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明清建築三雕技藝賞析

徽派建築群體構成的古村落中,宅居結體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型,大都是聚族而居,層樓疊院,鱗次櫛比,實為宏偉壯觀。村落組合是按徽州宗法傳統的山莊形式:村頭庄尾,路側水旁,竹木林立,周圍廣袤田野,還多有一方供人遊憩的芳草地;水的兩岸以石橋聯接,整個村落嵌入錦峰綉嶺、溪清湖碧的自然風光之中;大片民居的白牆青瓦、黑牆邊,三疊、五疊式馬頭牆,以及牌坊、祠堂、寺廟、橋樑、寶塔、亭榭,配置得體,呼應著山巒起伏,喬木叢林,襯現出藍天白雲、綠水青山、碧野清風,真可謂「推窗聞鳥音,出門見翠屏」的秀山麗水之鄉。徽州「古建三絕」的美譽,馳名中外,其所指的是:布局、結構、營造、裝飾令人嘆為觀止的古民居;祭祖、執族規、作族徽、陰森可怖又建造得雄偉壯觀的古祠堂;封建政治、禮教所致的外形古樸典雅、巍然屹立的石牌坊。

  徽州古祠堂之多之雄壯,可謂甲天下。長期以來,「徽俗士夫巨室,多處於鄉,每一村落,聚族而居」。宗法社會裡,宗有宗祠,支有支祠,還有家祠。至清代,徽州幾乎無村不祠。至今尚存的明清古祠堂,其中精美者成為文物保護單位與旅遊景點,如徽州區呈坎羅東舒祠,歙縣北岸吳氏宗祠,石潭敘倫堂,績溪縣大坑口龍川胡氏宗祠,黟縣南屏葉、李、程三姓古祠堂群,以及休寧縣溪頭王氏宗祠、東臨程氏宗祠等。

  徽州牌坊作為一種石建築留存至今,有表彰仕官的大學士坊,宣揚孝道的孝子坊,頌讚科舉的狀元坊、進士坊等。它們既是精湛絕倫的建築,扮演著構景、隔景的藝術角色,又是蘊涵著豐富文化的紀念碑。明清石牌坊在古徽州幾乎遍地林立,其中以歙縣許國大學士坊、黟縣西遞胡文光刺史坊和績溪縣奕世尚書坊等著稱。

  徽州「古建三絕」的身上,都程度不同地附有徽派建築上的木、磚、石「三雕」藝術,這是一份極其珍貴的中華民族地域文化的沉積物。「三雕」藝術的應用十分廣泛,涉及到明清建築的裝飾部件和家居用具等各個方面,且融裝飾藝術與建築結構為一體,互為連綴,相得益彰。據地方志記載:歙縣虯村黃氏、張氏,皆以雕刻著名,自明至清,世守其業。從事建築裝飾雕刻的工匠,一般都集體活動。徽商營建住宅時,為獲得最佳的雕刻裝飾,通常組織打擂比賽,僱傭兩幫雕刻工匠,各顯技藝。

  徽建三雕技藝之所以產生和發展,其社會背景之首要原因乃由於徽商之興盛。三雕藝術有別於繪畫藝術,其表現形式要求以「刀」代筆,立是於一個「雕」字。

  木雕的華美丰姿

  木雕在徽州古建築上的表現,一般是通過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條、樓層欄板、華板、柱拱、窗扇、欄杆等木質建材來進行雕刻。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的欄板、檐條,總是用浮雕技法較多,其內容也多為戲劇文學故事、花鳥、博物古玩圖案。如歙縣斗山街許氏民宅,是二進三開間堂屋,建於清初,前堂廂房的窗欄木雕,刀工精細、形象逼真,且富於含蓄,窗欞上的「八仙圖」無八仙人物像出現,僅雕有鐵拐李的葫蘆、漢鍾離的陰陽寶扇、張果老的漁鼓、何仙姑的荷花、藍采和的花籃、呂洞賓的寶劍、韓湘子的竹笛和曹國舅的檀板,乃用物喻人的手法暗示八仙,並襯之以琴棋書畫,是謂之「暗八仙」。在對面的門雕上,有九隻活潑的松鼠,乃「九松圖」,取「松」與「孫」的諧音,故實為「九孫圖」。從這些木雕的隱示暗喻中,可以領略到徽雕別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在梁托、雀替、斗拱以及月樑上,一般採用圓雕技法較多。如休寧縣陳霞村一座清代民居,月樑上刻「雙獅搶繡球」,四周雕花烏相襯托,左右對稱,盡用圓雕、透雕手法。

  木雕工藝由兩道工序組成:第一道為「打坯」,實即構思或構圖,在料面上鑿出畫面的輪廓,確定其部位和層次,區分前、中、遠三景;第二道為「出細」,即在打坯輪廓的基礎上進行精雕細刻,使人物和景物凸現出來。

  木質材料在徽地儲量和品種俱豐,諸如松、杉、杏、柏、椿、榧、樟、楠、棗、梨等各色樹木,應有盡有。

  如龍川胡氏宗祠.木雕之多,藝術之精、布局之妙、內涵之廣,為「木雕藝術廳堂」,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精華之處比故宮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龍川胡祠有中國「古祠一絕」之譽。

  磚雕的清新淡雅

  磚雕所用的材料是特技燒制而擲地有聲、色澤純青、質地疏鬆細膩適於雕刻的水磨青磚,一般採取圓雕、透雕、浮雕和鏤空雕的技法,刀法簡練,以增加濃重的裝飾性,其內容由明代的幾何圖案為主發展到晚清的以戲文、民俗圖為主,如百子圖、游春行樂圖、漁樵耕讀圖、三國故事圖等。作品製作從遠景到近景,往往有七八個層次,最多達九層。構圖多運用誇張手法,形象朗然,寓神寸:形,極大地提高雕刻圖案的表現力。磚雕作為一種獨特的壁飾,表現小平滑明快,被廣泛裝飾在民居的大門口、門樓或門罩;以及官邸或祠廟大門兩側的八字牆上。如民宅的門樓由「樓」和「罩」兩部分構成,統稱門罩門樓,下方以磚雕圖像嵌鑲在花邊圖案的框內。門樓有垂蓮花式、字匾式、四柱牌樓式多種,其中最後—種即四柱三間的貼牆牌樓,有三層、五層不等。五層的俗稱「五鳳樓」,高大軒昂。現存的五鳳樓常見於進上等宮宦人家的宅第和祠堂廟宇之上,由於其樓面高,門罩門樓大多雕刻精美,是邑中百工施展技藝的用武之地。這樣,平整一片白的高大牆面遠景,嵌著雕刻細緻入微的門樓、門罩近景,形成強烈的疏與密的對比,正像國畫大家手筆的「疏能走馬,密不透風」那樣,疏與密的大反差結合,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石雕的渾厚瀟洒

  石雕多用於住宅和祠堂的基座、柱礎、欄板或漏窗,以及牌坊的梁枋、柱頭、花板及獅子、龍、鳳、麒麟等奇禽異獸的形體造型上。主要採用浮雕、透雕、立體雕等手法,以就地取材、因材施藝為原則,青石、紅茶石和茶園,都是徽地常用的石料。因徽地石材遍布境之四隅,北有黟縣東源的「黟青石」:東有歙縣產「鳳凰石」;南有休婺交界處山的珍貴硯材石;西有休寧縣西館產的白麻礫石。此外浙江淳安縣青白堅久的「茶園石」,固靠新安江船運便利,也為徽地常備之石材。

  如許國牌坊,採用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園石,仿木構造型,四面八柱,各聯梁枋,俗稱「八腳牌樓」。石牌坊上面遍布雕飾;梁枋兩端淺鐫如意頭、纏枝、錦地開光;中部菱形框內為深浮雕,圖案南面雕刻「巨龍騰飛」,北面「瑞鶴翔雲」,東面「魚躍龍門」,西面「威風祥麟」,還有「龍庭舞鷹」、「雙報喜」、「三報喜」、「麟戲綵球」、「鳳穿牡丹」等;直柱中段為散點團花或錦紋,上段為雲紋錦地,綴以姿態各異的翔鶴;柱礎外側的台基上,雕有蹲駐與奔跑等各種動作的大小石獅12隻,有的大獅子還抱弄小獅子,形態生動活潑;台基左右側,背鐫各式獬豸圖案;底層四面額坊分別刻有「大學士」三個大字,前後兩面有「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全副頭銜,第二層坊上各有「先學後臣」、「上台元老」形大如斗的楷書刻字。整座石牌坊雕刻工整細膩,古樸豪放,為徽州石雕工藝中的傑作。

  再如胡文光石坊,通體採用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的「黲縣青石」,粗壯厚實。4根7米多高的主柱,柱下有高1.6米的長方形石墩。中間兩柱前後雕有兩對高達2.5米的倒匍石獅,為石柱支腳,造型逼真,威猛傳神,舉世罕見。梁坊、斗拱、額坊都選用重量十分可觀的大塊石料,據說古時用堆土成山坡搭架,才得以將如此笨重的石料抬到l0米高的空中接榫合縫、組裝成型。石坊雕飾非常生動細膩,每一道梁坊、匾額和每一方石柱,每一處斗拱都裝飾有對稱的雕刻圖案,且多有寓意。如檐下斗拱兩側,飾有32面圓形花盆,象徵花團錦簇。後來,這竟意外地吻合了胡文光為官32年,大概屬偶然的了!此外,還有雕花漏窗,牡丹鳳凰,「八仙」和文臣武將石雕,以及游龍戲珠、舞獅耍球、麒麟嬉逐、麋鹿奔跑、孔雀開屏、仙鶴傲立等等,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明快淡雅、整齊安恬之感。石坊前後都有題籤鐫刻,二樓小額坊上分別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朝列大夫)胡文光」宇樣,三樓匾額東西面各刻「荊藩首相」和「膠州刺史」楷書大字。歷史上,西遞村曾建有10多座石坊,現僅存此一座,堪稱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奕世尚書坊是明嘉靖時為戶部和兵部尚書胡富和胡宗憲而立,因他倆是叔侄,經歷了一個花甲(60年)之久的兩大京官,故稱「奕世」。坊以高大威嚴、石雕技藝精美著稱,古建專家鄭孝燮於1993年考察後認為,其浮雕技藝之高之美,是建築的瑰寶,為許國牌坊所不及,要全力保護,造福子孫。

  徽州明清建築上的木、磚、石三雕作品數以萬計,是民間匠師吐世代代窮年累月慘淡經營才奉獻於世的;是古代勞動人民輝煌的創造和勤勞累積所留下的一份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對它的研究和分析,將有利於了解明清時徽州的社會狀況,有利於探視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風貌,有利於中華民族及地域文化的興旺發達。


推薦閱讀:

深懷見物理的文件夾【廚房技藝】
樹樁盆景技藝大全——精要篇
王老漢的技藝
精湛技藝之手工固特異皮鞋
常州蘿蔔乾腌制技藝【上傳】

TAG:建築 | 明清 | 賞析 | 徽州 | 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