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是什麼?
如果你注意觀察,每逢春節都會看到有這樣一副對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意思就是在鞭炮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溫暖的春風吹來新的一年,喝點驅邪避瘟的屠蘇酒正好。
其實,這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元日》里的兩句,原詩還有後兩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千門萬戶瞳瞳日,好理解。千家萬戶都沐浴在春日裡。新桃舊符是寫詩的時候,省略了字的說法(體裁所限),其實應該是新桃(符)換舊(桃)符。
而所謂桃符,在這裡你可以理解為春聯。為什麼不直接叫春聯呢?這是因為我們談傳統的時候,要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跨度,很多現象是有演變過程的。秦漢以前過年,大家喜歡在大門兩邊懸掛用桃木做的板子,那時候的人認為此舉可以驅鬼壓邪。這就是所謂桃符。即使是桃符也是有演變的,據說最早的時候桃符上畫的是降鬼大仙「神荼」、「鬱壘」(《山海經》上記載的捉鬼的神人),到了後來就乾脆寫字了,多為「元」「亨」「利」「貞」(《易經》卦辭,寓意吉祥)這種,再後來覺得寫一個字不過癮,就在上面加字。慢慢越加越多,發展出了寫對聯的桃符文化。
到了宋代,大家乾脆開始在紙上寫對聯,這基本上就是今日人們所熟知的春聯。
明代文人陳雲瞻在《簪雲樓雜話》里說: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傳旨「公卿士庶之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也就是說朱元璋都下了命令,要大家貼春聯。而且據傳說他去私訪(相當於檢查),還碰到了一戶人家沒對聯。細問之下,發現這是個劁豬(閹割豬的睾丸)的,不會寫字。朱元璋就親自給寫了一副妙趣橫生又很有哲理的聯語: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不過陳雲瞻此說略顯牽強。因為我們開始就提到了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裡面都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句,可見在宋朝春聯就已經很普及了,並不需要明太祖再推波助瀾。但估計自明代起,在名稱上「春聯」要替代「桃符」了,且由於皇家的推動,春聯大概開始迅速演變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學形式。
你比如有一副對子,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南北。就用了諧音梗,上聯缺一,下聯少十,諧音「缺衣少食」。橫批「南北」,指自己沒有東西。很多民間故事都喜歡講這個段子。後來又有像「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禮、義、廉,這樣意指忘「八」無「恥」的聯語。這都已經有了文學的批判性。
回到開頭,源自宋代的這句聯語「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並不是第一幅春聯。往前追溯,據考證,有記載的第一幅春聯出現在五代,是後蜀的皇帝孟昶寫的,全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易經·坤·文言》里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積德行善的人家,恩澤一般會及於子孫。所以中國第一幅對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說的是:新的一年承接著先祖的遺澤,美好的節日昭示著春意常在。
因為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按照現代漢語的解釋,整體的寓意也是非常非常好的,因此這幅聯語也很出名。
後浪出版公司前段時間出的「納福旺財」猴年新春福包里就有這副「中國第一聯」。
這個福包除了這幅對聯之外,有意思的是裡面還有塗色元素。四個紅包和福包包裝袋的反面都有線稿,紅包的背面有兩種圖案,一種是財神,一種是花與蝴蝶,包裝袋的背面是一隻可愛的猴子。已經有人把包裝紙上的猴子塗了出來。
包裝紙也可以反過來包禮物,或者其他。用帶著你個性的塗色作品來包裝禮物,又別有一番趣味。
紅包的反面有兩種線稿可以塗色。這個紅包不需要用膠水粘連,摺疊後就可以用,如果是自己塗的色,反著摺疊更有個人特色。
紅包摺疊起來的扣口非常漂亮:
除了一副對聯,兩個紅包,一個包裝袋,這套「納福旺財」新春福包還有兩個窗花和大福字。
沿著虛線剪下來就可以貼在窗戶上。
最後來一張「納福旺財」新年福包全家福吧: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順順利利。
推薦閱讀:
※中國美術史(八十一)-----五代繪畫藝術的成就
※胡宗翰理論水平在黑池之上——中國韻的延伸《萋萋長亭》——胡宗翰舞蹈模型
※國外男子中國遊玩撿起一奇怪小蛇,朋友卻嚇得讓他趕緊扔掉!
※硬氣!中國軍隊連夜冒雨收回一塊領土!闊別祖國155年!
※【】剛在網易看到的好貼,把中國人和中國社會分析得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