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學好的心理學,反而可能會傷了你自己(4)

沒學好的心理學,反而可能會傷了你自己(4)

「你憑什麼讓我放棄不現實的期待,你應該共情我 !」

共情,是心理諮詢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態度,是幫助我們理解對方情感世界的基礎。共情的能力,在某個層面上,也成為衡量一個好媽媽或是好諮詢師的指標。被共情的對待,是一件讓我們身心愉悅的事。

但問題是,身邊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是我們的諮詢師或者父母,所以,他們並沒有肩負著以共情性對待我們的義務。當我們開始將對諮詢師的專業要求放到生活中,成為對周圍人的要求時,必然會把生活搞得一團糟。

試想,當我們工作遇上問題時,期待老闆像一個好媽媽那樣去共情去鏡映我們的時候,那就需要模糊工作中的邊界,那讓我們感覺舒服的同時,很可能是以犧牲工作成果與效率為代價的,這樣的期待能夠被滿足的可能性能有多少呢?

社會性的關係,是以現實作為關係基礎的,與治療室里的移情關係完全不同。移情關係里,要面對和處理的,是我們人格中的不完善,甚至是病理性的部分,若要這部分獲得成長和發展,諮詢師就必須共情性的理解和處理;但現實性的關係,要求我們是一個社會化的人,要用我們有社會功能的部分來完成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要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我們沒有權力要求周圍的人像諮詢師一樣對待我們。

而我們在社會環境中的不適應部分,是要放到另外一個設置,即諮詢室中去處理的。這樣分別的處理,也會幫助我們現實性地去感受周圍的關係,在什麼樣的設置之下去做什麼樣的事情,這恰是一人格趨於成熟的表現,這代表著在我們的內部,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心理邊界。

當我們無法放棄將周圍人全變成共情性母親這樣一個非現實的期待時,首先會讓我們自己感受到挫敗,因為我們自己不是那個擁有一根可以任意指揮世界的魔杖的人;其次,這也會使周圍的人倍感折磨,造成雙方關係的被破壞。因為沒有人喜歡承受被強加上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有人會說,我之所以有這些不現實的期待,是因為我成長過程中有創傷,沒有被共情的對待,我會再度被創傷。是的,這可能會真的發生的。但,我們哪一個人不是帶著創傷長大的呢?這些創傷的存在,並沒有賦予我們更多的特權,去要求周圍人給予我們特別的對待。

當我們這樣要求的時候,就是另外一個人受傷的時候,誰曾給予我們這樣的權力呢?況且,當另外一個人受傷時,難保那個傷害不會再被反彈到我們的身上來,這就是所謂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吧」。

比較好的處理方式是,承認那些創傷的存在,也允許那些創傷帶來的哀傷浮現,就讓那些傷留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能感受到它帶來的痛,但並不被那些痛所控制,更不會為了讓自己減少痛而去扎別人兩刀。當我們能允許它在那裡的時候,其實它對我們的影響就已經不會那麼大了。


推薦閱讀:

走過春天,走過我自己
來,貧道手把手教你如何通過婚姻線,並改變自己一生的命運
美文雅句:原來,千般跋涉,只需暮然回首。萬種找尋,只需臨淵止步。終會發現,自己的心才是靈魂的居所。
不會自己玩的寶寶才可憐
適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

TAG:心理學 | 心理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