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表達慾望的激發

淺談學生表達慾望的激發

珠海市香洲區第十五小學 郭紅

有人說,語文無所不包,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就有多寬。這樣說,語文就成了無所不能的學科,語文與其他學科就沒法區分,語文的任務也就不明朗了。語文的任務是什麼?語文是母語,意義就在「聽說讀寫」四字上:弦外之音你能聽懂;心裡話能夠清楚、簡介地說明白;讀書看報閱網能夠概括段意,把握中心,體會感情,理解議論;情動於衷能寫下來,寫得婉轉流暢,得體自然,發人警醒。

學會表達、學會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如何完成這個任務呢?個人以為,不能直奔作文而去,而是曲徑通幽。

一、學生表達慾望的激發是學生學會寫作的前提和基礎

文章是表達思想抒發情感的載體,為什麼學生卻害怕寫作?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學生沒有表達慾望;再就是有了想法卻無法表達出來。不想表達而去表達,那是無病呻吟,即「無米之炊」說,這是一種痛苦。生活無時無刻不存在,為什麼會無米呢?沒有生活熱情,表達慾望被扼殺了。想要表達可又無法表達出來,即「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那是一種煎熬,更是一種痛苦。因此,要想學生學會表達,先要讓學生「想表達」,然後才是「如何表達」。

如何讓學生「想表達」呢?首先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人是情感動物,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才會對生活有所觸動,才會對生活、對生命有自己的認識、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情感,才會有「想表達」的衝動。善發現、懂欣賞、會感恩的人,生活的質量指數高,表達慾望就會強。看雲,雲會為你起舞;看水,水會為你歌唱;看花,花兒就會為你綻放……生活有了色彩,於是就有了想法。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呢?這要從語文教學存在的弊端說起。

二、「教八股」和「背多分」阻礙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1.閱讀與作文是一呼一吸的關係

葉聖陶說:課文即作文。閱讀課和作文課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學課文,學的就是作者如何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如何立意,如何表達充分,這是一個吸收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通過閱讀豐厚個人文化積澱,為寫進行儲備的過程。許多教育大家在談「寫」的著作里,常常用很大的篇幅來談「讀」,這是有其深邃意味的。

「寫作」可謂語文教學的牛鼻子,抓得好,固執如牛也會乖乖就範;不重視,煮熟的鴨子也會飛掉。為什麼?道理非常簡單:事非經過才知難,你不去寫詩,就難以體會「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你不喜歡律詩,就不大願欣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高妙。對寫作愛好者來說,每個字詞都想積累,每一處佳句都是素材,每一段名言都想背誦,每一篇經典都值得臨摹借鑒。作文與學習課文既相輔相成,又能形成「惡性循環」——不喜歡作文,也就看不到學習課文的價值。如果一個人不愛閱讀,真的很難想像他會愛寫作。

寫作文就是練筆,是一個釋放過程,就像呼吸一樣,有吸有呼,生命才得以正常運行。因為有了寫的動機,閱讀就變得更加有意義。學生閱讀時所學的知識,只有與自己的生活相融合,才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因此我們說,寫作文,其首要準備是「愛讀」、「會讀」。

當前我們的閱讀教學是什麼情況呢?

2.現行語文教學存在的弊端

語文教學實際上是一個由言到意,再由意到言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能簡單化,不可直奔言語運用而去,否則會產生很多弊端。

弊端一:語文「教八股」。

直奔言語運用的教法,會使語文教法走程序化。人是高級動物,不是機器,不能程序化操縱。程序化教法即是「教八股」,教八股的套路就是:一、認生字,讀課文;二、讀課文,分段落;三、讀段落,寫段意;四、讀段意,寫中心。用這種程序化的方式,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列程序,面目可憎不說,一篇一篇、一遍一遍、一課一課、一節一節地這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教,把不同的文章教成了一個模式,把學生的興趣教沒了,把學生的思維教傻了。

弊端二:語文「背多分」。顧名思義,「背多分」就是以考試為目的,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掙語文高分。不可否認,語文需要背功,而且背誦很重要,是夯實語文基礎的一個重要手段。問題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常常為了考試,把死記硬背當作學語文的一個主要方式,將知識歸納後,採用填鴨式硬灌給學生。「填鴨式」教語文,只有理性,沒有感性,學生對課文沒有深刻的理解,沒有情感,即使按照老師的要求把內容背下來了,但考完試後,又把所背的知識還給老師了。只有融入理解的背誦,才能長久地存在腦海里。好學生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一遍遍地死背,直至深夜,後進生乾脆不背。這樣一來,學語文成為一種痛苦,一種累贅,一種負擔。一句話,苦不堪言。

「教八股」也好,「背多分」也好,究其根源,一是以應試為目的考試傾向未改變,再就是部分語文教師將語文教學簡單化了。為什麼要這樣教呢?簡單、省事。簡單在哪裡?簡單在它只有一維目標,即只教要考的知識,看上去目標少了,簡單了。省事在哪裡?它省去的是「人」這個重要因素,留下的只有知識。明明是作者用自己鮮活的情感寫就的文章,被大卸八塊,分析成一具面目可憎的殭屍。這樣的簡單省事就真的省心嗎?其實不然。「吃」精神食糧和吃飯的道理是一樣的,請你吃一碗白乾飯,只一碗,還不需要炒菜,多省事,可是吃起來一口都難以下咽。來三盤你愛吃的美味菜肴,別說一碗白米飯,三大碗也吃個精光。

把學生當成容器,沒有抓住情感,缺少人文關懷,就是上述課堂癥結之一。這是功利語文在作怪,這種教學直奔結果而去,因為它更多關注的是結果,是分數,於是乎教師在課堂上口耳相傳,「滿堂灌」也就不足為怪了。這樣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周而復始,循環往複地灌、灌、灌,學生慢慢地也就被灌成了「刻錄機」、「複印機」,何談自悟自得,哪來心馳神往?這樣教,看上去似乎簡單,其實因為效果差反受其累。

三、「我手寫我心,情動而辭發」是作文的真諦

解決上述課堂癥結的方法就是提倡寫真實的文章,我手寫我心。因為真實的文章一定情真意切,情動而辭發。文章是人寫的,人是有情感的,文章是表情達意的,能置「情」不理嗎?課堂上,教師、學生、文本,構成了課堂主要因素,而情是維繫他們之間的關係,彼此之間引起共鳴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將課堂立體起來,生動起來的決定性因素。學生把讀到的學到的,融合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最後做到意足語妙。可見,情感是讀寫結合的「融合劑」,是「讀」通往「寫」的橋樑。

教師、學生、文本三者有機結合,將語文課堂烹製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語文的邏輯美、感性美就會使得課堂散發出迷人的芳香。語文不是無情物,情,就是語文味;情,將「言到意,意到言」調和得水乳交融。只有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意,學生熱愛語文的情感才能培養出來。

四、指導學生進行表達的措施和辦法

情感調動起來了,學生有了生活積澱,有了表達的慾望,那麼作為教師又如何來指導學生進行表達呢?

1.正確把握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做到意足語妙。

把握好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係是解決表達的關鍵。好的文章是內容與形式完美的結合。課堂上,我們常常看見許多教師割裂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係,要麼只分析課文內容,要麼直接告訴學生表達形式。一篇文章,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只要願意讀,學生基本能讀懂,關鍵是寫法掌握得如何。好文章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作者能否把自己內心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做到文質兼美,意足語妙。這就要求我們要明白寫法運乎之妙就一定要與內容相聯繫。我們在教學生如何表達時,一定要與內容相聯繫,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明白其表達形式好在哪裡,妙在何處。

對於作者來說,寫文章總是要向世人表達些什麼,是有其目的的。為了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總是用最適合內容的形式來表達,即內容決定形式。因此只有研究清楚為什麼這樣的內容需要這樣的形式來表達,最後才能真正教會學生如何寫作。當我們看見魚兒歡快地游著的時候,千萬別忘記水的存在。如果直奔寫法而去,為講寫作而講,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那麼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又如何做到將內容與形式完美地結合起來呢?

2.將內容與形式完美地結合起來需要曲徑通幽。

文章是感性的,需要作者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搭起「情」的橋樑,才能使作者與學生之間產生交流。作者是先有情,才有文;讀者是披文入情。內容是泥,形式也是泥,加進感情水,重塑一個你,重塑一個我,內容與形式就得以完美地結合。曲徑通幽,曲徑才美,美可喚人,才可動人,情動辭發方可通幽。

柳斌說,語文要真,更要有情,有美也很佳。由此可以看出,情是有語文味的重要元素。有語文味的語文,要求讀者要入情,入情才能和作者產生共鳴,即所謂「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才能真正學會「表達」。既然此情此景觸動了作者,使作者產生情感、想法,形成了思想,那麼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尋找到思想的「源頭」。俗話說:聽過了容易忘記,看過了容易記住,參與了容易理解。入情的過程是一個自悟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一個再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參與了,便會有所感、所思、所悟。此所謂文貴自悟忌耳傳。

那麼如何入情呢?造境。所謂造境,就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特定的情景、意境和心境。如何來造境呢?舉象。所謂舉象就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把它們呈現在讀者眼前。舉象、造境、入情的依據是作者的語言文字。因此,語文最終還是「讀」占鰲頭。讀文章,以舉象;在意象中讀文章以造境;在意境中、情景中讀文章以入情;在情感、情味、情懷中讀文章以會意;最後在會意中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由此看來,語文應該是生活的,立體的。教學方法上直來直去,由言直奔到意,由意直奔到言,看似捷徑,其實是彎路,是語文課堂效率低下根本原因。

3.好的表達形式對內容的作用。

我們最終要教會學生的是表達形式。好的表達攝人心魄,從而使內容更加吸引人。純骨不媚,純肉無力,我們在進行表達時,應該明白好的表達既有血有肉又結構清晰,既感性,思維還要縝密。因此在布局謀篇的過程中不能向外取,只能向內心求,這個過程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是曲徑通幽的過程,這過程讓語文散發迷人的魅力。「幽」就在這「曲徑」中,「美」則藏於這迴轉之間,有語文味的課堂,峰迴路轉,從言到象,象到意;從意到象,象再到言。在象中入境,在境中生情,在情中悟言。這一路,風景如畫,詩意盎然,是愜意、更是享受!這「曲」,是過程,是體驗,關注的是事物本身,在「曲」中,與作者「出生入死」,「心心相印」;在「曲」中,自悟自得;在「曲」中,「於我心有戚戚焉」;在「曲」中,「情動而辭發」,與作者心靈相契合。有味道的語文,正是在這「曲」通向「幽」的過程中,讓語文散發出迷人的文化品格,讓學生享受「好吃又有營養」的語文。這個過程不是告訴,更多的是感受,是體會,是自悟。有血有肉思路清晰的文章,才能做到清楚生動,而讀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就能融會貫通,也才最終真正明白什麼樣的表達形式才是好的,也才領會什麼樣的文章是好文章,最後達到自己會寫。


推薦閱讀:

內蒙古的學生有福了,按規定時間才能到校
「我的學生只愛玩遊戲,怎麼辦啊?」「那就玩兒啊!」
秦國變法後最大的敗仗,被孟子的學生揍的稱「西藩之臣」
「中國式教學」讓英國學生抓狂?

TAG:表達 | 慾望 | 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