。(圖3-40)(二)髖關節放鬆,並以之為支點,轉動骨盆。先向左轉九圈,再向右轉九圈。(圖3-41、3-42)(三)以尾閭骨向前扣、向後翹帶動骨盆做前後擺動九次。(圖3-43、3-44)二、動作要領此式看來簡單,實頗難練習。初練時兩腿微曲,僅練晃胯。軀幹要直,以尾閭骨為動點劃圈,向後劃半個圈,用臀部做劃弧動作協助完成。如向左轉時,是由前→左→後→右→前。分解動作則是:①骨盆重心前移到左胯(偏前),臀向左突;②臀部向後劃半圈而至右胯,臀向右突,骨盆重心也隨之轉移到右胯;③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58骨盆重心移至右胯(偏前),小腹向右拱;④小腹部從右胯開始向前劃半圈而至左胯,骨盆重心也隨之移動。做尾閭骨前後動作時,要借臀部與會陰部肌肉收縮、放鬆完成。這屬於第一步要求,至於第二步以後則要求尾閭骨藉助丹田內氣來運動。此式是十式中最難操作的動作,然而它是氣功、武術中至關重要的基本功,所以要下苦功鍛煉。三、功用練此式可收到松腰、垂尾閭、運動尾閭、封閉會陰的作用。這一方面為開拓丹田開創了條件,從而把真氣引歸、貯存於丹田;另一方面,轉動尾閭可啟動陽氣,使之沿督脈上升,這也是煉精化氣的輔助手段。於臨床可用於下焦疾患的治療。Ⅷ、平足開胯分前後(第七節)一、姿勢要求(一)松前胯1、接前式,足尖外撇成一字,足跟相對,約距一肩寬,兩腿伸直,身體中正。(圖3-45)2、鬆開叉腰兩手,轉成手心向上,手指向前,兩肘向後,小臂前伸,兩肘下垂,貼兩肋旁,小臂與大臂成90°角。而後兩大臂前舉,兩肘同時微向內合,肘距略小於肩,兩手升至額前,小臂向上,兩手指天,掌心對印堂。(圖3-46)第三章 形神庄593、小指帶動,轉掌心向外,兩大臂外展成一字,大臂不動,小臂向外下落與大臂平。(圖3-47)4、左右通臂:兩臂作左縮右伸,左伸右縮的蛇形運動,並用兩臂的通臂運動,帶著上身、腰、胯、腿自然放鬆引起的左右擺動。(圖3-48)5、曲膝、曲髖下蹲,大腿蹲平,身體保持中正,同時臂隨身體下降,當兩手落至平膝時,小臂前曲,掌心相合落於兩腿前。6、相合之兩掌立起至胸前呈合十手。(圖3-49)指掌劃圓,肩、肘、臂配合作相應晃動(正反方向轉動數相等)。7、百會上領,身體直起,兩掌隨之沿胸前上升,肘放鬆內合,肘距略小於肩,當身體上升復原時,兩掌升到印堂。(圖3-50)爾後,動作要領同3,掌心向外,兩臂外開成一字。此式可反覆作五——七次。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608、此式結束時,兩掌置於胸前,呈合十手。(圖3-51)(二)松後胯1、接上式,左足尖內扣,右足跟外撇,足尖盡量內扣,足尖約距一腳寬。上身微前傾約35°角,兩腿向後綳直,臀向後泛,腰向前塌,兩臂前伸環抱與肩平,胸開而不挺,下頦內含,頭上頂。兩虎口向上,中指相對(約四指寬),掌心向內,與印堂等高。(圖3-52、3-53)2、兩膝微曲內扣,下蹲,臀外翻、圓檔。同時兩臂向上劃弧外展,呈環抱狀,掌心向上如托物。小腹回收,腰放鬆,腹中以上放鬆後仰,頭後仰觀天,下頰內收。(圖3-54a、b)3、頭上頂,身體恢復1 式,膝伸直,兩腿向後綳直,泛臀塌腰,上身微前第三章 形神庄61傾約35°,頭上頂,下頦內含。同時兩臂向上劃弧前抱與肩平,掌心向內,與印堂等高。恢復圖3-52姿勢。可反覆五——七次。4、重複此式2 的動作,結束時,頭上頂,身體直起。同時兩手向上劃弧至頭頂上方,掌心相對,掌心內含,腕微內扣,與肩等寬。(圖3-55)而後松肩落肘,兩手體前下落,沿面至胸,轉掌心向內,沿肋弓分手變叉腰,兩腳踩氣併攏。(圖3-56)二、動作要領松前胯動作宜慢,尤其下落時要保持周身平衡。動作完成程度依據自己條件而異,切勿強性硬作。松後胯:動作1 腳要放鬆,大趾稍用力,則氣充斥於腿的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62外、後部之太陽膀胱經與少陽膽經之中,使之出現酸脹感。泛臀塌腰又可使兩經之氣在腰眼會合(該部酸脹感明顯)。動作2 注意兩大腿根與檔有圓撐之意,兩掌心有托物之念。三、功用松前胯主要作用是鬆開髖關節,為腳趺坐(靜功坐式)打下基礎。至於此式引起的全身氣機升降開合變化,需熟練後自行體會。松後胯不僅可鬆動胯後的骶髂關節,從而開擴丹田「領域」,而且可以使真氣內斂到丹田。因為泛臀開胯一方面加強丹田對真氣的攝翕的能力;另一方面身體前傾、下頦內收、兩臂環抱又可促進中宮之氣下降入丹田;同時松前胯、後胯可使下肢的氣機充實、活潑。Ⅸ、膝跪足面三節連(第八節)一、姿勢要求(一)接上式,兩手叉腰,兩腳併攏,身體中正直立。(二)臀縮緊,胯前靠,肩胛骨外撐內扣,含胸收腹,腰部放鬆,兩肘微前合,頭上頂,下頦內收,兩膝放鬆,腳腕放鬆,慢慢盡量向下跪,使上身與大腿成一斜線。堅持時間越長越好。(圖3 一57 )(三)百會向前上方上頂,帶動身體慢慢直起,全身放鬆,恢復動作(一)。二、動作要領此式中心環節為動作(二),做好這一動作關鍵是縮(或稱裹)臀、靠胯,使軀幹大腿成一向前下方傾斜的直線,於是全身重心移至膝部,動作(三)要慢,第三章 形神庄63一定要用百會上頂,把身體慢慢帶起,使身體重心由膝轉至足。三、功用武術與氣功均重視「三節貫通」。三節者,如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胯、膝、踝;手指、足趾的根節、中節、梢節……本式主要解決下肢三節貫通。諸拳書中經常講松腰、松胯,但很少有講到松膝者,然而膝不松,則氣難以貫通於足,使足在武功中的作用難以發揮。本式膝向前跪移重心於膝部,加大了氣血流通的阻力,可使氣壅集於膝部。好比河中築水壩,將水位升高,從而加強其衝力。提膝時,膝部阻力變小,壅集之氣好似河水決口,直衝而下。踝部乃至中趾感覺有一股暖流自上而下衝來。反覆練習,下肢三節自可連成一體。Ⅹ、彈腿翹足描太極(第九節)一、姿勢要求(一)身體中正,重心右移,提左腿,大腿提平,小腿自然下垂。(圖3-58)足尖上翹、下扣三——五次。足背連及趾劃圓,先向內後向外各轉三——五次(先練左側)。動作要慢而勻,身體保持直立。(二)綳直足背,輕輕向斜前方45°角彈出,小腿與大腿成一直線。(圖3-59)(三)足尖上翹,足跟外蹬,足尖下點,足跟回收,反覆三——五次。(四)綳直足背,腳尖向內劃圓三次,而後向外劃圓三次。動作要慢而勻,身體保持直立。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64(五)大趾下扣,小腿回收,足落回原處。爾後右腿重複左腿動作。二、功用本式各動作功用各異,提膝彈腿主要運動足陽明胃經,又是武功下三路用法的根本;翹腳尖運動足三陽經;蹬足跟則引動陰經,起到陰陽既濟作用。足內外劃圓周,可運動足腕諸關節,運氣達於足趾。在武功里,腳要有擒拿封閉等功用非此不能達到。扣大趾可發動足三陰經的氣機,以前諸式練陽經較多,此式調動足三陰經,起到平調陰陽的作用。以上三節不僅對下肢關節、肌肉、肌腱的疾病有良好的效果,對肝腎病患者也適用。ⅩⅠ、回氣歸一轉混元(第十節)一、姿勢要求(一)混元歸一1、接上式,鬆開叉腰兩手,轉拇指向前,虎口向上,掌心內含,兩掌相對,與肩等寬,向體前斜下方伸出,體前捧氣上升,舉至頭頂前上方,掌心相對如抱球狀。(圖3-60)2、全身放鬆,松肩落肘,兩臂由體左側劃弧下落。(圖3-61)同時軀體也向左轉動下蹲,身體盡量保持正直,臀不要後翹。蹲到合度,兩臂也轉到身體正前方。(圖3-62)兩手到膝前,松腕、手指向下。第三章 形神庄653、身體向右轉動,肩、肘、腕要稍微上起,兩手從體右側向上劃弧至頭頂,如此連轉三圈。4、再以同樣要求由右側下落,左側上升,連轉三圈。兩手臂回到頭頂上方時,靜置不動,做三次正鶴首。(同第一節動作)(二)回氣歸一1、雙手如抱球往下拉,如覆頭頂。(圖3-63)爾後兩手掌根斜向里合,依掌根、掌、指的順序邊落邊合(不要合攏)。爾後松肩,肘向兩側下落,帶動掌、指斜向下拉、外開,至中指尖落至兩耳上沿,掌指與小臂成一斜線。爾後兩手沿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66原路線上升,先合後開,如 X 狀。(圖3-64a、b)重複三次。2、接上式,兩手向上攏氣,如抱球向頭頂貫入,松肩落肘,體前下落,由面至胸,轉掌心向內,指尖相對。(圖3-65)由胸至腹,轉手指向下,沿兩腿正面下落,掌心按於足面,手指按於足趾。(圖3-66)3、兩手下按,膝向前移,手心用意念透過足心,與地相接。爾後上提,臀部向上起,兩膝微起,意念將地氣收回體內,下按上提反覆三次。4、兩手稍起,微離足面,手心內含,兩手在足面各向外轉90°,手心相對,指尖向下,於兩足外側如捧氣球,意想把地氣從地里拔出,捧在手中。爾後兩手經足面分開,手心對向兩腿內側,向上導引,經腹,轉手心向內,指尖相對,升至與肩窩平,兩手分開,以小指帶動,轉手心向前,立於肩前。(圖3-67)5、右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6、松腕,掌指向前放鬆,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左,以腰為軸,體向左轉90°,手向左攏氣至90°。(圖3-68)7、拇指掐於中指中節正中(中魁穴),(圖3-69)其餘四指輕輕併攏,曲肘繞肩,繼續向後攏氣,同時身體轉回至正前方。爾後,將手臂回歸左胸前,中指點於左側鎖骨下緣中點之氣戶穴(乳頭直上方)。(圖3-70)8、左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重複右手動作如6、7。9、兩大臂向前下方傾斜,與身體約成45°角,兩小臂在胸前呈十字交又狀,爾後作三次呼吸,先吸後呼。吸氣時中指點按氣戶穴,呼氣時中指微放鬆,同時默念「吽」(hōng)或「通」(tōng)。(圖3-71)初學者宜念「通」。第三章 形神庄6710、鬆開掐訣手指,兩小臂前推,與大臂成直角,兩碗相接,轉掌心向上,兩腕轉動至掌根相接(這一動作叫轉蓮花掌),呈 X 形。(圖3-72)爾後胸前合十。二、動作要領混元歸一是全身性動作,上肢、軀幹、下肢都在做劃弧轉圈運動。關節要放鬆,動作要自然和諧,軀幹、肢體轉動時要渾然一體。因此,軀幹要隨上肢的轉動適當地配合以轉體等動作。動作3 中所述轉一圈復原,只是此動作結束時,方恢復動作1 之原狀。在其它幾次轉圈終了時,身體則輔以適當後仰,才能做好連續完整的動作。回氣歸一動作要注意連續性,銜接要自然,動勢要圓活。手向胸前回收時,要有撈物、收物之意。三、功用前述10節動作是對身體各部的分別鍛煉,各有側重,氣血在經脈中的運動,以及在身體各部的流注也因之而異。本式動作周身各處同時運動,可使各部壅涌之氣血得到平調,使之混然一體,故稱混元歸一。做三次鶴首可引動真氣上至天門。在練功過程中,身體周圍形成了一個氣場,回氣歸一主要是將體外之氣收歸體內。如果說混元動作使全身各部氣血混元歸一,那麼回氣動作就是把體外與體內之氣混元歸一。前半節之鶴首是以形動引氣上升,這半節默念「吽」或「通」字,是藉助音符發動氣機使之上升。兩者同中有異,且有粗細之不同也,其中奧妙,練後自能感觸之。ⅩⅡ、收式兩手於胸前,拇指對膻中穴,開合三次,兩掌左右平開不超過兩乳頭。(圖3-73)呈合十掌(掌心不接觸)上升至拇指尖對鼻端,開合三次(左右平開不超過兩顴骨)。合十掌(掌心不接觸)上升至拇指第一指節對印堂,開合三次(兩側勿超過眉中)。合十掌(掌心不接觸)上升至頭頂,轉掌指斜向後,拇指對囟門,開合三次(平開距離與印堂開合相同)。合十掌(掌心不接觸)上升至頭頂百會穴上方,距頭頂10厘米,開合三次(左右平開不超過青龍角)。爾後兩掌相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68合上舉,上拔,兩手分開,轉掌心向前,向兩側落下與肩平成一字,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上。然後兩臂前合與肩等寬,掌臂微微內收,中指回照印堂穴。爾後兩肘回抽,兩掌指回縮至第六、七肋間,用中指端向大包穴貫氣。再向後伸出,向兩側外展至體側,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前,向體前攏氣,貫入下丹田。(圖3-74、3-75)兩手重疊於肚臍前(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手離臍約一指寬)。揉腹,先按左、上、右、下方向轉九圈,由小到大;再按右、上、左、下的方向轉九圈,由大到小(最大上不超過中脘,下不超過恥骨)。爾後兩手敷於肚臍,靜養片刻。(圖3-76)然後兩手分開,還原至體側,兩眼慢慢睜開,恢復預備姿勢。收式看似簡單,然而該動作之奧妙難以筆述。尤其五個開合,必須精心體會,不但可以引動全身氣機之開合,而且是「開天門」、「凝神入室」的關竅。練時第三章 形神庄69要「外敬內靜」、「心澄貌恭」、「如待貴人」,練之久久,妙意自知。第三節 形神庄動功要領詳解形神庄十節動功的功理、功法及功用在上一節中已詳細講及,這裡再對十節動功的要領和功用作進一步講解。形神庄是智能動功的第二步功,練內混元。通過十節動功的習練,抻筋拔骨,使身體元氣充足,打通全身上下,從而收健美身形、和暢經脈、祛病健身、開發智能之效。智能氣功立論於原始混元氣,不注重周天,也不著眼於經絡;但由於經絡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自然地起作用,所以在講述每節的功用時,我們也講及在經絡方面的作用,有的地方也附帶提了一下它通周天的作用。一、預備姿勢做預備姿勢之前,先默念「頂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內靜,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體,周身融融」。這八句口訣,作用是使練功者從不練功的狀態進入練功的狀態。頭兩句是「頂天立地,形松意充」。為了強調「頂天立地」,在文字順序上把它放在前,按自身調整的順序,應該「形松意充」在先。站立好之後,先從上到下全身放鬆,然後意念充斥全身。當意念充斥於頭部,意想頭就是天;當意念充斥於腳,意想腳即是地。練捧氣貫頂法時,「頂天立地」的意念是頭頂天、腳踩地。練形神庄則要求意想頭即是天,腳即是地。要達到這個意境,需注意兩點:第一,意念要從身體裡面往外想天、想地,不要從體外去想天地。第二,意念從里往外想時,要透開頭頂和腳下的皮膚層,使頭、腳與天地沒有皮肉相隔之感,而融為一體。這樣就能達到意念往頭一充,頭就是天,意念往腳一充,腳就是地的境界。接著兩句是「外敬內靜,心澄貌恭」。這兩句話實質上是一個意思,就是外貌要恭敬,內心要寧靜。「澄」指澄明清澈,沒有雜物。默念這兩句話時要有莊重、恭敬之意,通過恭敬之心,來引起體內氣機變化,使內心非常寧靜,這樣就達到精神專一的目的了,過去教學強調師道尊嚴和尊師重道,以及宗教強調敬神、佛,就是這個道理。恭敬的目的是為了使自身氣機發生變化。做到精神專一就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亂七八糟的念頭去掉,而進入練功狀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70態。下面兩句「一念不起,神注太空」是進一步對寧靜、專一的要求。為了做到不起念頭,就把自己精神專註於太空,也就是使意念與虛空結合在一起。由於我們的意境頭是天,腳是地,身體就是一個大的空間,所以「太空」、「虛空」也就是自己的身體裡面。因此神注太空,意念一片空空蕩蕩,其實還就是把意念放在自己身體裡面。再接著是「神意照體,周身融融」, 意念一片虛空之後,要練功還得把精神集中起來去支配形體,以意罩住軀體,多出現融溶之氣感,然後就開始練功了。這八句話是從意念亂七八糟的「有」,進入到一念不起的「無」,然後又從「無」進入到專心練功的「有」的過程。也是從不練功的「人心」,進入到練功的「道心」的過程。練功之前默念這八句話,與捧氣貫頂法有一定的區別,要認真對待,切不可馬虎。作好了精神方面的預備,就開始練功的預備姿勢。預備姿勢有兩種練法,一種是外混元的練法,意念出體外與大自然相接,象練捧氣貫頂法預備姿勢的意念那樣。另一種是意念頭即是天,腳即是地,身體包含天地,胳膊、腿都是天地的一部分,沒有形體被皮膚包裹之感。後一種練法很關鍵的一點是,在意守形體做動作時要似守非守,不要守得那麼具體,要模模糊糊地去想,練起來就會產生人高大起來的感覺。過去稱這種高大起來的感覺為法象。做預備姿勢的動作要注意外方內圓。很多動作雖然是見稜見角的,但做得要柔軟點,要體現外方內圓。一開始翹掌,兩手先從掌心向內轉為掌心向後,再用小指帶動其他手指劃圓翹起。不要光指、腕動,大臂也要跟著動,這樣氣機的調動和氣量就大。推拉地氣時,肩、肘要自然放鬆與小臂同時動。接著松腕,轉掌心相對,虎口向前捧氣上升,抬至與臍平收掌向內照臍。這些動作大臂都是跟著一起動的,掌心轉向內的動作是圓的。緊接著小指帶動成陰掌,兩臂外展至背後,這個動作是劃弧線走的,而且手掌的高度要始終與肚臍、命門保持同一水平線。回照命門,兩手回扣時肘要微微外翻一點,才好照到命門。回照命門後用小指帶動掌、腕至腋下大包穴(大包穴在體側第六、七根肋骨之間)。大包穴是全身絡脈集中的地方,是全身的大絡。雙手在腋下往前掏出時意念用中指把大包穴點一下,手指還可以在大包穴轉一圈,把大包穴拉開。大包穴拉開了,全身絡脈就開了。手轉過來向前伸時,是用肘推出的,不要伸得非常直。回照印堂,關鍵不是曲肘,是用中指稍微向內回照,這樣印堂就會有脹感。之後,掌臂向兩側展開,是以肩帶肘,要用臂根撐著出去,好像有張力撐著走似的。而且兩掌是斜掌拉開第三章 形神庄71的。手的動作要圓,千萬不要直著走,展成一字後,用小指一帶先轉成陰掌再轉成陽掌,向上劃弧,到頭頂上方雙手相合。相合時手臂要直,要盡量上拔。手從頭頂上方下落的方向,開始要在頭頂的中間,待手快到頭頂時拐向頭前方,大拇指要沿中線下落。手落至膻中後要停留兩三秒鐘,使氣自行在膻中即中丹田的部位鼓盪一下。整個預備姿勢的動作要柔軟、輕鬆。預備姿勢的作用:第一,通過預備姿勢把天地之氣、內外之氣結合到一起,調動了全身的氣機。習練久之,當雙手自頭頂上方下落時,會有氣從頭頂嘩嘩下落或人體分成兩半之感,也會有氣從人體當中的一個管進入之感。不過,對這些感覺不要去追求。第二,在預備姿勢中,手的轉動大多以小指帶動,小指屬心經,可調動心經,收攝心神。第三,雙手下落於胸前合十,可使十指氣脈左右交通,形成環流,而勞宮相對又可使左右氣機平衡,大拇指對膻中可收氣血相合、收攝心神、排除雜念之效。從默念口訣到預備姿勢結束,調整了精神,調動了氣機,人便進入安安靜靜的練功狀態了。二、鶴首龍頭氣衝天鶴首龍頭這一節是全套功法的綱領,起主導作用。動作比較難做。起式:繼預備式雙手合十於胸前之後,掌根分開,沿肋弓拉開,叉腰,雙手拇指按在京門穴上。京門穴在最後一根肋骨尖,用手按稍有酸痛感。大拇指按住它起按摩作用,氣血就容易往經脈里走,而不易往膜絡上跑。京門穴是管全身經脈的,大包穴是管全身絡脈的。所以形神庄從預備式到第一節的起式,一開始就調動了全身經脈和絡脈之氣,把全身的關竅都打開。鶴首:做鶴首動作的關鍵是下頦回收和頸項後拔。正鶴首是先把下頦收起來,收到不能收了,再把頸項往起拔,向上頂。上拔時百會要有往上領的意思,軀幹隨之上拉,頭部有點後拔。上頂至不能再頂時,頭後仰,下頦上翹,翹至不能再翹便依次向前、向下、向內劃弧,頭頂也跟著劃弧,划到不能再劃便收下頦,拔頸項。這樣正好划了一個圓。反鶴首要領也一樣。下頦回收沿胸而下時,要向內劃弧,不要走直線,下至不能再下時便依次向前、向上劃弧。隨著下頦上翹,軀幹也要拉起來。下頦上翹至不能再翹時,便收下頦,把頸項往上拔,軀幹也跟著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72上拔,這樣下頦也正好划了一個圓。如果不拔頸項,圓就劃不好。開始學練時用大椎穴作交點,練熟之後要配合身形運動,即配合肩部和胸部的開合、吞吐。做正鶴首頸項上拔時,軀幹稍向後,肩部胸部拉開,胸略向前凸,但不要挺胸,下頦前移和向下劃弧時,兩肩稍向前合,胸部內含。做反鶴首下頦沿胸向下時兩肩稍前合,含胸,向上劃弧時胸、肩張開,胸稍凸。全身放鬆,軀幹一伸一縮,胸、肩一開一合,熟練後軀幹自然形成幾個彎曲。有了功夫之後,可以不用下頦劃圓,用印堂裡面去劃。下頦回收,頸項後拔,從經絡學講,能牽動督脈,拉開督脈的穴,使督脈的氣上升。接著頭往後仰,玉枕穴就放鬆了,氣脈就容易過去了。氣就從尾閭升到大椎,到玉枕,過頭頂。緊接著頭往前夠,這時頭往下一含,下頦一內收,就把頂上的氣送到任脈,到中宮。這樣簡單的一個動作就調動了任、督二脈了。它同手叉腰配合起來,同軀幹伸縮、胸部含吐配合起來,做熟後頸項一拉是松著起的,由軀幹到腿晃晃悠悠地,就把全身的經脈都調動起來了。練到一定程度,做一個鶴首就相當一個小周天。形神庄不著眼於周天,但能收周天之效。龍頭:龍頭動作難度較大,做好這個動作的關鍵在青龍角。頭兩側各有一個硬鼓包,叫頂骨結節,做龍頭是用頂骨結節往兩邊劃∞字。要注意不是劃平面的橫∞字,而是劃立起來的橫∞字。初學時,平時可用兩手摸著兩邊青龍角,頭向左傾斜,軀幹的左側和腰放鬆,軀幹左側便向左低下來,然後用左手把青龍角推起來,青龍角是上拔著起來的,整個身體也跟著拉起來。推正之後,頭再向右傾斜,再推起來,整個脊柱一節一節都動。劃∞字不要晃頭,下頦不能動得大,要盡量固定。劃∞字不要真正去劃很大的∞字,有這個意念就可以了。做熟之後,頭擺動得越小越好,擺動小了,內景上是晃晃悠悠的,意念上是上升。隨著擺動、上升,脊柱就打彎、打旋地動起來。做好了,脊柱就象蛇似的左右運動,脊柱不是一個弧度,而是幾個弧度轉來轉去。如果不上升,脊柱就不能打彎打旋地動。進一步練熟之後就不用青龍角,而是用百會去劃∞字,當練功到一定程度後,則應注意∞字路線在顱內運動,(見圖3-77)∞字劃得越來越小,就能更好牽動體內經脈了。第三章 形神庄73擺青龍角的作用開始是牽動兩側膽經,而後則進入肝經。膽經為少陽之氣。中醫講:五臟六腑取決於膽。少陽膽經可以調動五臟六腑清陽之氣。閉著眼睛練龍頭,動作很小,慢慢便可覺身體輕飄飄、晃晃悠悠的,很舒服,這是清陽之氣升起來了。頭上清陽氣多了,腦子就得到了營養。龍頭這個動作還可以起通卯酉周天之效。鶴首和龍頭看起來只是頭部前後左右晃動,實際上可以起到打通任督周天和卯酉周天的功效(但由於混元氣充足了,不易感到它的運動)。大家知道它能起這個作用,但在練鶴首和龍頭時切切不可以自己有意去通周天,否則容易產生偏差。從治病強身來看,鶴首龍頭首先練頭,練神經主管系統。鶴首調動任督二脈,龍頭調動少陽膽經,都是為了頭部。中醫講「腦為元神之府」。西醫講頭是大腦皮層所在,指揮全身。而且,做鶴首脊柱前後運動,做龍頭脊柱左右運動,把整個脊柱都抻動了。醫學上講脊柱兩旁有個神經鏈,一節一節的,做龍頭時使脊柱左右擰曲,就對神經鏈作了柔細、均勻的按摩。鑒於脊柱運動能使血液循環增強,腦循環改善,就可以起到清腦明目的作用。所以這節功可上使中樞神經、大腦皮層真氣充足,下使整個脊柱神經起到按摩作用,這就給練下面幾節功打下了基礎。每天練功時腦子裡要用我做鶴首龍頭就能改變全身氣機這樣一個良性信息來指導自己。這一節功可以貫穿到全套功里,除第四節「氣意鼓盪臂肋堅」與第五節「俯身拱腰松督脈」外,每節功都可以加鶴首或龍頭的動作,只是動作不用做那麼大,加上去效果就大不一樣。這節功對治頭部(包括腦血管、腦神經)、頸椎、脊椎的疾病效果都比較好,包括頭暈、頭脹、頭痛、耳鳴、神經功能失調疾病等,效果均較好。因為練這節功可使頸椎血管和淋巴循環正常,這樣一般頭部疾病就清除了。頭部有病的人在做這節功時,要暗示自己,我這樣做,頸部血管放鬆,頭腦氣血流通,病就能清除。用這樣的精神暗示來練功,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於這節功能調節整個中樞神經,所以患全身性疾病的人要認真去練。練其他各節功都可以按照那節功的作用,運用良性信息來指導練功,這樣作用會更強些。很多人聽說吃酸的東西就流口水,就是這個道理。有人說這是精神作用,凈講精神作用不科學。這確實是精神作用,它未加能量,也未加物質刺激,就是個語言刺激,卻起很大作用。意識反應在現代科學裡已日益被重視。醫學生理學也講這個道理,不過應用於臨床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74治療還不多。外國有的科學家作了這樣一個心理試驗:先把人進行催眠,使之進入催眠狀態,而後在該人胳膊上放個冰塊,卻告訴他給你胳膊放了火炭燙了一下,結果這個人胳膊起了泡。所以精神作用是非常強大的,現代心理學很多試驗都證明了這一點。精神作用本身就是科學的。我們經常給自己加良性刺激的信號,尤其在練功前想著我一定練得好,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這樣練功的效果就會好。練功到一定程度,可加意守竅點練法:做鶴首時的竅點百會、印堂、大椎、乳中穴、府舍穴的深部,這七穴稱小七星,是開始守竅點的練法;還有大七星:百會、華蓋、命門、環跳、足外踝。練小七星時,兩下肢固定不動,配合胸的吞吐,頭與軀幹有一定的前後蛇形動作,而府舍、乳中穴正是有動觸之穴位,稍加留意即可。練大七星時,全身放鬆,以頭帶動軀幹、下肢做蛇形(前後的伸縮形成的蛇形)運動,留意以上穴位即可。做龍頭動作,只配合練大七星竅點。做龍頭時,全身放鬆,以頭帶頭、軀幹、下肢做蛇形運動,注意上述竅點即可。加守竅點可強化全身的內氣變化,但必須在全體放鬆的前提下進行。而且意照竅點是知而不守,千萬不能死守,若固執地意守竅點,反而阻滯了氣脈的流通,這也是不輕易傳授意照(觀)竅點的原因。三、寒肩縮項通臂肩展臂動作要體現外方內圓。接上式叉腰姿勢開始,轉腕,指掌前伸,掌心向上,小臂與大臂成直角,以肩關節為支點,沿胸前上升。當大臂抬至與肩平後再外展,展平後轉掌心向外。做展臂動作時要注意:兩臂外展成一字,大臂與小臂始終要保持直角,掌心外翻後仍然呈直角。小臂不能歪,腕不能彎,要立起來,一點不用力氣。做好這個動作胸要開,要張出去,肘要前挺。常見的毛病是:大臂不平,兩臂展不開,掌翻不出去,肘和掌立不直。初練時動作非常見稜見角,一定要注意外方內圓。練熟後不需要每個動作做到家再換式子,要注意動作的連貫性。上一個動作做到家再做下一個動作便容易見稜見角,而且氣也不易連上,比如雙臂沿胸前上起,起到剩四分之一處就開始外展,動作是帶弧形的。兩臂外展成一字,轉掌心向外後,小臂下落時,以肘為支點,輕輕下落,指掌放鬆劃弧,氣便可直達手指,手指會有松、沉和酥酥的感覺。以肘為中心從經絡來說,肘部是手經合穴所在處,合穴是通內髒的。小臂上起時用中指帶,往起一挺時有松、第三章 形神庄75沉感。做這個動作注意大臂要與肩平,不要做成投降式。展臂動作對開闊胸部能起很大作用,對治療心肺病,如肺氣腫、氣管炎、心血管病等效果比較明顯。一般上焦病多做展臂是有益的。寒肩縮項這個動作關鍵在肩胛骨上,兩個肩胛骨要往一起靠。頭稍後仰,但下頦不能上翹。尾閭稍翹,胸微挺,但不能大塌腰。胳膊往回一收,不能彎得太大,手腕不能低於肩膀。這個動作就象小鳥剛學起飛,腦袋往起夠,尾巴往起翹,腿往起蹬,兩個小翅膀撲拉撲拉地,兩個肩胛骨往一起聚。這個動作也像人發燒、發冷時打寒戰。人打寒戰是因為受了冷刺激之後,身體內需要生產更多的熱量以適應外界。人體有許多立毛肌,立毛肌收縮,體內產生的熱能就驟然增加,所以受冷刺激便出現打寒戰的動作。中醫傷寒論把這個動作叫「項背強兀兀」。我們練氣功自覺做這個動作,就可以把氣機調動起來。人的肺屬上焦,中醫講「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因此寒肩縮項有開發上焦,使陽氣更加充盛,氣血達到全身的作用。對患一般陽氣比較衰微或慢性虛弱性疾病、慢性低燒性疾病的人,多做寒肩縮項有好處。通臂動作要求大關節蛇形運動,小關節蛹動。要注意兩點:第一,要兩臂一起通,不要只注意通一個臂,但要有重點。第二,兩臂要在水平線上做動作,一曲一伸時臂有高低,高點要在水平線上,低點要在水平線下。做通臂動作時,一個臂的曲和另一個臂的伸是同時進行的,拿這個膀子往那個膀子上推,那個膀子伸出去,可以伸得長出一塊,甚至長出半個手。伸時臂先是蜷著,慢慢伸直。手指也要有曲伸,慢慢把氣通到指尖上。如果手指繃緊,雖然覺得手指有氣,但氣脈不是從內里走的,經脈就通得不夠。開始學練如果動作做不好,也要抓撓。先抓撓,慢慢就會做了。通臂對肩胛部的疾病如風濕、骨刺,對胸部、心臟的疾病都有療效。老年性肺氣腫、冠心病等心肺病患者,做第二和第三節功是比較好的。這節功意照竅點是:手腕背側凹陷(陽池穴)、肩頭的凹陷(肩髃穴)、大椎、陶道、尾閭——這叫「倒七星」。四、立掌分指暢經脈這節一開始是立掌,掌挺著外撐,把肩胛拉開,然後,肩胛內含,往一起靠。它和寒肩縮項的不同點是:做寒肩縮項時,頭頂要往後仰,胳膊要曲,做這個動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76作脖子不後仰,頭部、軀幹、尾閭都不動。胳膊外撐時是直的,回縮時也是直的,是肩胛骨往裡收。手往外撐時是用膀子抻,手掌盡量往外挺,指尖盡量往後翹。初學如果膀子不會抻,用肩往上拱也行。這時手指非常脹,手指縫間蘇蘇的往外冒氣。我們做過實驗,如果手直著撐,用紅外線輻射儀來測試,手指邊出現很多豎叉,說明氣流的強度很大。如果手一彎曲,氣流動就差了。我們練功的目的是要使經絡暢通,能把掌立起來,又能放鬆,氣機在經脈里的衝量就大了。打個比方:手平著放時,假設氣有三個力就能通過去,如果把手立起來,不加一倍力就通不過去。掌立起來還能自然放鬆,氣脈流通量、能量就增大。一開始做立掌是要用些力氣才能做到的,對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練氣功要放鬆,但這些動作做起來很緊張,緊張是為了放鬆,為了放鬆先要緊張,緊張過後再放鬆。搞體育運動肌肉發達的人做這節動作特別吃力,因為他們肌肉收縮力量比較大,肌肉一收縮就把經脈之氣隔住了。肌肉發達的人通過練這個功可以把拙力消掉。做立掌分指動作,先大、小指同時分,然後二、四指同時分。分指動作要慢而勻,分完緊接著做一個外撐動作。外撐動作要求坐腕、掌後翹、掌根外撐、手指肚往外腆、手指根和手背往回拉。之後合指,先二、四指同時合,然後大、小指同時合,合時手稍放鬆一點。做完三次分指、合指之後,手指往下抓,先將腕放鬆,然後抓。下抓時意念放在手指尖,象扣著東西似的往下抓,抓下來不是使勁往裡扣,而是把五指向掌心當中合,似乎合到手掌里,這樣合下面的筋便綳得很緊,上邊就鬆了。如果做成腕往裡扣,拉力就小了。下抓時手指要自上而下逐節彎曲,手指上起時要自下而上逐節慢慢起。這樣氣血便可衝到指尖,把手指上的經脈衝開,使手指末端氣血充盈暢通。嚴格要求,做這個動作要有蛹動和開合。一般來說,這節功的動作開始練時不要一下練太多,太多了大臂和小臂會痛得歷害。這一節功和第二節功配合起來調動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的作用,它著重於調動經脈的井穴。十指的井穴除中沖穴在指端外,其餘都在指甲根上。井穴是混元氣進入經脈的重要部位,運動這個地方就把全身經脈都運動了。立掌分指這節看起來動作很小,可是把手三陽、手三陰六條經脈全抻動了,對經脈的根梢都起了作用,經脈里的氣就可以流通得好起來。所以這節功是非常重要的。這節功的適應症與第二節差不多,基本上是橫膈以上的病。對大小腸病、慢第三章 形神庄77性腸胃炎、功能性腹瀉效果也較好。此外,對腦血管改變、腦神經功能改變也有益。這節功的觀照不是竅點,而是手掌24點循環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的順序循環。(見圖3-78)五、氣意鼓盪臂肋堅這一節比較難做。形神庄十節動功中,從力度上難做的是第六節、第七節、第九節,從內景上難做的是第一節和第四節。這節主要是練兩肋,不是練胳膊,所以胳膊不要用力,關鍵是用肋帶動肩、肘及整個臂。氣機的變化是用丹田氣推肋,肋推肩,把整個胳膊帶起來。一開始腰和全身放鬆,兩臂在體前圍成圓環,然後上身轉向左側,左大臂與肩平,右大臂與耳平,兩臂圍的圓環逐漸拉成扁圓形。左上身不要用力往下壓,左肋低一點,右肋一拱就帶著肩一擰、肘一翻就走了。是斜弧線走的,兩臂呈斜的扁圓,而不是平的圓。兩手圓環擰著走,拉到正前方,按分節動作要求圓環恢復平圓狀,但在連續鼓盪過程中,兩臂到正前方時呈前高後低的斜面,身體轉向右側時也如此。當身體由右轉回時圓環擰了一下,轉到左側再擰著出去,象絞麻花狀似的。這樣做,慢慢地腰和肩胛骨就都會動,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78都鬆開了。做這個動作要注意兩點:第一,周身要中正,眼和兩手交叉之處總保持中位在一條直線上。第二,兩臂圍成的圓環是隨著動作變化形狀的,當身體呈正面站立時,圓環前後徑長,這時手與頭的距離最遠,身體轉至兩側時,圓環呈扁圓狀,這時手與頭的距離最近。常見有以下幾種錯誤做法:第一種是眼與手相交叉處不相對在一條直線上,頭來回晃,身體不能保持中正;第二種是不以肋的鼓盪帶動肩,而是用胳膊和肘帶動肩;第三種是身體向前彎著,用後面的手來推前面的手;第四種是用身體晃動來帶動胳膊。初學練時動作可以愣一點,做熟後就不要愣了。練時一定要意念與運動部位相合。氣意鼓盪是用丹田氣來沖兩肋,使兩肋空鬆氣騰然。人一般地來說兩肋的氣比較弱,而肝膽之氣升不起來生命力就比較低弱。少陽膽經能不能把氣引起來,關鍵在於兩肋的氣是否充足。肋空鬆了,氣機充滿了,氣才能很好地上升。這節功對治肝膽的病、胸膜的病、肋膜炎等效果都比較好。有些人患腹膜炎後遺症、腸粘膜粘連,練這節功癥狀改善很明顯。六、俯身拱腰松督脈這一節功在十節動功中是很重要的一節,是練軀幹的。一開始兩手交叉於頭頂如托物,掌心向上,上拔,下頦回收。手碗劃立圈時要盡量上拽,用肩往上帶,拔動頸椎、胸椎和腰椎,而且把整個胸、肋都抻動了。做得好能抻到腳跟、腳心和腳的小趾、四趾。最少也應抻動到胯。交叉雙手鬆開之後,往後挺直了上拔,頭不要後仰,用肩推肘,把氣機拔起來,好像把人拉起來似的,頸椎、胸椎、腰椎都要盡量上拔。全身放鬆,上肢、頸項、胸背、腰、下肢依次放鬆,熟練後,似有水從頭頂流到足,然後向下俯身拱腰。這節功和武功壓腰、壓腿功不同。壓腰功脊椎是直的,往下折身體,頭是一抬一抬的。這節功的關鍵是鬆動脊與脊柱,把脊柱拉開。從經絡學上講,是抻動督脈。因此要求身體捲曲起來往下走,雙臂夾頭,下頦盡量靠胸,手往前移,背先上抻後再拽往下卷,收腹拱腰後凸,脊柱逐段逐節地彎,能彎到哪兒就到哪兒。這樣不僅把整個脊柱拉開了,而且把脊柱的幾條韌帶如脊上韌帶、脊間韌帶、脊柱裡頭的黃韌帶等慢慢地都運動開了。督脈運動了,頭部也運動了,整個神經系統都調整了。腰彎不下去,可雙手一抓一抓地幫助下彎。當彎到一定程度再彎不下去時,還可第三章 形神庄79以把腹部收一下,腹一收,腰就突起來,就容易下去了。但不要硬往下彎。彎下去後在腳前、左、右下按三次後,捏腳後跟腱。捏腳跟腱時,精神要特別集中,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慢慢地點按搓揉一下,腰彎不下去的拍一下腿也可以。整個大腿後面都是膀胱經,這個動作的作用是把整個太陽膀胱經從腳到腿、背、頭部給整理一下。因此,對這個動作不能隨隨便便地做。捏腳跟腱時頭要內收至貼小腿,熟練後還要求頭自下盡量往上提,直至貼膝蓋。做身體從下往上起的運動時,一定要先從臀部往起翹,再從腰部往上拱,一節一節地上起,把拉開的督脈再合上,兩側的膀胱經也合住。過去練這個功叫練氣入骨,它能起封住經脈作用。從背部一收縮,整個經穴穴道就封住了。要加大動作的難度,可以練快速起來。下去的時候慢慢下,起時一下就起來,這樣可練身體的快速應變和全身閉氣。這一節功對整個腰椎、脊柱的病,對背部肌肉的病都有較明顯的治療作用。沒有病的人對脊柱也有較強的鍛煉作用。老年人腰不大好彎,鍛煉久之確能改變身體健康狀況。但年歲大的或腰部不利落的不要勉強去做,能彎到哪兒就彎到哪兒。每一節功都應如此,對病人不要求一下就做到合度,把動作要領告訴他,讓他慢慢去體會。動作幅度大,身體裡面能量衝擊大;動作幅度小,也衝擊,只是衝擊能量小。把意念集中到動作上,氣就會過去。患高血壓的病人,往往不敢練這節功,其實,這節功對治高血壓效果非常顯著,只需注意慢慢地認真地逐步加大動作難度就行了。這一節很重要,它關係著全身。這節功有兩組竅點:一組是直身時(包括直立頂上揉腕掌與拱腰起身後的直立時)觀照竅點是天柱、大抒、足後跟(女膝穴,後跟赤白肉際);另一組是俯身拱腰時與起身時,觀照竅點是湧泉、勞宮、會陰、臍與命門之中點。起身時,兩手如提重物,從湧泉經腿的中央上提隨手上升,逐步到會陰、臍中(此練法似乎重在意念導引,但與意念導引有區別)。一待身立直後(兩臂上伸),馬上意照第一組竅點,隨著全身鬆動——從上往下松,一直松到腳。此即舊稱之「換骨」法。因此組竅點與動作配合,是氣入骨的妙法,不可等閑視之。七、轉腰涮胯氣歸田這節功第一個動作是腰胯左右轉圓圈。要使腰胯轉的圈能夠圓,不丟掉一個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80方位,要求先以尾閭這個點來畫圓,這樣就比較容易使腰胯轉圓起來。接上節,兩腳分開,與肩等寬,兩膝微下蹲,大腿根稍往回收。意念放在尾閭尖上,用尾閭順左前、左、左後、後、右後、右、右前、前這樣的方向轉三個圓圈,不要出稜角。然後反方向:從右前、右、右後、後、左後、左、左前、前轉三圈。尾閭在骨盆的下面把這個圈轉圓了,上面的骨盆自然就轉成了圓圈,就不會丟掉某個方位而只轉四分之三的圈,或只轉了半個圈。反之,如果尾閭沒有按上面講的方位轉圈,或意念只注重在兩個胯骨軸上轉,也不容易轉成圓圈。尾閭在下面轉圓圈時,上面的骨盆就必然帶有傾斜度地一上一下,一邊高點、一邊低點地轉起圈來,這樣就需動作有整體性,做到這邊出,那邊同時就進;這邊進,那邊同時就出。開始練習時,可以把圈轉得大些,兩腳的距離大些,蹲得略低些。尾閭向左靠,右邊就虛了;尾閭向後臀就翹起來;向右靠,左邊就虛;轉到前邊臀就縮回去了。這樣轉難度大些,但腰胯轉圓圈易合度。逐漸熟練,胯骨軸就不用力,把丹田氣往尾閭上一垂,就從丹田裡邊動,用丹田、尾閭結合起來轉小圈,小圈在外形上看不明顯,但它比轉大圈的效果更好。第二個動作是翹、扣尾閭。扣尾閭的要求是將尾閭向前扣,扣到不能再前時要再往前抬一下,這樣就靠到家了,同時要收小腹。然後尾閭後翹,翹到最後,還要往後上翹,使腰眼擠住。熟練之後,再用兩個大腿支著,兩邊立著轉圈。在骨盆兩邊單轉到丹田內氣動了之後,可用丹田內氣帶著轉。開始練這節功時,是用形轉帶動氣轉,以後要用丹田氣帶著轉。轉的速度開始要慢,越慢體會越深。腰不要綳勁,要把腰鬆開,腰放鬆了氣才能流通,可收到松腰、垂尾閭、運動尾閭、封閉會陰的作用。老年人多練這節功,能調動下焦腎氣吸攝功能。一些年歲大的人小便尿不凈,就是腎氣不足的表現,轉腰涮胯可增強腎功能。有老年性氣管炎和氣喘病的人,多練這節功,肺氣能降到腎氣里來,也有明顯治療作用。轉腰涮胯對婦科疾病可起到治療和恢復健康之功效。這節功的竅點是百會、臍與命門的中點。八、平足開胯分前後這節功包括開前胯和開後胯兩個部分。開前胯實際上是鬆開髖關節,開後胯第三章 形神庄81實際上是鬆開胯後面的骶髂關節。骶髂是個假關節,平常人不會動,只有女人懷孕後期這個關節才能開。我們要練得這個關節能輕輕地動。通過松後胯把韌帶拉開、鬆開,使骨盆里真氣充足。後胯鬆了尾閭才能動。尾閭將來能不能轉動,能不能做到尾閭如鍾錘,松後胯是關鍵。開前胯的動作要求是兩腳尖外撇成一字,展臂、通臂。通臂與第二、三節中的通臂不同,它要用兩臂帶著上身、腰、胯、腿自然放鬆引起兩側擺動,不要用腿拱著動。然後腰、胯、腿放鬆往下蹲,兩臂如同落日與身體同時下落,當下蹲到兩大腿平時,兩手也落到兩膝前,兩掌胸前合十。轉動的要求是:指尖、掌根都劃圓。這樣肩、肘、膀、胯就隨之轉動起來。注意要以手指和掌根轉動來帶動身體動。身體起立時,下頦微收,百會上頂,掌根用力合住上頂使身體起來。松後胯的第一個動作,身體直立起後,兩腳尖內扣,盡量向里相對成一字形。同時兩手前伸環抱,大腳趾用力定住勁兒,把這股勁兒從腿內側傳上來,把檔撐開,撐到外面去,兩腿往後綳,要盡量綳直、後挺。臀部往後泛起並上翹。腰要往前塌,胯骨往外靠,就把骶髂關節拉開了。豎項,頭往起頂,開胸但不挺胸,體前傾35°。通過塌腰、臀部外泛、豎項,就把督脈拉起來了。不過這個動作的關鍵不在拉督脈,而在松腰松胯。兩手中間距離四指左右,掌心向內,與印堂等高,意念放在拇指中間。這個姿勢可做站庄,站五、六分鐘,可出現白氣或白光,這是正常的,不必理它。松後胯的第二個動作,兩膝稍彎曲內扣,往裡一擰,臀部就外翻了,自然也就把檔撐開了。肚子不能腆出去,要收住小腹。兩手同時向上前方劃弧分開至兩側,掌心向上如托物。頭後仰如觀天,下頦不能上翹,要回收。此式可做站庄,久立閉眼可見紅日或紅光。然後身體合回來,雙手在頭上往下導引沿肋弓變叉腰。松後胯所活動的關節,一般活動不著,要使它動就要有特殊要求,如泛臀。臀部外泛,腰從第四腰椎處往前塌,可使骶髂關節鬆開,從而開擴丹田「領域」,使真氣內斂到丹田。膽經是從大腿側面上來的,膀胱經是從大腿後面上來的,腰一塌,兩個經脈就在腰眼這個地方會合了,所以要求泛臀、塌腰、大腿根部往後綳並外撐。膝關節放鬆、大腳趾稍用力內扣,腿內側放鬆,外側用氣力綳上,這樣就使足少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脈都衝上去了。頭上頂,使清陽之氣上去,下頦回收,使衝上來的氣血降回到中宮。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82練功中不要說話,特別練幾節本功後,因為經絡綳得很緊,一說話中宮氣就接不上了,也容易傷氣。平足開胯可為將來練靜功的盤坐打基礎。開前胯把髖關節鬆開,就比較容易練盤坐和大盤膝了。自然盤膝和大盤膝起的作用不同,大盤膝的兩腿互相壓,把裡面的氣壓得歷害,如果這種盤法氣血還能通,就說明內氣的強度增加了幾倍。按照全套智能氣功的安排,要練完三步動功之後才練坐功,所以不主張現在練盤坐。松前胯的竅點是鶴首的「大七星」,松後胯的竅點是:膻中、勞宮。九、膝跪足面三節連這一節的動作要點是縮臀、靠胯,臀部和尾閭盡量往前靠,使軀幹與大腿成直線。臀在大腿根部不能彎曲,這樣就把整個身體的重心放在膝蓋上,目的是把膝關節和踝關節鬆開。動作要求是:身體直立,縮臀靠胯,收腹(不能腆肚子),肩胛骨外撐,把背撐圓,兩肩微內扣,頭上頂,下頦回收,兩膝放鬆下跪。除了兩膝和腳腕以外,如果別的關節一彎曲,力量就在那裡打了折扣,也就達不到松膝、松踝的要求了。要慢慢往下跪,姿勢合度就堅持下去,用意念將膝部鶴頂穴提一下,然後意念想脆到腳面上去。其他各節功的動作可以反覆做幾次,唯獨這一節功下跪一次就行,但要儘力地堅持,累了也要再堅持一下,使氣壅集膝部,直到實在堅持不住了再慢慢起來。在起的過程中注意不要用腿往起拱,而要用百會穴往起領,把身子帶起來。膝蓋放鬆了,聚集到膝蓋的氣血如打開水壩般一下子就衝到腳上去,一股熱流直衝腳上。堅持跪的時間越長,腿就越酸痛得厲害,熱感就越明顯。如果跪的姿勢越低,把膝閉住了,氣下不去,起時便沖得越透徹,有的能衝到腳心或腳趾。這樣往下一衝,就把下面的經絡氣血通路沖通了,真氣往腳上運行了。在沖通了經絡氣血通路之後,再做下跪的動作氣血就堵塞不住了,跪著也能通過了。膝蓋鬆了,就達到了本節功的目的。從練氣功的角度看,為了養生,一般的跪到40°—50°角就行了。這節功對一般下肢的病,如關節炎、骨刺、靜脈炎、風濕病等療效較好。這節功的竅點:百會、素髎、會陰、鶴膝、命門。第三章 形神庄83十、彈腿翹足描太極練這節功關鍵是動作要慢、要勻、無論是抬腿、翹足還是旋足都一定要慢、要勻,要放鬆。接上節,身體中正,抬起一條腿時,身體不能偏,要在移動身體重心的同時微微坐胯,使氣沉丹田。同時要給抬起的那條腿的腳心處稍加點意念,這樣身體就平衡了。腳的翹點、旋轉劃圓都要慢而勻。做腳的翹、蹬、點動作,先是腳背上翹,翹到極點,腳趾再往上一翹,配合腳跟蹬,蹬時腳趾再往上腆,再一收。往下點時,先腳面、腳腕往下點,點到極點,再用腳趾往回蜷勾使腳面綳直。以上翹蹬點的動作要連貫。收腿時,大腳趾要內扣,腳心一含,小腿回收,腳落回原地。旋足轉圓圈的要求是足尖如挑著一根易斷的絲,足尖劃圓不但要圓,而且不能把絲抻斷,寧肯少轉幾圈,也要做慢些,才能起作用。年紀大和身體不好的同志做這個動作腿可抬低一點,腿抬不起來的可以腳跟沾地,把腳尖抬起來,用腳趾抓撓,然後一伸,再沾地,再抓再撓,再伸,年輕身體好的可多練腳趾蜷伸動作,它與本功第三節中的立掌分指是上下呼應的,如能連續做五十至一百次,可通暢全身經絡。這節功如不認真練,只是比劃比劃,練完全套功身體可能會不舒服。因為上幾節功把上身的氣血都調動開了,到了腿部下不去,上邊氣多,下邊氣少,必然頭脹難受,甚至血壓還發生變化,原因就是沒把氣引下來。如果有人因時間少,選功習練,一定要選上下兩頭,中間可以去掉幾節。認真做一遍,比馬馬虎虎地做十遍效果要好。把意念放在腳趾尖上,認真去做就能有效地抻動經絡,因為腳趾運動配合腿的動作可拉動足三陰和足三陽經。收腳時大腳趾內扣調動肝經和脾經,腳心內含又調動了腎經。意念拖著地就把地氣收入體內,在經絡學裡原穴或俞穴關係臟腑氣血,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的原穴基本上都在腳腕附近,腳腕的轉動,就把整個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經絡元氣給活動了。而彈腿翹足又是抻動大腿前面的陽明胃經;「蹬點」的動作是抻動大腿後面的足太陽膀胱經。這些經脈氣機通了以後,對下肢氣血運行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節功的竅點是鶴首的「大七星」。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84十一、回氣歸一轉混元這節功由混元歸一和回氣歸一兩組動作構成。混元歸一是從手抱球劃圓到三個鶴首。抱球劃圓的要求是全身放鬆,胳膊、脊柱都要鬆開,膀子要活,不要僵硬地抱著球轉。雙手抱著球往下落,要松肩、落肘,到膝蓋前再松腕松指,手指向下。手裡的球和身體這個球應視為一體,用手裡掄起來的這個球抹著身體轉,從而調整身體裡邊的氣。下落上升都不能綳著勁。蹲下去要輕鬆,但身體要直,不能撅臀;上升時膀子稍稍一起,肘、腕跟著慢慢起來。這樣才能使身體里的氣機混合在一起,動作做熟後,還可以把身體往後仰著轉,意念要把球同身體連上。鶴首之後就是回氣歸一。雙手下落在頭頂上如同一朵蓮花開著花瓣似的,接著掌根合但不要碰上,然後掌根分開,下來之後,掌指上升,再相合也不要碰上,然後指掌又張開。這個動作是:降、合、開,升、合、開,不能沒有掌根的開合而直接升降。然後雙手攏氣下落,手掌似觸非觸地沿顏面至胸、至腹,沿腿正面向下,掌心按於足面,手心用意透過足心,與地相接下按三次。雙手沿腿上導至腹、胸,兩手以小指帶動一轉分開,這一轉就把身上的氣分開了,手裡也實了。然後做回氣動作,雙手掌心朝前立於肩前,右掌坐腕向前推出,松腕轉掌向左攏氣,90°掐中魁,曲肘繞肩點按氣戶穴。左掌同上。之後,默念「通」三次,用通字音把中宮氣調起來。發「通」音前要舌抵上齶,引氣機往上走。發音時從骶骨那裡會有股氣衝上來,天門穴就會跳動,這是用聲符振動沖開天門穴。這樣的跳動表現天門穴、囟門穴、大腦皮層的氣脈通了。跳動也有很多層次,如在局部上跳、在骨膜上跳、在腦子裡跳,練功之後都會感覺到,我們不必追求也不去理它。三個「通」音念完,要有五個開合。這五個開合是全身氣機的開合,做開時,肘肩同時動作,手腕是固定的,是肘帶著手開,這樣氣感強。手不能往外張著,那樣就沒有氣了。有的人做開合時會感到內臟惚惚悠悠的,頭也跟著開合,整個身體的氣機都跟著開合。胸中三個開合,鼻子三個開合,印堂三個開合。唯有囟門的三個開合,手是斜著做的。百會三個開合。做每個開合,合時雙手盡量挨近,但不要相碰,直到做完百會的三個開合,兩掌才相合。然後做收勢,合掌手盡量往上拔,手掌分開,掌心向前,向兩側下落。然後轉掌向上,以小指帶動合回來,手如托水碗一樣平穩。慢慢用肘收回來,手到大包穴貫氣入體,意念把氣收到里第三章 形神庄85邊去,體會有一股氣一直落到肚臍。然後揉腹。前九節是對身體各部分分別鍛煉,第十節是全身各處同時運動,使身體各個部分壅涌之氣血得到平衡,而混然一體。這節功,尤其是其中五個開合的奧妙,需要習練者在熟練中慢慢去體會。練這套功先是要求形與神合,就是動作與意念結合好。姿勢練熟之後,就閉著眼睛如同在鏡子里看著自己做動作,這是第二步。最後要從自己身體裡邊模模糊糊地看著自己,不是看得那麼真切,而是若有若無。看不見可以先去感覺。這是形與神合的幾個層次,它使氣逐步進入深層。如果死死抓住形,只琢磨形,不琢磨氣,神和氣就被形拘滯住了,那就是最低等的下士形傳了。對十節動功的每一動作,在平常認真反覆把它練合度,在練功的時候就不要去琢磨動作,而應瀟洒輕鬆、自自在在地去練。如果病人不能練全套功,可根據病情選練。碰到個別不能動的病人,還可根據病情選擇某一節功,並講給病人這節功的動作、要領和作用,讓病人去想去體會,也可收到一定的效果。第十節與收式不設竅點。第四節 循經導引法循經導引法是形神庄練形神混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屬智能動功的第二步功。主要是增強體內「橫通」的作用。兩者合練才能使形神混元成一完璧。一、姿勢要求預備式: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視前方,兩眼輕輕閉合,目光回收,全身放鬆。起式:以小指帶動,翹掌,下按拉氣,推、拉,推、拉,推、拉,松腕轉掌捧氣與肚臍平,掌心微含,回照肚臍,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下,外展至背後,回照命門,順勢腋下向大包穴貫氣。兩手向前平伸與肩等平寬,中指回照印堂。肘臂外撐外展成一字,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劃弧,兩手頭頂上方相合,沿頭正前方下降至胸前成合十手。(圖3-79至3-87)兩手沿肋弓分開變叉腰。大指在京門穴(第十二肋端),其餘四指自然放在腰帶處。兩腳踩氣分開與肩等寬,平行站立。(圖3-88)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86第三章 形神庄87手經導引:鬆開叉腰的左手,掌心向上,向前下方45°伸出,同時鬆開叉腰的右手,沿肋弓經期門、膻中,至左側雲門穴(圖3-89)沿左臂內側向下振顫,經曲池、大陵、勞宮等穴至指端。弧形轉掌,(圖3-90)左手掌心向下,沿右手指端、手背,繼而沿右臂外側向上振顫,經外關、曲池、臂臑、肩顒到右頸根部(意念向上送至頭)。(圖3-91)向下至右側雲門穴,同時右手轉掌心向上。左手沿右臂內側向下振顫,經曲澤、大陵、勞宮等穴至掌指端,弧形轉掌,右手轉掌心向下,沿左手指、手背向上振顫,經外關、曲澤、臂臑、肩顒至左側頸根部。(圖3-92)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88右手迴環下降至鎖骨下,外行雲門穴,退回膻中到期門,收手到右肋,左手同時收回至左肋。(圖3-93)右手掌心向上,向前下方45°伸出,同時左手沿肋弓經期門、膻中,至右側雲門穴,沿右臂內側向下振顫,經曲澤、大陵、勞宮等穴至指端。(圖3-94)弧形轉掌,右手掌心向下,沿左手指端、手背,繼而沿左臂外側向上振顫,經外關、曲池、臂臑、肩顒到頸根部(意念向上送至頭)(圖3-95)。向下至左側雲門穴,同時左手臂轉掌向上,右手沿左臂內側向下振顫,經曲澤、大陵、勞宮等穴至掌指端。弧形轉掌,左手轉掌心向下,沿右手指、手背向上振顫,經外關、曲池、臂臑、肩顒至右側頸根部。(圖3-96)左手迴環下降至鎖骨下,外行雲門穴,退回膻中到期門,收手到左肋,右手同時收回到右肋。(圖3-97)第三章 形神庄89足經導引:兩手心向內,沿肋弓斜上至心口,中指相接。(圖3-98)沿胸向上振顫,至頸、下頦、面部,逐漸轉指尖向上,至額、囟門、頭頂、玉枕部,掌捂兩耳,以中指帶動四指在玉枕部彈打振動後腦,做「鳴天鼓」,(圖3-99)沿頸向下振顫。(圖3-100)兩手不振顫繞肩前,(圖3-101)從腋下回體後(意念向上接)(圖3-102),向下振顫導引。身體捲曲向下,逐漸曲膝下蹲,兩手經環跳,虎口張開對腿兩側(四指在腿後,大拇指向前),向下振顫,(圖3-103)經足外側,逐漸手的十指對準腳十趾振顫(如點按發報)。(圖3-104)沿足內側、腿內側,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90振顫至小腹、心口,身體逐漸直起。再重複一遍足經引導。手經、足經導引三次,為循經導引一遍。收式:兩腳踩氣併攏,兩手至心口,胸前合十。兩手相合上舉,至頭頂上方,上拔。(圖3-105)轉掌心向前,左右下落成一字,轉掌心向上體前合攏,與肩等寬,中指回照印堂。落肘回抽,順勢向大包穴貫氣,手向後伸出外展。(圖3-106)逐漸轉掌,向前攏氣,貫下丹田。(圖3-107)兩手重疊在肚臍上,靜養。(圖3-108)分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二、說明1、弧形轉掌,是指右手振顫到左手指端時,左手向右手背轉掌時,不要有稜角的直接翻轉,而應兩手成弧形迴旋環轉,即左手在下,向右手外側略有伸意,右手在上向左手左側環繞,兩個手相對相成一個弧形迴旋。這個弧形旋轉不宜過大,意念旋轉亦可。2、鳴天鼓,是指用兩掌根部捂耳,兩手的手指在腦後玉枕部,以中指為主帶動其他手指在腦後彈打片刻(鳴天鼓手指的彈打動作是:食指彈打一次,無名指彈打一次、中指彈打一次,然後這三個手指同時連續彈打三次)。以振動後腦至整個頭部。3、振顫,要求手不離皮膚振顫,避免拍打。振顫的速度,每秒鐘振顫不少於兩次。振顫導引的速度,上肢從肩到手指端約五個自然呼吸,上肢一上一下約十個呼吸,從頭到腳二十四個呼吸。第三章 形神庄914、本功法要求動作連柔、和緩,速度均勻,神態自然。循經導引熟練之後,手可以不接觸皮膚振顫,以離皮膚1—3厘米振顫為宜。5、循經導引法顧名思義,是按十二經循行路線進行自我導引的一種方法。它不是逐經導引,而是三陰三陽經分別導引。十二經的循環路線是:手三陰從胸走手,走臂之內側;手三陽從手走頭,走臂之外側;足三陽從頭走足,走體外、背側(陽明經行於體前,不向下導引);足三陰從足走腹,行腿內側。故手經導引,沿臂內下行,沿臂外上行。足經導引,沿體外、背下行,沿腿內側上行。6、智能動功的第二步功法形神庄也講經絡,但它不著眼於走經絡線、通經絡,而是讓經絡橫通。為此,循經導引法是用循經振顫的手法達到橫通的效應。振顫,就是一壓一縮,壓進去,抽回來。振顫要有意念,每一振顫下壓時,都應意想著壓到骨頭裡去,壓到每一部位的正當中,再抽出來,使之內外橫通。只有經絡橫通,才能出現皮、肉、筋、脈、骨融為一體。這就是智能功講的經絡橫通。第五節 本章小結形神庄在智能動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練形,一方面練神,是神念形與神觀形練功方法重點實踐內容。它將使人形神初步達到完美。一、形神庄與循經導引法是一完整的整體形神庄能強化經絡之氣,而經絡是內連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的,所以作用比較全面。然而必須注意,練形神庄的目的不是著重於強化經絡作用,而是把氣練得更充足並使之滲透到深層次的組織中。而且要加強深部組織之氣與外界之氣的聯繫。練外混元人與大自然之氣的交換主要在皮膚與粘膜,而形神庄則要求交換氣的部位要不斷深入。因之形神庄的預備式與收式都屬外混元練法,目的是把練形神庄與練外混元聯繫起來。然而僅此還是不夠的,所以又安排了練循經導引法與之相輔相成。形神庄每一節功都是練某一特定部位,不僅呈現了部位的局限性,而且神氣也囿於體內。雖然功中有了適當的調節內容,但內外通透仍顯得不夠。循經導引法從整體出發,沿經絡走行予以導引鍛煉,似乎是走上了經絡的道路,其實不然。因為導引時,並未意念注守哪一條經,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內外通透上,只是大體上按經脈走行的規律與部位進行鍛煉,這樣既彌補了形神庄的局限性,也加強了形體內部與外界的交換的通透度。所以練完形神庄後最好練一遍循經導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92引法,以起相輔相成作用。二、如何練好形神庄(一)發揮形體運動的引氣作用,這就要求形體動作必須符合要求,而且要認真地一絲不苟地做動作。(二)發揮神的主導作用,不僅要集中精神做動作,而且做每一節動作時,都要有明確的目的。這就需明確每一節功的效用,練功時要有必須取得該效用的信念,有了這個強烈的信念,練功時再予以認真的暗示:「一定會達到目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注意練功層次的遞進,不可急於求成。尤其是對意念觀照竅點的運用,要在意念已經集中很好,全身放鬆得比較自然,而且能閉著眼順利而自如地練完全套功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收不到應有的效應,反而分散了精神,影響效果。(四)觀照竅點層次、竅點部位要準確。傳統功法中是師傅點穴定位(稱為布星位),實際上是點穴發氣後,使局部氣充足而產生感覺,一是便於感受、體察而牢固印在自己的記憶里;另外,進行布星位的儀式很鄭重而神秘,從而加深了受功者的精神上的重視程度。今天我們無需保留其神秘的外衣。只要大家能了解意念觀察竅點旨在聚氣入內與把全體連成一個整體以後,能主動地運用意識指導自己練功就行了。三、形神莊主要練軀體混元氣捧氣貫頂法與形神庄所練之氣,基本上是人體混元氣中的軀體混元氣範疇,此氣在人的正常生命活動中,可受意念的支配而聚散,主要供形體運動之需,同時它也可受經脈之氣的調節,以保證形體自身的代謝的需要。因而練這第一、二步功,雖然有外、內混元之不同,但練功的結果——增強軀體混元氣則是相同的。而練五元庄則著重練的是臟真混元氣,此氣在常人生命活動中,受情緒的影響,一般的思維活動對它影響不大。但練五元庄後,意識活動可以支配它的活動,臟真混元氣一方面供內臟自身的新陳代謝使用,另一方面供內臟產生與之有關的各種物質——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生產過程,譬如現在所知的內臟產生的各種激素類物質都屬於這一過程(形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酶,一般說不屬於這一過程)。練五元庄與中脈混元功雖然有內混元與中脈混元的分別,但在強化臟真混元氣這一點上是相同的。對此我們應有必要的了解。第四章 五元庄93第四章 五元庄第一節 五元庄綜述五元庄全稱為五氣混元庄,亦稱五氣歸元庄,是智能動功的第三步功。練五臟臟真之氣的開合、混化使之歸於混元,進而使神氣交融。五元庄把古法中的開關、點竅、開竅、音符密部的理論與運用作了通俗的講解並付諸實踐,熔以意引氣、以形引氣、音聲引氣於一爐,所以較已普及的得氣快、氣感強的捧氣貫頂法、形神庄功法又提高了一個層次。五元庄屬智能氣功的中級功法,練過智能動功的第一、二步功者習練此功,可使身心健康水平向高層次過渡。Ⅰ、五元庄簡介一、功法簡介五元庄共十三式,分作三段。前面四式為一段,旨在開竅聚氣,使人體和大自然的混元氣混融。練這一段功主要是練外混元與形神混元,是練五臟真元的準備階段。第二段即練五髒的五節功,這一段是五元庄的正功,每一臟一節功。通過動作、意念與發音來強化五臟臟真之氣的開合聚散,強化五髒的形、氣、神的功能,強化五臟與混元氣的整體聯繫……使人體的身心素質發生質變。第三段是後四節功,主要是通過形神混元的鍛煉,強化軀體混元氣為臟真混元氣的聯繫與轉化,使混元氣內歸於中、頤養形神。五元庄的功法安排與練法,很象陰陽(開合)、五行(五臟)、八卦(八式)的綜合,然而它卻不是從陰陽、五行、八卦立論,而是處處以混元氣立論的。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否。因為混元氣是包涵了陰陽、五行、八卦的。《雲笈七籤·元氣論》中說:「五氣未形,三才未分,二儀未立,謂之混沌,亦謂混元。」即是此意。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94Ⅱ、五元庄基礎知識簡介一、五元庄中的五臟及與之有關的內容五元庄中的五臟指心肝脾肺腎而言,與古典氣功理論、現代醫學中的五臟不盡相同。這裡僅簡述其與練五元庄有關之內容。(一)心:位於胸中兩肺中間,下面是膈膜,上限近於膻中穴,下限近於鳩尾穴(劍突部),其氣上至玉堂,下至巨闕。其標位——即氣之集聚處,在膻中穴與中庭穴之間(第四肋間相對於胸骨處)。心主血脈,主神明,主情緒為喜,聲音為笑聲,氣化為長(成長之意),開竅於舌。(二)肝:肝在腹腔中,上臨膈膜。位在兩側脅肋內(在現代醫學中左肋內是脾臟,有貯藏血液與生淋巴球及噬菌體之功能。與中醫理論「肝藏血」、「肝者將軍之官,使之以候外」之功能相符合,故我們把它視為肝。中醫理論也有「肝體在右其用在左」、「肝主兩脅」的說法)。標位在期門、日月穴。肝主筋,主魂靈,肝之情緒為怒,聲音為呼聲,氣化為生(生髮之意),開竅於目。(三)脾:脾在上腹,胃的後面(即古說的「掩乎太倉」),相當現代醫學中的胰、大小網膜以及腸系膜的有關部分,古所謂「脾主中州」。其標位在建里穴與下脘之間。脾主肌肉,主意念,與胃合作完成消化之功,主運化精微與水分。脾之情緒為思(思慮),聲音為歌聲,氣化主於化(變化之意)。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四)肺:在胸中兩側,上至肺尖缺盆中,下至膈膜,隨呼吸而張縮,肺底可隨膈肌運動而降升。其標位在雲門、中府。肺主一身之氣,主皮毛,主呼吸與人體生命的基本生命活動(即魄)。肺之情緒為悲,聲音為哭聲。在氣化為收(收斂之意),開竅於鼻。(五)腎:腎在上腹腔兩側,上限接肝(左側是現代醫學的脾),下限平臍,其精可下降於會陰(男性的睾丸、前列腺,女性的子宮、卵巢均屬腎),其氣聚集之標位,前在臍,後在命門。第四章 五元庄95腎主精主髓主骨,決定著「志」向高低大小與頑強的程度,腎之情緒為恐,開竅於耳與二陰,氣化為藏(蟄藏之意)五臟位置示意圖。(圖4-1)二、與五元庄相關的混元氣理論由於五元庄已經涉及到人體生命活動的更深層次,因此講述的混元氣理論的深度也就必然相應地深化。混元氣理論是智能氣功的整體性理論,在人體中它是人的精(形)、氣、神混化而成的統一體,這一混元氣對外界環境來說,又是由各個局部共同混化的結果。具體來說,它是由精(形)、氣、神三部分形成的,由於精氣神三者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與之相關的混元氣也就有了差別。表現在集中的部位、質地、功用……不同,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人體混元氣的子系統,下面對此做一簡單介紹:(一)軀體混元氣。集中在丹田(臍與氣海部位),散布在全身各組織,供軀體各組織(包括內髒的形)的組成與分解以及各種形式(主要是宏觀)的運動之用,它是人體混元氣最基本的內容。(二)臟真混元氣。人體各組織的生成變化,不是各自獨立地進行的,它是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96受人體的氣化規律——生、長、化、收、藏來制約的。而這些規律正是由五臟分別所主,它不僅與每一髒的體性相關,而且和五臟有關的情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之顯現了五臟在人體混元氣中的重要性。然而五臟又不是各自為政的,而是一個有機整體。因之五臟又形成了人體混元氣中的子系統——臟真混元氣。集中表現在五臟活動之中心——上腹正中——我們稱之為混元位。臟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的區別在於,雖然也有形體的生成變化——這一點是和軀體其它組織相同的,但它更重要的是有特殊的功能,而維繫這些功能的混元氣與維繫軀體運動之混元氣不是等同的,如常人的意識活動不能主動地支配它,卻受人的情緒的影響……這就是五元庄功法重在音聲引氣,重以情緒調節的理論依據。(三)神意混元氣。這關係到意元體理論,這裡不贅述。當然上述這三種混元氣都是人體混元氣的子系統,不僅相互聯繫而且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從而維繫人體的整體生命活動。三、混元位介紹混元位不是智能氣功的混元氣理論創造的,在古典氣功理論里,也多有論述。古人認為天地是一個互相連繫著的整體,而天為陽、地為陰,連繫著天地這一部位,換言之,即天地交合,混而為一的部位,則稱混元。古人認為天地之間相距8.4萬里,天之氣占上面的3.6萬里,地之氣占底下的3.6萬里,中間的1.2萬里,則是天地交合處,稱此為混元。古人認為人身乃一小天地,把心比為天、為陽,把腎比為地、為陰,心腎之間相距8.4寸,心是占上面的3.6寸,腎佔下面的3.6寸,中間的1.2寸則為人體之混元。至於混元的位置各家主張與天地(心腎)之定位有關,主要說法有四種:一種是地(腎)在臍下3.3寸,心在心口(即巨闕下與上脘之間)部位,混元位在臍上0.3寸至1.5寸之間,相當道家丹道派所說的臍上有個「黃金鼎」的位置,也就是所謂臍下為爐,臍上為鼎之意。第二種是臍下1.3寸為地(腎),心下鳩尾為天,混元位在下脘穴上至建里穴上的1.2寸之部位,此即古法之「雷法玄關」所在。也有以臍為混元位者,此則指人形而言,臍以上至頭為天,臍以下至足為地,以臍之四周為混元位,故臍兩側有穴稱「天樞」——天地相交處。智能氣功所講的混元位,以臍為地(腎),以中庭穴上之心原第四章 五元庄97位為天,以中脘上下之1.2寸處為混元位。需知混元位是體腔內的一定的體積而非腹皮上的面,它位在人體體腔之中位(而稍靠後),前對中脘後對脊中,此即《易》之所謂「黃中通理」也。上述的前兩種混元位,是從該門派練功需要出發的。智能氣功的混元位則是從人體生命活動的現實立論的,試分析之:混元氣理論認為,在每一具體物質(包括人)中,混元氣凝聚於形內——是該物混元氣的密集存在形式;在該物質周圍,有稀疏的混元氣存在,而且密度隨距離外延而減弱。正是混元氣的這一特性,決定了人的軀體混元氣集中在臍與臍下的氣海,而五髒的混元氣集中在中脘深處的混元位進行混化。在這部位,上面是心,下面是腎(男人的前列腺、睾丸,女人的子宮、卵巢都屬腎所主,腹部左右兩腎互相維繫,其集中表現在前面的臍與後面的命門,故稱混元下面是腎),兩側是肝和肺,而中央是脾,所以混元位是五臟之氣的集聚之處。或問曰:肺在膈上,離此較遠如何與之混化、集中?需知此混元位不是五臟形體的集聚處而是五臟之氣的集聚處。按經絡理論肺之經絡的起始點在中焦(即混元部位),此其一。另一方面,當肺吸氣時,膈肌降,肺之氣不僅可降入混元,而且可降入腎之命門。這是因為膈肌是一圓形肌肉,其正點在中心腱,其起點沿體腔四周,前面起於劍突,兩側起於肋弓,後面連於腰大肌與第二、三腰椎。當膈肌收縮時,則下降而呈現吸氣,舒張時則提起上升而呈現呼氣,這也是人體的天之氣(胸中之氣)和地之氣(腹中之氣)混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五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互相轉化、混化的動力。Ⅲ、五元庄功法特點簡介由於五臟深藏於內,且常人的意識活動難以支配其運動,所以欲主動、自覺地強化其功能,五元庄一方面利用了與之相關的經絡效應——動作的安排,另一方面利用了人的整體特性中與五臟相關的部位,手上的五臟分布——手印法和與五臟相關的發音和意識的想像。這與密宗的身密、口密、意密相彷彿。下面分述之: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98一、手印法手印法是佛門的稱謂,道家稱之為掐訣。我們為了方便仍借用其稱謂。過去的和尚道士把掐訣加以神化,說成是驅鬼役神的手段,多密而不宣。其實是藉助手上一定部位來激發強化人體內在氣機和外界的聯繫。因為人的手上有著各種整體規律的分布,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規律。試以右手掌為例說明之:(圖4-2)(一)五臟六腑規律:大指指腹,根節屬胃,上節屬脾;二指指腹,根節屬膽,上節屬肝;中指指腹,根節屬小腸,上節屬心;四指指腹,根節屬大腸,上節屬肺;小指指腹,根節屬膀胱,上節屬腎;中指中節為心包,四指中節為三焦。(二)十二地支規律:從第四指根紋開始為子紋,中指根紋為丑紋,二指根紋為寅紋,二指中紋為卯紋,二指上紋為辰紋,二指頂端為巳紋,中指頂端為午第四章 五元庄99紋,四指指端為未紋,小指指端為申紋,小指上紋為酉紋,小指中紋為戌紋,小指根紋為亥紋。這也是十二經脈之流注規律。(三)十天干規律:甲與子同紋,乙與丑同紋,丙與寅同紋,丁與卯同紋,戊與辰同紋,己與巳同紋,庚與午同紋,辛與未同紋,壬紋在第四指上紋,癸在四指中紋。(四)八卦規律:乾與子同紋,坎與丑同紋,艮與寅同紋,震與卯同紋,巽與辰同紋,離為中指上紋,坤為四指上紋,兌為四指中紋。(五)五行規律:木與震同紋,火與離同紋,金與兌同紋,水與坎同紋,土為中指中紋。(六)天地人規律:天與火同紋,人與土同紋,地與水同紋。三清(玉清、上清、太清)紋與此同。五元庄所用手訣,運用五臟六腑規律,有兩種方法,一是用哪一臟時即用指掐在該臟所屬部位,若用脾臟即以中指掐之。二是用哪一臟(多與腑合用)即閉其餘之指,空留所用之指。五元庄(除心臟外)採用後一用法,詳見各節功手訣式。二、發音法是指念一定的字、句而言,又稱念口訣或念真言。練功之發音屬古典氣功念咒(佛家稱陀羅尼)範疇,古之念咒亦視為神秘,把念咒之作用歸於神佛,其實念咒之作用在於功夫,有用咒之文義以澄心集神(自己的精神)者,有用其音以激發氣機者,五元庄的發音是依據後者。古典氣功依此練功最典型的是「太上玉軸六字真言」,即呵、嘶、呼、噓、嘻、吹。此法道家的吐納導引門中最多用之。也有用五音:角、征、宮、商、羽者,道家的小鍊形則是從此化裁而出。以上兩法均以五臟為對象。佛門則有唵、嗎、呢、叭、咪、吽以及唵、嗎、吽之字訣,則屬三丹田共振。至於武術氣功與硬氣功的升氣、降氣、發氣叫力以及開合,各門派用法均有師承,可謂各有千秋。(一)念訣有三種形式1、出聲念:念字出聲,可激動軀體混元氣,可借聲波振動以影響有關形體。武功之暴發力,其氣剛,發聲多厲而猛,短促有力。氣功養生則發聲柔而長、低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00而和。2、默念:念字不出聲,只是自己可以聽到,但需保持正確的發音口形。古亦稱「金剛誦」或「炁誦」,此種念法不易作用到形。3、心念:亦稱「神誦」,即心存意誦。口無念字的動作,也無發音的口形,只是在意識里想。此念法必須是在默念有成效的基礎上進行,否則不易起效果。需知三種念法不同,所激發調動的形氣神的層次也不同,不同的音符也可對形氣神的不同層次發生不同的作用。五元庄每一臟都安排了三個音符,每個音符針對形氣神的不同層次,可以都是聲念或默念,也可配合不同念法對形氣神不同層次進行選擇。(二)五元庄的五臟音符形 氣 神肝: tü 拘 靈心: 心 香 惺脾: 剛 夫 中肺: 桑 嘶 松腎: ei 吁 ying(英)五元庄每一髒的音符,前面兩個音符主要是針對形、氣,第一音符(字)是形中帶氣,第二音符(字)是氣中帶形。第一字以聲振形而開,但非全開,開而連於中;第二字是振於氣而收,收於混元位。兩音一開一收、一形一氣,以強化五臟與混元之統一整體聯繫。第三字不僅連及五臟之氣,而且連及五臟之神,每一音符都結合每一臟神之功用,因此在發音時還應主動作想像。古之所謂「心存目觀」即指此而言。下分述之:1、肝的ling音:發此音最好是一聲轉二聲(靈),因為肝藏魂,魂屬陽,魂屬意識活動的一部分,必須要靈。當發ling轉靈時,心下混元位上會產生一種振動,此處正是混元靈竅所在,相當於舊說之絳宮所在位,是古典功法中鍊氣化神之所在,明了此部位後,即可以集神於混元部位而聚氣於此,此竅是五元庄之關鍵所在。2、心的「惺」音:惺當明了講。心藏神,神之功能必須明覺,古德謂「主第四章 五元庄101人翁惺惺否?」就是說,自己的本性是否靈明。發惺(xing)音時,山根、印堂內有動觸感,有的人尚可出亮感,這是性光呈現的徵象,發此音時要作想像印堂內部空明。尤其以中峰指揉轉發音,作用尤其明顯。當頭腦昏亂時,主動念惺並想像空明,往往是即刻神清心寧。3、脾的「中」音:脾主中宮,在神為主意念。練氣功要求意識領域裡空無所有。此狀態古氣功中稱之為中。古有「喜怒哀思之未發謂之中」之說,中是不偏於任何一方,只要著於一點就不是中,有人說中就是空,這實際是誤解。空與有是對立的,著於空則成著一邊了,何況宇宙里沒有真正的所謂空。若頭腦里執著一空則成了頑空。如何體會中呢?當慢慢發中字音時,尤其是默念時,體會中宮混元部位那種感覺,細心體會,就是中態一種感受,以後不發音也體會那種感受,就可很快進入中的境界。4、肺的「松」(song)音:肺主魄,魄是神的一種表現形式,相當於現代醫學講的生命反射之類的神經活動。氣功認為魄屬陰,與有形之體緊密結合。練氣功形體必須放鬆,氣才能容易通達,因此發肺魄之音時,念松字音,意思有形之體皮肉筋脈骨內臟等都要放鬆,然而背部第三胸椎下的身柱穴是關鍵,身柱穴是肺之連繫處,又是一身之支柱(因其與肺、魄相關),所以在念「松」字音時,要注意身柱穴放鬆,該處一松,全身自然隨之放鬆。5、腎的「英」音:腎主志,即志向、意志。練功與做事業都必須「一其志」,所謂「用志不分」。「一」的字音可以作用到腎,但其音太剛,難以和臟真混元相合,故而把一字音,改念成英的音,i 音要重。關於練功發音還有幾點要說明的是,一要發音準確。二要發音和柔,吸氣時要用鼻自然吸氣,口齒微閉,舌尖抵上下門齒縫。三要循序漸進:可先練形之音,次練氣之音,再練神之音,三者皆純熟可三音齊練,即一口氣呼三個音,每練一個音往往需半月至一月之久,至三音純熟後,方可默念或神誦。三、意想是指意中想像。在上述發音的五種音,已經包含著有意想作用,這裡所講的指意想不同情緒而言。當練五臟功與發音時,要意想並表現出與之相關的情緒來,所謂假戲真做,即肝怒、心喜、脾思、肺悲、腎恐。為什麼要在練功時發動情緒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02呢?一是為了鍛煉情緒的可控制性,從而增加意識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情緒來加強五髒的「生長化收藏」的氣化作用。肝之怒有助於氣的生髮。人激怒則立目瞪眼,氣上沖,俗稱生氣。實際上是生髮的氣多了,而常人怒而多郁,故生髮之氣不能正常運化開而呈現壅結之病態,練功時意想作怒,此怒而不郁,故可助氣之生髮,強化練功效果。心之喜有助於氣的成長繁盛。人喜則眉開眼笑,一方面神情得到開放、通達,從而增強了氣的活力;另一方面,喜可使血脈通利,氣機通暢無阻,從而長養人體各部組織與機能。練功時展眉則喜於心中,松吻則笑於面上。脾之思有助於氣之化。意識的思念可以影響氣的流行,《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流而不行,故氣結矣。」故當深思時,就可改變氣之生、長、流通、運動之性,從而使之發生變化。人體中的很多變化,都與意識中的思念有密切關係。練脾功深思或沉思,則可加強脾之化變功能。練功時怎樣沉思呢?只要用意念來思念鼻端(為脾所主)就行了。肺之悲可助氣之收。肺主一身之氣的敷布與調節,而悲嘆之情有助於氣之收斂,常人在哭時,多有咽噎現象,是因悲哭而使心神受傷,故有「悲則氣消」之說,實際練功時作想悲情是悲憫而非悲哀,因而心神無損,只可助氣之內收,並增強肺之肅降之功。練功如何使之悲?念「桑」音時,意想易生悲天憫人的景況即可。腎之恐有助於氣的蟄藏。恐是怵惕之意,指小心謹慎的心情,古人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即指此心理狀態而言。這種心理狀態可以防止氣外散,加強氣的收藏,氣收藏到一定程度即可化為有形之物。常人日常之恐多伴有驚,驚則神無所倚,故過於驚恐,則腎的「收」之功能失控,不僅氣不能收,而所主的前後二陰也不能正常收攝,出現二便失禁現象。練腎功作想之恐,恐而不懼、不驚,只能使氣深藏於內,以強化腎之蟄藏之功能。Ⅳ、怎樣練好五元庄一、要掌握五元庄的關竅要想練好五元庄,首先必須把五元庄的全部功法、功訣掌握純熟,發音正確,第四章 五元庄103動作合度,了解五臟部位,尤其是體認臟真混元竅,只有體察到這一混元竅位,才能正確地導引五臟氣機與之聯通、混融。這就需要反覆練習,念叨ling音訣,念時多由一聲改成二聲「靈」字音,念時全身放鬆,閉眼體察心口部位的動觸感覺,這是打開混元竅的鑰匙。二、要加深對混元氣理論的理解和運用五元庄完全以混元氣理論做指導,功法中雖然有關於心肝脾肺腎每一髒的具體練法,與傳統功法中的五臟吐納導引、服氣很相似;功法中雖然有用脾之意來混融四臟臟真之混元,與傳統功法中采大葯、結大丹過程中的「和合四相」、「攢簇五行」很相象,但是它們是有著霄壤之別的,對此,我們應分辨清楚。(一)與傳統五臟吐納導引的區別。這一功門中主要包含六字氣訣(呵嘶呼噓嘻吹)與五臟小鍊形、依音之性體功用來修鍊五臟(六字氣訣中尚有膽與三焦)。其煉法以五臟為對象,依形氣而施功,或用來調養五臟以修真,或運用補瀉以祛病。祛病多據五行生剋,修真則重五行流轉,五元庄則不是這樣。功中雖涉及五臟,論及五方五氣等五行相關內容,但其意不在於用五行,而用意在將五者混化。需知混元氣中本來就是陰陽、五行的混化表現,混元氣口訣中的「混元一五行,有形亦無形,中寓陰陽造化機,開合聚散萬物生」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五元庄在練法上,不管五行生剋補瀉,只在臟真之氣的開合聚散以及引氣入於混元竅位,使之相互混融,使五臟之形氣神混融。(二)與傳統功法中的采大葯、結大丹的區別。傳統功法中的采大葯、結大丹,是在結小丹——馬陰藏相完成以後,真元之氣內聚,神氣交融,氣從下丹田通過運周天而移至中田,融中下二田為一,在靜定中凝神定氣,過到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的境界。在此過程中有和合四相、攢簇五行的內容(兩者名稱雖異而實質是一),即把五臟所屬的精、神、魂、魄、意皆歸於中宮黃庭,其關鍵在於收視返聽,無思無慮,一意歸中。為此,要眼不視,耳不聞,舌不動,鼻不嗅,使外氣盡歸於內結而為丹胎,胎成後神遷上田養育嬰兒,再行演神,然後再將嬰兒還歸性海,使丹光遍體,以成形神俱妙,最後「粉碎虛空」。五元庄則非如此,而是通過音、形、意的導引來運練五臟混元真氣的開合聚散,加強五臟臟真之氣與混元竅的整體聯繫,加強臟真混元與軀體混元的聯繫與轉化,從而使臟真混元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04可直充於形、直通於外,使形發生質的變化。傳統功法的形神俱妙是最後一步功法,而智能功法則將其化整為零,隨練隨變,每一步功法都在變化形神。三、要掌握練功層次,循序漸進五元庄是智能動功的第三步功法,屬於智能動功的中級功。但這並不是說,一練五元庄就可達到智能氣功的中級水平。因為它是建立在第一、二步練功基礎上的,如果第一步功的外混元與第二步功的形神混元沒有基礎,練五元庄仍是初級功。雖然五元庄集合了前兩步功的精髓,但並不能取代前兩步功。因此,我們認為初練功者不宜從五元庄始,而應從第一步功《捧氣貫頂法》開始。因為智能氣功的六步功法是依據從一個常態人升華為一個超常態人的全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安排的不同功法,有一個從表淺層次到深層次的發展過程,按其層次勤奮練功,則可收到不期然而然的功效,躐級行功,往往是欲速則不達。如果形神庄的形體動作(如立掌分指)標準達不到,練五元庄的「開關」動作就收不到應有效果。實際上現在很多練智能動功的人並沒有達到第一、第二步功的要求,這些人可否練五元庄呢?回答是可以練,也可以不練,應繼續練第一、二步功。大家可能會問達到什麼水準才可「進級」呢?誰來給鑒定呢?如果不及時「進級」,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嗎?為了全面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把智能氣功練功的全部歷程予以簡單說明。智能氣功是開放性功法,雖然把練功歷程分了六個層次,但是每個層次之間是可以自動過渡的。人們的身心素質基礎不同,練功後呈現的效益也有很大差別,有的人練第一步功後,就通了皮肉筋脈骨,有的通到內臟或中脈,使之內外融通,但有的人練到五元庄外混元通的也還不徹底……於是使練功效果呈現犬牙交錯局面。如第一章所述,智能功的每一步功都可以有不同層次練法,如神氣並重或神形並重練法的諸層次即是。四、注意自覺修養在練五元庄階段特彆強調自我修養。這是因為,練五元庄要練五髒的情志、強化情志與氣之間依存關係……因之,情志若產生偏頗,將招致氣的極大的變化而產生病態,比常人的同類變化要劇烈不知多少倍。其中以惱怒、憂思最為厲害。第四章 五元庄105練一、二步功有成效者尤其如此。因為內氣練得充足了,需要更加穩定的精神來駕馭之,練五元庄加強了情緒、情志對臟真之氣的統帥(駕馭)的能力。同時也加速了情緒的變化過程,在人的身心素質發生變化的時期,必須以提高精神修養為先導,從而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如果思想中的「我」不清除,勢必患得患失而情緒紊亂,而導致氣血運行的失常。往往是心腦首當其衝,氣功界的前賢於此而致死亡者不在少數,也有出現神經失常者,這是每個練智能功者所必須警惕的。或謂曰:不練五元庄是否就沒這一危險呢?否。練功到一定程度——內氣充足到一定水平後,都會產生內氣與精神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提高精神活動的素質水平。如情趣要提高(脫離庸俗境界),我執要破除等,以保神意的靈明不昧而功夫繼續上進。具體應如何提高修養呢?這裡僅結合練五元庄的情志簡單地談一談看法。(一)以仁民愛物之心對待周圍的人和物,克治殺機以養肝,使怒不生;(二)以謙謙之容與恭敬之心對人對事以養心,克除淫樂;(三)以敦厚誠信之心待人接物以養脾,來克除機詐謀慮之心;(四)以見義勇為之俠肝義膽來履行自己的義務,則集氣以養肺而克服肅殺與悲憤之情;(五)以聰睿、智慧、戒慎、恐懼來提腎氣以保證腎的蟄藏之職的實現。這一切都是變換自己氣質的過程,它是德高氣純的先導。這是古人說的能否進入聖人層次、具有聖人氣象的關鍵性的隘口,帶著庸俗之氣是過不了這一關的,非得高尚自己的情操不可。第二節 五元庄功法練功開始時先按智能氣功體態要求調整身形:兩腳併攏,百會(頭頂)上提,周身中正,目平視前方,兩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圖4-3)Ⅰ、頂天立地 合化混元(第一式)一、動作姿勢(一)兩手以虎口帶動(若捧氣狀)體前上升,升至與小腹平,兩手與小臂向內合攏。(圖4-4)(二)兩掌交叉至對側,左臂在上,右臂在下,繼續上升至臍上近中脘部位,(圖4-5)兩手掐成混元指環訣:二指彎曲,指甲根部抵到拇指關節背橫紋(最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06長的一紋)頭,指尖近拇指根部。(圖4-6)(三)爾後變頂天立地掌:左手直立胸前,掌心向右,指環正對膻中穴(第四肋骨連胸骨之正中點);右手掌心向下,指環正對中脘穴(臍與胸骨下端——左右肋弓連接處——連線的中點)——此處的深部為混元部位。左手掌根下對右手指根(圖4-7)。(四)叩齒:先叩門齒九次,叩左臼齒九次,叩右臼齒九次,再叩門齒九次。然後「赤龍攪海」:舌尖從上門齒中央繞向左上臼齒,左下臼齒,回到下門齒,再到右下臼齒,右上臼齒,回到上門齒為一周,共繞三周。再反方向繞三周。然後舌尖抵點下齶三次,抵點上齶三次,抵點上下門齒交縫處三次(舊稱此為「開三皇鎖」)。如果唾液增多則吞咽入腹。(五)鬆開兩手的指環,兩掌轉成掌心相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似接觸第四章 五元庄107而未接觸,兩掌向兩側拉開,兩手中指尖按在對側的第四指根部,兩手的手指重疊,而後彎曲互相握住,拇指按在小指與食指之互握部,此手勢為混元掌(舊稱混元合印手)。(圖4-8)(六)發音:發eueng(哦翁音)與清字(qing)音。每發一次音自然(鼻)吸氣一次,共發三次。(七)兩掌鬆開,轉掌心相對,指尖向前,置於混元處。兩掌距離與兩乳頭等寬,大臂貼於兩肋。(圖4-9)二、動作要領與意念(一)兩手捧起時意念要從地底下捧起一個混元氣球來,升至小腹向內合攏時,把氣球送入臍內。兩手掐「混元環」時,食指要用力圓撐,尤其要指尖用力抵拇指近根處,此處舊稱手部之「天門」,通頭部之天門穴。兩指環分別對膻中、中脘,要用意念送至體內中心點處。(二)頂天立地掌,左手指天要與頭部天門穴以意相連,合二為一上至天穹。右手按地要用意念按於地之極深處。兩掌微微相接,使氣在體內混而為一。(三)發音時要用一聲(陰平)。發第一字音時,e、u、eng三個音素要平均對待,只是eng音素髮音延長時間而已,切不可有強弱分別。發第二字音qing時,前兩音素合為一個複合音,而後續以eng音素。三、作用此式作用在於連通天地之氣。此天地之氣有四層含義:(一)指天地大自然中的混元氣:天之氣即虛空之混元氣,地之氣實際也是虛空之混元氣,因為立地之意念是下面無限深處,而不是具體的實物——地球,因而連接的也是自然中的混元氣。(二)指胸腹之氣:橫膈膜以上是心臟、肺臟所居之處,主要接受無形的天空之氣,腹腔內有消化、排泄器官,主要是接受食物與水等有形之物……此屬地之氣。(三)指頭頂與會陰而言:頭頂是神聚合之所,會陰是精聚集之處。(四)指心腎之氣:心之氣位於胸中,上界限在中庭穴與膻中穴之間;腎之氣位於腰腹,下界限在臍。從心至腎古典氣功認為共8.4寸,心氣佔3.6寸,腎氣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08佔3.6寸,中間1.2寸為混元位。此式之頂天立地掌式與通過意念作用,可使上述之天地之氣,會合到混元之處,混化為臟真混元之氣。而混元合印手與發音,可以強化混元位中之氣的開合聚散作用。Ⅱ、暢通毛竅 開啟三關(第二式)第一式是通過姿勢(包括手訣法)和意念把天地之氣聚合到混元部位。本式則是在此基礎上,把人體和大自然之氣的通道「閥門」打開。這些通道包括穴位、毛竅與三關。其中三關是指天關——頭頂、地關——足心、人關——手心,尤其重要。一、動作姿勢(一)開人關:1、接第一式,兩手內合至原距離的21 時,即行外開,至原位置,往複三次。2、轉掌心向上,大臂不動,小臂上抬回收,掌心保持水平狀,至小臂收至胸前,兩掌在乳上方,指尖向前。(圖4-10)3、指掌向前伸出,與肩平、等寬,指尖指向地,掌心向前,成丁字掌,外撐三次。(圖4-11)4、轉掌指:保持掌心向外,轉指尖向外、向上、向內,外撐三次;(圖4-12、4-13)連續轉指尖向上、向外、向下,外撐三次;再轉指尖向外、向上、向內,外撐一次。5、保持外撐姿勢兩臂外展,至體側呈一字肩,兩掌心向外,指尖向前,呈丁字掌,外撐三次。(圖4-14)6、轉掌指:保持丁字掌姿勢,轉指尖向上、向後、向下,外撐三次;(圖4-15)轉指尖向後、向上、向前,外撐。(圖4-16)第四章 五元庄1097、保持外撐姿勢兩臂向前合攏至肩等寬。(圖4-17)松腕,轉指尖向前,掌心相對,做開合三次,(圖4-18)合時兩掌距離不小於肩寬的21 ,開時還原。(二)開天關:1、轉掌心向上,小臂回收至胸前呈丁字掌,指尖向前,兩掌小指側併合,(圖4-19)上托至眼前,兩掌分開轉至耳旁,指尖轉向後,(圖4-20)邊上升邊轉向後、向內,兩臂直伸,掌心向上,兩中指相接,上撐三次。(圖4-21)2、轉掌心向下,中指相接下落至頭頂,兩中指點住天門穴(百會至囟會均屬天門範圍),手背上拱,兩手指背併攏,兩手指根相合,沿左、前、右、後方向轉三圈,再沿左、後、右、前方向轉三圈,中指下按。(圖4-22)3、兩手放平,中指相接,手背向上,上提,兩臂伸直,下落至頭頂,重複動作2。4、兩手十指交叉,翻轉掌心向上,上舉,兩臂伸直。揉腕:肩臂放鬆,交叉之雙手如向上托物,作輕輕揉動,兩腕交互劃由前→上→後→下的立圈,肩、臂、肘配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10合作相應揉動三次。(圖4-23、4-24)上撐。(三)開地關:1、交叉的雙手經體前直臂下落至小腹前,掌心向下,下按。(圖4-25)兩手分開,中指相接,掌心向下與臂呈丁字掌,下按,同時兩腳的趾尖上翹,反覆三次。(圖4-26)2、兩掌微向外拉,兩中指分開,分別與兩膝劃圓,沿前、外、後、內方向劃三圈,再反方向轉三圈。轉圈劃圓時兩腳尖保持趾尖上翹姿勢。(四)開竅穴:1、兩中指相接,轉掌心向內,兩掌上提,同時兩腳趾尖放平,中指點肚臍。(圖4-27)2、兩手中指沿腰平轉向後至命門點按,轉掌心向後,右手指掌背側中心點(中指根部)搭於命門,左手搭右手上略呈交叉狀。(圖4-28)兩手水平向後推,命門部同時外凸,手回收至命門,腰部亦自動復原,反覆三次。3、轉掌心向背,中指點按命門,兩手分開,水平向前,至體側章門、京門穴時,轉指尖向下,掌心向內。兩掌帶動兩肘外開,離體約10厘米,回收按章門、京門,反覆三次。4、兩手中指沿腰平臍向前,同時轉指尖向內,兩中指至臍相接,兩掌橫於腹。(圖4-29)5、兩中指前伸,帶動手指相合,合至指根,在兩掌尚未合時即行指掌回收至中指點於肚臍。反覆三次。二、動作要領與意念(一)開人關的諸動作,目的是要把掌心的勞宮穴打開,在掌心向前、向兩側外轉的轉掌過程中,要注意掌心外突,指尖往回收,這也是做好丁字掌的要領。第四章 五元庄111外撐時,撐出去不回收,再撐時,只用意與氣外撐。在轉掌指時要和緩均勻,意念放至虛空中。(二)開天關的中指在天門按、提、轉動,把意念進入腦內1.5寸深處。當兩手中指背相合按於天門轉動時,要用肘催腕、腕催指根,則氣感倍增。(三)開地關諸動作中,把人體重心放在腳心與腳掌,趾尖上翹時,足跟似乎也在上翹而不能吃力,這樣才便於把腳心部位的湧泉打開。同時以腳心部位用力下踩。在掌、膝劃圓時,腳腕要放鬆,隨膝轉動,但要注意兩腳掌不可離地,使膝轉之力達於腳掌。(四)開竅穴諸動作是開前後與兩側的諸穴竅。當從命門後推時,意念身後諸穴、毛竅、腠理皆開,回收時竅穴皆合;兩側開時,意念體側竅穴、腠理皆開,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12內合時,竅穴皆合;手在前面臍部前伸時,體前竅穴、腠理皆開,回收時,竅穴、腠理皆合。三、作用這節功通過姿勢與意念的導引,開通關竅、腠理,使體內外混元氣融通。可使練功者進入「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感受。Ⅲ、鶴企四顧 神守中寰(第三式)一、動作姿勢(一)接上式,兩掌相合上提至混元位,兩掌拉開與兩乳等寬,內合(約21的距離),外開回原位。(圖4-30)轉掌心為上下相對,左手在上掌心向下,右手在下掌心向上,如抱球狀。(圖4-31)(二)右陽掌順右、後、左、前方向磨轉,左陰掌沿前、右、後、左方向磨轉,同時使兩掌上下距離一縮一舒,共轉三圈,伴合兩掌距離三次縮舒。(三)抱球的兩手呈撕拉狀上下分開,左手貼軀體下落至體側,呈掌心向下的丁字掌,右手掌心向內由體前上升(腕與虎口呈向上捧狀),高過頭頂轉掌心斜向前上方,大臂向前並斜向上約15°,小臂向上微斜向後,腕掌放鬆。與兩手撕開之同時,左膝上提,至大腿呈水平狀,小腿自然下垂,腳腕放鬆,腳尖朝下。(圖4-32)(四)兩側肩、肘、腕放鬆,以肩帶動兩臂自然推揉三次。第四章 五元庄113(五)左足跟抵右膝內側稍上,(近血海穴處)右腿直立。 身體向左轉體90°,(圖4-33)轉回原位,繼續向右轉體90°,左足從右膝上方落至右足外側,左足與右足呈90°(圖4-34)。重心移到左足,提右足與左足併攏。(六)右手轉掌心向內,微照頭頂貫氣,(圖4-35)肘沿體前下落至體側,掌落至胸前,掌心由向內轉向下,落至心口位置,呈橫掌與小臂平。與右臂下落之同時,左手轉掌心向內,提至腹前,轉掌心向上,橫掌於臍上,與右手相對呈抱球狀。(七)在下之左陽掌沿左、後、右、前方向磨轉,在上之右陰掌沿前、左、後、右方向磨轉,同時使兩掌之上下距離一縮一舒,共磨轉三圈,伴合兩掌距離三次縮舒。(八)抱球之雙手呈撕拉狀上下分開,右手貼軀體下落至體側,呈掌心向下之丁字掌,左手掌心向內由體前上升(腕與虎口呈向上捧狀),高過頭頂轉掌心斜向前上方,大臂向前並斜向上約15°,小臂向上微斜向後,腕掌放鬆。與兩手撕開之同時,右膝上提,至大腿呈水平狀,小腿自然下垂,腳腕放鬆,腳尖向下。(九)兩側肩、肘、腕放鬆,以肩帶動兩臂自然推揉三次。(十)右足跟抵左膝內側稍上 (近血海穴處 ), 左腿直立,身體向右轉90°,轉回原位,繼續向左轉體90°,右足從左膝上方落至左足外側,右足與左足呈90°。重心移至右足,提左足與右足併攏。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14(十一)左手轉掌心向內,微照頭頂貫氣,肘沿體前下落至體側,掌落至胸前,掌心由向內轉向下,落至心口位置,呈橫掌與小臂平。與左掌下落之同時,右手轉掌心向內,提至腹前,轉掌心向上,橫掌於臍上,與左手呈抱球狀。二、動作要領與意念此式取意於仙鶴獨立,舊稱立鶴或宿鶴。練此式要全身放鬆,百會上提,尾閭下垂,收縮會陰與小腹。在單腿獨立時,意念要注意兩足之湧泉(即腳心部位)。當轉體時,要有神遊四方環轉之意,但神意不可專註在外,而是神定於中,使外在之虛空連於內。推揉時,要全身放鬆注意在回收時把外在之氣內收於混元為我所用。此式練熟之後,可加形神庄之鶴首動作。若能閉目獨立後,則可加練足跟提起,若再加以鶴首,則可為練輕功奠定基礎。三、作用本式是凝神煉精的絕妙庄法,也是廣收外界混元氣之手段。此式與第一式之立意雖都主合,但第一式重在聚合於混元之中,此式則中連於外,引外入內。Ⅳ、展翅翱翔 揉抻彈顫(第四式)本節取義於仙鶴從靜止到飛翔,故分展翅與飛翔兩式。一、動作姿勢(一)展翅:1、接前式,轉掌心相對,兩手與兩乳等寬,於混元處合開三次,合時兩掌第四章 五元庄115距離是原距之21 ,開時復原。(見圖4-36)2、轉掌心向上,小臂上舉,大臂貼肋,掌上托狀升至肩前呈丁字掌。(圖4-37)大臂不動,小臂外轉,轉指尖向兩側。(圖4-38)3、以指尖帶動兩臂向兩側平伸成一字。(圖4-39)小臂回收,兩掌如托物,落肘,大臂貼肋,掌心向上呈丁字掌。(圖4-40)4、轉小臂手掌指尖向前。(圖4-41)大臂不動,小臂下落,與大臂成90°,掌心向上,掌與小臂成一直線。(圖4-42)5、小臂外展至體側。(圖4-43)大臂不動,小臂從兩側上舉回收至肩旁,掌心向上,掌臂呈丁字掌。(圖4-44)6、以指尖帶動兩臂向兩側平伸成一字。(圖4-45)小臂回收,兩掌如托物,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16落肘,大臂貼肋,掌心向上,指尖向兩側呈丁字掌。(圖4-46)7、轉小臂,掌指向前。(圖4-47)大臂不動,小臂下落與大臂成90°,手腕伸直。(圖4-48)(二)飛翔:1、轉掌心相對。(圖4-49)兩臂開合外展,經四次開合兩臂外展成一字,開時兩臂斜向外開,合時幅度要小。開合動作以肘帶動肩與腕做蛇形運動,開時肘沿下、外而開,合時沿上、內而合。至兩臂成一字時,掌心向前。(圖4-50)2、轉掌心向下。兩臂向前合攏,四次合開至與肩平高寬。合開動作以肘帶動肩與腕做蛇形運動,合時肘沿下、外方向而合,開時動作幅度要小,肘沿上、外方向而開。合開動作時保持掌心向下,至兩臂到正前方。(圖4-51)然後兩臂第四章 五元庄117做開合動作外展,四次開合外展成一字。開合時仍以肘帶肩與腕做蛇形運動,開時肘沿下、外方向而開,合時動作幅度要小,肘沿上、內方向而合,至兩臂成一字,掌心一直保持向下。(圖4-51)3、轉掌心向前。(圖4-52)兩臂掌向混元處合攏,四次開合動作後兩掌落到混元處之前方(即飛翔動作1 的起始姿勢)。合時向前下以肘帶動肩、腕做蛇形運動,肘沿外、下方向而合,開時動作幅度要小,肘順內、上方向而開。四次開合動作大臂落於體側,兩手指尖向前,於混元處兩掌相合。(圖4-53、4-54)二、動作要領與意念(一)展翅:此式中有幾次直臂掌與丁字掌的變化,關鍵是保持掌心向上的水平狀,腕部放鬆,隨小臂的曲和伸自然變化,切勿執著。當小臂與大臂保持90度外展時,注意大臂貼肋,兩小臂盡量展成一字,必須張胸、擴胸,兩肩胛骨內合。爾後的小臂上舉、收丁字掌至肩旁時,兩肩胛骨必須繼續用力向中間擠,兩臂外伸時,兩肩胛骨拉開,做展翅注意上肢的外抻。(二)飛翔:做此動作時肩、肘、腕必須放鬆,動作要自然。尤其要注意兩肩胛要隨臂轉動,表現在肩關節的部位似乎在劃正反立圈的運動。每一次開合實際上肘部相當划了一個圓圈,半圓為開,半圓為合。做飛翔時注意整個上肢(不僅在手)在做揉和彈的動作,一般外開為彈,內收為揉。開合時要配合胸部的吞吐(開吐、合吞),同時配合兩下肢一松一緊的自然變化。練本節時,意念除注意動作外,展翅時注意兩掌心,飛翔時注意膻中與背部兩肩胛間。當丁字掌置於肩前與臂旁時,意念中要把掌與肩連為一體,以促進頭部之「靈光」與肩部之「靈光」合一,從而加強飛翔時人在氣中之感覺。三、作用此式不僅可增強體內混元氣的開合聚散,而且可使人體與外界混元氣融為一體,從而增強內臟與外界的聯繫。當內氣強化到一定程度,運臂時則自然出現振顫,切勿強求。前面四節功,第一節主要是意氣內合,第二節則屬氣機外開,第三節意、氣外合於內,第四節意、氣內開於外。通過四節功的開合運轉,不僅促成意、氣混融,而且內外合一得到強化,在此基礎上,修鍊五臟真氣,使之歸於混元,則可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18收事半功倍的效果。Ⅴ、喜笑助心神 中峰立山根(第五式)一、動作姿勢(一)轉指尖向上成合十手。(圖4-55)中指相連,掌根分開,其餘八指向內交叉入掌中,稱作中峰指。(圖4-56、4-57)轉指尖向前。(二)掌臂向前,伸直與肩平。(見圖4-58)中峰指帶動小臂向上劃弧回收,頭微後仰,中峰指尖點在山根(平兩眼內眥),中峰指呈水平狀。(圖4-59)(三)掌根順左、上、右、下方向劃圓一周,同時發「惺」(xing)字音,吸氣用鼻自然吸氣,每轉一圈發一次音,共轉三圈,然後反轉三圈。(四)中峰指尖向內沿體中線下降至膻中並點住,中峰指呈水平狀。(圖4-60)第四章 五元庄119掌根沿左、上、右、下方向劃圓,每轉一圈發「心」(xin)字音一次,轉三圈,再反轉三圈。(五)轉中峰指尖向前,掌根正對心口。(圖4-61)中峰指尖沿左、上、右、下方向劃圓,每轉一圈發「香」(xiang)字音一次,轉三圈後,再反轉三圈。二、動作要領與意念掐中峰指之訣式時,兩中指盡量併合,其餘八指向掌內交叉,指尖盡量向對側的掌心集中。兩掌根盡量靠攏。中峰指點在山根與膻中時,要保持水平狀,要領是兩肩胛前扣、含胸、抬肘。轉掌根劃圓時用肘推動腕、掌轉動可增強氣感。在心口轉指尖劃圓幅度盡量大,但掌根要固定。練這一節功的動作與發音時,要保持喜悅心情,發音時要認真體會所點穴位內部的氣機變化。三、作用此節功補益心臟的形、氣、神志的功能,強化心臟臟真的開合以及與臟真混元的整體聯繫。山根屬心,內連於腦,點之發「惺」音可增強心之明覺。Ⅵ、凸腰強腎志 命門連耳門(第六式)一、動作姿勢(一)鬆開中峰指變腎水訣:大指壓在二、三、四指的指甲上,小指直伸。(圖4-62)兩小指相接,掌心向內,下降至臍,小指點按。(圖4-63)兩小指沿腰帶向後,至命門點按,翻轉掌心向外,小指點於命門。(圖4-64)(二)直腰前彎,頭與胯平,塌腰、抬頭,下頦回收,泛臀、翹尾閭。(圖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204-65)拱腰,命門部上凸,尾閭前扣,頭、胸保持原姿勢不變。(圖4-66)再塌腰、泛臀、翹尾閭。(同圖4-65)如此反覆共五次。(三)拱腰使軀體慢慢直立,小指沿腰帶向前至腹轉小指尖向內到臍,兩小指相接點按。(同圖4-63)(四)掌心向內,相連之小指沿任脈(腹中線)上升,至胸轉掌心向上,到璇璣穴時,轉小指尖向前,兩掌小指側併攏。(圖4-67)相合之兩腎水訣上升至山根,兩掌根分開,轉掌心向內,小指微點山根。(圖4-68)(五)兩小指沿眼上眉下向兩側分開至耳尖,兩小指沿耳輪腳進入耳道中,轉掌心向前。(圖4-69)(六)頭微後仰,翹尾閭,自然吸氣。(圖4-70)頭與尾閭復原時發ei、yu、ying音,共反覆五次。二、動作要領與意念掐腎水訣時,拇指壓二、三、四指,應盡量將指甲掩住,小指伸直緊靠第四第四章 五元庄121指。彎腰時要直身前折胯部,小腹回收,頭要上抬但下頦必須回收。兩腿要綳直,重心在足根。拱腰凸命門,配合腹式呼吸之吸氣,同時收縮會陰以配合扣尾閭。呼氣時塌腰放鬆會陰,置於腰部的兩手要體會腰隨呼吸之起伏。兩腎水訣沿任脈上升時,意念要從背部命門沿脊柱上升至百會,隨小指入耳而降入耳中。發音時意念注意命門。前後陰與會陰同時微微收縮上提。三、作用此節功培益腎臟之形、氣、志之功能,強化腎臟臟真之氣的上升以及與混元之整體聯繫。耳與二陰為腎竅,練之使腎之蟄藏功用得以加強。練本節功應呈現恐懼情緒以助腎之蟄藏。Ⅶ、纏綿中宮意 混元四臟真(第七式)一、動作姿勢(一)小指從耳內拔出,鬆開腎水訣,指尖向上,掌心向內置於耳側,上舉成雙峰掌,兩臂伸直,轉掌心向前。(圖4-71)兩手臂從體前下落,隨即俯身拱腰,頭與胯平,兩臂下垂。(圖4-72)(二)轉掌心相對,兩手有如從地下拔出一氣球上提至混元處,兩足趾尖上翹(直至本節動作全部完了再放下),人體重心放在腳掌後半部,兩手掌心向上做相互纏繞動作,方向沿下、內、上、外轉圈,兩掌上下距離不超過10厘米,指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22尖與對側掌根相齊。(圖4-73)共纏繞五圈。(三)兩手拉開,中指相接對肚臍部位,拇指相接對上腹部。(圖4-74)此圖系拱腰之展示圖,勿看成直立。兩手沿中線上升至天突穴(胸骨柄上方的凹陷處),拇指沿鎖骨向兩側分開,中指跟隨拇指路線外開至肩前。(圖4-75)兩掌指向胸部繞乳轉圈,沿外、下、內、上方向轉三圈,而後再反轉三圈。兩掌呈橫掌內合,中指尖在天突穴處相接,下行至心口,兩手向外分開,從腋下大包穴處向兩側伸出,掌心向上,兩臂伸直前合。(圖4-76)至肩左右臂成一字,轉掌心向下,繼續前合,從頭前下降。(圖4-77)(四)轉掌心相對,從下向上捧氣至混元處,兩手掌心向上做相互纏繞動作,方向沿下、內、上、外轉圈,兩掌上下距離不超過10厘米,指尖與對側掌根對齊,(圖4-78)共繞五圈。(五)兩手拉開,中指、拇指相接,上至心口部位,兩手沿肋弓外開,至兩肋部輕輕振顫。(圖4-79)兩手向後轉到腰部,中指點按命門,兩掌橫敷於腰部第四章 五元庄123揉按,並注意呼吸時腰內的變化。(圖4-80)兩掌心貼軀幹原路退回,經兩肋時微微振顫,(圖4-81)回至心口,兩手拇指、中指相接,下落到臍部。(圖4-82)(六)兩手分開,拇指沿腰帶向兩側外分,至肋下章門穴(第十一肋骨端)點住,腳趾落平還原。掐脾訣:大指外腆直伸,其餘四指握緊。(圖4-83)吸氣至腰部,呼氣發音,發gang、fu、zhong音,(圖4-84)共五次。身體慢慢直立,身體左右微轉三次。二、動作要領與意念此式之彎腰是拱腰,即腰部上突。注意收小腹,縮會陰,腰部放鬆,腳趾尖一直上翹。兩手纏繞時,要意想兩手似有微絲相連而纏綿不斷。在纏手時要把兩手手中的氣往混元深處貫送。本式兩手在軀幹的運行路線是旨在聯絡心、肺、肝、腎,所以到手之處,意念要深入於內,不可僅在皮膚上運行。初練此節功時,應直立發音,即掐脾土訣點章門穴後即慢慢直立身體,至體中正後即可吸氣發音,待發音熟練,於發音時中宮脾部有了明顯的音符振動感後,再行按拱腰體式發音。否則開始即拱腰發音,中宮的音符振動感不易產生。三、作用脾在生理上主消化與水谷精氣之運化,有敷布四肢清陽之功能。由於脾主意念,故於傳統功法中,無論是在「水火既濟」、「心腎交通」之過程,還是「情性相合」、「肝肺相親」之過程,都需要藉助脾之意念。智能氣功認為脾之位是混元位的一部分,因此心、肺、肝、腎四臟之真氣與混元真氣混化,與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節功的動作主要是往返於四臟,因而不僅強化了脾臟之形、氣、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24神意之功能,而且強化了四臟與混元竅的聯繫,是五臟臟真之氣混化為一整體的關鍵的一步。Ⅷ、展臂護日月 轉目煉肝魂(第八式)一、動作姿勢(一)鬆開脾訣,兩掌向內,兩臂前伸並向內攏氣,小臂向體對側回收到體前。右臂在上,掌置左乳部位,左臂在下。(圖4-85)右掌從左乳房部位斜行下落至右肋部之期門穴與日月穴處,掌心敷於肋部。與此同時,左手變陽掌帶動小臂從右肘下向正前方掤出,與肩等高,目視食指端,體隨臂運行,以臂帶動向左轉身,至90°掐肝訣:大指壓三、四、五指甲,二指直伸。(圖4-86、4-87)繼續轉身,左臂直指後方,變陰掌。(圖4-88)掌指向後方點出,一點一縮,共點八次。 以臂帶動身體迴轉,至體左側90°變陽掌,轉回正前方,再轉向右側至90°變陰掌,繼續轉身同時屈小臂,掌臂直向正後方。(圖4-89)掌指向後方點出,一點一縮,共點八次。左小臂外展伸直,迴轉至90°變陽掌,掌臂帶動身體迴轉至正前方。(二)左手回收到右胸前近乳部,右手沿腹橫向左肋部,轉成陽掌,置於左肘下方。左手鬆開肝訣,斜向左側肋部的期門穴與日月穴,掌心敷於肋部。與此同時右掌從左肘下向前掤出至正前方,與肩等高,目視食指端直至臂回收,以臂帶動向右側轉身,至90°掐肝訣,繼續轉身至身後,變陰掌,掌指向後方點出,第四章 五元庄125一點一縮,共點八次,以臂帶身迴轉至右側90°變陽掌,轉回正前方,再向左轉至90°變陰掌,繼續轉身屈小臂,掌指向正後方點出,一點一縮,共點八次。小臂迴轉外展,伸直至90°變陽掌,迴轉至正前方。落肘收回按於右側期門、日月穴處,左手變成肝訣,按於左側期門、日月穴處,指尖向下直伸,指根對乳頭。(圖4-90)(三)發音:自然吸氣,呼氣發音,發tü、ju、ling音,共五次。二、動作要領與意念此式多系直臂運轉,注意肩、肘、腕的放鬆,不可僵硬用力。掌指向後點縮時,要配合兩肩部的伸縮。掌指回縮時,肩往回收,對側肩微前扣,帶動臂掌按肋,意念送入深處,使外氣入內以養肝。外點時按肋之掌微松,肩關節微後收,好象往對側肩部傳動,外點臂的肩、掌指都外抻,似乎把肝之氣通於外。此式要求目不轉睛地看著食指端,注意力從肋部的日月穴上合於頭部的上星穴(鼻中線直入髮際一寸),然後兩目集中看食指端,天目穴(以兩眼內眥為底邊所形成的等邊三角形的頂角處)就會自然而然地起變化。當左右換式,右手從右肋部推向左肋部時,意念把肝之氣推到中宮混元位地帶。這是融肝氣於混元位,促進混元位之生髮功能的關鍵一舉,切勿等閑視之。若連續做左手亦然。練此式時應呈現怒的情緒。三、作用此式主要是培益肝臟之形、氣、神,尤其發ling(靈)音時,心下(舊說之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26絳宮部)會微微振動,此系借肝之氣打開中宮混元竅的訣竅,曉此位置,才能自覺地把五臟臟真聚於該處進行混化。Ⅸ、伸縮開肺氣 悲心益魄身(第九式)一、動作姿勢(一)松肝訣轉掌心向上呈橫掌。隨即變肺訣:第四指直伸,大指壓在二、三、五指的指甲上,盡量多地掩住指甲。(圖4-91)兩手四指於胃部相接掌心向上,(圖4-92)沿任脈上升,至心口轉掌心向內,上升至喉部,大臂呈水平狀。(圖4-93)(二)大臂微展向後,兩小臂帶動肺訣指沿鎖骨外拉、張胸、拱手腕,指端第四章 五元庄127外開至肩頭(圖4-94)。肺訣之指掌在乳外上方之胸部劃圈,先沿外、下、內、上的方向轉三圈,再反方向轉三圈,轉時以肘帶動,注意肘勿下落,最好不要低於肩的高度。(三)兩小臂向上劃弧外展,兩臂落成一字平肩,(圖4-95)掌心向上,兩肩胛骨內縮向脊柱擠合,手腕回收,掌指向上(注意兩臂要直)。爾後隨腕放鬆,指外伸時兩肩胛拽開。小臂從上方回收至肩前,(圖4-96)在乳外上方之胸部劃圓,先沿上、內、下、外的方向轉三圈,再反轉三圈。(四)兩臂向斜前方(約45°)彈出,兩臂伸直,掌心向上,(圖4-97A、B)轉掌心向內,同時腕內收,兩手四指相對。兩臂向內合攏,至體前兩手四指相接、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28虎口略低於肩。(圖4-98)兩手回收,四指收至膻中上方(玉堂穴稍下)。(圖4-99)肺訣掌指上升至喉部,大臂要平。(圖4-100)(五)大臂微向後展,兩小臂帶動肺訣指沿鎖骨外拉,張胸、拱手腕,指端外開至肩前之雲門穴。(圖4-101)肺訣之指按於雲門穴,以肩、肘帶腕、掌劃圈,肘沿後、下、前、上方向轉圈,共轉四圈。轉第一圈時發sang(桑)音,第二圈前半圈發si(嘶)音,而後快吸氣發si音(舊稱此為「倒吸嘶字加氣罡」),第三圈發song(松)音,第四圈自然吸氣。重轉四圈發音。然後反轉兩個四圈,發音同前。然後鬆開肺訣,兩大臂從兩側下落,手與小臂從胸前自然下落至體側,向前平伸,掌心向上。(圖4-102)二、動作要領與意念本節功動作路線清楚,容易掌握,只是指掌在肺尖部劃圈時須加以注意,一是大臂勿下墜,肩部放鬆;二是意念要注意掌指與肩頭相合,這是沖開肩鎖結之訣竅,只有肩部與肺尖氣機充盈且暢通無阻,肩頭氣光才能出現。舊稱兩肩頭與頭頂之氣光為「三盞性燈」。動作三與四中,都有兩臂伸直,手腕回收動作。但動作三是在兩肩胛向內擠合時收腕立指,氣在臂之肘背側(即陽面),有酸脹感。動作四是兩臂直伸斜前方,腕內扣、平指內伸,肩胛骨處在向外拽開之勢,氣在臂之內側(即陰面),有酸脹感。兩者起到相反相成作用,練時要認真體會。發音時,當倒吸「嘶」字時,要舌尖抵緊門齒,吸氣要短促,丹田自然會猛然間壯緊,這是增強丹田氣的有效方法。發「松」字音時,要把精神集中在身柱穴(第三胸推下)附近。隨發「松」字音,意念導引其放鬆。練本節功時,應有悲憫之第四章 五元庄129心情,以增加肺之「收」的作用。三、作用本節功補益肺臟的形、氣、神,強化肺與混元的整體作用,尤其是「倒吸嘶字加氣罡」)還可以加強肺氣、臟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的聯繫與轉化,使周身混元氣得到充足的供應。前面五節功主練五臟之形、氣、神,從心臟開始,因心主神明。練五臟氣功必須先練神,而以肺為最後,因肺主氣,練氣以運全身,前後結合則屬神氣同練。前面兩節是心、腎,按舊說是水火相交之意。後面兩節肝、肺,按舊說有情性相合之意。而意正位於中節。五節功的排列順序,按五行關係則屬相剋之逆行,以體現氣功以逆為用。需知這裡的五臟為用與古典功法中的五行不可同日語。Ⅹ、悠悠鶴步運形軀(第十式)以下四節是在通條五臟、強化混元竅之後的運形馭氣的鍛煉,旨在使軀體混元氣與臟真混元氣緊密連為一體。一、動作姿勢(一)接前式,左腿提膝抬腿,重心在右腳,向前蹬出,(圖4-103、4-104)腿直後左足尖向下扣,順勢落腿,腳尖先落地而後全腳踏實。重心移至左腳,右足跟提起,兩臂前伸與肩平,掌心向上。(圖4-105)身體前傾,兩臂外展,右腿後伸,腳尖綳直,至軀體呈水平狀與左腿略呈丁字腿時,兩臂外展至兩側呈一字肩,同時轉掌心向下,抬頭、張胸、塌腰維持平衡。(圖4-106)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30(二)兩臂繼續向後展轉,右腿收胯、收膝,小腿隨膝下落回收,腳心向上,軀幹漸向上起,兩手同時從胯部向前掏出。(圖4-107)軀幹向上直起,右腿繼續回收,以膝帶動收胯,大腿前抬,小腿與大腿保持接近90°位置,腳腕放鬆,至大腿抬到近水平狀,收腳腕,腳尖轉至向前,兩手收於肋下,掌心向上。(圖4-108)(三)右足向前蹬出,兩手前伸,腳伸直後腳尖向下扣,順勢落腿,腳尖先落地,然後全腳踏實,重心從左足轉至右足,左足跟提起,兩臂前伸與肩平,掌心向上。身體前傾,兩臂外展,左腿後伸,腳尖綳直,至軀體呈水平狀與右腿略呈丁字腿時,兩臂外展至兩側呈一字,同時轉掌心向下,抬頭、收下頦、張胸、塌腰以維持平衡。(四)兩手繼續向後展轉,同時左腿收胯、收膝,小腿亦隨膝部回收,腳心第四章 五元庄131向上,軀體漸向上起,兩手從胯部向前掏出,軀幹直起,繼續收膝、收胯,大腿前抬。此過程中小腿與大腿保持近90°。腳腕放鬆,至大腿前抬至水平狀,收腳腕轉腳向前,腳落地與右足立齊。兩手從肋旁前伸,掌心向上。上述動作可反覆進行。二、動作要領與意念這一節功旨在以神運形、馭氣。本式動作取意於仙鶴在淺水中行走,故練此功時,心神須格外寧靜,故稱「悠悠鶴步」。展翅要意注中指,收膝須縮腰裹臀。在提腿前蹬時須寓彈勁於其中,以展示其輕靈矯捷之姿,展臂、收臂均須輕舒自然,以體現鶴性不爭之態。此式可反覆多走。三、作用強化神意駕馭形、氣的功能,不僅是健美身形之良法,而且是練神入形之門徑。ⅩⅠ、抖翎心寧四末齊(第十一式)一、動作姿勢(一)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周身中正,百會上頂,松腰松胯,尾閭下垂。以骨盆兩側為動點,前推後擺,帶動軀幹、四肢抖動。兩腳放鬆,站立不動。(圖4-109)抖動二、三分鐘後停止。(二)兩臂下垂,掌心向後,臂伸直,以肘帶動手腕前綳約15°,掌背向前,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32指尖向下。(圖4-110)臂後拉至體側,坐腕,掌心向下。(圖4-111)前綳後拉重複,共三次。(三)保持直臂下垂坐腕姿勢,身體中正,兩足跟提起,分提三次至最高點,重心在腳掌趾。(圖4-112)而後放鬆腳掌,重心後移,直身下落,足跟快速自然落地。重複做三次。二、動作要領與意念抖動時必須以胯為動點帶動全身,切不可以臂帶動。能否帶動全身抖動,腰與肩部的放鬆是關鍵。注意不是臀部左右擺動,而是兩胯的前後動帶腹部左右動,牽動胸與肋部動,從而帶上肢抖動。另外由於兩腿放鬆、骨盆前後動也必然牽動下肢相應地動。抖動時要身體放鬆,精神安寧,意照全身。動作二的向前綳臂與後拉坐腕,動作要猛而有力,前綳時用力部位在小臂與手腕的背面,後拉時用力部位在坐腕部。動作三的向上提身、提足跟,要以百會上領帶動軀體上升。升起後,稍停一會,不得馬上下落。腳要五趾抓地。而後放鬆百會上領的意念,腳趾放鬆,重心後移,自然直身下落接地。這樣會有很強的震動感直至頭部。三、作用此式之抖動實際是直接調動丹田中的混元氣自然充斥周身。由於以骨盆兩側為發動點,直接牽扯兩肋,因而可使混元中的臟真之氣下降入丹田以充實軀體混元氣。因而當臟真之氣未充實於混元竅中時,抖動時會有肋痛、混元竅中空痛及氣不足之感覺。練此式不僅可使混元氣流溢全身各部,而且可收到丹田、混元融混之效果。而綳臂與足跟接地震動全身,不僅可以使周身氣機平衡,而且有助於氣向更深層次滲透。ⅩⅡ、逍遙起落神貫頂(第十二式)一、動作姿勢(一)接前式,松腕轉掌向內,兩手內合至小腹前變陽掌,中指相接,上升至混元部位。與此同時重心移至右腿,左腳跟提起,第四、五腳趾點地。(圖4-113)(二)兩掌上升至胸前璇璣穴處,轉指尖向前,兩掌小指側合攏,繼續上升第四章 五元庄133至面,爾後邊升邊兩掌分開轉指尖向外,兩掌根分開,轉指尖向後,兩臂上伸到似直非直,兩掌在頭上方,掌心向上,十指相對成托天掌。(圖4-114)(三)掌臂從兩側下落與肩平成一字,(圖4-115)掌心向下,掌臂繼續下落,兩腿隨著下蹲,至兩臂與軀體成15°時,兩手拇指與中指內合成「鶴咀勁」(亦稱拈花指)。(圖4-116、4-117)兩臂從體側上抬,兩腿隨之慢慢起立,至一字平肩時,放開鶴咀成陰掌。(同圖4-115)再重複下落,共三次。第四次下落時,左腳放平。(四)兩手順勢從體側向體前合,至小腹前,轉掌心向上中指相接,身體立起,兩腳併攏站立。兩手上升至混元處,右腳跟隨之提起,右足第四、五趾尖點地。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34(五)兩掌上升至璇璣穴處,轉指尖向前,兩掌小指側併攏,繼續上升至面。爾後邊升邊轉指尖向外,兩掌根分開,轉指尖向後,兩臂上伸至似直非直,兩掌在頭上方,掌心向上,十指相對成托天掌。(六)掌臂從兩側下落平肩成一字,掌心向下。兩臂繼續下落,兩腿隨著下蹲,至兩臂與軀體成15°時,兩手拇指與中指相合成「鶴咀勁」。兩臂從體側上抬,兩腿隨著慢慢起立直身,至一字平肩時,放開鶴咀勁成陰掌。再行下落,重複三次。第四次下落時,右腳放平。順勢兩掌體前合攏,至小腹前成陽掌,中指相接,兩腿隨著起立直身。二、動作要領與意念本式動作一、四之第四、五趾點地是虛懸輕點,不可使之吃力(防其變實),上提之膝蓋不可外撇,否則氣不易上升。動作二、五的全部動作舊稱掌托天門,動作要連續。兩手到頭上方上托時,要閉目內觀兩中指之間的天空藍天。動作三、六中的起落,要瀟洒自如,下降時沉肩、落肘、坐腕而下,上升時肘腕放鬆而升,切忌兩臂直挺而僵。身體隨著上升時,不是兩腿用力,而是百會上領配合收下頦,兩耳根上提,拉動頸部大椎帶動身軀的起落,「神貫頂」即指此而言。與此同時,意念專註兩手之鶴咀。三、作用此式動作旨在將全身混元氣還歸於中,使下、中二田之混元氣充養上田。四肢的動作均為此而設。ⅩⅢ、混元一氣連天地(第十三式)一、動作姿勢(一)兩掌上升至混元位,兩掌左右重疊(左上右下)。兩手大指微微相接(此手式舊稱「定印」)。(圖4-118)兩手上升到膻中轉掌心向內。上升至額前翻轉掌心向外至額上。(圖4-119)兩手拉開,從兩側下落成一字,繼續陰掌下落與胯平時,內收兩掌至小腹前,兩手相合,左右重疊成定印手。此後重複上述動作,共三次。第三次兩手於小腹前相合重疊後,不變成定印手,而是變成雙環定印(兩手大指與二指成環,兩手大指端相接),上升至混元位。第四章 五元庄135(二)轉左手掌心向下覆於右掌,而後兩掌臂向兩側拉開,順勢轉兩掌心為斜相對,以肘帶動外展成一字平肩。然後轉掌臂向上劃弧,至額前兩腕相交,左手在上呈立掌,右手在下呈橫式陰掌。(圖4-120)兩手沿中線下落至混元位成頂天立地掌。(圖4-121)右手轉掌心向上,左手合覆於右掌,而後掌臂拉開,重複上述動作,共做三次。(三)放開兩訣,左手覆於右手,兩手拉開,中指按於對側第四指根,兩手相互握住成混元合印手。(圖4-122)端身正立,自然吸氣,呼氣發qing(清)音,共發五次。兩手還原體側,收功。二、動作要領與意念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36動作一之兩手定印上升時,兩拇指不可抵緊,同時要意念注意兩大指端之相合處。至額上兩掌拉開時,注視兩手先後拉開順序,兩手分開下落諸動作,要用目之餘光照顧,兩手體前上升時尤需注意注視兩手動作與姿勢,動作二之諸動作也是如此。當兩手至頭前上方時,亦尤需注意注視兩手動作與姿勢,必要時頭可微仰,但不可過,否則影響氣機。發音只發qing音,以收氣歸於混元位。三、作用此式是導順氣機還歸於混元位。第三節 臟真歸元法兩腳併攏,周身中正,目平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舌抵門齒縫,全身放鬆。(見圖1)指掌上翹,指尖向前,掌心向地。掌下按,腳趾上翹,重複三次。(見圖2)兩掌兩膝同時劃圓(方向為前、外、後、內)三次,反方向三次(劃圓動作要小,要勻而慢)。(見圖3)松腕轉掌捧氣體前上升,與臍平,掌指微合轉向肚臍,向腹內回收,向肚臍貫氣,(見圖4)兩掌平臍轉掌心向上,中指相接,掐混元指環,升至混元,(見圖5)做三個圓形開合,兩膝同時隨之劃圓三次(開合與劃圓方向均為前、外、後、內),反方向三次。(見圖6)而後兩掌升至胸前璇璣穴,放開指環,腳尖放平。(見圖7)轉指向前,(見圖8)向前伸出,與肩平寬,指尖向下,掌心向外,外撐三次,(見圖9)轉指尖向外、向上、向內,外第四章 五元庄137撐三次。(見圖10)撐住,兩臂外展成一字,外撐三次。(見圖11)轉指尖向上、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38向後、向下,外撐三次。(見圖12)再轉指尖向後、向上、向前,外撐,(如圖11)兩臂體前合攏,與肩平寬。(如圖10)松腕,轉掌心相對,連續轉掌心向上,(見圖13)小臂回收至胸前,兩小指外側併攏(此時應注意松肩垂肘), (見圖14)沿體前中線上升至兩眉間,(見圖15)做三個劃圓開合,兩膝同時劃圓三次(方向均為內、前、外、後),反方向三次。爾後兩掌外開至頭側,(見圖16)同時轉指端向後,掌心向上,(見圖17)如托天上舉,臂似直非直,(見圖18)掌指沿前、外、後、內方向劃圓三次,反方向三次。轉指尖相對,上撐,(見圖19)中指尖相接,轉掌心向下,下落至頭頂,中指點住天門,指背併攏,(見圖20)指根沿左、前、右、後轉三圈,反轉三圈,中指向頭深處點按。兩手變心訣(二、四、五指曲彎內扣,拇指掐中指第三橫紋), (見圖21)兩中指背相併,沿督脈下降。中指點山根,(見圖22)掌根左上右下轉圓三次同時發「惺」音三次,反轉三次同時發「惺」音三次。兩指左右分開至兩眼內眼角,(見圖23)沿上、外、下、內方向揉轉三圈,反轉三圈。兩指複合至山根,下行至鼻端之素窌穴,點按三次。(見圖24)兩指分開至鼻旁迎香穴,(見圖25)沿上、外、下、第四章 五元庄139內方向轉三圈,反轉三圈。兩指複合至鼻端,下降至人中水溝分開,兩中指按鼻孔下沿近鼻柱處,(見圖26)外拉九次,向內合九次。兩手中指背併攏,沿任脈下降至膻中,(見圖27)掌根左上右下轉圓三次同時發「心」音三次,反轉三次同時發「心」音三次。兩手落至心口,(見圖28)掌根左上右下轉圓三次同時發「香」音三次,反轉三次同時發「香」音三次。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40兩手鬆開變腎訣,小指相接,降至肚臍點按,(見圖29)沿腰帶向後至命門點按,(見圖30)翻掌心向外,(見圖31)發ei(欸)、yu(吁)、ying(英)音五次。小指沿腰帶向前,至肚臍點按,變兩小指橫向平行位,左手上升至膻中,(見圖32)左手向外下,同時右手內升,兩手交錯上下環轉劃圓,共五次。第四章 五元庄141至混元位松腎訣,兩手重疊(左內右外),兩大指指腹內扣,(見圖33①②)發「中」字音五次。左手上行經膻中至左側乳外上方,指尖向上,中指點雲門,肘貼肋;右手經右肋至背後,中指點命門,掌心按於右側腰間,按揉三次。(見圖34)爾後兩手沿原路回至混元位,兩手重疊,兩大指指腹內扣,再發「中」字音五次。(如圖33)兩手分開,右手經膻中至雲門,左手經左肋至背後,中指點命門,掌心按於左腰間,按揉三次,(見圖35)兩手沿原路回到混元位。變肝訣。掌心向內,肝訣手指相接,(見圖36)升至心口,沿肋弓分開至肋部期門、日月穴,轉食指尖向下按住。(見圖37)左手臂前伸與肩等高,屈腕,食指指天,拇指按在食指第三節指紋,(見圖38)兩眼凝視食指指腹,(見圖39)發TU「拘」兩音五次。左手落肘收回置於左肋。(如圖37)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42松肝訣變肺訣。(見圖40)兩大臂貼肋,掌心向內,兩掌呈橫掌向上,邊升邊轉為指尖向上,至鎖骨外端下方的雲門穴,(見圖41)拱腕抬臂,轉掌臂同時發「桑」、「嘶」、「松」字音,正反各兩次。(見圖42)兩手鬆開肺訣,內合至天突穴下方,互握成混元合印手。(見圖43)沿任脈下降至關元穴,(見圖44)沿左、前、右、後方向轉三小圈,反轉三圈。(見圖45)兩手從體左側上升至左肩前,(見圖46)經喉到右肩前,(見圖47)沿體右側下降回至關元為一圈,共轉三圈。第三圈回至關元時,混元手沿右、前、左、後方向轉三小圈,反轉三圈。兩手沿體右側上升至右肩前,(見圖48)經喉至左肩前,(見圖49)沿體左側下降至關元,共轉三圈。左手拇指往內點收,(見圖50)混元手沿體前升至印堂,(見圖51)向外劃第四章 五元庄143弧下降至臍下,再轉上至璇璣。(見圖52)向外劃弧,下降至肚臍上,再轉上至心口,外轉下落至混元處,(見圖53)發「清」——He、Li(喝哩)音五次。混元手落至關元,(見圖54)左手拇指往內點收,靜養。兩手分開,還原收功。(見圖1)第四節 本章小結一、五元庄是包容最豐富的一套功五元庄是智能動功的第三步功。這是智能氣功諸功法中練法最完備、內容最複雜的功法。就以練法來說,包括以意引氣的外混元練法,以形引氣的形神混元練法,以及以音聲引氣的臟真混元練法。就練功效果來說,它可以暢通人與大自然聯繫的通道;可以強化軀體混元氣的聚散能力與向臟真混元氣轉化的能力;可以強化臟真混元氣的混化能力與接受意識支配的能力等。對練功的要求也比較全面,歸納起來主要是形體要放鬆,意念要集中,姿勢要合法,手訣要輕靈,念訣要音清。二、五元莊重在音聲引氣與手訣式練功時一是注意手訣姿勢要正確,一是注意發音要準確,尤其要注意手訣點竅穴時與發音的配合,點竅穴意念要透入深部,並且體會發音後內部的變化。練發音與練功的發音最好分開練。開始練發音時,不配合動作與手訣,先出聲念,待發音的口型與音皆比較準確以後,再默念發音,但需保持正確的發音口型,最後進行意(神)念。配合動作練功時的發音,宜從默念發音開始,待發音與動作配合熟練後,再配合出聲發音,最後進行意念發音。當發每一髒的第三音時,要注意該字的內涵與作用,要主動地運用意識,促進其發揮作用,同時要自覺地調動情緒,並以之支配練功的神情。三、要注意混元竅中氣的開合聚散混元竅是傳統功法中的神氣並練的玄關竅,智能功也把它看作是神氣混融的處所,所以體認混元竅是非常重要的練功內容,不僅在練功中,而且在平時要經常發靈字音體會之,首先體會到的是發靈字音的「振動」部位,繼而體認到該處是空洞無涯、無形無象。至此後則要引動外氣在此間開合聚散。認真體會內外出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44入的景象,若能使神意與之緊密結合,則是傳統功法中的結丹,練此可直達高層次。另外,還要體認五臟之氣在混元竅混融的景象。初練功也可用以意引氣在混元竅進行開合聚散,這是採氣、補氣的妙法,可減少練功反應(主要指祛病反應)。四、未練一、二步功者,可否練五元庄回答是可以的,只不過收不到應有的效果罷了。當然對身心素質都比較好的人來說可以例外。因為五元庄調動氣機的範圍較廣泛,對氣虛的人來說,會有不敷支出的難以支撐的現象;但對身強體壯的人來說,則可加速練功進程。練智能功從哪一步功入手都可以,只不過先從捧氣貫頂法練外混元開始更有條理一些。智能動功的前三步功,重在姿勢變化與神意氣結合,因而動作較多。這一方面是每一勢都有其特定的練氣作用,練之效果快;另一方面,以形動而使神有所系,則心猿得安,進而使形神氣意相合,則逐步進入高層次了。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45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智能靜功包括站功、坐功與卧功。其特點都是從簡單的動作開始,經過對身形的調整以啟動氣機變化,而後形靜,通過純意念運動來達到練功目的。靜功主要指這後一段的形靜而意動的練法而言。第一節 站功(三心並站庄)三心並站庄是智能氣功的基本功,靜多動少,說它是動功也可,說它是靜功也可。以往我們是把它放在動功里講授的,現在把它放在靜功里講授,並未改變這一功法的性質,只是為了照顧靜功體系——站功、坐功、卧功——完備而已。Ⅰ、功法總口訣是:七竅閉合鼻撩天,踩氣兩手在穴邊,三心併合心念處,身輕氣爽笑開顏。一、姿勢要求(一)預備式1、兩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視遠方天地交界處,兩眼輕輕閉合,目光回收。口微閉,自然呼吸(鼻吸鼻呼),意念中鼻與頂部通天穴(百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46會前五分、外開一寸五分)相連。(圖5-1)2、踩氣:兩足跟不動,兩足尖外撇成90°,再以兩足尖為重心,兩足跟各外撇90°,兩足呈後「八」字形,如此動作後,氣即貫至兩腿外側陽經中。由於足內扣,足三陰經自然放鬆,故能加強經脈之陰昇陽降的功能。此動作舊稱踩氣。3、起式:足呈後「八」字形,手部動作、意念均與捧氣貫頂法起式相同。按捧氣貫頂法起式動作,做到兩掌在頭頂上方相合,沿頭正前方下降至胸前呈合十手。(圖5-2至圖5-9)(二)三心並站庄身形要求1、坐腕,帶動臂下落,兩手掌根慢慢分開,掌心內含,十指尖輕輕相接,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47兩手呈半個球狀。兩手置於腹前,掌心對肚臍。屈膝下蹲,膝不能過足尖。大腿根部空虛,腰部命門向後突,呈似坐非坐。(圖5-10、5-11)站庄姿勢的高低依練功者的體質而定。約站半小時。能長時間地站更好。2、身形要求頭要中正,虛凌向上,似懸空中。目似垂簾,含光默默,目光隨眼瞼閉合而內收,與意念合而為一。舌抵上齶,展眉落腮,似笑非笑。含胸,含胸是將胸骨柄與兩乳頭之間的三角地帶放鬆;拔背,拔背是大椎穴向上領直通百會,使脊骨伸直,同時需注意兩肩胛骨自然放鬆下沉。含胸拔背的目的是使胸腔開擴,胸背放鬆。松肩空腋,肘墜而懸。坐腕,含掌,舒指。松腰,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放鬆,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松胯,包括髖關節和骶髂關節的放鬆。尾閭下垂指向地面,以兩足跟的連線為一邊,向後劃一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即為尾閭的指地點。調檔提會陰。松膝,輕輕內扣,稍向前屈,但髕骨要有微微上提之意。踝放鬆,足平鋪。(三)收式身體慢慢直立,雙腳併攏(按預備式踩氣逆動作),雙手轉指端向上,胸前合十,繼續上舉至頭頂上方,意想舉向天頂。兩手沿天邊慢慢分開,轉掌心向前,雙臂由兩側下落與肩平,逐漸轉掌心向上,沿天邊向體前合攏,與肩等寬。掌臂微微內收,掌指(同時用意念)回照印堂穴,爾後,屈臂下落、兩肘回抽,兩掌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48指端指向第六、七肋間,用中指端向大包穴貫氣,再向後伸出,兩臂向兩側外展,展至體側時,轉掌腕使兩掌心斜相對,向體前合攏,雙手重疊放在肚臍上(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圖5-12至5-15)揉腹,左右各轉九周,溫養片刻。兩手分開,置體側自然下垂,兩眼慢慢睜開。二、意念活動本庄法多守下丹田(臍部),方法是意念從周身各部向丹田集中,頂心向下,腳心向上,手心向內,「三心」向丹田併合。「三心並」即由此命名。初學功者,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49意念頂心、腳心、手心可以分別逐個向丹田並。向丹田併合後,意念即可放開,安靜、放鬆地站庄。當意念從丹田跑掉時,再重新向丹田併合。三、功效本庄法發動真氣快,富力強身作用明顯。很快即可出現身體微晃動或微顫,身有熱感,兩手之間出現吸力與張力,有難以外分與內合之感……此庄法不僅適於病人鍛煉,而且是武功基本功,是練動功松腰胯、松尾閭的捷法。站此庄只要姿勢正確,不會出現自發動作。微晃或微顫是身體放鬆的表現,與自發功不可同語。但要注意:切不可把意念專註在「晃」、「顫」上,否則也會因意念的強化作用而呈現自發動作。Ⅱ、怎樣練好三心並站庄一、正確領會、實踐總口決的內容以口訣調整精神境界,使練功者進入練功狀態,它貫穿於站庄的全過程。口訣為:「七竅閉合鼻撩天,踩氣兩手在穴邊,三心併合心念處,身輕氣爽笑開顏。頂心向下歸丹田,手心向內歸丹田,腳心向上歸丹田,三心併合歸丹田」。下面結合動作對口訣作解釋。練功開始,要求周身中正,全身放鬆。目視前方天地交合處,兩眼輕輕閉合,目光勻速回收,收視返聽。收視返聽是指人的眼、耳、鼻、口七竅集於一處,使精神內守。目光回收至與百會穴垂直處相合以收神,耳不聽外界聲響,體會返聽收視與百會垂直相合後的動靜;舌抵上齶,上下門齒接觸,口唇輕輕閉合。鼻子怎麼內守呢?鼻以意念下至會陰,從尾閭向上至頭部,引眼耳舌一起,往百會穴前五分、旁一點互寸的通天穴一撩,如伸出兩個須子的觸角,在頭頂上方相合,收入頭部的裡面。用「七竅閉合鼻撩天」布意,把神收回,使頭部氣血充足。踩氣兩手在穴邊,是指兩腳踩氣分開呈後八字,氣即貫至腿外側陽經中,足內扣足三陰經自然放鬆,俾加強經脈陰昇陽降之功能,使腳和下肢整個底盤氣機充足,人的頭腳用氣連在一起,整個人體氣機得以固定平衡。手在人體中部,如碗狀扣在肚臍上便於聚氣。我們智能功直走中、上二田,由於生活中精氣神的平衡業已形成,如若不管下田,氣收攝不住精易丟失,故而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50相應照顧到下丹田。手放在肚臍處,上至頭下至腳,上下一裹,氣聚合一起,頭、手、腳三關布意,全身神、氣集中,意念比較純正了,就三心並往丹田。三心並往丹田,一般說先從頂心並往丹田,方法是先想頭頂,馬上想肚臍裡邊,像手電筒往下照射,千萬不要想氣行走的具體路線和過程,否則會出毛病。也就是說練功時只管意念,不管氣,這樣就可以收混元氣而不是後天的濁氣。手心向內歸丹田,初練者不會歸,可用掌心往裡一縮,馬上想肚臍里,使意念、形體和氣機相合從身體裡邊走,只要有從裡邊歸丹田的意念,就可以起作用。千萬不可手心直對著肚臍從外邊並,也不能故意引著氣順著胳膊往肚臍走。從手心歸往丹田,也可以一個手心一個手心地並往丹田,習慣後就可以同時併合。腳心歸丹田同上方法。熟練後,可以從頂心、手心、腳心延伸出去,象五條大氣柱子往丹田裡拽氣。丹田位於肚臍與命門的中間地方。三心並站庄,就是從丹田這個地方制約外面,向里拽氣。當站庄姿勢合度,氣機通暢,沒有雜念,似守非守地守著丹田,身體會有舒服感,心裡喜悅,面帶莞爾笑意,即身輕氣爽笑開顏。三心併合的具體方法有三:一是上述的三心併合方法:即從人體「三心」處向丹田併合;二是從人體的「三心」的外面延伸線的無限處(即虛空)向丹田併合。這二者雖然僅有這麼一點區別,但劃定了兩者鍛煉的內容前者屬內混元,後者屬外混元。三是配合呼吸,吸氣時三心並向丹田,呼氣時從丹田部外開向三心處(可與前面兩種中任一種配合)。不僅如此,三心併合到丹田在不同練功階段,併合到丹田的位置也不同。開始時併合位置在肚臍內;練五元庄後,併合位置在混元竅;練中脈混元後,併合位置在腦中心。二、正確的姿勢是練好三心並站庄的基礎前面講到的各部身形的姿勢都要認真地去做,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腰與尾閭,這裡再詳細地講述一下。(一)松腰:腰椎脊柱、腰韌帶、腰兩側肌肉、脊關節都要放鬆。用百會上頂,尾閭下垂,上下牽拉把腰抻直,不是硬挺。腰不向前塌,要向後突,但不能癟肚子。一般說身體健壯者丹田氣足則腰板直。體弱者,丹田氣量少,脊柱無力充斥難以支撐身體重量,才用腰前塌來維持平衡而產生不正常的生理彎曲。腰對丹田,丹田氣足腰椎脊柱自然可以向後伸直。松腰的方法,首步應練三心並站庄,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51可輔助練習面壁蹲牆:即腳尖頂牆,兩腳併攏,腰向後放鬆,胸內含。起時用百會穴上頂,把身體拉起來。練氣功只有把腰鬆開,才能使周身氣血流通,腰松不開,易導致人體的陽氣上升的多下降的少,會出現虛陽上越,得高血壓、腦溢血、半身不遂等病。腰為腎之外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陽化生陽氣,注於氣海以滋補全身。腰為人體重要支柱,故練功家特別重視。松腰為三心並站庄中的重點。尾閭:一般不練氣功者,脊柱有生理彎曲,古稱「九曲黃河」。生理彎曲形成頸項向前彎,胸椎後突,腰椎前彎,骶惟向後,尾椎向前,尾骨尖後翹。體弱者丹田氣弱,彎曲度大藉以代替丹田氣之不足來支撐身體平衡。我們智能功的三心並站庄,就是要解決脊柱的不正常彎曲,使之氣機通暢,強健身心。三心並站庄對尾閭的要求是,兩腳呈後八字,腳後跟劃連線為邊長,向後劃一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即尾閭下垂的指地點。初練站庄者,姿勢可略高些,尾閭夠不到三角形中心,臀部可能有些後翹,待腰放鬆,能直著向後突,臀就不翹了。大腿根部要後收成一虛空的三角,有往後坐的意思呈似坐非坐狀,這樣身體是整著放鬆下來的。腰不鬆開尾閭就難垂到位置。與此同時還要把骨盆後面的骶髂關節分開,站庄的足勢與膝內扣使大腿根部往兩側擰掰著,就是用姿勢和氣要衝開骶髂骨,形神庄第七節開後胯也有此作用。胯鬆開尾閭才會動。腰、尾閭在站庄中十分重要。站庄姿勢正確與否要解決兩對矛盾:腰松後突,小肚子不能往回癟;大腿根部後收呈虛空的三角使尾閭對準指地點,臀部不能後翹。解決的辦法是,百會上頂,尾閭下垂,上頂下墜把脊柱抻直的同時,用丹田氣充斥使腰向後放鬆,臀部後挪,大腿根部虛空,使脊柱的運動範圍加大。垂尾閭的同時必須提肛,免得氣機下降而出現下肢靜脈曲張或疝氣。(三)順便介紹一下目前社會上的幾種站庄:形意拳站庄要求尾閭垂在兩腳後跟連線的中點上,腳呈外八字;八卦掌站庄要求裹臀靠胯,丁字掌;少林站庄要求馬步庄,童子拜佛,主要是泛臀,挺胸疊肚,把肚子收起來。基本上是這三種,一種裹臀、一種泛臀、一種垂尾閭,我們是垂尾閭,與太極拳和形意拳的尾閭相彷彿。有些門派的站庄為把胯關節鬆開一開始就要求泛臀,然後尾閭前扣,目的把會陰封住,便於接通任督二脈。有的為扣尾閭(一般是扣骨盆),採用裹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52臀靠胯之法來練。各家門派為達松腰、松胯、垂尾閭之目的採取的方法和著眼點各不相同,這就是目前有各種不同站庄的原因所在。大家明白各種練法的用意、好處,從而進一步掌握三心並站庄的動作要領,理解其目的,便於掌握規律。附:站庄松尾閭四步功動功與內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談及松尾閭者。然尾閭能運動周身之陽氣(陽維脈就在這裡——依紫陽八脈經)。尾閭不松則氣難以靈動。在尾骨與骶骨相接處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氣血轉輸之處。前賢云:「欲松腰胯舍尾閭而何求」。1、垂尾閭:按前述站庄法練功,尾閭下垂,呈似坐非坐相。能否練好垂尾閭的關鍵在於:尾閭下垂指向地面的位置是否正確。初練功者下蹲程度小,尾閭與指地點的連線成一向後的斜線,隨下蹲的程度加大,其連線亦漸趨垂直,待成垂直線時,即可轉入第二步功法。2、泛臀:繼上式,兩足平行站立,上身不動,兩股骨頭(髖關節部)向外後撐,膝內扣微微內收,大腿根內側放鬆,向後收,臀向後突(上身勿前傾),但不是上翹。這一動作可以拔開腰骶關節,鬆開臀後面的骶髂關節(這是一個假關節,除婦女妊娠後期外,一般不能鬆動),從而使臀向後、外泛(亦做翻)張,至骶髂關節能鬆動,即可轉入第三步功法。3、扣尾閭:隨著泛臀的練習與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閭逐漸移到指地點的後面,該連線開始形成向前傾斜的直線,於是尾閭從下垂狀態變成向前扣的狀態。指地點可以從三角形中點漸向前移,直指兩足線中點上。待下蹲到大腿呈水平狀時,即可進入第四步功法。4、轉尾閭(亦叫尾閭劃圈):兩足尖稍向外撇,兩手向前或側平舉,開始尾閭做前後劃弧動作,繼而做左右劃弧動作,最後轉圈動作。此式與形神庄中的轉腰涮胯動作似同實異。彼是力催形動,轉動整個骨盆;此乃丹田氣動,轉動僅在尾閭。古人把尾閭轉動喻為鍾錘、鐘擺,一是表明其重視程度,一是為保密。須知這是腰胯全松以後之事:尾閭靈動自如,氣機圓活無滯,已達全身一家、意念合一之境界。與開始即以意念為用而調動一些混元氣不可混語也。綜觀上述可知,今日練動功的雖有的強調「垂尾閭」,有的強調「泛臀」,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53有的強調「縮臀靠胯」(也有扣尾閭之功效),實質並不矛盾。因三者是松尾閭不同階段的要求。當然,如果把某一階段的要求局限化,當作整體或當作唯一正確姿勢,則是以偏概全了。松尾閭古人視為練功訣竅,奉為至寶,秘而不宣,至今少有知者。筆者數年來曾對少數人談過這一功法(指尾閭如鍾錘),但未詳明練法。為避免以訛傳訛,為使這一古法為廣大人民健康服務,不揣冒昧,將這一功法分為四步功法介紹。實際上四個階段是一氣呵成,互相聯繫、彼此滲透的。第二節 坐功與卧功Ⅰ、坐功坐功,分自然坐功與混元坐功兩部功法。一、自然坐功顧名思義了,自然坐功是自自然然、隨隨便便地一坐,什麼也不想就行了。以前我們稱此坐法為「傻坐靜等」,它是智能坐功的奠基部分。(一)姿勢:取任何一種坐勢均可,要求身體放鬆,頭自然前俯呈低頭狀,口齒合攏,舌呈自然狀態,可舌抵上齶,也可抵門齒, 胸微含,腰背微曲後突——自然放鬆狀。兩手可用「混元合印手」,也可隨便一放。(二)意念活動:把意念和虛空相合,什麼也不想,但要注意,當意念想虛空時,不是把意念的注意力都放在外邊,而是放在混元竅一部分,好似放風箏似的,放出去和虛空相合的意念,好比是在空中飄蕩的風箏,放在混元竅的意念,好比是風箏的線。這個比喻的中心意思是,意識活動雖然什麼也不想,只與虛空相結合,但是不要忘記混元竅。練功時虛空是模模糊糊的,混元竅也是模模糊糊的,混元竅是虛空的中心。(三)練功效應:此坐法屬傳統功法的自然清靜法門,練之無任何流弊,素質好者可直指本源,直超上乘,可體察到混元竅的空洞無涯、虛靈勻凈的景象,神不散亂則可體察到外界虛空混元氣進入混元竅的景象,若能主動運用神意把外來混元氣與混元竅本有的神氣結合,則直入高層次。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54一般來說,形體放鬆,精神集中後,內氣會逐步暢通、充實,練功不久,喉嚨部放鬆,可出現好像打鼾那樣的聲音,但心中不是昏睡狀態,而是模模糊糊的,當發出似乎鼾聲的聲音時,心中就有了靈明的感覺,若能於此時靈明之際,自覺地把意念集中於那一剎那間的感受,不使之失去而保持之,此即古之所謂「敬持勿失」,亦可使功夫上達。大多數人往往對此境界當面錯過,抓不住,但也有效果。練功一段時間後,隨著內氣的充足,軀幹會於坐功時,不知不覺地自然伸直,頭也會自己抬起來,此時則應隨著這一變化而端身正坐了,至此則可以做混元坐功的鍛煉了。(四)收功:意識中發出收功命令繼而默念「收功、收功」,暫勿睜眼,在閉眼狀態下,環視周身一遍,然後睜眼,起坐即可。二、混元坐功此是智能靜功的主功,練功歷程也分外混元、內混元、中混元三個階段,不過練功方法不像動功那樣,各階段功法有明顯區別,只是在練功的過程中,依據需要來調節意念活動的內容罷了。(一)姿勢1、預備式:取任何一種坐勢均可,端身正坐,百會上領,下頦回收,目似垂簾或微微閉合,含胸拔背,腰前塌,兩手成混元合印手置於腹前。調身完畢後,默念「開始練功」。2、起頂天立地掌:鬆開兩手,轉掌心相對,兩臂前伸,似直非直,向上捧氣至頭頂上方向頭頂貫氣,停留一個呼吸的時間(此時要注意體會頭頂是否有跳動感,如無任何感覺,可收縮頭皮下的腱膜數次,自可產生氣感)。而後兩手下落,至額前,兩腕相交,左手在上呈立掌,右手在下呈陰掌,於此同時兩手扣成混元指環訣。兩手沿中線下落至右手混元指環正對混元竅,左手的混元指環正對膻中穴,此即頂天立地掌。3、叩齒攪舌:先叩門齒9 次,繼叩左臼齒9 次,繼叩右臼街9 次,最後再叩門齒9 次。而後攪舌,舌尖抵上門齒從中央到左上臼齒,到左下臼齒,到右下臼齒,到右上臼齒為一周,共繞三周,再反向繞三周。然後舌尖點上齶三次,點下齶三次,點上下門齒縫三次,然後舌自然放在口中,舌尖微下收,意念中把舌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55尖對向混元竅,而後進入練靜功狀態。(二)意念活動1、外混元練法。藉助呼吸導引內氣外放,外氣內收。有兩種方法:①雙嚮導引法:呼吸對氣的導引作用有兩種不同表現,對人體內之氣,是吸,開、升;呼,合、降。對人體外之氣,則是吸,合入;呼,開出。智能靜功之雙嚮導引,是對人體內、外二氣同時導引。用腹式呼吸,吸氣時胸腹壁層外向擴張,意念隨胸腹外張從混元竅部位擴散軀幹(熟練後可延及四肢)皮表,與此同時,意想外界混元氣向人體皮膚層聚攏;呼氣時,胸腹壁層內向回縮,意念隨胸腹之回縮從皮表集中到混元竅部位,與此同時,意想皮表混元氣向周圍虛空擴散。此過程是兩個活動內容同時反向進行:吸氣時人體內之氣被意念引著外達皮表,外界混元氣被意念引著內聚於皮表;呼氣時,人之氣內斂,外界氣外散。如此練之,不僅使皮表之氣充盈,而且加強了氣的內收、外放的功能,唯此法不易掌握。②單嚮導引法:此法藉助呼吸的「吸合呼開」的作用。呼氣時意念從混元竅外開到六合虛空(上下左右前後)之中,吸氣時意念從虛空集中到混元竅。2、內混元練法。練外混元到感覺到氣隨意念運動,能感覺到皮表內、外氣出入後,即可練內混元。其意識活動是:意念縮提會陰,即所謂「封閉海底」之意。切忌用力,而是意念微微一照而已。同時開張體側的帶脈穴(在第十一肋骨端下方平臍處),開成與會陰成一個三角形,配合腹式呼吸的吸氣;呼氣時從兩側帶脈穴向內上聚攏到混元竅,此為一個呼吸,共行3 個呼吸。從第4 個呼吸開始,吸氣時兩側大包隨吸氣向外開張,此穴開張是牽連著混元竅開張,呼氣時兩側大包向內上,合攏至喉頭,共行3 個呼吸。從第7 個呼吸開始,吸氣時,兩耳尖與頭側的天沖穴部向外開張,開張時牽連著上齶的軟硬齶交界處的中線處開張,呼氣時從天沖向天門穴合攏,共行三個呼吸。從第10個呼吸開始,吸氣時,意念從混元竅開向三心(頂心、手心、足心),呼氣時從三心合向混元竅,反覆習練不止。練此功時有的人會出現呼吸停止現象,不必理它,任其自然,切勿緊張。過一會或是呼吸自變,或是出現胎息。(中混元練法,暫先不傳授)(三)收功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56把頂天立地掌變為混元合印手,默念「收功、收功、混元靈通」。然後閉眼轉目,環視周身上下一遍,把混元掌變合十手上升至面部,分開兩手敷面,上升敷頭部掠至後頭部,然後沿頸側落至前胸,掌心對胸內,兩手指尖相向,下降至臍,還原體側,睜眼起坐。Ⅱ、卧功卧功一般採取仰卧式,枕頭稍低些,以3 寸左右為宜。一、姿勢仰卧,兩臂置頭兩側,兩掌在頭上方稍外些,掌心對向頭頂,與捧氣貫頂的貫氣姿勢相近。兩腿微曲,兩足掌相對,相距約15厘米左右。二、意念活動(一)用意念放鬆法指揮周身放鬆:意念順序是頭、頸項、肩、肘、腕、掌指,又回到頭、頸項,然後胸背、腰腹、骨盆、胯、膝、踝、足、趾,要反覆三次,以便全身放鬆。(二)練外混元時的意念有兩種內容:一是外想虛空深處,如意想銀河系深處,同時內想混元竅深處,兩者聯繫起來意想,有些人則感到是從混元竅中想虛空深處,這樣可體會到「虛無玄關」的景象,是高層次境界,但不能強求,其中著一絲痕迹、形象都不對。此方法何種姿勢皆可用,非獨卧功而獨有也。二是想點稍具體的,如把人體內外聯為一體,方法是人體之混元竅與天空中的北極星連在一起想,可默念「靈」、「星」二字。念「靈」字時意想混元竅,念「星」字時意想北極星;念「靈」字時呼氣,念「星」字時吸氣,呼吸要均勻,不可勉強。(三)練內混元時的意念:這是比較繁雜的一種方法,意念隨身體竅點逐次移動,身體竅點共有14個,位置是兩掌心(2)、兩肘關節中(2)、喉頭(1)、兩乳中(2)、兩府舍(位於髂前上棘的內下方)(2)、會陰(1)、兩膝關節中(2)、兩足心(2)。共4 個序列,每個序列若干個竅點。1、左手序列:①左掌心、②左肘中、③喉頭、④右乳中、⑤左乳中、⑥左府舍、⑦右府舍。2、右手序列:①右掌心、②右肘中、③喉頭、④左乳中、⑤右乳中、⑥右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57府舍、⑦左府舍。3、左足序列:①左足心、②左膝中、③會陰、④右府舍、⑤左府舍、⑥左乳中、⑦右乳中。4、右足序列:①右足心、②右膝中、③會陰、④左府舍、⑥右府舍、⑥右乳中、⑦左乳中。從以上諸序列中可以看出,軀幹的兩乳中與兩府舍穴,是4 個序列中共用的,喉頭是兩個手序列共用的,會陰是兩個足序列共用的。而每一個序列就是一個七星圖。練功時,意念依序列竅點發放指令,讓竅點部位放鬆,同時默念序列的數字。譬如,令左掌心放鬆的同時念「1」, 令左肘中放鬆時念「2」,依次類推,而且每一序列都是往返進行的,完一序列,再進行另一序列,上肢結束後,進行下肢。男人從左手序列開始,女人從右手序列開始。具體方法:以男人為例,順序是:1、2、3,3、2、1,1、2、3、4、5、6、7,7、6、5、4、3、2、1,為一遍,共行3 遍;然後行右手序列,順序同。3 遍後,行左足序列,順序同。行了3 遍後,行右足序列。行3 遍後,寧心觀照體察14個竅點。行此功法一般多是睡前練之,往往練不完4 個序列就入睡了。或者於觀察竅點過程中入睡,因此不必收功。如欲收功,把意念集中混元竅中,稍停,發收功的意識指令即可。對於坐功與卧功,在智能氣功中不佔重要地位,它只處於輔助練功的位置,也不擬廣泛推廣。因為它的意念活動較複雜,與智能動功不搞特殊意念活動的練法相對照,練時有一定的難度,同時不易進行集體練功發揮組場效應。這裡介紹之,一是讓大家掌握一些輔助功法,一是為了系統功法的完整性的需要。第三節 簡易功法介紹本節中所介紹的小功法,均是前幾年部分智能氣功同道習練過的功法,簡單易行,對強身健體作用顯著,由於不便于歸哪一類中,故特列此一節。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58Ⅰ、抵穴坐功一、姿勢要求1、端身正坐,閉口合齒勿用力,舌尖抵上下齒縫間(身軀各部要求從略)。2、盤膝:散盤、單盤、雙盤均可。3、坐物,用一小於乒乓球的圓形硬物抵住長強穴(置尾閭下方、肛門上方即可)。4、手勢:左手大指掐中指尖端,右手大指掐於左手第四指根部橫紋偏大指側(舊稱「子午連環訣」),兩手置於小腹前或腿上均可。(圖5-16)此法亦可坐在椅上練,上身要求同前,兩腿與肩等寬,兩足平行平放在地上,大腿呈水平狀與小腿成一直角。尾閭骨尖端坐在椅或凳之一角上,以之支撐全身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59重力。(圖5-17)坐的時間不限,以能堅持為度,從1—2分鐘開始,切勿急於求成,否則會引起尾閭部的局部壓擠傷而疼痛難忍。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要時時練、反覆練。二、意念活動意守長強穴。三、功效此法培益真陽作用明顯。若不用「子午連環訣」則可發生自動。適用於各種虛證的治療,不易入靜者練之尤宜。附:此法與龍門派練大周天之「坐木饅頭」似同實異,彼以圓物抵住會陰穴,是「三關蹊路防漏」之守形的方法之一,其用在大周天;此是抵住長強穴,目的是促進陽氣的發生與上行,是入門之練法。Ⅱ、揉腹卧功一、姿勢要求1、仰卧,兩腿平伸。2、左手掌按於上腹正中,右手掌按於左手背。3、兩手沿順時針方向(上、左、下、右)揉動。不是在皮膚上摩擦轉動,而是粘著皮膚轉。按力由輕而重,逐漸增加。轉速要慢而勻,手要穩而沉,範圍要由小而大。(圖5-18)二、意念活動神隨手轉,不即不離,意注腹中,隨動環轉。三、功效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60此法是培益中氣、是少林派(易筋經)練氣入膜之要法,是「神勇餘力」十二月功法的第一步,是武功內壯法之一。練一周左右可感覺腹內氣隨手轉呈恍惚蕩漾之象。練1—3個月,中氣倍增,自覺氣力足有精神,說話聲音洪亮(有膛音),上腹部豐滿,腹直肌腱劃部分豐滿,以及腹中線之凹消失。這是「筋膜騰起」之徵驗。此法不僅適用於中氣不足者及胃腸病患者鍛煉,而且是習武功內壯之秘訣。Ⅲ、蹲牆功一、姿勢要求面對牆壁,兩腳併攏(開始時可兩腳分開,平行站立與肩等寬),腳尖與牆跟接觸,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然後下蹲。蹲時兩肩前扣,含胸,鼻尖觸牆,頭不可後仰,腰向後突,不得前塌,蹲到大腿呈水平狀態時,可以停留一會再往下蹲,蹲到極限再慢慢上升站起,起時鼻尖也要觸牆,故此法又稱面壁蹲牆法。反覆進行,多多益善。本功法無需用意念,只要認真蹲、起即可。當然若能下蹲時意守臍內,上升時意守百會效果更好。二、功效:本功法是松腰秘法,反覆練之可幫助松腰。腰一旦放鬆,則周身氣血易於流通,不但強身壯體效果明顯,而且是調整氣機的良方,可以糾正身體各部分已紊亂了的氣機。只要不是神經失常,無論哪裡的氣不順,皆可以此調理,只要堅持練習,若達到能一連蹲數百次,堅持習練,無不愈者。Ⅳ、貫氣健身法本功法是把捧氣貫頂法與五元庄的部分內容抽出,經簡化,專為預防1988年傳染性肝炎的流行而編製的。後經實踐證明,不但對預防肝炎取得了效果,而且對很多疾病療效也很突出,它適用於那些實在無時間練功的人習練,功法如下: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61一、預備式兩腳併攏,周身中正,目平視前方,兩眼輕輕閉合,目光回收,舌抵上齶,全身放鬆。(圖5-19)二、「頂天立地」暢氣門(第一節)以小指帶動指掌上翹,指尖向前,掌心向地,掌臂微下按。(圖5-20)兩掌兩膝同時劃圓(方向為前、外、後、內)三次。(圖5-21)劃圓的動作要小、要勻、要慢。按地劃圓的意念是掌心與地中混元氣相接。爾後松腕轉掌,捧氣體前上升。(圖5-22)向小腹回收,向肚臍貫氣。(圖5-23)兩掌平臍轉掌心向上。(圖5-24)中指相接,升至心口做三個劃圓開合。(圖5-25)兩膝同時隨之劃圓三次,劃圓的方向為後、外、前、內。(圖5-26)而後,兩掌升至胸前璇璣穴轉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62指端向前。(圖5-27)掌根貼胸,掌心向上(此時應注意松肩垂肘),沿體前中線上升至兩眉間,做三個小劃圓開合,兩膝同時劃圓三次(方向均為後、外、前、內)。(圖5-28)而後,兩掌外開至頭側,同時轉指端向後,掌心向上,如托天上舉,上撐,掌指沿前、外、後、內方向劃圓三次。(圖5-29)動作要慢而勻,要劃得圓。意念以掌心向上撐天,在天上劃圓。而後,松腕,手指指天,兩掌相對上拔。(圖5-30)兩掌相合。(圖5-31)沿體前中線下落至心口,兩手指似接非接,掌根分開,掌心內含,呈桃狀。做三個劃圓開合(動作開至兩手十指尖相距三指寬,合時指尖不要接觸)。兩膝同時劃圓三次(方向均為後、外、前、內),動作要慢而勻。(圖5-32)而後,兩手從心口分開至乳頭下沿肋弓劃圓弧,同時口發漢語拼音中的tü音,落至下丹田(小腹關元穴處)合住,呈桃狀。(圖5-33)在發音將結束時,要有意識地收縮會陰穴,發出的聲音要小,自己剛好能聽見即可。本節功通過撐天劃圓(頂天),按地劃圓(立地),三處劃圓開合及兩膝轉動,把周身的毛竅、經絡、穴位、皮腠打開,暢通氣門與大自然連通。三、「臂攬乾坤」氣歸身(第二節)接上式,兩手分開,掌心相對,虎口帶動,兩手捧氣,體前上升,與肩平寬,轉掌心向上,掌心微含,中指回照印堂。(圖5-34)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外,立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63掌,外撐。(圖5-35)向兩側外展成一字(意念沿天邊向外展開),外撐。(圖5-36)松腕轉掌心向上。(圖5-37)意念在天邊將氣攪起,沿天穹向上捧至頭頂。兩手微內扣,將氣從頭頂貫入體內(圖5-38)。外導內行,兩掌從體前下落,到胸前變掌心向內,至心口兩手分開至乳中穴,沿肋弓劃圓弧下落至小腹(兩手敷於小腹,十指斜相對),兩手沿肋弓下落的同時發tü音。(圖5-39)發音要慢,聲音要小,心中一振,直振動到肝臟。兩手在小腹前分開,至體側。(圖5-40)體側陰掌上升,成一字。立掌,外撐。(圖5-41)意念兩臂沿天邊向體前合攏,與肩等寬、等高。(圖5-42)松腕轉掌,臂隨掌轉。意念將天邊混元氣攪起,兩臂沿天穹捧氣至頭頂,兩手微向內,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64向頭頂貫氣。(圖5-43)兩掌沿項向下導引。(圖5-44)沿肩繞至體前,由腋下向後,向下導引至命門穴,用中指點按。(圖5-45)兩掌敷於京門穴,轉指端向前沿京門穴、日月穴至中脘穴劃個半圓形,同時口發tü音。(圖5-46)繼續下落至小腹(兩手敷於小腹,十指斜相對)。兩手分開至體側。兩臂之間成90°角捧氣上升(意念拉著地中混元氣至天地交接處,沿天邊向上捧氣)至頭頂上方,掌心微向內,從頭頂向體內貫氣。(圖5-47)兩掌從頭側沿耳下落至肩前,體微後仰,頭不仰(意念頂天), 大指經腋下到體後。(圖5-48)虎口張開在體側,同時口發tü音。兩掌從腋下沿肋弓向下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65至胯骨尖處,體復原位,拇指轉向前,兩手攏至小腹關元穴,呈桃狀。(圖5-49)本節通過三個不同方向捧氣,廣收大自然界混元氣貫體,三次發tü音,振動臟腑,使肝脾氣血和暢。四、「人天混元」健身心(第三節)接上式兩手呈桃狀,指尖似接非接在小腹關元穴做三個弧形開合,同時兩膝隨手的開合從後、外、前、內劃圓三次。(圖5-50)兩手開合的動作要小而慢,合時指尖不要接觸。而後,手勢不變,兩手呈桃狀,指尖似接非接,自體右側上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166升至頭頂。(圖5-51)從體左側下落至小腹,如此轉三圈後,兩手置小腹前,反轉三圈,自體左側上升至頭頂。(圖5-52)從體右側下落至小腹。兩手在小腹前做三個弧形開合,兩膝隨手的開合做從後、外、前,內劃圓三次。(圖5-53)兩掌逐漸合攏上升至心口合十。(圖5-54)指端向上舉至頭頂,上拔。(圖5-55)兩掌分開,掌心向前,在體側下落成一字。(圖5-56)轉陽掌體前合攏,與肩等寬,中指回照印堂。(圖5-57)落肘回收,兩手置於腹前,十指斜相對,從外向內劃圓收氣三次。(圖5-58)第一次收氣從小腹向外、向上劃弧至膻中高度收回,落至小腹。第二次起落稍小些,劃弧至心口高度回收。第三次收氣進肚第五章 智能靜功與簡便功法167臍,兩手重疊在肚臍上(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養氣片刻。(圖5-59)分手還原體側。(圖5-60)慢慢睜開眼。本節功的繞體左右轉圈類似大的卯酉周天,使人天混化。本功幾個穴位的位置:關元穴:前正中線臍下3 寸。中脘穴:前正中線臍上4 寸。膻中穴: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兩乳之間)。璇璣穴:前正中線,天突穴下l 寸。日月穴:期門直下一肋,即第七肋間。京門穴:十二肋遊離端。印堂穴:兩眉間連接線之中點。乳中穴:乳頭中央,相當鎖骨中線第四肋間下方。乳根穴:乳頭直下,乳房下溝凹陷處,相當第五肋間。
本書引用書目169本書引用書目1.《黃帝內經》2.《太平經》3.《道家養生學概要》4.《雲笈七籤》5.《拳經》6.《樂育堂語錄》7.《中和集》8.《修仙辨惑論》百度雲 網盤-全部文件 http://pan.baidu.com/disk/home#category/type=6
推薦閱讀:
※如何科學的進行啟蒙教育
※80%的人比豬胖,不信看圖了解一下
※性選擇——人類的由來,科學家辯手的下半場!
※全能悖論 完全可解
※科學家研究發現5億年前DNA「錯誤」致進化出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