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的這些「太上皇」:或自願讓位或被迫禪位,唐之甚多(上)

在我國歷史上有些帝王還沒去世就自願或被迫禪讓帝位給自己的兒子或繼承人,後世多稱他們為"太上皇",他們或仍舊執掌朝政,或被迫安享晚年,或壽終正寢,或政變而亡!

戰國趙武靈王

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胡服騎射"進而強國的趙武靈王趙雍,仍舊健在時就將王位直接內禪給兒子,在傳位給兒子趙惠文王后自稱"主父",仍主持軍事要務,其地位就有如後世的太上皇。趙武靈王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而自己則可全心專註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趙武靈王的本意是在國內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之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稱號,而使用"主父"稱號。但趙武靈王的這番舉措卻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內亂。

在大臣肥義的教導與扶持之下,天賦聰敏的趙惠文王很快就進入了國君的角色。而已經禪位的趙武靈王在田不禮的不斷煽風點火之下,奪位之心死灰復燃,此時父子二人已成政敵。即後的"沙丘宮變"中,趙雍兵敗而被圍困在內宮裡,內宮無存糧,公子成對他斷糧斷水達三月之久,一代英主趙雍就被活活餓死。公子成在確定他死後,打開內宮為其收屍。趙惠文王對其父之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父親餓死的消息,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晉惠帝司馬衷

他是西晉的第二位皇帝,於公元290年-307年在位,約17年。他為人痴呆無法處理朝政,初由太傅楊駿輔政,後皇后賈南風殺害楊駿,進而掌握大權。"八王之亂"時,惠帝的叔祖趙王司馬倫篡奪他的帝位,並以惠帝為太上皇,囚禁於金墉城。齊王司馬冏與成都王司馬穎起兵反司馬倫,群臣共謀誅殺司馬倫黨羽,迎晉惠帝複位,誅司馬倫及其子。後他又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公元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將其迎歸洛陽。次年,惠帝去世,時年48歲,相傳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

後涼太祖呂光

他是十六國時期後涼(在今甘肅武威)政權的建立者,公元386年-399年在位。原為前秦將領,戰功赫赫。於淝水之戰前夕,受命征討西域,降焉耆、破龜茲,威震西域,諸國盡皆歸附。苻堅死後,他駐兵割據,改元太安。386年復改稱天王,國號大涼。他創立後涼,是我國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上皇":公元399年十二月,呂光病重,傳位太子呂紹,自稱太上皇。但他傳位後不久就去世,後呂紹庶兄呂纂仍反,呂紹因此自殺。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他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第六位皇帝,公元465-471年在位。獻文帝拓跋弘不念情於世務,常有出世之心,於公元471年八月打算將皇位禪讓給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遭到群臣們堅決反對,只好作罷。同年,獻文帝則下詔傳位於年幼的皇太子拓跋宏,群臣上奏以新帝拓跋宏年幼,不能處理朝政,讓獻文帝親自處理朝政,並為獻文帝上尊號為"太上皇帝"。不久拓跋弘遷居簡陋的崇光宮,國家大事皆告知獻文帝。公元476年7月,拓跋弘離奇駕崩於永安殿,年二十三歲。

北齊武成帝高湛

他是南北朝時期北齊的第四任皇帝,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在位(公元561-565年)期間,寵信奸佞宵小,淫亂於朝廷,肆意誅殺宗室及大臣。導致朝政混亂,社會動蕩,北齊國勢因此轉衰。公元565年三月有彗星出現,四月太史官奏稱這是除舊布新之象,當有新皇帝出現。

而祖珽、和士開等人慾施恩於太子高緯母子以求長久富貴,遂以追求尊貴為由實則貪圖享樂來慫恿武成帝高湛禪位,於是武成帝「順應天象」,傳位於年僅九歲的皇太子高緯,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天統。群公上武成帝尊號為太上皇帝,軍國政事全向其奏報。公元569年,高湛去世,時年三十二歲。

北齊後主高緯

在昏庸無道這條路上 ,他比其父走得更遠。他是南北朝時期北齊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格外有名的無道昏君。他即位時,北齊政權已搖搖欲墜,他仍舊荒淫無道,寵幸奸佞,導致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尤其是自毀長城誅殺名將高長恭、斛律光等,致使北周來攻,齊軍大敗,周軍不久就攻破都城鄴城。

高緯慌忙之間將皇位傳於自己八歲的兒子高恆,然後帶著幼主高恆等十餘人騎馬準備投降南方的陳朝,但不久就被周軍俘虜,於是北齊滅亡。次年(即公元578年),高緯被誣告與宜州刺史穆提婆(陸令萱之子)謀反,高緯與高延宗等數十人,不分老少全被誅殺。

北周宣帝宇文贇

他是南北朝時期北周的第四位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長子。於公元578年-579年在位,但實際帝王時間不到一年。宇文贇(yūn)初封魯國公,後為皇太子,曾率軍西征吐谷渾。公元578年即位,即位後他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裝飾宮殿;濫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北周國勢日漸衰落。公元579年禪位於長子宇文衍(後改名為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權。於次年病逝,時年二十二歲。宇文贇在禪位之後並立五位皇后,荒唐至極!

唐高祖李淵

他出身北周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乘勢太原起兵,攻佔長安。後隋恭帝禪位於他進而稱帝,成為大唐開國皇帝,並逐步消滅竇建德、王世充等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等排擠李世民。而李淵優柔寡斷,朝中政令多衝突,加速諸子兵戎相見。

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在長安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李淵失勢而讓出軍政大權給李世民。不久李世民就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詔: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兩個月後,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李淵禪位之後不問政事,終日居於自己的宮殿之內,極少外出。公元635年,李淵因病駕崩於垂拱前殿,年七十一歲,廟號高祖。

唐睿宗李旦

他是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早年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公元684年被立為皇帝,卻是母親武則天的傀儡。他在武周建立後被降為皇嗣,後復封為相王,參與神龍政變。公元710年唐隆政變後被再次擁立為皇帝。但他寵信妹妹太平公主,致使公主幹政,與太子李隆基爭權。

時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鬥爭激烈,睿宗李旦本就無心帝位,時公元712年八月因彗星出現,李旦故禪位於太子李隆基,退為太上皇,但仍保留部分決策權。直到713年,李隆基剷除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李旦正式歸全部朝政於皇帝,退居百福殿頤養天年。公元716年李旦於百福殿病逝,時年五十五歲。他前後兩次登基,共在位八年余,但真正掌權僅兩年,稱太上皇有四年。

唐玄宗李隆基

他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公元712年-756年在位,約44年),開創"開元盛世",亦是唐代極盛時期的皇帝。他在位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後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他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帝王。

"安史之亂"時, 唐玄宗與皇室成員一同西逃,在馬嵬驛賜死楊貴妃後,唐玄宗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757年安祿山被殺,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不再過問政事,稱太上皇。晚年的李隆基,煢煢獨處,形影相弔,憂鬱寡歡。公元762年5月,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同年,久病已久的唐肅宗李亨也駕崩。

唐順宗李誦

他是唐朝第的十位皇帝,初封宣城郡王,後進封宣王,公元779年被立為太子。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這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就被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傳位給太子李純,即唐憲宗,而唐順宗李誦自稱太上皇。公元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順宗李誦去世。

他的死很突然,死的前一日唐憲宗對外宣布唐順宗病重,一天後就駕崩了。在唐朝諸帝中,唐順宗李誦特徵頗為鮮明:他做了26年的太子,但做為皇帝與太上皇都非常短。無論是宦官強求他選立儲君,還是逼其退位;無論是位居九五,還是成為太上皇,他都隨遇而安,幾乎不曾爭強好勝過。

唐昭宗李曄

李曄(yè),是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倒數第二位皇帝),於公元888年--904年在位,約16年。他即位時,黃巢起義雖已失敗,但大唐帝國在唐末農民戰爭的打擊下也已分崩離析。地方藩鎮割據、軍閥各佔一地且目無天子,州無刺史、縣無令長。時唐昭宗"內受制於家奴(宦官),外受制於藩鎮"。

公元900年,唐昭宗被囚禁,宦官劉季述、王仲先等隨即迎李裕入宮,並矯詔令李裕即帝位,以唐昭宗為太上皇。公元901年,孫德昭等人誅殺劉季述、王仲先等,迎唐昭宗複位,李裕被改封為德王。公元904年,唐昭宗遇弒身亡,朱全忠立李柷為帝,是為唐哀帝。縱觀其一生,他本想有番作為勵精圖治,但無奈大唐帝國早已支離破碎。

小史個人之見:

經過這樣一番小結,令小史沒想到的是:禪讓帝位的皇帝竟也不少~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之一)
「太上皇」不高興
唐順宗(李誦)——繼位八月變太上皇  
他3歲當太子,12歲登基,18歲當太上皇
爺爺篡了孫子的皇位,還稱孫子為太上皇,孫子複位後又把爺爺殺了

TAG:歷史 | 太上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