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雍和宮【北京】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駕崩,結束了他為期六十年也是清朝歷史上最為長久的統治歷史。同年,他的第四個兒子胤禛繼承皇位,改年號雍正,是為雍正皇帝。皇帝隨即遷入宮中,但對曾經居住過三十餘年的府邸已有了很深的感情,於是,將這裡改為自己的行宮,正式賜名「雍和宮」。雍和宮作為帝王行宮和「龍潛禁地」的歷史便由此開始。

乾隆以後的各位皇帝,必須按「定製」每年最少來雍和宮禮佛三次,即:每年八月二十五乾隆的誕辰和正月初三的忌辰,必須「盛裝隆從,威嚴如儀」地先到雍和宮各佛殿拈香禮佛,然後到東書院向乾隆遺像致祭;每年五月的夏至節,皇帝到地壇祭拜後,也必須「原班原儀」先到雍和宮拈香拜佛,然後至東書院嘗新麥——吃新麥麵粉做的麻醬麵,即每年夏至「芳澤事畢,臨此園少歇、進膳」。東書院則成為清朝自乾隆以後各位皇帝在雍和宮禮佛之後休息的重要場所。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駕崩圓明園,愛新覺羅·弘曆即位。乾隆皇帝一改清朝舊制,於同年九月將父親梓棺安放雍和官(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歷史玄機,眾說紛紜),雍和宮也因此結束了它整整十年的帝王行宮歷史。期間,為迎棺槨,雍和宮主要建築在十五天內改覆黃瓦,雍正靈柩就安放在他當年的寢宮(今永佑殿)。乾隆元年(1736)十月十一日,移棺易州西陵,此後,永佑殿則常年供奉雍正影象,這就是現在常說的「影堂時期的雍和宮」。實際上,在雍和宮沒有真正改為藏傳佛教寺廟之前的近十年時間裡,宮內大部分殿堂已成為藏傳佛教黃教喇嘛頌經的地方。

乾隆九年(1744),雍和宮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從此,雍和宮開始了它既為皇家第一寺廟又為連接中國歷屆中央政府與蒙古、西藏地方紐帶、橋樑作用的輝煌歷史。乾隆皇帝也對他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廟感慨萬端,詠嘆雍和宮是「躍龍真福地,俸佛永潛宮」,他把康乾時期「六街三市皆珠玉」的盛景歸結為「興慶當年選佛場」。照乾隆的邏輯,真龍天子即是佛,祭奠先祖即是敬佛。祭祖,敬佛必然福蔭子孫萬代,因此他曾由衷感嘆:「頻繁未敢忘神御。」尤其是在他晚年,他每到雍和宮都會生出許多感慨,他在這裡於「俯仰之間」了卻了江山繼續的初衷。雍和宮留下了他許多抹不去的記憶,雍和宮更是他思親懷舊的所在。

雍和宮佔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胤禛登極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欽定雍和官。雍正皇帝不僅把雍和宮作為佛事活動場所,還把御前偵探險的特務機關「粘桿處」的署衙設在宮內,為他刺探情報,捕殺異己,進行秘密活動。

「昭泰門」匾,昭為昭彰、昭示、明亮之意;泰,平安、安定之意,昭泰之意在:佛光普照,天地相交,國泰民安。

「雍和門」匾和「雍和宮」匾,重用「雍和」二字,意在希冀和諧、融洽萬邦。「永佑殿」之名,取在寄希望於先帝和佛祖保佑。在乾隆的眼裡。雍和宮「矧是丹宮,藩封拜賜。載寢載興,凝禧集瑞。人間香台,梵天忉利。擁吉祥雲,開歡喜地」的地方。這是乾隆御筆《雍和宮碑文》中的一段話。

雍和宮天王殿中佛像布局與漢廟一樣,只是居中供奉的大肚彌勒不直接盤坐與須彌座上,而是端坐於須彌座上的雕龍羅漢床上,單腿盤起,更顯突出的腹部,彎曲的雙腿,配以舒展的眉毛和大張的笑口,則表達了佛家,慈悲為懷,寬容是本的精神。

雍和門殿後,有一重檐碑亭,亭內立一高6.2米,每面寬1.45米方碑,碑刻滿、漢、藏、蒙四體文字之碑文《喇嘛說》。該碑刻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是清帝乾隆八十二歲高齡的力作,是確立「活佛轉世,金瓶掣籤」歷史定製的重要文獻。碑文後鈐少見的「八徵耄念之寶」印和「自強不息」印。

雍和宮大殿相當漢廟中的大雄寶殿,內供三世佛和十八羅漢。此殿三世佛的排列是豎三世,即中間為現世佛釋迦牟尼,西側為過去世燃燈佛,東側為未來世彌勒。三尊佛像,其臉部猶如滿月,眼睛長而黑白分明,鼻樑高且直,嘴角似含一絲微笑,其背後為鏤空透雕的火焰背光,上飾大鵬金翅鳥的圖案。三佛雖然面目相同,但手印不同,釋迦佛祖右手指尖朝下,作觸地印(又稱降魔印),而燃燈佛為轉法輪印(佛首次說法稱初轉法輪),彌勒佛作說法印。兩邊十八羅漢像採用蒙麻、脫沙法塑造,故比例勻稱,面目清秀。

法輪殿中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質鎏金像。像與底座子相加共6米,雖然是分部鑄造而成,但由於工藝精湛,渾如一體,沒有拼裝的任何痕迹。此像表情生動,寧靜中略顯慈祥,使人倍感親切。宗喀巴原名羅桑?扎巴,1357年生於青海湟中縣宗喀地區,他不僅創立了格魯派提出顯宗、密宗兼修的理論,也為後來格魯派兩大活佛達賴與班禪系列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壇城,又稱「壇」或「壇場」,梵文稱「曼陀羅」,意為輪集,藏語稱「吉廓」,是藏傳佛教宇宙觀、理想境界的集中表現,為一切聖眾聚會的場所。一般來講,壇城的作用,是給修行者作為觀想的對象,將主尊的壇城意義予以圖像化,由中心的本尊層層開展到廣大法界。壇城在早期為古代印度密宗修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在修法場地築起一圓形或方形的土台,後逐漸演變和發展成多種形式和類別的壇城。壇城的造型或方或圓,其中央為佛或菩薩像,以為本尊。本尊的上下左右以及四隅各有一菩薩像,形成一俯視的蓮花。一般來講,本尊的位置在中央蓮台之上,周圍八個蓮瓣上各有一像,總稱中院。在此外周圍又有一層或二層諸菩薩或護法諸天像,為外院,製作壇城必須遵照各個本尊的儀規中所規定的儀則,不得改變。壇城分為四種形式:1.大曼陀羅:分區域繪出各佛、菩薩的形象,表示他們前來聚集。2.三昧耶曼陀羅:不繪佛、菩薩形象,只繪出其所用的法器。3.法曼陀羅:在所繪壇城內只寫出佛或菩薩的梵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以此代表各佛和菩薩。4.羯磨曼陀羅:系立體形狀,一般以青銅製作,依其本尊不同而制。壇城除了繪製在布帛上,還有畫在地面或木板上的,雍和宮僧人製作壇城,要由藏傳佛教密宗高僧親自傳授,帶領學生學習經文和製作壇城的方法。製作前,要先將生石膏及各種礦物質顏料磨成粉,然後將石膏粉分別兌入每種顏料中。雍和宮大威德金剛壇城法會上的壇城,即以這種顏料粉漏制而成。此壇城待法會過後即在法輪殿之西側陳列,供遊人觀賞。來年法會之前,此壇城還要重新製做,再通過法會誦經,請佛、菩薩安住於世間,祈願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雍和宮寺院的全部建築群,總體呈不規則狀分布;其中心部建築整體由南至北呈長方形,歷史上可分為東、中、西三路格局。東路分為庭院建築,名東書院。是由太和齋、如意室、五福堂、大塊文章地、畫舫、松柏室、醉月軒、海棠院、後佛樓等多所廳、廊、亭、室、軒、台、閣、舫等建築組合而成,形式古樸淡雅,氣氛安逸幽靜。中路建築為寺院的殿宇主體部,如同皇宮一般的雄偉壯觀,並呈具滿、漢、藏、蒙古多民族的藝術風格。西路建築,則是雍和宮的護法廟宇——關帝廟。由於擴充崇雍大街已被拆除。

乾隆讚歎他的父親「懿彼凈覺」,有佛之美德;讚頌他的父親「廣樹良因」,廣結善緣,辦事認真,一的一切,一切的一,均圓滿吉祥;「澄圓性海」,澄清無垢,倒影在一輪滿月之水上淌漾,是如來佛祖的面龐;他又看到了父親修習佛法,明見事理,獲得智慧,「般若通津」,如佛之「慧燈普照」,濁世迷暗,衝破迷惘;他彷彿看到了父親手捧一本本漂亮的經書,「法寶常新」;他彷彿看到了父親的法座下「敷華玉地」,遍地是穿著袈裟的僧侶、供養,無數的鮮花、馨香如雲漫;他彷彿看到了高坐法台的父親在念誦佛經,演說佛法,聲如獅吼,他多麼希望「轉曜金輪」,讓乘載萬物的法輪飛轉,盛世昂揚,綏寧邊疆,社稷永康,子孫萬福。這就是乾隆題寫「法輪殿」、「延綏閣」、「永康閣」、「萬福閣」四座殿堂名匾的心境。因此,『這四塊匾額的寓意是很深的,充滿一代帝王乾隆的父子之情、社稷之情。

萬福閣內的彌勒大佛最負盛名。其地面高18米,埋入地下8米,是一棵完整的白檀木所雕(7)。此樹原產地為尼泊爾,由七世達賴以重金購得,轉運京師獻給乾隆皇帝,公元1748年至1750年由養心殿造辦處督辦造成,工期三年。此佛像頭戴五佛冠,眉眼舒展,平視前方,神情肅穆,其身上遍是纓絡,臂有金釧,其間嵌有松石、琥珀顯示了濃厚的葬地文化風情。彌勒原是梵文邁德里亞音譯,含義是慈氏,在藏地稱強巴,於釋迦牟尼滅度後,接替他主持來世,廣度眾生。

雍和宮中的密宗佛像,大多在配殿之中,其形象複雜而多變,大部分塑像為「憤怒像」。以東配殿為例,內中就有五尊,正中所供就是大威德怖畏金剛。大威德金剛梵文稱雅曼達嘎,藏地區稱多吉·吉傑,是密宗修持中四大本尊像之一,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男相有九頭、三十四手、十六足,與之相擁的女相名為羅浪雜娃,屬於空行母(也稱明妃)。大威德金剛之九頭,代表密宗理論中的九部契經,一對水牛角代表佛家的二諦(真如和實相),其足下踏有兩組象形物,走獸類有水牛、黃牛、鹿、狐等等,而非禽類有雁、鴿、鵲、鸚鵡等等,它們分別代表八正道與八正覺。八正道是通向解脫的途徑,而八正覺,是圓滿自在達到佛果的各種方法。

雍和宮最南端有成品字形的三座牌樓。東牌樓之前匾為「慈隆寶葉」,後匾為「四衢凈辟」;西牌樓之前匾為「福衍金沙」,後匾為「十地圓通」;宮之正中牌樓南向匾為「寰海尊親」,北向匾為「群生仁壽」。這六塊匾額均鈐「乾隆御筆之寶」印。
推薦閱讀:

三百七十八首北京的歌
清代北京的蒙古王府 — 那王府
城市的密度
北京有哪些可以跟倫敦大英博物館相媲美的博物館?
北京 | 冬天,你需要一杯好喝的熱咖啡

TAG:北京 |