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問題:最能影響中國的負增長 - 學術中華

人口問題:最能影響中國的負增長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講座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社會學系教授、主任。  眼下,中國的民眾、企業、各級政府最關注的是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各種負增長:投資負增長、出口負增長、就業負增長以至經濟整體的負增長。剛剛開始的這次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震蕩是毫無疑問的,各國政府至今為止的反應與對策也是史無前例的。這次危機可能延續一兩年,也可能更長。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這場危機與經濟負增長遲早會過去。危機過後回頭看,這場震蕩只不過是全球性資本主義經濟的一次周期性波動而已。雖然這次波動的來勢之迅猛、波動的深度、廣度與一般的波動有所不同,但它畢竟是暫時的。這種經濟危機對人類社會來說已不是初見。  然而,21世紀真正可能對中國與全世界影響更大的負增長卻不是我們目前關注的那些負增長,而是一次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均未經歷過的負增長,一次人們用肉眼難以觀察到的負增長,一次中國社會和政府遲遲不能認識不願面對的負增長。這就是人口負增長與人口老化。與我們目前所擔心的經濟負增長不同的是,人口的負增長一旦形成,便不可在短期內逆轉。  全世界在20世紀後半葉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挑戰,即史無前例的人口增長。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世界的人口增長一直十分緩慢。三個世紀前,即1700年時,全球人口僅為7億。其後,經歷了150年的時間,人口才增加了約一倍,達到1850年的12.5億。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醫療技術的進步與推廣,導致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歷史上與這種高死亡水平相應的高生育率卻沒有以同一步伐下降,從而導致人口急劇增長。全世界人口最近的一次翻番,從1950年的25億到1985年的50億,僅用了35年時間。不難想像,如果全世界人口照此速度無限增長下去,地球很快會變得連生存空間都沒有了。  在面臨被稱為是「人口爆炸」的挑戰時,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第一次顯示出其集體的決心、智慧與能力。各國政府、國際組織、私人基金會以及各種民間組織對控制人口增長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這種種努力通過全世界家庭和個人的醒悟與配合,竟然出乎預料地成功了。目前,儘管世界總人口還在繼續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已經大幅度地減緩。更重要同時也更出乎預料的是,人類可能會成為自身控制人口增長過分成功的犧牲品。以一對夫婦生育2.1個孩子作為人口自身繁衍的更替水平標準,全世界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這種標準之下的國家。在全世界竭盡全力控制人口增長的時候,幾乎沒有人預想過生育率會在達到更替水平之後繼續下降,更沒有預想過人們會不願再要孩子。不難想像,如果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不斷持續下去,有一天人類會從地球上徹底消失。比控制人口、降低生育率更為困擾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是,他們不知道人們為什麼不願生孩子,不知道生育率繼續下降的谷底在何處,更不知道依靠什麼政策與手段才能誘導、鼓勵甚至是強迫人們生孩子。可以說,這種控制人口的成功與人口趨勢的逆轉到來得如此之快,讓各國政府措手不及。  中國人口負增長大勢已定  在控制全世界人口增長的努力過程中,中國不僅是最大的國家,也是最獨特的國家。中國政府控制人口的決心與力度是最大的,中國百姓的覺悟也是最高的。1970年代,在政府「晚、稀、少」的計劃生育政策下,全國婦女平均生育水平(總和生育率)由一生多於5個孩子下降到略高於2個。不僅如此,從1980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實行了舉世無雙的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的「獨生子女政策」。儘管有各種各樣的例外,按現行的政策,全國63%的夫婦仍只能生育一個孩子(這包括幾乎全部城市人口以及實行「一孩半」政策——第一個孩子是女兒可生第二個孩子——的地區的一半人口)。換句話說,將近三分之二的中國夫婦仍受到獨生子女政策的約束。  近二十年來,各種調查與人口普查的結果都表明,中國每對夫婦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數已明顯低於人口學定義的更替水平,即每對夫婦生育2.1個子女。這個更替水平的含義是,在考慮死亡率的影響後,每對夫婦需要生2.1個子女才能有能替代他們。過去十多年中,國內外人口學術界各種研究反覆得出的結論一致認為中國的生育水平在每對夫婦平均生育1.5個子女左右。國家統計局近年公布的結果為1.6。很多人會認為中國人口統計數字不可靠,存在嚴重的漏報,並以自己看到的或聽說的某人某地有生了三個甚至更多孩子為例來印證這種看法。這些看法似乎很有道理。但需要解釋和提醒的是,現在公布的生育水平是已經經過了統計分析與調整過的。2000年中國人口普查得到的全國生育水平為1.22。如果認為中國的實際生育水平在每對夫婦1.8或更高的水平,那便意味著除去眾所公認的確實遵循了獨生子女政策的城市人口(約佔全部夫婦數1/3)之外,剩下的所有夫婦全部生育了兩個孩子。沒有任何統計或調查數據能證明這一點。同時,受媒體導向以及過去大力宣傳的影響,人們的視線僅死盯住少數幾個多生的,而對身邊只生一個甚至不生的絕大多數人卻視而不見。同時,有些人看到的生幾個孩子的往往是十幾年前的事,而不是近年來的現象。  儘管平均生育水平已遠遠低於更替水平,中國人口還在繼續增長。這是人們遲遲意識不到未來人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任何一個時點的人口增長或減少,都是受兩個因素決定的: 人口的出生死亡水平與人口年齡結構。我國現在的人口增長是由於出生數大於死亡數,而不是每對夫婦生育數太大。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目前較年輕的人口年齡結構。通常的人口增長率是由出生率減去死亡率得到的(假設不考慮人口遷移的因素)。這裡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也被稱為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而這兩個率所包含的不僅是生育和死亡的水平,同時還有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舉例說,2005年墨西哥的粗死亡率水平是千分之五,而美國的水平是千分之八。這並不說明美國的健康水平低於或死亡水平高於墨西哥。相反,美國的粗死亡率高是由於年齡結構的作用,即美國的人口年齡結構比墨西哥的更加老齡化。由於美國人口中有更多的人處於死亡率更高的老年年齡組,即使是美國老年人口分年齡死亡率水平均低於墨西哥的水平,美國還是有更多的死亡人數。另如,2005年中國的人口粗死亡率為千分之六,與伊朗的一樣,但均低於日本的千分之八。而同年排除人口年齡結構影響的人口期望壽命(它從另一方面反映死亡水平)的排序卻是日本、中國、伊朗。這種結果反映出粗死亡率受到了年齡結構的影響。中國人口的真正的死亡率水平高於日本,而低於伊朗。如果不考慮人口年齡結構的作用,中國人口從1990年便開始了負增長。僅以生育率為判斷標準,2000年以來中國人口正在以每代人減少40%的速度遞減。  人口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人口規律的最基本的一條就是現時的人口出生死亡水平不僅影響當時的人口增長或減少,而且決定未來的人口增長與年齡結構。這就是人口變化的長期性。過去的出生死亡水平決定了現時的人口年齡結構,其與現時的出生死亡水平相結合的產物,就是我國目前持續的人口增長。而等待著我們的將是現在的低生育率所將造成的不斷老化的年齡結構與未來低生育率相結合的產物:不可在短時間內逆轉的人口負增長。  由於中國人口生育率已長時間低於更替水平,中國人口負增長大勢已定。人口負增長一旦開始,也將與生育率下降後人口總數仍持續上升一樣,勢不可當。這便是人口變化內在的慣性。我們的研究表明,即便假設在30年後將總和生育率馬上提高到更替水平,並維持在這個水平上,中國人口在21世紀的後幾十年內都無法逆轉人口持續下降的趨勢。如果出生水平一直維持在現行政策規定的生育率水平,中國人口總數將在大約40年後,即2050年降至11.83億,2075年至9.05億,2100年至6.77億,略高於中國現在人口總數的一半。如果在政策規定的生育率水平,也即平均每對夫婦生1.47個子女的水平上再延續30年,然後提高到更替水平,中國總人口將在21世紀內不可逆轉地下降到2030年的13.4億,2050年的12.4億,2070年的11.1億,2100年的10億左右。如果生育水平在恢復到更替水平之前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1.6,中國人口的規模在21世紀中將降至2050年的13.1億,2070年的12.1億,2100年的11.7億。這便是人口負增長慣性的作用。  人口負增長有何可懼?  與20世紀後半葉的快速人口增長一樣,在沒有戰爭、災荒、瘟疫影響下的大面積持久性的人口減少也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正因如此,一方面我們對此毫無經驗,另一方面我們對人口負增長帶來的挑戰也還無法充分認識。  有人可能認為,由於人口負增長的慣性使中國人口總量在達到峰值後在20世紀內減少1億至3億並不一定是壞事,甚至可能是好事。然而,這種結果已經超乎我們的判斷能力,因為沒有哪個現存人口有這種經歷,而經歷過這種變化的人口應該已經消亡了。我們可以判斷的是,人口慣性所導致的人口變化不僅是在總量上,還要在人口年齡結構上。在人口總量減少的構成中,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將不斷老化,而這個老化過程對未來中國的社會與經濟影響都將是史無前例、十分深遠的。  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快速增長,除了制度變化的因素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益於人口轉變過程中所產生的人口紅利,即由於年輕勞力人口佔總人口比例擴大而帶來的經濟收益。這部分年輕勞力與大量的外來資本結合,造就了歷史性的無法重複的經濟增長。各種不同的估算認為人口紅利對中國20世紀末二十年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5%至25%。日本、韓國及台灣早期的經濟騰飛也受益於這種人口紅利的貢獻。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紅利由於生育率下降已耗盡並將為經濟增長拉後腿。日本近二十年的經濟停滯,在相當大程度上便是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而中國正在步這些國家的後塵。  中國社會馬上要面臨的人口老化是勞動力的老化。在未來的十年左右的時間內,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 (在此定義為20—60歲)的總數仍將頗為可觀,但新加入勞動力隊伍的人數將大幅度地萎縮。這是近年來低生育率的直接後果。未來十年中,新加入勞動力隊伍的20至24歲人口組的規模將會急劇縮小,由2010年的約1.25億下降到2020年的0.68億。這部分勞動力人口佔全部勞動力人口的比例將由現在的約15%減小至僅佔8%左右。不僅如此,如果目前的低生育率不能被及時扭轉,這種勞動力老化的趨勢會不斷加劇。對僅僅是擔心就業的決策人來說,這似乎是求之不得的佳音。然而,這個年齡組的新生勞動力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最富創造力的。這部分年輕人口也是消費力最強的。這個年齡組人口的急劇減少不僅對勞動力供應,同時也對消費需求和結構產生巨大影響。因為這意味著新結婚夫婦對數的急劇減少,對新建住房需求的減少,對所有與青年人有關的消費需求的減少。青年勞動力人口的急劇減少也會使他們人均負擔的養老費用不斷上升。這是中國人口老化的另一個方面。  測量人口老化的一個指標是人口年齡的中位數。年齡中位數的意義是一半人口在此年齡之上,另一半在此年齡之下。隨中國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人口老齡化過程在21世紀初,也即中國人口總數還在增長之時,就已十分明顯。然而在2000年時,中國人口整體還很年輕,人口年齡中位數僅為30歲。而到2050年,人口年齡中位數將上升到45歲左右,即一半以上的中國人將在45歲以上。如果未來生育率維持在現行政策生育率的水平上不變,中國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在21世紀後期將高於50歲的水平。由於人口負增長慣性的作用,當生育率恢復到更替水平之後,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停留在較高的水平上。至21世紀末,仍在40歲的水平上。這意味著育齡婦女比例很小,人數很少,更替水平生育率對應的出生量也大不了。  用另一個更常用的衡量人口老化的指標,即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比,所得到的結果也是一樣的。21世紀的前半葉,受以前生育率急速下降及目前低生育率的影響,中國人口老化的過程將十分迅猛。在30年的時間內,65歲老人佔總人口的百分比將由7%劇升至20%以上,即每5個人中有1個是65歲以上的。由於人口負增長慣性的作用,即使生育水平能恢復到複位水平,人口老化的趨勢仍將繼續延伸,上升到2060年時的25%左右,即每4個人中即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人。如維持政策生育率不變,21世紀後期老齡人口比例將超過30%,至21世紀末每3個人中有1個65歲以上的老人。同時,生育率上升對21世紀下半葉人口老化已不會有多大作用。  中國所面臨的新的人口形勢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有很大的相似性。中國1990年就已經開始的低於複位水平的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政府成功貫徹計劃生育政策有關,但近年來在全球化環境中我國經濟制度改革、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育概念變化等因素對生育行為的影響也決不應被低估。在許多歐洲國家及東亞各國,低生育率已經開始給那些國家和地區帶來前所未有的困境與挑戰。長時間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將給養老與醫療健康體系帶來挑戰,影響整體勞動生產率與整個經濟的競爭性。當撫養負擔日趨加重時,人口老化也將影響到代際關係,甚至社會的整合與民族的興衰。同時,將生育率提高到複位水平並非易事。近年來,儘管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已經開始採取措施鼓勵生育來逆轉生育率下降的趨勢,而至今為止這些鼓勵生育政策奏效的還寥寥無幾。在人類經歷了20世紀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之後,21世紀給我們帶來的新的挑戰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長期性人口減少以及人口老化。認識人口慣性與人口發展的規律,有助於我們未雨綢繆,減小由於盲目觀望所帶來的不必要的代價。  負責任的公共政策:騎虎難下還是騎虎不下?  中國人口在21世紀將面臨的負增長已經不是假設,而是定勢了。但由於受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中國人口總數還在繼續增加。對於不了解人口變化內在規律的人來說,中國似乎應在人口增長停止時再重新考慮公共政策,尤其是人口政策的討論與調整。然而,如果真把公共政策建立在人口總數是否還在增加的基礎上,則完全忽視了人口發展的內在規律,即人口慣性。  不僅如此,儘管中國人口的生育水平已加入了世界低生育率國家的行列,中國政府還在繼續執行三十年以前作為控制人口增長緊急措施的獨生子女政策。這項政策是世界歷史上政府控制人口增長、干預人類再生產的最嚴厲、最廣泛的社會試驗。現行的生育政策仍要求63%的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過去的三十年中,很大程度上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的限制,中國已產生了1.4億獨生子女,也即1.4億獨生子女家庭,佔全國總家庭戶數的約三分之一。這麼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很有可能成為21世紀中國所面臨的最大的、長期的風險來源。  任何一項公共政策一旦形成,便有了其獨立的生命。作為三十年來的基本國策,人口控制政策更是如此。對控制人口增長政策的討論無疑應是慎重的,建立在事實和科學依據上的。現在最重要的事實就是中國人口生育率水平已多年低於人口再生產的更替水平,中國人口在21世紀的負增長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即便是普遍允許每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中國人口的整體生育水平仍很難達到更替水平。這是因為儘管有少數夫婦可能生育超過兩個甚至三個子女,由於經濟與社會原因,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夫婦願意只要一個孩子,有的甚至一個也不要。中國經濟體制和社會價值巨變對近年來生育率下降的作用可能比嚴格的人口政策更重要。首先,在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後的幾十年中,農村的集體經濟瓦解,城市的鐵飯碗和住房福利消失,這就打破了過去降低生育成本、鼓勵多生的經濟保障。其次,新經濟機會和收入增加的刺激,使年輕人不再將精力集中於結婚和生育。1990年代,女性的初婚年齡從22歲增加到24歲。這就是不受獨生子女政策影響的人口偏好改變的明顯例證。第三,由於市場對高學歷勞動力的旺盛需求以及勞動力市場上日益激烈的競爭,父母必須更多地投資於子女教育。這一生育成本的增加更抑制了夫婦的生育願望。在全國各地,很多符合政策可以生兩個孩子的夫婦都自願放棄了這一權利。  在當年被用來支持獨生子女政策的各種宏觀依據都不復存在,在獨生子女政策的各種代價與後果為世人公認並日益加劇時,有什麼理由不儘快廢除獨生子女政策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歷史造成的執行政策的慣性與推行改革的惰性。為了推行這項有悖於大多數夫婦生育偏好(每對夫婦生養兩個孩子)的獨生子女政策,中國社會與政府均付出了昂貴的政治代價。在1980年代,地方計生委和農民之間的暴力衝突,包括沒收、毀壞私人財產以及人身傷害的事件經常被報道。強制性絕育和勸導孕婦流產不僅使民眾對政府產生敵意和對抗,而且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這種人身傷害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早期,到末期才基本消失。為了制止對群眾的人身傷害,中國政府將計劃生育政策的重心從行政高壓轉向引導夫婦自願避孕,並給他們提供多種避孕措施。這一新的政策取向緩和了計生委官員與群眾之間的矛盾。對於過去參與和支持高壓控制人口政策的人來說,他們似乎是處於一種「騎虎難下」的處境。  然而,繼續執行已過時的政策需要中國百姓的進一步合作與犧牲,同時需要政府為此耗費大量的財政和組織資源。為了補償獨生子女政策的後果,截至2007年底,為了對農村獨生子女父母和「雙女戶」老年父母提供補助,政府已向575萬人發放了36億元扶助金。而從2009年1月1日開始,獎勵扶助標準由每人每年不低於6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於720元。隨著獨生子女父母人數劇增,各級政府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支付壓力。這一支出預計將由2010年的30億劇增至2020年的170億,2030年的540億。對於生育率下降早的地區,支付這筆費用將是越來越大的負擔。例如,2010年,僅江蘇省南通市就預計要支付1個億。國家是否有能力、並是否應該如此使用納稅人的錢來維持一個已經過時的政策?國家是應該支持鼓勵家庭這一傳統的組織承擔養老的主要責任,還是要代替家庭的作用?國家不應該也沒有能力來代替家庭。在獨生子女政策執行的過程中,中國還創建了一個迅速膨脹的政府機構:各級政府中的計劃生育組織。1980年正值獨生子女政策公布之時,中國有大約60,000名全職工作人員致力於落實城鄉的計劃生育。到1995年,人數已超過400,000,增長了將近7倍。儘管在1990年代末期中央要求大多數政府機構精減一半職員,計生委等部門卻只砍掉了四分之一,仍有300,000名職員。而且這一數字僅反映了國家機關投資於計劃生育的人力資源。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的會員有8300萬人,設有超過百萬個分支機構。用於計劃生育政策的政府行政費用預算在1990年代增長了3.6倍,從1990年的13.4億元到1998年的48.2億元,其增速遠高於經濟建設和國防。據財政部所報,中央政府層面用於計劃生育政策的人均投入已從1995年的2.64元,增加到2006年的19.53元。按官方公布的育齡婦女人數25,893萬計算,2006年的總投入為50億以上。這一數字還只佔各級政府用於計劃生育總支出的一小部分,因為在地方層面還有大量經費來源於個體農民和鄉鎮企業、城鎮單位的間接繳費與地方政府的投入。不僅如此,計劃生育政策不僅是政策執行者和服務提供者的工作重心,還引起了黨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在生育率沒有達到指定要求的地方,當地官員必須下苦功夫、花大力氣,因為這是衡量業績、影響仕途的關鍵指標。  儘快廢除獨生子女政策已成為國內眾多人口科學專家的共識。2004年4月,國內主要人口研究機構(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的專家與前國家計生委高級官員在經過三年的研究後聯名起草簽署了一項調整生育政策的建議書。時隔近五年,除了中國人口學會在2004年組織了一次專門的討論會之外,政府部門對此建議幾乎毫無反響。學術刊物被通知不得刊登對生育政策討論的文章。學者對調查數據分析得出與官方意願不符的結論,被要求交回數據、銷毀分析結果。這種將人口學界專家幾乎是共識的結論與建議置於不顧,乃至打壓的做法,與政府提倡的科學發展觀完全是背道而馳。這些做法使人擔心這不僅是「騎虎難下」,而是「騎虎不下」。如果真是如此,有關政府部門將就推遲廢除獨生子女政策對中國社會與百姓的影響,對21世紀中國將面對的最大負增長承擔重大歷史責任。按每年500萬新生獨生子女的保守數字估算,從學者呼籲至今五年中國又增加了2500萬獨生子女。  剛剛過去的20世紀與開始不久的21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人口變化的最大的轉折點。20世紀後半葉的全球性人口增長是史無前例的,21世紀的人口負增長也是前所未有的。作為地球上的第一人口大國,中國在20世紀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長。作為對這一成功付出的代價,21世紀中國所面臨的是人口負增長,而這個負增長將是影響中國社會各方面的最重要的負增長。  (本文發表於《領導者》(雙月刊)2009/6月號,總第28期)
推薦閱讀:

弘揚董必武法治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學術研討會綜述
晚清學術史上的一樁公案——朱一新與康有為論董子學
城市規劃 · 城市品牌·城市發展|2018清華同衡學術周
【學術資源】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八):李鴻章家書/陳友冰 
[03-21] 一則笑話領悟了傑西·利弗莫爾的投機之道 - 學術交流 - 鼎砥投資論壇 中...

TAG:學術 | 中國 | 人口 | 中華 | 影響 | 影響中國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