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焦桐| 飯碗中的雷聲(14.12.31)

焦桐(台北)·飲食關鍵詞

離開吉隆坡前一天早晨,報社的朋友帶鄭愁予和我去吃擂茶,這家店的配料甚伙,似河婆擂茶那一脈。河婆客,指廣東揭西縣地區的客家人,有幾十萬人移居在東南亞地區。河婆擂茶使用多種健康蔬菜,予人健康養生感,其材料非常豐富,包括米、油、姜、蔥頭、鹽、花生、白芝麻、薄荷葉、九層塔、樹仔葉、苦粒心葉、芥藍、大蒜、豆角、韭菜花、芹菜、茶葉、胡椒粒、豆乾、蘿蔔乾、蝦米。吃起來似乎與茶無涉,倒像是一碗豐盛的鹹粥。

河婆客下南洋,擂茶變化出「擂茶飯」(thunder tea rice),王潤華在《飯碗中的雷聲》說赤道新馬,雷雨不斷,晚飯時往往有熱帶對流雨,遠處山脈雷聲隆隆,飯缽里擂茶好像呼應著雷聲。他說擂茶飯乃文化誤讀,是海外華人的創造性想像,帶著駁雜性和本土性。

擂茶歷史悠久,擂,即研磨;簡單的做法是搗碎米飯、花生、芝麻、綠茶,食用時以沸水調勻,或在鍋中煮開,我在台灣所嘗皆屬此法。這種養生茶飲,又名三生湯、咸茶,大別為客家擂茶和湖南擂茶,客家製作方式較繁複。中國內地擂茶風行於華南六省,各地製法大同小異,主要表現在配料的選擇。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上,載有用茶、姜、米等製作的茶飲,並成為宮廷貢品,堪稱擂茶的原型。這是很古老的茶粥,起初為一種葯飲,除了茶葉,另加入多種野生植物的嫩葉,草藥隨季節變換而不同;後來有人添進了堅果等食物,改成鄉土味極濃的家常食飲。陸羽《茶經》載:「聞南方有蜀嫗,作茶粥賣」。陸羽說的蜀嫗大概是指河婆;茶粥就是把茶葉碾碎成末,加上米粉、油、鹽,飲用時放些蔥、姜、椒、桂等調料,用水蒸煮。

可見宋代以前,人們煮茶飲茶習慣加佐料。唐人飲茶例加食鹽,並添多種配料共煮,魏《廣雅》就記載用蔥、姜、橘做佐料。它代表客家茶點文化,其形貌接近泡飯,我猜想這種茗粥,啟發了日本的茶泡飯。擂茶兼具飽肚、解渴任務,連接著客家族群的歷史命運。客家人歷經數次大遷徙、跋涉、流離,久而養成堅韌勤勞的集體個性,飲此茗粥,原料取之于山野,烹之於旅次,有效撫慰了疲憊的身心。

客家人常以擂茶待客,汪曾祺有一首擂茶詩:「紅桃曾照秦時月,黃菊重開陶金花;大亂十年成一夢,與君安坐吃擂茶」。傳統做法是將材料放入擂缽中,舂搗,以擂棍圓端沿缽的內壁成圓周頻頻擂轉,至原料成醬狀茶泥;過程極費工耗時,親朋好友相聚,一起磨茶聊天,帶著團聚、歡樂的意思。現在有攪拌機幫忙,所有擂茶湯料放入攪拌機內,加入少許清水攪碎,享用時加滾水沖泡即可。入嘴的食物是清香可口,出口則歡聲笑語。

台灣擂茶流傳於客家莊,尤風行在新竹北埔和苗栗;可惜現在已漸漸沒落。葉日松《客家擂茶》詩詠:「用粗壯個雙手/擂出客家人生命個族譜/也用硬頸個性格/擂出客家人生活個藝術//千擂萬擂/擂出客家人真正個面目/千擂萬擂/擂出客家人個韌性/茶個清香」。擂茶已隨著海外客家移民散布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


推薦閱讀:

聖行故事:雷聲與空無別
業績變臉「雷聲」不斷,市場最大「殺手」浮出水面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
談莊子的文章和一些事

TAG:雷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