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第70講:取法自然,利通天下
學易,也就那點事兒
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十一章。先看第一段原文:「子曰:夫易何為者也?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子曰,當然就是托為孔子所說了。易這個東西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學它的目的是什麼?在孔夫子看來,那就是「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
什麼是開物成務呢?這裡面有兩個動詞,一個是「開」,一個是「成」;有兩個名詞,一個是「物」,一個是「務」。開就是打開,有些註解說開物就是開發民智,就是開發人民的智慧,這只是說到了開物的一部分,還是比較狹義的。實際從廣義的角度來說,開就是打開,物就是一切事物,天地萬物都是這個物。我們把天地萬物打開,就像一個核桃,我們把外殼敲開,就可以看到核桃的內部結構。我們人身,當我們把外部軀殼一打開,就可以看到內部的生理結構。那麼易道,就有這樣一種功能,可以打開事物表面的東西,然後看到事物的本質,看到事物的內部結構。這就是開物的感覺,它體現出了我們人對於外界、環境,乃至於我們自身的一種認識功能。這是開物,那成務呢?開物是為的什麼?是為了成就務。務,一般的理解就是任務,事務。實際上就是成就我們人生的事業。我們有了前面開物的能力,有了這樣的認識能力,那麼就可以成就我們的事業,這是一體的。所以「開物成務」有一個因果關係在裡面。
「冒天下之道」,什麼是冒?實際上和我們平常講的意思是一樣的,冒就是冒出來,就是出頭,所謂「槍打出頭鳥」,也只有冒出頭來的那隻鳥被擊中。禪宗裡面說「萬象之中獨露身」,萬事萬物萬象都沒有顯現出來,突然它露出來了,冒出來了。「冒天下之道」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就是把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道理,統統都顯現出來,這就是易道的功能。
明末清初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易學名著,叫做《易冒》,作者叫程良玉。這個程先生很有意思,他出身書香門第,但是從小雙目失明,那麼科舉考試做官這一類的事就跟他不沾邊了。後來,他下決心鑽研《易經》,先後拜了很多老師,最後在一位叫做枯匏老人那裡,得受了易道真傳,成為在易學的理氣象數上集大成的代表人物。當時是明末清初,整個社會還是比較亂的,大家對自己的命運經常都有不可捉摸、不可把握的感覺,因此有不少人前來向程良玉求助。而程良玉每每給人預測打卦,無不奇中。到了晚年的時候,他身體多病,有一次病入膏肓,陷入了昏迷狀態,就在這昏昏噩噩的時候,他看到兩個皂吏來找他,對他說你大限已到,時辰已到,我們請你到閻王爺那裡去報到。程良玉就對他們說,說老實話,我去倒無所謂,我早已明白自己的命運,但是呢,心頭還有一件事情沒做,我從我的老師那裡得到了易學的真傳,然而現在天下的易學很混亂,有的這樣說,有的那樣說,總之把聖人之道都給歪曲了,所以這二十多年來,我發了一個願,想把自己所理解的易學真傳寫出來。如果再有三年時間,就可以完成了,不曉得二位能不能到閻王爺那裡替我請三年假?這兩個皂吏覺得他發的這個心挺好,就說要回頭問一下。到了第二天,迷迷糊糊之中,這兩個皂吏又來了,說閻王爺准了你三年假啦。這一下程良玉人就醒了,而且覺得整個身體也舒服通泰,日漸一日就好了。他病好以後就閉門謝客,果然用了三年時間,把《易冒》這本書寫成並交給一位好朋友替他出版。還沒等到書正式刊印,他就去世了。
《易冒》這本書確實也很神奇,其中關於易學的占卜之術,和其它的很不一樣。他不是把占卜之術作為小道來研究,而是將其和人生修養、和大道興廢結合得很好,所以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可以說是從明代以來至今,在易學方面的上乘之作。
《易冒》這本書的名字來源,就直接是從「易冒天下之道」中拿出兩字,意思是把天下之道,不管是大道小道,通過易這個東西清楚明了地呈現給大家,讓其冒出頭來,顯現出來。所以後面孔子說「如斯而已者也」,不過就是如此罷了!易有什麼了不起啊?無非就是這麼一點點事情,就是讓我們認識世界,然後成就世界,讓天下之道顯現出來,如此而已。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足矣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這又開始在讚歎易道了。聖人通過易道可以通達天下之志,這可是非常了得!大家想一下,我們常說「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在座的幾十位朋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工作,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想,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抱負,都有自己的志向,這怎麼能夠通達呢?不過,大家都是為了學習易道,於是此時此刻坐在了一起,相互溝通,相互交流,這就是一種通達。當然,如果你心量放得大,放在天下,放在整個人間社會,那麼就能通達天下,通達人間社會的心志、理想、抱負。這就是「聖人以通天下之志」。
但為什麼易道可以通天下之志?這就涉及到我們上章學習的內容:「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因為易道無思無為,它沒有自己固定僵化的一套模式,正因為無思,才可以無所不思,也正因為無為,才可以無所不為,才能夠感而遂通天下,當然也就能夠通天下之志了。
「以定天下之業」,業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事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按佛教的說法就是業力感召。每個人的業力是不一樣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個業,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人類的共業。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對於自己的業,對於自己的事業,都處在一種不確定的狀態。尤其是年輕人,經常感覺到自己好像什麼事情都能做,什麼事情都想去嘗試,對任何事情都有興趣,今天寫寫詩,明天畫幾幅畫,後天搞點戶外運動、打打網球什麼的,總之好像有很多的興趣愛好,好像覺得自己在任何事情上都有天分。但是,時間一長,就這麼東一下西一下,結果到頭來往往一事無成。人往往要到中年以後,才會感覺到,哦,自己只能做一件事情。說實話,人這一輩子,能將一件事情真正的做好,就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能夠將一件事情干成功也都沒有白活。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在自己精力很充沛的時候定下自己的業,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
我自己從事寫作很多年,寫這樣寫那樣,到現在也出了五六本書,但是這些東西有什麼用?朋友來了,一般我都不好意思拿出來,因為這些書不過是為了養家糊口不得已而寫的。古人說「著書只為稻粱謀」,的確是如此。這些都不是自己真正定下來的事業,不是能表達我事業的東西。那麼,真正表達自己事業的東西是什麼呢?還沒有,或者說才剛剛開始。
今天上午喝茶的時候,有朋友感嘆說,人到四十歲才剛剛開頭啊!確實如此,自己覺得自己的事業才剛剛開頭。你看古人,過去這些文學大家,比如曹雪芹,一輩子寫了什麼?就一部《紅樓夢》,還沒寫完!但是幾百年下來,洋洋洒洒的紅學養活了多少的紅學家?人家就是一部書而已。再往前推,像老子寫《道德經》,迫不得已要出關,不得不留下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當買路錢。莊子也就是那麼一本書。但是幾千年來整個中華文明都受惠於他們,多麼了不起!
正是因為人家有定業,一生就只做這一件事情,這才真正把這件事情做好了。所以,如果誰能夠在心性上面定下來,能夠在事業上定下來,就像鼎卦中說的「君子以正位凝命」,那就非常非常了不起,那就是成就大業的開端。
「以斷天下之疑」,在很多人看來,《易經》最大的功能就是斷疑,心中有疑惑就打一卦,給自己指點一番,人生的疑問就此得到解決。確實《易經》具有這樣的一種功能,但是,我們要看到這裡所說的聖人之道,是要斷天下之疑!
我們人類社會如何發展?這個就是天下之疑。說老實話,我們看到現在的人類社會很危險啊!前段時間很多人在看凈空法師的《和諧拯救危機》,看了讓你覺得現在社會發展到如此地步,真正是危機重重。我們看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搞了一部紀錄片,叫做《難以忽視的真相》,說全球變暖、環境惡化已經到了非常非常危險的地步,可能就在數年之內,地球環境就達到了極限,真的是非常危險。那麼,人類社會到了如此危險的地步,是怎麼來的?人類面臨這種種現象,大家心頭都有疑問。人類從哪裡來?該向何處去?最後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結局?誰能真正為我們斷這個疑!?
其實,《易經》裡面早就給我們斷了這個疑。只要你認真學習,仔細體會,就能找到方向。不要老是把自己的心思放在那些柴米油鹽上面,自己感情出了點事情,哎呀!波師兄幫我打一卦啊;最近單位上不順心,也幫我打上一卦吧;還有這支股票到底能不能買,也要打一卦。這樣的心量就比較小了,就談不上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
當然,平常大家玩一玩卦,熟悉一下易卦各辭,體驗一下「感而遂通天下」的感覺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們既然是學習聖人之道,就要取法其上,就要有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的心量。波師兄平常呢,面對一些小事情打一卦,連猜帶蒙,好像還象那麼回事,但是要達到「斷天下之疑」的水準,那是萬萬不行的。那非得要有聖人的觀行功夫,最起碼也要有諸葛亮、劉伯溫、邵康節這一類人的功夫,才能夠去有所作為。不然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像後面要講到的「退藏於密」,要藏起來,藏到神不知鬼不覺的地方悄悄修鍊一番。
推薦閱讀:
※半醒半醉半自然,半俗半雅半隨緣
※童話 | 天鵝花
※讓陽光自然灑播:劉善人講病錄(一)
※有哲理的話:人一走,茶就涼,是自然規律;人沒走,茶就涼,是世態炎涼。
※糖尿病友學會飲食好控糖,接「發現飲食問題,血糖自然好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