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講解118:阿難以為不必自己修了,如來會賜給我三昧,卻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凡有言談皆無實義,用嘴巴或文字說法,實際上說不到真實之處,萬不可執著於文字,誤了自己!
楞嚴經 十番顯見-12 (建議在wifi下觀看)
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座視頻:
楞嚴經 十番顯見 12
(在此感謝各位把視頻編譯成文字版的師兄!)
意根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對內,緣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對外,為前六識的依靠,所以,第七意識就像通內、外一個橋樑。並加上價值判斷及個人好惡、愛憎、取捨等。意思就是:我們看到的只是影像;而凡夫不知道說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種影像,不實在的影像,我們卻為它愛、卻為它恨、卻為它起伏,一直到死亡。所以第六意識之生起,為依前五識、緣前五識,而與前五識俱起,故稱為[五俱意識]。但第六意識之生起時間雖比前五識晚約一剎那,而事實上,以凡夫之智實無法覺察其時序之差別,兩者幾乎是同時生起,故又名為[同時意識]。又在第六意識生起前,前五識雖能對外塵有所覺知,但對於彼我關係、內外、好醜、是非、高下等相,皆不作如是判別,這些相皆須由第六意識來判別,方能明白,故第六意識又稱為[明了意識]。這是意識在日常生活、正常的狀況下的情形。
其次,在某些特殊或特定狀況下,第六意識的運作方式又不一樣了,在這些狀況下,第六意識可以不用依前五識、或緣前五識而起,它可以獨立作業,單獨而起,而不與前五識俱,故稱為[獨頭意識]:一、散位獨頭意識——又稱獨散意識,如人作白日夢、或發獃時,此時獨頭意識系緣自心現所造境,或緣過去記憶之影像,而分別取著,想入非非;此時雖不緣現行前五識,但也能見色、聞聲,乃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俱全。為什麼?譬如說:你去聽音樂會,或者是聽民歌,去聽歌星唱歌;這歌星唱歌以後,好!你回來了,坐在公車或者捷運上面,沒有人對你唱歌啊,可是,他這個歌聲,在你的意識裡面自己唱,自己唱歌。就像我們拜三千佛一樣。以前帶領拜三千佛的時候,有一個居士說:喔!慧律法師!您知道嗎?拜三千佛回去,時時刻刻都是三千佛的聲音,南無……,每次都這樣;至心歸命禮……。她說這個沒辦法停止,因為三千佛唱得莊嚴、好聽!你看,沒有在拜三千佛,她內心裏面也就一直哼……,哼到她先生說:瘋子!說她有病;我老婆去拜那個三千佛回來,連炒菜都:至心歸命禮……就好像在打鼓一樣的,這個獨頭意識很強的!當然,此時所見之色,所聞之聲,都不是現前所有,也就是說,他此時所見、所聞等事,在外在現實環境中,並沒有這些事物於現前發生或存在。就像剛剛師父比喻的,聽音樂會以後,坐在公車或者捷運上,腦筋裡面自己現色聲香味觸法。故都不是他人所能共見、共聞者,而唯有此人本身能見、能聞,因為那些色聲等塵,全都是此人獨頭意識所造境,或緣過去記憶之影像。這便是散位獨頭意識的作用。
二、夢中獨頭,這個大家都有經驗,每一個人都做過夢——即人於睡夢時,因前五識暫不起現行,於是獨頭意識便獨自造境,自造境後再自攀緣此等境而生分別,或亦緣取過去記憶之影像而生分別等。所以,白天身口意造什麼業,晚上有時候就會影現出來,日有所思,夜就有所夢。
三、狂亂獨頭——即人於失心、錯亂、瘋狂時,獨頭意識雖於醒時,亦能依自想像而造出種種塵境,然後再去緣、取、分別此等自所造境,這是狂亂獨頭。所以,一個人狂亂獨頭的時候,他就會一直懷疑別人、一直誤會別人、一直扭曲別人,別人沒有這個意思,二個人在講話的時候,他就說:嗯!他們二個人一定在講我的壞話!那個人如果到你家門口探望一下,你就說:嗯!這個可能要偷我家的東西!因為自己生病自己不知道。所以,這個狂亂獨頭意識,大部分都是服用藥物,或者是有遺傳,遺傳也會,服用藥物也會,還有業障現前也會。
四、定中獨頭——即修行禪定之人,於其定中,其前五識雖不緣現前五塵境,但其獨頭意識即依於凈心之觀想而造境,並緣取其所現之五塵境,再加以分別、覺知。如定中所見種種勝相、瑞相、佛菩薩相、乃至凈土相等,皆是定中獨頭意識之作用。這就是為什麼修行無上禪者,即須離一切見聞覺知,即使是定中所見、所聞之一切,全不得執著,因為在定中所有的見聞覺知,即使是清凈勝瑞之相,也仍是自心定中獨頭之作用。故《楞伽經》說需[覺自心現量、離心意意識]。這個要:心、意、[心]就是指第八識;[意]就是指第七意識;[意識]是指第六意識。所以,離心、意、意識,這個就是指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六意識。故《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可見這個離相有多難!
了解[獨頭意識]的內涵之後,再來看這段經文,就應會比較明白;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此義為:即使你在靜坐時、於禪寂中,雖然你能把前六識的現行作用,如見、聞、覺、知等都止息了,而心中只有一片幽閑安靜之相,你千萬不要認為這寂靜之相就是你的[清凈心]。那只是暫時靜一下,或清凈的本性之相——換句話說,這不是你的真心之相,仍然只是你的定中獨頭意識分別心中寂靜的法塵的塵影之事。只是環境比較靜一點,是故莫認妄為真,千萬不要認妄心為真心!附帶提及,近世有人教人坐禪時說要[觀靜],須知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如前所說,[靜]也是一種塵,名為靜塵。這是對動來講的,動是塵,靜當然也是塵;如果是開大般若智慧,動是如,靜還是如啊,那是心的問題,不是靜的問題。習禪者所應觀者不是[塵境],而是觀[自心];若是觀塵,即隨塵而勞動,逐塵生滅,反成塵勞。
再說,依此段經文而言,即使得定後,以定中獨頭去取心中寂靜的法塵來分別,都是錯用心了。更何況還沒得定,而去觀靜,只不過是傾耳聽取外界寂靜之相而已。只是耳朵聽到沒有聲音而已,我們聽到車水馬龍,到山上去,沒有聲音,一片寂靜,就聽到寂靜,寂靜也是一種塵啊!講來講去就是明心見性是最重要的了,明心見性以後,管你是動是靜,如是則離自心與正道更遠:因為此種習禪,雖名為習禪,實是[往外馳逐],以往外馳逐,故其心是向外奔逸的,故與禪法實相違背。是故佛道甚深甚難,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也因此之故,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亦開示云: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凈,無可取捨。這講得多好啊!
又,[內守幽閑]其實就是一般[凡夫禪]及[外道禪]的境界,因為凡夫、外道不了真心,故只能依於六識妄心,乃至雖有心離於憒鬧,息心取靜,但仍看不透自心獨頭意識的作用,而以為自己已修到了[清凈心],其實仍在六識妄心的範疇內。因此時下有些人提倡工作之餘,靜下來,享受片刻的放鬆與寂靜,乃至前述的[觀靜],都是屬[凡夫禪]所攝。至於坐到一片寂靜,而覺[與萬化冥合],則是獨頭意識遍緣內外寂靜之相的[外道禪],是故禪者於此須萬般留意,一不小心,即落入凡夫、外道境界!
複次,此段經文十分重要,除了上面教我們如何判別凡夫禪、外道禪的[內守幽閑]之境界外,又教我們如何分辨[真心]與[妄心]最基本的條件:妄心是依前塵而起滅的;而真心的了了分明之性,則是常住不變,不依塵而有無。所以經文說:[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汝真心]。所以,我們的真心也是有分別的,能作分別,但是不著分別,雖分別,不作分別想;雖分別,絕不取相。佛如果不能分別,沒有分別的能力,怎麼有智慧抉擇呢?所以,這個分別性就是智慧性,佛的分別,是從般若智慧起智慧的抉擇分別,雖分別,不作分別想,雖說分別,其實是真如性,意思:真如、真心本身就有分別,有能力分別,但不是凡夫的執著、分別。
據此而言,欲親見此離塵而有分別性的真心,還須得先離於六塵虛妄之境,方能[微細揣摩]並深心直接體取。又,判別心之真妄,是一切修行的總根本,是故我們須對此節經文細加玩味、體察,且應用於日常及禪坐中自心之觀察,方是活的佛法。所以,禪是活的,不是死的。什麼是禪?入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什麼是禪?於剎那中即見永恆,就是禪。剎那等同永恆,每一個剎那統統是永恆,沒有剎那,也沒有永恆,剎那方便說,永恆方便說,不存在剎那,也不存在永恆,只是如實知、如實見、如實無所住、如實無所著,如如不動。無所謂過去、無所謂未來、無所謂現、無所謂當下、無所謂剎那、也無所謂永恆,剎那、永恆統統方便說,慢慢地體會。
經文,[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詮論:[默然],是因為妄心被破,無言可對,不敢再辯解,故默然。然而,妄心雖破,真心仍未悟,無依無靠,所以叫做[自失]。往前,悟不了真心;往後的依靠,佛陀說:那是妄,不可依。真還沒有開發,妄又不可依,所以,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頓失所依,平常所依靠的,那個能推論的、能思想的,佛陀說竟然不是我們的心!這個就是沒有悟,就覺得很落寞了,不曉得怎麼辦?進不去,下不來,卡在中間。
經文,[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注釋:[九次第定]:三乘凡聖共修之禪定分為三大階次(見表):一、四禪,二定,三、第九次第定。第一、四禪——①「離生喜樂地」得初禪;②「定生喜樂地」得二禪;③「離喜妙樂地」得三禪;④「舍念清凈地」得四禪。這我們在《十四講表》都解釋過了。第二、四定——①空無邊處定;②識無邊處定;③無所有處定;④非想非非想處定。第三、第九次第定。因為前兩種合稱為四禪八定,且其中諸定都是由低而高、次第而入,故修到四禪八定後,便可進一步修第九個次第之定。
又,四禪八定為凡夫定,甚至印度某些外道亦修此定,故其果報還是在三界之內,無法滅煩惱。而第九次第定則是小乘聖位所修,以其能以定力伏滅[受想]二蘊。諸位!伏滅這個[受想]就很難了,苦受、樂受、憂受、喜受、舍受,舍就是不苦不樂、不憂不喜。苦、樂、憂、喜、舍,這五個受統統要放下。一般人覺得世間是苦,他就會掉眼淚,他覺得他的命不好,他就開始牢騷、抱怨了。碰到了喜受就忘我了,輕飄飄了!你可以看看那個世界的讚美大會,他從第三名、第二名開始宣布,看到要宣布第一名的時候:MissArgentina,阿根廷!阿根廷小姐她就感動,因為他要宣布以前,大家都不知道誰是第一名,就感動喔、掉眼淚,然後手就……(法師做飛吻動作)很感動,就開始掉……,高興到哭!如果在座諸位!以你們現在的心境,你們這些漂亮的小姐,去參加世界小姐選美,得到第一名的時候:台灣,MissTaiwan ,剛好你得到第一名了,你也會像木頭一樣沒感覺。為什麼?你會想到:難道我不會老嗎?難道我不會死、不會臭、不會生蟲?不會只剩下一堆骨頭嗎?因為你真的有智慧,就會一直推論……,的確如此,所講的每一句,句句都是真實。所以,你就不會迷著、執迷在現在所有的成就和錯覺。所有的感覺都是錯覺,不足取,那也沒有什麼。
用英文那一句就一直參,你得到了世界選美大會第一名,然後,接下去你就問:And so what?又如何呢?接下來呢?不會老嗎?不會病嗎?不會死嗎?不會生病嗎?不會長蟲嗎?死了以後不必火化嗎?說:哎呀!你們佛教真沒趣,才講到一股浪漫的選美氣氛的時候,就全部都被你們澆熄了!唉!跟你們這些佛弟子講話真沒趣,每次都講到不凈觀、白骨觀。所以,全世界只有佛陀講真話,全世界的人都講假話。全世界的人都講騙你的話,只有世尊講的統統是真話;可是,真話大家都不要聽,大家要聽的:小姐,你好漂亮喔!怎麼個漂亮法呢?小姐,你好漂亮喔!她就喜歡聽這個。你若說:小姐!你剩下一堆骨頭喔!她會說:你去死啦!你找死啦!對不對?她那種感覺就不一樣了。所以,他講真相,人家不要聽;講假相,大家都要,這個就是世間了。
要伏滅受、想二蘊,故又稱為[滅受想定]。放下種種的感受,放下種種的妄想,心就定。若受想滅,則行蘊亦息,行蘊就是三業造作,叫做生滅無常,身、口、意生滅無常的造作,叫作行蘊,亦息。因為色、受、想都歇了,故亦稱滅盡定。若得滅盡定,便得斷煩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已盡:我今生今世已經辦完了,斷煩惱了。梵行已立:包括男女、慾望,包括妄想,男女的,影現出來的,那個頭腦裡面動念,都沒有了。梵行已立就是清凈,男女完全清凈,包括內心的那個微細的欲、念頭,統統沒有!所作已辦:該做的已經結束了,身口意清凈。不受後有:就不再輪迴了,諸位!這是何等的境界啊!而證阿羅漢,得入涅槃。還有我們有一個凈土法門,好好念佛,一樣可以了生死。
然而,雖稱為「滅盡定」,其實並不滅盡。為什麼呢?因為最微細的生滅心還在,以八識還在。什麼八識呢?以八識最微細的生滅心,中間加這幾個字,你才看得懂,以八識[微細之生滅心]還在。都滅盡,八識亦滅,連微細的八識都沒有了,誰入涅槃,沒有涅槃可入了?生死涅槃就等同空華了,就是因為八識的微細還存在,才叫做有入涅槃。然二乘人以不發度生大願,故如來慈悲,教令入化城止息。化城就是只是方便的,你證阿羅漢果,還沒有究竟菩提,還要繼續前進,暫時給你休息一下。化城就是方便,到達一定的水平了,但是,不究竟,化城就是方便而已。
又,雖得第九次第定,但不斷煩惱,只是壓伏六識,令不現行。所以,在座諸位!如果你不攀緣外境、不攀緣色聲香味觸法,不代表你內心裏面就有辦法定,如果你沒有開般若智慧,內心的微細的衝力還是很大,修行是點滴功夫,在這裡可以看得出來。你也不貪財色名食睡,也不貪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是,問題來了,你內心裏面那種微細、強烈的動力,煩惱都一直存在。因此師父為什麼勸你,你要執持佛號?接下來,我們講堂可要打佛七啦,這個可是大好的機會!為什麼要勸你要修學凈土法門?這是最穩當的道路,開大般若智慧,煩惱減少了、慾望減少了,正好修凈土法門,萬緣放下,一念提起,單提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更好嗎?所以,研討《楞嚴》,只有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幫助你了生死。此第九定即稱為[無心定],此為凡夫定,以不斷煩惱,故不能證聖果,入涅槃。
[阿羅漢]:有應供、殺賊、無生三義,詳如前釋。二乘之阿羅漢之無生,為煩惱不再生起。我們講:眾生,眾生,就是煩惱一直生,叫做眾生。以及不再來三界受生之義,然此非諸佛所證一切法畢竟不生不滅之[無生]。所以如來十號中亦有阿羅訶(就是應供)。我們誦八十八佛,都一定會念到佛的十種名號。此是真不生,為如來境界;而阿羅漢之不生為化城之權不生。[權]就是方便說而已,以其智、願皆不堪遠行,故令止化城暫息;化城者,黃櫱大師所謂的[為止小兒啼者是也]。小孩子哭了,暫時拿一樣東西:不哭,不哭了!他就不哭了。
「生死妄想」:生死有兩種:一、分段生死,為一切凡夫眾生所受一期一期之生死果報,以其分段而受,故稱分段生死。這個很苦的,苦不堪言的!這一輩子做人已經很苦了,下輩子再來轉世投胎,又更苦!二、變易生死,為菩薩及二乘所受者,以八識中仍有微細之生滅變異,《楞伽經》所說之[流注生滅]。這個流注生滅就像瀑布一樣,以經典比喻,流注就是很深層的微細。[流注]就是微細的意思,故稱為變易生死。唯有諸佛如來究竟斷一切生死,證不生不滅、二死永亡。二死就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諸位!分段實是生死;變易只是境界的轉變而已。諸位!切記這一句話,分段生死的確是六道輪迴一直轉;變易生死是菩薩境界上一直轉變,其實每一種轉變方便說叫做生死,其實沒有。
義貫:[佛告阿難:世間一切]凡、外、權、小[諸修學]之[人,現前雖成]就了第[九次第定],而仍[不得]諸[漏]滅[盡]而[成阿羅漢]道的原因,[皆由]計[執此生死妄想]之第六識心,而[誤]以[為]是[真實]之常住真心。[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亦因不能判別真妄,未見自己常住真心,以為本修因,故仍[不]能[成]就[聖果]。所以,諸位,修行下手處一定要對,就是用真心,記得!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詮論:因正則果正,如是因、如是果。若不得本性為本修因,則儘管再怎麼努力習禪,修到能得非想非非想定,乃至於第九次第定,也只落於無心定,仍居凡位,而與聖道菩提無緣。因此可知此本修因之重要及可貴難得,故稱為[如來密因],或[本起因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圓覺經》講的。所以,你的下手處如果不對,就完了!
今生今世修行也是一樣,你跟錯了師父,也很麻煩,跟了十年,二十年,要轉回來,諸位!轉不回來,那種牢不可破的思想已經捆住你了!連親近善知識也是要很智慧的抉擇,這個當然要靠福報、福德因緣。如果沒有福德、沒有因緣,就碰不到正法、正確的善知識。當然,你今生今世如果努力地推廣正法、努力地擁護正法,假設說你沒了生死,下輩子你要走入邪道、外道,也很難!因為你種的都是正法的因,你擁護的都是正法,下輩子你本來要走偏路了,冥冥當中,就會有人把你拉進正法的道場,這個就是你下的因夠強,就會影響到下輩子。護持正法,是所有出家、在家的責任,你今天聽聞正法、推廣正法,受益的是你自己。下輩子你碰到了外道,無論你怎麼碰,其他的外道不正確的思想,很奇怪,自自然然,就有人把你引進到正法的道場,因為你那個正法的因太強了。我們教授講的:自自然然,下的因強,果就強。所以,在這個地方,諸位所下的正法的因,叫做功不唐捐。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迴向(略)(未完)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翻開《楞嚴經》講義,162頁,[壬二 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分二)] 前面是破妄,破妄識無處,破妄識無體,破妄識非心。整部《楞嚴經》的重點,它就是要我們舍識用根,舍掉意識心,用我們的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前面既然破妄,現在這個時候,最重要就是要顯真,把我們的真心、真性、如來藏性顯現出來。[癸初阿難捨妄求真] 什麼是妄心?什麼是真心?妄心我們要舍;真心,我們要求。當然,這是站在阿難的角度;如果站在究竟義的角度,妄真本一如,沒有所謂的妄,沒有所謂的真,妄心是因為真心而立的;真心也因為有妄心而立的,對大悟的人來講,妄跟真統統要放,叫做絕對。所以,講舍妄求真,是站在阿難求菩提道的次第,喔!有妄可舍,有真可求。到了悟道了,進入了寂滅涅槃海的時候,妄、真不可得,妄是如,真亦是如。
[二如來極顯真體(癸初分二)] [子初悲感痛悔] [二表迷求示今初悲感痛悔]如來顯示我們這個真心之體。[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這一段對一個修行人來講,是特別的重要,中間那一句,說:常常自己思惟,無勞我修,不必我修了,將謂如來,佛陀惠我三昧,如來會賜給我們三昧。阿難這裡發出重要的感慨,也給我們修凈土的人,特別的注意這一句話,說:不知身心本不相代,這一句話特別的重要就是說: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修凈土法門的人,一定要記住,佛陀的確有增上緣,要接引我們往生凈土。但是,我們念念都應當提升正念才對,不是說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念一念,內心裏面的貪瞋痴不管它,這個是不對的。因此我們要了解,修凈土法門的人,一定要注意,佛陀的思想是什麼:若一日乃至七日,後面那個[一心不亂],如果你沒有三昧的功夫,要進入一心不亂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要先靠自己,而後靠佛陀的加被,這樣才對的。並不是說,我現在只有念佛、拜佛,我內心裏面的無明煩惱,統統不去理它、不去管它,任自己的習氣一直發揮,就說:我在修行!這樣的角度是不對的。因此我們要念念提升自己的正念,求佛加被,這樣了生死就更有把握。為什麼呢?因為身心本不相代啊!譬如說:你靠某某上師加持、某某師父給你加持,不錯,給我們增上緣;可是,我們的親因緣呢?親因緣就是我們的心性,怎麼辦呢?因此我們要開佛的智慧,入佛的知見,念念提升我們自己,這樣才對的。
上文[阿難執妄為真],[妄]就是妄心。阿難執著這個妄心,把它誤認為就是真心。[如來極破而令舍],佛陀就破妄識無處、非心、無體,要叫他放下,要舍掉。[此下阿難悟妄求真],了解說:我們現在所用的都是意識心、妄心,現在要求這個真心了。[如來極顯而令用],如來極顯,如來顯現我們這個如來藏性是不生不滅,而它有大作用,說:一念無生,見聞覺知,即體即用,體即真如,用即般若,體用一如,這個就是佛所說的,念念歸入薩婆若海,究竟菩提。[真原本有],我們這顆真心,本來就存在。[近具根中],[近]就是說:離我們最近的就在哪兒呢?就是我們的六根當中,也就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遠該萬法],[該]就是包羅。近來講:就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只要你能夠發現它,不生不滅的心性就在根中。遠呢?包括無量的世界,也不離我們的不生不滅的這個根性。[無奈迷之已久],我們迷惑了太久了。[非遺似遺],我們這一顆真心、如來藏性,並沒有遺失;但是,我們用不會用,就等於失去一樣。[若不方便顯之,則終不能見],如果不用種種方便,我們這個如來藏性顯露不出來,眾生也不知道,喔!原來我們自己就是佛。
[此即二根本中真本],前面講:一個是妄心,一個是真心;在這兒是說真本,真本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要破妄、要顯真,悟妄要求真。[前妄本既破,今真本當顯,即顯平日所遺之真性],平常我們遺了這個真性,現在要顯露出來了。所以,修學佛道就是:佛性因修而顯。因為我們修行,所以,顯露了我們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所以,斷習氣,方便名叫做修,雖然我們本性具足,但是,如果不修、不加功用行,顯露不出來。[始自眼根顯出],從這個眼根,當你見到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的時候,包括耳、鼻、舌、身、意,統統是如來藏性。所以,我們就了解了:喔!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萬法唯是真如,唯是一心,萬法唯心現量。所以,大悟之人,智如湧泉,出生無盡,縱貫三際,橫遍十方,出入無礙,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修行,你到底是用真心來修行?還是用妄心來修行?六祖講的:悟則剎那間,迷則塵點劫,悟了,就在當下;不悟,塵點劫都在迷。始自眼根顯出,從眼根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同時再繼續擴大。
[復為融會四科七大],[四科]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同歸如來藏體],所以,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這個道理,全部都是如來藏的體性。[阿難因聞],阿難因為聽到,[入滅受想定],入滅受想定,這個就相當的功夫了,阿羅漢的境界了。[心尚非真],還不是究竟的菩提,還不是我們的真心,還是意識心,只是比一般還定,但卻不是我們的真心。[則尋常所用之攀緣識心],[攀緣],它的重點就是能所不斷,能緣的心,所緣的境,一直沒有停止。我們從出生一直到長大,一直到讀書——小學、實踐、高中、大學、研究所、博士,都是用這個攀緣的意識心,所以,後天的學習的東西總是不堪,不堪什麼?不堪斷煩惱,不堪了生死。所以,修行無關於語言、無關於文字、也無關於學歷,因為那個都是意識心。那麼,我們現在懂得這個佛法,就要用真心修行。所以,則尋常所用的攀緣識心,[自不待言矣。所以重複悲淚禮佛,追述痛悔。凡人悟之深者,心必有悲]。[凡人]就是一般人。一般人體悟得很深,就會很感動,心必有悲,或悟妄而悲久苦。有的修到:萬法都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到底為何而苦呢?就是不知道緣起緣滅都是生滅無常的假相。所以,當他悟到了虛妄的假相是不可得,他就感嘆了:眾生悲哀!我們長久以來受這個苦,是多餘的。[或悟真而悲久失],或者是體悟到真心,而傷心感嘆,說:我們迷失了太久了,就象失去了我們的珍寶。我們的心性就像最寶貴的摩尼寶珠,我們失去了。現在體悟:喔!趕忙就在現前當下這一念。[此悟所執識心全妄,而真心未悟,故悲悔耳]。也就是說:悟到我們所執的識心都是妄的,被佛所破斥的;而真心,因為佛還沒有開顯,所以還沒有悟,因此就悲悔了!
[本文悔恃如來,不修大定],[悔]就是懺悔。依靠如來,如來就是外在的增上緣。不修大定,就是我們親因緣力道不夠,[乃曰自我從佛出家,恃佛之威德神力,常自思惟],思惟即妄想心。常常這樣想:[無勞我自己修行],我不必修,[將謂我是如來最小之弟,情同天倫,如來必能惠(恩賜也)我三昧]。他認為這個三昧是用贈送的,就像去百貨公司買東西,它會有贈品,會贈送的。一點辦法都沒有,自己不用功,就是佛來也沒辦法!在這裡就講得很清楚了。阿難認為不必勞我來自己修行,他自己認為:我是如來最小之弟,情同天倫,如來一定會賜我三昧。[不知彼此身心,本不可相代],這個對修凈土法門的人,就要特別的警惕,你說你臨命終要靠別人來助念,是的!有這個福報、有這個因緣是很好。譬如說:你坐飛機空難死掉了,屍體找不到了,連蓋往生被的機會都沒有!譬如說:大地震,這個樓房倒塌了、蓋下來了,我們連要搶救那最後的助念的時間都沒有,都沒有!因此能不能用得上金光明沙、三張咒輪、往生被,還得要看對方有沒有福報?沒有錯啊,現在往生被很容易流通到手;但是,你能用得上用不上,就要看你的福報了。
重要的,是要修行到像印光大師這樣子的,印光大師說十一月初四他要往生,他事先就交代好了。就像佛陀要入涅槃,三個月以前就交代好了。修行到這種生死自在,這樣就是最可靠的!師父一再強調:這個世間誰都靠不住的,要靠別人,還得看我們有沒有福報?我們那個同學的爸爸,他去美國,他就說:我有因緣來文殊講堂,我要見見慧律法師,要問問看這個臨命終怎麼處理?我們這個同學來跟我談,我說:好啊,歡迎啊!你爸爸要從美國回來,我們都歡迎!沒隔一個禮拜說死掉了,死在美國,去游泳溺水死掉了,才一個禮拜而已喔!他心裡想要怎麼來處理臨命終的事情,來不及了!你要寄往生被到美國,臨命終也沒有人助念、也沒辦法撒金光明沙。所以,未來不可知,重點是自己要有功夫,這個就是重點。所以,研讀《楞嚴經》,一定可以幫忙每一個修行人的正念,讓你警惕自己,不管你修哪一宗派的,研讀《楞嚴經》,禪、凈、律、密統統包括在裡面了。
[如父子上山,各自努力,不能替代我行也],誰都不能取代我們的修行。[失我本心者:本心即本有真心,從無始來,迷不自覺,如醉漢衣里之珠],醉漢身上有一顆摩尼寶珠,可是,他酔了,他自己向上擁有一顆摩尼寶珠,自己不知道;我們眾生也是這樣,酔了,被五欲六塵酔了。[迷則非失似失],迷惑顛倒了,沒有失去,就像失去一樣。[既是遺真,自必執妄]。諸位,執妄就是遺真。修行,它一個重點在哪裡?重點在應無所住,如是你覺得你是對的,跟人家吵得面紅耳赤,諸位!放下,包括這個時刻。就算你對,也跟人家爭得面紅耳赤,也失去了真心,就叫做妄。明明你是對,別人不對,別人、對方太過分了,你很生氣;沒有錯,你擁有對的這一方面,但是,你很憤怒的時候,你也是失去了真心。放下,包括你對的時候的諍論,統統要放下,不要忘記只要你的對,而對的還是有情緒性的東西,你的對就叫做不對;你知道對方不對,你也不必跟他諍論什麼,心如如不動,原諒他、寬恕他,佛陀就是用這種心,眾生迷的時候,是值得憐愍的,值得同情的,而不是去恨他。
[所以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身雖然出家,心不入道,因為不悟真心。[出家有三:一、出世俗家],這已經不簡單了,能現夠現僧相。[即割恩斷愛,依止佛門],說實在話:第一關都很難!像我要出家的時候,因為我的學歷是最高,所以家人也不是很理解,也有反對,兄弟姐妹就說,我們實在是想不通,你為什麼一定要出家。我就跟他們講,等你想通的時候,就會跟我一樣。因為我不知道這個世間什麼叫做快樂,也找不到快樂,都是生滅無常的東西,擁有的東西,很快就失去了。[二、出三界家,即證無漏道,不受輪迴]。無漏道,[漏]就是煩惱的別名。出三界家,就是證得無漏道,戒定慧具足,用般若智慧,斷見思惑、塵沙惑、還有根本無明,就不受輪迴了。[三、出煩惱家,斷盡諸惑,一心清凈],諸位!這八個字,是真正出家人一心一意要做的事情。所以,現出家相,千萬不能跟世間人一樣,因為我們現的就是出家相,我們一切都代表佛陀,世間的凡塵俗事,比我們高明的人太多了,我們好好的修行就好。
我們出家人的工作是:斷盡諸惑,一心清凈,我們不會像世間人,世間人就是說:你咬我一口,我就一定要咬你一口的!佛陀當時在世也是這樣子的,一切的外道,都要置佛陀於死地,怎麼樣,就是傷害他、污衊他,佛陀就是如如不動,等待因緣去救他,世尊從來沒有動一個恨的念頭。所以,出家,他現僧相,他就是很重要!有個人來講,說:師父!師父!喔!人家對您有意見啊!當時我們破除這個外道,外道一直批評。二、三十年前的佛教,不是這樣子的,那時候最強盛的就基督教、天主教,還有一貫道的,還有這幾個外道的,傷害佛教,那沒辦法,師父上台就講經說法,那時候年紀也比較輕,強力的護持正法,逆境也特別的多!差一點就被送去忠烈祠,那沒辦法了,為了佛教就是要拼了,是不是?因為大家都正、邪分不清楚,外道的力量也給我很大的壓力。今天聽到這個來毀謗師父、明天批評,然後,外道的對師父也心生不滿,就批評了。到我這兒的時候,我也是如如不動,我跟這個居士講:狗吠月亮,不損月亮的皎潔,不影響的。你這一條狗,在底下望著月亮,一直在狂吠,月亮一樣在天上這樣走的,不影響的。你愈批評我、外道愈傷害我,我愈講經說法,要度更多的眾生,來啊!就是你修學佛道,出家弘法利生,要有這樣堅定的意志,才有辦法,要不然一下就倒了,煩惱多。因此我們要了解,出家人是不可以跟一般眾生見識的,一般眾生他就是,怎麼樣他就是煩惱,意見就特別多,有人的地方,它就一定有是非,所以我們出家,還是要遠離和尊重在家居士的,不管你有多麼的修行跟在家居士,就是一定要保持一個互相尊重、一個距離。
[今阿難但出第一種家,所以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阿難迷真,自喻窮子,遺失本有家珍,背覺合塵,如舍父逃逝。父喻本覺],每一個人的本覺理體,[子喻妄覺],妄覺就是意識心。[從真起妄],真是有體性的,妄是無體性的。[背覺合塵],違背了覺性,卻去追逐六塵,[故如舍父逃逝。由是起惑造業,隨業受報,輪轉諸趣,備受痛苦,故此悲悔。觀此即佛不足恃]。諸位!注意看這幾個字,連佛都靠不住,就是修行就是要自己來!因此提升每一分每一秒的正念,是非常重要的,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但是,如是你看得開,一句話就夠了。什麼是人?人就是一塊會腐爛的肉。諸位想想看,我們明明知道,我們這個色身死了以後,如果不火葬,它就一定會長蟲,那你這個色身要留給蟲吃,死了以後要留給蟲吃,為什麼不在活著的時候,把它活出意義呢?為什麼不能牲犧小我來完成大我,放下這個我執,再放下,為整個社會、為整個國家、為整個人類,假設你有這個能力的話啦,來盡一點心力呢?
現在這個地球的資訊,整個都是發達,網路、電腦、電話啦,其實根本就沒有距離。我們如果有這個能力盡一點心力,為人類、為佛教,為眾生為國家社會扮演一個穩定的、重要的力量,這是我們佛弟子的責任,是不是?因此我們明明知道死了以後,爛了,摧毀的時候,火化了剩下一堆骨灰。所以,師父一直強調說:生命,它一定要活出意義出來,不是活在有錢,或者是有名,不是活在這個。要活在真理的薰陶,我們這個色身走了,可是,我們的法身慧命活起來了。自私自利的人他也過一生;犧牲、無我,勇敢的承擔這個大時代的責任,也是現在的這個色身的念頭啊!既然大家統統會化作一堆骨灰,為什麼你不把這一輩子活出更大的意義呢?所以,師父就發過願了,包括我所有的供養、法會的收入,不管是什麼來,統統把它化作智慧的法寶,跟有緣的眾生結緣,所有我這二個口袋統統空空的。是不是?我是替十方常住來保管,講堂,包括流通處,包括所有的錢財,都是常住的,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因為我帶不走的,從這二、三十年來,我一直這樣堅持到今天。為什麼?我常常給自己一個鼓勵就是說:人死了以後,還是要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讓後代的人懷念。印度的國王你又不認識幾個,最多你認識阿育王。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全世界都認識呢?佛陀就是肯犧牲、肯奉獻,犧牲就是享受。
諸位!中文很了不起的,中文那兩個字:「捨得」,你如果認識的話,你就覺悟了,你沒有舍,你怎麼能得呢?要能舍就能得,不能舍的人,完全沒有機會得。舍掉妄心,你就得到清凈自性了。舍掉了這一些你身上的這個財物,跟一切眾生結緣;假設你有這個能力的話,一切眾生他都會感恩的。我舉一個例子,不好意思,我有一個同學,大家都是很熟了,讀大學的時候,他買水果,大家也知道,可是,買這個水果回來,就這樣,偷偷的帶進去房間裡面,一粒葡萄都不給人家吃,一粒都不可能!一次、二次,後來大家都知道,他買的東西,你一點都吃不到。當然,那是他的權利啦!大家給他一個綽號叫做吝嗇,很吝嗇!如果他有正確的生命的觀念,就是說:我吃了,也是上大號、小號也是拉出來嘛!是不是,我吃,不如大家一起,與君同樂,大家共享,哲學家講的:快樂是從懂得分享開始的。如果你不舍,你就永遠不能得,而且你的旁邊的人,就認為你一點都不肯施捨,吝嗇,大家對你也不會恭敬禮拜。佛陀的生命觀,剛好跟世界眾生的生命觀剛好不相同,眾生是愈貪愈好,佛法是無貪、無我最好。因此我們要了解,生命活出意義出來。[但求加被,不自修行者,可以警矣]可以警惕!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此悔恃多聞,終無實得],後悔只靠聽經聞法,多聞本來很好,但是,如果你不落實到修行的層面,那麼,就變成了知解文字而已、意識型態的觀念而已。[今日乃知,因悟方知,雖有多聞善根,若不依教修行]。諸位!什麼叫做修行?修行有次第的:一、要淡泊五欲六塵;第二層功夫:要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第三、二六時中,統統知道,我們這個色身是四大五陰所構成的,不實在的假相;再進一步,起心動念都不行,連微細的動念都不行。所以在《圓覺經》有一句話特別的重要:恆觀四大無我,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你要二六時中統統要知道一切法無我,二六時中,恆觀四大無我,我們這色身就是地水火風所構成的。死了就是一堆骨灰,啥都帶不走,二六時中,都要知道四大無我,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哪一種人最快成佛?也就是二十四個小時裡面,統統覺悟,這個色身不是我,妄心、妄識的分別心也不我。什麼是真我呢?如如不動的真心,才是真正的是我。因此佛陀教你觀不凈、苦、空、無常、無我,那個是為了止觀方便的。諸位!用止觀是方便的次第性來作用,是可以的。如果用止觀,不放下,是沒有辦法進入佛陀究竟的薩婆若海。也就是用止觀是沒有辦法進入佛陀究竟——薩婆若海。為什麼?因為有止就有能止跟所止;有觀就有能觀跟所觀,你要用什麼才能進入佛的領域呢?要用最上乘的,直下無心,頓悟,單刀直入,了悟萬法唯心現量,沒有能止,也沒有所止;沒有能觀,也沒有所觀,直下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
如果我們觀不凈、觀苦、空、無常、無我,那還在修行的次第上。師父現在講的是究竟的如來大圓覺海,你要進入大寂滅涅槃海,必須要用最上乘的才有辦法,一悟即入如來地。要不然用止觀,你要止到什麼時候呢?今天止一點煩惱,明天再止一點,後天再止一點,那要止到什麼時候呢?今天觀一點,煩惱放下一點;明天再觀一點,再放下一點,那要放到什麼時候呢?所以,六祖那一句,就是用最上乘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就是絕對,絕對就是單刀直入,直下無心,沒有能所。所以,要進入佛陀的領域,有一項功夫,你要做得徹底,就是放下,要做得很徹底,連微細的執著都不行。所以,修止觀不是錯,而是說它是次第性的一個過程。但是,你要進入如來的大圓覺海,寂滅的涅槃薩婆若海,那是不可能的!要進入佛的領域,就是一定要用最上乘的,單刀直入,就是放。連這個都沒有,沒有東西可以放,性相本一如,何來住無住?絕對,絕對就是平等,平等就像虛空,無所不包容,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所以,起點、終點、開始、結束,都是方便說的,就是[當下這一念]也是方便說,[當下]是因為過去、現在、未來沒辦法形容,只好講[回歸當下]了。因為沒辦法形容了,回歸當下,只能講:念念無所住、念念正知、念念正見,就只能這樣講了。父母未生我們的時候,哪來當下呢?是不是?所以,[當下]是時間的對襯,沒辦法形容的時候,就只好講[回歸當下]了。如果你證悟到佛果的時候,萬境本來就如,[如]就是不動,時間本來就是虛妄的假設的名詞,時間跟空間本來就是妄想的產物,設立一個[當下]其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好這樣子。
底下,若不依教修行,[與不聞相等],[相等]就是一樣了。[猶如有人,口說美食,說而不食,肚中終不能飽。雖有多聞,不肯從聞、思、修,三慧並進,徒聞無益,亦復如是。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觀此即聞不足恃,徒攻文字,而不實修者,可以警矣]。諸位!實修說難很難,說簡單很簡單,你把每一件事情統統當作是修行,不管你的身分、地位;你是在哪一家公司行號,是出家、是在家,記得,任何一個人在侮辱你的時候;你在沒有錢,碰到逆境的時候;人家在恥笑你的時候;人家在侮辱你的時候;你諸事不順的時候,這個時候正是修行的時候,(未完)
推薦閱讀:
※三十九、阿難以四事問佛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二講-第28集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二講-第6集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第71集-第8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