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教育的誤區——反思「聽話」的孩子

脫離教育的誤區——反思「聽話」的孩子

王江涇鎮中心幼兒園 石文琴 陳義

引文:

一位法國心理學專家曾給上海的孩子們出了一道題——一艘船上有86頭牛,34 只羊,問:這艘船的船長年紀有多大?結果有90%的孩子做出了答案:船長的年紀是86—34=52歲。10%的孩子認為此題非常荒謬,無法解答。當然這10%的孩子答對了。同一道題在法國作實驗時,超過90%的孩子提出了異議,甚至嘲笑了老師的「糊塗」。

對此法國專家對這90%的中國孩子作調查發現,他們之所以會做不出答案來,是因為覺得「老師出的題目總歸是對的,不可能不能做「、」老師平時教育我們題目一定要做完,否則就沒有分「。法國專家不得不感嘆:「中國學生真的是很聽老師的話啊」!

孩子一出生,「乖」與「不乖」、「聽話」與「不聽話」的教誨聲就不絕於耳。從這個時期,就已經在扼殺孩子的「獨立性」了。由此可見,聽話教育已成為教育的一種誤區。

關鍵詞:聽話 獨立性

教學案例:大班社會活動——多麼了不起

師:(出示玩具小人,以小人的口吻):「孩子們,我的名字叫『了不起』,瞧,我身上貼滿了寫著我許多優點的小紙片。」教師:「是嘛!我來看看。」

(教師念出玩具小人身上的幾個優點:聽話、乖、聰明、誠實、勇敢……)

師:孩子們,你們想不想也像它一樣了不起呢?

幼:齊聲答到:想

師:好,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找找每個小朋友身上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吧!

幼:(自由地說著)

師:(做了一個舉手的姿勢)

幼1:璇璇很了不起的,她上課每次都很聽老師話的,坐的好。

幼2:是的她畫畫也很好。

幼3:她跳舞也很好的,還有睡覺也很聽話的:每次都睡著的。

幼4:胡丹跳舞也很好的。

師:(教師記錄幼兒的讚美之辭,幼兒每說一條,教師就寫在即時貼上,貼在接受讚美的幼兒身上。)……(有幾個幼兒一直沒被讚美,教師有意識地將那幾個孩子一一帶到身邊)

師:孩子們請說說他們了不起的地方吧!

幼1:天天珠心算很好的。

幼2:是的。

幼3:(手指著對方)她睡覺很乖的。

幼4:畫畫也蠻好的。

幼5:飛飛進步了,吃飯很乖的。

幼6:睡覺也聽話了。

幼7:還不打人了。

幼1:不對剛才他還打哭我們了。

幼(飛飛):哪裡打你們?

幼1:是的,你打了。

幼(飛飛):誰叫你們不給我玩啦!

幼:七嘴八舌:是的打人了,我們也看見了。

(……孩子們開始爭論不休,局面開始有點亂了,顯然孩子們興趣轉移到「如何處理打人事件」的問題去了)

師:(教師拍手以示安靜)孩子們,不管飛飛有沒有打人,我們現在是說優點,看誰最聽話能找出他們更多的優點,好嗎?

幼:(孩子們開始靜下來了,繼續討論大家的優點,但那兩位小朋友還是有點小聲音)

師:聽到別人對你的讚美,你有什麼感覺?

幼:很開心、很舒服……

師:是呀!當別人讚美我們時,我們要感謝對方,還要說我們會做得更好。

於是教師繼續上課,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身上的「優點」,哇,原來我們也有那麼多的優點,我們都是了不起的孩子!了不起的孩子們,讓我們把這麼多的「優點」(寫有優點的小紙片)小心地收藏起來吧!讓那麼多的優點永遠伴隨著自己。我們還可以把自己不斷增加的「優點」一起藏起來,我們可以經常看看自己的優點是不是越來越多。

分析:從上面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

1.「聽話」的孩子:在老師的制止之下,這次活動又按照老師預設的目標開展下去了,幼兒處於對老師的順從心理又跟隨老師的思路完成了此次活動。可見,孩子的聽話的確給老師開展活動帶來一定便利。

2.「聽話」的孩子:從另一角度講,這個活動時時顯露著「聽話」「乖」,不管是在孩子的回答中,還是在教師的語言中,我們都不難看出。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組織方式,以「聽話」為主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忽視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這與現代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與新《綱要》的思想是脫離的 。在此,幼兒的「聽話」已經成為無條件的服從與順從,因為老師喜歡「聽話」的孩子,所以他們束縛了自己的思維,想說又不敢說,最後就不了了之了。逐漸的消退了他們主動探知的心理,消退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思一:「聽話」的孩子好嗎?

在以前我肯定會回答:當然好!因為這將為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與順利;但現在我會理性而客觀地回答這個問題:不一定!因為每件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它都有相對的一面。首先我們重新來認識什麼是「聽話」,聽話應該是指順從、接受意見。對孩子來說,有良好的言行舉止、衣著整齊、有組織性和專心致志的習慣,有組織紀律性自然是聽話的表現。但聽話不等於孩子喪失自主、無條件的順從及服從,試想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才能發揮孩子的獨立性、如何才能體現孩子的主體地位。的確聽話的孩子能給教師的管理帶來便利,給家庭生活帶來方便,但假如孩子不服從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而這樣的「聽話」,即無條件的順從與服從,沒有自己的想法,我肯定不認同。這位老師為了完成自己心目中的目標,的確運用了不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幼兒勉強答應了,成了老師心目中「聽話」的乖孩子。但是她卻沒意識到這樣的「聽話」會造成什麼後果?

1、抑制了孩子們對知識探索的興趣,扼殺了孩子們的好奇心。

2、扼殺了孩子們的主動性,影響了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

3、形成了不好的依賴性,樣樣事情都會有人幫助決定,安排好,自己就不動腦了。

由此可見,相信生活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肯定都不希望自己教育出來的孩子,在老師的面前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而離開老師後他們就都:懶得動、懶得想、懶得探索、懶得自己解決、懶得……成為一群只會依賴於別人而行動的未來建設者吧!所以我們是否應該重新看待「聽話」的孩子呢?

反思二:我們應該怎樣脫離這樣的教育誤區?

首先讓我們從以上案例中思考一下: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很有充分的準備,如:事先已經了解過已讓孩子們了解有關優點與缺點。

2、教師應該考慮到幼兒感興趣的或不感興趣,並事先有相應的對策,在課堂上才不會搞得措手不及。

3、教師的隨機能力還可以加強培養,如平時教學中多讓幼兒提一些反對性的意見。

其次讓我們結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進行思考,並制定有關策略:

1、設立獨立性目標,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時間。

陶先生師承20世紀偉大的教育思想家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以兒童為中心是兒童的本能與需要相一致的,所以要以孩子為中心,即尊重孩子的真正面貌來熟悉孩子,尊重自我指導學習,尊重作為學習的刺激和興趣來進行。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學生獨立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還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允許畢業。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家裡經濟狀況如何,孩子在2歲以後就得給父母的庭院剪草、給別人送報,以換取些零花錢。一些家庭還要求孩子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收割機,秋天幫人掃落葉,冬天幫人家鏟積雪等。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看到了他們,想想自己,原來我身邊也有類似不恰當的教學方法,強制幼兒聽話或勉強他們聽話,使得孩子欠缺了自主性、獨立性等優良特點。我們身邊是否也有大多數人會說:「假如你們今天聽話,我就會讓你們玩,給你們看電視……」等「聽話」的許諾呢?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將「只要你聽話點、乖一點」改改呢?可以試試,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換取呢?如孩子們穿衣慢時,我們可否不要說:「聽話,快點,要來不及了」說著一邊幫助穿衣,一邊說著其他,而是提出要求:如你們誰穿得快又整齊,認真完成了這個任務,等一下就可以盡情地玩。又如小孩子不願自己吃飯,每次都要「寶寶最乖了,最聽話了,吃了飯會很快長大」這樣一邊說一邊喂的現象,而我們可不可用「假如你今天自己吃飯,我就會把你抱的高高得,或親你一下」方法。相信大家都會選擇後面一種方法吧!因為它更具有選擇性和獨立性。

2、培養孩子初步獨立思考的能力,善待好奇心

在新《綱要》中明確指出,每個幼兒都有其特長、天分與優勢,發展也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教師要為每位幼兒提供廣泛的、具有個體適宜性的多種機會,為每個孩子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條件,教師能積極、適時的反饋,幫助幼兒充分的認識自己,激發幼兒自動學習的興趣,並促使幼兒認知和智力的發展。

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陳鶴琴先生在提出上述原則時曾舉了一個實例:有一天,一個九歲的孩子問他:「竹管里有空氣嗎?」陳先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兩頭有節兒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鑽了一個洞,孩子們見一個個小泡從洞中冒出,便紛紛說道:「空氣!空氣!」這樣,他們自己得出了答案,顯得格外高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這樣一件事。一位母親對他抱怨說,她的兒子非常淘氣,把好好的一塊貴重金錶給拆壞了,她把兒子打了一頓。陶行知先生當即說:「可惜呀,中國的愛迪生讓你給槍斃了。」陶行知先生的這番話確實道出了目前教育中,我們這樣無意地扼殺了孩子可貴的好奇心。

的確3--—6歲時的孩子,充滿了好奇心。其實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我們雖然很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也常常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但往往忽略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們常給孩子講故事,一頁頁的講,一本本的講,孩子只要很乖、很「聽話」靜靜地聽,教師就會將故事講完,如發出講話的聲音,教師就會因為孩子不「聽話」即沒有順從老師的要求認真地聽,而中斷故事,從而分散了注意力,消退了興趣。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在講故事時,允許孩子們適當地提出問題,或教師提出問題,真正做到讓幼兒共同參與,吸引注意力,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作決定的能力

我國傳統教育中十分注意培養孩子「聽話」,「順從」,卻不注意傾聽的意見。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發展方向,一概由大人決定,孩子缺少自己作決定的機會,這就不能培養他們的抉擇能力。然而,自我抉擇能力也是獨立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當然,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現代教育觀,教子有方的家長和老師,不僅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作選擇和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如:一天,在公園,一位父親帶著他大約四歲的孩子,在走到三叉路口時,他彎下腰向兒子問道:「你說,咱們走哪條路,到哪兒去玩?」孩子認真思索了一會兒,說道:「咱們走這條路吧,到橋(長虹橋)上去看看。」父親隨著兒子,向他所選擇的方向走去……

又如:本來今天是室外活動滑滑梯,但卻下雨。老師是這樣解決的:「孩子們,由於下雨,我們今天的室外活動取消了,現在你們說我們可以玩些什麼呢?」孩子們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後老師以區域活動的方式,一一滿足了孩子們的要求。

由此可見,他們都很尊重孩子,體現了彼此間一種平等的關係。同時,他們都是教育的有心人,能抓住機會從小培養孩子自我抉擇的能力。

4、步調一致,讓我們重新審視「聽話」的孩子,保證他們獨立性的發展

這裡的步調一致,指的是家庭中家長的教育一致,學校中阿姨與老師的教育一致,學校與家庭的教育一致。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們一致認為,如果教育可以歸納為若干原則的話,那麼,「一致性」正是不可缺少的原則之一。

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我發現我們班的一位非常聽話的小朋友有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我很傷心,我不相信一個「聽話」的孩子會犯這樣的錯誤。於是我和阿姨出於對孩子自尊心保護,沒有當場訓訴他,而是共同商量了一個計劃:如果他只有這一次,我們就不告訴他的家長了,繼續觀察他的行動;並進行暗示教育,故事教育,讓他知道這種行為帶來的後果;如果他繼續,就及時與家長共同教育,達成一致。結果那孩子真的再也沒有犯這樣的錯誤了。

列寧的妹妹奧莉亞上學後,父母就規定晚上八點鐘上床睡覺。從小習慣晚睡的她開始總做不到。她不敢向父親提出晚睡的要求,只能向慈愛的母親撒起嬌來。面對愛女的眼淚,母親並不心軟,她堅持要奧莉亞按時入睡。奧莉亞沒有達到結果,只能躺在床上,自我作樂。不久,奧莉亞就養成了準時入睡的習慣。列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意見總是一致的。後來,奧莉亞回憶說,父母在家庭問題上的意見一致。後來,奧莉亞回憶說,父母在家庭問題上的意見一致,使他們感到在自己的家裡是非十分明晰,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從小就養成了他們行為的明確性和穩定性。

相反假如在以上兩個例子中,大家都固執己見,在教育孩子的認知和方法上「各唱各的調,各敲各的鑼」肯定會很難成功。相信我們大家都會像有一首部隊歌曲中唱的一句歌詞: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同樣需要步調一致,並能理智而客觀地看待「聽話」的孩子。

中國人最常用的教育用語非「聽話」和「乖」莫屬。孩子剛出生就可以聽到「聽話」和「乖」的聲音。無論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是親戚朋友、老師長輩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是「聽話」和「乖」。每天下班回家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是:「你今天聽不聽話?」長期在這樣的「聽話」教育的熏陶下,孩子從小就在非獨立性格的環境中生活。

所以作為工作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對此責任重大,我們與孩子是零距離的接觸,雖然有時可能會盲目地犯一些不明顯的錯誤,但通過這些事例後我們肯定會更加註意,盡量避免「聽話」帶來的弊端。注意多稱讚、鼓勵孩子的獨立行為,不做長輩,做朋友:依靠期的孩子,對父母的話,總是「言聽計從」,往往會影響其終身。所以,從小就稱讚、鼓勵孩子的獨立行為是獨立訓練的重要環節。要少說「聽話」、「乖」,多說「靠自己「。多以朋友平等相待,多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有利於獨立性格的培養。

「聽話」 會給我們帶來便利,「聽話」也會給我們帶來煩惱; 「聽話」 使我們很方便的管制,「聽話」 也會使孩子的獨立自主性被抹殺;我們希望孩子是聽話的,希望孩子不要違背自己的意願,可是我們更要給孩子一個自由、自主的空間,去鍛煉孩子的獨立性以及積極探索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才是在真正成長。我們想大聲的疾呼:讓我們脫離這個誤區吧!給孩子自由吧!

參考文獻:陳文德:《幼兒生活習慣的教養》——嶺南美術出版社

羅新安:《教育其實很容易-——快樂性格施教》——光明日報出板社

推薦閱讀:

婚姻不幸的女人,都有這兩大缺點,中1個就該反思了!
幼兒園遊戲教學反思
家長反思:你給孩子規定的界限和規則,孩子為何不肯照做?
儒家為法家背了多少黑鍋:法家思想的反思
殘荷答:如何看待微軟小冰寫的詩?

TAG:教育 | 孩子 | 誤區 |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