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致癌?沒充足證據,實驗結果不適用於人

事件:近期"牛奶致癌"的說法又在朋友圈流傳,稱美國科學家發現牛奶中的激素IGF-1是一種致癌因子,會導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同時牛奶中的蛋白質過多,尤其是酪蛋白,蛋白質過量能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高血壓等患病幾率。

牛奶中的IGF-1全稱是"類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種激素樣蛋白質,對人體血糖控制、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事實上,人體本身也含有這種激素,一名成年人每日體內的生成量為一千萬納克,而牛奶中IGF-1隻有約2.45納克/毫升,遠低於人體內的量。的確有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IGF-1似乎與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關係。但美國FDA、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評估都認為,IGF-1與癌症的關係只是一種多因素的相關性,迄今為止並沒有證據說明其是致癌的原因。

至於牛奶中酪蛋白致癌的說法,最早來源於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林·坎貝爾的一項"大鼠實驗",大鼠被給予致癌物黃曲霉素的同時,分別餵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作為唯一的蛋白質來源),結果吃酪蛋白的大鼠發生肝癌數量比吃大豆蛋白的大鼠多。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卻常將實驗中使用的黃曲霉素這一致癌物忽略了。黃曲霉素本來就是強致癌物質,而且人們膳食的蛋白質是多種來源的,不可能只吃某一種蛋白。假如沒有致癌物,無論是酪蛋白還是大豆蛋白都不會引起大鼠發生癌症。所以,這個實驗既引申不出酪蛋白可致癌的結論,實驗結果也不適用於人。

那麼,喝牛奶是否會導致蛋白質過量?根據中國營養學會2013年公布的我國居民蛋白質攝入的推薦量,成年男性每天約需攝入65克,成年女性55克。按這個標準,即使每天喝500毫升牛奶,從牛奶攝入到的蛋白質大約只有15克左右,遠未達到推薦量,擔心喝牛奶導致蛋白質過量完全是杞人憂天。而且就算擔心過量,也應從整體膳食控制,如減少紅肉攝入等。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2007年聯合發布了專家對飲食、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症風險的評估,其中對牛奶和乳製品與癌症風險的研究結論是:目前沒有任何有足夠說服力的證據表明牛奶有增加或降低癌症風險的效果,但牛奶可能有降低結腸癌風險的作用;而高鈣飲食,不論是來自於牛奶還是其他食物,可能有增加前列腺癌風險的作用。多少屬於鈣攝入過高呢?報告提示的量是1.5克/天,而我國居民成年人每天推薦攝入量是1克左右,只要不是大量服用鈣補充劑,靠喝奶要到1.5克/天的量,得每天喝1升以上牛奶,絕大多數中國人很難達到。

事實上,世界各國的健康機構都推薦人們每天要喝一杯以上的牛奶。《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飲奶300克,有條件的喝到500克。美國農業部推薦的膳食指南建議每天三杯奶,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建議每天一到兩杯奶製品。而現實情況是,中國居民人均每年攝入的牛奶只有8千克,人均每天22毫升,遠低於推薦量;在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很多人根本消費不到牛奶。

□阮光鋒(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

  • 來自:人民網健康
  • 推薦閱讀:

    劉銀龍:證據鏈是應對證據衝突的法寶
    「排雷」非法證據
    對易翻供「一對一販毒案件」證據收集的思考 - 法律快車知識
    毛某某故意傷害(致死)案——證據之辯
    關於史前文明,最有力的證據有哪些?

    TAG:實驗 | 致癌 | 牛奶 | 證據 | 喝牛奶 | 結果 | 牛奶致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