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兩千年的「刑不上大夫」
轉載▼
標籤: 刑不上大夫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文化 | 分類: 文史雜俎 |
如果對被誤用的古語做個排行榜,「刑不上大夫」絕對可以名列前茅。何謂「刑不上大夫」?有兩種觀點最有代表性。第一種觀點是「特權論」。這種觀點認為,「刑不上大夫」表達了一種赤裸裸的特權。「刑不上大夫」就是刑罰不能加諸大夫身上,大夫不應該被大刑伺候,換句話說,就是「大夫」享有法外特權,不應該接受刑罰的懲處。這種理解深入人心,甚至被認為是對「刑不上大夫」的權威理解。每當有高官被繩之以法,總會有媒體義正詞嚴地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沒有例外,誰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誰都不能心存『刑不上大夫』的僥倖。」第二種觀點是「平等論」。這種觀點認為,「刑不上大夫」和特權無關,恰恰相反,「刑不上大夫」要求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譬如,錢文忠教授在講解《三字經》時就曾這樣解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上」是「優待」的意思,「禮不下庶人」的「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話意思是:士大夫不會在量刑上受到優待,老百姓也不會被排斥在禮儀之外。兩種觀點可謂針鋒相對,水火不容,到底哪一種觀點更為準確或者更為接近原意呢?考察「刑不上大夫」的原意,我們需要到此話的出處一探究竟。「刑不上大夫」出自《禮記·曲禮》,原文是這樣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單純從原文的字面上,我們無法斷定「特權論」和「平等論」哪個觀點更接近於本意。在《禮記》里,「刑不上大夫」這句話的上文講的是「弔喪弗能賻,不問其所費」一類的弔喪之禮,下文講的是「兵車不式,武車綏旌」一類的乘車之禮,因此,我們也無法聯繫上下文來推知「特權論」和「平等論」哪個觀點更接近於本意。怎麼辦,我們只好考察和《禮記》成書年代比較接近的古人是怎麼理解「刑不上大夫」的。《禮記》又稱《小戴禮記》,是一部先秦至西漢時期的禮學文獻選編。該書最初為西漢時期的戴聖所篹輯。司馬遷不僅離此書成書年代較近,恰好他對「刑不上大夫」有過一段精彩論述,這對於我們理解「刑不上大夫」的本意顯然有巨大的幫助。在著名的《報任安書》里,司馬遷痛心疾首地說:「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西伯,伯也,拘於羑里;李斯,相也,具於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面稱孤,系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於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且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把司馬遷的這段話翻成白話就是:古書上曾說「刑不上大夫」,這句話是在激勵士大夫在氣節方面不能不加以自勉。當猛虎在深山時,百獸對它震驚恐懼,可當老虎落入陷阱牢籠之時,威風的百獸之王也只能搖著尾巴乞求食物,何以至此?因為猛虎受到了長期的外力制約而被慢慢馴服。所以,即使隨便在地面上畫個監牢的形狀,士大夫也絕對不會隨便進入;即使用個木頭雕刻成獄吏的樣子,士大夫也絕對不會和他對案受審。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一個人不能不早拿主意。……作為諸侯之長的周文王曾被拘禁在牖里;曾是丞相的李斯,也嘗遍了五種刑罰;已是諸侯王的韓信,也在陳地被戴上過刑具;有稱帝野心的彭越、張敖,結果都被下獄定下罪名;絳侯周勃誅殺了呂氏家族,權力超過了春秋時的五霸,後來也被囚禁在待罪室中;魏其侯竇嬰是大將軍,最後也穿上了囚衣,戴上了刑具;季布賣身做了朱家的奴僕;灌夫被關押在居室受辱。上面提到的這些人都是王侯將相,威名在鄰國都有傳揚,在將要遭受刑罰制裁的時候,他們卻不能下決心自殺身亡。……一個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就自殺以規避刑罰的制裁,而是等到自己的意志慢慢衰退,遭受了酷刑對待的時候,才想到自盡以保全節操,那不是太晚了嗎?古人之所以在對士大夫用刑時很慎重,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由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在司馬遷的理解里,即使威猛如虎,如果被關進牢籠,施以刑罰,最後也難免忘記尊嚴,搖尾乞憐。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有尊嚴的人應該提前計議,早作打算。怎麼早作打算?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刑罰加身之前就自我了斷——引決自裁!而不能等到遭受酷刑,蒙受屈辱之後,才想到自殺。因為,在古人看來,「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即一個人生於世間,最好的情況是不讓祖先的聲譽蒙受恥辱,其次是自身不受辱,再次是不讓自己的顏面受辱。而在刑罰還沒加諸到自己的身體之時,為了保全個人尊嚴,為了「不辱先」、「不辱身」、「不辱辭色」,應當毅然決然斷然自殺,一了百了,以之避免身受刑罰懲處的恥辱,此之謂「刑不上大夫」。這是遠離屈辱的一種選擇,也是面對被動命運的主動選擇。很明顯,做出這樣選擇的人所擔心的是因為遭受刑罰導致祖先和自己的名譽受損,而不是擔心刑罰本身,顯然,這和「畏罪自殺」有質的不同,境界更有高下之分。因此,「刑不上大夫」指的不是「大夫」享有特權,更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扯不上半毛錢關係。而是古時「大夫」們立身處世的一個底線,寧可尊嚴死,而不忍辱生。只是後人誤解了本意,以訛傳訛了兩千年。因此,「刑不上大夫」不是古代士大夫的擋箭牌而是一種自我警醒,不是法外特權而是一種自我約束。面對這樣一句古語,今天的貪官污吏們難道不該汗顏嗎?
推薦閱讀:
※被誤讀的十句著名詩詞
※「多帶奶粉就要坐牢」是誤讀
※談談我們對馬恩的誤讀
※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 | 被誤讀的肖斯塔科維奇
※我不認為儒家建功立業的觀點有悖於佛教、老子,而是人們對佛教、老子千年誤讀的結果
TAG:誤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