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個需要持證上崗的職業,這裡有最好的培訓教材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紀伯倫《關於子女》
○
○
幫孩子建立獨立人格
讓孩子選擇自己的路
最近一則《獨生女留學嫁老外父母崩潰》的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家境並不富裕的張勇夫婦,賣掉了房子支持女兒出國留學,雖然很為女兒的成就驕傲,卻因為女兒要嫁給老外在國外生活而崩潰,擔心自己的晚年沒有人照顧,對此網上也形成了兩派觀點:有人認為女兒只顧自己,不孝順;有人認為父母不應該道德綁架子女。
父母和子女應該如何相處?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都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而不求回報的,但事實上父母在給自己的孩子愛的同時,也多多少少附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傳統的觀念教導我們不要違背父母的想法,要孝順,但是一個獨立的人,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一些子女往往在做出自我選擇的同時,也帶著深深的自責,看到日漸年邁的父母,尤其是作為獨生子女一代的我們,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往往躊躇不定。
而作為父母,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和子女相處,才能不過度依賴甚至捆綁子女,讓大家都能享受屬於自己人生階段的幸福呢,在《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這本書中,你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新書·預售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
傾情推薦
《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
陳來秀 著
定價:32.00元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ISBN:9787548611967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預售購買方法:識別上圖中的二維碼
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預計發貨時間:5月初
請耐心等待哦!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從一個母親和教師的視角,以兒子為主要敘述對象講述了她認為家長在孩子不同成長過程中如何「為所當為」,如何「放心地放手」,如何培養一個思想、精神、經濟、心理和行為上足夠獨立的人:各階段家長需要做些什麼?
嬰幼兒期(入學前)——及時呼應——構建安全感;少年期(小學階段)——走到前面——引領方向;
青春期(初中階段)——站到身側——陪伴共情;
青年(高中階段)——站到身後——守望相助;
青年(大學階段、入職初期)——與他並肩——聆聽、分享、欣賞。
本書的另一重點講述了「空巢期」的中年父母怎樣調整心態、調整重心,規劃好職業生涯、提高生活質量,讓「空巢不空」,讓孩子放心地走自己的青春路。
本書作者 陳來秀
作者簡介
陳來秀,上海市學校心理諮詢師、教育和心理專業中學高級教師,就職於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東方財經頻道《632觀察》特約評論員。多年來從事小學男生教育專題研究,開設了獨具特色的「小小男子漢父子大課堂」,著有《挑戰男孩危機——小學男生教育實踐》。
編輯推薦
成長,不分年齡階段,它是每個人終其一生要面對的課題,而父母的「放手」則是讓每個生命體以自己的方式和節奏成長、努力體現自身價值的必須。何時放手、如何放手是個讓人困擾的問題。
《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一書的作者一直從事學生心理教育,在本書中,作者把一些有趣的人、有趣的故事和具備可複製性的教育方法在各專題板塊介紹給讀者,讓讀者走進去和書中的人物的人面對面交談、產生共情、激發自身向上的力量。
本書賣點
「父母」是個需要持證上崗的職業
本書認為「父母」是個需要培訓後持證上崗的職業,這裡的「證」指的是身為父母角色的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能力。對於獨生子女(少子女)的家庭來說,我們所經歷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嶄新的,每一個階段都要磨合。而這些和孩子一起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相伴成長的過程,就是讓我們領略生命的厚度和寬度的修行的過程。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決策者」
身為父母,並不表示就一定比孩子「高明」多少,父母更不是孩子人生的「決策者」。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更多的應當是分享彼此在各自的生命時光里看到的不同的景緻,是因緣際會的那些年的心靈上的互相陪伴和牽掛。而所有和孩子共度的時光,都是生命中舉世無雙的美好年華。
母親和教師的雙重身份帶來不一樣的視角
作為母親,作者講述了如何構建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教育,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幸福感,讓他相信愛情、親情和友情,讓他擁有善良、誠信和愛的能力,讓他足夠自信、獨立和堅強……
而親子間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就是學習如何在互相陪伴、關愛的同時發展成熟的相處方式,在彼此獨立的個體間形成明晰、妥帖的邊界。當孩子大步向前走的時候,他可以放心於父母能夠把自己安排好,既不被過度反哺的索求所累,也能夠主動表達對父母的關愛。
作為教師,作者通過多個研究專題和個案解讀,讓讀者了解如何家校配合協助學生完成符合年齡特徵的發展,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序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 俞立中
有幸應邀為本書作序,從而有機會先睹為快,利用元旦假期一口氣讀完了幾十萬字的書稿,還沒有來得及消化,仍然沉浸在理性和感性交融的文字之中······
2016年世界讀書日,我參加了浦東圖書館舉辦的第一屆教育峰會論壇,和讀者們一起討論有關教育的話題。有意思的是,會場里多為孩子的家長,提問的多為孩子的教育,圍繞著一個關鍵詞——焦慮。「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正是反映了當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浮躁心態,而《放手》一書則給我們帶來了一絲平靜。娓娓道來的故事,濃濃母愛中的理性,乃至對孩子教育的反思,都能打動同為教育工作者的我。
本書作者是一位母親,她從一個母親的視角,記錄了她和孩子從出生、入學,直至成年進入社會,漫長二十多年共同相伴成長的點點滴滴。以母親的體驗,講述了父母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應該起到什麼作用,承擔什麼角色。無論是「牽手」還是「放手」,父母是孩子人生之初的最好陪伴者、引導者和教育者。孩子在童年時代、青少年時代所感受到的美好,或多或少能夠成為他未來生命的一種鼓勵和支撐,使他對這個世界有更加完整的認識。
本書作者也是一位教師,她出於一位教師的責任,看到了獨生子女成長和教育的共性之處,從育人塑人的視角來剖析當今的教育,在理論上予以提升。教育的本質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發展,給予人幸福感,從而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如果說,高等教育的水平顯示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高度,那麼基礎教育則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根基。基礎教育的根基打得越紮實,孩子的眼光放得越遠,未來的格局必定會遼闊,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明天也必將會更好。「放手」不僅意味著對已成年孩子的放手,還昭示著與先進教育理念的「牽手」。這正是學生家長們需要關注的重要話題,更是當今教育改革實踐的需要。真的應該感謝本書作者,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案例和理性的思考。
俞立中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
2017 年元月3 日
本書作者陳來秀做客上海星尚頻道《X診所》,談如何高明地放手
「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Kahlil Gibran《On Children》
推薦閱讀:
※容易被父母逼婚的八字,你知道幾個?
※為何越來越多的孩子敢跟父母頂嘴?
※人生感悟:父母健在,知己三兩,足以!
※父母過度自信,會讓孩子變得自戀
※六一了,大家講一下自己小時候是怎麼和父母鬥智斗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