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老子氣功中的百日築基功
07-08
試談老子氣功中的 百日築基功
遼寧省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王繼昌 老子氣功原是道家秘不外傳的上乘功法,它包括百日築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等幾步功法。百日築基功是其中的第一步功法。自從尊師公開傳授以來,這種功法在練功者中間產生了各種效益,給無數慢性病患者帶來了福音。由於這種功法簡單易學,練功小易出偏,治病效果明顯而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現在,習練此功者已散布數省。下面.把自己以前習練百日築基功的粗淺體會和認識略述一二,以就教於前輩及氣功同道。老子氣功的第一步功法 即百日築基功,是練出先天之性的基本功法,長期堅持修鍊,除了可以治療各種慢性疾病,還可以補充元氣,所以,又叫見性功,百日補氣還原功。百日築基功包括調息,守玄,排濁,散意等四節動作。 第一節調息。是安定神經,排除雜念,調理呼吸的必要過程:呼吸是氣功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氣為血之帥,血行氣先行。調息時,坐式功法一般採用自然盤膝式,即兩腿交叉而坐,兩腳心壓在腿下,頭頸和上身要自然端直,。以坐穩,舒適為度。萬緣放下,使氣在膻中(中丹田)至下丹田一帶口然升降,即,吸氣時不超過膻中位置,呼氣時,氣機下降,至於降到何處,不去理會。通過一定時間的調息,要把氣調得:輕、松、軟、綿、小。輕:把氣調得輕飄飄,輕鬆而上浮;松:呼吸輕鬆自然、沒有犟勁,好像由上到下有如雨淋狀下落,給人一種麻舒舒的感覺;軟:呼吸軟軟乎乎,沒有相互撞擊現象;綿:綿綿不斷;小:就像小兒胎息之氣,小到鴻毛放在鼻孔前也不會微動。 意念要似守非守,勿忘勿助。膻中,屬任脈,心主(即心包)之官城也」( 靈樞·脹論》),膻中所在區域的主要臟腑是心、肺、胃,心為君主之宮,意在膻中,可以調心養神,強健心肺,調節肺活量,培益宗氣,有助於調整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可以防治疾病,甚至可以有助於激發中樞神經的先天潛能。此外,通過調息,可以達到「虛其心,實其腹」 (《道德經》),使體內之氣分化清濁,清輕上浮,濁氣下降,進而為排除體內濁氣打下基礎。 該功法的調息和其他功法的調息的差別之一, 就是舌不頂上齶,不能碰上下牙齒,嘴可微張,以能自然呼吸為宜。其他功法的調息是嘴徽閉,舌抵上齶。通過實踐,我們感到,嘴微微張開,更有利於自然換氣 ·吐故納新。在整個練功過程中,要注意排除雜念,尤其是在調息時更要注意心息相依,尋求真意,做到:過去事不憶,現在事不想,將來事不思,一心一意練功。 第二節守玄(也叫守祖竅)。玄關乃是產生「黍米玄珠」之處,其位置,歷來說法不一。《中和集·問答語錄》中說: 「玄關者,至玄至妙之機關也,寧有定位?著在身上即不是,離了此身,向外尋求亦不是。泥於身則著於形,泥於外則著於物。夫玄關者,只於四大五行不著處是也。」 這種說法未免說得玄而又玄, 使一般人如墜五里霧中。而老子氣功則認為,玄關即在二目之間,此處丹經叫靈台,也叫方寸。採用定式,意守此處,會產生妙不可言的感覺。功中要求雙目微閉,心存呼吸, 意守玄關, 實際上機在兩目。心者,萬神之主;目者,萬神之戶,目動則心動, 心動則神動,生死之機,在斯二者。如二目凝神,就會通過玄關一竅,向大腦皮層最高中樞神經反射紅外線光輻射,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玄關在後天八卦中屬離位,腎水居坎位,通過長久練功,就會抽坎添離,後天返先天,離變乾,坎變坤,玄關中的無極之象「o」(一個圓圈)就會變成太極之象「日」(圓圈之中有一點)。此外,從西醫解剖學來看,人有一蠶豆大的松果體,位於丘腦(問腦的一部分)後上部。它雖體積很小 但人們通過練功,意守玄關,可以影響松果體,進而激發特異功能。從道家天人合一的理論看,人在地球上生存,其實是生存在 個超巨系統中。大千世界,日月星辰是一個大宇宙,人是一個小宇宙,大小宇宙相融相通的要處之一就是玄關。它能收納天地間的陽氣,也是先天一氣進入上丹田之門戶。它喜潔忌污,必須時時提防它不被污穢之物和陰濁之氣熏染,尤其是月經紙、產房都要儘可能迥避。人或動物臨死前呼出的最後一口濁氣也要避開。如果實在避不開,事後一定要用點燃的香火熏一熏。守玄時,意念不可過重,否則會引起頭緊、發漲、發疼等現象。恩有高血壓者切忌不可意守此處,因為它有升壓作用。女同志在月經期間亦不必意守此處,待月經凈後再守之。 修鍊者通過堅持不懈地練功,玄關部位往往會發生突然跳動,待一留神,它又消失,無意之中,它又會出現,這是正常現象,不必憂慮和擔心。第三節排濁。這節動作在經典著作中也稱作「退陰符」。去濁留清乃是老子氣功和其他功法的主要區別之一。這也是該功法能根洽各種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接著中醫理論, 凡是人得病,無外乎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感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素向》中說:「怒則氣上,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各種情緒不斷干擾.就迫使人體內的氣血亂作一團。通過練功排濁,則可把風寒暑濕燥火排於體外,又可使各種不良情緒宣洩於外,有助於恢復健康。既或足讎康之人. 乃吃五 雜糧.不斷接觸人群,或逗留於污濁的環境巾. 也難免會滯濁氣,這也需要排濁否則。久而久之,亦會有損健康。按著功法規定,練坐功每次排濁不得少於20分鐘.練站功每次排濁不少於15分鐘。我體會到:身體恢復健康後.排濁時間可以靈活掌攤,可觀情況而定。例如:當你偶受風寒侵襲,腿不舒服時,排濁時會感到腳心(湧泉處)往外冒涼氣。有時還會有腳指抽筋的現象。一旦抽筋停止,腳有溫熱感時,即可停止排濁。 第四節散意和擦面。我體會,這一節也很重要。它是使我們練功者從氣功態恢復到正常狀態的必要途徑.不可忽視此外,我們練功時,身體毛孔都舒展開。尤其是頭部為六陽之首,與五臟六腑有密切關係。通過雙手掌對頭部一些穴位的搓擦和輕度按摩,也起到了關閉毛孔,預防邪氣入侵的功效:有人把這節功叫作「仙人洗面」。我看是很有道理的。 通過長期練功.我還有以下三點體會:一、練老子功出現自發功問題: 一般說來,練老子氣功都是在無所覺、靜止狀態中進行的。但有的人也會出現微動或自發動作。這是因為體內濁氣多或氣沖病灶時所造成的結果。往往這些人接受外氣治療時,還會出現自發功。姿勢千奇百怪,事先難以預料。但有時也會出現習慣性動作。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不足為怪。靜極而動,動極歸靜.隨著健康的恢復,自發動作的幅度會越來越小,自發功也會逐漸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出現自發功時即不要驚恐和加以控制,也不要推渡助瀾,從主觀上再加大其動作。正確的方法是:順其自然,身體放鬆,體隨氣動,動作儘可能柔和。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慢慢停下來。這時即可收功。再者,沒有出現發功者亦不必追求。二、關於出現幻景問題:氣功練到一定程度時,有時會在守玄過程中產生一些幻景。至在訓息時也會出現異樣的感覺。有的會看到光和氣.看到各種人物形象。有時會看到各種景色(或是青山綠樹,清澈的河水,遊戲的小魚,奔騰的大海……也有時是托山禿嶺、斷壁殘垣、漫天雪……幻景儘管千奇百怪,大體可分為兩類:良性和非良性的。屬於良性的幻景必然是使人感到舒適、快慰,對身心健康有益處;屬於非良性的幻景,必然會使人不適、不怏、消極、頹廢、緊張、恐懼、厭惡。對身心健康無益而有害。為何會產生幻覺?其原因是練功練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氣化反應。當人體松靜適度,人體能場順應自然能場時.自由開闔的穴位便可從浩繁的宇宙信息中輸入與之相應的信息,這些信息在人體氣化反應中.有的觸動了視覺.有的觸動了嗅覺,有的觸動了聽覺於是便出現了幻視、幻聽、幻嗅等幻覺。起初,這些幻覺模糊不定。隨著功力的提高,這些幻覺便會逐漸清晰.穩定和可控。對待幻覺的方法是:美不喜.恐不驚,丑不煩。順其自然,「見怪不怪,其怪必敗」如果練功時,沒有出現幻覺,也不必追求。第三:練功必重德 老子氣功是以老子《道德經》為經典著作,一是練功求大道 :二是日常講修德,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先輩曾云:「有功無德,早晚要召魔 。有德無功.終久一場空?」不少人只著重於學練功法的一招一式.而忽略了修德這個根本問題。要知道.具體功法為有形功。而道德修養為無形之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只有兼顧雙修,積德累功,才能使功夫大有長進。 所謂修德。就足要有慈善之心.助人為樂。不求報答,謙虛謹慎,少取多舍,看淡名利,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遵紀守法,堅持正義,懲惡揚善。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圍。不計報酬,甘當人民的公僕,處世光明磊落,對人不卑不亢,「但行好事,莫問結果」。內容很多,因人而宜「積功累德超凡世,終須顯化度群迷」。四、練功貴在堅持: 古人云:「練功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其原因之一,就是有人吃不了苦,不能持之以恆。有的人學練兒天氣功,就想出功夫,就想疾病全除,而且能為他人治病。其志可嘉,其思則愚。凡事欲速則不達,「欲成大器則晚成」。功夫是靠天長日久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決不能一口吃個胖子。當然,也不排除這樣的例子:有人聽了一次氣功報告,或學練氣功時間不長,就激發了某種特殊功能,但這畢竟是少數,而且這種功能也不穩定,不同於長期鍛鍊出來的紮實功夫。 師父曾多次教導我,不要追求奇功異能。凡人為道,當以自然而成其名,一心練功。到時候,自然會大有造就,想出什麼功能就出什麼功能。不追求容易得,越追求越不得。遵照師父的教誨,我業餘時間長期堅持練功,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了遙感、遙測、搖扇治病、寫字療疾等功能,但我自知,這些都不過是雕蟲小技,不足為奇,更不值得為此而沾沾自喜。因為還有更大的目標需要我去探索。練功成就的大小,功夫進步的快慢。除了取決於所學功法的優劣和方法正確與否。還和個人的身體素質(先天造化和「悟性」)有關。有些方面並不是靠主觀努力就可以改變的。但我們可以做到堅持不懈地練功,以求量變到質變,只要樹三心(恆心、減心、信心),遲早會有登堂入室、深山得寶之日。推薦閱讀:
※老子對人性的認識
※《老子》與「道」的哲學本體
※群書治要 : 卷三十四 : 老子 : 道經
※【老子微言】第1集:一位真正開悟智慧的「師」彷彿就是一位活的老子
※老子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