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諾貝爾獎 為何中國得主那麼少
諾貝爾獎是哪裡來的?
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是傑出的發明家、化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一生獲得355項技術發明專利。他以硝化甘油製作炸藥的發明,如同中國古人發明火藥那樣偉大。而且炸藥爆破威力遠比火藥強大,用途更廣泛。諾貝爾不僅從事研究發明,還進行工業實踐,興辦實業,在世界五大洲20個國家開辦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諾貝爾於1896年12月10日在義大利小鎮聖莫雷逝世。去世的前一年,他留下遺囑,將其遺產中約100萬瑞典克朗贈與10多名親友後,餘下的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設獎,獎勵在科學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按照他的遺囑,將其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劃分為5等份,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及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分別授予當年評選的,在相關領域有傑出成就者。1900年6月,諾貝爾基金會成立,並組成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
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的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獎章內含黃金,重約270克,直徑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的獎章背面圖案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和詞句都不一樣。獎金為瑞典克朗。
自1901年後,除二戰時中斷外,每年12月10日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銀行)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1969年首次,且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這個額外獎項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
物理獎和化學獎由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頒發;生理學醫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評定頒發;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文學院評定頒發;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舉的5人委員會評定頒發。經濟學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頒發。每個授獎單位設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
獲獎候選人和評選過程序。
對於獲獎候選人,不論人種、民族、國籍、性別、學歷、職業、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等區別,只要符合條件就可獲獎。有資格推薦候選人的是:諾貝爾獎曾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和特別邀請的大學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不得毛遂自薦。任何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
評選過程:——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次年2月截止報名,2月1日起,各項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2月至3月產生、審查小名單。工作情況嚴格保密。——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及王后出席並授獎。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樸,每年出席的人數限於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須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莊重的晚禮服;儀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義大利聖莫雷(諾貝爾逝世的地方)空運而來。
諾貝爾獎遵循的原則是,除了公布最終獲獎者外,候選人的名單不公開,保密期50年。這就與許多世界大獎不同,如果出現各種謠傳,其真實性須要50年後才能得到驗證。
諾貝爾獎的獎金是多少?獎金怎麼使用?
諾貝爾獎的獎金,以瑞典克朗頒發,每年獎金數額視諾貝爾基金的投資收益而定,1901年第一次頒獎的時候,每單項的獎金為15萬瑞典克朗,此金額相當於瑞典一個教授20年的薪金。1980年,諾貝爾獎單項獎金達到100萬瑞典克朗,1991年單項獎金為600萬瑞典克朗,2000年單項獎金達到了900萬瑞典克朗(當時約合100萬美元)。2001年到2011年,單項獎金均為1000萬瑞典克朗(在2013年,摺合約154萬美元)。
諾獲獎得者使用獎金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這取決於他們自己的需要。曾經有的諾獎得主擔心養老問題,將獎金全部放進銀行坐收利息。有的正在貧困線上掙扎,從此依靠獎金維繫生活,有的還清了貸款、有的為高端生活錦上添花、有的用於資助戰後重建、也有的將獎金用於學術研究——提攜晚輩、資助同行。還有忙得一直沒空處理這筆巨款的。
賣掉獎章。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特蕾莎修女,以表彰她為幫助貧窮者所做的工作。她去領獎時,要求瑞典取消為她準備的國宴,世界上許多人正在忍受貧苦,自己不該參加奢華晚宴。授獎儀式上,特里薩嬤嬤說:「我以窮人的名義接受這筆獎金。」獲獎後,特里薩賣掉了獎章,連同約合 19萬美元的獎金,全部捐贈給貧民和麻風病患者。
別出心裁。199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理查德·羅伯茨爵士,在自己房前修建槌球草坪;當年醫學獎共同得主、美國的夏普,用獎金買下一棟百年老房子。2005年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說,獎金意味她從此「經濟獨立」了。
支持科研。1995年醫學生理學獎得主、德國分子生物學家C.N.福爾哈德,建立了一個慈善團體,幫助年輕女科學家撫養孩子、購買洗衣機等,支持她們繼續投身科研;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著名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把所有獎金留給了第一個妻子和兩個兒子;1903年和1911年的兩屆得主居里夫人,所有獎金都投入到科研中。
獎金旅遊。俄羅斯作家肖洛霍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用獎金進行環球旅行。
獎金還債。芬蘭作家佛蘭斯埃米爾·西蘭帕獲得1939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用獎金還清了之前所欠出版公司的250萬芬蘭馬克債務。
在所有諾獎得主中,有4人所屬的政府禁止他們前往領獎,1964年文學獎得主和1973年和平獎得主是當前唯一兩名拒絕領獎者;有6名得主不止1次獲得諾獎,在諾貝爾獎得主中,有49位是女性。1940年至1942年,諾貝爾獎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未有頒發。全世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物理化學獎800多人。醫學獎240多人。文學獎109人。和平獎140人(組織)。
諾貝爾獎獲得者有多少?誰是第1個獲獎的中國科學家?
自1901至2015年,有870餘人和29個組織獲得了諾貝爾獎。曾有9名華人獲獎,分別是7名美國籍華人,1名英國籍和1名法國籍華人。我們熟知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還有台灣科學家李遠哲)等獲得過諾貝爾獎,但他們不是中國公民,屬於有著西方的教育培養和科研的背景,他們的成就也不是在中國本土上做出的。
至今獲得諾貝爾獎的僅有3個中國人(中國國籍):第1人是達 賴:1935年生於西藏,身份喇嘛活佛,1959年後一直流亡國外。198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第2人,莫言:1955年2月17日生,山東高密人,作家。2012年10月11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3人,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2015年10月5日,因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她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
剛從電視新聞里聽到屠呦呦這個有些怪的名字時,我以為是個外國人或是外籍華人。得知確實是中國人後,很是高興。終於有一個中國人獲得了世界科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但是自諾獎設立115年來,獲諾獎的中國人只有3個。第1個獲得諾獎的中國人竟是達賴,他在國內臭名昭著,且不是科技而是和平獎。第2個是莫言,第3個就是屠呦呦了,獲獎是正宗的科研成果。第4個是誰,需要我們耐心等待,或許就明年,或許在猴年馬月。
屠呦呦今年已經85歲,獲得諾獎,是憑她領銜搞出的青蒿素。但是,青蒿素研究成功已有幾十年了。中國居然不是青蒿素藥品的主要生產和銷售大國。我國的青蒿素研究最初是出於軍事目的立項,解決中國熱帶地區的軍隊防瘧疾的問題。為此動員了巨大的力量,海選的藥品幾百種,臨床,分析,卻沒有一種達到軍隊的要求。後來又在中草藥中找。屠呦呦提出了青蒿素最初的抗瘧疾藥理。其後試驗了多種提純製備工藝,的確是一個「國家」隊在運作,最後成功。在軍隊使用情況很好。我國援外醫療隊把此葯帶到了非洲,奇效聲名大噪。而問題也來了。當初,由於中國是把青蒿素當作戰備物資以及和「支援世界革命」相聯繫的。對於青蒿素的商業價值懵懂無知。首先,青蒿素沒有申請專利。西方製藥企業競相製造。其次,中國根本沒有考慮在非洲乃至全世界建立銷售網路。時至今日,青蒿素抗瘧藥劑賣得最好的是一家瑞士公司。可能洋青蒿素葯的其他標準較高,因而有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成為很多國家的一線抗瘧用藥。而中國有一些青蒿素復方葯治癒率可達90%以上,價格也很低,但在國際上占的市場份額卻不到10%。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屠呦呦發表獲獎演講「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青蒿素,的確是給世界的禮物,讓中國人獲獎,讓外國人賺錢。
為什麼中國人諾獎得主那麼少?
115年來(新中國也已66年)中國在科學領域,僅出了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了不少億萬富翁,但沒一個是知識型的富翁。中國教育是否有問題?
在美國,獲得諾貝爾獎不是什麼新鮮事。據統計,僅從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間,美國培育了4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產生了197位知識型億萬富翁。近幾年來,從美國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更是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得多。僅2003年產生的11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就佔了半數。美國為何有如此「霸道」了?難道他們壟斷經濟的同時,還壟斷了思維,壟斷了發明創造嗎?不是!美國之所以能夠科技領先世界,得益於它的教育,是開放的教育產生了科技原創力。歐洲有些小國,人口和國土面積不如我國一個省大,卻產生了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我們的東鄰日本,僅在二戰後就有9位自然科學家,2位作家,1位政治家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物及醫學、文學、和平獎。而且他們已經定下目標,要在本世紀前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成為「諾獎大國」。一海之隔,有著960萬平方公里國土和13億人口的中國,對諾獎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
為什麼中國本土很難出現世界級科學家?中國人不比外國人笨。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及指南針;現代中國,擁有「兩彈一星」、「長征」系列火箭及「神舟」飛船;還研製成功「銀河」、「曙光」超大型計算機,以及中國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CPU 「龍芯」。我國很重視科教事業。從「863計劃」到設立「最高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為科學技術的投入也不少。可為什麼缺乏被世界廣泛認可的高水準科研成果?我認為,至少存在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傳統的教育觀念落後,缺乏對人(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創造能力的培養。所進行的教學和培養人才,都是在為升學、就業和眼前利益而忙碌。二是科普教育落後,缺乏優秀科學家成長的肥沃土壤。三是缺乏原創精神,普遍滿足於跟隨性創造、在他人創造基礎上的改進式、補充性發明;缺乏自主創新的發明創造。原創性的發明創造更加艱巨,失敗的風險更大,人們望而卻步。
總的說,中國人欠缺原創精神。數千年文化傳承,不允許、不敢於突破祖先立下的規矩,思想保守,不能夠、不善於創新。上下五千年,只有四大發明,成了我們永遠的驕傲,無法再有突破,不讓超越老一輩偉大的出現。正因此,近現代,世界(西方)創造發明日新月異,而中國一直躺在祖先的四大發明上沾沾自喜,不思突破。看看我們的現代生活中,有哪一樣是中國的發明創造?高樓大廈,汽車火車,輪船飛機,電燈電話,冰箱空調,電影電視,電腦網路;小到自行車,大到宇宙飛船,甚至微不足道的抽水馬桶和席夢思;從我們工作和生活已經離不開的,到推動世界向現代邁進的,全都不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中國能夠製造,而且造得很多很好,但只是製造而不是創造,尤其不是原創。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文化教育對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在二戰後表現尤為突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世界經濟發展,人類歷史進步的主要力量。當今世界各國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加劇,「勞動力經濟」正在向「知識經濟」轉變。可以說,社會的發展已越發顯示出知識的重要性。
要領先世界,必須領先教育。在中國,注重灌輸書本知識的傳統教育模式籠罩神州大地已有幾千年歷史了,至今仍未發生根本性變化。特別是現在,考試成績被認為是衡量學生好壞的主要標準。
教育最終要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服務,培養高素質人才,就必須對傳統的中國教育作全面改革。然而遺憾的是,中國教育改革孜孜以求數十年,卻依然沒能擺脫「唯考試分數論」的束縛。當素質教育之風吹來新鮮空氣之時,現實的羈絆又使人們疾呼:素質教育不是不要教學質量,而是要更高的教學質量。這原本沒錯,但又被拉回原地:更高教學質量的最好體現就是高分數!現實明擺著,每年的「高考狀元」風光無限,著名高校也都拚命爭奪高分學霸。何為高考狀元?就是考試分數名列榜首的學生。為何「唯考試分數論」的觀念改不了,因為這是現實,如果不以考試分數衡量,怎麼升學,如何跨上高等教育的台階?離開考試分數和升學率,學校的成就、學生和老師的價值,如何體現?離開考試和分數,學生們的最終目的——就業之路在哪裡?出路又在何方?在現實熏陶下,教育改革舉步維艱,註定中國「高分低能」的人才遍地都是,善於發明創造者寥若晨星。
再說社會,崇尚現實。現在大大小小的書店,有個共同特徵:書架上絕大部分擺的是教輔類書籍,約80%都是應試參考書。有的書店招牌上就寫「考試書店」。而優秀科普和科技製作類書籍則少之又少,價格也高得嚇人。中國的科普作家在哪兒?五六十年代的優秀科普作家或年事已高,或已去世,大都不寫了。年輕科普作家們的筆頭多半伸向了獲利豐厚的題目,能堅守科普崗位者已寥寥無幾。許多出版社因科普書獲利少而不出版,書商們只想賺錢,一味地在書的包裝、印刷上下功夫,藉以不斷地提高書價。可想而之,一本本、一套套標價幾十、幾百元的書籍,裡面真正值得學習的知識能有多少?
由於我國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問題,國家高考看分數;學校為提高地位,抓分數,追求升學率;家長為了孩子考入名牌高校、學有所成,督促孩子爭高分;學生們為了不辜負家長期望,也為自己將來有個好出路,懸樑刺股考高分。中國學生一切都為分數轉,分數似乎成了教育的最終目標。加之科普教育的貧乏和落後,缺乏科學氛圍的環境,中國學生雖能獲取高分,雖能在奧數比賽中成績斐然,而科學創造的慾望卻不斷乾涸。如同小樹只長主幹,不長枝條,綠葉稀少,這樣的「高材生」怎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呢?
江澤民指出「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近代中國因科學技術落後而有過慘痛教訓。在新的世紀,科學教育目的應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和增強國民創造意識。如果不改變目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扭轉為數分而教、為分數而學的現狀;不重視青少年創造能力的培養,一味追求考高分,如果一直這樣,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必然是鳳毛麟角!
推薦閱讀:
※他當了6年總統,自稱是中國人後代,快60歲了沒結婚成鑽石王老五
※民主中國
※跨越千年,中國出土過唐刀嗎?世上僅存的幾把唐刀長什麼樣?
※不合格洋奶粉專供中國市場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