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美文: 100種人生

精品美文: 100種人生

來源 倍可親社區

瀟洒人生

現在人人都在這麼說。瀟洒人生成了很多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

但是,什麼是瀟洒人生,恐怕有多種不同的看法。自己想幹什麼就去幹什麼,不違背自我,不考慮後果,人生在世,反正橫豎是自己走一遭,算不算瀟洒?

獨往獨來,我行我素,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說,我想說的就無所顧忌,毫不猶豫地把它說出來,我想乾的就全心投入,不顧一切地把它干出來,算不算瀟洒?

拚命掙錢,拚命工作,拚命花錢,盡情享受,尊重自己的需求,跟著自我的感覺走,算不算瀟洒?

不為複雜的人際關係所困,不為名利所困,不為自己設條條框框,也不搞什麼「三必須」「四一定」,車到山前必有路,人到絕處必逢生,任其自我,放開人生,算不算瀟洒?

任何時候都能順應潮流,吃得開,玩得轉,能上能下,能工能農,能文能商,能嚴肅能滑稽,能大哭能大笑,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能一擲千金,醉生夢死,也能守著一碟花生米大談薩特、莊子和未來哲學,這算不算瀟洒?

出了家門或辦公室,一日突然心血來潮,想到沒到過的地方去浪遊一下,結果辭掉工作,賣掉傢具,頭也不回,直奔車站,—買一張三等車票擠上火車,這算不算瀟洒?

也許這些都算瀟洒,也許都不算瀟洒,因為瀟洒是一種俗世的解脫、心靈的自由、個性的自在、行為的酣暢。瀟洒人生不僅能自己把握自己,盡情地展示、發揮和享受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能夠展示得美妙絕倫,發揮得淋漓盡致,享受得不同凡響;瀟洒的人不僅活得自在、自由,而且活得漂亮,活得利落,活得美妙; 瀟洒實際上就是一種美,一種人生人世不可多得的美,一種表現生命的美、活動的美。

所以,瀟洒難得,或者說難得瀟洒。雖然人人都在想「瀟瀟洒灑走一遭」,但是走起來就知道不容易。比如人沒錢瀟洒不起來,有了錢也瀟洒不起來;有家庭的人處處有拖累,沒家室的人時時有失落;沒名沒利倒也一身輕鬆,但身為下人誰也不會買你的帳;我行我素,不在乎別人說什麼,確實獨具一格,但是沒有關係在這個世界上就寸步難行......,如此等等,要想活得自在,活得瀟洒,活得優美,談何容易!

但是,不容易還是要瀟洒,痛痛快快活一遭,自由自在過十生,誰不嚮往,誰不羨慕,只要你不甘心人生被捆綁,不甘心人性被扭曲,那麼你遲早都會瀟洒一次。

浪漫人生

浪漫人生充滿著奇遇、幻想、熱情和令人傷感的故事。沒有激情的人,缺乏想像的人,精於細算的人,深思熟慮的人,安分守己的人,都不可能有浪漫人生。

浪漫人生是一種激情的激發和燃燒,對於自己所鍾愛的人和事,對於自己所嚮往的奇幻境界,對於自己所營造的神奇圖景,充滿一心一意的迷醉和渴望,甘願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進去,任其自我燃燒,任其生命在燃燒中碾轉反側,經受煎熬,不在乎在烈焰中化為青煙和灰燼。

激情從來就不是安分守己的。浪漫意味著一種對傳統、對常規的藐視和反抗,它最不喜歡循規蹈矩。激情所到之處,像一道閃電,像一團山火,像一流春水,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解釋,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撲滅,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擋。它是爆髮式的,跳躍性的,無可遮蔽和無可隱瞞的,更是不顧一切的。這時候,人所遵循的只是激情的命令。生命之河流到哪裡,哪裡就進發出激情的歡笑聲和撞擊聲。

浪漫本身就是一首激情的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毫不保留的感情的奉獻。這是測試真浪漫假浪漫的試金石。因為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假浪漫,虛情假意到處沾花惹草,冒充崇高到處招搖撞騙,心懷鬼胎的海誓山盟,斤斤計較還要故作開放……

浪漫不浪漫,關鍵取決於主觀氣質和情態。有浪漫氣質,自然就會有奇遇,有迭宕,有精彩的人生故事。因為浪漫者自己就是這奇遇的主人公、迭宕的製造者、精彩人生故事中的中心人物。

你說,這個人活得真浪漫,並不是由於他的運氣特別好,遇到的人和事特別絕,而是由於他有激情,有氣質,想愛就愛得死去活來,不管對方在天涯海角,更不在乎愛的路是多麼漫長、曲折、艱辛,只是牢牢把握著自己的方向,寧肯玉碎瓦爛也不放棄。

所以,浪漫人生並不是規則的、合乎一般標準的人生。它可能是一片汪洋的水,一道飛揚的瀑布,一簇瘋長的長青藤,激情高漲就會四處橫溢,遇經懸壁就會飛流直下,找到對象就會拚命攀援。精彩的故事往往就產生於這種無規則的騷動與追求之中。

所以,浪漫有大喜,也有大悲。喜的時候神采飛揚,忘乎所以,是美的極致,愛的高峰;悲的時候,則垂頭喪氣,萬念俱灰,是絕望的深淵,痛苦的底層,受不了這份絕望和痛苦折磨的人,最好不要有浪漫人生。

風流人生

風流人生多與才子和名士有關。活得瀟洒,不為世俗規範和名利場所困的人,才可能風流。真正的風流並不是沾花惹草、光想佔小便宜之輩,而是本性浪漫、不拘禮法的情種。

風流人生往往千古傳頌,它閱盡情愛之路上的精彩風光。例如英王愛德華八世一生風流的故事,就廣泛被人傳頌。生於1894年的愛德華是一個真正的不愛江山愛風流的國王,從年輕時就開始捲入一連串的風流事件之中,而且特別喜歡結交已婚婦女。有一次他在防空洞躲空襲時,結識了一位自由黨議員的妻子沃德夫人,立刻陷入情網,結果導致長達16年的情火。在這期間,他又和多個美婦人一見鍾情,糾纏在纏綿的情愛之中。在這其中,他與一個海軍軍官的妻子辛普森的戀情令朝野震動。據說,辛普森夫人身上好像有種魔術,她就使愛德華王子著了魔,瘋狂地去追求她;愛她。為了討辛普森夫人的歡心,他先後從王室的珠寶庫中悄悄拿出價值10萬英磅的黃金、玉器、鑽石、首飾等傳世之寶,送給辛普森夫人。後來,他們的戀情愈來愈烈,開始公開招搖過市。1936年夏天,他們一起到南斯拉夫、希臘度假,一起在海濱上散步、游泳、進行日光浴;辛普森夫人在眾目睽睽之下身著泳衣、裸胸露腳,和愛德華一起如進無人之境,一時成為歐美報章的「爆炸性」新聞,震驚了英國王室。當愛德華提出要和辛普森結婚時,立即遭到了來自朝野各方面的反對。英國國會和教會認為,作為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娶辛普森夫人

是絕對不能被容許的,因為辛普森夫人出身平民,而且過去離過婚,現在又是有夫之婦,愛德華這樣做有悖國教和有失禮統,還有的人甚至聲稱要炸掉辛普森夫人的住宅,嚇得愛德華八世乾脆搬去和辛普森夫人同住。最後內閣開會決定,愛德華要麼娶辛普森夫人而退位,要麼當國王而放棄結婚,二者不可兼得。

在這種情況下,辛普森夫人提出,她願意離開英國,人去線斷,以便愛德華能繼續留任國王,但是愛德華堅決不改初衷,他寧願丟掉王冠,也不願失去他真心相愛的女人。於是,1936年12月10日,他在「國退位詔書」上簽字,然後離開倫敦,最後於流亡愛情之中結束了自己風流的一生。

由此可見,風流人生之所以風流,也正因為它顯示了人的本性不受時俗約束。

享樂人生

人生下來就是為了享受,活著就是為追求享樂,這是很多人的人生觀。想想也很容易理解,人活著幹什麼呢?不是都會走向死亡嗎?偉大的人和渺小的人,智者與傻子,將軍與士兵,都不是在這個世界上走一遭嗎?最後的結果無非都是空的,都是一無所有,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歸去。既然如此,人生的一切都是靠不住,除了自己現世的生命享受。因此,千萬不要虧待了自己,更不必想得太多,去做苦行僧。

因此,大凡太平盛世,五穀豐登,就有享樂主義盛行。因為生活好了,反而人不再覺得有什麼值得去獻身,去追求了,也更不必擔心明天的日子怎麼過了。於是,就有了燈紅酒綠、醉生夢死,有了「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知人有隔夜愁」,有了各種名目的享受俱樂部和狂歡夜宴,更有了一擲萬金的奢侈和不顧一切的狂賭……

享樂人生多半重的是感官上的滿足和享受。他們用感官來體驗生活和生命,而不是用心靈。感官者,無非是口之於味,目之於色;無非是口欲、色慾、性慾之類。當人沉浸在感官的歡娛之中的時候,他會充分感受到自己生命的需求和能量,他會忘記一切,首先是人最後的結局一—死亡。所以,享樂人生者,往往有——種與死亡搶奪生命空間的感覺,好像抓住每一分鐘的享受,就覺得人活著合算一點,否則就是不合算,就是白活。

所以,享樂人生者具有瘋狂性。他們不顧一切,不考慮將來,不思考後果,不相信來世,不服從上帝,甚至不珍惜自己的身體。眼前的享樂就是一切,包括醉酒、縱慾、貪食、吸毒,所謂酒池肉林、荒淫無度,很多人因此斷送了生命。

享樂人生並非一定幸福,相反,追求享樂者往往非常絕望,對這個世界絕望(以為沒什麼值得追求的),對自己絕望(反正遲早都是死)。享樂不過是一種生命的排遣,一根生存在世界上的救命稻草。況且,感官上的享受是有限的,短暫的;興奮總是轉瞬即逝,不可能永遠都是高潮。所以,享樂者的情緒也常常大起大落,興奮之時忘乎所以,夠味,夠勁,過癮,但是興奮過後又是一片空虛,情緒低落到了極點,甚至想跳樓,想自殺。

不少人是在狂歡後自殺的。

消遣人生

我的人生就是賞心悅目,消遣是主旋律。

我的人生是我自己設計的,但是並沒有那麼多預定的、非做不可的事情。我也不在乎這人生之路是筆直的,還是彎彎曲曲的,它到底通到什麼地方。但是我希望看到別人看到過的美景,也不願意放棄別人所沒有享受過的嘗試。

我性格隨和,興趣廣泛,我的人生也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凡是這個世界有的,我都願嘗試,都想欣賞。比如異國他鄉不同的生活方式,因其豐富多彩而會打動我。我的情趣在各種不同風情中穿梭,我喜歡各種各樣的食物,不管用的是牛油、胡桃油還是芝麻油,我也不管裝它們的是錫盤子、木碗還是陶土罐子,我都會慢慢欣賞,細細品味。

我抓緊每一秒鐘進行消遣。凡屬與名利無關的「無用」東西,我都喜歡,並且動不動就沉迷。我翻開一張報紙,從不看政經新聞、世界大事,我愛看的是奇聞異事、娛樂新招。當然,這些都看完了,又沒有其它東西看,我會一個欄目一個欄目地看下去,連夾縫裡的尋人廣告也不放過,因為我的生命需要消遣,而這就是消遣。

除非工作也是一種消遣,否則我決不喜歡我的工作。因為我愛好的東西太多。看書、打牌、飲茶、散步、聊天、下棋,還有坐在床上摳腳丫,躲在衛生間里剪指甲。這些都是消遣,也都是生命中的賞心悅目之事。

消遣不在乎對象,也不計較時間長短,關鍵是有趣愉快而又不勞心費神。比如看書,我從來不看大部頭的哲學書、枯燥的歷史書、深奧難懂的現代小說,我實在不理解這些書的作者為什麼這樣折騰自己,然後再來折騰別人,為了個啥?人生要那麼多哲理幹什麼,冥思苦想豈不是老得太快?

有些人說,他也很想消遣,但是苦於沒時間;啊,這可真是天大的笑話。沒有一個人想消遣而沒有時間的,只要你真心實意地想消遣,不是半心半意的,不是僅僅把消遣看作是一種休息,那麼時間就來了。在人的生命中,從來就不是有時間才去消遣的,而是想消遣才會有時間的。不信,你來看看我就是了,坐在辦公室,走在路上,回到家裡,我都在消遣,現在我最盼望的是上司解僱我,到時候我的消遣就更多了。

寬舒人生

人活著愉快,就得少煩惱;要少煩惱,心胸就得闊大一些,寬廣一些,學會寬恕自己和容忍別人,這就叫做寬舒人生。本來,生活就應該從容不迫,悠然自得。

人要活得寬舒,首先就得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不會對自己要求過分苛刻,也不會因看不起自己而焦慮不安。遇到不幸和災禍,他們會像其他人一樣痛苦,但是他們能夠想得開,而且能照常生活。他們也不像有些人那樣,為可能發生的災禍憂心重重,他們會做一些必要的準備,但是不會為此身心憔悴。

寬舒人生活得很隨意,他們摸透了自己的脾氣,知道自己的慾望和觀點,幹什麼事都不用先去調查求證,或者察色觀色,看別人的意見,他們只管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

同時,寬舒人生非常能夠容忍他人,容忍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們知道生活是變化無常的,這是個人所無法改變的現實,人不但要接受這種現實,而且還要從這種現實中找到樂趣,大可不必提心弔膽、顧慮重重地生活。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他們總是採取承認的態度,承認之後再去慢慢琢磨它,了解它。

因為這種容忍,寬舒人生者與他人的關係比較融洽,因為他們能平易自然地與各種各樣的人相處,而不管這些人的年齡、教養和性格特點。由於他們是按照人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接人待物的,所以他們很少會對別人感到失望,更不會吹毛求疵,總覺得別人不夠格——如果這樣,少不了自己肝火上升,心跳加快。比如,有一位教授是一個工作迷,經常早出遲歸,並且耽誤家裡的事,但是他妻子卻過得很寬心,她說:「當我們結婚的時候,我就明白他這種脾氣改不了了,所以他經常很晚回家,甚至在實驗室里度過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也不會感到太難以忍受。」

有了寬容,才有了人生的舒展和舒服,這就是舒展人生的含義。所以人生的寬舒是一種建立在認識現實基礎上的心安理得的生活方式。寬舒就是不抱怨,而不是虛假的開心、欺騙的寬容和不老實的異想天開;寬舒人生者是實事求是的,不全通過玫瑰色的眼鏡或者墨鏡來看待生活。寬舒人生表現了一種健康優美的人性。

曠達人生

曠達人生是荒原大漠式的人生,因為它能接受八面來風,不拘泥小川,不徘徊窄巷,任狂風漫卷,沙走石飛,萬事隨生死,千慮歸自然,活著就飄飄落落,天高地廣。

曠達人生也像大海,因為它具有寬廣的胸懷,百川入海,有增無減,容得下千古恩愁,裝得下四海風雲,活得揚灑自如,海闊天空。

曠達的第一步是把有限的生命看穿看透。人生至多也是百年時間,長也長不到哪裡去,短也短不過哪裡去,大家情況都差不多,用不著你嫉我多,你嫌我少。富貴者不能永享富貴,窮困者也不會永受苦難。況且人生千姿百味,人人都只能活一種。有坐享其成的福氣,就不會體驗挑戰人生的榮耀,每個人各有各的活法,各有不同的悲喜哀樂。

看得穿看得透,就是能看到最後的終極,從有中看到無,從實中看到空。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空,從空曠中走來,向空曠中走去,最後的結果是四大皆空。所以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事,也沒有什麼放不下的物。況且,人生的歡樂是多麼少,時間又是多麼短;人生的苦難又是多麼深,該憂愁的事又是多麼多,又何苦把自己捆綁在世俗的小事之中呢?

曠達的人喜歡在荒原上散步,面對紛繁的人生境況經常發出這樣的感嘆:「快來看看這洪荒的宇宙,體驗這歷史的沉寂吧屍人往往是多麼愚蠢,把自己寶貴的時光糾纏在一些無聊瑣事之中。試問一下,時過境遷,誰還對你爭我斗的瑣碎小事感興趣呢?

看透了,看穿了,人的生命就獲得了自由和解脫,從斤斤計較的小圈子裡走出來,不在小事情上浪費自己,而能務其大者、遠者,創造人生的遠景宏圖。人生曠達了,心智自然也就不會勞累,就不會活得那麼拘謹和痛苦。區區小事不能給他帶來煩惱,不愉快的經歷也不能使他怨天尤人。曠達的人體諒他人,理解人生。歡樂的時候能放浪形骸,遇到挫折能順其自然,做事的時候能專心致志,忘情的時候能忘乎所以。這種人活在世上不委曲自己,但是也不計較別人,所以人人喜歡,人人欽佩。

記得有位外國作家曾說:「為小事而生氣的人生命是短促的。」那麼反過來說,心胸曠達的人生命將是長久的,因為曠達者的生命與長天大海相連,經得起生活中的各種暴風驟雨。

超然人生

經過種種人生經驗之後,有人會對生活有了一種新的理解,不以為兢兢業業、過分認真、全部投入,是一種聰明的人生方式,反而去追求一種超然的人生,活得更輕鬆一點。所謂超然,大概是事事不要卷得太深,而要站得遠一點的意思,這樣大概能夠避免很多人生的瑣碎,更多地保留一些自我。

超然當然不可能太理想主義,對自己要求太高。就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說,台灣作家羅蘭曾談到過「待人貴超然」的經驗,就很有意思。他說,有一種人待人八面玲瓏,非常周到,每一個同事、每個親戚朋友的喜慶生日,過年過節,以至於他們孩子的生日、畢業、得獎、考取學校等等大小事項,沒有一樣忘記;他總是搶先去應酬、去送禮、去道賀;平常說話更是圓滑透頂,處處不得罪人,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應付得面面俱到。

但是羅蘭發現這種人不但活得很苦很累,而且常常並不落好。因為他的生活全部被這些雜七雜八的事佔據了,自己疲於奔命,但是沒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該做的事。再說,這種人太不希望得罪人了,往往偶爾一次有人說他不好,他就感到很難過很緊張,因為自己對人非常盡心儘力。換句話說,人們在很多方面,很多時候,確實太不領情。對那些越是比較完美的事,越是面面俱到的人,就越是喜歡挑毛病、找岔子,如果偶爾發現有一次疏漏,反而越會不予原諒。這大概是大部分過分投入的人的悲劇。

所以,人生超然一點是必須的。超然也是保護我們自己不受傷害的一種心理方式。人常說,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深陷泥潭最後不能自拔,大概就是不超然的結果。不要以為超然就是冷漠,對生活毫不關心,對人沒有同情和真誠可言。

其實,超然是一種獨立的氣度,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加入人事糾紛的小圈子,不在背後評頭論足別人的是非功過,不熱衷於傳送和打聽小道消息,都是超然人生的表現。

其實,人的生命又有多長呢?整天把自己糾纏在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蠅頭小利之中,如何能活得瀟洒和愉快呢?又如何能成就自己的事業呢?與其糾纏不休,不如處之超然。

知足人生

知足常樂,這是中國人做人的一種境界,這說明人獲得滿足和快樂並不那麼困難,關鍵取決於人的精神狀況。就這一點來說,所謂幸福的內涵是很難確定的,誰也不能保證美國的一個百萬富翁,能夠比中國鄉村的一個農民活得更幸福自在,原因就在於誰能知足。

知足與快樂相關,因為知足後心境才能平和,待人才能慈祥,微笑才能自然。雖然一日三餐清茶淡飯,也能夠享受生命的天倫之樂。這種人生境界是整日泡在榮華富貴之中,而又永遠沒有滿足感的人所無法想像的。

顯然,知足或不知足,還有一個慾望大小問題。知足的人慾望很低,或者自己不願受慾望所控制,他把慾望看作是一種可大可小、可有可無的東西,能夠實現一點就已經福分不淺,如果不能實現,也毫不在意,放棄或轉移到其它方面就是了。知足的人照樣知足,照樣歡樂。就拿愛情生活來說,知足者永遠不會為失戀而痛苦,為愛情而自殺。如果他愛上一個人,若能獲得成功,自然是皆大歡喜,但是若不能達到目的,他也不會死命堅持和苦苦追求,因為他會給自己找理由,比如「強扭的瓜不甜;」「有一禍必有一福」之類;如果換上了另一個女人,他仍然會高高興興,因為他會比較,而且認定這是前世姻緣,早就是命中注定的了。反正他總會使自己知足,給自己找到快樂的理由。

知足者當然知命.而且認命。所謂知命,就是絕不貪得無厭,知道什麼都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所謂認命,就是承認和接受現實,絕不進行抗爭。所以一切不幸和苦難對知足者來說,都是一種必然,沒有什麼必要去痛哭流涕。相反,知足者能夠「陶陶然樂在其中」的事很多,有琴有書,載彈載詠,是一樂;有朋自遠道來,酣飲不知醉,亦能不亦樂乎;天高氣清,臨清風,對朗月,登山泛水,是一樂;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也能不亦樂乎;好男兒志在四方,出去闖蕩世界,是一樂;他鄉遇故知,寂寞還故鄉,亦是一樂……只要人的思想能放能收,能緊能松,能縮能伸,什麼情況都能理解,什麼地方都能找到知足快樂的理由。

當然,知足人生最重要的法寶是「退一步想」,所謂退一步天高地廣,人生的奧秘在這裡得到精緻的發揮。例如,一個人如果考試不中,他會想「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人連考場都進不去呢」,於是心裡不但不悲,反倒頗有點得意的樣子。

如果他窮困潦倒,他會想到很多餓死的人,並且得出「不知痛苦那知甘甜」之類的結論,反而會甘於貧困,樂在其中。如此等等,不管別人怎麼』分析,反正知足者得到了滿足和快樂。

雅緻人生

使生活過得優雅而精緻,這大概是雅緻人生的含義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紳士式的生活。優雅是一種高文化修養的表現,舉止言談時時處處都顯得有格調,有晶位,萬不能毛手毛腳,粗魯不堪。精緻決不是小氣,而是美觀而不落俗套,表現出高雅的情趣。

雅緻人生絕對體現了一種生活格調,屬於一種從一般生活中挑選出來的生活,和一般的「俗」有著清楚的分界。俗在生活中有兩種,一種是窮俗,一種是富俗,皆是文化低下的生活形式。窮俗尚可忍受,人生貧窮無法雅緻,不過多了一些粗魯和愚蠢;而富俗尤其不可忍,有錢只能買些豪華排場,骨子裡還是低俗不堪。如果還要冒充高雅,那真是比豬八戒當秀才還更糟糕,必定可笑之極,醜態百出。

雅緻人生主要要有情調、情趣、情致,而這一切都是發自主人公內在品質和修養的表現,決不是故作姿態。情調是從生活的多個方面表現出來的,就拿房間的布置來說,必定是很講究特色的,每一個小擺設都會與眾不同,顯示出主人的藝術修養和格調來。這一點,最好讀一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就深解其意了。一個人有無情調,看看客廳的擺設就明白了。

情趣是從一個人的性情和志趣中表現出來的,是使生活充滿生氣和樂趣的重要因素。沒有情趣,情調也就無從而來;有了情趣,人生才不顯得刻板枯燥。情趣同時也使生活充滿人情味,充滿鑒賞色彩,我們好像把生活看作是一件藝術收藏品,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推敲和欣賞,從中不僅感到賞心悅目,精神愉快,而且培養審美水平。

情致則是一種優雅的生活觀,深深浸透在人生意識之中。它意味著把生活也看作是一種美學,有它獨特的精神追求。人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藝術的醞釀,可以找到詩意的表現。正因為有了這種情致,雅緻人生才能脫俗,自己創造一種人生境界。

不用說,雅緻人生是一種「修剪」過的人生。你大概見到過整齊的榆樹牆吧;對了,就和它們一樣,生活經過一番人工修剪後才能成為那樣。至於把它修剪成什麼樣,那全憑著修剪者的水準和意願了。

和平人生

人生經過很多苦難之後,會逐漸趨於和平。所謂和平,就是能忍受苦難,能知足常樂,能淡化慾望,不再對生活寄予厚望,不在乎人生的苦辣酸甜,只圖和和平平,安安全全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和平人生所尋求的是生命的安寧,他們深知生活是充滿痛苦和憂愁的,生命能安然延續已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不求大智大勇,創大業成大事,只願生命能躲開各種各樣不可預知的災難。因此,和平人生中缺乏野心、宏圖大志、革新欲、創造欲、冒險精神等等,但不缺乏勤勉、忍耐、慎重、寬厚與平和。而最令人驚嘆的是,和平人生的樂趣就產生於一種平凡平庸的生活之中,人們在這種生活中可以享受到人生的愉快和樂趣,體驗到生命一種靜態的美。

中國人的人生比較傾向於和平。和平成了一般有教養人的美德。這也就形成了對人評價的另一種態度,就是不喜歡不安定的性格,稱之為不成熟或者不穩當。因為他們思想中有許多不安定的因素,不安定就容易和社會生活發生衝突,和平自然也就會受到威脅。

話又說回來,和平人生是一種高文化高修養的理性人生,是當今世界最需要的人生形式。和平人生顯示人對生命本身的一種極度尊重和悲憫,沒有絲毫自我膨脹的慾望。所以,和平人生者是最不喜歡戰爭的;從表面—卜看,他們好像膽小、怯弱,沒有反抗和勇氣,實際上是不願看到生命的毀滅,不願意把生命投入戰爭;這種人不是怕死,也不是沒有能力戰勝對方,只是覺得這樣做毫無意義,除非到了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是不會丟失這種理性的。這種情況常常遭到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誤解,認為中國人軟弱可欺,想用武力征服中國,結果證明中國人並非不是一個能打善戰的民族。

就此來說,和平人生注重於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具有後發制人的特點。這種人生雖然缺乏競爭意識和創造性,但是卻能夠知足常樂,維持自己的存在。中國文明綿延幾千年,中國人雖歷經苦難,卻有今天如此眾多的子孫後代,與此不無關係。當然,和平人生最後仍需要條件,一是再艱苦也不至於餓死,二是再貧窮也得有文化,否則什麼人都不會再和平,戰爭起來照樣兇狠無比。

藝術人生

藝術人生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理想,也是一種美學品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藝術從來是和人生聯在一起的,它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美的體驗。所以,中國人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品味有境界,非得一種藝術化的生活不可。而這種藝術化並非僅僅指詩琴書畫之類,而是美對生活的全面浸透。對中國人來說,生活中的…切都是藝術,從飲食男女到種花、養草、打拳、散步、釣魚、解牛,等等,藝術無處不在,無處沒有藝術。

所以有人說,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美學,而不是哲學。哲學也是為了追求美。

藝術人生最基本的快樂就是賞心悅目。這種人總是用一種藝術眼光來看待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種細節的,即使對於生活中一些司空見慣的事物,他們也會帶著一種新鮮的、痴迷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欣賞它們,一點也不感到乏味。他們的幸福就在於,能夠在所有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種藝術感覺,比如早晨起來悠然自得地散步,不慌不忙地看報,從容不迫地開始工作;或者在小院子里踱踱步,欣賞房間里的某一個小擺設、小物件;或者和朋友坐在一起聊聊天,憑一時酒興慷慨激揚一陣;或者坐在海邊觀賞日落,登上山峰迎接日出——這一切都是一種藝術享受,是人生無窮無盡的快樂之源。

就此來說,人生的藝術也就是發現美、體驗美和創造美。這中間就有一個藝術的「內化」和「外化」問題。所謂「內化」也就是藝術的心靈化,通過各種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和藝術訓練,逐漸培養成一種愛美之心,具有藝術格調、修養和眼光,也就是說,人成了藝術的人。所謂藝術的「外化」,就是用一種藝術的眼光、品味和修養,去發現、感覺和體驗生活的過程。這二者是互相聯繫著的,有了二者的統一,才有了藝術的人生。

藝術人生的最高境界也許就是物我統一,當事人沉迷在一種忘我神秘的境界之中,猶如莊子筆下的「庖丁解牛」,神遇而不以目視,體會到一種與對象融為一體的感覺。

藝術人生講究閑情、靈性,但是更講究品味,而品味就是通過飲食、庭園、內部裝飾、舉止言談、品茶喝酒、交友讀書等各個方面體現出來的。品味之中當然有鑒識的高低,智慧的大小,靈性的敏晦,格調的雅俗;但是,這似乎是另一範圍內的問題了。藝術人生關鍵在於自得其樂,並不在於別人如何評價。

美好人生

很多人告訴我們,人生就是苦難,人生來就是受苦,君不見那剛生下來的嬰孩第一聲就是哭泣嗎?所以,儘管你有運氣中了頭彩,發了大財;你當了英雄,得了勳章;你娶了個漂亮妻子,生了個漂亮兒子;你出了名,無數人求你,崇拜你,最後還是不行。這些都是無常的,人生仍然充滿痛苦,痛苦將伴隨你一生,直到你合上雙眼。

那麼,人是否最好去自殺呢?當然不是。生活是一種苦難,沒錯,但是要使它美好也不難,關鍵是你要有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

下面幾種使生活變得美好的方法,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為我們提示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裡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

要是有窮親戚到你家裡來找你,那你不要臉色發白,而要喜洋洋地叫到:「挺好,幸虧來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頭扎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裡!」

如果你的妻子或小姨練鋼琴,那你不要發脾氣,而要感激這份福氣:你是在聽音樂,而不是在聽狼嗥或貓的音樂會。

你該高興,因為你不是拉長途馬車的馬,不是細菌學家做實驗的細菌,不是旋毛蟲,不是豬,不是驢,不是茨岡人牽的熊,不是臭蟲。……你要高興,因為眼下你沒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沒有看見債主在你面前逼債。

如果你不是住在十分邊遠的地區,那你一想到命運總算沒有把你送到邊遠地方去,豈不覺得幸福?

要是你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該高興:幸虧不是滿口的牙痛。

要是你給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該樂得跳起來,因為多虧沒有把你送到地獄和大火里去。

要是你挨了一頓樺木棍子的打,那就該蹦蹦跳跳,叫道:「我多運氣,人家總算沒有拿帶刺的木棒打我!」

要是你妻子對你變了心,那就該你高興,多虧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國家。

諸如此類,還有許多。

照著契訶夫的話去做,那就是美好人生。

甜蜜人生

有一則童話,講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在森林裡迷了路,他們走啊走啊,終於看到了一間精緻的小屋,就急忙奔過去,沒想到這是一座用糖蓋成的小屋。小屋的門是赤褐色的巧克力,窗戶是薄而透明的水晶糖,而屋頂是鮮紅的菱形糖塊。

據說,很多人小時候都讀過這則童話,這則童話在他們心裡建造了一個更為美好、更為精緻的世界:甜蜜人生。

我小時候沒有讀過這則童話。雖然我很喜歡吃糖,但是我對人生同樣有一種甜蜜的幻想:和糖一樣甜。再大一些,上大學的時候,我還學會了一首歌叫《甜蜜的生活》,最後一句歌詞是』「生活比蜜甜」,我記得清清楚楚。

現在已輪到我寫甜蜜人生的時候了,但是竟然是一點都寫不出。是我已經過了愛吃糖的年齡了嗎?是的,我已經早忘記自己有過愛吃糖的習慣,小時候曾有過的最大幸福,竟是手裡捏著母親給的二分錢,走很遠的路,到一位老爺爺擺的小攤子上買一塊最劣的水果糖……。是我沒有體驗過任何生活的幸福嗎?不是,妻子的愛,家庭的寧靜,孩子撲進我懷裡的那種激動,都曾經給予過我極大的快樂和安慰。我曾經不止一次地對自己說:這個世界還是值得留戀的……

那麼,到底為什麼呢?

我開始回味起小時候吃糖的甜蜜印象,然後我又聯想到了人生。所謂甜蜜人生,大概就是一種歡歡喜喜、開開心心、非常幸福、愉快舒服的生活吧。這種生活必定是沒有煩惱、沒有嘔氣、沒有隔閡、沒有憂心重重的生活,必定是充滿甜蜜、充滿芬芳、充滿色彩的,也必定是無比纏綿的……我問我自己:你有過這樣的人生嗎?

沒有。我只好這麼回答我自己。我也許有過幸福,有過愉快,有過舒服,但是都說不上是甜蜜,差不多總是甜中有苦,苦中有甜,有時候還要夾雜著苦、酸、辣等各種味道。生活是一個五味瓶,幸福也是。

甜蜜人生只是一個童話,一種幻想,一種夢中的小屋,只是一種永遠可以想像而不可以真正品嘗到的味道。

但是,誰又能拒絕那美麗的童話的誘惑呢?人一生總是想活得好一些,再好一些,這種期待本身就是童話產生的土壤,人就是在這土壤上設想自己的人生的,甜蜜的感覺在生活還沒有真正到來之前,就已經深深印在我們的意識之中了。

趣味人生

趣味人生是近代大學者梁啟超所倡導的。他自稱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認為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就是趣味至上。

他說:「我認為凡人必須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那麼,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中國人見面最歡喜用的一句話:『近來作何消遣?』這句話我聽著便討厭。話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煩了,幾十年日子沒有法子過,勉強找些事情來消他遣他,一個人若生活於這種狀態之下,我勸他不如早日投海。」

按照梁啟超的說法,所謂趣味是指「凡一件事做下去不會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結果」的事,凡趣味總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終的,所以最能有趣味者莫過於勞作、遊戲、藝術、學問四項。至於趣味人生的秘訣是什麼,梁啟超談到下面幾點:第一,趣味主義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無所為而為」,為趣味而趣味。因為凡是有所為而為的事,就有了手段和目的的區別,往往目的達到了,手段便拋棄,就無所謂趣味了;第二,趣味要長久不息,久了才能上癮,.才能趣味無窮;第三,要不斷深入研究,趣味會越來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吃越甜;第四,要找同道朋友,經常互相切磋,趣味就好比摩擦放電,不斷摩擦就不斷有電放出。

顯然,趣味人生是一種自我找尋、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生活有千萬種樣式,趣味也不可計數,關鍵要靠你自己去領略,去探尋,去體驗,靠別人給你提供是不行的。

趣味人生也是一種嗜好人生,趣味是和嗜好緊密聯在一起的。沒有嗜好,趣味就不知從何而來,而沒有趣味,嗜好也就無從建設。有了嗜好和趣味,人生就好比有了寄託,感到生命不空虛,有事可做。而更重要的,做事不再是一種負擔,一種強求,而成為一種自覺,一種快樂,越做越覺得生命奇妙無比,越做越覺得世界奧秘無窮。

人生旨在趣味,但是趣味有沒有高低雅俗之分,這一點梁啟超沒有說,他只是舉出了勞作、遊戲、藝術、學問四種趣味作為代表。不過,我想是應該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倒不是因為趣味本身有優劣之分。而是由於人之不同,所選擇的趣味也必須不同。在某種情況下,趣味實際也是一個人思想格調和文化修養水平的一種表現。

中庸人生

中庸人生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的人生,頗帶有中國特色。不偏不倚,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卑不亢,不上不下;永遠追求中和,永遠安居中游,是這種人生最顯著的特點。這種人生最重要的核心是追求安全感。也可以說,它是在長期的不安全環境中產生的,比如「出頭的栓子先爛」、

「槍打出頭鳥」之類的經歷太多了,人也就懂得凡事不應走在前面,應該朝後退一步,保護一下自己;當然,如果人能夠完全放棄自己,什麼都不追求,也就不存在上、中、下的問題,問題就在於人是有慾望的,總是有點不甘心,所以很容易走中庸路線。中庸,一方面保留了自己一部分慾望,不至於過分壓抑自己,另一方面又保護了自己,不至於那麼容易受到傷害,實在是一種兩全其美的人生形式。

中庸人生實在是一種非常可愛,非常有趣味的人生,因為在上與下、左與右、前與後之間,其中有很大的迴旋餘地。

也就是說,你有很多選擇,也有許多使自己感到「不錯」的理由。比如街上流行穿紅裙子,第一個穿上招搖過市可能招人議論,但是三個月後你再穿上就不會讓人說趕時髦,雖然紅裙子還是一樣的紅裙子,你走到街上卻自在得多。但是如果你不穿呢,那就是白不穿了,日後可能覺得比別人少點什麼。

中庸人生的再一個魅力,就是不走極端,而不走極端的人往往都是受人歡迎的人。無論面對什麼事情,中庸人生的

法寶就是兩頭說好話,兩邊說不是,然後把兩頭調和起來,所以中庸之人是最擅長勸架的,也就是說最善於調劑人際關係的。因為生活中吵架的事太多,不是明吵就是暗爭,差不多都是婆婆媽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情,如果一個走極端的人去處理,那隻能是越整越壞,雞毛蒜皮的事最後鬧出人命也說不定。但是有個中庸的人在場那就不同了,因為他不會去偏袒一方,總是先安撫這一方,再勸解那一方,雙方誰都對又誰都有錯,最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皆大歡喜。

所以人生在世,有個中庸之人做朋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你的家庭稍許有點問題,經常和妻子(或丈夫)吵架,最好有一位中庸之人當鄰居,這樣你們雖然經常小打小鬧,但總不會鬧到離婚的地步,因為這位鄰居總是有辦法和稀泥,把兩塊泥巴再沾到一塊去的。

圓熟人生

林語堂先生曾把中國人性格的最高境界歸結為圓熟,所以圓熟人生可以看作是一般中國人的活法。其實,做人達到圓熟的境界也不太容易,這得經過長期的文化熏陶和生活磨鍊。換句話說,在中國社會中,只有圓熟的人才能活得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圓熟人生可以理解為一種沒有稜角的人生。圓滑如球,八面玲瓏,可以在各種情況下保護自己,求得生存,它是以容忍;忍心和承受力為基礎的,什麼事都順其自然,絕不強求,相信天命,知足常樂。

關於圓熟的產生,林語堂有自己的妙論,不如抄來看看:「所謂圓熟,是一種特殊環境的產物。實際任何民族特性都有一有機的共通性,其性質可視其周圍的社會、政治狀況而不同,蓋此共通性即為各個民族所特有的社會政治園地所培育 ,而發榮者也。故『圓熟』之不期而然出產於中國之環境,一如各種不同品種的梨出產於其特殊適宜的土地。出生在美國的中國人,長大於完全不向的環境,他們就完全不具普通中國人之特性;他們的單純的古怪鼻音,他們的粗率而有力的言語,可以衝散一個教職員會議。他們缺乏東方人所特具之優點:柔和的圓熟性。中國的大學生比之同年齡的美國青年來得成熟老蒼,因為初進美國大學一年級的中國青年,已不甚高興玩足球,駕汽車了。他老早另有了別種成年人的嗜好和興趣,大多數且已結過婚了,他們有了愛妻和家庭牽掛著他們的心,還有父母勞他們的懷念,或許還要幫助幾個堂兄弟求學,負擔,.使得人莊重嚴肅,而民族文化的傳統觀念亦足使他們的思想趨於穩健,早於生理上自然發展的過程。」

顯然,圓熟體現了早熟的結果。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三四歲還不怎麼懂事,父母大概已經把七八歲乃至十幾歲應該怎麼做的道理教給你了,你只好照此行事;再到七八歲、十幾歲,早就把一輩子應該怎麼行事的規則爛熟於心了,比如在什麼場合、對什麼人,應該說些什麼話能夠獲得好評。於是你會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聽到各種各樣的贊語,比如「這孩子真乖」,「真像個小大人」,「像個當哥哥的樣子」等等,而自己也就愈發顯出個「樣子」來了,舉止言談無不循規蹈矩。

這樣做到三四十歲,能不圓熟么?

老猾人生

老猾俏皮是林語堂對中國人德性的一種總結。不妨先看看他是怎麼說的:「不妨隨便談談,中國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什麼?一時找不出適當的名詞,不如稱之為『老猾俏皮』。這是一向西方人難以導傳而最奧妙無窮的一種特性,因為它直接導源於根本不同於西方的人生哲學。倘把俏皮的人生觀與西方人的文明機構來作一比較,則西方的文明就顯見十分粗率而未臻成熟。做一個比方,假設一個九月的清晨,秋風倒有一些勁峭的樣兒,有一位年輕小夥子,興沖沖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兒,一把拖著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興,拒絕了他的請求,那時那少年端的一氣非同小可,忍不住露出詫怪的怒容,至於那老年人則謹謹愉悅地微笑一下。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過誰也不能說二者之間誰是對的。這一切少年性情的匆促與不安定,將招致怎樣的結果呢?

而一切興奮、自信、掠奪、戰爭、激烈的國家主義,又將招致怎樣的結果呢?一切又都是為了什麼呢?對這些問題一一 加以解答,也是枉費心機,強制一方面接受其他一方面的意見,也是同樣徒然,因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年齡上的問題。」

當然,光從年齡上來解釋這種人生是不足的,老猾俏皮人生是我們社會裡最常見的,有的人年紀輕輕就已「出道」,其表現之精彩程度並不亞於老年人。所以中國人中歷來有「小滑頭」和「老滑頭」之分,「小俏皮』』和「老俏皮」之別。

這種人生妙就妙在狡猾和俏皮互相糅合在一起,雖然老謀深算,詭計多端,但是又給人以妙趣橫生、愉悅和氣的感覺,從本質上來說。它是實利的、自私的、冷漠的,但是表面上看又是超脫的、善意的、熱心的。狡猾俏皮者遇事決不引火燒身,自投羅網,但是背後又會為你提出種種忠告,苦口婆心;在任何情況下,他們決不會犧牲自己半分,但是又決不會去拼死拼活,索自己所要。

話又說回來,老猾俏皮人生也是一種境界。當事者對生活自有一種「看透了」的感覺,特別對於複雜的人際關係,能夠左右逢源,應付自如,而且總能給人一種和氣慈祥的感覺。

關於老猾俏皮人生觀的歷史淵源,不妨了解一下唐代二位和尚詩人的談話:

一日,寒山謂拾得:「今有人侮我,辱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詐譎欺我,則奈何?」拾得日:「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

逍遙人生

逍遙遊是中國人的一種人生理想;它有痕漫的成分,但決沒有那種大起大落的激情波動;它雖然追求超脫,但是並不排斥俗世。

逍遙人生首先得把這個世界看得廣,看得遠,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宇宙有多麼無限,繼而才懂什麼是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才明白生命如何和這無窮的大幹世界相交接,在有限之中享受無窮。這時候,逍遙才有了條件,有了空間,生命才從恐懼死亡的樊籠中解脫出來,成為一種自在自由的形態。

逍遙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的解脫,用一種達觀來解決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的無窮之間的矛盾,用相對的價值觀來平衡永恆的追求,從而換取——種人生的自由境界。逍遙人生的美妙之處,就在於人心不為世界萬物所困,所制約,所利用,他一方面生活在俗世之中,另一方面又能站在世俗之外,對於世間人際關係的相互爭鬥,對於名和利的互相攀比,對於生命的有常無常,都表現出一種超然的態度,絕不去只爭朝夕,一爭長短。相反,逍遙者認為,那一切都不過是人生的「誤區」,是對宇宙和生命的不理解,是對自己的不珍愛。

所以,逍遙者永遠是輕鬆的、順其自然的、自由自在的,除非他實在逍遙而不得的時候。在充滿競爭和矛盾的人世間,逍遙者總是遊離於鬥爭之外的,生活在一種與世無爭、與名利無關的狀況中。對於那種拼搏的快感、成功的喜悅、人生得失的擔憂,逍遙者也許永遠不會體驗,而且也不想去體驗,他所體驗的只是一種自我的樂趣。當別人拚命奮鬥,投入競爭的時候,他都在海灘上散步,月光下釣魚,庭院里種花,房間里養魚……

逍遙人生是一種「旁觀者」的人生,逍遙者也許只是這精彩的人生戲劇的觀眾,而永遠不想去充當一個角色。逍遙人生是令人羨慕的。一個人生戲劇的觀眾,自然有許多樂趣,不管這「戲」演得成功,或者演砸了,逍遙者都不會損失什麼。他既不必考慮這戲劇到底有什麼意義,也不必承擔任何道義上的責任。

不過,逍遙人生也經常有尷尬的時候,比如,當他想去旅行,但是又買不上火車票的時候,雖然他可以想像自己能像大鵬鳥一樣一怒衝天,「搏扶遙而上九萬里」。

隱逸人生.

一提起隱逸人生,人們也許都會想到大詩人陶淵明,也都會想起那流傳千古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說實在的,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神往的人生境界,充滿著詩情畫意的美麗恬靜。況且陶淵明還為人們創造了一個美妙絕倫的神仙國度桃花源,就更令人嚮往隱逸,樂不思蜀了。所以,數千年來,隱逸成了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種普遍的人生形式,不斷有人從動亂、煩惱的人生中逃出,走到竹林深山之中尋求庇護和寧靜,體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滋味。因此也留下了很多讚美和留戀隱逸人生的詩句。

就從情調上來講,隱逸人生絕不普通,而是一種高級的藝術人生。所謂隱逸,不單單是逃避世事,躲到深山老林里就算,還得有詩(或者有琴有畫也成),有酒,有情趣。這就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得了的。會寫詩作畫彈琴,必定是有文化教養的人,不是才子也是文人,而能有時間賦詩弄琴而且又有酒喝,必然是有一定物質條件的人,雖說不富貴,但是也不能很窮。所以當年陶淵明能隱逸南山,除了自己主體條件之外,也與自己家世家境有關。

至於隱逸人生的心境就更難說了。有的是仕途不暢,生活很失望,所以退居山林的;有的則是當不上官,睹氣轉向山水的;有的可能是自視過高,不屑於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有的可能為了等待時機,做更大的官,等等,各種各樣的隱士自有各種各樣的打算。就拿諸葛亮的隱逸來說吧,如果沒有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恐怕現在沒有人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身執羽扇的孔明了。當然,為隱逸而隱逸的人還是有的,可惜這樣的人往往不出名,因為他們真正做到:「幽居不用名」了。

所以到了現代,隱逸人生就開始遇到了挑戰,因為現代人太苛刻,動不動就分析心理動機,硬是把一種充滿詩意的人生解剖得支離破碎。比如魯迅就對隱士大加嘲諷,連陶淵明也不放過。他說:「陶淵明先生是我們中國赫赫有名的大隱,一名『田園詩人』,自然,他並不辦期刊,也趕不上吃『庚款』,然而他有奴子。漢晉時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子,並且給主人種地,營商的,正是生財器具。所以雖是淵先生,也還略略有些生財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沒有酒喝,而且沒有飯吃,早已在東蘺旁邊餓死了。」

這話雖說也有道理,但是說到這個份上,隱逸人生的價值和詩意不是全沒了嗎?

這也許是在現代社會隱逸人生不再盛行的原因之一。

忍耐人生

忍耐,大概是中國人的天性之一。如果我們生於苦難,而且人口又是那麼稠密,自然就明白忍耐的重要性、忍耐人生之可貴。沒有忍耐,何有中國人之今日,我們的祖先早就跳河上吊自殺了。

還是林語堂先生說得好:「中國人民曾忍受君、虐政、無政府種種慘痛,遠過於西方人所能忍受者,且頗有視此等痛苦為自然法則之意,即中國人所謂天意也。四川省一部分,賦稅預征已達30年之久,人民除了暗中咀罵,未見有任何有力之反抗。若以基督徒的忍耐與中國人作一比較,不啻唐突了中國人,中國人之忍耐,蓋世無雙,恰如中國的景泰蘭瓷器之獨步全球,週遊世界之遊歷家,不妨帶一些中國的『忍耐』回去,恰如他們帶景泰蘭一般,因為真正的個性是不可摹擬的。吾們的順從暴君之苟斂橫征,有如小魚之游入大魚之口,或許吾們的忍苦量假使小一些,吾們的災苦倒會少一些,也未可知。可是此等容忍磨折的度量今被以『忍耐』的美名,而孔氏倫理學又諄諄以容忍為基本美德而教誨之,奈何奈何。」

其實,忍耐人生應有二種,一種是奴隸的忍耐,窮人的忍耐。他們終生勞苦,忍辱負重,為了養活家庭,撫養後代,什麼樣的苦都吞在自己肚子里。這種人生我們在勞動人民中間經常看到,也許我們的父輩和兄弟姐妹中就有。他們屬於默默犧牲自己的人,獨立承擔著生活的重擔,而希望自己的家人和後代能有一個好的將來。這樣的忍耐人生,雖然不值得提倡,但仍然有感動人心的地方。

還有一種忍耐,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忍耐。忍耐已經被計謀化了,成了一些人謀求私利、實現野心、向上爬的經驗之總結。這種忍耐其中包含著陽奉陰違,察顏觀色,等待時機,陰謀詭計,兩面三刀等種種貨色,由是觀之,「忍」字成了很多中國人掛在牆上的警句名言,是頗有深意的。

當然,人生不能不忍耐。但是一個人一生什麼都得忍耐,生命也就無所謂歡樂愉快了。況且,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忍耐的,忍耐是一種痛苦訓練的過程。應該說,最殘忍的就是這個過程。一個活潑的小生命,經過長期的壓抑和磨鍊,最後變成了會忍耐的成人,不知道人性本身承受了多麼大的扭曲和侮辱。

忍耐的人生啊,有時候你要學會說「不」。

紳士人生

一個人一輩子能保持有教養、有禮貌、有品味的風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是一種文明的結晶。紳士一詞大概來自gentleman一詞,一般是指高尚、有教養、能體諒別人感情的男人;所謂紳士風度,是指一種合乎禮儀風範的行為態度。不過,中國人對於紳士有另外一種解釋,即「指舊時地方上有勢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方或退職官僚」(見《現代漢語辭典》1991年版)。這在意義上顯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人把紳士看成是貶意詞,看成是壞男人或虛偽卑劣者的代名詞,實在是一個大誤解。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中,紳士人生實在不多:任何時候出現在公共場合都衣冠楚楚,談吐舉止優雅而又風趣幽默;對待任何人都彬彬有禮,禮讓在先,不卑不亢;既不會出言不遜,粗暴無禮,也不會強詞奪理,咄咄逼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謙虛寬容的風度。

我們見得多的是另一種人:說話粗聲大氣,走路橫衝直撞,上車一窩蜂,爭搶座位,不讓婦幼;在公共場合隨便亂吐、亂丟,亂塗,沒有一點公德。這種人雖然其中不乏腰纏萬貫、手提「大哥大」者,但給人的感覺仍是「闊佬加流氓」,俗不可耐。

但是,中國並不缺乏紳士傳統。在古代,君子風度可能和紳士風度是同義語,都是指有教養、有身份人的氣度。中國的君子要求具有溫(和)、良(善良)、恭(恭敬)、儉(儉樸)、讓(謙)的品質,所謂「文質彬彬,然君子」。所以修身養德,修心養性,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教養——不僅要內正其心,具有內在的道德品質美,而且要外正其容,使自己的儀態容貌合乎禮儀和規範,大方得體。可惜,這種舊時代的君子風度到了近代幾近絕跡了。因為舊知識分子繼續維持體面,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例如我們在魯迅小說中看到的那位孔乙己,是在鄉下小酒店裡唯一穿長衫的人,也許是最後維持「紳士風度」的文人之一,但是他終究還是失敗了。

好在紳士人生並沒有完全滅絕。如果孔乙己不至於到乞討的地步,我想他也不會不穿長衫的。而人們一旦在物質生活上有所滿足的時候,就必然要追求文化教養了。這時候,新的紳士就又會出現了。當然,他們不再會去穿長衫了,他們現在是西裝革履、談吐幽默、懂得現代禮儀的新式紳士。

禮儀人生

為禮儀而活著,大概是古代人的活法,但是講究禮儀,卻是中國人的傳統。照古人的說法,人之所以異之於禽獸,關鍵就在於人有禮儀,所以人活著就得有禮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首先是禮儀關係。

所以,禮儀人生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高尚的人生,有的人寧肯掉腦袋也不願意失掉禮儀。在中國古代聖賢的言談中,禮是不能不談的,比如孔子所說的:「不學禮,無以立」,「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禮記》中講「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蘇軾也有名言:「凡人情之所安而有節者,皆舉禮也」,等等,而在最早的古詩集《詩經》之中就有一個極好的比喻:「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在中國來說,禮儀也是一個「面子」問題,面子和禮儀實際上是分不開的。有了禮儀,才顯得有面子。地位愈高的人,也就愈講究禮儀。皇公貴族、達官貴人,姑且不談,就連普通鄉里受尊敬的人,也很講究禮儀。有人說北京人是最講究禮儀的,主要也與首都地區有關。禮儀成了人與人關係 的一般準則,老幼尊卑都有自己的規範。所以,有人說中國人最講究面子,不用說最講究禮儀,因為面子是藏在禮儀裡面。一般講究面子的人,也特別講究禮儀。而講究禮儀的人,往往也受到人們的尊敬。

禮儀人生視禮儀為生活的中心,事事處處都以禮為先,由此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自尊性。就此說來,禮儀人生有其迂腐的一面,也有其世俗的一面。所謂迂腐,就是什麼事都循規蹈矩,把禮儀看得比人本身還重要,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非要面子,死要面子,結果禮儀成了束縛人性、壓抑人慾


推薦閱讀:

參透人生的19句話
可以推薦一下關於佛教的書籍,比較經典的佛家讀物嗎?最好不是佛經,更不要心靈雞湯類
有哪些著名作家詩人用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什麼?
你在生活中是怎麼做到快速思考問題和處理信息的?有什麼技巧嗎?
到目前為止,你做過最讓自己自豪的事情是什麼?

TAG:人生 | 美文 | 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