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當一個您所親近或崇敬的人,他表揚您時您會欣喜不已,他批評您時您會格外愧疚。因此,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關係真諦—— 1、好的關係不是溺愛而是尊重,不是依賴而是信賴,不是包辦一切而是獨立合作。2、好的親子關係是一種真善美的關係,是讓人發自內心喜愛的關係,是促使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係。3、好的關係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它當然勝過許多所謂的教育。當今社會進步迅速,而社會進步越大,代際衝突往往越劇烈,好的親子關係尤顯珍貴。
目錄:
自序第一章 真正的愛是無私的——付出真愛的五個原則 真正的愛是無私的 我曾經是個不合格的父親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 以愛育愛 平常心才是正常心
第二章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六座「代橋」 好的關係,好的教育 尊重孩子的權利 信任是教育的基石 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適當的秘密是責任心的營養劑 代「代溝」為「代橋」
第三章 發現和解放孩子——成功教育孩子的四種感悟 我的教育夢想 成功在於選擇 我是怎樣發現和解放孩子的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第四章 捍衛孩子的童年——建立科學教育觀的五項指標 愛孩子,就是捍衛童年 不會給孩子製造恐慌 童言無忌 「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 培養孩子不可急功近利
第五章 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體驗教育的四條經驗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支持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 多給孩子一些成功的體驗 沒有責任心的孩子長不大
第六章 教育的核心是學會做人——構建健全人格的四個方面 做人的核心是擁有愛心 讓孩子學會正常交往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可缺少的獨立精神第七章 父母的魅力在於吸引孩子熱愛學習——指導孩子學習的三條秘訣 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熏陶孩子 真正的學習是探索未知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勇於質疑第八章 養成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培養良好習慣的三項內容 習慣決定孩子命運 父母是習慣的教師 養成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第九章 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傑出父母的四個創造性策略 轉變觀念至關重要 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以孩子為師 父母要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附錄: 附錄一:孫雲曉自白 附錄二:父母與女兒談「代溝」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一)
您給孩子的愛是真正的愛嗎?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說:「我們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你怎麼就這樣不給我們爭氣呢?養你有啥用!」這些固然是氣話,卻反映出了家教的一個誤區,即愛似乎是有條件的,至少要用好成績來與父母交換愛。我以為這種交換是對愛的褻瀆。 一次女兒正在考試期間,我到外地出差去了。一天夜裡,我給女兒打電話,問她考試情況。女兒沮喪地說:「老爸,你可要有點心理準備呀,我可能有一門課不及格。」「是嗎?兩門課不及格也沒關係。你這段已經很努力了,考不好是另有原因。考完了咱找位高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二)
我曾經是個不合格的父親 我的女兒我自然喜歡。可我很少陪她玩,有時急了還揍她一頓。 那一年,女兒才5歲。一次,妻子外出辦事,我在書房寫作,女兒在卧室玩耍。過了好長時間也不見女兒出來,我有些不放心,叫道:「冉冉,你幹什麼呢?過來。」女兒答應著卻又磨蹭了一會兒,才慢慢走到書房來,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我一看便明白了,她准有個小秘密。我問:「你在屋幹什麼了?」可是,她什麼也沒回答,輕輕咬著嘴唇。父親的權威受到了損害,我提高聲音再次喝問:「說!你剛才幹什麼?」見我發怒,她恐懼地哆嗦了一下,但依然沒開口。我頓時怒不可遏,三兩步衝到她的面前,一把拖轉了她的身子,朝著她的屁股狠拍起來。我手重,打得她哇哇大哭。我當時的面容一定很兇惡,女兒畢竟膽小,抽抽噎噎地回答:「我怕說了你打我,才沒敢說的。」「你說吧,說實話爸爸不打你。」從女兒的坦白中我知道她剛才一直在觀賞媽媽的化妝品,試穿媽媽的衣服。我固然不贊成孩子化妝,但對孩子愛美之心的萌動,是非常理解的。此時,適當的點撥與引導比什麼都重要,我卻用巴掌教訓了她。我後悔不迭,我知道,這次開導女兒的實際效果,絕對打了折扣。 遷入北京安貞西里後,我對附近有一座中國科學技術館十分滿意。一個星期天,女兒興緻勃勃地跟我來這裡參觀,可她膽子太小,輕易不肯動手試驗,令人有些失望。我的怒氣又升騰起來,甩開她大步離去,一邊呵斥她:「別的孩子都敢玩這動那,你怎麼這麼膽小?你什麼都不敢,長大想成個廢物嗎?」一氣之下,我說了許多禁忌之語。後來,我痛心地發現,女兒再也不願意來科技館了。至今,我都在尋求機會消除這一障礙,但拆除障礙遠比設置障礙困難。 我不是一個好父親。 夜深人靜,我常常陷入反思。有一天,我說:「冉冉,今後爸爸不打你了。如果爸爸打你,你就提醒爸爸一下,好嗎?」女兒高興地「哎」了一聲。果然,我剋制了相當長一個時期。有時,剛要發怒,女兒趕忙提醒道:「爸爸,你不是說不打我了嗎?」我放下了手,怒氣未消,問:「那你犯錯誤怎麼辦?」「你和我講道理呀!」「你聽嗎?」「聽呀!」女兒說服了我。 在不少時候,孩子比大人更講道理。打孩子收到的教育效果只是表面、暫時的,實際會增加教育的難度。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信任感和親切感,是教育最重要的情感條件,打和罵恰恰破壞了這一條件。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三)
我曾經是個不合格的父親 常有人問我的家教得失,我坦言:「最大的失敗是忽略了培養女兒的運動習慣。」 客觀說來,我並不是一個運動型的人,除了游泳以外,幾乎沒有什麼體育愛好,更不具備運動特長。進入中年以後,為了健康,我堅持爬山,並漸漸成為一種習慣。可是,當我每次約女兒登山,女兒都乾脆拒絕了,久而久之,女兒與我一樣,習慣了安靜地讀書寫作,而不習慣運動。 每逢大考,如有體育項目,都成了女兒的難關。其實,女兒有運動潛能,經過突擊苦練,1.80米也跳過去了。但是,一旦通過考試,她便把運動置之腦後。 我注意到一項研究成果,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期不愛運動,長大了很難養成運動習慣,這對生命的質量顯然會有不利的影響。我很慚愧,女兒未養成運動習慣,與父親的失職有關,因為在孩子的體育方面,父親具有特別重要的責任。據專家介紹,每周至少鍛煉三次,每次鍛煉不少於30分鐘的人,才算得上體育人口。作為父親應以身作則,並培養孩子成為體育人口。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日本孩子的體育鍛煉非常多,體質也好於中國孩子。日本的學校從初中到高中都有強制性參加的課外活動,其中有眾多體育項目的運動部,還有家政部、音樂部、英語部等等。參加運動部的學生,一天的運動量極大,而且假期里也有集訓。就連小學生,假期里也要每天早起到學校做早操做運動。所以日本孩子的體育鍛煉機會是非常多的。我還有一位在日本上過四年學的同學說:「日本學校里的體育訓練似鐵人集訓,但真的練就了一副好體格。」我的研究報告也說明了這一點:運動時間兩小時以上對比:日本21.3%,中國6.3%;三小時以上對比:日本為21.3%,中國僅為1.3%。 有的父母認為,只有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將來考上大學才算成功。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只能耽誤學習時間,不值得。事實上,體育鍛煉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體育鍛煉活動能改善大腦皮層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思維更加靈活和協調。由於體育鍛煉本身要克服困難,遵守競賽規則,對於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還能調節情緒,增進快樂。 「體者,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所也。」「無體者,則無德智也。」體育絕非頭腦發達、四肢簡單,而是強心強志之育。兒童教育一定要重視體育,甚至從體育開始做起。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四)
學會合理消費 兒童長大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也包括經濟社會化,如學會合理消費。現代生活中,理財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一種,是當今社會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直接關係到人的發展和一生的幸福。 有的父母會說,我們家經濟狀況很好,不需要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其實,不是因為有了錢就不需要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富裕家庭不要給孩子優越感,而應告訴孩子勞動創造財富的道理;經濟條件差一點,父母也不要恥於和孩子談錢,更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而是應如實告知孩子家裡的情況,孩子就會知道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過好的生活。 北京一位專家採用「置裝費」的方式,引導孩子學會合理消費很成功。我也借鑒過來,按季度給女兒「置裝費」,並與女兒簽過協議。實施一段時間發現利弊均有。利在於女兒提高了計劃性和自主性,弊在於起點偏高,加上女兒有別的收入來源,如稿酬等,照舊大手大腳。 從我的教訓來看,還是讓孩子從小做一個「窮學生」更好一些,精神生活高於物質生活更好一些,而輕易滿足孩子可能使其對生活缺乏渴求。 女兒在做中日中小學生勤苦狀況對比調查時,對這一點也有她自己的認識:「中國學生到日本,瘋狂購物,大手大腳讓日本人咋舌。日本的孩子比中國的孩子懂得節儉,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日本人的節儉給我留有很深的印象。住在扶美子家時,他們每次帶我出去玩,肯定自帶水;出去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從不剩下。這對我一個天天在學校午餐倒飯的人來說,可真是無地自容。不過時間長了,我也漸漸適應了這種習慣,很少再剩飯了。扶美子家本來有一輛房車,非常適合五口之家,第二年我再去的時候,發現她家卻把車給賣了。原來,她爸爸上下班全坐電車,從家到車站的路途就以自行車代勞了(穿著西服卻騎著自行車多麼滑稽),為的是省下一大筆養車費。有一次,我和扶美子一起出去玩,中午在一家西餐館裡吃午飯。我掏錢要買可樂,扶美子見狀馬上擺擺手,示意餐館飲料貴。她為了給我省100日元(約合7元人民幣),不顧我的勸阻,竟然跑了很遠到自動販賣機那裡買回來給我。我非常感動,也明白扶美子是因為深知打工的不易,才格外的節省。相比之下,我們這些花錢大手大腳的小貴族們,真該在汗顏中三思啊!」 女兒在長大後認識到這些,顯然反證出我對女兒理財教育的不足。合理消費是個大問題,理財教育一定要從小開始。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五)
平常心才是正常心
在浙江金華髮生的高二學生徐力殺母案曾震驚全國。徐力學習時好時壞,媽媽讓他一定要保持在前十名。一天,電視上轉播足球賽,徐力剛要打開電視,媽媽就說,你就知道看電視,學習能好嗎? 十七歲的孩子正是青春期,火「騰」地一下就上來了。徐力順手抄起家裡的木榔頭,對著媽媽的腦袋砸過去! 表面上看,徐力殺母只是一起很偶然的案件,實際上卻存在著很多必然因素。母親不能以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的選擇和孩子的實際能力,事事都想控制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最終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女孩子,有一天沒來上課,同學們很奇怪,她學習這麼好怎麼不來上課?老師解釋說她爺爺去世了。只聽見全班一片歡呼聲:她爺爺可死了!為什麼會這樣?孩子們覺得,她數學老考第一,因為她爺爺是數學教授。現在她爺爺死了,我們可以超過她了。老師聽得毛骨悚然,這是一群孩子呢,還是一群小狼在嗷嗷叫? 在許多發達國家,學生很容易進入大學,因為高等教育發達,而我們國家大學的毛入學率僅在19%。如果只以考進大學為成功的標準,享受「成功」果實的將只會是少數的家庭,絕大多數的家庭註定要成為失敗者。 如果父母們擁有一顆平常心,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一些迴旋的餘地,其實孩子會生存得很好。 女兒小時候,我和她媽媽也曾經讓她學鋼琴,但是後來我女兒不願意學習,我們沒有再逼她一定要練,女兒也從此得到了解放。我女兒考上了復旦大學,是我沒想到的。即使她只考上了大專,哪怕沒考上,我們做父母的也不會責怪她。 女兒對於學習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她在進行中日少年勤苦狀況對比調查之後,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中國中小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勤苦態度,既讓人欣慰,也讓人擔憂,因為學習時間過長,並不一定是好事。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最重要最穩定的內在動力是認知需要,即自覺自愿地學,充滿愉快與成功體驗地學。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強烈的認知需要,才能真正做到終身學習,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因此,只有將學習壓力變成學習動力,將升學考試的需要變為認知需要,中國中小學生勤苦學習才會成為真正的優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發展道路。作為父母,千萬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孩子就是孩子,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讓他們選擇自己的路吧!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六)
好的關係,好的教育
我們都會有一個共識,你與誰的感情深厚,誰就可能對你的影響巨大。平時,一個你敬重的人表揚或批評你,你會非常在意,而一個你不敬重的人說的話,在你心中的分量也比較輕。這就是情感因素在起作用。有些學生可能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將這位老師的課學得特別出色;也可能因為討厭某個老師,也討厭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七)
尊重孩子的權利 當父母尊重孩子的權利,並引導孩子珍惜自己的權利時,真正有益的家庭教育才能開始。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權利的主體。兒童的權利範圍是很廣泛的,其中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是兒童的基本權利。 尊重兒童的權利是在教育兒童怎樣更好地做人,而不是教育孩子逃避父母的幫助和指教。一個懂得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比一個不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更容易教育。 我非常尊重我的女兒。 2000年的某一天晚上,我正在看電視新聞,一位朋友打來電話,說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萊特來北京了,明天計劃參觀國貿的一家網吧,邀請女兒參加這次活動。 我當即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女兒,不料,女兒不假思索地回答:「奧爾布萊特有什麼了不起?我不去!」我有些不悅。心想:這是一次多麼難得的機會,怎麼能如此輕易放棄?但我意識到了,這是孩子的權利,應當尊重孩子的選擇。於是,我平淡地說:「隨你便,這是你的權利,去不去答覆人家就行了。」見我毫無強迫之意,又專心看電視,女兒又轉過頭來,探詢地問道:「老爸,你說我去好還是不去好?後天我要考物理了。」我很客觀地回答:「奧爾布萊特的確沒什麼了不起,但畢竟是國際少有的女政治家,你與這樣的風雲人物接觸一下,增加一些閱歷比考物理重要。況且,頂多幾小時的事,也算休息,你不是很喜歡上網嗎?」 女兒似乎有所悟,點點頭說:「5分鐘後我做決定!」女兒趴在沙發上盤算了5分鐘,鄭重其事地宣布了她去的決定。第二天早晨,女兒穿一件黃色T恤和綠裙子,穿過美國保安人員的重重包圍,進入了國貿附近的那家網吧。當身穿大紅風衣的奧爾布萊特走近她時,她輕輕地與其打招呼和交談,事後,女兒慶幸自己來對了,說:「我在日本時見過小淵惠三首相,這次又見到了美國國務卿,開開眼界比讀書重要。」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真正學會自尊,而只有自尊才能學會做人。孩子雖然年齡小經驗不足,但再小的孩子與大人都是平等的。成年人只有尊重兒童的權利,才能與其平等對話。 父母尊重孩子的權利,孩子才會逐漸培養起珍惜自己權利的意識。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八)
信任是教育的基石 人世間最大的悲劇莫過於父母與孩子不知心,明明是最親的,卻不是最近的。 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這樣訓斥孩子:「你要能學習好,太陽就從西邊升起來了。」「你這樣的孩子,將來就是進監獄的料!」這些尖刻的議論,對孩子稚嫩的心靈來說,無異於刀割。這樣的話語傷害直接透露出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 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父母,真正相互平等有效的溝通也才會開始,真正的教育也才會開始。 父母要無條件地愛孩子,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也要擁抱他,欣賞他。父母還要鼓勵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能力,當孩子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情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個強者,對自己更有信心。 如果你相信孩子,你就會發現、欣賞孩子的優點,這優點就可能成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相反,如果你不相信孩子,只盯住孩子的缺點訓斥,這缺點就可能成為阻礙孩子發展的一個頑症。 女兒放棄了進重點中學的機會,選擇了以學習日語為特色的學校,並非意味著從此一帆風順。女兒學了幾年日語之後,也時常流露出畏難情緒。這時,我沒有給她任何訓斥,而全都是鼓勵。我發現一個規律,大人越誇孩子好,孩子的狀態越好。女兒不但很少畏難了,並且漸漸成為學校里的日語尖子。 2000年4月,北京月壇中學與日本LABO國際交流中心在北京舉行紀念大會時,月壇中學唯一一個學生代表發言,就是我的女兒。 當我應邀赴日本採訪民宿時,需要一個翻譯。組織者問我找什麼人當翻譯?我說我的女兒就是最佳人選。第一,女兒日語水平高,又熟悉我的情況;第二,女兒當翻譯,生活上比較方便。當我把這個決定告訴女兒時,女兒嚇了一跳,說:「當翻譯?我能行嗎?」「你行!好好乾,完成任務有獎勵!」果然,在日本的半個月,女兒出色地完成了翻譯任務,使我寫出了《千年警世鐘》和《日本人怎樣辦夏令營》等長篇文章,並引起強烈反響。 事實一次次證明,信任和欣賞孩子是最成功的教育方式之一,更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則。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九)
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對人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而對孩子們寬容,則不僅是美德,還是一種教育藝術。 兒童期是犯錯誤最多的時期,與成年人的犯錯不同,孩子們大多不會明知故犯。也許,孩子出於好奇或無知,也許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樣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時父母需從心底里寬容孩子的過錯。 此外,孩子在看待問題上,常常容易誇張或放大自己的問題,以為自己犯了錯,父母再也不會喜歡自己了,如果父母再不能給孩子寬容,他可能會感到絕望。如果因為一些無意的過錯訓斥、處罰孩子,不利於感化和教育孩子,成年人也會因此失去孩子們的信任。 有一件事我至今難忘。 女兒上初三年級的一個星期六,提出要去慶賀同學的生日,並在人家那裡吃晚飯。說心裡話,我不願意女兒晚上出去,可又體諒她對友情的珍惜,所以同意了。我與她約定晚8點在地鐵站等她。我準時趕到地鐵站,不料,等了一個小時,也不見她的身影。我又擔心又氣憤: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今後再也不能信她了!又過了20分鐘,女兒終於出現了。隔著好遠,可以聽見她急促的喘息聲。顯然,她是跑著衝出地鐵口的。我使勁兒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平靜地問:「回來了。」「對不起老爸,我回來晚了。」女兒一臉愧意,一邊走一邊解釋,我寬容地笑了……父女倆感情一下貼近了許多。 這件事給了我一些啟示。孩子做事不妥當或犯了錯誤,常常與他的生活經驗不足有關,或者說與其社會化程度低有關。對於孩子做事的特點,成年人務必給予理解,做出合乎情理的分析,而不宜誇大問題的嚴重性,更不應曲解孩子的動機。 同時,孩子犯錯誤之後,往往有後悔自責之意,是接受教育的黃金時刻。此時,如果以寬容之心與和顏悅色,同其剖析事情原委及是非曲直,孩子可能字字入心、聲聲入耳,成為進步的一個推動力。相反,如果不問青紅皂白,猛批猛打,不許辯解,孩子也可能因恐懼而撒謊、而抗拒、而出走等等,使問題複雜化,甚至演化為一場悲劇。 也許可以說,寬容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特殊的愛,是一種勝過懲罰的教育。父親有了寬容之心,效果會格外明顯,因為嚴父的寬容讓孩子更為難忘。 當然,教育也需要懲罰,懲罰不是體罰,是教育懲戒,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過失負責任。沒有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鈣的教育。「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們,選擇以寬容之心對待您的孩子吧!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十)
選擇樂學而非苦學 成功在於選擇。天才就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而蠢材則是選擇了最不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在我家,有一架鋼琴,她像一位高貴而失聲的公主,寂寞地佇立在客廳一角。多年來,成為我心中隱隱的痛。 1987年春,女兒剛4歲多,她愛說愛笑愛唱歌愛跳舞,一聽到音樂就會跳起來。當時,我的第一本書剛剛出版,扣稅後收到1837元稿酬,幾乎是從未有過的一筆大收入。我們傾盡所有,託人買回一架鋼琴。天真好奇的女兒充滿驚喜,總在鋼琴那兒弄出一些聲響。剛開始,女兒既緊張又興奮,挺快就掌握了簡單練習曲的彈奏方法,回到家裡也願意練習。然而,隨著進度加快,女兒感到了學琴的難度,不大願意去老師家,也不再主動練琴。這完全是正常現象。我們卻犯了急躁的毛病,總訓斥孩子不努力,怕吃苦。結果,加重了孩子的恐懼心理,分散了已經較弱的注意力。一天晚上,勞累了一天的妻又帶女兒去老師家學琴。由於注意力不集中,女兒沒記住上節課的要領,一上琴難免錯誤百出。那位中年女教師表示了明顯的不滿意,敏感的女兒愈發戰戰兢兢,更難達到新課的要求。回到家,女兒被扯到琴凳上,在媽媽的厲聲訓斥中,不知所措地彈著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一顆接一顆的淚珠從女兒的臉上滾落下來,摔碎在象牙一般白潔的琴鍵上。我們無可奈何地走向了失敗。 1996至1997年,我們做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課題,特邀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心理學博士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十一)
選擇體驗而非管束 中國傳統家教中,一向嚴字當頭,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今天的家教雖寬鬆多了,卻依然是說教多於體驗。一些父母認為,自己早體驗過了,太明白利害與得失,務必讓孩子記住,免得吃虧。於是,想以自己的忠告代替孩子的體驗。讓孩子盡量避免誤區是必要的,可是,缺乏體驗的孩子怎能分辨清楚什麼是誤區呢? 女兒10歲那一年,妻赴日進修一年。暑假,我獲得日本的邀請,赴日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可是,女兒交給誰呢? 應當說,最讓人放心的安排,是將女兒送回青島的奶奶家,或送北京的姥姥家,況且,兩邊老人都表示歡迎。但是,我不太想這樣做,因為這既給老人添了拖累,對孩子身心發展也未必有利。 我注意到一條研究信息,說是隔輩人帶孩子成功率不超過30%,原因在於交流障礙多。女兒已經11歲,思維正處於活躍狀態,應多接受一些新異的刺激。如果送到老人身邊,只是生活上百般呵護,別的就難以做到了。因此,我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讓女兒到外地一個女大學生家生活一段時間。 這是一個勤奮求學的女大學生,來自遼寧大連市瓦房店的平民之家。由於寫作的關係,我與這位女大學生有了不少合作,相信她一家的生活會對女兒有良好影響。 沒想到,我把三個去處對女兒一說,女兒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去大連,真讓我喜出望外。女兒在大連生活時寫下的日記足以證明,這段特殊的生活經歷對她意義重大: 4個月前,媽媽去日本學習了。爸爸最近也要去日本訪問,但不能帶我一同去看媽媽。爸爸很為難,和我商量,是去北京的姥姥家、青島的奶奶家,還是去他在大連的學生家呢?我決定去大連,因為我沒去過。爸爸表揚了我,說我敢獨自去陌生的地方,很有勇氣!(時間:1992年8月8日) 女兒頭一回離家遠行,又是頭一回住進陌生人家裡,這種體驗終生難忘。古人講易子而教,是說給孩子換一個生活環境,對其成長益處很多。這種民宿生活,猶如一個多維麵包,給人以豐富的營養。 後來,女兒進入中學,我們又支持她兩次赴日民宿,在普通的日本人家裡先後生活了兩個月,這種體驗教育遠遠勝過書本教育。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十二)
研究型學習(上) 女兒上小學時,一向以爸爸為驕傲。爸爸寫的書《英雄少年賴寧》,全國少年兒童都在學習。小學快畢業時,爸爸又寫了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又是全國性大討論,成為教育熱點。然而,這一次女兒有些困惑和沉默,因為爸爸說中國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吃苦,她不太同意,可又說不太清楚。 起初,我對女兒的反應並不在意,認為那不過是一種幼稚的委屈感。直到2000年夏天赴日前,女兒決定做中日中小學生勤苦狀況對比研究,我這才認真思考她的觀點。 我早已意識到,《較量》大討論留下許多未解之題,即使較為核心的中日學生素質對比問題,也缺乏足以支持論點的數據,而這些數據也未必完全有利於我的觀點。如今,女兒衝殺進來,會不會將我推至被動的境地?可是,女兒有這等敏銳的眼光和勇氣,我怎能阻止她?再說,《較量》既然觸及教育的本質,就必定經得起事實的檢驗。 於是,我表示支持女兒的研究,並主動亮出問題當靶子,提供了許多珍貴資料,建議她避開誤區,直取要害。 我給女兒請了一位高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研究員卜衛,她做過大量研究,立論嚴謹,方法科學。女兒接受了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十三)
研究型學習(下) 孫冉回國沒幾天,便開學了,進入恐怖的高三年級。 這時,女兒的研究僅僅完成了日本的問卷,大量的工作沒有進行。可是,高三一開學,早已是緊鑼密鼓,備戰高考人心惶惶。 我理解女兒的難處。她擔心落後於同學們,高考時處於不利位置。她也不願讓自己的研究半途而廢。女兒的研究一直在秘密進行,因為在高三年級做這些事,未必能獲得多少人理解,何必讓孩子承受額外的壓力呢? 在我的建議下,女兒開始做國內的問卷調查。我說,對比研究更容易發現問題,所以,需要做出與日本對應的中國問卷調查。為了盡量減輕女兒的壓力,女兒只做了一些同學中的問卷,外省市的問卷靠我的朋友幫助發放。 轉眼到了期末,孫冉的考試總體成績雖然不錯,但數學很糟糕。 老師向我們發出了善意的警告,因為高三第一學期已是關鍵時期,此時太偏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老師建議她在寒假裡好好調整自己。女兒的壓力更大了。 我意識到,女兒的心理需要平衡,更需要成功的體驗來支持。寒假裡自然要補習功課,更需要把研究做完,力爭出一個較好的成果,以鞏固研究型學習的收穫。也許,這將對其一生的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並因此而緩解高考得失的壓力。 孫冉接受了我的建議,妻更是全力以赴支持女兒奮鬥。從故鄉青島返京之後,我們全家像一個課題組一樣,開始了緊張的攻關。 中日調查問卷已委託專業機構用計算機統計完畢。在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十四)
我是怎樣發現孩子的? 作為一個父親,我幾乎每一天都有新的感覺,因為孩子的生命充滿活力,時時刻刻都可能給你啟迪,只要你的愛心尚在。 一次,我帶女兒去青年湖玩水,她玩得專心致志,我則在樹下讀閑書。一會兒,我用樹枝蘸了水,悄悄走到女兒身邊,在她的頭上抖了抖。女兒快活地叫道:「下雨啦!下雨啦!」她發現是我在人工降雨更是興奮,讓我一遍一遍「下雨」。多少年之後,許多事情都忘記了,而「下雨」這件事父女倆都記憶猶新,可見,快樂也是難忘的。 大人們常常抱怨孩子不懂道理,可我的觀察結果相反:孩子往往比大人講道理,也比大人客觀公平。 譬如,和許多父母一樣,我們也要求女兒多穿衣服,可她常常不願意多穿。有時候雙方爭執不下,女兒就去打電話聽天氣預報,以氣溫高低來決定穿多穿少。細想一下,女兒的態度是科學的,而大人並不明智。 女兒上中學之後,由於離家遠,有時在外邊吃飯,偶爾也乘計程車,可她並未多向家裡要錢。我有些擔心:她請別人吃飯或打車的錢從哪裡來呢?不能總讓別人花錢吧?誰知,女兒聽了我的心事一樂,說:「你怎麼凈瞎操心哪,我們都是AA制,一起吃飯、打車都是AA制,各花各的錢。」我愣了一下,問:「都是同學,好意思嗎?」「嘁,誰像你們大人那麼虛偽?沒有錢也裝大款!我們是窮學生,沒人不好意思。5人打車,一人兩塊,自動出錢。」女兒的話點到大人的痛處了。試想,我們請朋友吃飯,即使手頭再緊張,也不好意思實行AA制,只好窮大方吧。可今天的孩子輕鬆地拋棄了成人的一身酸氣,比我們更勇敢地走向市場經濟的社會。 孩子的潛能無限,是我們成人的包辦代替束縛了孩子。其實,被人過度關照未必幸福,而照顧別人未必不快樂。女兒在接待日本學生來家民宿過程中,成功地用日語交流,成功地與異國夥伴相處,這是一種難得的快樂。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有了了解的願望和尊重的態度,還有什麼矛盾不可以化解呢?我發現自己在漸漸升華,即不僅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而且還要向孩子學習,與其一起成長。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十五)
我是怎樣解放孩子的? 孩子一直在解放我,而我也在解放孩子。父母應當承擔起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的神聖使命。 1995年,女兒臨近小學畢業,老師通知學生父母去學校開會,內容是畢業考前動員。坐在窄小的椅子上,我發現這個會簡直像生死大戰動員會。想讓孩子將來上大學嗎?那就讓孩子上重點中學,可前三名才有希望上重點。一個班50多個學生,考前三名談何容易?那就準備錢吧!可花了高額學費,進了重點中學的門,學生又會不會如坐針氈四面楚歌? 女兒不願去重點中學活受罪。一個不到13歲的小女孩發出了哀哀而憤憤的聲音。中國的教育怎麼啦?九年義務教育不是國民素質教育嗎?不是合格教育和成功教育嗎?怎麼成了選拔淘汰教育?這不成了失敗教育嗎?一個人人成功的教育被扭曲為多數人失敗的教育,這是誰的發明?又代表誰的利益?其目的何在? 不久,女兒提出要報考非重點的月壇中學。這是一所全北京招生的日語特色學校,提前招生和錄取。 爭論的結果是女兒輕鬆考入了月壇中學,免去了升初中和升高中的大考之苦。女兒在月壇中學6年,4次接待日本人來家民宿,兩次赴日本民宿,並做了中日中小學生勤苦狀況對比研究,出版了18萬字個人作品集。 一個中學生取得如此的成績,難道不是成功嗎?我不怎麼在意女兒的考試分數和名次。 一天晚上,我和妻請女兒去看芭蕾舞劇《天鵝湖》。正在讀初二的女兒一聽,馬上拒絕,說:「我不去,明天考物理吶!」我拍拍她的背,說:「看《天鵝湖》比考物理收穫大。再說,學物理也不差一個晚上,考什麼樣算什麼樣嘛。」女兒終於去了劇場,大幕拉開之前,手裡還緊緊攥著物理書。一天晚飯後,我叫女兒刷碗,她馬上叫了起來:「你叫我刷碗,我考不上大學怎麼辦?」我說:「考不上大學可以,不刷碗不行!」當然,這次對話含有玩笑成分,但也含有嚴肅的道理,即人不能變為學習機器。 進入高三,女兒睡眠已減少到每天五六小時了,我很是心疼。偶爾,女兒早晨實在起不來了,對我說:「老爸,我太累了。今天的課不太重要,我想休息一天。」我馬上答應,在任何時候,人都是最寶貴的。童言無忌 不讓孩子說話是很殘忍的。讓孩子說話要有足夠的忍耐力、包容心和理解力。 童言無忌才能健康成長,不要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孩子的胡說八道有時候是有道理的。原國家教委的副主任柳斌到北京光明小學聽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講的是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一個獵人牽著獵狗走在森林裡,忽然一隻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掉了下來。獵狗一見就想吃掉小麻雀,匍匐著往前靠近。在這危急關頭,一隻老麻雀沖了下來,發出凄厲的叫聲,與獵狗周旋。獵人一見,頓生敬意,感動之下牽走了獵狗。 課文結束了,老師問這個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什麼。小孩看了標準答案,表現了偉大的母愛。 一個小男孩舉手了,「老師,我不同意,您怎麼知道這隻老麻雀是母的呢?我把課文來回看了好幾遍,沒有一個地方說明這隻老麻雀是母的,為什麼一定是母愛呢?」 一次朋友聚會時,有位父親經歷了不小的考驗,讓我大受感動。 他的兒子剛上小學不久,是個「人來瘋」,人越多話越多。結果,他居然繪聲繪色講起了父母的性生活,並且講得栩栩如生,引得眾人哈哈大笑。那位父親如坐針氈,使勁用眼睛瞪,可兒子反倒來勁兒。最終,這位父親什麼也沒說,只是苦笑。 我之所以感動,是因為他對待兒子的「犯上」是寬容的,而這種理解是難能可貴的。兒童社會化程度低,分不清講話的場合與分寸。有些父母見孩子一張嘴,就立即訓道:「閉嘴!你一張嘴我就知道你要說什麼。」這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打擊了孩子表達個人見解的慾望。 女兒八九歲時,也常說一些讓人緊張的話。一次,家裡來了兩個女記者採訪。吃飯時,女兒突然想起來什麼,問:「爸爸,流產是怎麼回事?」那兩個女記者很年輕,一聽這話有些不好意思。我也不明白女兒怎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想了想,說:「流產嘛,就是一件本來挺有希望的事,變得沒有希望了。」女兒聽了,連連點頭說:「哦,就這麼回事呀。」於是,餐桌上的尷尬無影無蹤了。其實,我本可以更科學一些詳細地解釋,因為兩個年輕姑娘的神態緊張,便採取了藝術的講法。總之,成年人不宜把孩子複雜化,更不能以道德判斷或成人標準評價孩子的言行,因為那可能冤屈孩子。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十六)
培養孩子不可急功近利 很多的父母都會說一句共同的話:「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多麼可怕啊!我們今天的教育是不是變得太功利了? 我非常理解現在的孩子學習好有多麼重要。我的女兒那年考復旦,是從網上錄取的,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決定一個孩子的命運,差一分都不行。這個看似考試的重要,但這是不是就是我們最重要的教育? 我認為不是。很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於人,所以從小就將孩子送往各種培訓班,培養各種特長,可中國的那麼多「琴童」有幾個最後成為鋼琴家、小提琴家?我們看到的卻是相當多的父母逼著、哄著孩子去學琴,結果卻是威逼、利誘均不起作用,中國有多少家庭的鋼琴成了寂寞的鋼琴! 父母的急功近利是孩子的枷鎖,這樣的枷鎖對孩子是苦不堪言、重不能負的。然而這樣的消極學習怎能起到正面的學習效果?!學習效果不好,父母又開始斥罵,孩子更加消極,如此惡性循環,孩子真正的興趣和特長就可能埋沒。父母要孩子學習的東西又始終處於學不好甚至厭學的狀態,那麼,這個孩子一生碌碌無為也是有可能的,而這可怕的種子便是功利的父母親手植下的! 這並不是聳人聽聞。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只能留在孩子身上去實現了,於是拚命地培養孩子,藉以彌補自己的遺憾。父母帶有「補償」心理很正常,借自己的理想激勵自己的孩子也很正常,但是父母畢竟是父母,孩子畢竟是孩子。 父母們最好不要代替孩子們做決定,這樣做沒有任何好處,習慣於父母做決定的孩子今後也很難形成完整的健康的人格。一旦離開熟悉的環境,需要孩子們自己做決定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六神無主、不知所措,缺乏獨立性,這也是父母需要注意的。 父母以平常心對待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真正享受到孩子的成長。否則,急功近利的心態會讓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始終處於「不滿足」狀態,孩子永遠保持著達不到父母要求的「懸空」姿勢,異常辛苦。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進步,孩子又跟不上父母要求不斷提高的步伐。就如同一場不同級別的賽跑,選手不在一個層次,比賽又沒有盡頭,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選手最終累死在沒有盡頭的跑道上。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十七)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2000年暑假,孫冉隨我到了成都武侯祠。 女兒崇拜諸葛亮始於小學時代。女兒走進武侯祠,敬意無限。她仔細看過一些展室之後,問: 「諸葛亮怎麼會那樣有才華呢?」我想了想,說:「諸葛亮本是山東人,十幾歲避戰亂來到湖北,隱居於襄陽縣西的隆中。他一邊種田,一邊讀書,廣交天下英才。26歲時應劉備之邀出山,為統一大業奮鬥28年,『鞠躬儘力,死而後已』。」女兒點點頭,似有所悟地說:「讀書與實踐相結合,是他的成功之路。不過,他可是真本事呀!」我指了指諸葛亮殿外那幅最著名的對聯,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清代趙藩的這兩句話,告訴我們怎樣學習諸葛亮,對嗎?」女兒忽然想起什麼,疑惑地問:「諸葛亮足智多謀,為什麼放任劉禪的腐敗無能呢?」 我稱讚她問題提得好,說:「其實,你細讀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都是在教育劉禪,如讓他『親賢臣,遠小人』等等。但是,這畢竟是1800年前的封建社會啊,誰能不受時代的局限呢?」「可惜呀!」女兒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青島是女兒去的次數最多的城市,也是感到最親切最難忘的城市,因為那是我們的故鄉。 讓女兒驚奇的是,爺爺奶奶生活雖然節儉到了「摳門」的地步,家裡卻生活情趣盎然。陽台上,有爺爺長年養的綠色植物。那杜鵑鮮花怒放,爭奇鬥豔,令人讚嘆不已。君子蘭更像大家閨秀一般,綻開莊重而奇麗的花朵。與植物相伴的還有金魚、鯉魚和草魚,總是在那兒悠然自得地游來游去,顯示出勃勃生機。 在青島的日子,才使孫冉看到了老百姓的真實生活,並發出內心深處的驚嘆! 每次回青島,孫冉總是與媽媽挑出許多衣服或學慣用品,帶給哥哥或妹妹的孩子,而他們總是歡天喜地地接受。有時,女兒把一些從未穿過的衣服,也帶回了家鄉。 一年春節,我們全家回青島做了一件大事,說服妹妹妹夫為他們14歲的女兒做心臟手術。我們與女兒商量後,決定替他們承擔全部費用,因為生命與健康高於一切。 手術成功了!再一次回到家鄉,我們見到的外甥女已經排除了心臟里的危險,備感欣慰。女兒雖沒有說太多的話,心裡也一定會感到驕傲,因為她參與了挽救一個生命的努力,她懂得了什麼是親情。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十八)
多給孩子一些成功的體驗 2000年8月5日,我與女兒應邀來到日本,參加中日兩國青少年的一次夏令營及登山探險活動。 按照指揮部的部署,全體登山探險隊員集中住宿,以保證充足睡眠。其實,就是一間特大的房子,有許多簡易被褥,不分男女,隨便扯一條倒地就睡。 日本營員悄悄整理好被褥,悄悄地入睡了,一會兒便發出了均勻的鼾聲。可是,中國營員卻興奮不已,打鬧說笑不斷。這一夜,中國營員大都沒有睡好覺。 凌晨4點,登山探險隊員們起床了。所有準備工作只有一小時。 離開拉博浪島之前,每人領到了早餐和午餐,統統背在身上。 當我們空著肚子,在密林中穿行兩個小時,每個人都累得氣喘吁吁,腿如注鉛,飢腸響如鼓。途中,已經有一個日本男孩捂著肚子宣布退出登山探險活動。我們咬著牙繼續前進,來到唯一的一條山間道路旁,終於迎來了吃早餐的快樂時光。 忽然,一輛乳白色的轎車開來了,拉博浪島的大統領伊瀨知光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十九)
沒有責任心的孩子長不大
我的女兒上小學時,習慣於睡懶覺。每天早晨,我幾次催她起床,她總是不情願地說:「再呆會兒。」如果真遲到了,她又會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來,害得她受老師批評。我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就告訴女兒:「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從明天早晨開始,該幾點起床你上好鬧鐘。如果鬧鐘響了你還懶被窩,你就懶吧,肯定沒人叫你,一切責任自己負。」果然,第二天早晨,鬧鐘一響,女兒「騰」地跳下床來。慢慢地,女兒早晨起床上學就很少再讓我們催了。有時候,我們還在睡覺,女兒早已經騎車上學去了。 孩子既是家庭中的享受者,也應該有一定的責任。最重要的道德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公正、尊重、責任。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孩子具有責任心,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慢慢地懂得為社會負責。 孩子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每個孩子都一定會犯錯誤。父母扛的越多,孩子越沒有責任心。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他的體驗就是我闖了禍,說了「對不起」就可以走。世界上有這麼簡單的事情嗎?不可能。可是孩子就是這樣理解的。 我女兒上五年級時很調皮。我家門口有個大飯店。我女兒喜歡帶著鄰居三年級的小弟弟去飯店的停車場玩,保安怕小孩子拿石頭劃車,一看到他們來就趕他們。他們就和保安捉迷藏,還用石頭敲打地面氣保安。保安氣呼呼地追了出來。我女兒很狡猾,從飯店到我們家樓之間有一道鐵柵欄門,小孩子能鑽過去,大人過不去。我女兒領著小弟弟鑽過去之後,馬上轉過身來氣保安。保安下決心要抓住我女兒。大人終歸比孩子狡猾。這天,保安沒鎖那個門,把鎖掛在那兒。保安這次從鐵柵門那兒追過來了。我女兒嚇得跑回家,關上門,拍著胸口喘著氣說「嚇死我了」。而小弟弟跑得慢,被保安捉走了。 了解情況後,我叫女兒主動去找保安,把小弟弟領回來。我說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責任人,他是跟著你搗亂。小弟弟是你帶出去的就要你去帶回來。她哭著不肯去,我就是不讓步,我說你今天不去,明天你怎麼有臉見小弟弟。我說你是好孩子,好孩子敢作敢當。最後,她沒辦法,只好去向保安賠禮道歉,帶回小弟弟。 當時,我之所以重視此事,堅持讓女兒去鄰家小弟弟家裡道歉,正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兒童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所謂社會化,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心中有他人,並善於處理你我他之間的關係,而核心問題就是責任心。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二十)
讓孩子學會正常交往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朋友,比他考試不及格的後果還要嚴重。調查發現,80%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學習好的同學交朋友。可是孩子們並不一定這麼想,學習好並不是他們的標準。實際上我們成年人生活中交朋友也並不一定是誰聰明就跟誰交朋友。 中國的西北有一個男孩子叫王希(化名),學習非常好,拿了全國中學生化學大賽第一名,保送去北京大學化學系。多讓人羨慕啊!但是誰能想到就是這麼聰明的孩子在讀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被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犯了什麼罪呢?他一不偷,二不搶,三不耍流氓,犯的是故意殺人罪。 為什麼?這個孩子從小學就知道學習,不會交往,沒有朋友。到北大上到三年級的時候,他發現沒有朋友很難生活。但是交朋友是需要學習的,他不會。他就和同宿舍的一個男同學形影不離,人家上哪兒他上哪兒。別人就覺得奇怪,兩個大小夥子總粘在一起幹嗎呢?議論也很多。那個男生就不和他來往了。後來他就生氣了,要報復那個男生。他是學化學的,搞來了一種劇毒的化學物品——鉈。王希把鉈毒投放到那個男生的牛奶杯中,那個男生沒有防備,喝了之後反應劇烈,疼痛難忍,王希看著不忍心又把那個男生送到醫院裡搶救。在醫生的追問下,他被迫承認自己投的是鉈毒。 那個男生住院治療一年,花了六萬多塊錢,出院之後把王希告上法庭。北京海淀法院判處他故意殺人罪有期徒刑十一年、剝奪政治權利三年。 本來王希是一個學習特別勤奮的孩子,為什麼犯下了故意殺人罪呢?他的父母有沒有問題呢?他的父母就沒有意識到:孩子沒有朋友是危險的。 同伴的交往既有同性的交往,還有異性的交往。有些父母看到男孩只跟男孩玩,女孩只跟女孩玩就放心了,其實如果一個男孩只會跟男孩玩,可能也有問題。 孩子的童年如果沒有和異性夥伴的從容的交流,將來他的戀愛、婚姻都可能有問題。跟異性的交往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孩子有比較大的事情的時候,能不能跟父母說,對親子關係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但是這個時候,父母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二十一)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位14歲的學生對老師有意見,上課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二十二)
真正的學習是探索未知 孩子對於未知的事物總是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對於他們而言,真正的學習就是探索未知。 一個夜晚,我與女兒聊起了對家鄉的感覺,女兒竟一臉的神聖。最讓女兒動心的還是那部兩塊紅磚頭大小的《桓台孫氏家譜》。說實話,我大概也是頭一回見到真正的家譜,而且是有自己名字在其中的正宗家譜。女兒自然更感到無比新奇了。在這部《桓台孫氏家譜》的138頁上,清清楚楚地寫著:「立紀——昌玉」。孫立紀是我祖父,孫昌玉是我父親。當孫冉讀到《桓台孫氏家譜》最後的跋之時,驚叫起來:「老爸,咱們是孫臏的後代呀!」原來,跋文中記載道,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村是始祖孫公諱臏的誕生地,是孫氏的大本營,今已傳至70多世,歷代由此轉遷他鄉者多……面對女兒的驚嘆,我也大為震撼,這樣一段驚天動地的歷史,我怎麼過去毫無所知呢?不過,畢竟2000多年的歷史了,究竟是何關係很難說清楚。於是,我回答女兒:「有這個可能,但需要論證。你如果有興趣,將來可以深入研究嘛。」 回到北京,孫冉馬上打開電腦上網,查找孫臏的資料,下載後我們一起對照分析。據資料介紹,孫臏是孫武的後裔,的確是山東鄄城、陽谷一帶人,大約活動於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孫臏在作戰中運用避實就虛、攻其必救的原則,創造了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為古往今來兵家所效法。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給予高度評價。 我想,女兒心裡會明白,孫武、孫臏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祖先,是一個一時難以搞清楚的問題。正像許多人都可以找出同姓的傑出人物,卻均難以真正確認一樣,即使確認了也不能說明自己了不起。但是,這個偶然的發現,畢竟讓她欣喜若狂,讓她自豪自信,更讓她對歷史產生了充滿激情的興趣。這些,不就足夠了嗎?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二十三)
養成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我的女兒是讀書狂,並且喜歡寫作,還有許多獨特的見解。我常常回憶,女兒是怎麼迷上讀書與寫作的呢?卻難以搞清楚起於何時。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從女兒出生至今,她對我的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我在燈下讀書寫作的情景。這是我每天晚上必做的功課,幾乎成了我生活的一種常態。 家庭要過健康的生活、文明的生活、和諧的生活,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為了孩子,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最好別看電視。孩子看書,父母最好也看書或者忙忙家務,讓孩子覺得家裡很溫馨、很安靜,這樣的氛圍就很好。 父母要培養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等於在他心裡裝了一部成長的發動機。養成讀書的習慣,人就一輩子不寂寞;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人一輩子不知所措。 帶孩子逛書店是很聰明的,北京有些父母雙休日把孩子領到大書店,一放就是半天,吃的喝的都帶著,孩子們可以自由地看。孩子只有迷上了書,才可能是個愛學習的孩子。 有一個媽媽發現她讀五年級的兒子寫作業不專心,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了至少五、六回,一會兒拉開冰箱看看,一會兒打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開始了沒有,一會兒站在窗前看看誰在玩。媽媽說,兒子,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只要你專心學習,一定能學好,但是我剛才給你數了一下,你一個小時站起來了六回,是不是有點兒多了?兒子很不好意思。媽媽與兒子約定,如果兒子一小時只站起來三次以下,可以照常看電視,否則晚上6點不能看動畫片。當兒子做到之後,又把一小時離座次數降到兩次、一次。三個月後,兒子終於改掉了寫作業拖拉不專心的壞習慣。 這個媽媽了不起。為什麼?設想一下,如果您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個小時站起來六回,您會不會跟他說,「兒子,寫作業要專心,不許站起來!」您想想後果吧,您越不想孩子站起來,孩子就越想站起來。您看著他,他忍著;您一離開他,他拚命地站起來不下十回!這就是反彈。因為習慣是一種神經系統的改變,對一般人來說,不可能一刀斬斷。 所以我總結了習慣培養的規則: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就是說要改正孩子的壞習慣的時候,不能著急。只要孩子的壞行為出現的次數在減少,就應該被允許,甚至得到讚揚。而培養好習慣用加法,父母們不要滿足於孩子偶爾出現的好行為,要鼓勵他、引導他,使他逐漸地堅持並成為一種持久的行為,最後養成良好的習慣。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二十四)
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 今天很多的父母、教師,一談起孩子的時候,感覺就是問題成堆,沒有理想、自私、懶惰……實際上我們應該想一想,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看待今天的孩子。 今天的孩子確實是有毛病的,但是我們能不能正確地看待他們,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比方說,一個5歲的孩子,跟她媽媽說,媽媽,女的能不能當國家主席?媽媽說能啊,菲律賓的總統就是女的,女的可以當國家總統。女兒說,哦,那我長大了以後要當國家主席。媽媽說,好啊,你當了國家主席,我就是皇太后。女兒說,那不對,我是國家主席,你還是你,跟你沒關係。就是說我們成年人的觀念經常會出一些陳舊的問題,實際上孩子的想法跟我們的想法還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信息時代動搖了父母
推薦閱讀:
※看完這個,你還這樣獎勵孩子嗎?
※什麼樣的老師,可以管理好班級里同時出現維特根斯坦和希特勒那樣的調皮男學生?
※動漫 小豬佩奇 中佩奇的生活中沒有學習令家長觀眾關注?
※有沒有什麼有教育意義的動漫可以推薦給五年級叛逆的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